过去一年中,大多数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都是香港电影。包括《神探大战》,很少遇到像这种电影,能让我目不转睛地一直看下去(我最近重看了《教父》,这部电影也很吸引我,能让我一直看下去,三个小时一点也不嫌长。我确信这部电影是一流电影)。还有《少林三十六房》,片中年轻和尚在少林寺打怪升级一般地练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感觉非常邪典。当然还有《目无王法》,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没有一刻不在打架,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死。凡是片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论反派还是正派,到最后全都死了,真是让人感觉疯狂。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商业电影制作似乎都在借鉴学习好莱坞模式。一部法国的枪战片,和日本的、英国的比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我在传统香港功夫片中,发现了不一样的模式,不论是人物、情节还是结构,似乎都和好莱坞模式不同。下面我会结合《目无王法》,从各个叙事要素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人物
看传统香港功夫片,里面的人物给我的印象,大多数都是脸谱化地毫无个性。人物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好坏分明,几乎没有复杂、矛盾和有深度的人物。或者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物弧光。在好莱坞剧本中,人物在解决冲突中,性格会逐渐变化,到故事的结尾,人物看起来像变了一个人。而这样的人物在传统香港功夫片中几乎没有。
我还记得这件事:著名网络影评人开寅(豆瓣名九苍)在评价《残缺》时,惊讶于反派在看到儿子被砍掉双手时,竟然面不改色、毫无表情。后来我想,或许是传统香港功夫片的关注点不在人物身上,虽说做出表情可以刻画人物,但这不重要,模式化的人物对功夫片来说就足够了。
传统香港功夫片中的人物,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疯狂。不论是《少林三十六房》中的年轻和尚,还是《目无王法》中刚正不阿的捕头,这些人物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伤害身体和牵连妻儿都毫不在意。看起来真是疯狂,似乎他们就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但疯狂的人物却是为了推进情节的高速运转而存在的,毕竟疯子可不会停下来。
情节
在好莱坞商业片中,几乎都有相同套路。从开头的建立情境、介绍人物,再到引入危机、铺垫人物和推动冲突,到最后的高潮对决和人物性格变化,结尾处则升华到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这样的套路下的情节,是在有节奏的、不急不缓地展开。
而在传统香港功夫片中,情节则是高速运转的。在开头不多久,人物就会遇到麻烦,而后就开始解决麻烦,又遇到新的麻烦,再解决新的麻烦,继续如此……颇有点像电子游戏的模式,人物设置好后,就开始一路打怪升级,获得各种法宝和神功,最后终于成为高手,让人感到非常爽。
在《目无王法》中,还有一场戏引起了我的关注。让我们先回想一下,电影中是如何拍摄强暴戏的?让我有点印象的好像只有《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那场戏,贝托鲁奇只是让摄影机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主角们。但在《目无王法》中,却用了不一样的方式:用不断运动的摄影机拍摄不断运动的强暴。在寻常情况下,按住女人不动施暴即可。但在这部电影中,男人施暴女人,女人跑开,男人追上,撕扯衣服,女人挣扎跑开,男人又继续追上,用刀子捅死,然后施暴。与众不同的是:这场强暴戏是采用追逐运动式的拍法。
追逐运动的戏,在一些动作电影中很常见,例如巴斯特基顿和成龙的电影。原因在于,追逐运动戏能很容易制造悬念。人物在运动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障碍和麻烦,必须要快速巧妙地解决。可以说,这种方式就是电影情节结构的浓缩。
说回到这场强暴戏。追逐运动的方式本就吸引眼球,何况更是强暴,两者相加完全就是肾上腺素的狂欢。这也说明,即使是一场强暴戏,传统香港功夫片也不愿意停下来,情节必须要在每分每秒高速运转,使人的感官刺激最大化。
结构
在《目无王法》中,可以很容易看到,几乎每十几分钟就会出现一个小高潮,也就是我所说的“几乎没有一刻不在打架”。而全片也就是由这不断的小高潮组成,这和我在上面说的好莱坞的剧本建构法完全不同。而这种电影结构,似乎和当时的香港电影制作和放映方式有关,我在香港电影研究专家大卫波德维尔的书里发现了相关论述,这里主要引述《电影诗学》,但在《香港电影王国》中应该也有相关表达(这本书我需要再看一遍)。
“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剧本的构架变得非常松散,电影制作者们更喜欢采用添加式的情节建构方式,将喜剧、打斗和追逐扭在一起。有一个公司,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开始按本来策划他们的电影,要求每一本都至少包含一个喜剧场景、一场追逐以及一场打斗。用颜色标注的图表即时显示出哪一本缺乏了必备的成分。”
一本大概十几分钟,在每一本里都要有一场武打,构成了一场小高潮,或许传统香港功夫片就是依靠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
影响
按照一些影评人的看法,港片在《无间道》之后就开始学习好莱坞的剧本法。但传统香港功夫片的影子,依然可以在一些电影身上看到,最显著的应该是韦家辉的电影。
上几周看完《盲探》后,我发觉它和邵氏武打电影何其相似。都有一个疯癫的人物,几乎没有人物弧光。而情节依靠疯癫人物的大胆举动推动,在这部电影中,刘德华几乎就是在依靠想象破案。不止这部电影,在其他韦家辉的电影中都是如此,比如《神探》和去年的《神探大战》。
在《盲探》中,刘德华扮演的侦探为了破案,让搭档郑秀文做出各种伤害身体的举动,包括从楼梯上滚下来,被大扇耳光(在《神探》里,则是刘青云对自己这样做)。这些做法丝毫就不顾及郑秀文的感受,似乎刘德华就是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一样。这又让我想到了《残缺》中那一幕,父亲看到被砍掉双手的儿子时毫无表情。而在影片结尾,刘德华表示他爱上了郑秀文,但他的那些做法让人感受不到他的爱意。这似乎是在传统香港功夫片的主菜中加入了好莱坞的调味料,味道让人觉得怪怪的。
总的来说,韦家辉的电影,可以看做是传统香港功夫片的翻版,不论是人物,还是情节。结构方面似乎也是如此,每十几分钟都会出现一个小高潮。除了韦家辉之外,我暂时还没有发现其他导演如此传承了传统香港功夫片的做法。
传统港片追求感官刺激,连好莱坞B级片都不遑多让。上面列举的若干元素,比较粗浅地解释了港片让人血脉贲张的原因。或许以后我的电影也可以借鉴港片的这种做法,嗯再说吧。
电影频道每天饭点都在放映这些老片子,今天看到这部《目无王法》有点吸引到我,原因是这片子放到今天来看,我觉得它是大胆且冒险的,当然主要是说其中心思想,这压根就过不了审。
写观后感这会儿注意到其英文名叫“What Price Honesty”,就觉得这翻译也挺好,反贪神捕和目无王法都挺可以,连起来很生动了。动作戏我不说,能说出咏春和太极差别的普通观影用户应该也没有太多。主要想说剧情(剪辑)安排和思想表达。
剧情很直白,但是不影响反转和精彩,以及细节表现。
三兄弟何中衡,秦英豪,罗正结盟要匡扶正义,以为当了捕快便能为国家效命,替百姓除暴安良,但不曾想官场远非他们想象中的那样,三人见到的是同僚徇私枉法,大人是非不分,官匪狼狈为奸。
何中衡是一个坚信正义战胜邪恶的人。 所以当三人第一次感受到官场黑暗时,英豪将官帽丢在地上,何中衡却令其捡起,说只要自己无愧于心就行,就能达到三人的初心。后来英豪因同僚嫉妒,更是因其本身作为清流,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义的一方痛失兄弟生命,而上位者因图私利,因其“自卫过当”,荒唐地判了凶手三个月监禁。
罗正则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写照。 原本也心怀理想,但是不会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他在各种情况下都是被迫的(当然也有剧情需要)。兄弟的死影响是巨大的。他后来选择了“明哲保身”,不阻止也不参与。 在贪赃枉法的大环境下,正义带来的只有更多的孤儿寡母。 革命是需要牺牲的,正如我们普通人的恐慌,我们并非没有正义之心,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了无牵挂地站出来伸张正义。它需要自身的勇气与外界的绝境(来自心理或者生理)。而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的其实是能力。
王法,王的规则,我的地盘听我的。 捕头在自己的地盘,于是可以屈打成招,和恶人共享利益,甚至比恶人还要多分一层;牢头在自己的地盘,所以他也有自己的规矩,不懂的犯人免不了无妄的皮肉之苦;巡抚大人更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字下面两个口,闭口不谈是“宫”自不敢谬论,往下则靠所有人都看见但又拿不出的“I”线连着。
上位者是王,利己是法。三兄弟目无王法,所以都得落得个性命全无的下场。 人民是王,正义(公序民俗)是法。牢头捕头大人巡抚目无王法,所以也落得个性命全无的下场。
最后镜头给到围观的众喽啰。 我当时忍不住感叹,“剩下了一群坏人”。现在想来,可能言重了,他们只是误入歧途的罗正,或许也曾是伸张正义的人,但没能做到“明哲保身”,任凭欲望扩张,听从了贪恶的召唤。
以前电影的好在于,它不是无脑的正能量,它是有“暗物质”平衡的。 电影放在现在,最后结尾势必是正义战胜邪恶,但是它没有,它用尚方宝剑,一个更高位的权力,与正义同归于尽。
何中衡,如何中和平衡?手握正义之剑的人就正义吗?什么是正义?这是目无王法的人给我们的思考。 电影不能回答,观影者似乎也无法回答。但时代能听到呐喊的回声。
《反贪神捕》这个片名很符合当下,但在当年,显然不会起这样的名字。里面恶人所做种种,绝对非《目无王法》莫属。
这个故事写得够狠的,比《五亿探长雷洛传》、《追龙》等狠多了。在贪赃枉法官官相卫的年代,不同流合污,就要被孤立排挤以致迫害,妻离子散,含冤入狱。
三个热血新人捕快,就像三个热血新人警察,一上来就要除暴安良,为民请命,但触动了别人的固有利益,只能是被陷害围攻。
反派的强暴戏,是切切实实的胸袭……邵氏电影当年,拍戏是认真的,不会用借位等手段来敷衍观众。
白彪惨遭独眼龙撒尿羞辱。
监狱大屠杀一段让人触目惊心。他们也有杀人的借口——囚犯暴动。
大雨反击气氛做得不错。
王大人这一反转很好。
结局让人唏嘘。
邵氏电影的编剧基本给倪匡承包了。
白彪,孙建,李修贤三人是初出茅庐的捕快,怀着一腔除暴安良的心,却被现实打倒。这里,三兄弟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李修贤最杠,直接帽子一扔,准备不干了。
孙建是妥协,整个大环境都是这样,只能做到不同流合污,也不反抗。(从他陷害白彪后拒不收钱来看,他还是守着那一点初心的)
只有白彪,他劝李修贤捡起帽子,他不肯同流合污,他相信世间有正义,他要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但是,是不是只能有这三种选择呢?
李修贤最杠,所以他是最先死,孙建是不得已妥协,白彪被陷害。这部电影是真的黑,白彪自始至终都相信世间有正义,但是直到电影最后,导演都没让他有机会看到,反而是一黑到底,导演真狠啊!(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结局真是点睛之笔,虽然有bug)
你说说,一个捕快,刚正不阿有什么用,你辛辛苦苦抓了贼,县官转眼就可以把人放了,这不是白瞎吗?除非你自己当县官。
逃避不可取,妥协也不是好选择,但是硬刚有用吗?既然电影里整个大环境都是这样的,只一个捕快想要改变是不行的,要改变也是改变整个制度,得身居高位,或者是和身居高位的人合作。作为一个捕快,只是多抓一两个坏人有什么区别呢,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嘛。
这个电影从头到尾讲述了一个事实:当大多数甘于忍受,正义就永远不会来。~~~~~~~~两个人临死前血手相握还是很扎心的~~~~~~~~~~~~~~~~~~~~~~~~~~~~~~~~~~~~~~~~~~~~~~~~~~~~~~~~~~~~~~~~~~~~~~~~~~~~~~~~~~~~~~~~~~~~~~~~~~~~~~~~~~~~~~~~~~
现代意识太强了,太黑了,太直白了,不和谐。尤其是强奸一场,太重口味了,3点全露
辽宁卫视,经典影院,《反贪神捕》。很猛,很暴,很惨
制服换下,刀换成枪直接可以当现代故事了。最后出现的可以看做飞虎队和狙击手。
评分说明了当下是个什么情况
邵氏难得的黑色电影!
古装版的警察故事,古装版的抢银行,古装版的强奸,古装版的无间道。。
最后一刻才是最血淋淋的现实,兄弟情谊也难敌官官相护的暗黑结局。
中文片名偏于激愤,英文译名(What Price Honesty?)过于戏谑,正片剧情则在令人压抑的黑暗气氛下展现出邵氏作品少有的悲怆力量,令人激赏。
李修贤于影片26分时死亡,罗烈这是在影片里第二次用大刀做武器耍的确实漂亮,这次刀里藏枪,彪哥在连城决后的又一巨苦难角色,姜南永远那么喜庆...警界反黑片+古代版监狱风云
1981年的老片,今天天映频道在播。看得很起劲,原因是突然发现这30年前拍的古装片讲得完全是现在活生生在发生的事情......
前半截说正义公仆与黑暗警界的斗争,太过直白,人物一根筋,台词很穿越。后半部进入武打情节剧,就渐入佳境了。酒楼拒捕和脱狱的打斗设计都很好,不愧是袁家班。21:48对切人头飞过,相当有力。强奸小姐一段,算少有的重口味。结尾力度十足,让人想起《大杀阵》,可惜SB武侠的胎里疾妨碍了成就。
借古讽今,你相信果家给你说法,结果果家要你嗝屁
妈的,太苦比了,扰我睡觉无好梦~!
天理不张,正道不存,一无所有,玉石俱焚。
1.强汉多演反派龙套,难得这次演了反派boss而且很招恨。2.强奸戏三点尽露,很暴力却不怎么黄,看的令人心酸。3.得分高,因为观众感同身受
8.3;几处符号强化虽然幼稚和俗套,但却很好地配合进了节奏之中,成为点睛
够雄性 够悲壮 结局一般人看了都难以接受
卧槽李修贤好后生啊,给他配音的那个声音也好年轻啊,小哥哥既视感。居然不到半个小时就下线了。。。看到是领衔主演我还以为戏份会很多。。。艹!有老鼠啊!【还好李修贤只有前半小时的戏份=-=比《刺马》稍微看得进去一些,看得我好气啊!不过后面打戏有点多我有点看不下去。。。卧槽!最后这个反转
汗,这片现代意识太强了,怎么看也不像古装,结尾这个黑哟
那年那月,此时此刻,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故事里的黑暗泡在福尔马林里 ,变装升级后在野蛮统治的世界继续肆虐,但终将在文明的光里灰飞烟灭。貌似残酷,以暴制暴其实有点理想化了,现实只会让卑劣者更卑鄙更恶毒,但可感知,写故事的人对虚伪的乌托邦一直有深刻的认识,了不起。祈愿只见惨烈的狗咬狗, 守护希望的平头百姓平安无事。故事可以悲情地讲下去,但现实里正义一定是最终归来的王者,谢谢那些不屈的文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