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杀人回忆》的结尾,耗费十年未能侦破凶案的探员,回到当初发现女尸的田边,遇到一个小女孩,并从她口中得知,不久前也有一个人在此处,说是多年前在这里做了一件事,现在回来看看。探员向小女孩询问那个人的长相,小女孩说,他的相貌很平凡,就是很普通的那种。探员若悟与茫然的表情特写渐暗,电影结束。
不同于希区柯克或本格派推理小说那种制定规则、邀请观众参与一场场智力和情感游戏的作品(这些作品为观众提供一种伪平等的错觉,让人感到,一切故事有始有终,真相总会揭示),《杀人回忆》给人提供的,是真正的平等:与生活那拖泥带水、暧昧不清的真实状态的平等,并在叙事中不厌其烦地重现一条条看似有用的线索,却始终抵达不了真正的结果。今天要推荐的《沼泽地》,也是这样一部电影:一串凶杀、一场侦破、一个没有解决的结果。
http://v.qq.com/page/c/2/9/c01827fv329.html《沼泽地 La isla mínima》预告片
电影的故事,发生于1980年的西班牙瓜达尔基维尔沼地。这里居住着刚从弗朗哥独裁政权中走出的西班牙乡民,其时罢工运动风起云涌,国王卡洛斯一世的民主改革还未成效,历史转变脉搏隐隐,让人心无着落。两个警探也如这个国家一样带着自身生活困顿、压抑的历史,去探查凶案的真相。
少女失踪、发现尸体、线索积累、嫌疑人仿佛渐现、抓获,看似标准的故事线,实际如小孔,可窥见其后更大、更长的时空系统。警探佩德罗因办案远离自己即将生育的妻子,办案间隙与她通电话时的无措、焦虑,和他干练冷峻的形象相抵,确证其平凡生活者的身份。搭档胡安背负着在独裁系统中操纵屠杀的黑暗历史、罹患重症的生命负担,也使他正直果断的警探形象悬空无着。处于生活困境、甚或曾代表罪恶的人,在此时反身代表正义,这是时间在生活中流变而出的张力,电影中的通灵者和落在台灯上的鸟,是人对这种力量的模糊而确切的感知的外化。
沼泽地既是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一个喻体,以此想象这样一个过程:落入沼泽之前的无可遏制的隐忧,落入过程的痛苦,以及落入之后,对脚下无底深陷的恐惧和无望。世事之中,人对过去的悔恨、对当下的困惑、对未来的担忧,是最真实而普遍的共同体验。《沼泽地》遵从这一体验,不给一个罪案拟定明确的动机和最终的解决,并让各种意义的当事者保持如实的片面知情者的身份。不予解决(侦破的结果只是局部地抓获凶手,而佩德罗对胡安的黑暗史将如何面对?),是这部电影的态度,也是真正悬疑所在:人在生活里总是处于未解决的状态中。如之前推荐过的布鲁诺·杜蒙在《小孩子》中的态度一样,罪恶只是生活的一块实在的材料,实在不比别的庸常材料更特别,也实在不值得艺术家在作品中予以无论道德还是娱乐上的虚假的解决。
7.6
豆瓣和IMDB都给了7.3分,个人感觉还是给低了。也许跟这部片子比较冷门有关。
经典的破案故事一定是应该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如果脱离了时代纯粹讲破案,就会陷入纯技术的泥淖。
福尔摩斯、波罗都有着很强烈的时代印记。沉默的羔羊这一类片子则不明显。这也就是为啥总有人把《沼泽地》和奉俊昊的《杀人记忆》相比。我认为,主要是影片在把握时代印记这一点上,不仅仅满足于表象和道具,而是把时代的特点与发生的凶案关联了起来,从对小事件的讲述、描绘之中来探寻大时代给每个事件、每个人带来的影响。
由此想到中国的同类型片,应该也能好好借鉴这样的创作理念。当然,没有一个敢于突破禁区、擅于抓到时代和案件之间结合点的原著本子,这些都是空想。时代的政治记号越强烈,则越有文章可做。
我们不乏这样有故事感的时代,但我们缺少这样有时代感的故事。
讲到时代,《沼泽地》反映的是八十年代初的西班牙。除了服装、道具、老款汽车、简陋的房屋等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交代得很有意思,就是一个十字架的特写镜头。如果不了解这个时代的西班牙人的内心,就不能理解小镇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既有愿意与警方主动密切协作的人又有与警方始终保持警惕心理的人,既有宗教的传统的一面又有开放的堕落的一面。
十字架上的四张照片,一眼就能看出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另外两个应该是与法西斯思想有关联的西班牙独裁统治时期的人物。右上角那个有点像佛朗哥,又有点不像,佛朗哥的照片往往更跋扈一些。右下角的那个一直没搞清楚是谁。于是,我专门深入探究了一下七十年代末期西班牙的情况。佛朗哥是二战之前就在西班牙实行独裁统治的,他的思想叫“长枪党主义”,而这个思想又是由另三个思想组成的,即国家工团主义、国家天主教主义、极权主义。那么,这个十字架上的四张照片应该就是点明了这几种意识形态对西班牙社会最底层的影响至深。而影片是讲的八十年代初期,这时距佛朗哥统治完结已经四五年了,但毕竟他统治了西班牙三十多年,偏僻乡间民众思想的转变往往需要更久。
但是,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不了解二战以后的西班牙历史的,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沼泽地》在西班牙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当中,反响很大,而我们则是不明就里的。
我相信很多西班牙观众是带着怀旧心态看这部电影的,就像当年我们看《霸王别姬》,看到了忠字舞和街头的红绿海洋就非常感慨一样。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馆里,上海展厅也专门布置了上海改革开放之前的家庭布置实景,五斗橱、玻璃糖缸、搪瓷面盆、带竹罩的热水瓶、玻璃台板下的钩花衬纱、缝纫机等等,很多观众流连忘返。我相信,西班牙人则不一定明白中国人为啥在这个展厅前围了那么多人。同样,我们在看这部影片时,往往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就把注意力放在了破案细节的探究上。说实话,这个案子本身若放在当代西班牙,怎么会拖了那么久?从电影故事的角度看,推理的成分也不是很烧脑的。但和时代背景结合得如此巧妙,则很少见。
胡安这个角色的确与宋康昊那个角色有相似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胡安和宋康昊都会动手打人,不管是证人还是嫌疑人。但是胡安的动手明显是为了反映他是那个极权时代的打手、刽子手这一面,而宋康昊的动手更多的则是反映出基层执法者的蛮干和粗犷。韩国毕竟更多地保留了东方民族的传统礼节,所以宋康昊看到女性总是低头弯腰打招呼的。而胡安则不是,当他询问女房东感觉女房东有欺骗时,立即粗暴地扇了她耳光,还麻利地拧住她胳膊逼她说出了实情。这分明又是在交代胡安作为前秘密警察在极权统治之下是有血债的,而这种印记在八十年代初期的西班牙人身上又怎么能一下子抹去?
两位男主角演得不错,对白在同类型影片中算是很少的了。但眼神都很能说话,很精彩。既透露出睿智的光芒,又透露出无奈的感慨。被害女孩的父母也是一样,他们是经历极权时代的中年人,在展现他们的丧女之痛时,更多的是用眼神来讲述对时代的不满和畏惧。也难怪演这位母亲的内瑞雅·巴德洛斯 Nerea Barros就凭借这个角色拿了戈雅的最佳新人奖。中文译名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翻成内蕊雅·芭婼丝,更有味道吧?
好了,拉拉扯扯那么多,马上回到这部电影最摄人心魄的地方吧!那就是摄影、大量的垂直俯拍镜头。空旷、荒凉、无助、封闭、落寞。画面极美,色彩斑斓,实在有点BBC的专题纪录片的即视感。有的画面中弯曲迂回的河道沼泽就跟人的大脑一般,暗示破案的迂回曲折。有的画面有暗红色墓地俯拍,展示了极权主义给这个哪怕是偏远的小镇都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的画面静中有动,小船驶离大船时的空旷感。这个片子得了戈雅的最佳摄影是不为过的。
我期待中国的《沼泽地》。
《神秘沼澤》La isla mínima / Marshland (2014)
《神秘沼澤》的故事發生於1980年的西班牙,時值佛朗哥獨裁政權結束後民主體制的開端,兩位來自首都馬德里的警探前往南部鄉下小鎮偵辦連續殺人案件,電影非常熟練地展演好萊類驚悚犯罪類型風格,兩位主角的衝突與合作也是警匪電影常見的公式,但情節揭開的不只是殺人案件的真相,還有更多對於國家轉型意在言外的時代側寫,和深埋在歷史與社會中的黑暗之心。這種類型電影與政治歷史的結合近年比較成功的作品有阿根廷的《謎樣的雙眼》(El secreto de sus ojos / The Secrets In Their Eyes - 2009),但連續殺人案件的設計更讓人想到韓國導演奉俊昊的《殺人回憶》(살인의 추억 / Memories Of Murder - 2003)。
相較於《殺人回憶》中隱喻南韓政治與社會轉型的巨大心結,《神秘沼澤》中的歷史關照同樣可能要花些力氣作功課才能理解,純從電影操作來看,片中資深的警探掩藏了過去曾是獨裁政權白色恐怖劊子手的身份,而年輕警探有位即將臨盆的妻子則代表了國家邁向未來的世代。他們不同辦案的方式來自雙方各自相異的思維,老警探以洞悉人性的方式仔細觀察融入當地居民之中以問出可能的線索,但必要時甚至不惜暴力威脅以恐懼換取情報;不過電影安排了美麗的少婦做為失蹤少女的繼母,除了和警探曖昧之外尚不確定有何特別的意義。年輕警探並沒有明確的辦案方式,直到他決定和追案件的新聞記者以情報交易,卻意外發現搭擋黑暗的過去,媒體與公權力利益交換的運作方式則是更接近現代社會的樣貌。
兩人面對的少女失蹤與連續謀殺案件,在劇情推進下逐漸連結到深埋在政府高層的黑暗內幕,在電影的歷史情境下,獨裁的陰影並未真正散去,而是以不同的面貌轉化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冷血的性侵害與謀殺背後的權力慾望成為電影主角真正對抗的無以名狀。因此老警探背負的罪行和他追查眼前的兇案成為一種貌似贖罪與自裁的隱喻,也讓他最後以尋獲的兇刀手刃了殺人兇手,但故事先前已暗示警探身染不治之症,早已沒有救贖的可能,而兇案幕後的高官仍然被社會權力結構所保護著,主角們即使知悉真相也無能為力。
導演(Alberto Rodríguez)的觀點藏在電影的視覺景觀之中,影片從開場即不斷運用空拍鏡頭做為換場,把故事發生地點的地景拍成有如棋盤般的上帝視角,沼澤地的景觀在鏡頭下像是人類大腦的顯微切片,充滿異質的氣味,所有人事像是被莫名的力量所觀看控制,又像是以鏡頭揭露了內藏的不同層次,一如警察代表社會的法治力量和小鎮村民自然的地下秩序相互衝撞,社會結構轉型的表面之下也隱藏著過往歷史的幽魂。故事中段年輕警探在黑夜中開車追逐嫌犯的那段戲拍的氣氛十足,映照到結尾高潮兩人進入沼澤地那場雨中獵殺是影片調度的兩處亮點,追逐、逼近的空間運動也因為呼應了兩人追逐黑暗的命題顯得更加逼人。
在層層元素的交疊之下,深埋的黑暗成為人類無法超脫的宿命,沼澤地只是一處矇矓之境,一個人類文明難以言說的心魔。
(2016/1/11發表於個人網誌,此為同一篇文章的前半段)
沼泽地》影片分析
沼泽地的主要线索有两条:一是追查案件的故事线;二是一对搭档的关系线;
示意图见下(上面的是故事线,下面的是两个搭档之间的感情线):
故事线中有两个较大的情节点:一个是找到尸体后回到旅馆,一个男人来报案,于是案件从一起少女失踪案变成了一起连环杀人案,故事从此处正式展开;第二是电影偏后期确定少女打给猎人小屋之后,两位探员去猎人小屋追捕最终嫌疑犯;两个情节点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跟踪发现嫌疑人奎恩就是女孩的现任男朋友,之所以这个点很重要因为这个点把几个已发生的案件和一个现在正发生的危险事件连接在了一起,也是案件第一次出现了嫌疑人。
二人的关系线比较隐晦,但是却很重要,如图所示,平时在办案时看不大出两人的关系变化,但是两人还是有几个重要的关系节点,罗列如下
第一个是两人刚入住下楼去打枪,这场戏非常精彩,我有必要仔细分析一下,首先两人打枪的目标很有趣,一开始帕德罗打的是钥匙链,而且一击命中,而胡安打的却是酒。导演和编剧在两人打靶的目标对比中微妙的暗示了两个人的价值差异,帕德罗的一本正经,和胡安的玩世不恭(说醉生梦死有点过了,但是有点这意思)从这个目标选择上可见一班。之后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胡安没打中之后,帕德罗变换了射击目标,帕德罗把目标变成了跟胡安的一样,都去打酒,这是什么意思呢?帕德罗主动的在和胡安较劲了。你做不到的事我偏要能做成,这动作其实就是在表现这个。在两人交替打酒的过程中,他们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到帕德罗讽刺胡安只会勒索妓女和酒吧老板(暗示他无能)的时候到达顶点,此时胡安停止了射击,追问他还听到了什么,帕德罗说“这还不够么”然后帕德罗一枪命中,给两人的争论打上一个句号——两人的这一仗,帕德罗赢了...
两个人此时的关系处于对抗的状态,但随着两人办案的深入,胡安展示出了很强的侦破能力,并且在发现尸体时,给了不舒服的帕德罗一个台阶下,于是在下一场酒馆的戏时帕德罗说了一句“谢谢”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亲密了很多,可以说已经成为伙伴的关系了;到了第一次与嫌疑人奎尼对峙,胡安打掉了奎尼架在帕德罗脖子上的刀,并且在下面的审问中气势上压倒了奎尼,当天晚上两人在酒馆放松时,胡安去撩妹,帕德罗看到之后不再是像最开始一样鄙视,而是理解的笑了笑,这时候两个人已经成为好朋友了,但两人的关系这根弦刚刚在这松了一下,下面就是记者对胡安身世的质疑,这时候帕德罗没怎么当回事,但伏笔已经埋下了,待到下一次记者明确说明了胡安曾经做的事情之后,帕德罗真的开始怀疑了,他本来想去问胡安(从记者那回来之后,他看到了胡安房里的灯光,注意那个地方他的动作和表情)但是,但还是做罢了。待到影片后半部分,胡安告诉帕德罗当初自己背了黑锅,帕德罗相信了,而且胡安救了自己的命,所以最后他才对记者说记者被误导了,这时候他已经对胡安完全信任,但很快又被记者拿出的照片震撼了。最后他在自己的房间把照片撕了,这个举动是可以多解的,个人认为他一方面确信了胡安曾经做过不光彩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胡安本性上并不是一个坏人。
顺便说一句,这个撕照片的动作个人将其看作表现了帕德罗在剧中的变化,他从一个简单的对独裁愤恨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对个人对社会稍微有些深刻认识的人。当然因为我前面说了这个举动是可以多解的,所以这个观点也只是我个人观点。
人物关系线与情节线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两人关系缓和往往就意味着情节开始加速,而两人关系紧张则给相对平静的侦查情节增添了张力。具体可以见我画的图
人物分析和人物关系:
1.帕德罗:帕德罗因为发表公开信抨击了将军被调离了马德里,边远小镇发生了一起失踪案于是被调过来查案。帕德罗是一个带有英雄主义倾向的年轻人,但跟胡安相比实在缺乏办案经验,或者坦率讲有些能力不足,只会蛮干(具体导演是如何克制的表现的,我会在分析胡安的时候对比着二人在戏中的表现具体讲)。
另外这片子虽然叙事上是上帝视点,但是从情感上来讲,个人认为导演是以帕德罗的角度出发的,或者至少表面上是更认同帕德罗的;
2.胡安:我认为,理解这部片子内涵的关键就在于对于胡安这个人物的理解,以及对胡安和帕德罗之间关系转变的理解。具体内容我拿戏来说。
其实除去开头空镜的第一场戏,就已经暗示了两个人的性格和关系了。车坏了,帕德罗走到离车比较远的地方去看有没有路过的车,而胡安显得不太在意,坐在车发动机盖上若有所思的看鸟。可见帕德罗是比较积极的,也比较沉不住气,相比来讲胡安则沉稳的多。同时还能看出来俩人作为搭档,却一点都不亲密。坦率讲,看到第一场戏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这片子不会是个烂片,因为导演塑造角色的能力能在这开场的看似轻描淡写的戏里面显露出来。
接下来俩人入住旅馆,胡安看到帕德罗对镶有“元首”照片的十字架很气愤时调侃了一句:“你们全新的国家”,这句话很有趣,其实有种讽刺帕德罗在政治上幼稚的感觉。但同时,胡安的这句话也有一种看清了社会现状之后的玩世不恭感。就像是他把社会,国家的假象看透了,自己完全的置身之外。但其实他确实置身事外了么?
胡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他是个按现在话说情商极高的有能力的人,并且他办案的手法很老道,外松内紧。他很喜欢喝酒,就算是办案的时候也不例外,但是酒却并没有让他不清醒,反而成了他跟别人沟通的“武器”,他多次靠酒跟陌生人打好关系,一开始俩人玩射击游戏之后,他就喝了酒,还给一帮村民点了酒,结果是他得到了一些情报。到受害者姐妹的家里去调查时,他又喝了女主人倒的酒,而且还夸了酒的味道。后来女主人多次来找他。请注意,找的是他,不是帕德罗。为什么找他?因为他让人觉得可以亲近,这都是一开始喝了女主人酒的原因。这个感觉有点像男人之间敬烟,两个不认识的人,点上一根烟,立刻觉得亲近了许多。
他在调查的过程中很会观察,问的很少但是往往在点上,相比之下帕德罗则比较鲁莽,经常会谈崩了。比如最开始去女孩家,帕德罗一直在问东问西,并且最终的一句话把男主人惹怒了,但是胡安只问了一句话:“知道你们女儿想出走的原因么”这个确是最重要的内容,并且问这句的原因显然是胡安已经通过观察得到了结论,就是女儿想出走,并且带走了一些钱(注意画面给了酒店的招聘广告单和空空的钱夹)。
胡安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突破他们的心里防线,比如最后突破旅馆管理员的心理防线,而帕德罗则往往束手无策甚至把事情搞砸,比如威胁小女孩,结果把小女孩逼急了。
胡安也很有人情味,比如在发现女尸的现场有一个小却很有意思的细节,帕德罗表现的很不舒服,胡安看出来了,于是对他说,我的本子落在车上了,你能不能帮我去取。他太了解帕德罗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其实他并不需要本子,需要也可以自己去拿,让帕德罗去拿本子只不过是希望他离尸体远点,去那边“静静”。这也是下一场戏为什么帕德罗会在酒吧主动对胡安说谢谢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看,影片或实或虚的描写了胡安黑暗的过去。实是通过记者的回忆和照片来表现的,告诉我们胡安原来是个秘密警察,折磨过不少人,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胡安为什么那么懂得与人交往,也那么理解人们的弱点。
虚写则更有趣味,主要是通过鸟的意向来表现的。
片子里多次出现海鸟,意象的感觉想必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但最能表现出鸟意象的实体感的是在有一个男人来报案说自己的女朋友和另一个女孩其实也被杀了之后的那一场戏出现的。这个要先从这场戏说起。在胡安拿到男人的项链打开了之后,有一个特写镜头,一个手在不停的抖,下面是胡安的惊恐的表情,这个手就是胡安本人的手头,那他为什么要手抖呢?这一场戏之后,下一场,胡安在洗手间里尿血,从洗手间出来之后看到了一只鸟飞了进来然后就晕倒了。胡安在前一场戏中的惊恐和这一场戏的晕倒是有关联的,是因为他想到了一些东西让他心里起了反应,那他想到了什么呢?我个人猜测,他肯定见过一些类似的吊坠,里面是亲人或者爱人成双成对的照片,这些人都被他残害过...是的,他脑中重复的应该是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而那只鸟其实在他看来更像是地狱来催命的曾经的冤魂。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画面中不断重复的群飞的鸟很像记者最后拿来的照片里四散奔逃的人群。固然,这的意象是不能肯定为是某种实体的象征的,但是我个人认为鸟在这部片子中所指涉的是大众,而胡安眼中的鸟则是被他残害过的大众。另一方面,如果鸟指大众,则沼泽地就是污浊社会的代名词。也刚好符合这部影片的内容。(当然这样每个人有每个人对这些意象的理解,意象很多情况下一定指就没味道了,这里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讲的就是胡安其实内心是有强烈的负罪感的,这个工作对他来讲更像是一次自我救赎。所以尽管这个案子他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帕德罗,但是当结尾的时候,他却要拉住帕德罗说你才是英雄。其实单就这个案件来讲,他更是应该被认为是英雄,但是他自己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个罪人...
但如果仅仅从负罪感这点来分析胡安我认为还远远不够深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胡安最后要急切的让帕德罗拿出报告他英雄事迹的报纸,并且着重说:“给你的儿子看,别弄丢了”注意“别弄丢了”。我个人猜测(虽说的猜测,但是我对这个猜测比较肯定)导演其实是在暗示胡安可能也曾经是个英雄,或者至少曾经是个有理想主义倾向的年轻人。但是...他最终在独裁社会的“沼泽地”中沦陷了。看到帕德罗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既然自己已经不可避免是个罪人了,他需要一个年轻人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与其说这是与帕德罗的一段对话,可能胡安更想对曾经的自己说...
第二个问题:既然胡安是这么有能力的一个人,并且曾经也是为利益集团中卖命的一份子,为什么他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工作?因为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帕德罗是被“发配”到这个地方的,可见这其实是很差的地方。那既然胡安这么懂得社会潜规则,为什么却也混到了这儿。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自愿,可能胡安早就对这一切看透了,没了进取心,更希望在一个没人待的地方做点事,而不是在大地方被像记者这样的人认出来。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可能更符合情况,胡安其实是被下放到这样偏远的地方的,他和大部分曾经的走狗一样成了卸磨杀驴这出故事中的失败者。独裁政府形式上变成了民主政府,独裁者可以摇身一变变成社会名流,但是曾经给独裁者当枪使用的秘密警察之类的,树敌太多,只能变成牺牲品甚至替罪羊,这可能也是胡安看透世事,玩世不恭的原因。
总得来说,在我看来,胡安固然曾经是一个心狠手辣的秘密警察,但他同样也是一个历史洪流中的小小石子,一个悲剧人物。他也许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或者将集体利益当作至高无上最追求的人(二战中多少年轻人都曾受蛊惑最终成为了纳粹)?他同样有同情心,有人情味,甚至有艺术天赋(素描不错),有女人缘(在酒吧比较轻易的搭上两个姑娘),他就是你我中间的普通人,甚至是更优秀的普通人,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在独裁国家中被“体制化”,甚至被洗脑,将维护独裁政府的利益当作维护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直到有一天,独裁政府突然垮台了,他曾经维护的一切都轰然倒塌了,他被当作无用品从国家秘密警察甩给了一个偏远地方的警察局,而且还得了绝症。一个人经历了如此幻灭之后走向玩世不恭是难免的。他明白了自己曾经的举动其实是在作恶,于是他虽然外表很放松,但每天都睡不着觉,看到能联想到自己曾经作恶的东西(项链,像四散奔逃的人群一样的飞鸟)就恐惧。但举目四望,满眼都是经历国家阵痛后表面上自由却贫穷的人们,权贵却依旧是权贵,依旧和其走狗戕害着普通人,他能做的赎罪也只有帮助一个有信仰的年轻人抓住直接犯案的罪犯,并且叮嘱这个年轻人“别弄丢了(你的信仰)”——不要像我一样。他能抓住权贵并且定罪么?原来做不到,现在依旧做不到...
帕德罗对胡安态度的转变,从不屑,到感激,再到怀疑,信任,最后到接受,其实也是源于自身对于社会和人的理解加深,他还是那个有信仰的青年人,但不再苛求每一个人都彻彻底底的干净,他也许理解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或主动或不得已的犯了些罪,但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恶人,而是一个即有着光明又同样摆脱不了黑暗的——普通人。
其他人物关系线
整理一下三个罪犯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个对于捋清故事线索很有帮助,
时间上讲,第一个受害者是单身妈妈阿黛拉,这个事情发生在77年,
第二个受害者是主动来报案的男子的女朋友贝阿特利斯,发生在78年,
第三个四个受害者是姐妹俩艾斯特雷亚和卡门,发生在80年;
还有一个被强暴但最后被救了的女孩算作第五个受害者
这几起案件都发生在集会前后,这样几个人失踪之后很久才会被发现。
除了奎尼和塞巴斯蒂安,还有一个农场主是奎尼的金主。根据片子内容,比较容易推测出金主跟第三第四个女孩发生了关系。而这五个人都与奎尼认识,同时受到看门人塞巴斯蒂安的蛊惑想要去港口城市工作生活。
个人认为奎尼和金主是一伙的,他们设计强暴未成年人,但是谋杀与他们无关。
很有可能这几个女性在旅馆和奎尼幽会的时候,被塞巴斯蒂安盯上了,本来本地的女性大都想离开这里,再加上被抛弃和强暴,加强了他们想要离开的欲望,而此时塞巴斯蒂安给了他们机会,他们就轻信了他,并最终导致被塞巴斯蒂安软件,强暴和杀害。
之所以认为金主与谋杀无关,因为个人感觉杀人不符合他的利益。他为的是控制这些女孩以便性侵,即便是女孩要逃走,也应该是抓回来控制住,杀了目标很大,而且只能再换个人危险性更大,确实不明智。而相比之下,塞巴斯蒂安则更有杀人动机。
有人说第五个受害者差点被杀因为金主要被验血,所以金主怕了要杀人灭口,但剧情里介绍的显然不符合这个事实。监听电话里是女孩主动打给塞巴斯蒂安说要离开的,并不是塞巴斯蒂安联系的他,所以说金主授意杀人是说不通的。当然个人觉得女孩此时主动联系塞巴斯蒂安也不太和逻辑,这地方其实是为了最后一分钟营救和配合影片节奏的加速而加上去的情节。
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电影语言带来的氛围感
坦率讲,这部片子的故事方面是比较传统的,甚至不是那么出彩的。这片子出彩的点主要在两个,第一个就是对胡安这个角色的刻画,第二个就我下面要讲的,关于电影氛围的营造。
电影与电视剧的一大区别就是电视剧基本上只是做叙事,与电影相比,氛围的营造少之又少。这个片子如果只叙事,其实也会吸引人,但就变成了一部电视剧,没有了味道。
该片氛围营造主要靠几个方面。
镜头带来的意象感和氛围感,
首先,关于鸟的意象我前文已经写过了,这个是片子最重要的意象,不再赘述;第二影片在很多关键地方出现了俯瞰的大远景镜头。除了显而易见的开头沼泽地的大全景,还有比如在毒船上女人告诉胡安会死掉之后的那个船孤零零离岸的镜头;比如最后塞巴斯蒂安被杀死坠入水中的雨天沼泽地全景镜头,再比如最后两个人驱车离开沼泽地的镜头。这些镜头都有其氛围感,具体我就不用语言来描述了。除了之外还有一个镜头我觉得特别好,两个警探在发现井里的丝袜以后,驱车回家,在茫茫夜色中,孤零零在路边走着的女孩就像一个猎物,周围没有任何路灯,只有车灯打在女孩身上,车开过之后,红色的尾灯笼罩在女孩身上,那种不安全感立刻跃入人的脑海。而这一个镜头除了渲染了氛围,也预示了悲剧。下一场戏就是女孩的尸体被找到。
除了镜头语言之外,本片的声音设计和音乐也很扎实和得当。声音设计上有一个比较常用但是有有特点的音效经常使用,就是低频噪声,在室内场景,一旦出现危机加剧的时候,声音设计师就会加入一些低频噪声,比如,探访姐妹家里时,再比如,第一次探访旅馆时,都加入了低频噪声,但这个在一般的回放设备上可能听不出来,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就感觉明显。
这片子的音乐不是旋律化的音乐,而是氛围感很强的音乐,有点像音效了,近些年,在电影届,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是两个统一的趋势,音乐越来越融合到剧情中,被剧情拉着走而不是带着剧情走,这部片子可说是这样类型音乐的一个代表。
该片的音乐起到了情绪上分节的作用,如我上传的图所示,每一个下滑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音乐给情绪分节的地方。在每个相应的小节里,音乐使不同的场景保持情感上有起承转合。其实这类探案片,因为情节比较琐碎,很容易碎片化,用音乐在相对碎片化的情节统一起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做法。
一笔带过的摄影风格
可能我看的电影不算少了,所以不觉得这片子摄影很风格化。这片子基本上符合这类片子的一贯摄影风格,比如室内场景不论白天黑夜光比都较大,影调比较暗;室外场景夜里调子很暗,白天虽然常常是明调,但是因为沼泽的黄色加上饱和度调的比较低所以就显得很压抑,而且白天户外戏的光也比较硬。色彩上,整个片子的饱和度都比较低(除了开始的几处全景空镜),色彩上暗调偏蓝,明调偏黄。
线索太乱,整不到一块儿,还有很多地方没说明白,比如赛巴斯蒂安为什么要杀害女孩,阿方索,奎尼们明知警察来查案了,奎尼也被盯上了之后还继续去那么显眼的猎人之屋搞事,为什么前后受害的女子都认识还会一个一个的上奎尼的当,私下不会交流的吗,总之这片从侦探角度来说没什么技术含量,反映的社会阴暗面也没新鲜感,无非是官商勾结,警察当奸商的保护伞,又因为不是非常了解当地历史国情感触不深。
节奏张弛有度,看似缓慢实则暗含激烈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夜晚追车和最后大雨天的两场戏为影片添色不少。线索看似凌乱实际上却整齐有序,而且一个一个悬念也出现的恰到好处,没有浪费的镜头和无用的细节。最后虽然给观众揭开了谜底但在戏中却不了了之,矛盾之中更能显现出80年代西班牙的社会现状,残忍腐败的转折期。胡安作为前法西斯实际上也是个更大的恶魔,但他恶化的健康以及皮特罗被表彰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一个兴许会更加光明的未来,虽然腐败暴力等问题依然在侵蚀整个社会体系。
---以下有情节透露---
女性在片子里是个隐性的主角。她们生活在这个闭塞的蛮荒之地,四周的沼泽以及不断出现的“死路”象征着被困的人生以及没有出路的未来。她们被一张色彩艳丽看似充满希望的宣传单诱惑,想挣脱这个困境寻找一个更加有希望的未来。但可悲的是这张宣传单却引入她们掉入了一个更加黑暗残酷的深渊。最后虽然小啰啰被抓,更大的恶魔却安全的隐于幕后,他的声誉财产没有受到一点损失,而人们却也不再追究。但这也正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恶棍可以安然无恙,之后或许还会受到政府的各种表彰,而一起起罪恶却会被时间掩埋然后遗忘。
杀人回忆+真探,翠鸟与火烈鸟两段令人印象深刻
1.故事、情节、氛围营造都非常《杀人回忆》;2.多次使用上帝视角的高空俯拍镜头,恰到好处;3.结尾,我们都知道,那不是完整的真相,而故事在镜头里已经结束了,只会在观众心里继续漫延。
沼泽地太适合罪案剧,想想《真探》吧,潮湿的环境酝酿着扑朔迷离的神秘感,加上属于特殊年代的时政局势,警署内部勾心斗角,以及警探黑暗的过去,紧张感持续整部电影,最后的结果也成了一厢情愿的结果,因为真相是普罗大众看不到的。
沼泽地 La isla mínima (2014)
我觉得在编剧上还是有一些问题,说的话就剧透了。表演不错。
以后可以新增设一条叫做“杀人回忆”或“真探”的犯罪悬疑惊悚片亚类型
西班牙电影的节奏气氛画面简直了,根本不在乎讲的啥
电影版《真探》+《冰血暴》既视感,也可以说是西班牙的《杀人回忆》+《追击者》。深陷泥潭的杀人事件,在这一块沼泽地不动声响的发生,安静却惊悚。看不透的意外结局和空中俯拍的上帝镜头加分!
杀人回忆的味道,线索虽凌乱但真相慢慢浮现,令人回味。烦闷的季节与肮脏的勾当 随着一场大雨落幕,背景突显出来的却是,不论是民主自由还是权力专政,总有一些规则和秩序是不可触碰的,就是那双幕后的黑手。
在半小时内以为是《杀人回忆》的翻拍,两个警察其中一个从首都来的设置、大片的麦田、针对女性的连环杀手、政治动荡的时代……这个犯罪故事虽然安排了结局,但主角之一身上被揭发出来的隐情并非串联成一出救赎戏码那么简单,就像一个俯视镜头里麦田与沼泽泾渭分明一样,聊得是人性的暧昧割裂跟社会原罪
无油无盐
风格大于内容的犯罪剧,在毫无亮点和戏剧冲突的剧情之下,唯有对处于大转变时期的西班牙村落与人际关系、「上帝视角」以及似乎有隐喻在内的盘根错节的乡间水道。
开头的那几个镜头太美了,鸟瞰的沼泽地像密布沟壑的大脑,又像被蜿蜒的血管包裹的器官,潮湿的秘密和黑暗的过去,终究都随着时间蒸腾升华,再一次降落在水里
首先,色调不喜欢,太沉闷地透不过气,我比较喜欢像天使爱美丽的那种色调。其次,本来以为有个多意外的结局呢,可草草收场真心让我有点白激动了。就算留个伏笔,也好像叙述得不够彻底。看得并不过瘾啊
文艺,空旷,阴谋,分裂。
看到最后依旧是疑点重重,线索还是让你难以理清,和【性本恶】+《真探》的感觉差不多,似乎很接近真相了,但也只是很接近,你无法相信任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同时凸显人性的复杂。相比同类型的美国片,这种悬而未决的故事更耐人寻味,大量的上帝之眼镜头让片子显得很风格化,越蛮荒越罪恶。★★★★
14年西班牙悬疑类佳作,IMDb7.7分,画面精致,情节紧凑,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很到位,尽管剧情有几处小小的瑕疵,但并不影响影片的整体效果。结尾点到为止,虽然略显仓促但恰到好处,故事的线索已经足够清晰,剩下的内容留给观众慢慢回味~
感觉比《白日焰火》更胜一筹,影片包含四个层面的社会罪恶:除了看门人的变态杀人案外,还隐含资本家的奸淫少女案,更有警察局长为包庇来落后地区投资的资本家的特殊嗜好而打压认真办案的两位警察的渎职案,最后还有佛朗哥时代秘密警察谋杀抗议人士的政治血案。
#1864#片头很漂亮,拍中那种人人想逃离的感觉,中间的追逐也颇为紧张刺激了。算是剧情类,没有太大的反转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