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轻的荷兰士兵被部署在荷兰的印度尼西亚殖民地镇压二战后的独立运动,当他加入越来越无情的指挥官精英小队时,他发现自己在责任和良心之间左右为难。荷兰殖民者企图重新控制印尼殖民地的历史故事,要不是这电影,我都忘了几百年前荷兰也曾是海上霸主,虽然昙花一现,但还是在海外占领了不少地盘。荷兰后来衰败了,二战中被德国按在地上摩擦,靠盟军才获得解放,竟然想摘桃子,恢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权,确实想得太美了。
自诩拯救世界使命 拿着荷兰的枪来坐着为殖民地人民行侠仗义的梦想 殊不知两方矛盾已水火不容 最后当逃兵也是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如果他对上司有什么不满可以直接提 可以调离部队 当面抗命什么鬼 那个上司没枪毙他真仁慈 希望欧美军队里都有这样的白左 这样战斗力就拉垮了 他开头看了游击队的所作所为 还抱有幻想 他那个上司其实理性压过感性 不杀那些村里的人迟早吃大亏 给那个榆木脑袋男主说了还是不明白 那个上司虽然残暴 但是他对男主确实没辜负还留了他一条命 换着别的上司直接上军事法庭了 那个男主还来恩将仇报 而且他爸本来就是纳粹党 杀了那么多人
很想看。可是只有amazon才有。国内网站还没有。。
竟然还有140个字的限制。那我就iu多说几句。
看的是预告片,很有冲击力的画面。一个年轻士兵和很多人一起接受训练,很辛苦的样子,也很有血性的感觉。
他后来拿起来枪,对着一个逃走的女子倩影,忍痛开了枪。我猜是没有打中。否则就太残酷了。当然,也可能是真的打中了。
有点看不懂这个电影,尤其是最后的复仇阶段,不过电影大部分对于印尼的描写还是非常难看的,印尼人真的是落后了,没有荷兰人,也没有印尼这个国家,没有法国人,也没有阿尔及利亚,没有俄罗斯人,有哈萨克斯坦吗,里面还是挺讽刺的,主人公以为来这里是维护和平的,结果刚开始只是巡逻,遇到恐怖分子也不敢处理,后来遇到了恐怖分子,也不做任何审判,就直接枪杀,这些人并不是士兵,都是平民,这也说明主人公有自己的原则,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有句话说的没错,“这个国家混乱不堪,日本人出局了,英国人也出局了,荷兰政府不知道怎么办,印度尼西亚人也在自相残杀,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中国人和爪哇人,康米人和资本家”,但普通人并非只想种水稻,有人感谢荷兰统一了印尼,有人认为印尼理应独立,还有人会在为了田地诬陷同胞是叛军。一个未经世事的年轻人掉入混沌之中便迷失了方向,救世主只是理想,不要试图为一群不懂得和平的人带来和平,旁观即可。
荷兰电影不多,尤其是战争电影,而且还是讲述殖民地的电影。电影剧情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刚入伍到殖民地各种铺垫,后半部分是进入特别部队后内心的转变,同时也穿插了回归生活后的无助与失意。电影整体还可以,没什么战斗场面,甚至全程都没有看到过敌人,唯一与敌人战斗还是被从森林里打黑枪。整部电影都在刻画男主的内心,男主由原来的菜鸟,见证队友阵亡后,开始变得冷酷无情,为队友复仇,最后又因为长官滥杀无辜开始反叛。电影前一个半小时都像是为殖民辩护,士兵门天真的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还展现了“叛军”的残忍。直到加入镇压小队开始画风突转,展现了荷兰当局的冷酷与残忍,客观的展现了士兵的善恶两面性。最讽刺的是一群枪杀平民的人,认为不愿参与的男主是纳粹余孽,也反应了殖民者的思想局限。总之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虽然不如现代启示录有深度,但也有一定的思考在其中。
一名年轻的荷兰士兵被部署在荷兰的印度尼西亚殖民地镇压二战后的独立运动,当他加入越来越无情的指挥官精英小队时,他发现自己在责任和良心之间左右为难。你们那副溃不成军,抱头鼠窜的狼狈样子。二战期间,面对强权的压迫和外敌侵略,你们又何尝不是吃尽了苦头?在德国人面前卑躬屈膝过后却又跑到东印度群岛狐假虎威,这显然就是你们本来的面目。
一说起战争片。
你能想到的是不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各种火爆的大场面?
但最近出了一部荷兰战争片,没有过多的战争渲染,没有大场面的厮杀,但却同样拍出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它还被选送到奥斯卡参与今年最佳国际影片的角逐。
置身于世界舞台,也发光发热。
是时候,看看它——
《东方》
为了更好地欣赏这部电影,南瓜君在这里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1945-1949年,在东南亚的爪哇群岛,正进行着一场知名度不高但波及范围较广的反侵略战争——
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
荷兰作为印尼的宗主国,在二战日军打进东南亚之前,已经殖民了印尼达350多年之久。
日本投降后,英国人在东南亚卷土重来,占领了印尼大部分地区。
一年后,荷兰人摆脱了德国人的统治,想要从英军手里接手印尼,继续进行殖民统治。
印尼民众为了寻求真正的独立,奋起反抗。
荷兰政府为了镇压他们,派出军队前往印尼。
本片的男主约翰就是一名被派遣过来的荷兰士兵。
刚来这片土地时,他满眼天真,一脸稚气,以为他们就是这里的“救世主”。
可没过多久,现实就打破了他的幻想。
反叛军不走寻常路,深知抵抗不过武器精良的政府军。
便利用自身优势,打起了游击战,要不然就趁着天黑进行偷袭。
让约翰所在部队根本找不到一点踪迹。
当地民众也对反叛军的行踪也闭口不谈,怕遭受反叛军的报复。
有一次,约翰正在巡逻,路过一个村庄,便向当地的居民讨水喝。
村民采了椰子给他们解渴,可第二天,这一家人就被反叛军割去了头挂在木桩上示众。
场面残忍至极,把涉世未深的约翰直接吓到吐。
这一幕,也是战争所酿成的无数悲剧中一个缩影。
这件事以后,当地民众更加忌惮反叛军,对于政府军的询问也更不配合。
约翰他们无计可施,便也破罐子破摔,放松了警惕。
每天像打卡任务一样,到点吃饭,到点巡逻,到点玩乐,闲来无事,还去当地的红灯区转转。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
从最初的百无聊赖到现在的逐渐习惯,约翰似乎已经忘记了参军的目的。
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碰见了杀伐果断的指挥官雷蒙德·韦斯特林。
那时,一个日本军官正在对一个印尼土著拳打脚踢。
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肯承认失败的日军,正在以这种极端方式发泄最后的疯狂。
所以,并未打算理会。
可雷蒙德及时出现,不仅救下了印尼人,还直接跟日本军官正面硬刚。
之后,当地村民向约翰所在部队求助。
说反叛军躲在了他的家中,并绑架了他的女儿,希望政府军能给予支援。
可约翰的长官听闻村民家的位置处于敌占区,便放弃了支援。
还是雷蒙德不顾危险,带着约翰,解救了当地的村民。
约翰起初很欣赏雷蒙德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才干;
而雷蒙德也对眼前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兵另眼相看。
之后,雷蒙德便向上级请示把约翰调来做他的司机,两个人也进化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但来了好几个月,政府军毫无作为。
上级军官看看不下去了,便委以重任,让雷蒙德组建一支精英队伍剿灭当地的反叛军。
而约翰自然也成为了精英部队里的一员。
但随着战争范围的逐步扩大,约翰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怀疑。
因为雷蒙德总是要求他以最残酷的方式对待胆敢反抗的印尼军民。
在雷蒙德看来,摧毁恐怖主义唯一的方法就是制造更多的恐怖。
这天,雷蒙德带领着约翰包围了一个抵抗意识强烈的村庄。
拿着手中所谓的反叛军名单,连问都不问,就对名单上的人一一处决。
看着无辜的村民一个个应声倒地,血流成河,备受良心谴责的约翰看不下去了。
挡在了村民面前,想让他停止刽子手一般的行为。
公然挑衅权威,让雷蒙德恼羞成怒,他将手里的枪对准了约翰……
能够决定生死的究竟是什么?
是降生的地点,是命运,还是所谓的正义与信仰?
约翰开始对自己一直坚持的“义务”产生了质疑。
这股觉醒的力量,正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核心。
《东方》摒弃了大人物英雄叙事,它的视角,更加微观。
就像 《拯救大兵瑞恩》《1917》等好莱坞许多经典战争片,都是通过小人物的微观视角,来呈现战争残酷的一个侧面。
痛苦与绝望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些无力的小人物。
信仰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们无法寻求解脱。
约翰表面一直在逃避,实际上却一直在寻找——
寻找真正的正义,寻找崇高的信仰,寻找让内心安宁的答案。
最好的战争片,永远都在反战。
在今天这个年代,战争的结束不意味着真正的结束,对于战争本身的反思,才更有价值。
这也让南瓜君想起德国著名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名言——
“战争,是男人怀着疯狂而自大的想法参与的残酷而荒唐的冒险。”
荷兰版《现代启示录》。
又名 一个无辜的荷兰人
片子里的众多线索和对话,深入历史肌理,很值得玩味,荷兰在纳粹占领时期的老一代,战后的新一代,都背负历史债务,杀死那个过去的自己,才感觉还了一点债。故此,最后一枪震撼。
所有的权欲者和野心家都无一例外地打着和平与救世的幌子
这是荷兰人对于残暴的殖民统治的反思。表面上做的花哨,但究其内核,不够深刻,甚至也不够勇敢。其实如果你们真的足够勇敢,那什么时候也应该拍一拍在纳粹的铁蹄下,你们那副溃不成军,抱头鼠窜的狼狈样子。二战期间,面对强权的压迫和外敌侵略,你们又何尝不是吃尽了苦头?在德国人面前卑躬屈膝过后却又跑到东印度群岛狐假虎威,这显然就是你们本来的面目。可怜可悲又极度可恶。电影是好电影,但只要想到那段遥远的殖民史,想到你们在台湾、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犯下的侵略罪行,再对比市场花园战役前后你们摇摆不定的立场和对德国人,对亚洲人态度的转变,不得不说,也是真够C蛋的!
不能自欺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年轻士兵 罪恶的一生...
所以二战后印尼的独立也是被殖民者血洗出来的。荷兰军队估计不是都这么残暴,当地民兵对同胞也的确够残暴,故事虽为虚构,但士兵的言行都基于当事人的日记史料。有错,就认,就别怕别人知道,连荷兰法院都站在导演这边了。在黑白颠倒暴权至上的世界,能笑到最后的一定不是善茬。
勉强及格。“和平并非常态,因为那意味着所有人欲望得到了满足”。题材挺有趣,二战之后,荷兰纳粹的儿子去印尼参与反恐战争,整部电影就在荷兰军队、东印度军团、印尼叛军犬牙交错的幕布上(出镜的还有日本残兵)描画男主角无处容身的心路历程。编导的基本功挺扎实的,所谓基本功,就是镜头剪切中景别、机位运动和配乐合作形成的整体叙事韵律,这是起码的电影质感。剧本也挺清晰,它给出的信息一定有具体结果,比如给出两三个铺垫后,40分钟时就有遇袭的戏码;为何反复搬演特种小队在印尼村庄中点名“恐怖分子”?因为这才能注解男主质疑精神不断强化放大,引出后面的猎杀行动和战后的悲剧结尾。电影基调比较沉闷压抑,但时不时来两下狠的,比如男主后入印尼情人,或射杀印尼人,男主在军中的行为比较自我,加上他战前战后的画面切入,是绝对的叙事核心
通过影片才知道1945年二战结束后,还有一场荷兰与印尼的战争。片中男主角似乎就是荷兰国家的意象,战后试图摆脱与纳粹德国的关联,又不舍“美丽”的殖民地,内心挣于荣誉、道德、利益、善良之间,注定是悲剧。
拍得真好。是真film,不是movie。关于反战、自由、独立、思考、自我、集体、所谓家国民族和ZF...蜻蜓点水就能点出震荡,小局腾挪也能撑出一片乾坤,过程看似慢也没有很激烈和宏大的场面,如同之前我说过的另一部片《洛城夜巡》,都是有控制力极好的导演,永远在涌动、生机,但就是不给你所谓的爆发。终局的一枪却打穿了全片:没有信仰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信仰破灭。
荷兰对日本兵
當你感到人生已不如預期,從家庭到國家到個人,處處潰敗,因此萬念俱灰。
没有战斗场面但经过缓缓铺陈直至最后非常上头。通过一位下士的视觉,以及个人价值观的转变,侧写了文明与蛮荒胶着和博弈旋涡里,根本无人可独善其身。善与恶再也分不清界限,对垒双方极尽癫狂挑衅人性和道德里的所有底线。BTW,条目就没人打理吗?竟然采纳了一条“1940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中一名荷兰典狱长的故事 ”这个完全错误的简介。
制作上绝对一流,东南亚潮湿烦躁的环境完全构建出来,结局有设计,可惜整个故事还是太俗套,使得最后的力量削弱太多。
4星,战争对人的摧残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背景: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印尼同年爆发8月革命,并于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但殖民印尼300年的荷兰在日本撤退后欲再次夺回印尼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因此,实际上印尼直到1949年底才正式从荷兰手中独立。别具一格的反战片,几乎没什么战斗场面,但所表现出战争残酷性和毁灭性不逊于所谓的战争大片。影片前面的沉闷、冷静和压抑迎来了后半段的恐怖、疯狂和爆发:被叛军枪杀的兄弟唤醒了士兵的杀意,但挣扎着觉醒后反被所属集体抛弃;“维护和平”与“争取自由”已势不两立,双方都付诸于战争,加伤害于民众。战争在人身上划刻的疤痕会逐渐愈合,在心上撕裂出的伤口却血流不止,鲜血从身体里满溢出来,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
结尾才知道故事讲得啥,战争把人变成刽子手,面对未知的丛林,士兵一开始只有巡逻。渴望进入丛林战斗。而一旦进入丛林,自己也就完全迷失在丛林里。「丛林」可能比「东方」更接近电影的主题。
绝对五星的文学佳作 剧情介绍完全不对 印尼独立战争期间,日军撤出印尼,英军将印尼岛屿的控制权交给了荷兰,盟军扶持的政府受到日本统治时期流亡政府的武装革命军威胁,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再自己的上司面前开枪自杀。
韦斯特琳剿灭日本傀儡的一系列小故事,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是很受欧洲人欢迎的连载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