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像这类纯粹的导演艺术创作,它的题材也只是一个外壳,它表达的内里还是导演个人思想的一种产物,传统意义上我们定义为剧本元素在这类电影里头会被无限削弱,就如同布列松的电影!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影像,可以说在影像结构层面,非常的严谨,镜头几乎可以用精确来形容。它的短板,可能在于其表达层面,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线性,这种表达在导演非常强的个人艺术思维之下,精准中欠缺更丰富的内容来填充,可能这个短板正是导演遵循个人表达所难以平衡的部分。再回归其内核,可以说是从虚无到存在的一个历程,如同布列松的《扒手》,这部作品里,算牌人的创伤将其精神世界困于虚无,这个创伤无比的重,以至于难以治愈,而同样经受创伤的大学生引起其从个体自我孤立到帮助其还债拯救其生活的一次改变,以及情感层面与赌博金主的经纪人(同样遭受暴力伤害)之间的浪漫,正是二者尤其是后者,使其从虚无的创痛中回归到现实的存在里头,尽管回归以以暴还暴的激进方式,其实监狱与女经纪人最终的这个镜头和扒手里头扒手与爱人的镜头无比的对应,也正是个体从精神虚无进入现实的浪漫又理性的表达。我觉得保罗施耐德在当代比法国导演更接近布列松,这种传承不仅在于影像层面,更在于其精神层面趋于统一化的表达。
主角的生活状态的确很接近游魂,孤独的漂泊于尘世中,不与人产生纠葛,不与物产生联系,似乎就是一台匀速上升的氢气球,等待着到达极限高度,然后砰的一生了此残生。
但主角的心似乎更像是隐藏在深海底的活火山,海水积压,岩石覆盖,暗无天日,但却蠢蠢欲动。他有多拒人千里,就有多渴望救赎。
其实我是惊讶的,对于这样一个满脸写着我很神秘的人,让人随便一个讲座无意一瞥就发现身份。而这个人还只是一个小屁孩。其实我是错愕的,对于一个算牌能力可能参加全国大赛而不被人发现的人,居然因为一起打过几把就被La Linda发觉,而La Linda甚至都没有能力靠自己参加大赛。其实我是瞠目结舌的,对于一个连桌椅床铺都不愿意接触的人,居然对于唯二两个主动搭话的人毫无芥蒂,一个成了挚爱,一个视若己出。
Tell是想要Cirk走上正轨的,所以当Cirk答应他去找妈妈,他马上跳上了La Linda的床。他并不只是在救Cirk,他是在自我救赎。这也是为什么当他得知Cirk依然选择报仇而身死之后,放弃一切,毅然前往。他失去了自我救赎的机会,所以选择自我放逐。
为什么不一枪打死Gordo?因为他没资格。他和Gordo是一样的罪人,如果他没有认识到这点,他也就不会成为现在的他。所以他决定对于两个同为罪人的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他们犯过的罪,彼此清算。这样无论最终谁赴黄泉,谁得幸免,都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当然最后总会给人一些希望,活下来的还是Tell。
La Linda在探视室出现之前,我的想法一直是,来探视他的是Cirk,然后告诉他,他雇了一个白痴去杀Gordo,自然没有成功。目的就是刺激Tell,让他动手。因为作为那个让他此生痛苦的元凶父亲的同谋,始作俑者的Gordo和为虎作伥的Tell并没有什么不同。
拿终身成就奖时老施说,他一直钟爱一个母题,并在多年中不停回访,从taxi driver到first reformed到card counter,都是在讲一个独居男人,他可能从事任何职业,出租车司机、牧师、算牌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大的背景,后越战时代、气候变化、伊拉克虐囚。每个主角都是宗教狂热性质的理想主义者,既愧疚,又激进,但从来不表面声张,只等被cue然后杀人或自杀或杀人并自杀;都喜欢大半夜边喝威士忌边写日记(又是布列松)。这显然跟老施从小强烈的新教氛围家庭和后来的神学/哲学训练有关。这种叙事几乎成了他自己的套路,不过一辈子只拍一种电影,也不是不可以。老施爱布列松,不停地致敬,如果不能说模仿的话。话说回来,老施还是挺厉害的,26岁就已经写了《电影中的超验风格》——搞影评没有哲学训练还是收手吧。作为一个优秀的影评人,老施深知说电影和拍电影完全不是一码事,应该各有各的自由,完全同意,所以我说card counter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瑞斯拜。
“据说,人在被剥夺了自由后,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我在想,你有多了解你自己呢?”
意料之外的长期牢狱生活,让男主从害怕封闭空间和孤独转而适应了这些,能把书看完,并学会了记牌。出狱后男主便开启了赌神模式,甚至比996还过分地高强度加班,居然还不是为了钱,资本家都要感动哭了。精于计算、保持耐心、绝对理智,不贪也不送是常胜的秘诀,还能保持热爱。
但是男主那紧缩的眉头,怪异的行为,一看就是有故事的男人。于是夜里辗转反侧中观众看到了这个男人的黑历史,真是个跟监狱有缘分的人。据说还很有天赋,在反派的指导下刻骨钻研,业务水平很高。然而暴露了,职业才从摧残别人转为改造自己。
男主现在不是很想多攒钱,倒是更想多积点德。正巧碰上了个不开窍的有缘人,男主想拯救他的人生。从男主的视角看,调查过他的近况是缺钱加亲人分离,自己赚点钱给他,让他去找亲人,把他送回正常生活即可。于是赌神带着青年开始参与巡回赛赚钱,中途甚至还打开了心结,有种重新被生活和爱情接受的样子。最后一步,用点自己擅长的技巧,说服青年去做正确的事,很快结局就将皆大欢喜,我丝毫不怀疑赌神最后会打败那个讨人厌的MR.USA。
可惜最大的转折来了,青年没去找亲人,去找仇人反派报仇去了。然后送了,男主所有努力付诸东流,牌桌上突然走人,去跟反派互相伤害,最终再次回到监狱。
这个结局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青年的情绪从头到尾都是被男主压抑的,从一开始男主踏进房间就被质疑,旅途的一路上只有忽视,最后又整了个拷问式劝说。真不是小青年的问题,这个位置谁去了都得逼成压力怪。男主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行为确实会把青年推向爆发,到了最后他整了个大的。收到青年发的照片到男主离开赌桌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这转折应该是我一段时间以来看过最好的剧情转折了。
男主演员的演技也非常精湛,一副司马脸和一副有故事的样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样子。男主内心封闭到坚冰化开,再到赌场里最后一次跟青年谈话情绪小失控,脸上肌肉抽动,表情的变化非常精彩。旅馆里对青年,仿佛关塔那摩顶级畜生审讯者对囚犯的威压,观众直接都能感受到。故事也是个好故事,画面风格也是我喜欢的,黑历史部分鱼眼镜头拍摄也有点意思,总之我很喜欢。
最后感慨一下,赌神这人工作能力强,有自己都清楚的强大女人缘,转行搞赌博又很强,还给自己起名威廉退尔,浑身上下散发出危险的魅力,说起来就很气人。
自2017年的《第一归正会》帮保罗·施拉德得到首次奥斯卡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今年他又带着他的新作《算牌人》The Card Counter回来,并顺利得到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提名。
笔者在这里并不打算做一个对于保罗·施拉德的导演整体介绍,而更多的是针对这部影片。从1976年广为人知并誉满天下的《出租车司机》、再到1980年的《美国舞男》、1992年的《迷幻人生》和2007年的《步行者》被看作是一个 “房间里的男人”系列 。因为在这些作品里往往是塑造一名自我毁灭的主角,或是接受一项违背自己原则的任务。电影的结尾是主角的救赎,往往加上一个痛苦的牺牲以及宣泄的暴力。 的男主人公都是从一种愤怒,然后自恋,后来焦虑的性格,再到一个躲在面具背后的人 。( 出自Kevin Jackson (ed.),Schrader on Schrader and Other Writings, Faber & Faber, 2004 )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施拉德是一个一生中只拍一个故事的导演,这些作品里的人物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些重叠和相似,而最新的《算牌人》也同样符合上面的描述。
电影开场首先是以奥斯卡·伊萨克的外画音( Voice-Over )来向观众讲述21点卡牌游戏是如何操作的。 如何在玩21点卡牌会更占据优势,那就是你能够按价值(value)对卡牌进行分类(categorize)并把每张票都记下来(算牌),那优势就到了你身上。从来没有人说在21点卡牌游戏里算牌是违反规定的。因为算牌是你赢得纸牌游戏的核心,也是基本策略。在这里的电影开头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出租车司机》也是主人公在外画音进行日记式的介绍(这一点可以溯源到法国布列松1951年的乡村牧师日记》)让观众能够洞察人物的内心情绪,有一种文学气息,同时还能令观众一同进入故事。
赌场(house)并不会在意你有没有算牌,而是在意你赢了多少钱。本片里的主角Tell便是这么一个人,从来都是适可而止, 获胜却远离视线, 以微薄的利润离开 。似乎这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剧本(为了让人物更加印象深刻、形象而让人物在某些方面显得奇怪、夸张化行为) 他没有选择住在赌场旅馆里,而是在附近租了间廉价汽车旅馆的房间, 这样一来赌场便没法跟踪他的动向或清楚任何关于他的活动,当然这一动机是有原因所溯的,Tell在这之前曾在某种对审讯酷刑手段实验的监狱里担任压迫者,也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他入狱,因此他对监视这种行为产生了一种类似于PTSD的症状。
很巧妙的是施拉德将赌场算牌与美国监狱酷刑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在这里如同施拉德在上世纪拍的很多黑色惊悚电影(noir films)一样,有一个惊悚式框架。电影里有时会对Tell的记忆进行闪回,闪回的记忆里是以一种放大、甚至有些极端的广角镜头拍摄的。到处都是充沛粪便、泥土、刑具还有炽热的液体和空气以及黄色的色调......这里对于自美国911事件后国家批准的酷刑问题进行现实反映,我们可以联想到2019年同样题材的电影《毛里塔尼亚人》而正是因为Tell曾经经历过这些如同地狱般的地方,才促使他之后那种奇怪的行为举止,如在房间里需要用白布将桌椅都包住,似乎是为了把那地狱般的监狱的体液和污秽擦除。
电影到后边很多观众可能会对Tell的行为产生疑问,为什么愿意无缘无故把这么多钱给另一位男生,只需要一个看起来有些荒谬的条件,即回到母亲身边并与母亲和解。在这里笔者只能这样解释,Tell似乎是为了摆脱曾经犯下的罪过和内疚(监狱里的压迫者身份)而做出一些慈善和仁慈的行为,这里是受到布列松的影响。
布列松式的反常省略手法
布列松在《扒手》里的电影剪辑方式有别于传统一般的同类型电影,在施拉德的采访中有指出一般电影剪辑里会将人物进出入房间的前8格或后8格剪掉,从而提取重要内容,但在《扒手》里展现出来的却都是这些本应剪掉的画面。这是为了达到结尾的跳跃而采取的反常手法,用贾樟柯的话来说即—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凸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状态 。而电影里本该出现警察抓捕疑犯的动作镜头、母亲去世的人物镜头都没有表现出来,这种省略、简洁的手法我们在《算牌人》中也可以看到借鉴和受影响,如电影后半段剧情里,Tell让威廉达福饰演的Major Gordo和他在房间里决斗、争一个你死我活,这段戏本该是电影高潮场面,但是施拉德也如同布列松一样省略了,只将镜头定格在房间外的客厅,只留下声音的延续。
熟悉的结尾与灵魂的跳跃
到了最后一幕更是对布列松1959年的《扒手》致敬。《扒手》结尾男主米歇尔入狱,并隔着围栏亲吻,达到灵魂的跳跃,完成救赎。而《算牌人》中结尾也如出一辙,两个人在监狱里手指与手指隔着现代化厚重的玻璃接触。
再来聊一聊电影场景的美学布置
监狱中以独特的、迷失方向的风格拍摄
在监狱的闪回片段,如同一个虚拟现实体验,放到今天与现实再贴切不过了。没错,电影这一段恰恰就是采用VR镜头拍摄的, “人们用 Vr 镜头和 Gopros 拍摄它们。他们被枪杀的方式是360,他们被张放在网上,视频播放器无法处理”,本片的摄影师亚历山大·戴南 Alexander Dynan经采访时这样说道。
“我正穿过赌场,看到很多米色,这些鲜艳的地毯让我想起了卡拉瓦乔。我还看了很多其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开始思考船上的石油质量以及这种感觉。你在扑克场景中看到它, 它照亮了人物的脸庞, 一切都是这种阴暗的黑暗。”
电影在摄影上中等镜头和一些固定镜头的使用都说明了这是施拉德与时俱进的电影,而不是重复地使用同样的方式拍同一个故事。
本文参考资料:
[1].Kevin Jackson (ed.),Schrader on Schrader and Other Writings, Faber & Faber, 2004
[2]. ‘The Card Counter’ Review: In Paul Schrader’s Card-Sharp Noir, Oscar Isaac Is a Gambler Grappling with America’s Guilt ByOwen Gleiberman;The Variety
[3]. How ‘The Card Counter’ Found Visual Cues in Virtual Reality and 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ers ByJazz Tangcay;The Variety
#算牌人# (The Card Counter ) 节奏挺慢的,特别需要耐心,最后结尾部分还是觉得值得等待,好在没中途放弃。可是,不确定会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把它看完。
很多电影之所以要去影展参展,就是因为知道如果不入围影展,基本上没有人感兴趣去看。在影展,可以逼着观看者在影院看,而且那些喜欢去影展的人,往往因为最早看到,即使一般的电影也会表达出一种兴奋感。本片就是一个我感觉适合走影展,但不太适合大众的电影。
它的故事又是关于揭露美军早年折磨犯人逼供的不当行为。这个类型的电影已经出了好几个了,去年的本尼的《760号犯人》(The Mauritanian)、前年司机的《酷刑报告》(The Report)都是同样类型的。但本片为了不让大家看着无趣,加入了玩牌、赌/ 博元素,把男主角包装成一个算牌能手,会诱惑一部分对此有兴趣的观众。但其实这只是外壳,并没有深入展示他的技能,反而重点在谈他成为算牌者之前的经历。
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还是非常稳的,算不上让人刮目相看,但绝对很适合这个角色。狠起来吓人,温和起来又觉得是个暖男,具有一定神秘感。他出演的William Tell在开场时是一个没其他爱好和职业,只每天去赌场玩牌的专业牌手,行为低调,无牵无挂,行踪不定。而且他似乎有洁癖一样,到哪里都要把酒店家具用白布包起来。
随着他遇到泰伊·谢里丹出演的年轻人Cirk,我们才逐渐了解了他的背景。他曾经因为对犯人实施暴刑入狱。而Clirk的父亲也有着一样的职位,虽然没入狱但无法走出精神折磨后来自杀。Clirk离开母亲,一心希望为父亲报仇。但其实他所谓的报仇不过是惩罚那些命令他父亲实施暴刑的军官,因为他们没有入狱,反而得以转行过上好日子。
影片自然是探讨了这些曾经在军营里做过这类事的人,后来如何受到身心的折磨,无法从之前的阴影中走出来,并进而生活全毁,也牵连了家人。为了帮助这个年轻人,William 开始带着他一起去赌场,赚钱给他还贷款,也引导他逐渐走回生活的正轨。可是一切却没有他想象得容易。这个男孩子的出现,给William 带来了生活的新方向,让他变得人性化,却也同时把他再次带回了脑中不想开启的那部分残酷回忆。
影片的角色、格局很小,主要就三四个人物,台词也很少,大部分时间是观察男主角的日常和内心变化。所以前面三分之二真的挺难熬。
William身不由己地犯下罪行,最终无论服刑还是做好事,似乎都无法让他赎罪,逃不出自己的命运,无论如何都会走向悲剧的终点。类似任何讲述PTSD的电影,基本上就是让观众体会他们的无奈、痛苦和折磨。
上面提到的包括本片在内的三部酷刑电影,都展示了对犯人实施酷刑的残暴场面,本片的环境最令人反胃。不过,作为对比,影片也一直在展示生活中闪亮、值得留恋的内容,比如出现了一个夜晚挂满彩灯装饰的灯光秀,令人印象很深刻。
可以预期今年颁奖季的电影大部分都是这类节奏慢、充满痛苦的类型,也许正因此,有着华丽服饰和宫廷丑闻的Spencer才备受瞩目,即使也是展示一个人的痛苦,好歹养眼。
开篇挺好,然后突然一股左味喷涌,让人只能苦笑
救赎片…正反打对话真啥几把乱写
希望每年能有一打这样的美国电影而不是漫威
故事讲得太晦涩了,老大哥帮小兄弟复仇,其实和赌博没一毛钱关系。
C+/ 对数字影像语境下城市景观的平面性显得更加敏感,由此能将人物内在和外部世界摊开在同一维度。但与此同时视听的扭结上又太过松垮,以至于时不时显得过于嘈杂,过于标举着氛围、情绪乃至只有推进叙事的效果,无法让人物维持在被扰动的开放状态。假如关于监禁与安全的社会批判仍在前半段的多种媒介的穿插中有些奏效,那么后半段嵌入或是仅仅浮游于权力关系的救赎就完全是剧作意志主导下空幻的施拉德式cliche——只不过失却了《第一归正会》里那种翻转于污浊与圣洁之间的沉静罢了。
很难再有如施拉德这般的创作者,一生中轮回一般的拍摄同一部电影:于过往伤口的裂隙中,洞悉魂灵流放的准则,但严格的自我鞭笞与暗示践行却仍无法放下赎罪的执念,舍弃掉成为幸福之人的机会,重新撕开疤痕下从未愈合的伤口,以自毁完成受戒,实现神迹的手动圆满。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远离宿命信仰的人们无法逃脱的虚无焦虑,成为对黑色电影语汇的超验,奥斯卡·伊萨克与先前《美国舞男》《迷幻人生》《第一归正会》中的男主角们高度重叠,喃喃自语,背负原罪,在自我封闭的冥想炼狱中写下孤独存在的证据,并迎接那亘古不变的布列松式结局——触不到却存在的稀薄的温存。舞男、毒贩、神父和赌徒,不同身份象征却陷入相似的困顿,几十年来,支撑施拉德坚持拍摄这些寓言的又是什么,新好莱坞的伤逝,美利坚的幻灭,他又何尝不是自己笔下镜头下的那些角色呢。
鱼眼广角镜头中的虐囚噩梦,把PTSD的神迷意夺直直展现在眼前。赌局上逢赢必炫的“USA”似乎隐隐讥讽着反战。藏于内心的愧疚和怜爱在终局爆发,即便把一手好牌打烂,也要tilt,去赎罪、去定罪、去惩罪。属于那种80年代老派的浪漫,啊哈,他居然把《出租车司机》又拍了一遍~
Tye Tye水城主竞赛三刷。打破赌片常见的刺激,抑或是神算超能提供的聪明;一次启程、一次探视、交织在其中的主人公,提供了复杂却又触及内心的角色研究。还有在闪回部分采取的镜头也异常地有风格,并带来更强烈与不安夹杂的冲击。2021年了我还是在慨叹Tiffany Haddish的过度选角以及资源妒忌,只能说Paul试着挖掘了她;并且里面的每个演员都经由这种挖掘与调度- -有熟人,有看到选角消息以为是来搞笑的,成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主角在伊拉克的过去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施罗德前作《第一归正会》。可惜这次没有个有趣、新鲜的想法,没有耐人寻味的人物。况且主人公的过往、外在冷静、叙事的一般套路以及不最亮眼的结局,令人失望。
什么乱七八糟的剧情
可以和《国旗日》一争年度最迷人的影片宝座。
仿佛是只能在牌桌上流转的扑克,肉身始终被关在那虐囚的监狱。赌局的筹码是道德的刑具,宾馆的白布是灵魂的洗礼,递来电话的男孩本是心中自我的重生,爱与救赎却隔着探监室的玻璃触手难及。当谷歌可以探寻地球任意街景,却没有软件可以抵达内心。当算法可以预测比赛成败输赢,却没法教人如何救赎此生。
摄影机与Tell之间只保持着一种方向的运动:向他贴近。从而从此刻离开,逼退回某个恒定的原点,类型范式自然也便成了仅供演进的空壳。
2.5,第一部保罗施拉德,这个鱼眼镜头很棒,其他的没太喜欢起来
威尼斯主竞赛第二场,我在纠结给4还是给5
看的把我气得对空气乱打拳,跟算牌有什么关系?!欺骗我感情!!!《基赌山伯爵》罢了! 真无语,但凡对德扑有点了解都不会这么装b吧……男主造型还是复制《东方的承诺》,看起来就是在牌桌上活不长的样子。朋友评价男主说得真好:isfj随便出门都能捡到个娃。 感情那么多,是没办法好好读人的。结尾扔下牌局跑去和长官互相折磨,对应了他无法参加WSOP的FT—heads up battle,winner takes all。讲个题外话,2021WSOP FT—HU阶段,美国业余选手乔治赢牌时,亲友团就大喊USA,对手那边亲友智囊团穿着黑T恤衫一群nerd样,结果最终bluff还是被德国职业选手阿德米尔抓诈了。 施拉德能不能做下海导演啊,这方面我是真的很认可。
是大脑的电影,而不是手的。这对玩牌的手,虐囚的手,杀人的手,在荧幕上近乎隐身。是禁止运动的电影,停滞的电影。布列松的手凿,摸,偷,是欢愉的手,冲动的手,而施拉德的手是冷漠的。大张旗鼓地包起所有家具,简朴到铺张,也背离布列松本意。刻意低调的表演不过是一种赘饰。
6.5/10 分。初看,蓝光。导演编剧,保罗·约瑟夫·施拉德,马丁·斯科赛斯的《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就是他的剧本。。。本来我还以为是看的是酷炫的算牌扑克大赛,结果却是慢吞吞的文艺剧情片。。。新版《沙丘》里有男主,没认出来。。。
一开始觉得声音和监狱走廊的拉伸感蛮好的(质地接近升级版的广角麦芽糖?),但后来感觉这些乍看新奇的东西被很多倒胃口的设计拖下水了(比如说那种近似中国城市夜景的灯光秀)…… 在保罗施拉德的作品里比较次等。
不在赌博而在复仇。Oscar Isaac是我daddy,他可以在宾馆房间对我做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