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王

战争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魏巍史元庭徐冬梅赵左Elaija Chekhov尚迪奥普肖万阁谭桉恒韩永昌李斌

导演:尹晨阳

播放地址

剧照

战王 剧照 NO.1 战王 剧照 NO.2 战王 剧照 NO.3 战王 剧照 NO.4 战王 剧照 NO.5 战王 剧照 NO.6 战王 剧照 NO.13 战王 剧照 NO.14 战王 剧照 NO.15 战王 剧照 NO.16 战王 剧照 NO.17 战王 剧照 NO.18 战王 剧照 NO.19 战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5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由樊烨和张铭带领的一支营救分队,冒着外星生物的枪林弹雨,不断攻克难题,历经艰险,最终成功营救“方舟计划”外星武器研究科学家夏博士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已经尽力了

朋友小蛇对《天国王朝》里面桔子开花的表现不满。等到我看的时候,正好在周六先看了《纽约黑帮》——要是看完了迪卡普里奥的娃娃脸,再看任何大片中的娃娃脸都会顺眼一些了——迪卡普里奥的长相带给他最大的好处,现在也变成了最糟糕的弱点。在如此难受地经过了几个小时长胡子娃娃脸的洗礼,终于发现桔子开花的脸还是很标准的。
我对桔子开花打消了偏见,全片下来,公平的说,桔子还算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任务——要怪就怪那些白烂剧情,而且,我同意小蛇的意见,虽然我对保罗•贝特尼没有什么太深印象,但是如果真是他演主人公,这部戏会好很多,至少,他的长相不会抢戏。特别是当那些配角正在给我中世纪骑士感觉的时候,突然,桔子过于英俊和不搭调的脸,以及和整体不搭调的剧情——就打破了这种气氛。如果是保罗•贝特尼,这种气氛还不至于破坏如此严重。
顺便说一句,我一点也不觉得《角斗士》是多么伟大的片子,在某些地方,《天国王朝》比它更有史诗气魄和历史味道。而《天国王朝》如果真有那么点勇气,把这部电影完全变成十字军故事,估计我应该会极度推崇。
太可惜了,导演能给萨拉丁和博杜安四世成功的塑造出如此英雄魅力,却不敢脱离好莱坞模式,做一部够气魄的真正历史片。所以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得忍受着美少年的白烂悲惨身世,还得忍受他的莫名其妙毫无意义的恋爱,忍受一些不合情理的超神速的进步,忍受他抢走了英雄们的戏。
不过话说回来,桔子从一介默默无闻的小铁匠不近情理地学会了高超的武艺,学会整顿城堡,学会排兵布阵,是不是倒可以用最正宗的老派骑士小说来答疑解惑:因为本来他就流着高贵的血统,有本事是天生的。
如果桔子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哪怕像《十三勇士》里班德拉斯那么多的戏份也好,至少,在最终一战的时候,我会很激动——而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配角都演得相当不错,确实太精彩了,萨拉丁的演员符合历史书上对萨拉丁的形容:愁眉苦脸(不,实际上是“若有所思”),实际上这部电影最终也没有给萨拉丁真正的正面形象,而且因为没有诚意给他正面形象所以反而还有些夸张过火。
而从没看电影开始就到处一片花痴尖叫的爱德华•诺顿,原来居然只有那么点戏份——太意外了。更意外的是,尽管他确实只有那么点戏份,加上最后还有毁容一瞥,但我也很不CJ地跟着花痴了一回。不过我对那些大叫:诺顿演技太强了,哪怕带着面具都不能妨碍发挥演技云云的说话到底有些不以为然,这个人物如此出彩,一部分是因为诺顿的演技,另一部分正因为他那个漂亮无比的面具,再配上精致的服饰,特别在与萨拉丁对持的时候,一黑一白,对比太鲜明太灿烂了,有帅得惊动党中央的嫌疑,何况,他还英年早逝。
这部电影绝对会搭配服饰,萨拉丁的服装也非常漂亮,而那个风流公主,其实长相不算漂亮,可是配上开场那套行头,化妆也非常精致,于是大有惊艳的感觉。
概括一下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与史实对比。
第一, 桔子开花扮演的贝利安,应该在50多岁,而且娶了爱德华诺顿扮演的博杜安四世的寡妇老妈,和铁匠没关系,也没有个自杀的老婆。
第二, 博杜安四世的妹妹(或者姐姐),那位西比叶公主,也是个寡妇,被比她年轻的小白脸帅哥盖伊——也就是电影中耶路撒冷下任国王——勾引,死活要嫁给他。博杜安开始不同意,因为西比叶前夫给她留下的孩子将是未来的耶路撒冷国王,但是盖伊到底如此则是个未知数。不过在他病势沉重后终于还是同意了这桩婚事——然后发现盖伊实在很笨蛋,而且很傲慢。
第三, 导演比骑士团还狠,人家最多摄政,导演则是直接把博杜安五世干掉,一小面都不露就把政权给了盖伊。
第四, 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其中医院骑士团的老板就是杰里米•艾恩斯扮演的雷蒙德。圣殿骑士团老板是那个头发半金半红最后被萨拉丁干掉的胖子雷诺。盖伊因为雷蒙德反对他的婚事,就和雷诺勾引到一起。
第五, 盖伊没有像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么积极进攻萨拉丁,他本来也只想防御,防御,不过雷诺给他惹事,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打劫了穆斯林商队,然后又给他压力,于是他被迫出兵,博杜安四世在临死前阻止了萨拉丁,但是他死后,盖伊——被干掉了。
第六, 雷诺的死法至少在传说里是真实的,但是盖伊也没有电影里表现得那么傲慢,他不是把萨拉丁递过来的水一口不喝转给了雷诺,而是喝了之后转给了雷诺。按照传统同一个人饮食就是朋友了,而萨拉丁不准备原谅雷诺——雷诺已经不止一次背信弃义了。萨拉丁于是杀了雷诺。
第七, 博杜安四世去世后还有博杜安五世,博杜安四世跳过盖伊,而是把国家大权和幼主交给雷蒙三世,他剥夺了盖伊的继承权,要审讯他,没收他的家产,但盖伊顽强地挺到了博杜安去世,并瞒着雷蒙三世自立为王,雷蒙三世避免争斗,默许了。不过从此耶路撒冷再也没有朋友。
第八, 这里我要说说导演对萨拉丁因为不够诚意而表现虚伪的方面。他给了萨拉丁很大的美化,却不够实在。仅举一例,在影片结尾,贝利安和萨拉丁谈判的时候,事实是,贝利安要求和解,但是萨拉丁坚决拒绝,法兰克人数次背信弃义和第一次攻陷耶路撒冷的残酷让他不能原谅法兰克人。于是贝利安耍起了无赖,他要挟萨拉丁,如果不同意和解,那么就杀死城内所有人,包括法兰克人和穆斯林,然后毁掉清真寺。萨拉丁于是同意和解,并要求他们交赎金。贝利安和萨拉丁都给一些穷人代交了赎金。萨拉丁没有对耶路撒冷进行洗劫,很多人留了下来,相对太平。实际上,不是非要萨拉丁慷慨到令人恶心才叫真实。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法兰克人早期的种种恶行让他无法保持最初的宽容,他能够做到不屠杀,仍然保持法兰克人对信仰的尊重,就已经足够表现出伟大了,交赎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电影中以这种方式和解,表面上说明了萨拉丁的宽宏大量,实际上还是在替贝利安吹嘘。
而且用老百姓观点去定义伟人的行为合适与否,基本上等于戏说。就像贝利安拒绝了公主改嫁的要求,似乎是很英雄的行为,如果历史真实就是如此,他根本就是个笨蛋加蠢货。
不过,不管怎么说,导演强调的仍然是骑士之风,这点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萨拉丁的宽容在一点上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他允许法兰克人交赎金然后带着个人财物离开,法兰克人走时却把圣墓洗劫一空,达到几十万金币。萨拉丁手下想阻止,萨拉丁的回答在现在看来简直可以说是远见:如果我们的要求不能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说我们是不守信用,而别人并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所以,让他们拿走吧,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宽容。
那个时候的阿拉伯人,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确实占着绝对优势。他们比西方世界某些国家更懂得宽容与风度,因此可以说更加骑士。而从过去的文献来看,无论是法兰克人还是阿拉伯人,对对方还是抱有尊重态度。

2 ) 原来西方同志们在胡搅

194分钟的《天国王朝》,花了三次才看完。此前买过一张碟,效果不好,看了几分钟扔掉了。幸好看到电视台对这个电影的介绍,知道它是讲十字军与穆斯林大军决战的。194分钟的导演版是真正值得看的版。

这个片再现的是1187年十字军与穆斯林大军争夺圣城耶路撒冷之战。那一年,蒙古创始人成吉思汗25岁,还在草原上领导乞颜部为生存而战。几十年后,蒙古军也打到耶路撒冷附近,当时十字军想求助蒙古军帮助夺回耶路撒冷(1260年)。这个电影里再现的攻城场面,与蒙古军征服世界的场面应该十分接近。抛石机,火弹,石脑油,箭弩齐发……

攻城战这一出压轴戏,到最后60分钟才闪亮登场,此前2个多小时,基本上是文戏。看惯好莱坞大片的人,不一定熬得住。这个片的导演ridley scott玩的是好莱坞主流电影,却喜欢剑走偏锋。他导的《汉尼拔》,就有一般好莱坞片所不具备的震撼气质。我觉得那部片子比《沉默的羔羊》强。后者只是晨钟浅奏,《汉尼拔》则是万鼓齐鸣,它也超出好莱坞片通常尺度。《天国王朝》同理,题材选择就体现了scott的偏锋,911后,美国人民闻中东穆斯林色变,他却搞这么个基督徒大军大战伊斯兰大军的题材。而且基督教以惨败失城告终。穆斯林英雄人物撒拉丁获得胜利,夺回被基督徒占据近百年的圣城。

scott还相当大胆,撒拉丁不仅是穆斯林英雄,还是拉登、萨达姆的偶像!这个片子对撒拉丁形象的塑造相当高大全!他不仅是威武之师的统帅,也深具冷静、理性、仁慈品格和骑士精神。当别人说胜利由神决定时,他认为胜利靠充足准备。当他敌方国王生病时,他让自己的医生去给对方看病。这个撒拉丁与历史吻合。

那些叫嚣着要与撒拉丁大军决战的十字军圣殿骑士,与撒拉丁的冷静、理性和仁者风格完全相反,他们不顾现实地冲进浩翰沙漠要打撒拉丁,结果,还没找到撒拉丁就一个个渴得肚皮朝上,形同乌合之众,完全丧失作战能力。导演省掉了他们之间的战役,只表现了他们全军覆没后的惨状:尸横遍野,乌鸦像黑云一样笼罩战场,享受饕餮大餐。

如果欧洲人要找回点心理安慰,就是这个电影近乎虚构地塑造了巴利安这么个角色,他是好莱坞电影里通常出现的救世主角色,是个有伤心往事的小人物,却被命运安排,成为全局命运的决定者,他以良知,勇敢,技能,号召力,组织耶路撒冷城10万基督徒抵抗敌人进攻,抵抗住20万撒拉丁大军一轮轮疯狂进攻,终于换来“交出城池,保全百姓”的和平协议,历史上撒拉丁赦免10万基督徒、不报当初基督徒屠杀穆斯林之仇的举动,在电影中,被安排为巴里安极力争取的良好结果,而不仅仅出于撒拉丁本人的宽宏大量和人道主义。这不仅是要给美国和欧洲观众一个心理安慰,这也是在表达导演心中的美好愿望:宗教宽容,不必死掐。

如果不是导演借巴里安这个被夸大作用的角色来表达愿望,这个电影里的西方人简直太难看了。正规的圣殿骑士军团不仅由于盲目无知而葬送自己,而且他们也是招来撒拉丁复仇之师的罪魁祸首!这些不知死活只知狂热好战的圣殿骑士为挑起战争,一再滥杀穆斯林商人,甚至把撒拉丁的妹妹也干掉了,英雄撒拉丁忍无可忍,终于挥师夺取耶路撒冷!

这个电影几乎可称作大逆不道,极不符合美国主流舆论导向,不合时宜地歌颂国家的敌人、恐怖分子心中的英雄,在国家干部三令五申要反对那撮人时,这个电影却在表扬那撮人的祖先,国家干部将穆斯林视作万恶之源,这个电影却大爆自己祖上当年糗事,并塑造了友好、宽容、虔诚、理性、不得已而还击、取胜之后还能放下仇恨的穆斯林。

这无异于一记闷棍,打得那些经常收听国家干部发言的人们天旋地转,原来我们错了?原来我们曾认为很神圣的十字军同志们竟这么胡作非为,自取灭亡?

这是个商业娱乐片,却被scott同志搞成了传道载体。如果说10多年前他导的《角斗士》纯属娱乐,那么这部片子则披着娱乐的外表,是对重大时事问题作出的一篇论文。尽管片中不乏幼稚商业电影桥段,但整体上颇具大师风范。这个片子拍摄于2004年,那时911尘埃散去才2年多,无疑这个事件触发了scott同志作这篇论文的念头。

2009年3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上赫然印着一串阿拉伯文字,括号里的英文写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生活中的一个事实。我们该学会怎样与其相处。(Radical islam is a fact of life, learn to live with it.)

看来scott已影响了美国舆论,使它从偏执中走出?

3 ) 遥远的天国王朝

买这张碟当然也是冲着世上最美的精灵去的,虽然听说开花的口碑很差,还是没压住好奇心,想瞧瞧长了胡子、“失去了魔力的精灵”是个什么样子。何况,据说里边还有爱德华·诺顿呢。

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没认出精灵,加上片子色调很暗,画面感觉不舒服,所以没看几分钟就放弃了。直到前两天才又翻出来,想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吧。评心而论,开花的表演算得上中规中矩,好是不太可能的,至少还不算差,比起《Troy》、《Haven》好得多了,《钙片小子》我都不要提。不过开花比较倒霉,作为铁匠和领袖,开花的体格上不那么粗犷,显得豪气不足,特别是在一群彪形大汉中间简直有点惨不忍睹,感觉上确实有点象“失去魔力的精灵”,这真是个经典评论。但重要的不在于此,而是在于Scott导演选了一大批耀眼的绿叶,把开花彻底给淹没了。别说Liam Neeson、Jeremy Irons这帮老戏骨,光是一个Edward Norton就抢走了所有人的光辉,包括那帮老戏骨的,而这位面具国王竟然从头到尾都不露脸的,最后只留下一张被麻风病毁掉的可怕面孔(这个镜头长约三秒)。我估计S导肯定没打算选个精灵来演这位不是国王的国王,肯定是制片方的意思,这片子很长,145分钟,但是给我的感觉仍然意犹未尽,很多事情没说清楚,据说出了个导演剪辑版,看了介绍不由得想,如果加上导演剪的那20分钟,至少不会感慨了半天却稀里糊涂。

除了那段“战争时代的爱情”(恨不得掐掉这段让这部片子完美),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商业元素,不怎么“好莱坞”,可能这也是《天国王朝》在美国票房惨淡在欧洲却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难怪我一开始没看下去,好莱坞的片子不太可能有这种情况出现,它一定会在几分钟之内紧紧把你按在影院的椅子上或者家里的沙发上。但是耐心看下去就会发现,这部所谓“大制作”并不象好莱坞通常的做法,它的场面非常宏大,却一点都不华丽,圣城耶路撒冷满眼尽是漫天的黄沙和风尘仆仆的人们,战争一如它本身那样血腥残酷,除了在“国王不死”这一点上符合好莱坞的概念。开花被一大堆绿叶淹没,也被整个故事淹没。铁匠Balian并不是救世主,骑士们也不是,甚至面具国王也不是,他们都拯救不了耶路撒冷,都不能挽回失败的命运,他们只是在尽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耶路撒冷最终失陷,Balian并不如我们民族的传说人物那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和那些用肉体填堵城墙的勇士们换来的结果是向穆斯林投降,换来全城的百姓安全离开不遭屠戮。他们失败了,但他们还是在欢呼,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保卫城中的百姓,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在这样的勇士们中间,没有国王,没有领主,只有真正的男人。

另一个真正的男人是萨拉丁,这位穆斯林王者完全不象《亚历山大》里那个画黑眼圈在战车上发呆几乎就没动作也没表情的大流士,他和面具国王的谈判,对Balian的受降都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王者的力量、智慧与仁慈。攻入耶路撒冷之后,他在王宫里扶起倒地的十字架,不仅仅是表现了作为萨拉丁个人的宽宏,更是提醒人们历史上的基督徒与穆斯林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但是他们原本也曾互相宽恕,缔造过和平。

Edward Norton简直就是个奇迹,竟然连一面都不露就为面具国王赢得了数不清的粉丝。那具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躯体,靠着顽强与智慧的人格力量,维护着圣城短暂的和平,御驾亲征逼退萨拉丁的大军。精美的面具后面,孱弱的躯体内,有着丝毫不输给萨拉丁的王者的灵魂。影片对基督教国王或许颇多美化,却也丝毫没有贬低他的对手而是给予了同样的尊敬。耶路撒冷的争夺战是王者与王者的战争,英雄与英雄的竞技。这样的战争尽管残酷血腥,却比杀人于无形的现代战争具有更多的人性和更高的尊严。

王者之间的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不再有王者,战争已不再有尊严,只有赤裸裸的利益搏杀。从那个血腥的时代直到如今,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在追寻的天国王朝从来不曾到来,而且似乎越来越遥远。

我丝毫也不为开花的铁匠被淹没而遗憾,宁可让他被淹没。

4 ) 宗教疯狂年代的理想主义―――评《天国王朝》


自《角斗士》开始,好莱坞掀起了一股“史诗片”热潮。不过,随着宏伟的《荷马史诗》被演绎成明星帅哥的多角恋情(《特洛伊》)、世代传奇的英伦之王变成了一个无味的武夫(《亚瑟王》)、纵横四海的盖世英豪为同性之爱而神经质地喋喋不休(《亚历山大大帝》)......观众和评论界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史诗片,我们还能看到宏大的历史与传奇吗?

幸好,好莱坞还有一块金字招牌:莱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如果说有哪一位导演的作品堪称“部部精彩、几无次品”的话,斯科特算一个。《异形》、《银翼杀手》、《黑雨》、《陌路狂花》、《角斗士》、《沉默的羔羊3》、《黑鹰坠落》,还有就是这部重振史诗类型片的新作:《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

故事发生在1184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兰克铁匠巴利安(奥兰多.布鲁姆饰),因为受失散多年的父亲召唤,也为了替自杀的妻子寻求救赎(在天主教教义中,自杀者是不能升入天堂的),来到了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其间,父亲亡故,他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并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十字军政治的漩涡:当时,身染麻风病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与阿拉伯的传奇英雄---“战神”萨拉丁维持着脆弱的和平,期望把耶路撒冷建成宗教共存、民族和谐的家园(多么崇高而难以实现的理想......),但是,以Lusignan(鲍德温四世的妹夫)和Reynald为首的好战势力却通过袭击穆斯林的方式不断挑起争端,很快,战争终于变得不可避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哈廷之战”。

据史料记载: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获胜以后的穆斯林大军立即挥军直取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了大逃亡。这时,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领城中百姓抵御数十倍的敌人和战无不胜的萨拉丁,在挫败了穆斯林大军的屡次进攻之后,迫使萨拉丁签订了城下之盟,以让出圣城为代价,换取了城中几十万百姓的安全撤离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围城之战”。

(应该说明的是,电影中的情节框架是基本忠实于历史的,巴利安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哈廷之战和耶路撒冷围城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他的人物,如萨拉丁、鲍德温四世、Lusignan、Reynald以及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巴利安的情人――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希比拉等人也都是真实人物。)

在“后911时代”,推出这样一部以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各界的争议与批评。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所引发的风波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还好,这次是莱德利•斯科特,这位被好莱坞誉为“十字军之王”的大师级导演再一次用他那不容置疑的艺术水准和对史诗电影的高超掌控能力为我们奉上了一道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

自“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民族与宗教的冲突”成为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伊斯兰世界的妖魔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讨伐”为主旨的“十字军东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布什就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把当前美国在中东的武力介入称之为“新的十字军东征”。那么,斯科特是这样来诠释这段历史的呢?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段篇首字幕:“欧洲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已经100余年......当时的欧洲,人民穷困、政治黑暗、人们奔向东方,或追求财富、或寻求救赎......”寥寥数语,点明了影片的基本态度: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并非是像当时的基督教世界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讨伐异教徒”的“神圣之战”,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侵略和掠夺。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他们是想去洗劫耶路撒冷这个装满财宝的宫殿。”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士和骑士阶层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个阶层不仅垄断了政治、经济权力,还垄断了文化权力,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文盲,连《圣经》也无法阅读。失地的农民成为领主阶层在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上的附庸。 而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则是几大文明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和睦共存。可以想象,这个充满财富和文明的“东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一块待割的肥肉,这就有了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在斯科特的眼中,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不过,简单地挞伐某一方显然不是影片的主旨。在揭示了“十字军东征”的侵掠本质后,斯科特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在这股横流之中,也不乏一些怀抱荣誉和信仰的高尚之士。如影片的主人公巴利安、巴利安之父艾贝林爵士、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以及头戴银色面具的鲍德温四世,他们是忠贞的基督教徒,但是对于其他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也更为明智,这些人是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上的“开明人士”。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幕后策划战争的Lusignan和在第一线挑起争端的Reynald等人。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矛盾冲突与当今的现实是何等相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熟悉的符号和信息: 原教旨主义与世界主义、极端派与温和派、保守派与自由派......
当看到Reynald率兵袭击穆斯林商队,挑起事端,破坏来之不易的脆弱和平,我们不难从“公共汽车爆炸”之类的电视新闻中找到21世纪的版本;
争端即起,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Lusignan与提伯利亚斯争论是否宣战,Lusignan振臂高呼“God Volition(神的旨意)!”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提伯利亚斯面对此起彼伏的“God Volition”声只有无奈地苦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和“God”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Volition”们是怎样一次次地煽动起民意、把一个民族推向激进主义的泥潭;

面对这些冲突和无奈,斯科特通过主人公巴利安之口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耶路撒冷如果是不是良知的国度,那它就什么也不是。”
―――“做事不可不问良知,不可推说权宜。”
―――“不可假借神意,胡作非为。”

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他承担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稣大军不可战胜”的激进派人物们早已逃得不知去向。

萨拉丁的大军在众志成城的耶路撒冷城下屡攻不克,一筹莫展。此时,巴利安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明达。在得到萨拉丁“不屠城”的承诺之后,他决定将耶路撒冷归还给穆斯林,为城中业已伤亡惨重的几十万百姓保全了性命,也避免了圣城被毁灭的命运,影片颂扬了这两位英雄之间的明智举动,也许只有这样,双方都能保持完整的尊严和责任。斯科特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在这片基督徒和穆斯林必须共同生存的土地上,“玉石俱焚”是最不堪的选择。对此,《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是“这是对中东和平可能性的一个梦想。”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城下谈判结束后,巴利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价值?”萨拉丁回答说:“Nothing”,走出几步之后,萨拉丁转过身来,双手竖起拇指,在胸前用力一挥:―――“Everything!”

不错,这座“三教圣地”、千年古城,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历史,今天仍然要不断地舔着伤口前行,在“我们要屠杀”和“世界是一家”的反复挣扎与较量中,它是“Nothing”还是“Everything”,全在于世人的抉择。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最终归于“四海一家”的理想主义。对纷争千年的宗教们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也许这才是走向真正“天国王朝”的救赎之路。

Kingdom of Heaven,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

5 ) 恐怕是今年最好看的古战史诗片

角斗士导演的又一部史诗巨片,耗资巨大,大场面看起来气势恢宏震撼,比特洛伊要真实自然的多,战争场面拍摄的不错,有血有肉,各种镜头搭配的很好,整体情节有角斗士的影子,较为忠于历史,感情戏点缀得到,不做作,不煽情,恰到好处。男主角 表现还不错,就是脸太秀气了,看着不够强悍,精灵王子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没办法。早逝的国王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不知道谁演的,后来才知道是爱德华诺顿,怪不得呢。


看完后对十字军和耶路撒冷的历史产生了兴趣,查了查,学习了一下。

转:从【天国王朝】到耶路撒冷的历史

  耶路撒冷(Jerusalem)这个名称,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取自两个希伯来文"jer"--意思是城市和"sale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冷体现着人类最崇高的渴望,皆全人类的和平。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距不远的各自的神圣场所举行宗教仪式。经过了5000年的风风雨雨,"和平之城"能迎来真正的和平吗?

  耶路撒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饱经沧桑的闻名古城。耶路撒冷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00年来此定居的一个迦南部族耶布斯人(闪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建造了城堡,命名为"耶路撒利姆",在闪米特语中意为"和平之城"。公元前1020年,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王国的首都。由于耶路撒冷地处欧、亚、非洲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一直处于周围大国的争夺、占领之中,多次易主,备受战火洗劫,曾多次被毁又重建。先后有迦南人、犹太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纪十字军、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占领过这座城市。

  耶路撒冷亦有异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三大教在城内留下了不同时期建造的宗教遗迹有200余处,最著名的如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萨赫莱清真寺。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本教的圣地。

  战前的耶路撒冷由老城和新区两部分组成。老城的城墙是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在古城废墟上重建成的,城内面积仅1平方公里,后来形成了穆斯林区、基督教区、犹太人区和亚美尼亚人区4个区,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老城外的新区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城西部分发展最快,居住的几乎全是犹太移民。

  1917年至1947年,耶路撒冷被英国统治30年。

  1947年联合国分治计划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其范围包括耶路撒冷市和郊区城镇,东端为阿布·迪斯,南端为伯利桓,西端为艾因·卡里姆,北端为舒法特,面积为158平方公里。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沿1949年停战线被以色列和约旦瓜分,耶路撒冷从此分成由约以分别占领的东、西部,称东区和西区。1950年1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1967年6月,以色列颁布法律,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并将市区范围扩大为176平方公里,把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并入其中。目前全市人口65万,其中犹太人45万,巴勒斯坦人18万,基督徒1.4万。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议案,把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安理会于1980年8月20日通过决议,认为以色列议会的法案是违反国际法的。在此前后,联合国曾多次通过决议,遗责以色列吞并耶路撒冷。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88年11月,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并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

  最近引起巴以冲突的"以色列人强行进入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圣殿山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西北角,圣殿山这个名称来源于犹太教,居说犹太教第一圣殿当年就建在这里,现在只剩下一段残迹--哭墙。现在圣殿山上建有两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又名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中有一块长方形岩石,可以反映出三大宗教纠缠共生,同时彼此又不愿意包容的历史现状。

  岩石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1.2米。据古老的犹太教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带着自己的独子以撒到摩利亚山上,在上帝指定的地方杀以撒献祭。忠诚的亚拉伯罕正要举刀杀自己的儿子时,上帝派使者阻止了他,并命他以一只公羊代替。这个故事在犹太教的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说当年亚拉伯罕捆绑以撒,就是把他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献祭的。因此这块长方形的岩石在犹太教中一直被视为"圣石"。而在比犹太教晚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则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世界各地严肃的基督教徒因而都渴望能有机会向这块石头膜拜。但是这块"圣石"现在却存放在伊斯兰教威严的清真寺中,因为据伊斯兰教传说,这块石头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踏脚石。就在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第9年,也就是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忽闻大天使伽百利来召。先知跟随他乘坐一匹面如女子的飞马,急飞耶路撒冷,踏着一块巨石升入九重天,聆听真主安拉的祝福和告示,然后又于当天晚上飞回麦加。据说这块石头即是当年穆罕默德升入九重天时的踏脚石,至今石头上还留有先知当年踩下的脚印。伊斯兰教因此在这块石头周围修起了两座精美的清真寺,并把这块地方称为"尊贵的禁地"。这里因而成为伊斯兰教除麦加和麦地那之外的第三大朝圣地。

  苦街是基督教的圣地,基督教教徒又叫它为"悲哀之路",传说耶稣受难前,曾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从这条路走向刑场--著名的公元4世纪建筑"圣墓教堂"。

  被三大宗教共同尊称为圣城的耶路撒冷老城,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记:在它四周围绕着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修建的城墙,高12米,长约4公里,共有8个城门。居住在旧城东南区的犹太人传统上走雅法门,而居住在旧城区的穆斯林则走大马士革门等。

6 ) 《天国王朝》那些事儿(Z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16cebf0100bkaf.html

再看《天国王朝》(2009-01-12 16:46:33)


这次导演剪辑版除了大场面依旧宏伟外,不仅故事精彩好看了很多,人物刻画也个个丰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不再是一部仅仅由宏大场面堆砌而成的视觉特效片,而是一部探讨国家、信仰、忠诚、光荣和使命的宏伟诗篇。这是近些年来最为宏伟、精彩的史诗巨作!
剧情不展开讨论了,联系现在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基督教和穆斯林千年的纷争还在继续。就像影片结尾打出的字幕--“在一千年之后的今天,和平在耶路撒冷仍然是遥不可及”。以下是看完电影以后查的一些史料,让您了解穆斯林和西方世界千年纷争的缘由和本片的背景。


一、阿育布的君主萨拉丁
公元1193那一年,在东方一个伟大的君王,在2月16日去逝的埃及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他的威名一直传到同时代的中国,那时中国人称他为绿衣大食的可汗。“大食”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中国人借用波斯人的称法,例如公元750-1258年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该国天文科学极发达,后为蒙古所灭),中国人就称之为“黑衣大食”。而历史上的绿衣大食,其实指的是萨拉丁阿拔育王朝的前身法蒂玛王朝,法蒂玛王朝于公元909年在突尼斯一带建立,在10世纪初迁都开罗,是个疆域横跨西亚北非的大国。那时萨拉丁尚未登及。萨拉丁于1138年出生,这个时间正是中国的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日子,也是距中国伟大军事统帅岳飞遇害的前4年。出生地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也就是这个地方,800多年后又出生了另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我们在下面的内容里会提到他。萨拉丁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长大,成年后起初在他那当时任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将军的叔父阿萨德的手下服役。在1169年,也就是年轻的萨拉丁31岁时,他已经是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和亚历山大的总督了,当时法蒂玛王朝在内忧外患的相继打击下,已经濒于崩溃。就在这一年初,宰相沙瓦尔勾结外敌而被杀,年轻的萨拉丁取而代之,接管起这个没落王朝的烂摊子。这只是这个少年得志的英雄实现他雄心和伟大事业开端,在他和精明的经营和仁政的宽待下,国力迅速得到恢复,而他也成了全埃及人崇拜和敬仰的英雄。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迪德驾崩后,萨拉丁凭着他在国内无与伦比的威望毫不费力地取代了法蒂玛建立了新兴的阿育布王朝,他就是新王朝的君主。此时的萨拉丁不过33岁,英姿勃发,岂甘于人下,1174年时,萨拉丁的顶头上司、与他的王朝有臣属关系的宗主国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的国王努尔.丁国王驾崩,萨拉丁果断地与努尔丁王国断绝关系,宣布他的阿育布王朝独立。没多久他见时机成熟了,率兵攻打努尔丁王国,1183年攻占该国的都城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灭亡。随后周围诸小邦望风来归。1185年,萨拉丁顺利地攻占摩苏尔,以不可思义的速度建立了一个虽非空前但是绝后的阿拉伯大帝国,疆域包括了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以及今伊拉克北部。在基本完成阿拉伯王国的统一后,萨拉丁才开始他的真正事业——与十字军作战。

二、十字军的起源
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共有8次,始于1096年终于1291年。公认的起源开始于1095年11月26日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举行的圣马丁祭日后的一次教廷集会上,罗马教会的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运用了他那举世无与伦比的口才对数万名基督徒进行了一次演说。“God wills it!”:占领圣城耶路撒冷(Jerusalem),从异教徒手中夺回耶稣的圣墓。并以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者可以升入天堂来鼓舞民众踊跃参加。这里有必要简介一下这次精采演说的背景。自公元636年起,三教的发源地圣城耶路撒冷就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起初,阿拉伯人对基督徒们还算客气,两教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但在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信奉伊斯兰逊尼派的突厥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前身,土耳其人的祖先)之后,这个平衡便被打破了。突厥人兴起之初,一度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屡屡击败曾经强盛一时的拜占廷帝国和波斯。那时的塞尔柱突厥人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可不像今天这样对基督教西方世界那么友好和驯服,当时他们凶悍而极端,整个中东地区的基督徒不断遭受他们骇人听闻的迫害,许多基督徒被残酷杀害,更多的人被强迫改变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去信奉伊斯兰教。这引起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极大愤慨。再加上丢了半壁江山的东正教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向罗马教会和西欧诸国的求援,促使了一心想将基督教统一(基督教于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以及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建立无上权威的世界教会以及压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诸国君主这些世俗政治势力的雄心勃勃的教皇乌尔班二世下定了发动战争的决心。教皇的演说煽情而且大获成功,他历数突厥人在耶路撒冷沾污圣地、迫害基督徒的罪行:“上帝的子民们,突厥人侵占了我们的圣地耶路撒冷,他们在大肆蹂躏上帝的国度,毁坏基督教堂,掳杀虔诚的上帝子民,污辱贞洁的妇女,贪婪地饮着受洗儿童的鲜血。主亲自勉励你们,一切有封爵等级之人都必须迅速给东方基督教徒以援助,把凶恶的民族赶出我们的领土……”“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与以色列后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抱着孩子的尸体,悲痛欲绝。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远征吧!……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罪孽……” “……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就这样,在教皇的煽动和号召下,西欧各国的基督徒们怀着狂热的信仰,组织起了东侵的远征军。事实上十字军东征在宗教层面的诱因不仅仅是夺取圣地并使教徒的朝圣不受异教徒的阻挠,罗马教廷希望藉此统合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并打击异教徒在东方的势力也是原因所在。在政治方面,长子继承制在西欧的推行产生了一大批贫穷的小贵族阶级;东罗马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在东地中海无力抵抗强悍的塞尔柱王朝的土耳其人(Seljuk Turks),1071年的曼齐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甚至皇帝罗曼努斯四世(Romanus IV)也被俘虏,一个潜在的政治真空正在形成。经济方面,西欧的人口急速增长和土地开发的滞后使得大批平民寄希望于到外部世界的土地和自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也希望以对十字军东征的支持换取地中海东部的港口和市场(当时意大利商人的盈利根本在于占领地中海东岸的各港口。这样阿拉伯商人的货物,包括东方(中国和印度)的产品、西非的黄金,在红海和波斯湾的船上卸货之后,必须经过他们控制的港口,才能运到欧洲。)。从宗教、政治、经济的多种原因看,十字军东征的产生也是当时西欧社会矛盾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1096年的2月,法国亚眠修道院的教士彼得和德国骑士法尔特组织了由西欧各国的农奴和平民组成的第一次十字军,史称“穷人十字军”,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顺带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塞尔柱突厥人,即更早些活跃在远东中国边境的突厥人的后裔,是西突厥汗国乌古斯部落中的一支。正是七世纪中国人对他们的征服和驱赶,迫使突厥人不得不远离家园到小亚细亚寻求发展。十世纪时,在其酋长塞尔柱率领下渡锡尔河进入河中地区,因而称为塞尔柱突厥人。所以十字军东征的暴发,匪夷所思地居然和中国人多多少少扯上了些关系。参加远征的战士的衣服上缝都有用红布缝制的十字,因此称之为“十字军”。但这“穷人十字军”却是一支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来得及得到各自君主的响应和调度,便匆匆东进去实现梦想。对这样一支远征的庞大军队,没有补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于是他们便上演了几个世纪以前中国的西汉王朝的那支为汗血宝马而远征的李广利远征军在中亚所做过的事——沿途他们不得不为生存而掠夺。这支满载对异教徒的仇恨的军队,所过之处就像是蝗虫掠境,渡过多瑙河进入东欧,首遭涂踏的是匈牙利,将之洗劫一空,杀人数万。之后是曾向他们求援的拜占廷,在贝尔格莱德附近他们和斯拉夫人打了个两败俱伤。几个月后,兵力不足原来一半的十字军终于在老奸巨滑的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的帮助下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小亚细亚与突厥异教徒决战,其实是让他们去送死,结果自然是遭灭顶之灾,只有几千人生还。

三、关于耶路撒冷王国
《天》片中的耶路撒冷王,那个麻风病人,相信大家都很有印象,实际上,他是耶路撒冷王国第六任君主,这一家子很有趣,祖辈都是行事很有风格很有手段的人物。可惜一手一脚整出来的国家却不是很长久。
1095年,罗马教皇号召天主教贵族和领主召集军队对塞尔柱人发动圣战,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爆发。在这次东征过程中,十字军在东方建立了一系列十字军国家以巩固他们的势力。这些国家背靠西方势力的支持,是对抗伊斯兰世界的桥头堡。其中有两个国家颇有关联,一个是埃德萨伯国,另外一个就是片中所谓“天国王朝”——耶路撒冷王国。说他们有关联,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即鲍德温(BALDWIN)一世,而《天》片中的那个麻风国王是鲍德温四世。
1098年,来自诺曼底的布伦伯爵鲍德温一世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东征开始不久,这个鲍德温就第一次体现了自己的“风格”,擅自离开大部队,独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向埃德萨城(两河流域的古城,亦为基督教圣城之一)进发。其时埃德萨城被塞尔柱人围攻已历两月,而俺们的鲍德温大爷就像山东及时雨宋公明一样,施施然登场了。援军到来,塞尔柱人撤围。当时的埃德萨军事长官叫做提奥洛斯,对鲍大爷的及时来援简直感激涕零,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个时候,耶路撒冷王国的创始人第二次展现了他的风格,1098年3月,鲍德温与提奥洛斯结为同盟,并认其为养子和继承人,同年3月,鲍德温大爷偷袭他干儿子的营地并劫持其全家,要求干儿子用埃德萨城的控制权来换全家的性命。可怜的干儿子舍不得全家人被迫答应,将城交出,却马上成为鲍德温大爷施展第三次风格的实践品,一家老小,包括他自己惨遭灭门。就这样,1098年,鲍德温建立埃德萨伯国,称鲍德温一世。
现在把有风格的鲍德温一世暂且放一放,来说另一个有风格的人。这个人叫做哥德弗德,是一个王子,准确的说是法国布伦王子。而他是鲍大爷的兄长。俗话说,乱世出英雄。11世纪末的欧洲也是一个乱,王子们、贵族们、领主们整天闲着没事干,你丢我,我丢你,也很不可开交。正好,教廷号召大家东征了,枪口终于找到个一致对外的方向了,于是也不闹了, 一窝蜂往东边发财去了。贵族这个东西,素来以家族产业经营模式为特点,十字军东征,一家子出去东游的不在少数,哥德弗德和鲍德温两兄弟就是一个范本。 但是这两兄弟都很独立,都很有方向感,不往一个地方去(地方多了抢不过来,分头行事)。在弟弟成功安家埃德萨之后一年,哥哥终于率领部队到达了耶路撒冷那疙瘩,并将其包围。随后的攻城战历时8天,使哥哥的家兵家将损失约70%,世人称之为痛!然而,终于在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破耶路撒冷,稍事休息后,哥德弗德大大爷下令屠城。破城之日的耶路撒冷的异教徒来说,那是一个噩梦,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们一旦武装起来上战场,和世俗的暴徒并无任何区别,可能以上帝和正义之名行恶还有了一份免受良心谴责的光环,因为行恶时是以上帝的名义,并且有"刀剑不染血的人要受诅咒"的咒语。城破之后的圣城,到处都是对平民的杀戮和抢劫,伊斯兰的异教徒人头滚滚,仅在阿克萨清真寺,就7万无辜异教徒的平民被屠杀,无一生还。哥德弗德大大爷和他弟弟一样,也是个很有风格的人,底下人请他做耶路撒冷的国王,他很生气的说,偶是这样滴人吗?!偶是来保护圣墓滴!于是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有风格的称号,叫做“圣墓保护人”,以此身份执掌圣。但是哥德弗德大大爷的命不是很好,他只做了一年的“圣墓保护人”。1100年,哥德弗德在耶路撒冷病故。二爷鲍德温几乎同一时间从埃德萨风尘仆仆的赶到,在兄长的遗体前毫不犹豫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十字军耶路撒冷王国正式建立,标志着圣城回归。按照鲍二爷一贯的行事风格以及在此次时间中的惊人行动速度,偶很怀疑哥大爷的病故是不是有点猫腻,呵呵,不过这是完全出于猜测,无事实依据。
以上即为《天国王朝》中耶路撒冷王国的来由。

四、鲍德温四世之前的王国传承
鲍德温四世是鲍德温一世的堂弟的外孙的弟弟的儿子,看起来这两个国王的血缘关系似乎是远了点,但鲍德温四世的作为并没有给他老祖丢什么脸。 在说鲍德温四世那短短不到30年的执政生涯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耶路撒冷王国在此前170余年中的传承关系和主要事件,免得突兀。
鲍德温一世顺利加冕之后,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如果说鲍太祖之前的行为都体现了开国君主无一例外的心狠手辣,那么他接下来对国家的治理则体现了优秀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首先他很聪明地抢先占领一系列地中海东岸港口,将之纳入王国治下,这样的作用是保障了欧洲通往伊斯兰世界腹地的通道,而地中海各国为了保护共同的军事、贸易通道则纷纷自觉自愿地拱卫耶路撒冷东海岸,随时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支援,随后他在埃德萨、安条克和的黎波黎建立宗主权,使这三个虾米成为耶路撒冷的附属,让耶路撒冷不必因为被伊斯兰势力包围而显得形只影单。几路散手使下来,耶路撒冷王国盛极一时。
1118年,可爱的世间奇男子鲍德温一世终于嗝屁了。王国交给了他的堂弟,埃德萨国王,鲍德温二世。这个二世不像是秦二世那样的颠佬,可又让人觉得他真的是有点颠,在位期间,他多次与塞尔柱人交战,多次被俘,但每次都神奇般安然无恙脱身,而且回来后丝毫不以为耻,继续骑着高头大马外出征伐。征战的结果是,在1131年他去世时,比起鲍德温一世时的版图,王国多增加了几乎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一直到达今天黎巴嫩的中部。
此后耶路撒冷王国的领导者是鲍德温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女儿作为王室血统的继承人代表着政治和宗室上的传承,而女婿则主要担负着国家军事安全的责任并行使职权。有趣的是,这个叫做福尔克的驸马爷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但是他不像他的老丈人那么喜欢外出扬鞭,而只是稳妥地保证着整个王国的安全,在他有生之年,他成功抵御了曾吉王朝对耶路撒冷和其他十字军国家的攻击,保证了耶稣基督的信徒们在此地能够继续安居乐业 福尔克在1143年的一次打猎行动中不幸坠马身亡。借此机会,曾吉王朝攻取了埃德萨。这一事件引起了1147年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1153年,福尔克的老婆退位,儿子鲍德温三世即位。到了这一代,鲍德温家族的优秀血统仍然没有褪色,据史书记载,三少爷拿着他的剑征服了埃及在巴勒斯坦的最后领地阿斯科伦。但是与此同时,曾吉王朝的第二代领导者,有为的君主纳阿丁也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征服了大马士革,统一了叙利亚的伊斯兰世界,给十字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162年,鲍德温三少爷去世。其弟阿马里克一世即位,也就是《天》片中鲍德温四世的老爹。从阿马里克开始,这对父子就辛苦的背负上了要和伊斯兰世界两位伟大领袖——纳阿丁和撒拉丁——长期对抗的命运。在阿马里克一世12年的执政生涯中,与纳阿丁对抗的同时,他还曾经试图征服整个埃及,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到了1174年,他和纳阿丁就像约好的一样,先后嗝屁,估计是英雄寂寞,一个死了另一个接着自杀。就这样,王位终于传到了鲍德温四世的手里。这个当时年仅13岁,9岁就得了麻风病的孩子注定要挑起王国最后的重担,去面对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敌人——撒拉丁。

五、最后强者——一个麻风病人的故事
1161年,耶路撒冷大教堂,提尔大主教在为一个婴儿做洗礼。主持洗礼的是这个婴儿的伯父,也是他的教父——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 在洗礼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国王把自己的名字作为礼物赐予这个新生儿时,国王的一位近臣开了个玩笑:作为一国之王,只赐一个名字给自己的侄子太吝啬了吧,有没有其他更正式的礼物。国王听了大笑,指着圣十字架说:“那我再给他一个礼物,耶路撒冷之王!”这个事情被在场的礼官所记录。但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正值盛年的国王会在次年突然病势。
鲍德温幼年很好动,喜欢学习搏击,喜欢和伙伴玩带有军事性质的游戏。在他九岁时,有一次在教师指导下和伙伴互相以木棍刺击,被伙伴刺中左臂。教师在大声斥责同伴的同时惊奇地发现,虽然鲍德温的左臂已被刺得青肿,但他仍不以为意。起初教师以为这是鲍德温天生坚韧所致,然后一问之下才发现,鲍德温居然对这次刺击毫无痛感。经过宫廷医师的诊治,确认九岁的王子患上了当时最可怕最重麻风-麻风结。王位继承人得了麻风病的消息被严密封锁,然而纸包不住火,鲍德温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病症,为了掩人耳目,他不得不开始在身上增加衣物以包裹身体。因此在《天》片中,我们所看到的鲍德温四世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相去并不甚远。 尽管如此,在鲍德温十一、二岁时,他患上麻风的事情在上层贵族中也已经不是秘密。似乎总是天意弄人,如果鲍德温的父亲阿马里克一世活得久一点,那么鲍德温也许还来不及继承王位就会死去,他也就不必以腐蚀之躯来背负王国巨大的责任。然而,在1174年,纳阿丁在与新崛起的撒拉丁争夺伊斯兰领袖位置时突然病势,雄心勃勃的阿马里克一世(家族传统,向来如此)闻讯立即远征埃及,准备联合纳阿丁的遗留势力解决掉撒拉丁,却在途中患急症,不得不撤军并于归途中逝世。
这一年的鲍德温年仅13岁,根据历来的贵族传统,15岁才是继承爵位的年龄,关于王位的传承,匆匆嗝屁的阿马里克又根本没有来得及留下任何遗命,而一个才13岁的麻风病人可以指望的成数能有多大?虽然这样,耶路撒冷的高层议会在紧急会议中还是提议由鲍德温继承王位,并以全票通过的方式形成决议(残念。。。,活脱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鲍德温加冕的时候,他的病症不得不完全的向一切人公开。奇怪的是,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国内部相对平静,并没有太多人暴走,反而是罗马教廷带来压力,因为当时普遍认为麻风病是上帝对罪人的惩罚,所以罗马教廷认为让一个患有神罚之症的人来统治圣地实在说不过去。但是对于教廷的态度,耶路撒冷议会不予理会,而耶路撒冷的大主教对教廷的答复是,国王已经是涂圣油之王,请不要置疑主的世间权威和决定!于是罗马教廷也就哪边凉快哪边歇着去了。关于鲍德温的加冕,有一个传说,据说在他加冕时,有一只鹰飞入教堂,直接降落在主教将要加冕的王冠上,并张开双翼,恰好在冠上形成十字的形状。一说就是他做梦梦见的绿色十字于手边。至今这个绿十字的标志都保留在国际麻风防止协会的旗帜上。
但是始终因为国王年幼的关系,议会暂时任命了一位摄政王,这个人叫做雷蒙德,也就是《天》片中的那个提亚什么斯,这个人在王国很有地位,是医院骑士团的领导,在《天》片中,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分属两个不同的势力,这一点与史实符合,不过实际上,医院骑士团的历史比圣殿骑士团悠久,而且在福尔克时期直接受其统属,有很多光荣的战绩。总之,雷蒙德便向国王宣誓效忠,暂时摄政。 写到这里,耶路撒冷就快要进入《天国王朝》所叙述的历史时段了。而爱德华.诺顿饰演的麻风国王也将迎来他一生中已所剩不多,然而却辉煌意气的时光。 《天》片中,巴里安出现的时间是在蒙吉萨战役之后,哈丁战役前夕,推算起来,应该是在1185年或1186年。实际上,巴里安男爵在历史上的出场要大大早于这个时间。早在1174年鲍德温四世加冕时,巴里安和他的兄弟鲍德温(此鲍德温非彼鲍德温,同名不同人)在推举摄政王时,就作为雷蒙德的支持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他当然不是铁匠出身,而是个世袭罔替真金白银童叟无欺的贵族,而且论辈分他也比鲍德温四世高一辈,因为在1177年他娶了阿马里克一世的遗孀也就是鲍德温四世他老妈做老婆,片中却改成他和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其实是姐姐)有一腿,挺好玩的,不过不大可能,他没那么年轻,鲍德温四世死的时候,巴里安已年近六十。因为他的领地在伊柏林,因此,他也被叫做伊柏林的巴里安。
现在重新回到鲍德温登基的时候。老牌贵族雷蒙德不是多尔衮似的人物,没有大权在手就想号令天下的思想,相反,他是一个相对理智、或者说保守的鸽派,主张保疆守土,不要轻易去招惹锋芒毕露的撒拉丁。他有起码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撒拉丁的对手,平心而论,连他都不是,那谁是?回头看看身边那个包裹得严严实实,常年在面具下沉默的麻风少年。雷蒙德所希望的只是平安。
这样的愿望只维持了三年。1177年,撒拉丁终于完成了以埃及为大本营,大马士革为政教合一中心,整个叙利亚伊斯兰世界为羽翼的基业,并与东罗马帝国达成和平的协议,完成了他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一切的一切都在为夺取耶路撒冷而准备,此时他的欲望空前膨胀,一心只想着成就不朽功业,在他眼里,阿马里克一世死后的耶路撒冷王国已经没有可以和他抗衡的人物。于是,在1177年的秋天,撒拉丁率领3万塞尔柱精骑出发。
而在耶路撒冷这边,三年下来,证明了摄政王雷蒙德并不具备掌控王国所有势力的手段和能力。他只掌握了医院骑士团,而另一个重要的力量圣殿骑士团他却没能掌握。王国形成了除他之外的另一个势力——以雷纳德为首的新来的骑士贵族,圣殿骑士团是他们手里的本钱。这个雷纳德(Reynald就是片中那个嗜血好战的红发胖子,被鲍德温用马鞭海扁的那位仁兄)。雷蒙德老先生是鸽派,雷纳德则是不折不扣的鹰派,为了战略方向问题彼此互不咬弦,雷蒙德凭借自己摄政王的身份保持着对雷纳德的弹压,使得雷纳德一直没有机会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挑衅。然而,他们不知道,沙漠之王早已不需要他们的挑衅。
1177年秋,撒拉丁的三万骑兵分成两路发动进攻,其中两万进攻圣殿骑士团所在的加沙地带(这个地名是不是很熟?),一万包围阿斯卡伦。
耶路撒冷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一开始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事前甚至没有得到什么情报,情报工作失误导致的结果是,在敌军到达阿斯卡伦之前,竟然让国王在少数部队的陪同下到了那个地方,自动把羊羔送到饿虎的嘴边。这一年的麻风病少年患者年届十六周岁,仍然整日生活在面具之下,登基三年来,在纷乱的国事中,他依旧也只能继续保持沉默,在国家战略的选择上,也没有人想到去问这个不定哪天就会挂掉的麻风病人的意见。然而没有人注意到,鲍德温家族一脉相成的血液和品质经已慢慢在他体内形成,行将在未来不多的生命旅程中熊熊燃烧。塞尔柱人很快就清楚了耶路撒冷王正被他们围困在阿斯卡伦。欣喜若狂的撒拉丁马上组织部队对该地区进行猛烈的攻击,誓要生擒敌酋。国王的骑士卫队镇定而毫无主意地保卫在君主的周围,抱定了进行最后死战的决心。然而这时候,他们却从身后的孩子口中听到了冷静清醒而又条理清晰的指令。骑士们惊奇地转身看着国王,然后鞠躬并举剑示意,执行命令。 在打退塞尔柱人的进攻后,鲍德温家的少年战术天才抓住对方组织攻势的间隙,率领帐下突围而走。撒拉丁闻讯大发雷霆并派遣马木留克骑兵卫队狂追,但是无济于事。鲍德温突围后并不向耶路撒冷撤退,他派出通讯员命令各地骑士立即前来与他相会,同时往医院骑士团的驻地进发。在那里,他与带领圣殿骑士团残部突围的雷纳德相遇。狼狈的雷纳德原以为被围的国王已经提前归天,想不到国王已经在部署决战的事宜。他第一次感到那个银面具下所散发的气度,也第一次认识到了国王的权利和威严。于是,耶路撒冷国王集结主力军队,与同样收束军队前来夺取耶路撒冷的撒拉丁在蒙吉萨相遇。
11月25日,蒙吉萨战役(Battle of Montgisard),鲍尔温四世以500骑士,80名圣殿骑士(Templar)和几千步兵袭击了萨拉丁的30,000人并取得全胜。萨拉丁的马木留克近卫队(Mamluk)几乎全歼,部队受到重创,伤亡达到20,000人,连撒拉丁本人都是骑快骆驼逃回埃及。这是撒拉丁一生少有的败仗。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马木留克骑兵,马木留克骑兵来自埃及,但不由埃及人组成,而是由希腊的色雷斯、马其顿,高加索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方的人组成的奴隶兵团,但是这个奴隶兵团和其他不大一样。马木留克骑兵都是不到六岁时,就从他们的故乡被购买或者拐骗而来,这些男孩基本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和身世。经过筛选的男孩一律被阉割,然后就投入冷酷无情的军事训练,他们主要学习的课程就是马术和格斗。一般都有三分之一的男孩死在成人的过程中,幸存者自然而然地被训练为没有家庭,没有亲情,甚至没有肉欲的战争机器。
这次大败使撒拉丁退回东边,修养部队。然而战争天才不甘心败在一个弱冠麻风病人的手里。休息一年后,1179年,撒拉丁率军偷袭了在泉水谷的雷纳德和圣殿骑士团,鲍德温闻讯马上亲提大军前来交战。双方对峙许久,撒拉丁无法占到便宜。于是双方缔结两年的休战协议。沙漠之王终于被拒绝在耶路撒冷国土之外。
在《天》片中,鲍德温临死时对西比拉(Sibylla,影片中的公主)说,他仿佛又回到了16岁那一年,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指挥王国击败了撒拉丁的精锐。这一战即是1177年的蒙吉萨之战。电影开始的时候,这一切都已是往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国王,但其光芒却完全掩盖了所谓的铁匠主角和争吵不休的各色人等,甚至包括撒拉丁。
1179年泉水谷战役后,撒拉丁退回大漠,继续等待收复圣地的机会。而这段时间在圣地的人们中间,却发生了很多纷繁复杂的事情。强敌来临时人们或许可以暂时抛开彼此的分歧联合抗敌,但是一旦外患解除,一切又会马上回归到原来的轨迹上。三国时代袁绍死后曹操不急于进兵而要等着袁家兄弟内讧,日本投降后国共马上开战,都印证了这个规律。
经历了蒙吉萨和泉水谷两场战役后,雷蒙德和雷纳德开始对“麻风病人”这个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认识的结果是,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像鲍德温四世在《天》片中抽打雷纳德时所说的,“耶路撒冷,惟我独尊”,两派人马都必须收敛起来,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去掌握什么战略方向。只有国王的意志才是国家的意志,蒙吉萨战役结束后雷蒙德马上很懂事地辞去摄政王职务,将权利交回;第二点:国王惟我独尊的日子不会很长了,因此表面上行动要收敛,暗地里准备工作却要做足。既然暂时没机会出招,就自己先练练内功吧,反正再怎么也要比对方先打通任督二脉。
一开始,雷蒙德的发展势头相当良好,他从加强内部着手派遣,真真正正的是在练内功。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打完后,他马上就让自己的亲密战友巴里安娶了阿马里克一世的寡妇老婆(斯科特的改编让巴里安完成了母女通吃的伟业),也就是说,他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国王的继父的老大。同时,鲍德温的病情使得王国不可能主动发动战事,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是雷蒙德一派在占据上风。但另一边的雷纳德也没闲着,他虽然在内家修炼上缺乏天赋,但一点也不妨碍他要做个外家高手的伟大决心。首先他将新来的骑士贵族科特奈和吕西安家族揽入自己的阵营,然后庸俗而又有效的联姻手段也照样用到,迎娶帮助王国防守死海东南部地区的重要贵族之女为妻。吃了这几颗大补丸以后,此君的一身横练功夫也显得颇为可观了。
病情日益沉重的鲍德温在勉力维持着王国的稳定,同时他也深知不安分的臣子已经在未雨绸缪,但是对此,他也只能在面具下发出酸涩的苦笑,因为他虽然可以作为耶路撒冷王惟我独尊,也可以让撒拉丁蛰居大漠,却不能违背上帝为他安排的命运,事实摆在眼前,他命不久矣,不但是别人,就算他自己也已默默地在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
1180年,耶路撒冷来了一个新客人。一个年青的贵族骑士,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盖伊(Guy of Lusignan)。也就是《天》片中的那个蠢材。这个人的到来给暗流涌动的王国增加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变数,促使此前一直僵持的局面产生新的变化,对王国的未来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盖伊本人的智商和才能暂且不论,但是他很有可能是一个美男子。因为他才没到耶路撒冷多久就俘获了公主西比拉的芳心。西比拉也是个寡妇,此前曾有一个丈夫并生有一子,但是丈夫短命早死。总之怎样也好,这个在电影中与精灵王子勾搭的公主在现实里其实是爱上了盖伊先生。双方爱欲两火催动,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雷蒙德反对这个婚事,因为雷纳德已经招揽了太多的外来新贵族,而这个新来的盖伊是个什么货色谁也不清楚,他不得不警惕。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再次证明了他的局限性,因为这时候的盖伊其实还是个中立派,聪明的做法应该是观察事情的发展,了解大众对这门婚事的看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锦上添花或者是雪中送炭,取得盖伊的感激最终拉其入伙。但是雷蒙德却不做任何调研就决绝地表示反对,这是一个比较省事却相当愚蠢的做法。 尽管江湖两大势力之一表示反对,但是舆论的发展却使得这件事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大众普遍认为,盖伊背后的贵族势力很大,招他入赘的话耶路撒冷将得到一个强大的外援,人们甚至还想起了梅里萨德女王和他的丈夫福尔克的事情,要是这个盖伊也是个像福尔克那样的优秀人物(笑爆嘴),能够继承国王的事业,再加上他的资源背景,岂不是件美事?就这样,盖伊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女婿,而且马上他就对雷蒙德之前的“友好”行为作出了回应,毫不犹豫的加入了雷纳德的阵营(之前是纳阿丁和撒拉丁,现在是雷蒙德和雷纳德,我靠我要疯了,外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取些区别大点的名字?)。而这个时候的雷蒙德除了后悔自己的行为外,搞不好也在想,巴里安为什么就不能年轻点帅点,那样的话当初就可以直接去勾引西比拉,而不用娶个相比起来作用极为有限的老寡妇王后了。
也许是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个强助的雷纳德有点飘飘然。1181年,他擅自破坏休战协议,抢劫了一支伊斯兰商队,并袭击红海沿岸地区,打烂前往麦加的朝圣者所乘坐的船只,这还不算,他还拟订了进攻麦加的疯狂计划并准备实施,总之在红海玩得很尽兴。撒拉丁坐不住了,也忍不住了。他于1182年率领大军出发,发誓要教训这些不守信用的异教徒。电影中说撒拉丁率领了二十万大军,实际没这么夸张, 那年月,那地方,打个群架最多也就是三、五万人的规模。这时候的鲍德温病情已经到了相当沉重的地步,身体一些部位已经开始腐烂。他已经无力再处理太多政务,不得不将大部分权利交给他的姐夫,盖伊成为了第二个摄政王。
1183年,撒拉丁进攻耶路撒冷。西方的两支十字军赶来援助(盖伊倒也真不是吹的,虽然是个败家子,但也确实是个太子党,手中的确掌握着部分宝贵资源)。王国军队前出至加利利海,在此阻挡撒拉丁的去路。这次军队的行动由刚上台的盖伊摄政王统帅,二雷作为助手协助,鲍德温带着一丝忧虑的心情留在后方观望前方的表现。 国王不在,二雷又开始扯淡,无非又是坚守与外出决战的争论。雷蒙德认为敌军是远来之师,人多势众士气正高,但补给有限,决战正是他们所期望的,应该坚守。雷纳德的意见则不用说了,是人都知道他的精神世界里永远都只有两个字:PK。盖伊觉得雷蒙德这次似乎有点道理,但要他一个执政党领袖去听从在野党的意见实在说不过去,其他不说,你这党魁还想不想当了?所以他决定出去会会撒拉丁。
前方的一举一动都被后方的麻风病人所掌握。鲍德温无法再坐着看他去干傻事,了解到了姐夫的意图后,他马上拖着残病之躯前往前线,终于在盖伊出发前赶到,制止了他愚蠢的行为并接管了军队的指挥。
撒拉丁在此之前进行了数次挑战,使用各种手段引诱基盖伊外出决战,眼见即将成功很是开心。但是整装待发的他却得知基督教军队最终还是按兵不动。郁闷的撒拉丁派人查探,得到的结果是对方军营竖起了王旗。于是他知道,那个麻风病人,那个半死不活的麻风病人还是来了。沙漠之王在军帐里沉默了很久,最后下令撤军,默默地回到沙漠去等待他的麻风对手死去的那天。
电影中斯科特对这一段的演绎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的,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鲍德温的气概和不可挽救的悲哀。
回到耶路撒冷的盖伊大驸马根本不知道自己刚刚从鬼门关回来,他认为国王的行为让他大丢面子,并跑到皇宫去和自己的小舅子大吵大闹,叫嚣今后不再服从国王的命令。躺在病榻上的鲍德温冷冷地看着他,强忍着没有让姐姐第二次成为寡妇。盖伊的举止已经让他完全清楚了这是一个什么货色。他剥夺了盖伊摄政的权利以及他在雅法和阿斯卡德的领地,并派大教长和两大骑士团团长前往西方求援,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火已经快要燃尽,他一死萨拉丁就会马上到来,他要为这个国家最后再争取更多的防卫资源。
1185年,24岁的鲍德温奄奄一息,为了祖辈的基业,他以超人的毅力、腐蚀的身体支撑了这个国家十一年,但现在他再也支持不住了。他召来雷蒙德立下遗嘱,指定自己7岁的外甥——西比拉与前夫的儿子鲍德温五世为继承人,雷蒙德为摄政,并严令规定禁止盖伊参与权力。
1185年3月,麻风病人,沙漠之雄撒拉丁永远无法跨越的对手,耶路撒冷王国最后的强者,也是最脆弱的强者——鲍德温四世,终于得到了身体和灵魂的最后解脱。

六、耶路撒冷保卫战
鲍德温四世去世后,耶路撒冷王国再没有能统一主战,主和两派的人员。1186年,鲍尔温五世这个孩子在继位一年多死去后病逝,年仅9岁。他的母亲西贝拉成为女王,在一群高级议事会(Haute Court)成员的要求下,她不得不与丈夫盖伊离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登上王位。在成功加冕后,她出人意料的再次与盖伊结婚,并将王冠交给了盖伊使他成为耶路撒冷国王。 但盖伊显然没有那份才华统和国内的矛盾。
萨拉丁在沙漠中也没闲着在外交上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首先是停止了他对同教袍泽的扩张,为了团结整个伊斯兰世界,他不惜尊他一向看不起的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黑衣大食”)的哈理发为宗教领袖,尽管这位昏溃的哈里发对他多有不满和无礼。其次是对拜占廷和西欧大陆的基督徒们采取分化策略。在1182年时,暮气已露的拜占廷帝国做了一件蠢事,莫名其妙地与西欧人决裂,屠杀了许多西欧人,大大得罪了罗马教廷。机敏的萨拉丁不失时机地于此时向拜占廷示好,并缔结了互不干涉和交战的和约。而复兴的突厥塞尔柱帝国也主动向萨拉丁示好,这样一来,便一举解决了他将来进攻十字军王国的后患。
1186年冬,雷纳德像他以前习惯做的那样,又一次像个盗贼一样抢劫了一支自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埃及商队。撕毁先王鲍尔温四世与萨拉丁定下的和约。这使得性格宽厚的萨拉丁也很愤怒,因为埃及人是他的子民,他先是礼貌地向耶路撒冷国王盖伊提出抗议,要他们释放商人和归还货物。不知死活的雷纳德则轻蔑地说,让萨拉丁去找穆罕默德要,言下之意就是让他去见鬼吧!萨拉丁勃然大怒,发誓一定要亲手宰了雷纳德这个无赖。圣城耶路撒冷本来就是他的目标,这次刚好给了他一个充足的籍口。
1187年6月下旬,萨拉丁从帝国本部以及豪兰、阿勒颇、伊兹丁摩苏尔等领地调集了大批兵马,约2万人左右,在埃及集结,向耶路撒冷王国进发,发动了收覆圣城之战。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围攻提比莱斯城(又译太巴列),提比莱斯城是特里波里伯爵夫人艾希发的封邑,她自知在萨拉丁手下走不了几个回合,于是急忙让老公雷蒙德向盖伊求援。雷蒙德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虽然性子暴戾,但不失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军事统帅,对萨拉丁的实力也颇有认识,因此在他妻子求援时主张按兵不动,稳妥行事。如果这场战役由他主持大局,或许萨拉丁也未必能轻易得手。但当时耶路撒冷政权上层却是矛盾重重,几位实力派人物如雷纳德和“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以及盖伊国王几个人相互间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罅隙极深。雷纳德是个狂热的骑士,籍此破口大骂雷蒙德是懦夫和内奸,极力说服盖伊发兵。随即组调骑士1200,骑兵2000,步兵万余,置雷蒙德的再三告诫于不顾,一意孤行向提比莱斯进发。这一切都在萨拉丁的掌握之中,耶路撒冷至提比莱斯城有很长的一段高原荒漠地带,萨拉丁在佯攻提比莱斯时已在这一带布下重重伏兵,十字军一路不断遭到萨拉丁骑射部队的伏击和骚扰,被折磨得憔悴不堪,行军速度十分缓慢。7月4日,在十字军艰难地到达哈丁( Hattin又译哈廷、海廷)附近时,已经筋疲力尽。由于被切断了水源,士兵们个个酷热难当,饥渴难奈,主力脱节,先前骑士精神的狂热,此时已斗志全无,以至于这场本来实力相当的战役呈现的是完全一边倒的局面。十字军中骑兵和步兵配合的阵形战术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在萨拉丁的密集围攻下迅速溃败。直到最后国王将像征宗教信仰的最高图腾的圣物(或许相当于古代中国军队里的帅旗)“真.十字架”树起,也只能稍稍稳住阵形,延缓局势,但最终仍是无可挽回的惨败,耶路撒冷军队全军覆没。这也是影片中尸横遍野的那一幕。盖伊和雷纳德均被俘虏,影片中萨拉丁给盖伊一杯冰水,盖伊将水递给雷纳德,接着雷纳德被萨拉丁斩首,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的。(按照中东的传统,主人不能加害他所招待的客人。萨拉丁籍递水给盖伊表达他对盖伊的饶恕,雷纳德想喝掉这杯水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可惜给他这杯水不是萨拉丁本人,因此萨拉丁杀了他)
哈丁之战(Battle of Hattin),萨拉丁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心理战到用火攻,无不尽其及,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高明的统帅相媲美。最终彻底地取得了哈丁之战的胜利。这场恶战中,十字军全军覆没,圣物落入萨拉丁这个异教徒手中,“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与阿卡主教阵亡,国王盖伊和雷纳德被俘,只有雷蒙德率少量心腹杀出一血路冲出重围。但死于三个月后。十字军惨败后,耶路撒冷王国诸城唾手可得。
1187年9月20日,哈丁战役的胜利后,萨拉丁的军队包围了耶路撒冷城。两个星期的围攻后,耶路撒冷城终于提出开城投降。1187年10月2日星期五,回历583年7月27日(27th day of Rajab in the year 583 after Hidjra),也就是穆斯林的登霄节,萨拉丁进入了耶路撒冷城。在被十字军统治了88年之后,穆斯林再次统治了这个城市。萨拉丁完成了伊斯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壮举。穆斯林世界崇拜萨拉丁,固然是因为萨拉丁是他们几千年不世出的大英雄,是他们永恒的骄傲。但萨拉丁在西方、东方其他民族的眼里,最为人尊敬的是他高贵的气度和宽厚的性格,而不是他的军事才能,因为每个伟大的民族都能找出几个功绩不亚于他的英雄。当时收复的圣城耶路撒冷里有大约10万名以上的基督徒,以及数量可观的被俘十字军战俘,每个人都觉得大祸临头,80多年前就在这个城市里被基督徒们津津乐道并载入史册的对伊斯兰异教徒的大屠杀犹历历在耳,如果穆斯林们要为当年的屠杀血腥报复,在那时任谁都觉得合情合理。但萨拉丁的举动却完全出人意料,破城后立即下令不准士兵杀戮和掠夺,保留所有基督徒的生命和财产,充许他们交少量的赎金后带着财产回国。这简直就是个不可思义的举动,8万多基督徒在萨拉丁的伊斯兰异教徒士兵的保护下踏上回乡的路途。萨拉丁的弟弟阿迪尔行事也颇有乃兄之风,他居然还从自己的私房里拿出钱来给丈夫战死的寡妇一些安家费,并替2千多穷基督徒交了赎金。实际上交得起赎金的只有18000多人,但后来许多交不起赎金的穷人也被他们哥俩随随便便放走了。对于萨拉丁释放基督徒的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认为是出于他本身性格的宽厚和仁慈外,另外还有两种流传不是很广的说法:一种是认为萨拉丁释放基督徒是因为耶城内的基督徒守军以城内的伊斯兰人作为人质,威胁要同归于尽,并将圣城将毁于一炬,将欧麦尔大清真寺夷为平地,以此胁迫萨拉丁许诺释放所有基督徒。不过这种说法如果参照萨拉丁其人的一惯宽宏的作风,便知其不成立;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萨拉丁受了他的基督徒私友的影响和游说,而促使他做出宽待基督徒的决定。对待战俘,萨拉丁也算是非常仁慈,他将盖伊国王和贵族骑士们也轻描淡写地释放了,普通军官和士兵并不杀害,作为战利品卖到埃及做苦役。
萨拉丁的举动不仅让西方人也让中国人汗颜,在中国历史上不难找出军事才能和功绩与萨拉丁不相上下的帝王统帅。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西楚霸王坑杀二十万秦军,飞将军李广也杀过八百羌人降兵,骠骑大将军固然英勇绝纶,但他每次出征动辄就带几十万颗人头回来……在黑暗时代的残酷战争中,萨拉丁是人道主义的惟一。不过萨拉丁毕竟是穆斯林的君主,在宗教信仰上毕竟与罗马教廷有着不可调停之处。他惟一痛恨的是由罗马教皇成立的“圣殿骑士团”成员,也就是传说中的圣骑士、游侠,他把这些人视为信仰上的仇人,难以宽容,因此包括“圣殿骑士团”团长在内的大约200多圣骑士被处死,其中有些不愿意沦为异教徒奴隶的普通士兵也自愿加入圣骑士的行列求死。之所以费这么多笔墨叙叨这个萨拉丁义释基督徒的举世皆知的典故,是因为萨拉丁正是当今穆斯林世界里,被穆斯林们誉为伊斯兰英雄的恐怖大王本.拉登和暴君萨达姆的偶像。拉登先生自不必去说他了,他崇拜的萨拉丁,的确是穆斯林的保护神,拉登本人也常以此自诩,但萨拉丁却从不对平民下手,终其一生,都是在光明正大地与西方军队作战。许多穆斯林将拉登先生视为伊斯兰英雄也就罢了,但如果拿他和萨拉丁相比,却是对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宗教英雄的亵渎。拉登其实是与萨拉丁同时代的哈桑?本?沙巴的衣钵传人,属什叶派,有个专门从事暗杀的秘密组织,培养宗教狂热的刺客,在各国从事暗杀首脑的恐怖活动,被什叶派誉为"真主的复仇者"。当时在战场上不可一世的东西方诸名王们,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对手也十分头痛,连萨拉丁也怵他们三分,以至于与德皇、法王不约而同地都拿出重金给哈桑交“保护费”。拉登的“基地”恐怖组织整个儿就像是哈桑的阿萨辛刺客组织的翻版。所以,相比之下,萨拉丁是个英姿勃发的伟岸丈夫,而拉登先生站在他面前却像个猥琐而不能见人的小偷。至于萨达姆,他也就是那个我在头一章节所说的与萨拉丁同在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出生的声名赫赫的人物。不多说了,已被美军处决。

七、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萨拉丁收复圣城之时,也就注定他要迎来他这一生的几个强敌。哈丁之战后,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正在和红胡子巴巴罗萨斗得死去活来的教皇乌尔班三世(Pope Urban III)闻此噩耗,受不了这个重大打击,一口气没缓过来,魂飘西去,就此蹬腿了。他的继任者格利高里八世(Pope Gregory VIII)发出号召呼吁基督徒们夺回圣地。11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巴巴罗萨(Frederick I Barbarossa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the Lionheart)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Philip II of France)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后出场,发动了旨在收复圣城和收拾萨拉丁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英雄,其历史地位就好似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罗萨霸气横秋,狮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驯,奥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谋,加上萨拉丁的宽厚随和,对比极为鲜明。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萨拉丁之下,可惜都没赢……

以上包括了《天国王朝》的前世恩怨。至于接下来更精彩的英王理查一世(人称“狮心王”)和萨拉丁旷日持久的王者之战,建议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早日搬上大电影,内容至少可以拍两集,再加上一集前传(萨拉丁统一阿拉伯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希望《天国王朝》系列能像《教父》,《星球大战》,《魔戒》,《骇客帝国》一样成为经典。雷德利·斯科特加油啊!

7 ) غسان مسعود :我是萨拉丁,我信仰正义。

除去宫廷动物的情感纠葛,除去回回炮轰击城墙的宏大场景,除去万军丛中那个硕大的圣殿金十字,本片的亮点在城破后的几分钟。纱罗帐下,巴利安内中不安忐忑,唯恐百年前的惨剧重演。对手却要他宽心,那人说道:
“I'm Saladin——I am صلاح الدين “

萨拉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信仰正义。

赫桑·马苏德是叙利亚的国宝级演员,我还看过他在《伊拉克狼谷》里饰演的苏菲派长者。那位有名望的阿訇,其养女在婚礼上丧偶,亲友被美军射杀,却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和公正的心。在年轻人绑架了西方记者准备斩首的时候,他现身施救,训斥狂热份子,夺下利剑为无辜者松绑。如同他饰演的萨拉丁,在克服耶城后恪守和约实行信仰自由,立新月而不害十字,端的是海阔心胸。基督教圣人戈弗雷破城之后大肆屠戮,萨拉丁却不要赎金便释放了城中所有付不起赎金的异教城民,声明来去自便,连但丁的《神曲》都对此赞誉有加,声称这异教徒虽不信天主最终归宿却在天堂,不似无良教宗在炼狱中受苦。
千年之前在这片土地上,穆斯林是最终胜利者并释放战俘宽恕了屠夫后代的罪恶。千年后的圣地依旧在流血燃烧,战斗双方变成了贫弱的巴人和华尔街代理人政权。都说天理昭昭,可我们看见天上飞的不是天使,却是以色列空投白磷弹搞“照明事业”的作战飞机。一个被割裂的民族囚居于大大小小的牢笼里,在嘶吼,在挣扎。信仰的天空还没有光亮照,黎明前的黑暗中只有犬吠声。惟愿世间有主,却不知这冥冥的前定指引着什么样的结局。

有关غسان مسعود 的网站
http://ghassanmasoud.com/ar/

8 ) 谁谋杀了《天国王朝》?

看完《天国王朝》的导演剪辑版,我一阵犯迷糊:这是我看过的那个《天国王朝》吗?为什么加长50分钟后感觉会如此不同?
当初看完剧场版《天国王朝》的感觉就是平淡:号称史诗,却一点都不激动;群星荟萃,却一片面目模糊。人物苍白,缺乏说服力,不说主演的帅哥美女,就是杰瑞米·艾恩斯、利亚姆·尼森这样的老戏骨也没啥光彩。似乎只有爱德华·诺顿自始至终戴着面具的表演还能给人印象。
结果看完导演剪辑版,发现这些问题本不应存在的,这剪掉的50分钟几乎是刀刀致命。

女主角伊娃·格林的表演几乎是完全被谋杀了。当初我看剧场版时就奇怪,这么个大花瓶怎么还能排到演员表的第二位?想想她演《梦想家》时是何等的光彩照人,在这部古装电影里她那张现代面孔显得格格不入,存在的全部作用似乎就是串起几个人物的矛盾关系,顺带和奥兰多·布鲁姆谈谈情,还谈得那么遮遮掩掩,甚至连身姿都不曾展示一下。
看了加长版才知道,用以支撑西贝拉这个人物的一条命运主线居然被完全剪掉了。原来她是有个儿子的,是王国的继承人,然而继位后却发现这个小孩子和他舅舅一样是个麻疯病患者。西贝拉不能忍受自己的儿子再重复她哥哥的悲剧命运,于是自己结束了孩子的生命,也导致王国大权落入了丈夫的手中。看了加长版,我终于明白影片何以非要揭开死去国王的面具,展现那张不忍目睹的脸的用意。哥哥的麻疯病是西贝拉的梦魇,这个心理阴影严重影响到她的命运选择。如此重要的情感脉络,因为剧场版中的无情剪辑,几乎难以察觉了,由此这个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轰然坍塌。

男主角奥兰多·布鲁姆也许比伊娃稍微强点,他被谋杀了一半,却是最根本的一半。剧场版里巴里安这个人物高大得非常突兀,我就一直不理解,明明开始就是个铁匠,怎么一继承了爵位,就成了雄才伟略的领袖人物了呢?而且感觉奥兰多就没什么可演的,始终沉默是金,从头至尾酷着一张脸就行了。
在加长版里巴里安的出身、经历、心理都有了更充分的展现。巴里安本就不是个铁匠,而是个曾在军队中服务的手艺高超的工匠(估计怎么也得算个高级工程师了)。而他的丧妻之痛、宗教精神上的折磨和无耻的神父哥哥的欺侮在加长版里也有更多的表现,这样就把人物铺垫丰满,后面的发展不再有突兀的感觉。而后面的一些细节也让这个人物更加可信起来。
可以看出奥兰多演的非常努力,虽然并不都是那么出色,但整体塑造依然是成功的。可惜,奥兰多对这个角色付出的努力,在剧场版中几乎湮没了大半。因为《指环王》而有着电影生涯梦幻开局的奥兰多,之后的运气实在不够好,特别是看了这个加长版后,我更感觉他莫名其妙地错失了本可以赢得一些好评的机会,不是他没做,而是他做的都咔咔掉了。

当然我想最不幸的人应该还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那个上映的剧场版根本是个血肉不足的牺牲品,主干的虚弱让本有光彩的战争场面也显得平淡。想来这也不可能是他的本意。
斯科特是真的是想把《天国王朝》拍成一部史诗,而且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史诗。加长版的开篇是一分多钟的黑幕的Overtrue,演到一半又是好几分钟黑幕的Intermission——这是我只有看《宾虚》、《日瓦戈医生》这样的电影时才遇到过的事情。那样的时代,看一部史诗电影是不是也有着欣赏歌剧般的高雅?我觉得即便《天国王朝》最终在影院上映的是这版导演剪辑版,它的票房命运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这个吃着苞米花看电影的时代,这种冗长又不那么激烈的史诗片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天国王朝》剧场版远算不上烂片,只是丰神不满,流于平淡。
《天国王朝》加长版当然也不是颠峰之作,但气韵犹存,大可一观。
两部一块看,可能价值更大:你可以见证一部电影到底是如何被谋杀的!

短评

What is Jerusalem worth? Nothing, but everything.你的王国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它将永远不会灭亡。这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哲人红尘看破,回归山林,对生命的尊重最值得景仰。每一帧都美得丧心病狂,看得我两眼泪汪汪。

3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同类题材里面算好的了...比什么《特洛伊》《亚历山大》《亚瑟王》高出不知道多少

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奥兰多.布鲁姆扮铁匠一定很有心得。爱德华.诺顿令人倾心。十年来刷了无数遍,仍旧觉得荡气回肠。只恨拍得太短,还可以更长些。此片最初因为阉割的公映版,一度被黑到只有六点几分,十几年间慢慢回升,现在的分数才正常。

1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虽然有一堆大帅哥老戏骨的豪华阵容,但让人瞬间心碎的却是从头到尾都戴着面具且镜头不多的Norton。当他要巴里安娶王妹被拒后,一句淡淡的“so be it"把一个临死之王的高贵,凄凉,无奈又从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13分钟前
  • moviejunkie
  • 推荐

【强敌当前,无所畏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者,无违天理。耶路撒冷的众骑士,这是你们的誓言。】奥兰多在这片里真是俊美如天神,而且绝对纯爷们。

1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刚才回味的时候,突然觉得,片尾应该加点巴利安对亡妻的祈祷或者什么的,毕竟那是他来耶路撒冷的主因。

1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尽管奥兰多布鲁姆的俊脸演硬汉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出戏,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荡气回肠的史诗巨作。全片多名上品大叔撑场,Liam Neeson,Edward Norton(全程戴面罩不露脸但气场破表!),卢平扮演者等等。另,一定一定要看完整版。

18分钟前
  • dizzydancer
  • 推荐

毕竟故事宏大 本片只有看接近200分钟剪辑版这唯一选择:片中 耶路撒冷城 x 十字军的大历史上 鲍德温四世 居伊 和 萨拉丁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令西贝拉公主和贝里昂成为主角 消解当年政治意义 不惜丑化居伊和主教来美化贝里昂 以希腊式守城法的悲壮 创造片尾面对狮心理查时深藏功与名的大气 战争场面有加成

1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有幸看的是画面字幕俱佳的导演剪辑版本。有的小肚鸡肠的电影非标榜自己是史诗,而真正的史诗电影气度非凡,无需自夸。本片就是。剧情、摄影、音乐和演员演技,无不堪称一部让人顶礼膜拜的伟大史诗。波澜壮阔的攻城战让我这个骑马与砍杀玩家看得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五体投地。福克斯的剪刀手毁了电影剧场版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想想里面思考预定论的那段话挺有意思的,虽然是萨拉丁说的。“胜败由神决定,但也取决于备战、兵力以及健康和储水“。改成五分吧

26分钟前
  • Marcus
  • 力荐

高贵的王者! | 结局已知,人的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战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番对话、nothing还是everything、I'm Jerusalem.说到底还是两大文明的冲突,喜欢导演的立场。DVD的解说音轨提到了结尾阿拉丁扶起十字架的地方是圣墓大教堂里鲍德温四世的墓,知道这点的时候特别感慨。

28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1、史诗感很强!并不是所有这种历史片都叫史诗片!2、节奏上毫不拖沓,所以虽然3小时,也不觉得长,内容也非常丰富。3、场景、道具、服装、布景全部都超级细致,质感超强!4、配乐很丰富,让人印象深刻。5、虽然许多角色蹦出了很多格言警句,但整体上挺让人感动。6、导演整体思路风格很爷们儿。

30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蒙面Norton

33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
  • 推荐

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37分钟前
  • nothing传叔
  • 力荐

要看就看加长版!太辉煌宏大了,沙漠里的耶路撒冷异域风情好美。虽然诺顿只露了眼睛,但是听到那软软的声音秒懂,诺顿叔真演技,鲍四爷和萨拉丁真王者。两军对战那场戏真是太好看了。奥王子真帅,不过为了英雄主义史诗感把guy和主教丑化,还狗血来段感情戏。还好我是看完才了解历史。

39分钟前
  • 力荐

剧场和加长版是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44分钟前
  • |
  • 力荐

加长版还是非常不错的史诗战争片的,难得也没有弄得很狗血。当然真的是很长。。。诺顿弱得就跟豆芽菜似的,全程见不到脸,真是牺牲很大。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鲍德温四世:我十六岁打仗,就赢得一场大胜。当时,以为会长命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你看,人的命运…全都由不得自己。君令,或不可违;父命,或不可逆;人仍可自主行动,那样人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可是记住:即使处于王权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当你面对上帝,你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推说当时是权宜之计,推卸不得!切记!(寡人十六岁亲征,大获全胜。当时还以为可以活到一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没人知道自己的结局,真的,也不知道操纵命运的是谁。国王也许能命令臣民,父亲也许能影响儿子,但自己同样可以决定命运,且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记住:就算有谁支配你…你的灵魂仍然是独立的。无论支配你的是国王还是权贵,都如此。……)

5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director's cut 151119。十字与新月之争,绵延千年。感觉在选角方面,按照雷德利·斯科特一贯的虚构与现实的互文性倾向,奥兰多·布鲁姆,疯狂的奥兰多,存在可能性的字面指涉。

5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要看加长版.

58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