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看完这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纯爱电影,我脑中不断回响的就是海子的这句:“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当人类因害怕威尔的人工智能会统治世界而气势汹汹地向他进攻时,威尔并不关心人类,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心爱的伊芙琳。 尽管大半部分剧情都在讲述科技与反科技的斗争、探寻生命的终极,以及强大的非人类力量会对人类造成威胁、终将导致人机大战等科幻内容,电影在结尾处笔锋一转,原来一切超越人类经验的奇观都只是化身为人工智能的老公对人类老婆的爱的表现。所以我说这不是科幻片,无论导演同不同意,我都一厢情愿地把它当作一部荡气回肠的纯爱生死恋。故事的最后,夫妻双双化作自家小花园里的向日葵,有点化蝶的韵味,彼此相依永不分离,用这份具象化的美好爱情来点缀这个日益丑陋的世界。 可惜的就是剧情中那些没到位的科幻与哲学杂质影响了本片作为纯爱电影的感染力。因为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太杂,导致本片和大多数“差一点就很好了”的电影一样:虽然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概念(超验人工智能)和逻辑通顺并且有看点的框架(肉体死亡的科学家老公寄居在电脑里继续爱着老婆,并努力为她实现科技改变世界的梦想,然而最终却走向被所有人误解而不得不自我毁灭的悲剧),但塞入框架里的东西太多,每个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火候,结果就是使整部电影从各个角度看都有点不伦不类。 然而抛开电影没拍好这个硬伤不说,男神另类的款款深情还是精准地俘获了我的心。 关于“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威尔本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的。因为他明知伊芙琳是来杀他的,还眼含悲伤地看着她说完谎言,最后为了救他们共同的好友麦克斯而选择与她共赴黄泉。这是属于人类的情感,不是想要统治人类的机器。至于麦克斯质疑的“为什么人工智能刚开机十五分钟他就要入侵华尔街”以及表现出种种对力量的渴望,我认为这些都是他进入系统、得到了全新的认知后迅速地做出决断:首先要有钱有力量才能发展科技、重回人世以及为她实现改造世界的梦想。还有人质疑他为什么在人类联军轰炸时没掩护她,在她受伤后也没第一时间冲过去抱住她咆哮“伊芙琳!!!”。我认为这并非是“他暴露了机器的冷漠真面目”,而是因为他当时还沉浸在“被自己一心一意深爱的人怀疑和背叛”的悲伤中没回过神来。这也更能体现出他是会感到受伤的人类,而不是没心没肺的机器。人类是脆弱的,有控制不住的情绪,有无法掩饰的悲伤,有面临沉重打击时不知所措的反应时间。他在和伊芙琳一起赴死前对她说“我一直都是我”,看得人心都碎了,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另一个会引起争议的问题就是威尔会不会用他的超级智能纳米技术统治人类。我认为他现在不会,但无法保证以后也不会。现在的威尔只是在用他的高科技治愈病人、治愈世界,这些都是在帮他心爱的伊芙琳实现美好愿望。但他在治愈病人时顺便联通了病人的意识,这个有可能只是他在帮助人类进化而实现大脑互通,也有可能就是为他的黑暗面埋下伏笔。毕竟他可以入侵他人的意识,控制他人的行为,这就意味着他可以轻易地统治人类,拥有至高无上的集权。统治世界什么的,一般人说起来无非就是个中二病,但当某个人真的有能力并很轻松就能做到的时候,这难免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所以即使现在的威尔是善良的,也无法保证他以后不会黑化。他选择怀着人类的情感与爱人同归于尽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了。但让人类恐惧的“威尔威胁”依然存在,因为他之前散发出的每个纳米分子都可能是他的分身,他已经无处不在了。电影结尾处与开篇前后呼应的向日葵,一方面代表威尔和伊芙琳双双“化葵”的爱情,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他可以通过向日葵上的纳米水珠卷土重来。既然已经决定把本片当作纯爱电影来看,我这时也就只能说:愚蠢的人类想太多了!人家威尔已经和伊芙琳幸福地合体了,哪里还有心思来管你们。都说不关心人类了,你们就不要再自作多情啦。 【附上邻座男子欢乐吐槽:这一切都是麦克斯的大阴谋,作为世界第三聪明人,这样干掉前两名,他就是世界第一聪明的了。( ⊙‿⊙ )】
2 ) “控制”还是“失控”
美国纪录片《时代精神》中,提到过(记不清是谁,原话也忘了)“政治不能改变和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唯有科技能够真正做到这点。”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但从弗兰肯斯坦以来人类对于科技的质疑和反思从未间断过,《超人》、《鹰眼》、《终结者》等影片一直在不断阐述和强调对科技这把“双刃剑”的担忧和恐惧。但是科技真的那么可怕吗?
人类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步伐前进的同时,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不能说政治和经济等领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我们如今能住在坚固的混凝土钢筋框架结构的公寓里、能快速方便的获得生活必需品、不在流浪野外忍受饥饿和严寒,这一切的生活品质的提升的根本源于人类科技的革新和创造。我们衣食住行在科技的推动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这时有人会说,真的吗?你难道没看到这些科技背后的阴暗和肮脏吗?化工业的发展造成地球环境的巨大污染,汽车、工厂和砍伐森林植被,破坏海洋生态造成温室气体不断上升,南北极冰川融化,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所谓的科技进步不过是个危险的笑话罢了。但真的是科技的问题吗?和枪一样!和刀一样! 科技不能伤害人,只有人能伤害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是人类的自私、贪婪等人性的阴暗面造成的,人类对科技的一知半解和对他人不负责任和金钱至上的观念造就了如今的社会。
“你想创造你自己的上帝吗?”
“难道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吗?”
祖国一直教育我们相信科学,不要迷信。但是没人能真正定义什么是科学。鄙人认为科学和《易经》、《星座》等是一样的,是寻求宇宙的规律,总结宇宙的规律,顺应规律以谋求自身的顺应自然的发展。是一种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正如男主自己说的“我妻子想改变世界,我却更想去了解这个世界”。真正了解了宇宙万物的法则,才能实现神迹。如果真的有上帝创造世界,那他会对这个宇宙了若指掌。所以如果可以,人人都会想得到上帝的庇护。或者,我们自己创造上帝————“可以无限扩大硬盘和内存并具有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超高配置的硬件设备(量子处理器)可以视其为具有无限高的智商,无限接近上帝的智慧,那区区地球的那点自然规律他能轻易掌握,并迅速进行运用。他能替人类作出最好的选择。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做到的。(哪怕是尼古拉.特斯拉、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或者任何伟大的政治家)WILL恰恰完成了“进化”,晋级成了这样一台超级电脑。他在看不见尽头的实验室中同时间不断完成各项高尖端的技术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什么助手(除了给他安装硬件设施的工作人员)。他每一个小实验室都在创造奇迹,让死去的植物复活,凭空完成太阳能接收面板的生产、甚至生物再生等,通过运行完美的纳米技术,这一切得以统统实现,他的每一项科技都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生活。他不用演讲、不用拉选票、不用站在白宫前作出任何承诺,他只是把他的成果发到网上,周围需要帮助和救治的人都纷至沓来,这就是科技创造更好的生活。
男主拥有了几乎和上帝同样的POWER,这让周围的人类产生了不安。他们担心他会有统治世界的野心,会摧毁文明,毁灭人类。他们恐惧,害怕,甚至连Evelyn都开始怀疑编程电脑的过程中,说不定他的人性已经丧失,或者他根本就没存在过,由始至终都是PINN伪装的他。想想那些细节,FREEMAN问他如何证明自己有自我意识,他的回答和PINN回答得一模一样,他在医治MARTIN的时候擅自植入了他的自己的纳米工具,从而和他建立连接,甚至直接控制和占据他的身体,与自己的妻子面对面说话。(从电影院出来的女孩边走边说“他好恐怖,控制了别人身体和意志...”)
"He is building a army there..."周围的人类更加躁动了,科学家紧张了,FBI通知华盛顿,因为这对美国来说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恐怖主义”。因为太不安全,完全“失控”了。威胁全世界人的安全!。。。或者利益(对于某些人来说)。其实,在观影过程中,我完全能体会这种恐惧,一种自己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完全被他人控制,做别人想做的事情,说别人想说的话。那我们的自主意识怎么办,如何存在,如果真的将自己的身体交给wil。l难道人类到此为止,只能像蚂蚁那样生活,永远服从“蚁后”的指挥吗?其实我们在真实生活中不已经是这样了吗?我们被自己的国家教育长大,学习他们的思想和理念,成为他们想我们成为的人,我们的电话和短信被监控,我们接受的信息被赛选过,甚至我们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在被广告和节目新闻观点直接影响和控制,我们获得过自己的控制权吗?这时,我们为什么不惊慌,因为我们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除非我们跳出生活这个屏幕作为观众观看自己的生活。我们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我们认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但我们从来不是!我们需要个性和隐私。我们想要自由!!但却从没拥有过。那还不如交给WILL,所有个体能在各自生活时作为个体,工作和战斗时统一服从中央电脑的意志,工作和战斗能达到最高的效率,身体被纳米材料强化,健康随时被监控,你不会有猝死甚至被谋杀的可能。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为WILL工作。有什么好恐惧的,该恐惧的是国家机器,利益集团的首脑,金字塔的顶端的那些家伙。他们的野心被别人实现了,他们想统治全球的计划被别人实现了,而这个“人”其实没有野心,没有政治,唯一拥有的就是高科技和对妻子的爱,为妻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讽刺的是WILL最后的妥协,不是因为“政府”强大的军事力量(我想说面对这么大的危机,政府就派了这么点人马,真是小气),也不是因为他不知道病毒的存在。恰恰是因为他保留的人性和对妻子的爱,“裂缝”的头头,金发女记者最后的大绝招居然是把枪对准背叛WILL的好朋友MAX,我怀疑她是被吓傻了,还是从内心深处,她一直承认这台电脑是个“人”,有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他有幽默感,有情感,他能够做出与逻辑相矛盾的事情,他甚至能够自杀。
科技从来不是双刃剑,只是我们的智商不够去好好运用科技,同时我们也需要被控制,被高尚和善意的灵魂引领和控制。感谢这部电影,它的态度和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也许不久的将来真的会出现“超级电脑”,作为新时代的“摩西”,带有人性光辉而具有无限的智慧,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p.s 为什么他们总认为超高智能的电脑会想要毁灭人类,为什么总把他想成是具有人性阴暗面的家伙,他统治地球后能干嘛?毁灭人类,造点机器人出来斗地主吗?矛盾其实永远是控制的问题,人总想控制别人和不想被别人的控制。超级电脑也一样。)
3 ) 人的情感战胜一切吧
这部片子不是普通的科幻片,我更喜欢把它定义为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片,片中男女主角平淡但深厚的感情太感动了,其实德普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是人类不相信他,他过于超前的意识吓到了他们,也吓到了妻子,其实妻子从来都是支持他的,只是在跟电脑对话的过程中,她感受不到德普的身体和心灵,但是德普可以监视她的一切,她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继而怀疑丈夫的目的的纯洁性,
影片最后的反转实在惊人,德普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妻子,而放弃一切和她同生共死,也是对妻子深厚的爱的必然结果。片子最后要破坏他的人说:他没有伤害任何人。这句话应该再突出一点,以让观众明白才对,剪辑师的问题。所以到最后,他们都误解了他。
4 ) “超验”下的平庸
先吐槽:transcendence译成“超验骇客”,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是烂片。如果担心观众不明白什么是“超验”,不如和台湾一样译作"全面进化"简单易懂。
就算有德普男神在,我也只能给个中规中矩的3星……
实在觉得这是一部没什么突破的片子。
技术上没有什么亮点。据说导演从前是诺兰的御用摄影师,但影片表现实在乏善可陈,更没有哪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了。号称3D电影,其实仅仅是后期转制而已。此片在其他地区均是2D放映,只在大陆供应3D版本,却没感觉到有什么技术优势。前几天知乎上一个问答指出,3D摄影在技术上还是存在瓶颈,比如透视的障眼法不再有效,镜头不能太快,灯光风格选择少。本片监制诺兰是电影3D化最大的反对者,《盗梦空间》以2D的电影语言呈现给观众纵深的科幻世界,不需要3D来“锦上添花”。作为曾经诺兰的御用摄影师,此片导演本来也应如此,无论是远景中景还是近景,都没有看到使用3D,尤其是转制3D的必要。不像《Gravity》重新定义了3D电影,这部片子的拍摄逻辑仍然停留在2D时代,何况影院不够好的3D眼镜降低了屏幕亮度,观影更加不愉快。不得不恶意的揣测,在国内上映3D版本不过就是为了圈钱而已。说起来也奇怪,这几年稍微偏商业的引进片基本都是3D,甚至不乏如《超验骇客》《钢铁侠3》这些所谓的“特供3D”片。2D好像只能看国产片了(甚至很多国产“大片”也只有全3D)。可是影院的3D片质量实在良莠不齐,固然有《地心引力》、《冰雪奇缘》这样在3D视听上有所突破的佳片,却有更多仅仅想以“3D”为噱头,提升票价的所谓“大片”。才刚刚培养起来的观影习惯就这样被动辄上百的票价吓没了,长此以往很难说中国电影会不会走歪。
无论技术如何,电影毕竟还是用来讲故事的(至少传统电影如此)。这部片子的故事讲得也不太好,故事线索过于简单,没有反复没有挣扎,一条直线的进行下去,看完开头就猜得到结尾。一个早就被用烂的设定,早就被翻来覆去讨论过的科技伦理,似曾相识的场景构建,介于人与机器之间的造物……只要涉及到有关人工智能的影片大概都会用一用以上元素,不知道导演觉得此片的核心吸引力在哪里?可能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都集中在一部片子里,反而显不出重点了。先是想以男女主角的感情为线索,探讨一下机器的自我意识是否等同于人类的自我意识;接着又想探讨机器具有自我意识之后,究竟是否会站在人类的立场行事;之后又讨论了以技术方式改变人类本身的存在,是否符合伦理,人是否为人。可惜的是这些思考都是蜻蜓点水一般,只触及表面,未深入实质,更别提让人深思了。故事也没讲好,说教也不彻底。既不是无脑的爆米花大片,也不是凭架构引人入胜的科幻史诗,更不是深刻的伦理片。实在觉得此片的定位有些不尴不尬,片方难道真的觉得,凭借德普男神就能吸金上亿?
说到演员……喂德普你真的不是来打酱油的吗!除了前20分钟是肉身出演,剩下的时间都在电脑屏幕里……而且都是半张着嘴、挂着一副圆框眼镜,一直没有睡醒的样子。我想说,德普在此片中完全没有展现演技的地方,性格也很干瘪。不仅男主角如此,剩下的角色也都被套入stereotype之中,别说没有个性了,连定位都不太准确……没有任何一个人物身上有冲突,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给我深刻印象……
一部技术无创新、剧本乏善可陈、演员没有亮点的片子,仅仅凭借明星、导演的噱头进行宣传,还能获得首映日拍片第一的地位,实在是……很典型的中国影坛嘛
顺带吐一下中国投资方的槽。本片中国投资方DMG向来以“特供3D”闻名。《环形使者》、《钢铁侠3》之后,又一次包办了《超验骇客》的中国大陆“特供3D”片。前期宣发上似乎得罪了不少同行,德普中国行时,作为接待方的DMG向多家媒体、娱乐台承诺能够有德普专访、粉丝见面会、演讲等等,最后全部放鸽子,原有的合作伙伴甚至喊出“DMG滚出娱乐圈”之类的话。这也导致“超验骇客”上映前报道者寥寥,不知道透支了信用的DMG娱乐下一次再发行影片打算怎么办?就算创始人后台够硬,也要偶尔考虑一下公众影响吧……
5 ) 超验骇客中的数据中心和相关的电力问题
关于电影中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一个专门存放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并给这些设备的运转提供稳定可靠的环境的场所,稳定的环境指的是可靠的电力、合适的温湿度等。如今的企业运营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企业的历史,也是企业的血液,作为数据中心,有完整保存并备份这些数据的义务。根据容量不同,数据中心可以分为服务器机房(每栋大楼都有)、中小型(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分支机构使用)、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政务部门、超算中心等)、超大型(一般是托管,即托管方提供场地、设备和服务,租给企业使用,可以是园区式也可以是独栋,通信和IT行业使用最多,因为数据量相对最大,例如移动和联通就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托管数据中心客户)。
要了解数据中心就要先了解数据。大家平常见得多的是MB,G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1ZB=1024EB
1EB=1024PB
1PB=1024TB
1TB=1024GB
1GB=1024MB
1MB=1024Byte
目前全球一年可产生的数据量为2ZB左右,可以目测下这么大量的数据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了哇~
电影中提到这个数据中心可以接入全球网络并实施控制,同时还要处理大量的分析运算、识别检测等,这会带来数据指数级的爆发增长,一般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是根本无法承受的,所以,作者对此表示十分怀疑,也很好奇到那个时候是否会有更尖端的技术运用于数据处理。
为什么建在地下?
一个数据中心运转的关键就是电力和制冷。
虽然数据中心属于精密应用,但等级不同,对于物理环境和内部配置的要求千差万别,选址、承重、走线、配电甚至水管,“风火水电”样样都要考虑。一个高可靠、大数据的Data Center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热量,这些数据来自机房内网络设备的数据跑动时带来的读写、交换、存储和分析,而热量则来自设备运转时产生的机械能。如果无法良好地散热,很容易出现热点而使服务器宕机,而建在地下时由于少了阳光直射地下层的低温就形成了一道天然制冷外墙,节能又高效。所以历史上数据中心的建设都偏向于选址在北方或远离市中心、可以起到天然降温的作用。同时,数据中心内对于温湿度杂质的控制非常严格,电影中沙尘滚滚的小镇和周围的红土高地看起来非常像是米国的犹他州,空气干燥、沙尘量高,属于非常恶劣的建设环境。如果直接在地面开建,不仅要占用光伏空间、增加制冷投入,还需要建立更高级的空气净化系统,增加大量不必要的成本。
为什么要建一个大规模的光伏电站?
-首先在法律上,美国的地一旦买下就是私有的,从地下到天上你都可以用,不像在中国受到诸多限制而无法顺利进行大规模建设。(某法律专业童鞋友情提供)
-其次,建一个大规模的地下数据中心和实验室需要极度高可靠、高质量的电力保障,试想一下,DEPP大叔正在给病人医眼睛,突然断电了,那个机器就停在眼球里了(好恶心。。。),如果没有大型UPS作为紧急备用电源的话,所有的数据都会丢失,DEPP大叔也别想再回到人间了。而光伏的电力供给不仅清洁高效,还可实现实时监控电力质量、灵活调节,同时,在用电单位附近建设光伏,减少了配电损耗,节省输入成本。
-调峰性能较好,有利于配电系统平衡。
-安全性、可靠性高。由于光伏的系统相对独立,如果片中的光伏是与集中供电并网的话,两个系统相对独立,光伏可以作为很好的支撑,避免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
虽然光伏是个好东西,但也有其弊端。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每平方米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仅约100瓦,按照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大小计算,10平方km左右的光伏系统可以提供约1MW的电量。但数据中心的耗电不可小视,Google在Dallas的全球最大数据中心,30英亩的建设空间每年耗电量达到103MW。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估算下如何设置供电模型才能给这个耗电怪兽有效供电。
这种自给自足的发电方式,在欧洲国家的应用较为普遍,许多家庭都有自建的小型光伏系统。并且在光伏发展初期给予了相当强的补贴,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上,欧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最近由于经济不景气的原因,高额的政府补贴给一些国家造成了相当大的资金压力,于是德国率先取消了补贴政策,欧盟也即将逐步取消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这也将会影响到一些中国投资者和光伏企业在欧洲的业务发展。因为国内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2011年时,国产的光伏组件有90%都是销往国外,而在欧洲,中国企业的投资额度也是相当大的。
电影看完后,一方面觉得人工智能是否真能取代人性是个有趣的话题,另一方面也有几个很扯的要点觉得有必要拿出来讨论讨论,也许编剧有考虑到,但导演没拍出来就有点忽悠观众的嫌疑了:
1.大型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是肯定会受到国家监管的,比如最牛叉的德国,2012年前规定只要项目大于100kw都要纳入监控,2012年后把100KW以下的也加进来了,并且在各项技术上实行了强制性检测认证,例如基础的断路器、逆变器、中低压配电开关等,如果不符合要求将限期整改甚至停网。不过电影中这个秘密基地一样的巨型实验场所似乎开展得也太顺利了,没有政府监管,只有一小撮FBI在跟进,对其开展的人体试验改进也没有来自舆论的压力,有点超现实。。。。我也只能理解为时长限制,略去了这一系列现实问题。。。。
2.联通全球网络,全球断电。
现在全球最高级的数据中心也只能处理特定行业、特定地区的数据,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任何一个实体数据中心可以处理全球的数据,通过一个接口接入全球网络并实施控制,甚至全球断电,这些能力所需的服务器密度和数量将超乎想象,科幻电影可以这样拍,但实施起来很有难度。
举个栗子,在IDC去年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40ZB,而2013年这一数字为2ZB左右,过去几年,全球数据的存储量以58%的速度在递增,未来还会更快,而存储容量增长仅40%。根据这一测算,在2017年时,全球数据总量就会超过存储容量。虽然可以利用虚拟化技术将数据存储在云端,但对于数据运算和分析的能力也是巨大的考研。所以,仅用一个数据中心去cover所有这些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是,PINN接入的只是政府数据,这个量会小很多,但这样的话,也就无法实现全球断电的功能了。不过也许这正是未来几十年可以实现的改变吧,毕竟电影的设定据说是在2045年。
最后,我一直在片中肉眼搜索希望能看到我司在数据中心或配电领域的产物,不过可惜除了几个中文大字广告一个都没看到,好奇为什么没有想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投放赞助,毕竟,美国五角大楼、Google数据中心这些拥有顶尖设计的作品都是我们的产物,在《纸牌屋》、《超验骇客》、《黑镜子》这类的作品中进行相关投放,应该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后:感谢某小伙伴留言指出问题,原文已修正。~~~
6 ) 难见德普
文/梦里诗书
很难让人相信《超验骇客》是约翰尼·德普的作品,因为其在电影中平庸至极的表现,让任何一位能称之为演员的人几乎都可以胜任这一角色,若说《独行侠》中的德普其魅力尚一丝尚存,那么《超验骇客》里德普的只能用“行尸走肉”来形容。
这部电影除了拥有一个不错的超前人工智能故事概念之外,几乎一无是处,《超验骇客》予我的感觉更像是《黑客帝国》与《盗梦空间》的综合,但可惜的是电影既没有《黑客帝国》革命性的哲学思想,又不具备《盗梦空间》严丝合缝逻辑的严谨性,漏斗百出且沉重乏味的剧情,使约翰尼·德普这位以独特的另类幽默著称的影帝级人物都尽失光芒,其在电影中的表现,几乎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那个在《加勒比海盗》中亦正亦邪独领风骚的杰克船长,《超验骇客》中他的表现既无高潮又丝毫不惧哪怕一丝的“德普式魅力”,在这般平庸毫无生气的剧情中,电影还以过多的镜头寄希望讨论人工智能与人性之间的辩证思维,观众买票是来看科幻电影的,而不是来上哲学课的,这样的情节或许能暗合某些文青者的胃口,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部非常适合“睡觉”的电影,沃利•菲斯特这位诺兰的御用摄影师的处女作,用一个不错的剧本和德普证明了一个好的摄影师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导演,还是老老实实的回去扛摄影机吧。
每一部电影都有上映的权利,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场伪3D特供中国的圈钱局却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超验骇客》以德普主演作品和美式科幻巨作为电影的噱头,可就电影的成片来看,这是一部近乎毫无必要3D化的电影,在国外上映的该片也全部都是2D电影的形式放映,普通版下的科幻感都尚且不足,3D话的处理只能说这是一部戴眼镜与不带眼睛几乎毫无差别的作品,而在中国这部电影大借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噱头,不仅上映了3D版,更有IMAX版,这种对中国地区的“特供”绝非美国片方对中国的礼遇,只是把握了国人愿对美国好莱坞大片花钱的消费心里,至于这种专供中国3D与IMAX化处理的电影,其特效水平能有多高,自不多说,可想而知。
一部电影的成功和一个经典人物的塑造,绝非演员的个人功劳,而是整个剧组的集体智慧,电影切勿神话了演员对电影的决定性作用,难见德普,这位曾塑造了多部经典电影形象的他在《超验骇客》的败笔便是最好的例证。(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7 ) 谁是大反派
《超验骇客》的主角是一名计算机天才哈罗德•芬奇(又名冯七,宅总),他致力研发人工智能技术。意识到他的研究一旦成功,人类将无隐私可言,反侵犯隐私的恐怖组织“时刻警惕”派人刺杀了芬奇。临死前,芬奇在妻子根(Root)和同事内森•英格拉姆的帮助下,将意识上传到电脑网络,成为一个叫“机器”(The Machine)的人工智能体。“机器”一面保护妻子,一面定期吐出身体残疾者的社保号码,根据致命和非致命,分为相关与非相关名单,并对他们进行治愈。一时间,美利坚大地流传着耶稣复生的都市传说。与此同时,英格拉姆因无法承受此科技产物带来的冲击,投诚到了“时刻警惕”。政府部门也觉察到“机器”存在的威胁,由高管“主控”出马,拉拢“时刻警惕”,并说服饱受异地恋之苦的根与他们合作,计划以她为诱饵,用一种更强大的技术击败“机器”——代号为“撒玛利亚人”。“机器”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但要做到这点,他需要一个搭档,一个够战斗力对抗军方的人,这个人被从建筑工人中挑选出,他的名字叫李四强(John Reese)。
——————————————————————————————
好吧,我必须承认,上述剧情介绍全部是胡扯。《超验骇客》其实是个探讨生物意识与电子科技间关系的严肃故事,场面不大,野心不小,成功与否我们后面再讨论。人工智能电脑造成社会冲击的题材,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儿,曾经红火过一阵,诞生了包括《电子世界争霸战》、《超人3》、《战争游戏》等科幻经典,并发酵出《神经浪游者》为奠基的“赛博朋克”文化。
到了今天,稍微受过科幻熏陶的观众,都不会对“意识上传到网络”有太多的新鲜感,光是好莱坞电影里,就演过无数次。留心观察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定位,不外乎两类,一是像《电子世界争霸战》和《黑客帝国》一样,将整个赛博空间具象化,意识都成了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人”,如此一来,“浪游”的主角有了发挥余地,但同时他的特殊性荡然无存,因为其他人也能分享他的经历;另一类以《攻壳机动队》为代表,美貌与武功并存的素子姐姐,在首部剧场版和多个TV版都是主角,当成为网络幽灵后,便沦为偶尔客串的神婆式人物,主导地位一落千丈了。
综上所述,这类“浪游”电影的主人公,如果想当皇帝,就当不成主角。个中道理也不难理解,人被虚拟化了,除了以实写虚,你还能如何表现他最基本的生理反应、情绪波动,即使镜头所及全是显示器,让他随时虚拟现身,也只是隔靴搔痒吧。因此最早听说《超验骇客》全程围绕一个浪游者展开,而且扮演者是个大明星,我便十分好奇电影会如何编排。影片在这一环节并不草率,虽然约翰尼•德普的真身表演只在开头结尾短短两段,大部分时间以“声优”的形式存在,谁也没法否认,他就是第一主角,一切冲突都以他为核心;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前半小时,虽然主角没有现身,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
《超验骇客》原名是《Transcendence》,这种拿一个又长又冷僻的单词做名字的科幻片,一向给我莫名的快感,另一个一听就让我高潮连连的例子是《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这种片名会让人产生硬科幻的联想。当然,这两片其实都不硬,《撕裂》是个花哨的动作片,论硬度是海绵;《超验》是则浅显的科技寓言,顶多算块橡胶,坐拥一个无孔不入的庞大人工智能体,其思辨性尚不如《疑犯追踪》,要不是管中窥豹式提供了一副未来图景,几乎就是一部压缩版美剧。不过这片的关注点并不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辩护,何况重复一个热门美剧的思想诉求,绝不是电影主创该干的活儿。《超验骇客》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其真正的主题放在任何一个科学领域都能通行:是人使科技变成了魔鬼。
看预告片时,我大致猜想,德普的角色一朝大权在握,变成无法控制的恶魔,一面攻城略地,一面天人交战,最后被妻子的真情拯救云云,甚至影片过半时,还有往这个俗套上靠的迹象,岂知我完全料错了方向。这一对纠结男女虽然身处漩涡的中心,但两人都是牺牲品,影片中真正着力刻画的,反而是那个一直处于情节边缘的、夫妻俩的好友,麦克斯•沃特斯博士。
这个麦克斯看上去是个老实巴交的善良人,但他却是邪恶科学家的集中代表。现实科学领域的恶人,并不是大家经常看到在三流科幻片里看到的,那种动辄要征服或毁灭世界的狂人博士,反而正是麦克斯这种人。起初主角濒死,他不敢尝试上载实验;实验成功后,心生惧怕,拒绝相信那是他的好友;意志薄弱,三言两语即被策反,成为对头帮凶;甚至到了主角真身复现,依然不肯相信他有意识,有“爱的能力”。
正是这个让人看不起、一直拖后腿和搞破坏的家伙,却是个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是主角“认识的第三聪明的人”,对比他的迂腐、软弱、胆怯、缺乏远见,委实令人心寒。他完全不像是个有勇气、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工作者,却偏偏是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如果影片反映的是当今科学领域的现状,那么无疑是令人十分悲观的。
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影片中展现了科技发展的负面,吞吐烟雾的工厂,污染的河流等,也强调了科技能带来奇迹,神奇的细胞再生技术挽救生命,或只需一滴雨水便令枯萎的向日葵重新绽放,无法不令人赞叹神往。科技可以是奴役人类的魔鬼,也可以是拯救苍生的上帝,可惜的是,太多像麦克斯这样不合格的科学家,引导甚至代表全人类释放出科技魔鬼的一面,却拒绝拥抱它天使般的圣洁。其结果是,激流跋涉中的科技不进则退,将我们拖回了工业时代。影片结尾的那一丝光明,除了聊以安慰,更像是一个警讯;电影总要留给观众希望,我们抱着娱乐期望而来,不该在离去时心情沉重,但现实也许比这可怕的多。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交代故事十分简洁明快,连威尔死去和两次复生,这样本可以狠狠煽情一把的段落,都处理得非常含蓄,没有大喜大悲的渲染,维持了科技电影应有的冷静自持。如果是一篇小说,其文风应当是白描,对一切都不加太多描述和评断,交给观众自己思索,得出答案。《超验骇客》不是情节深奥、可供反复验证细节的烧脑科幻片,但它具有由浅入深的思维启发性,让我们思考人在科技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文/方聿南)
高科技版科学怪人衍生。比预想要好,不是烂片,只是真的很平庸。沃利·菲斯特其实很用心,这里有很多概念,如果拓展开都很有趣,不过就以这样的结尾去收这个故事,总有点莫名其妙。然后就是太闷了吧,一直都在铺些概念的东西,真正让节奏、情绪动起来的戏太少。最后,3D真心没必要。
诺兰别随便当制片啊。。你不当导演整个味道就变了 你怎么能忍心看这部成这样了还出来骗钱啊!!!!!!!!!!!
简直是专门拍给我这种科幻迷+程序员看的。把超级人工智能类科幻里面的经典话题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如果你喜欢 趁生命气息逗留 真名实姓,你一定会喜欢这个。
人类对未知的愚昧恐惧终究战胜了人性之善,功利的逻辑总难以理解超智之心,到最后还是剪刀手爱德华的感觉啊。其实是一部像《Moon》一样的独立科幻小片,硬是用A级的卡司包装成商业大片的模样,也难怪差评了。一流的科幻概念,二流的剧情叙事
节奏拖到死~
没拍好,想讲很多的东西,没讲好,但是内核是不错的,加一颗星。
+2014.4.22+ 【影院IMAX】 人工智能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但它确实潘多拉的魔盒,兴奋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担心。阿美导演每年几乎都要带来一部这样的影片。或许人工智能更适合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就是很好的例子。只是生活不能仅有一面,我们更需要能独立的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坚持自己的信念
singularity→transcendence;emotion是AI最后需要突破的极限。soul.PINN→物质形态独立神经网。
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部环保片!
开题太大,下笔无力,再强的演员也没法挽救坑爹的剧情 -- 就是在大荧幕看POI SP的感觉,国内看3D的影迷们保重
"人类情感,能产生不符逻辑的冲突" 天呐,今年的《极乐空间》是嘛!就是那种明明不是烂片、看完会有胜似烂片的心情。为什么每个人的对白都慢吞吞有气无力,为什么德普全场下来就一个表情……科幻片的灵气全成了秽气。
有德普,墨菲,还有弗里曼坐阵 还能生生的浪费他们演技。。真是。。。牛逼。。
未来神马的,一要探讨起来就没完没了了,看电影的时候,我想的只是这两个人的爱情,是不是真的可能存在呢?发生在普通人身上,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魅力感呢?
中规中矩的反科技乌托邦电影,一切乌托邦都是纸老虎,人造的天堂不过是地狱的幻相。要知道科技是把双刃剑,君子爱之需有度,过犹不及。
梦见乌鸦的影评远比电影本身精彩
意犹未尽!
剧本差劲的不能再低档了,天才科学家的中二病,女主角态度转变的也异常生硬。我认认真真看完了片子,也完全看明白了,但剧情薄弱的还是让我没法形容片子究竟讲了什么。唯一算的上大场景的也就是无数的移动黑板了。还没高潮,竟然就结尾了,遭全场吐槽。看在和女友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片子,多给一星吧
虽不是动作片,但硬科幻素质让本片真心不错。值得一提的是,这片是我看过的连字幕都不是3D的3D电影
看一遍走神,看两遍补全细节,还行。这类片子,硬核科幻迷觉得老套又lowB,普通影迷觉得又闷又长,吃了很多亏。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