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艾伦老爷子的新片如约而至。
一位八十有五的老人,仍然保持着年均一部的产出,这本身就相当值得敬佩。
相较于那位号称“一生只拍十部”的怪咖,艾伦老爷子无疑更配得上“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纽约的一个雨天》,实话实说,中规中矩。
仍然是典型的伍迪·艾伦风格,但也没有太大惊喜。
当然,对于“甜茶”的迷妹们来说,上半句权当没有。
一如既往:自命不凡又处处被怼的主人公、高密度又神经质的台词、假装不经意闪现的文青装逼名词、对上层人士的嘲讽、对知识分子的自嘲,等等。
借助少男少女们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爱情,老爷子傲娇——巴黎的雨确实美,但俺们老家的雨也不差!
文艺、浪漫是伍迪·艾伦影片的显要标志,也是能让广大文青自嗨的有效小药丸。
但隐藏在文艺、浪漫之下却有一个略显宏大的话题:阶层区隔的固化,以及向上流动之难。
联想到今年大受欢迎的另两部影片《寄生虫》和《小丑》,有关“阶层”的讨论似乎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话题。
本期推送,小官想说一下艾伦老爷子电影中的阶层区隔、new money—old meney—dirt poor的歧视链,以及导演对这个问题的狡猾和狡黠。
《纽约的一个雨天》中,“甜茶”扮演的男主名叫盖茨比。
众所周知,自从菲茨杰拉德的那本名著问世之后,“盖茨比”就在全世界范围内代表特殊的一类人——那些出身卑微,但敢想敢做,一心向上爬的野心家。
这么说吧,“盖茨比”是伍迪·艾伦影片的御用主人公。
《蓝色茉莉》中,是儿时被收养,大学没毕业,但一心钓个金龟婿的茉莉。
《午夜巴黎》中,是本来是一位成功商业片编剧,却心怀严肃文学梦的吉尔。
《赛末点》中,是出身贫困,但靠着打球娶得白富美的威尔顿。
《独家新闻》中,是全家都是牙医,却一心想成为名记者的女大学生桑德拉。
《卡珊德拉之梦》中,是只会给人打工却又不甘心打工的兄弟俩。
《纽约的一个雨天》中,女主阿什莉几乎就是桑德拉的翻版,从人设到动机如出一辙。
而男主盖茨比,虽然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富二代(可能是伍迪·艾伦影片中第一个富贵主人公),但无论从穿着到言行却透着一股屌丝气息。
日常穿着是这样式的:
举手投足是这样式的:
遇到霸凌自己的同学是这样式的:
当出身平凡的人,各显神通地步入上层社会之后,他们渴望浪漫的自我与贪图享乐的本我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人格分裂。
一方面,渴望与自己的心灵伴侣持续灵与肉的碰撞;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放不下与法定配偶捆绑在一起的荣光和奢侈。
结局不外乎以下——
1.当然是选择爱情呀!
比如《午夜巴黎》。
不过这种结局有个条件,吉尔选择和法国姑娘留在了巴黎,前提是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会下降太多。
别忘了,吉尔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好莱坞编剧,只不过是吃饱了没事干想写写严肃文学罢了。
2.而对于那种可能会让自己身败名裂,一下回到解放前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杀人灭口。
比如《赛末点》。
我奋斗了这么久才到了今天这一步,我怎么会让你毁了这一切。
对不对,我的真爱?
3.大多数情况,就是出轨后,醉一场哭一场,祭奠一下逝去的爱情。
比如《午夜巴塞罗那》。
告别情人,约定不许再打扰对方的生活哦,然后回到爱人身边。
一张面无表情、参透人生的脸,一首歌回荡心间:后来,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
情人与爱人、精神的追求与物质的享受就成了朱砂痣与白月光。
经过人性的考验之后,果不其然地沦为蚊子血与白饭粒。
伍迪·艾伦电影中主人公的身份设定或许与他本人的出身有关。
伍迪·艾伦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靠着出众的喜剧天赋和艺术功底,成为享誉世界的戏剧家、电影导演、演员、评论家。
可以这样说: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个“盖茨比”。
而对于伍迪·艾伦这种文艺new money来说,面对old money的不屑(或许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采取两种方式来达到心理的平衡:一是揶揄对方穷得只剩下钱的浅薄,二是赋予自身一种对方不具备的文化资本。
这种恋人之间“有才”/“有财”的对立存在于伍迪·艾伦多部电影中,比如《午夜巴黎》《赛末点》《纽约的一个雨天》。
通过对“有才”一方的塑造,导演为展示自己的艺术史知识提供了一个契机。
同时,通过“有才”与“有财”鸡同鸭讲的对话,嘲讽了“有财”一方的浅薄,也为“有才”一方日后的出轨创造了一个理由。
很多时候,伍迪·艾伦为“有才”一方赋予文化资本的方式是“怀旧”。
很多影片中,伍迪·艾伦的主人公都有“怀旧”的癖好。
《午夜巴黎》中的吉尔写的小说就是关于一个“怀旧商店”的。
《纽约的一个雨天》中,阿什莉评价盖茨比。
“怀旧”的本质是一种乌托邦,源自于人类对现世的不满与无力,从而将怀恋寄托在一个不可能的地方——过去。
《午夜巴黎》也戳破了这一点。
2010年代的吉尔怀恋1920年代,而1920年代的阿德里亚娜则怀恋1890年代,而1890年代的德加和高更则怀恋文艺复兴。
但我们看一下在《午夜巴黎》中,伍迪·艾伦选择了哪些艺术家在穿越中现身: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艾略特、毕加索、达利、曼·雷、布努埃尔、高更、德加,等等。
借助这些经典符号,伍迪·艾伦给自己的主人公以及自己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修养气质。
而这些恰恰是对面一方所匮乏的,《午夜巴黎》《赛末点》中的富家女都是如此。
到了《纽约的一个雨天》中,阿什莉是一个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女孩,在大学校报当记者,野心勃勃。
一次意外,阿什莉得到一个机会,去纽约采访一位知名的文艺片导演。
见到导演后,阿什莉激动的语无伦次。
介绍完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忘加上一句“我知道您是怎么想的”,将深层的自卑暴露无遗。
表达自己对导演的崇拜,卖弄一下自己的电影知识,却不小心把黑泽明归到了欧洲导演一列。
片尾,盖茨比用一句歌词表达自己的心境,却被阿什莉误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名句。
这也导致了盖茨比下定决心与之分手。
在盖茨比/伍迪·艾伦看来:我们不一样!你们不过是附庸风雅,我们才能叫做满腹诗华。
不过,光“有才”也不行,“才财兼备”才要得。
回过来想想《午夜巴黎》里露面的那些艺术家。
除了才华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济条件普遍不错。
即使像菲茨杰拉德去世前几年拮据,但年轻时也阔过。
然而,彼时那个才华横溢却一直穷困潦倒的梵·高,就没出现在电影里。
或许,伍迪·艾伦自己也觉得把梵·高排除在外过意不去,只好用《星空》做了一张海报。
其实,这幅画跟巴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盖茨比和阿什莉在文化资本上的差异的直接体现就是两人眼界的不同。
对于在曼哈顿过周末的计划,盖茨比将之看做是一次生活的享受,如数家珍地介绍各家酒店的优缺点,而阿什莉则将之视为是自己人生腾飞的一次起点,心心念念地设计各种采访方案。
对于曼哈顿,盖茨比的成长经历是爵士乐、百老汇、博物馆。
而阿什莉则只记得儿时爸妈带自己在纽约街头花200块钱买的爱马仕和劳力士。
注意看,盖茨比听完阿什莉的话后的表情。
对于文艺片导演的态度,阿什莉是兴奋不已直到飞起,而盖茨比则只是淡淡的一句“想不到他这么老”,“我要不要上去会会他呢”。
文化资本/眼界的差异带给青少年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想想新闻中那些追星的孩子们吧。
对比一下,《向往的生活》里,陈飞宇见到曾经抱过自己的黄磊,礼貌而又平淡的一句“我爸给您问好”。
对于缺乏文化资本的年轻女孩来说,能得到上层人士的垂青的方式只有献出自己的身体了吧。
《纽约的一个雨天》《爱在罗马》《独家新闻》中,三个来自平民家庭的女孩子,几乎不用任何心理冲突,就决定向明星或导演献身。
明知没有任何回报,但这也是一次“跻身”上层的机会啊。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前两位甚至连理由都一样:以后给子孙们也有炫耀的资本。
甚至连下场都一样:两人和男明星的好事都被原配夫人中止!
《爱在罗马》中的那位姑娘献身明星不成,却被一个毛贼得了手;而阿什莉只能赤身裸体,披一件风衣,光着脚落荒而逃,一人走进纽约的大雨里。
小官觉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捉奸,而应该看做是上等阶层对既得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所有觊觎的防范和拒绝。
企图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实现阶层上升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是行不通的。
《蓝色茉莉》中,嫁入豪门的茉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懂得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那样对出轨的丈夫睁只眼闭只眼,最后落了个夫离子散。
茉莉的那个妹妹金杰,听了姐姐的话,要找一个优秀的男人,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已婚男人找的一个刺激。最后,还是回到那个不入流的男友身边。
噢,还有《卡珊德拉之梦》里那个女演员,父亲给人开了一辈子车,同样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却不料伊恩这个“成功商人”完全是个冒牌货。
相较于对没品味的old money的揶揄,new money对dirt poor的态度更简单——
最好还是有自知之明一些,安心自己的位置就好。
比如盖茨比的妈妈,不留情面地将假扮成阿什莉的那个女孩赶出家门,即使自己曾经和那个女孩一样,也是应召女郎。
我们有品又有钱,和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不一样。和那些没钱的人呢,更不一样!
上了房就撤梯子!
糟老头子,坏得很!
作者 ▏雅宁
编辑 ▏雅宁
图片 ▏网络
有个公号,叫【光影阐史官】······
片子讲了一个故事:一对恋人来到纽约,相约在女友完成一个小时的工作后一起度过美妙的一天。可,城市自有它的安排,两个人阴错阳差展开了各自的经历…… 女主去采访嗓音巨迷人的偶像导演,并与大编剧(excuse me?这是裘德洛?)一起看未公映的影片,还偶遇了帅到要喷鼻血的男神演员,三个男人分别从精神上,情感上,身体上爱上了她,……噢,拜托,导演你太过分,把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放在这个境地,你还指望观众怎样道德评判她?你说你可以?拜托,先摸著自己胸口,诚实点,除非你足够教条枯燥,除非你对复杂性和多层次毫无兴趣,除非你足够足够爱现任男友,除非… 那么,你无法抗拒。 在诚实这一点上,法国电影简直是优秀课代表,快去抄作业。课代表会说:去吧,亲爱的,这是一份经历,你需要去经历你该经历的,我永远爱你。——当然,课代表的境界景仰下就好。 诱惑也罢,向往也罢,对于21岁的女孩,有什么好评判的呢。她终究需要自己经历一切,不需要悠悠众口,不需要剧透真相,甚至也不需要男主的淡然原谅。 男主呢,导演敢不敢给他一副宽边眼镜?絮叨范儿活脱脱少年版伍迪艾伦本尊。 男主在街头偶遇拍电影的男同学(你戴一副宽边眼镜做什么?),并和前女友的妹妹演上了吻戏,话说看着这么一个娃娃脸的少女各种恶毒真有点不习惯,(导演喜欢就好)
后来,下雨了。不得不承认,雨是一种情绪,那一刻,整个电影画面开始浪漫起来…… 个人心中最浪漫的场景是男主在女二客厅里弹钢琴,女二在卧室里边换衣服边听。一墙之隔,只有音乐和歌声在流淌。没有情绪,近乎留白,音乐的美好在这个画面里环绕立体,浪漫至极。 至于之后的交谈,在美术馆的表白,甚至男主与妈妈的促进亲密感的交谈,情节嘛 夜深了,众人散去,两个恋人终于重新聚在一起。雨也淋湿了女主的衣裳,呼应着他与艾米约会的那一晚。 一天终于结束了。 第二天,男主在马车上对女主说,你回去吧,我决定留在纽约,我的生活在这里。女主想要车夫停下车来去追问,突然,又开始下雨了,女主对车夫说,下雨了,麻烦您快一点(送我到旅馆)吧。 这一句,真是有趣。谁不是有自己的世界需要继续去经历呢,又下雨了呢 从来不喜欢说教,导演不可以,观众不可以,我不可以,你不可以。所有带judge语气的文字都令人生厌。 去看去感受,这就是一切意义。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伍迪·艾伦2019年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以下简称《雨天》)竟在上周突然敲定今日上映,简直比纽约的雨天还要难测。
且不说电审进字[2021]第18号电影推到这时候上映,单说伍迪·艾伦拿到龙标,就具有某种强烈的混搭感。
其实也矛盾,影迷总是希望能在大银幕尽情欣赏,但这些并不打算考量市场的电影一旦被市场考量,又很有可能冲击导演口碑,稀释作品声誉。
特别是,《雨天》的商业价值,能否大到让市场痛心错过票房金矿多年?显然不能。想看的人早看了,愿意朝圣二刷的只会是当中一小撮,至于本没兴趣或并不熟悉的潜在观众,这种体量的电影显然没有太大竞争力。
《雨天》首日票房是181.8万元,猫眼预测总票房大约为1800万。
不太高,但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寒碜。选择这个档期上映,已经算是最优选。国内电影营销挺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在艰难的市道里发明了,或者说钻营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档期。
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再排斥过「洋节」,市场摆在那,就是兵家必争。后来把人家3月14日白色情人节也炒了出来,没那么大阵仗,至少有余温。
前些天,对2022年2月22日22点22分的奇巧经营,尽管下沉范围较广,但是碍于周二工作日的限定,总票房不过6500万元,而两部爱情新片加起来才千万出头。收益确实有限,不过既然招数不可持续,也不致于过多失望。
这样算下来,除了七夕,也就这一个月,是集体供奉爱情片的类黄金档期了,甚至连妇女节,也可以拿来带动想象中的女性观众需求,哪怕往往局限于浅白情爱的参考。
那么就要说了,这些国产电影有多烂呢?今年情人节上映的三部爱情片,豆瓣评分加起来,才刚过10分,最「优质」的《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就差不多提供了半壁江山。
然而这并不妨碍它们敛财。特别是被骂上热搜的《十年一品温如言》,作为情人节票房冠军,收获了1.43亿元票房。其他两部则紧随春节档两强,位居单日第四、第五名。三部爱情片总票房超过2.48亿元,占当天票房总额的47.11%,相当了得。而这可是春节档后唯一的高峰。
国内院线有一点向来畸形,即所追求的「黄金」是精挑细选的档期,而不是精雕细琢的品质。电影史该是优胜劣汰的,但比不上唯票房论英雄。高口碑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以下简称《花束》)即便能够在千载难逢的2字档期空降,也只能跟花束一样,短期内就要凋零。
同样有文青色彩的《雨天》,话题度以及新鲜度都没有《花束》高,又失去了话题度更高的三个时间节点,表现弱了不少。
不过它还是可以作为本土营销的又一个特色案例来看。既然被丢在泛情人节档里,《雨天》就是要被当作浪漫爱情片来营销的。
先不论电影内容如何,我们单看海报。不难发现,无论是之前通行的那张,二人在红雨伞图层后对视,还是现在的定档海报,男女在车上接吻,角色都没有直面观众。这固然是对爱情悬念的营造,但未尝不是一种有意的误导。不熟悉或不细看的人,大多难以察觉当中的女孩,并非电影中先声夺人的那位「原配」。
当然,《雨天》有它的浪漫,但恐怕不是普通观众想象中的,或想要得到的那种传统的稳固的浪漫,而它跟香港喜剧经典的冤家模式也大不相同。只能说,从伍迪·艾伦的意趣里提炼那种不现实的单薄清纯与线性浪漫,显然谬之千里。
但这不影响宣传紧紧咬住吸金的「浪漫」不放。譬如说,电影之前推出预告,就美曰其名「浪漫约会」版。
至于海报,就更彰显本土特色了。那组所谓的「爱情箴言」海报,特意贴上了9部电影的台词或意思,《雨天》配上了「淋雨是一种浪漫的表达」,《开罗紫玫瑰》是「那么我们靠爱情过活吧」,《魔力月光》则是「你不能这么快就把心交给别人」……一溜看过去,知音体的土味就翻滚出来了,然而人家还在呼号,要来影院感受一次「真正的浪漫爱情故事」。
更好笑的是那些粗糙烂俗的文案。预售海报上写着,「『爱我』就陪我看雨天」,令人瞬间梦回「爱我」体支配的恐惧。艾丽·范宁的角色海报更牛,赫然就是「被三个天才男性在精神上、情感上、身体上所爱」,片中讽刺意味荡然无存,空余一种腌臜的骄傲。
被这种宣传急速吸引的潜在观众,应该有不少会对伍迪·艾伦消化不良吧。所以尚能庆幸的,是没有足够的资本和时间,引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种票房还算成功但最终反噬口碑的效应。
说到底,还是隐忧使然。其实伍迪·艾伦终于能在内地院线亮相,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鉴于《花束》再次上演字幕被和谐化乱翻的情况,恐怕《雨天》里有好些内容也很难以全貌呈现,譬如盖茨比母亲早年从事性工作的经历,还有盖茨比与前前任的性事回忆,很难不预设字幕要整出荒谬花样来。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带着洁癖来说,《雨天》不能算是导演的内地首秀。因为内地至今,还没有做好迎接他的准备。遮遮掩掩地放映,推广的只是内地化的伍迪·艾伦。
再说,《雨天》跟他最上乘的那类电影,比如《安妮·霍尔》《西力传》《开罗紫玫瑰》等等,有着不小的差距。它只是导演晚年轻舟已过万重山后的随性小品,一个介入伍迪·艾伦艺术特色跟思想机锋的小切口。
他绕过前些年的欧洲游历与风格转变,以一种缅怀式的姿态,自如、兴奋而傲然地回归纽约这座最富生机,也最有感情的大都市。鉴于难以亲力亲为,或者说难以精准表达自我,所以他通过甜茶,比《咖啡公社》的杰西·艾森伯格更招摇地回到了更青春的时代。
甜茶饰演的盖茨比在平行时空里「成了」他,但即便叠加了他的形象和惯性,也还是无法稳妥接棒伍迪·艾伦式的知识分子精髓,因为内在终归缺乏那一代人灵魂上的积淀。
可是轻快,或者说清浅,也有误打误撞的好处,即多多少少迎合了当下青年男女的情感审美。随波逐流,但要转角遇到爱,艳遇不断,但要酒肉穿肠过。真诚与矫情就差一线,可那张纸怎么捅,何时捅,可都有年轻的学问。也不知道看完电影后,盖茨比会不会是他们眼里的浪漫代言人,而艾什莉是不是追星女孩的幻想投射机。仅此而已。
电影里不乏浪漫,更不乏爱情。可但凡清醒一点,就会察觉这跟中式传统浪漫之间,存在背反关系,因为没有什么对爱情纯洁性、忍耐性的强制要求。《雨天》的讽刺力度即便略弱,也还是有在持续嘲讽,对傻白甜、对暴发户、对上流社会、对伪温情甚至对泡沫爱情,扫过去,就不放过。
过于执着自我所见的人,很难说会愿意理解甚至甘心接受,因为那讽刺稍不留神,就容易化成扇向自己的耳光。躲是躲不过的,挨上了就不知道该怨导演、怨电影还是怨宣发了。但反正,不怨自己。
不难想象,即便出自大师伍迪·艾伦之手,《雨天》在这边的市场,也只能归之于欧美小众文艺片,要放到跟《五尺天涯》这类电影平行的位置,最终所收获的,大概率是小水花的命运。
对《雨天》或对导演而言,确实不够「划算」。但是对中国电影业,反而有好些参考价值。
当下影院已经片荒多时,好莱坞大片,尤其是号召力跟质量双高的大片难以引进,春节档不到预期,情人节档过于滑稽,《雨天》投石问路的方向,不仅包括文艺片、爱情片、小体量电影等不同维度作品在当下的商业价值,而且包括它自身的导演光环、明星效应和本地的营销手段、信息壁垒之于电影的作用力。这些答案,或多或少能影响之后批片的分量与路数。
所以有意思的是,《雨天》就这样被无形中卷到了另一种经济里。但不管怎么说,伍迪·艾伦也有胜利。
《雨天》制片阶段,1992年的性侵事件被拎出来重提,片中演员葛瑞芬·纽曼、甜茶、赛琳娜·戈麦斯、丽贝卡·豪尔先后或致歉,或捐款(包括片酬),雪上加霜,而亚马逊放弃发行这部电影,也惹来跟伍迪·艾伦的对簿公堂。
不过,2019年双方就达成和解,《雨天》被雪藏后,如今也在亚马逊旗下流媒体Prime上线。一路走到今天,还奇妙地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反而成了伍迪·艾伦戏外最有戏剧性的一部。
所以票房成败不算什么,老头子的这场遭遇,才更像是带有讽刺性的成功。而这,非常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今年已经83岁了。
喜欢他的人只要看着他笔下的人物在镜头前碎碎念就能会心微笑:那些关于文学艺术音乐的名词在主人公飞快的语速中不断闪过,主角总是多少才华横溢自命不凡有点古怪有点小聪明还有点猥琐,看他在片中刻薄地讽刺上流社会、讽刺虚荣、讽刺装腔作势顺便还讽刺一把文青(还用的是只有文青才能听得懂的语言!),大家一边偷偷笑得人仰马翻一边沉醉在这个只属于伍迪艾伦的奇妙世界。
经典有《曼哈顿》、《安妮霍尔》,近年来为人熟知的城市系列有《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当你以为伍迪艾伦年事已高没有新梗,他的电影已经变成一年一度没有太大惊喜的情怀趣味片,却不料他突然奉上一部《纽约的一个雨天》,还是远超预期的浪漫大杀器。
让我期待这部电影的原因,除了「是伍迪艾伦的片子啊!」还有本片男主、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令人一见难忘的Timothée Chalamet(华语圈粉丝赠昵称「甜茶」)。老实说,由甜茶来饰演伍迪艾伦的男主角,实在是too sweet too cute了——《曼哈顿》中伍迪艾伦本人饰演得意洋洋又有点自卑、一肚子小聪明、脆弱和小猥琐的男性,才最活灵活现,在他年事已高时,挑选出的男主角个个都是照着他的模样演(《咖啡公社》中的Jesse Eisenberg就很符合这种话痨气质),「靠才华和幽默感取胜」,令人好气又好笑。
甜茶在片中已经缩脖溜肩皱眉尽可能地扮演形象不佳,然而本身条件太好以致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连观众都不忍心看他倒霉受伤,倒是也有种特别的可爱。好在他的人设虽略显古怪但魅力十足:富二代公子哥,民间赌圣,浸淫在极佳文化环境中成长,满口诗词歌赋却厌倦学校与上流社会的虚假,试图营造和找回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复古浪漫,一曲乱改歪词痛诉自己有多倒霉的《Everything happens to me》也被他弹唱得清新脱俗。
富二代对校报傻白甜一往情深,看起来很有理想很天真的傻白甜,却抵不住浮华圈子的诱惑,也并不懂男友那些古怪念头下的趣味。在纽约的一个雨天,本应一起约会的二人各自拥有了不同的际遇,这边厢校报女孩紧张搓手羞怯微笑狼狈不堪跌宕起伏,那边厢公子哥四处闲逛、躲避、了解与和解,对名流生活讽刺力十足的同时,也让「不合时宜的浪漫」显得更难得珍贵。这种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强烈戏剧张力,也让观影过程饶富趣味。
因为过往的片中总是充斥着婚外情、阴差阳错、自私小算盘,我一直认为伍迪艾伦是一个向往浪漫但嘲讽浪漫的人——浪漫可能发生过那么一瞬,但人性总是会战胜浪漫。近年他最让我意难忘的《咖啡公社》中,结尾二人各自在喧闹环境中陷入《Manhattan》音乐里隔空想念的画面,我本以为已经登峰造极,没想到伍迪艾伦还愿意在片中呈现偶像剧结局般的Happy Ending:能听懂你笑话,能明白你的幻想的人,在你认为的魔幻时刻奇迹般出现在眼前,这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也是最能戳中人心的那种默契的爱情。
坦白说,虽然我个人超级喜欢这个结局,但遥想40年前的《曼哈顿》(不久前刚上映了40周年重映版),伍迪艾伦在当中则传达了完全不同的观念:无论在观众眼中男女主人公再默契登对都好,促使两个人成为情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性格互补、不甘心、自私……这些因素在很多时候都超越了爱情。能记住的只有那么几个瞬间,海报中二人雨中桥下的彻夜聊天便是其中之一。遗憾吗?遗憾。但将自己衡量清楚后在当下作出趋利避害的决定,是人类最不浪漫的投机取巧。
究竟是什么让伍迪艾伦终于决定在这部新片中放弃阴谋论和惯有的遗憾处理我们并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终于能在流淌的爵士乐和复古画面中见证一次奇迹的诞生,实在是本年度最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伍迪艾伦拍的电影真是越来越小众了。像每个老年人一样,他关注的东西就是身边那些陪了他一辈子的符号。中央公园这个表象在他的电影里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近几年的电影《咖啡公社》《纽约雨天》里仍然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这部电影基本可以说是就拍给纽约那一个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的圈子的,如果中国有这么一个圈子,就相当于是拍给京圈+爱新觉罗后裔+保利集团看的一样,片中反复出现红墙黄瓦白塔南长街,只不过中国没啥老钱,时尚文化品位还没有高到那种程度。
片子讲的故事基本上是新钱和老钱碰撞的故事。女主演了一个在伍迪艾伦鄙视链底端的角色:中西部、金发碧眼、牛仔风味、选美皇后,家里开的是充满铜臭气的银行,为了提高品位把女儿送去东部读私立文理学院,简直是钱越多越底端。而男主属于“看不见的顶层”,女主崇拜的钱、导演、大明星、顶级私人宴会,都是他从小看观看腻的东西,他的纽约是MET,酒店下面的钢琴,Hamilton,雨天,而女主的纽约是“只去过两次”的“大城市” (可怜的女主,美国除了纽约之外确实没啥大城市)和两百块就能在地摊买到的LV和蒂凡尼。伍迪艾伦的白眼在这里都翻得快要冒青烟了。
看多了伍迪艾伦的品位其实也挺招人烦的。一方面全世界99.99%的观众可能都无法达到他的物质和精神水平,所以大家只能表示嫉妒,另一方面他对不属于“纽约”的东西实在是缺乏同情。这里的纽约不是只具体的城市,而是那一套属于纽约的情调、品味、圈子、犹太人等等的东西。这种缺乏同情即使在影片最后Gatsby他妈力挽狂澜地说了一套自己身世之后也没有好转。图桑为什么比纽约差?好吧也许是比纽约差,但那也不是女主自己选择的出身啊。她就是一个傻白甜的没见过世面的美国西部大妞,可能90%的女生都属于这一类型,她们才是美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写到这里,我倒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伍迪艾伦的白眼,就像在中国观众的心中,山西矿主的女儿虽然有钱,但她的品位可能和中国90%看抖音的女生差不多,对吧?
“也祝每一个愤世嫉俗自命不凡的人,能找到跟你一样喜欢阴雨天的他/她。”
模仿豆瓣目前的最热影评,我也要说一句:这并不是一部找到真爱的浪漫爱情电影。
然后,我还要说,这也不是一部血淋淋的《混圈装逼指南》,它不是想说什么社会阶层问题。
在我看来,剥开甜茶主演浪漫爱情电影表皮,再剥掉聚焦社会阶层假壳,就像片名所希望传达的那样,这其实依然是一部表达伍迪艾伦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电影。
01
—
重要的是人的质地本身,而不是家庭阶层
片子的确有意无意地不断在暗示每个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比如主角盖茨比来自一个富商家庭,女朋友的爸爸是银行家,而他俩之所以属于“不同物种”,不是因为家庭背景——显然他俩都算富二代;也不是关于old money和new money,后面我们知道盖茨比母亲是妓女出身,而父亲发家的第一桶金来自母亲的“事业”。
更有力的证据是,盖茨比和来自相同家庭的哥哥亨特的区别,亨特上进,是家庭的,而盖茨比在世俗欲望上似乎有种不由自主的堕落倾向。
哥哥亨特在物质欲望上上进,精神生活却又极其浅薄,会被盖茨比在晚会上带去的妓女女伴吸引。也会口头上说很爱自己的女友,却仅仅因为其笑声难听而决心要取消婚约。
而盖茨比恰好相反,从小被母亲强迫去做注入博览群书、练钢琴、逛博物馆等等事情,张口闭口都是自然脱口而出各种艺术家和作品。愤世嫉俗,轻视物质欲望,一直在找寻精神生活的归宿。
暗恋盖茨比的陈形容盖茨比:
女友阿什莉形容盖茨比:
盖茨比父亲的感觉以及盖茨比的自我嘲讽:
说到底,一贯的,主角盖茨比其实就是伍迪艾伦本尊的化身,伍迪艾伦再一次借自己片子的主角,来表达他在人生意义上的空虚感,一方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大众世俗的浅薄的物质欲望的看不上,另一方面自己的愤世嫉俗自命不凡的清高。
而所有这一切后面,伍迪艾伦却找不到自己坚实的支撑,他知道自己不想要追求什么(浅薄、物质),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制定怎样的人生计划,来对抗那些庸俗浅薄和世俗,该从哪里去找寻生活的高尚和永恒。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嫌弃庸俗浅薄的大众,他的大部分作为知识分子的电影主角,往往是连除自己之外的其他知识分子也要一起嫌弃的。
再进一步,其实连他的电影主角,大部分也是在空虚之中,最终依然摆脱不了庸俗的物质和身体欲望的。所以,伍迪艾伦电影的另一底料乃是自嘲。
加起来就是愤世嫉俗,嘲讽一切,一切都缺乏意义。
02
—
盖茨比与母亲
这个表面上的爱情故事的冲突内核,其实是盖茨比与母亲的矛盾。
盖茨比嫌弃和反叛母亲,因为母亲并不真正理解“高级品味”但却总是追逐在这些虚荣后面。他看不上那些被名利物欲困住的人。
直到母亲向他吐露她妓女的出身,才理解母亲——母亲之所以显得配不上她努力营造的上流外皮,是因为她本来就是底层出身。而正是母亲的努力钻营本身,才能靠当妓女赚的第一桶金,给父亲做生意最后成为富豪。正是这些挤破头往上流社会爬的上进心,才把盖茨比培养成现在这个盖茨比。
这构成了某种悖论,正是盖茨比讨厌的东西,塑造了盖茨比。
更重要的是,他其实并不能完全从家庭脱离开来:
他用着家里的钱,同时又嫌弃家人拼命赚钱拼命装逼。
理解了这一点,最终促成了他的成长,他从青少年不自觉地反叛,终于能理解并接受母亲,与自己的反叛达成一定程度上和解。
之前他知道自己叛逆,知道自己愤世嫉俗不喜欢浅薄和虚荣的人,却从来没有回看过自己。
在自我审视之下,他自己又何尝能完全逃脱庸俗和浅薄呢?
他的两任女友不都是那种金发性感的标准美女吗,他喜欢她们,却又完全没意识到这两任女友正是他讨厌的那种毫文艺细胞和知识分子自我审视能力的浅薄女人。
这就是故事结尾的意义所在,他丢弃在马车上的阿什莉,走向了钟楼下。
和他能真正进行交流沟通,愿意抛弃“非常帅气、非常有钱、非常聪明”的皮肤科医生,而来和他赴约的陈相拥而吻。
收集整理了一下伍迪·艾伦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中夹带的电影私货,作为一份拓展观影清单。
电影部分
1.《金粉世界》. Gigi
第一部是Chan与Gatsby在巷子里拍摄「新黑色电影」时,Chan调侃Gatsby说你该不会要唱一首Gigi了吧。这里的Gigi就是文森特·明奈利在1958年导演的《金粉世界》,英文名为Gigi,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而这部歌舞片也是伍迪艾伦最爱的三部歌舞片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雨中曲》和《相逢圣路易》,值得一提的是《相逢圣路易》的导演也是文森特·明奈利,这个名字随后还会出现。)
2.《时钟上》. The clock
很多人都很困惑Gatsby弹完琴后跟Chan聊到的那部与时钟、约会相关的老电影究竟是什么,经过一些国外网友的线索分析,结合本部电影的情节来看,这部没有提到名字的电影应该就是《时钟上》。而这部电影同样是由文森特·明奈利执导,其中一个情节是男女主两人在地铁失散后,两人在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同时回到了大钟下。与本片剧情互文。
这也说明为什么两人能在不提到名字的状况下直接无障碍对谈剧情,因为前面Chan提及Gigi的时候,大家已经确认彼此的观影处在同一水平上。Gatsby和Ashleigh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对话的。
(已自译本片字幕:跳转提取字幕)
3.《漩涡之外》. Out of the past
Gatsby失意地在酒吧喝酒与Escort对视时,问Escort有没有看过《漩涡之外》。这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黑色电影,由Jane Greer和Robert Mitchum饰演,女主也是经典蛇蝎美人形象,Gatsby说到「She was bad news」.有趣的是午后他自己也刚参与到了高中同学的「新黑色电影」(modern film-noir classic)拍摄中。
4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当Gatbsy在街上闲逛偶遇高中同学时,高中同学听完Ashleigh的名字后,提到了《乱世佳人》中的Ashley。
影人部分:
5 雷诺阿 Jean Renoir
法国导演 他的《大幻影》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欧洲电影之一。
6 德西卡 De Sica
意大利导演 他的《偷自行车的人》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欧洲电影之一。
7 黑泽明
日本导演 伍迪艾伦最喜欢的三部日本电影全都来自他:《罗生门》&《七武士》&《蜘蛛巢城》
以上三位导演都是Ashleigh在采访片中导演Roland Pollard时提过的导演。
8 格蕾丝·凯莉 Grace Kelly
「Amy was beautiful. Yeah, if you like Grace Kelly」.同样出自Gatsby的高中同学,他形容Gatsby的前女友Amy是Grace Kelly那一类型。不过暂未在伍迪艾伦的推荐中看到有Grace Kelly出演的电影。给大家推荐一部希区柯克的后窗吧,王妃在里面非常美。
9 诺玛·戴斯蒙 Norma Desmond
在酒吧没找到导演时,裘德洛饰演的编剧提出要再去片场找他,并这样说:When Rollie gets drunk and morose, he likes to wander around the sound stages and pretend he'sNorma desmond.
这位Norma Desmond并不是真实的明星,而是比利·怀尔德在日落大道里创造出的默剧时代女星的名字。由Gloria Swanson饰演。
10 斯盖·马斯特森 Sky Masterson
Ashleigh与编剧在车上聊天时,聊到Gatsby:
Ashleigh: I think that in his wildest dreams he'd like to be Sky Masterson
Ted : A Broadway bookie?
此处的Sky Masterson也是一个电影人物,是《红男绿女》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赌徒。
(有趣的一点,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位男主弗兰克·辛纳特拉是伍迪·艾伦前女友的前夫。)
派对上的旧坞巨型海报。
(这场戏我的关注点几乎都在这五张巨型海报上。)
左一:多丽丝·黛 Doris Day
希区柯克电影《擒凶记》的女主角,著名的Que sera sera就是出自这部电影,Doris Day正是这首歌的原唱。
中间两位:凯瑟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和 加里·格兰特 Cary Grant
两位好莱坞巨星恰好有合作过一部电影《费城故事》。
切换视角。
左一:罗克·赫德森 Rock Hudson
与前面提到过的Doris day(也就是他左边被遮挡住的那位女星)一同演过《枕边细语》。
右一:拉娜·特纳 Lana Turner
也是好莱坞著名女星,曾在黑色电影《邮差总按两次铃》里饰演女主。
部分信息参考《伍迪·艾伦谈话录》,感谢@鸡蛋煎蛋煎鸡蛋 @江梅曾许 @黑特-007 几位友邻提供信息,如果有错漏欢迎大家纠正。
点击可查看更多伍迪·艾伦的电影清单豆列
哪怕外八+驼背,甜茶依旧太美。雨中的 New York City 太美。大都会博物馆的灯光和雷诺阿太美。虽仍是一贯的小布尔乔亚知道分子自作聪明的碎碎念+没事找事的身份认同的自我纠结+顺便怼天怼地怼世界的辛辣讥讽,一贯的摆活小聪明小趣味,却拍出了一丝清甜的味道怎么回事?个人第21部伍迪艾伦打卡。小老头今年84了。咱们且看且珍惜。
伍迪艾伦五成功力,高于《咖啡公社》低于《蓝色茉莉》。这次用的小演员都很新潮,但故事依然还是伍迪艾伦的:那些上流社会里的鄙视链和白月光,那些电影界的潜规则和绿茶婊,爵士乐和抖机灵,连甜茶的驼背也像是伍迪。觉得范宁表演太过,甜茶则太收,都不够好,幸好伍迪的剧本够有趣。小老头脑内剧场又多了一个渣女,这可能是亚利桑那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只需要两个连续的雨天,就能重塑一段感情。轻巧而慵懒的小布尔乔亚情调,没什么比伍迪·艾伦拍喜剧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了。有人喜欢听蟋蟀鸣唱,有人喜欢闻汽车尾气,作为一个两周前才从纽约回来的人表示——我喜欢纽约的雨。
3.5 一开始很糟糕,但是越往后竟然越好。以及没想到三个年轻人里面演技担当竟然是范宁。
这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吗?晴天有雨雨中发光,虚伪易破诚心难识,雨露均沾人财两空,吻不求自来,瓜从天而降,酒精让人心安理得的放荡,金钱让人肆无忌惮的装逼。电影中艾丽范宁的渣女形象难道不是对Me Too运动的最佳讽刺?怪不得要被好莱坞封杀,无敌老头你这不是顶风作案吗?
很舒服,在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坠入秋天的理由。又是喜欢的沉浸型电影,《CMBYN》带来一个无法忘却的夏天,《纽约》则带来一场很久后还会记起细节的雨:甜茶的毛毡西服、维托里奥的摄影色调、大雨打在透明雨伞上的声音、喋喋不休聊电影的青年、钟楼下等待某个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是否会出现之人时的局促焦虑……全都透过伍迪·艾伦的镜头和甜茶浑然天成的演技,跳出银幕,落向观众席,让人身在电影院,却经历了这个雨天。(再次感叹甜茶演戏的悟性很高)
我以为我已经对Woody Allen免疫了 但没想到这部片还是给了我惊喜 / 甜茶不愧是甜茶 配得了意大利的阳光 也衬得起纽约的雨 弹钢琴唱歌那段好迷人!@SummerIFF
带伞的人不如和你一样热爱淋雨的人。
中传校报女记者采访王小帅,竟被吴秀波诱拐回家。东城区富二代甩云南女友,因喜爱雾霾胜过蓝天白云。
比较钟意的一个点是,这是一部没有一丁点儿荷尔蒙气息的青春片。(220225影院 无敌艾伦中国首秀……不管拍多新的电影,都是旧时代气息。
老爷子每年花钱雇小鲜肉cos自己系列。看得我想拳打艾丽范宁,脚踢赛琳娜。
巴黎,巴塞罗那,罗马,麦哈顿,开罗,纽约,老爷子天天在西半球溜达。东半球不让你拍咋滴?
老爷子近年作品浪漫之最~本来觉得甜茶的颜too sweet too cute for老爷子这些神神叨叨的男主角,但这集男主的“古怪”少了猥琐添了浪漫,甜茶的演绎更让角色魅力翻倍无数。人生最大的浪漫,就是和那个真正能听懂你笑话,看懂你眼里的光的人在默契的时刻出现在同一地点,心照不宣地开启新世界。配合熟悉的爵士乐和雨中的街景,整个人都被融化了。结束后和头同学相视赞叹,好的电影真的会令人充满幸福感啊。祝老爷子长命百岁,希望他能一直拍出这么可爱的电影。
甜茶和赛琳娜戈麦斯太像两个未成年了,范宁倒是凭夸张的蠢劲承担了一半以上的笑点
范宁演活了晚晚,说话那个表情姿态太像了
当结尾甜茶念了两句诗,然后他的女朋友说这是莎士比亚是吧,甜茶一脸生无可恋。果然一个喜欢看电影,看书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肤浅,只长得漂亮的女生的。《花束般的恋爱》告诉我们太相同的人不能在一起。《纽约的一个雨天》告诉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也走不到一起。所以。。。这电影适合一个人看。问题来了,这两部电影是怎样挑到同一个档期上映的?
陈年配方。这一天太阳雨到最后有发霉的味道了。Jude Law近年怎么什么角色都演
可惜了那两张宽街Hamilton的票
我笑得比里头那个女的还夸张。
我不要艾丽·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