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热血教师》观后
《热血教师》是魏老师推荐的教育类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Ron Clark的优秀男教师通过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使纽约一所公立小学六年级最令人头疼班的小孩儿改邪归正考出好成绩的故事。当然,其中还有许多小曲折,小插曲,小细节等等。
Clark老师敢于挑战自我,虽然他原本带的班几乎年年都考该郡的第一,但他还是离开舒适圈跳槽了,因为他觉得纽约的公立小学或许需要他。他的求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旅馆黑人妇女前台对他求职做教师表示怜悯,一些小学校长拒绝了他尽管他拥有优异的教学成绩。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Clark碰到一位老师正愤愤地离开他新求职的学校,主动申请接管这个一连气走六位班主任的“最差班”。
Clark老师在正式接手这个班前一一做了家访。第一堂课,Clark首先制定班规。第一条:我们是一家人。第二条:我们要相互尊重。第三条:午饭时有序排队。后来根据学生的一系列不良表现随时增添了N条班规。
孩子们显然不买账,他们在赌Clark什么时候离开,一周,还是两周?不过出乎他们意料的是,Clark告诉他们: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不会离开你们。
Clark老师还把教室给重新布置了一下,干净得让原本邋遢的学生大吃一惊。 忽然想到去年南京编考考到的破窗效应。实际应用有木有!但是情况并非会按照你想象的美好方向进行。学生们还是把它砸坏了、弄乱了。没有一个学生理会Clark老师布置的特殊作业——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理想。他们理所当然地嘲弄Clark老师的“天真”:我们没有理想!唯一喜欢读书喜欢Clark老师乖巧听话的印度女孩儿因为同侪压力不得不把自己写好的本子藏在了书桌里。Clark老师心灰意冷,失控地发脾气:你们赢了,我放弃了。
Clark想最后四处看看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曾经偶遇的餐厅女招待“埃及艳后”当他的导游。女招待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已经试镜了两年多还在坚持。Clark此时或许感到了为理想而坚持的正能量,亦或许是爱情的温暖鼓励,反正第二天他依然坐在了教室里。
或许我们以后也会面临让人崩溃让人失控的场面,但是能彻底放弃吗?我想理想主义者虽然口上会说“我绝望了我放弃了我输了”之类的话,但是他们心底依然有不灭的火种,他们不甘,他们勇于进行新一轮的尝试。生命是一团不熄的火焰!活着,就意味着不停地燃烧!
Clark老师和学生约定,只要学生们安静地听课15秒,他就喝掉一瓶巧克力奶。孩子们为了看老师吐的窘相,抑或是因为感到新颖好奇,真的认真在听。Clark老师还和学生们约定,只要他从学生那里学一点东西,比如跳绳、玩牌等等,学生就要从他那里学会一点知识。这些细节体现着Clark老师的教学智慧。这肯定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心底装着学生,不停去思考,花心思尝试打开心门,这才是老师的智慧与魅力。
Clark老师平等地与学生相待,不停地强调:We are a family!我很佩服他。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远比一盘散沙富于活力!我们学基础心理学都知道集体和群体的区别。就算不了解定义也没关系,毕竟那都是考试时背的。但我们都做过十多年的学生,我们应该清楚一个班级如果有很强的包容性,让每个人有基本信赖感乃至归属感,那他的学习生活会很快乐。他会想要变得更好,会更加投入,会想着付出与奉献,会对这个班产生感情。相反,一个班的学生如果互相告状或诋毁,做了好事却被讽刺,做了坏事人人漠视,我很难想象身处其中的人会对这个班产生深刻的正面的感情。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沈佳宜和一帮孩子站起来勇敢地对教官说:你不能让我们随便怀疑我们的同学!We are a family!家人之间不会嫉妒怀疑,家人之间不会造谣中伤,家人之间会坦诚包容,家人之间会尊重互助。而现实中困难的是,每个人都是一方小小的世界,如何让四五十个小家伙认可我们是一家人?对于秉持怀疑态度的教育观望者来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无异于童话世界!
而像Clark一样的老师们正是在这种被怀疑的压力中坚持自我和努力奋斗的。
当Clark老师的教学有了一点点的起色,他不幸肺炎感冒被迫在家休息。转变不是一个瞬间,它需要时间。孩子们的测验结果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他们缺乏信心,因为父母、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但是Clark相信,一种类似信仰的相信,有时候它超越了相信某个具体的人。
有一场戏让我差点想哭,孩子们考完试后,Clark请孩子们去看电影。一个叛逆学生被家长打得很惨没能来,Clark撑着伞在大雨里找他,然后抱着他的头告诉他:I am here!电影都是用大雨来渲染一种忧伤低沉的气氛有木有?Clark求职时也下了大雨,Clark绝望放弃和女招待同游纽约时也下了大雨……
结局自然是美好的。尽管统一考试结果还没出来,但是Clark班里已经组织庆功会了,他还请来了家长一起参加。他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颁发了奖杯, 因为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后来统考的结果被校长当场公布,他们班比优等班考得还高!现实中老师们或许会说,电影电视剧都是编剧们编出来的。他们很理性,我也这么认为。但是,艺术作品不正是高于生活的么?或许在生活中那个班级在几个月内不会进步得这么明显, 但肯定是有进步的。也不排除一种可能,现实中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
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好的教育应该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力。私以为教师的专业性就应该体现在这里,看到学生的潜力,并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培养,让他们能够达到自己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那个水平。
《热血教师》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却用心浇注教育事业的普通人名教师。
2 ) 热血教师
影片讲述了教师一人来到纽约讲授了学校最差是班级,在老师是细心陪伴下,一群顽固不灵的孩子们的灵魂被唤醒取得成功的故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连校长都不能管教的孩子。第一条就是建立规则,培养每一学生的规则意识。我们必须彼此尊重。对老师:“you should call sir,not man or fool”。第一条班规:我们是一家人。“我是你们亲人,你们也是我的亲人”,在言语的影响下迅速构建起老师与学生的联系。只有在集体观念的影响下才能将班上的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联系在一起,彼此对对方产生责任感,而生活在集体的个人,其中任何一个人打破这种平衡,集体的压力会让其中的个体产生出这种负罪感。面对一个班级,来自他人对学生的制约或许是老师的另一个妙招。在有序排队中,面对其他同学带来的压力下,小女孩最终承认了插队的事实。
降低身份,贴近学生的生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站在讲台上传授学校规定的课本知识,在课堂上帮助孩子们应付考试之外,在生活中了解学生才能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走上通往学习的捷径。影片中的女孩在课堂上处处与老师作对,作业一直不写。作为老师应该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制约她做作业?而不是无脑地批评而形成这种恶性循环。没有一个正常人会无缘无故喜欢做所谓的坏事,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性格是她所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当老师走进她的家庭生活,才知道原来是家庭的负担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当然,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被家长粗鲁无礼的赶了出来,这无可厚非,作为一个母亲是值得称赞的。老师固然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没有经过家长的同意擅自去厨房做饭?撇下这部影片,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校能有什么更好的途径保证老师仅仅是教师而不是披着羊皮的狼?这需要我们更多去思考。在学生眼中,大部分情况下,老师只是老师,一部分原因来自教师的性格(高傲,例行公事,不了解等等),另一部分来自接受者受到发出者的影响(对老师的刻板影响或恐怖)。当然在影片中,刚开始在学生眼中老师或有或无,后来老师放下身份走进学生生活中,比如与学生的身份互换,让学生来教授跳绳;或在课堂中通过自己喝牛奶贬低身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身份的互换无形的抬高了学生的地位,让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生的鼓励,以心换心。全校最差的班级的头衔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我很差,我考试不可能通过的,我肯定毕不了业。影片中老师说过最多的话就是相信你们自己,你们肯定可以,给每一个得到A的孩子的奖励等等,最后燃起了学生的信心,通过了毕业考试。事实上,这种成功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老师就算是最好的教师,拥有最上乘的学习资源,学生不付出行动也只是付诸一炬。所以好的班级是学生与老师的双向互动,学生始终站据主体地位。显然,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做了很多努力,对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了如指掌。比如谁擅长涂鸦,谁有领导力,谁的而好奇心最大,谁最沉稳。这源于老师不放弃的精神,源于他的执着和信心。这种以心换心,春风般的潜移默化最后适时地唤醒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必要的话还要借助某种中介。虽然这部电影是在2006年上映的,但科技在教育中的地位已经显现。在老师生病期间,通过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自主教学。这一点是现在二十世纪发展的势头。事实上,学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更能享受互联网的的红利,花极少的成本就可以学习到世界上优质的资源。假设知识资源固定,面对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对比,学生看清楚了世界资源的丰富和匮乏,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素质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站得稳。如果一个站在讲台上但能力不强的老师,在那些天赋极高的学生面前就像一个马戏团的小丑。所以老师要终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才能符合站在讲台上的资格。
影片中老师的成功实践来自于他的敢于担当、他的勇气。面对校长的愤怒,学生的无理取闹,老师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饭碗。也曾失望过,放弃过,但那里的学生还在那里等着你去做出改变。看完后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思考自己,而不是去借鉴。唯一的真理只有自己走上讲台上去发现和总结。影片中的老师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粘贴到世界的任何学校,这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毫无道理可言。
3 ) 为人师表——由《热血教师》“The.Ron.Clark.Story”说起
《热血教师》是TNT的一部电视电影,由马修派瑞主演,改编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Ron Clark’的真实事迹。影片选取了克拉克只身来到纽约执教于黑人区一所学校的一段典型经历,讲述他的为人师表、鞠躬尽瘁,将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教导成了全校成绩最好的一个。
原形克拉克当老师属于半路出家,他的经历非常丰富,应该是个干劲十足思维活跃的家伙。当老师后,摸索出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强调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以及和家长的良好沟通,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和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以求在学校以至社会中容易被接受和交际(个人的简单评论,错误之处难免,望见谅)。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他用了种种方法,他编写有关历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时不惜让自己出丑。他将他的教育经验写成了书——《教育的55个细节》(The Essential 55),书问世后大受欢迎,高居2003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七位,顺便说一下那年前两位的是《哈里波特和凤凰社》和《达芬奇密码》。
以上克拉克的这些教学特点,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表现。而影片的风格相当大众化和平民化,没有什么技巧,比起一些著名的也讲述教育的电影,艺术性差了不少;也没有太刻意突出一些冲突和焦点,从挫折起以成功终,相当普通和典型。但这样一部没有太多花哨的电影,丝毫不会沉闷,因为这样的故事,本身就自然的包含着感动,本身的意义也已不仅仅是电影的魅力了。在看过那些著名的电影后,也许会有些平淡,但依然值得你的感动和关注。以幽默和搞笑闻名的马修派瑞,在这部相对严肃的电影里,表演相当克制了,应该说表现还是不错的。和影片风格一样,非常大众和平民化,一股亲切感自然而生,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但还是难免有些马修派瑞的味。离演什么象什么,他还是差一些。
和《热血教师》整体有些相似的,要数是米歇尔菲弗主演的《危险游戏》了(Dangerous Minds)。比起《热》片的相对纯粹,《危险游戏》涉及的就更具社会性了,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单纯,有时难免要遇到进退不得的尴尬。在这里,米歇尔菲弗要对付的是一群更危险、更难以管教的非白人的高中大孩子。虽然她是一名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员,但绝不能对学生动手的。她用她的坚韧和耐心,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她用适当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好处。过程当然没有叙述的这样简单,而且在她取得一定的进展的时候,她发现有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在她的面前。现实环境,教育制度,经济利益,虚伪作风,等等,而一个向她求助且听取了她意见的学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让矛盾冲突达到了最大。这一度让她下定决心选择退出,但学生们的真诚和她本身的品格,让她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近年来关于教育的电影,最有名的要数《放牛班的春天》了。情节不细说了,克莱门特老师用音乐净化了那群似乎已经被人们抛弃的孩子的心灵,也许当时他们并没有察觉到,但正是他给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希望和勇气。他为了学生,反抗制度和权威,最后不得不走人。当写着祝福的纸飞机飞舞,克来门特已经满足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他可以继续上路了。
还有两部电影不能不提,它们都有被翻译成《春风化雨》这个名字,一部是《死亡诗社》,另一部是《霍兰德先生的乐章》(或《生命因你而动听》)。“春风化雨”这四个字的确很有魅力,包含无尽的诗意,缓缓的透着温暖和感动。
在我看来,《死亡诗社》让中国影迷称赞,最大的原因在于《死》片反映的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和我们的社会现实最为相似。它不同与上面所说的几部电影里好老师和坏学生的故事,它反映的相对而言,可谓精英们的故事。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他们来到了一所悠久、传统、严格的名校,如果没有基丁老师的出现,他们也都会努力学习,都会考上大学,也都可能获得自己的成功,甚至还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即便这样,风波过后,在大部分学生的眼里,基丁老师更加值得尊敬,依然充满魅力。这是因为基丁老师教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生活和思想的真理,他为他们指引方向,让他们在犹豫和迷茫中找到自己。很多人会对这样的论调毫不在意,说是离经叛道,绝非正统。但事实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怀和责任,教育不应该是背诵应试,不应该是简单的人才的输送线,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点罢了。
与以上电影里表现的人生片段不同,《霍兰德先生的乐章》描绘的是霍兰德先生整整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从开始霍兰德先生充满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当音乐老师仅是权益之计而已;到最后教书成了他最想做的事情,当他被迫退休时,充满了无奈和眷恋。这整整三十年间,有波折和不幸,更充满了爱和欢乐。就象电影中说的那样,霍兰德先生原本想要成为一名作曲家,可以发财成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钱,也不出名,但他谱写出的却是最伟大的乐章,那就是他教育和影响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上至高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成为比他们原来更出色的人。
能够想到的且看过的类似题材的电影就是以上这些了。这些优秀教师的形象光彩照人,让人难以忘怀。他们的故事影响着渴求知识和成长的学生们,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影响广大的老师们。他们是绝好的榜样,他们自身都拥有优秀的素质和高贵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耐心、尊敬、信任,且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现实里几乎很少看到,我想这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老师如何教育“坏”学生这一典型的一个原因吧。
除了教育学生,好老师们还要对付种种的限制和阻碍。小的如不合作的家长、古板的上司,大到社会环境、教育制度、权利利益等。他们会尽全力抗争,争取自由和权利。但很多时候个人力量的单薄,使得有时候太过理想化,有时候还要遭遇严重的挫折甚至失败。一方面,老师遭到排挤和弹压,基丁老师和克来门特老师最后都被辞退,霍兰德老师也被迫退休;另一方面,学生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危险关系》中一名学生被枪杀,《死亡诗社》中的自杀,以《及霍兰德先生的乐章》中那名战死沙场的黑人青年。这不仅有个人的失误和错误,更包含了整个时代的缩影和不幸。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老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能看到这样的榜样!
还是用这些电影的结尾来结尾吧,再激昂一回,
克拉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好成绩歌唱跳舞庆祝;
学生们运用他们学的诗,把她称作是他们的“光”,露安(米歇尔菲弗)决定留下来;
克来门特老师要走了,学生们被校长关在教室里不让送行,于是一架架纸飞机从教室的窗户里飞了出来,上面写着对老师的祝福和感谢;
基丁经过教室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学生们一个个都站到了桌子上,高喊“船长,我的船长!”
霍兰德先生退休那天,三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们都来为他送行,坐满了整个礼堂,在这里,他指挥演奏出他这一生最伟大、最壮美的一个乐章!
(个人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4 ) 他有个人魅力
看过不少类似题材的影片,都各有千秋。
马修的这部应该是他的个人魅力的体现吧:为人师表,处事克制,彬彬有礼,对学生从不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一切符合一位热血教师的形象。
其实我们都是为了一个肯定而存在。
5 ) 现实中的Ron Clark
我靠,比电影里的还要帅,而且感觉比MATTHEW PERRY要年轻些,和和.
附照片:
http://www.ronclark.info/moviegroup.jpg
他二十八岁,先后教过两个小学,全美优秀小学教师,唯一一位被美国总统接见三次的小学教师。第一个小学是在北卡的穷乡僻壤,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想去那教书,教育资源缺乏,那的孩子更是未来的社会渣滓,可是他凭借着一腔热情把这帮孩子教成了全国的尖子生,获得了圣诞节去白宫和克林顿一起唱圣诞歌的荣誉。当听到NYC贫民窟的一个小学一学期换六个老师,学校穷得出奇,没有一个老师愿留在那,他毅然毛遂自荐并且选择了全校最差的班。这个班的学生更是渣滓中的渣滓,女生十三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男生嗑药的砍人的全都当饭吃,可他从来都没放弃过这帮学生,他总是对孩子们说RULE#1 WE'RE FAMILY,最后的州立统考他的学生同样创造了奇迹。
据说片中有这样一段,说他为了帮助全班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的跳了段自编自演的presedent rap,哈哈哈,超赞!可惜,片子至今么买到,郁闷一下~~~~~~
6 ) 克拉克可以复制吗?
一年前,看过一次《热血教师》。那是在老大年龄开始做菜鸟班主任而惶恐不安的岁月,恨不得多看多听,让自己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说出去每句话都被尊重被遵守。而人是个多么奇怪的物种,压力一大,即使想仿效克拉克如此美好的五十五条班规,在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却更加迷茫无措,因此在后来的时间里只好凭本能行事。
一年后,再看《热血教师》,就电影技术和艺术而言仍旧认为这是一部很中庸很商业的影片而已。而这一次观影也只不过是个命题作文,但不防在重温中一不小心产生了了些许新感受。比如说题目所问:克拉克可以复制吗?导致如此疑问的缘由如下:
一 克拉克在北卡的小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校长差不多都要为他树碑立传了。可他却偏偏不是志得意满而是如丧家之犬急急逃离、去寻找下一站。为什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貌似不是这样的,至少这样的情形渺小如我还没亲身遇到过。在我们的国情里,成功者即使不躺在功劳簿上踌躇满志,也应该在人前人后自信满满再启鸿图;说不定实惠点还能涨荷包,说不定还能升职称升职务,不是吗?崇高者的常规表现也应该是留在原地继续发光发热才对啊。怎么舍得走?即使走也应该去择高枝不是吗?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勇敢去贫民窟冒险啊。他为什么不对他的学生恋恋不舍?我们中国人的情感适应不了如此干脆的离别。而美国的社会美国的教育系统又怎么就允许教师如此流动?
二.克拉克在北卡的小学第一个“教师行为”实施在那个被他的老师认为应该和垃圾一块扔出去的小男孩身上。自问,我敢这么做吗,我敢冒着被冠以“踩着别人的肩膀凸显自己”头衔的风险去纠正同事的教育行为吗?克拉克,你如何融入到那个教师团体中去?影片没交代。即使交代了,中国的人情未必就等同于美国的人情。
三.克拉克被学生气得不告而别,过后却又回到了班上。校长先生竟然也不处分他。想不通?
。。。。。。
三个疑问一出,不是被笑幼稚就是被担心偏激。但是,问题既然存在,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去面对去质疑。因为我坚信经过质疑的信念才能走得更坚定更长久。再说如果作为中国教师全盘接受美式电影中的美式教育,那么除了犯上本本主义、经验主义错误之外,也为领导为学校为中国教育制造了障碍。而且作为普通教师一员,我自己也能想得通,世界是多样性的,是精彩纷呈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确实存在千差万别;但是多样性的世界还具有统一性:凡是人类一员,我想莫不需要沐浴阳光沐浴爱。克拉克对学生的爱虽然跟我们中国是的爱不一样但不可否认同样动人。再说我们中国人聪明,早早就对天下教师警告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想不到克拉克悄悄地吸取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精华而不遗余力、装傻充愣的去实践它、进而去获得学生的信任。这点我很佩服,因为毕竟我虽然也在实践,但是还只是在冬天临考的周日给住校生送过牛奶、早餐,还没机会去学生家给她/他做饭。说明我做得还不够多。因此我需要观看《热血教师》给自己的教师生涯再树标杆。至于才艺方面,我也自认不如,我不会唱RAP也不会跳街舞,最多就给学生讲个具有启迪意义的人生故事或者附赠一则笑话。说明教学手段教学艺术都不够丰富。我得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去充实和提高自己,当然也希望学校能给予这样的学习机会。至于耐心和对学生恒久的爱,我做的远远不够。当时面对班上43个学生,全校男生最多的班级而且是全校住校男生最多的班级,不停的被扣纪律分被扣卫生分,考试考个位数,好心爱心全部有去无回。。。。。。。终于,我的身心和精力还是没有强大到扛着扛着终于盼来全班考全校第一的时候。
总而言之,我观看了,我思考了,我质疑了,我提问了,我心平气和了。大爱无疆,无分国界,美国教师有爱,中国教师同样有爱,中国学生也有爱,路上学生的声声问候,病时他们的一个短信嘱咐,课上他们明亮而专注的眼神,都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克拉克虽不能复制,但是我就做我自己,我要前行,向着有阳光和春花的前方走去,不只自己,是和学生一起。
7 ) 单纯的大人
在上面这5个圈里面,我点了“力荐”。
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是一个老师,他是在我们市里面的比较糟糕的一个学校,都是别的学校挑剩下的生源。我常常听到我父亲在说他班上的孩子,说有些小孩根本就没办法教,成天调皮捣蛋,在社会上跟一帮混混混在一起,让他们自生自灭算了。
而我虽然没有那么糟糕,却也常常在当时市里面最好的学校的老师嘴里得到诸如“废人”、“你完蛋了”之类的高端词汇。只因为我成绩往往排在年级倒数10名以内。
“你给我出去。”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5个字。
于是我常常在学校里漫无目的的游走,天气很好,那时候的空气污染好像没有这么严重。因为我们市区并不繁华,所以街上车辆滑过空气的声音非常清晰:就这么“哗”的一下过去。学校环境干净整洁,上体育课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步。我就在学校操场旁的厕所里躲着,等着下课。
为什么我要躲在厕所里?因为如果你在学校里游走的话,而且是“漫无目的”的,那就等于你脸上写了两个字“差生”或者四个字“赶出教室”,路过的老师或者是教工总要往你脸上多看两眼,一脸厌恶的深色。于是我干脆躲在厕所里,等着下课铃声的响起。
时间却总是显得很漫长。
我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把数学老师给杀掉,时间、地点、方式,我总是尽量想得很周详。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努力全部考虑到,因为我还是不想被抓到,不想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杀了人。但是最后总是因为换了数学老师而不了了之。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梦,我觉得我的未来一片灰暗。
老师在我背后的窃窃私语,课堂上同学们的灼灼目光,总让我如芒刺在背。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尚对人们有美好希望,只是不知道希望原来承受起来这么艰辛。
在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中,我始终认为老师就是我们的敌人。而这不是从一开就客观存在的,老师们从始至终不断在为这个信念添砖加瓦。他们从来不看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他们从来不管在讲台两侧的孩子,偶尔有看到,也是轻蔑的眼光和嘲讽的口吻。那时的我真是单纯,居然完全没有听出来,只觉得老师的笑话确实好笑,而且我是主角。
孩子我觉得是完全无害的一种动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再少年老成也不会比一个三十多的成年人老谋深算。但是为什么这些老师就不愿意给这些孩子一点点尊重?或许他们认为不需要,一个孩子的尊重?
或许怎么看也不值钱。
所以克拉克老师是个单纯的人,他没有将这些价值量化,他只是觉得有付出就肯定有回报,知识不是空气。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一下吃不完就慢慢吃,总能吃饱。而有知识,考试就不再是问题。他更觉得,只要他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就一定会尊重他。
片尾还有克拉克老师的书出版了的消息,其实我并不看好这本书。有方法,没热情,没用。这是个悲哀的想法,我的想法一向很悲哀,我总是认为把事情想得足够糟糕,你就绝对不会失望,这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正是我的数学老师教给我的。
三星半,这电影相当于一道饭后甜点吧,短小精悍,这群孩子太让人操心了!
印度拉丁黑人,家庭环境不行。dream big,take risks。1.we are a family2.we respect each other3.we will form a lineto enter and exit class.十五秒一瓶奶,跳绳玩在一起,吃蛋糕点蜡烛,用说唱讲历史,考好的有糖吃,用打牌教数学,上门给做家教,晕倒在讲台上,考试不算什么,结尾太理想化。
friends里的钱德演老师,度化学生,自己劳心劳神带病上课。
我是为了CHANDLER.
初看这片,跟《自由作家》很像,都是通过走进“坏孩子”的心灵,“改造”了他们,但这位老师不同的在于,他在面对“挑衅”的时候退缩过、放弃过、不知所措过。。。还好他找到了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因为他真的关心孩子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成绩而赢得了尊重,更帮孩子们找到了自尊。。。
相比[自由作家]里爱林的手法,克拉克显然不算高明,只是这份爱的力量,让结果殊途同归,依旧感人。
热情与方法、现在的教师、真的可以做到吗?在影片里所给我们内心那中的滋味和震撼、放到现实里 又有几何?克拉克这样的热血男儿、我们究竟从哪才可以寻找到?中国的教育体系、又让我们情何以堪?影片里的校长的话很好、我们都是靠着学生的成绩生活的、我们的社会、我们未来的花骨朵、到底怎么了?
没有绝对的坏学生,他们可能只是没碰到足够好的老师!—— 继去年的《袅袅夕阳情》后,今年的教师节又来看“老师”电影《热血教师》,虽然故事的起承转合乃至最后的结局设置大多在预料之中,但小朋友们早先的可恶行为实在看得我好不舒服。……关于“坏孩子+好老师”的电影强烈推荐《放牛班的春天》…。
I teach u ,and u teach me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比《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更热血。
真人真事的改编虽然有艺术的再现,却真的让人看见教育的魅力与成功之处。we are family的概念将班上的人团结在一起,在将家庭和孩子联系起来,加之自身独特的魅力和教学方式,这样的老师真是让人羡慕(尤其是在天朝)。
时不时要看点这种励志片啊。结局来的稍微不够真实,但是我们需要它。
囧囧有神的译名 卖萌的MR Bing
除了俩《整X码》,早年还看过他三部片子,一个冒险一个恋爱,都已对不上号,还有一部就是这个,还是他分最高的,所以选择下它重温。作为以后要当老师的人,电影在我眼里还是只有马修,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帅气,钱德真的太适合这个文质彬彬又善良可爱的角色,故事有俗套和理想化,但他让它亲民和大众化。
我的小Chandler 我的Bing-a-ling 一如既往的搞笑方式 和Friends里面没差 比起同样类型的片子 这片儿一点感动都没有
教学内容少了点哟亲。这类电影的套路不管怎么样都逃不出啊。垃圾班级,跟老师作对,老师做了点出乎寻常的事,不断拉近和班级的距离,不抛弃不放弃,最后同学接受了老师,取得了从未想过的成就。这里的特色是那总统rap求全曲。另,看到最后还觉得是chandler在客串当老师= =+
Matthew唱Rap简直太猥琐了……
啊啊啊啊啊我要看你matthew!!!!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挤眉弄眼)看完了。我只是爱你Matthew。
我们都爱chand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