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述了华夏民族从古至今崇尚自然的纪录片。整片围绕着逐梦,筑梦,寻梦的主题,与建筑无关。 央视出品,却得了罕见的分数,看过评论后才发现缘由,这也难怪。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的苑囿园林,园中人自得其乐,沉溺在自我审美中无法自拔,园外人冷眼嘲笑,鄙夷前者自我封闭画地为牢。 若说亭台山水是园林的躯,那营造之心便是园林的魂。席可造景,贫亦有趣的境界方能赋予这些人工自然以鲜活生命。即便你彻悟“生于土,终归于土”的道理…
上海疫情严峻,封闭在家,各种消息铺天盖地,与其抱怨不如看书看记录片,让自己安宁平和,不要焦虑,不要沮丧。
网上搜到这部纪录片,虽然评分不是很高,但园林是我所爱,便试着看看。结果高于我的期待,值得我写评留念!
第一集总起全剧,把对后面剧集中的内容做了片段式的摄领。并介绍了秦对长生的渴求对蓬莱仙境的向往。
第二集介绍汉朝上林苑。据司马相如《上林赋》记载,上林苑实乃人间仙境。此处承接上一集的“蓬莱仙境”。
然而上林苑早已被毁。导演以陕西当地艺术家为线索,带着观众寻访上林苑旧址。把艺术家上林苑的想象图画制作成动画,展现二千多年后被现代人艺术化的上林苑。
同时介绍当地的很多民俗,包括华阴老腔。很喜欢这种传统音乐形式。豪迈悲凉,是我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的感觉。据说它的产生是由于汉武帝征民夫造园,民夫在艰苦劳作中的劳动号子。
第三集介绍魏晋时期的园林。主要介绍陶渊明“桃花源”,王羲之兰亭以及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王献之,竹林七贤。园林由人间仙境变为文人名士逃离政治的精神世界。
第四集介绍唐代园林。由陕西博物馆的唐三彩园林模型讲起。介绍曲江、王维的網川别业、白居易的私人园林。王维可以说奠定了中国园林的审美趣味,白居易则解决了后世文人出仕归隐之间的矛盾——把山林搬到家中。
还介绍了另一种音乐形式——南音。它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有唐时遗音。用来演唱唐诗,声声入心。
第五集介绍宋时园林。宋徽宗建艮岳,最后和都城开封一起毁于战争和洪水。此处点题:花园虽美却脆弱,只有在强大坚固的“长城”保护下才能存在。
本集导演又安排一位艺术家试图用当代艺术手法重现艮岳。用22面玻璃绘制园林,造成绵绵不绝的景深,特别赞!
现代河南开封依据《清明上河图》建造清明上河园。这是现代人对昔日盛景的怀念。也只能怀念。
第六集介绍明代园林。终于到了我所热爱的苏州园林!
主要介绍文震亨的香草垞,现在改名艺圃。园林中雅致的生活是源自魏晋的风流气度,而园林主人的殉国气节则是中国文人的铮铮傲骨!
园林是文人避世的精神家园,但绝不是他们苟且偷生的安乐窝。
第七集介绍苏州园林的石、水。垒石叠山和引水飞瀑的手法和传承。看了特别高兴,这些好手艺都后继有人。
第八集没仔细看。大致由一个个家族人物的小故事组成。
纵观全片,首尾呼应,按朝代顺序介绍园林的起源发展。主要凸显的是园林体现的中国文人审美以及园林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抚慰充盈。
另外,内容的剪裁编排上确实有明显的舌尖风格,但不影响理解内容。
第一集《仙境在人间》
自然是人类所需要和依赖的,自然的美壮阔包容,让人们感到如同仙境。一直以来,人们在远离自然的同时,又在用一切办法回归自然。人类就是这么矛盾。上至千古帝君,下至文人骚客,无一不产生过对于自然仙境的向往与追求。不管是桃花源,还是蓬莱仙岛,都是人们有关于仙境的孜孜不倦的遐想。当追寻不到仙境时,人们便开始自己去创造仙境。园林便是人们依据自己对仙境的憧憬重新对大自然的塑造和呈现。
从盲目的追寻极乐世界,到隐于闹市的通达自如,不再追求妄想的仙境,人们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闹中取静的心态,试图从亲近自然的方式靠近内心的平静。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打造属于自己的花园。
仙境不在看不见的天上,而在身边的自然当中。
镜头剪辑与故事叙述经常不符,牵强附会,古今插接,很多地方毫无逻辑,没有表现是相应还是相比,就这么硬生生的拼接在一起,这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最难以忍受的,画面构图,红色,分镜有时非常出色,所以打了三星评分
中国园林是一种意象,有人会说为什么这个纪录片不说如何造园,不说风格和布局什么的,中国园林有造园这个说法吗?你可能说《园冶》不就是造园的指导书吗?我只想说,全书只有一句可能算是精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园林建造让园林像天生的园林,而不是人的家院,中国的园林(强调是南方私家园林)多是雅而好知,闲逸有方的雅闲清静淡的人休憩闲赏的地方,这种人一般都高知性淡,不循常规,随性而行,开一处园林都是随天随地随心不随规,他们的园子都是他们一生性格的写照,园林就是人,园林是他们心的归属,就像竹子代表贤士,你能说竹子实际和贤士有什么关系吗?园林是自己家,也是他的天与地,园林就是自己的自由之所,你说园林对我们来说(除他之外的我们),或者其他居园之人代表什么?肯定是某种人生感悟,园林就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
当然,真正的中国园林不可能不带人为意蕴,即使只是某个心血来潮的灵感,比如移步异景透窗望树,但是都是随人某时的心性和情感,并不是像英国自然风景园林那样,完全就像一处野外荒地(参看唐顿庄园)
为了自由人的自由,才是园林,所以整个纪录片全是什么可能是园林,而没有说为什么,或者怎么做,本来居园之人情感不确定,那么园林也当然不确定,就像兰有人认为是贤士君子,竹子也有人认为是君子,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定论,代表贤士的意象有很多,这和园林的意象一样,你觉得这是一种自由,雅致,闲适,清淡的生活方式和造园的人的方式一样,那么这些人的居住环境就是他们的园林,记录片本来这样叙述是好的,但是东一脚今,没有说清现在生活的闲雅清淡,后一脚跨到古代讲一件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意象,看完感觉人格分裂
为什么不讲皇家园林,现存的皇家园林,比如颐和园,你觉得人在里面居住真的舒服吗?造园者不是居住者,他是依典章制度完成他人享乐的居所,雕梁画栋,恢弘大气,规次有序,这是权利和地位,拘束又压抑,这种园子只能叫行宫或者带景的宫殿,又或者叫带花园的城市别墅,这不是自由人的自由天地,也脱离的相关的意蕴
综上所述,这故事穿插的问题,有些画面构图真可算是艺术作品级别的摄影,然而也就这样
一部美到令我窒息的纪录片。
园林本身就是我国士大夫人文精神的外化。它是灵动缥缈、居无定型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内心,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落叶萧萧也好、泉水淙淙也罢,自然之景是大自然的手笔,万物同我们一样享受着这山林流水、清风明月,但唯有人能在其中看到吾生须臾,渺渺如沧海一粟。
所以,《园林》本讲的难道不应是人文精神吗?
文震亨的《长物志》,光凭名字,就说出了园林的本质,其实就是文人自得之所。“长物”一词来源于《世说新语》中的“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本就是多余的东西,又何足挂齿,只是文人赋予那石、那木、那景些许情怀,这园林,也就成了他们精神的象征。
看完纪录片后,写了一篇短记,放在了网易云音乐的专栏上,顺便搬过来存档一下。
从汉武帝恢弘的上林苑到宋徽宗精巧的艮岳再到易主多代的拙政园,中国的园林逐渐从皇家园林、帝王猎场转变成士大夫精神气节的外化物。一石一木,一花一草皆有意趣,或在高梧古石中,置以几榻,长日清谈;或泛舟于湖上,观靓女采莲,听子夜清歌。不过方寸之地,便将俗冗隔绝,园外是熙熙攘攘,是追名逐利;园内是物我两忘,是天人和谐。但在一番风淡云轻中,细细品味还能感知几许寒寂凄凉,令人神骨俱冷。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之中,乃为名区胜地。约略其名,匪一端矣。——文震亨《长物志》
长安,庙堂之高;终南,江湖之远。在长安城和终南山之间是王维的辋川别业。
安史之乱被俘后,王维被迫出任伪职,待动乱平息,他自被贬官。或因政局无常逐渐消沉,或因乱时失节而感耻辱自责,王维将自己放任到了辋川。
在辋川,他既可以品味山水之乐,又可以顾及庙堂之志,可进可退之间,依然保持着魏晋隐士风度。在观望仕途和心系自然的不得已选择中,他将园林纳入了自己的生活,将辋川美景作于画、赋予诗,自成一派水墨。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雨后初晴的辋川;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是春耕农忙的辋川;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是静谧悠闲的辋川。
是王维的文人涵养和审美成就了园林美景,还是辋川的自然清新成就了王维的诗中山水,后人自是不得而知,不过那首《山居秋暝》的美景却深深烙印在文人墨客心中,千载依然。
昙花一现,飞鸿踏雪,只存在了五年的仙境,被战火砸碎,被埋于地下,唯余太湖遗石静默不语,似是还沉溺在那场东京华梦中。
他这一生书画艺术俱佳,唯独不擅政事,却阴差阳错被推上了龙椅,受谗言误导,他举国财力来修建他心中的人间仙境——艮岳。“东南万里 , 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二川、三峡、云梦之旷荡 , 四方之远且异 , 徒各擅其一美 , 未若此山并包罗列。”看着自己一手塑造而成的艮岳,宋徽宗的欣喜溢于言表,遂下笔成《艮岳记》以彰后世。可惜他不知道为了搜集奇石,百姓生活困顿、苦不堪言;他不知道北方那些敌人一直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这前无古人的园林成了他心中盛世的象征,也成了北宋覆灭的前兆。
金兵的铁骑涌入东京, 泥土伴着泪水的蹂躏践踏,巍峨的艮岳,也被砸成凌乱的碎石,装上马车,和被俘的皇帝一起,向着茫茫的北方前进。回望故国,悔怨交加“花城人去今萧索 , 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 ?忍听羌管 , 吹彻梅花。”
何为“长物”?
答曰: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仅文人清赏而已。
既如此,为何要“长物”?
答曰: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档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
明代才子文徵明设计了江南园林的典范——拙政园。几十年后,他的曾孙文震亨作《长物志》成为园林设计中不可不提的典籍。
文震亨时,明王朝气数将尽,党争激烈,危机四伏。前有魏忠贤和东林党之争,后有李自成农民起义。一时间,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生于此世,文震亨无法兼济天下,只能独善其身。他隐于朝市,或与丝竹相伴,或游山水间,以超然物外的方式寻找着理想的人格。花木、水石、禽鱼;书画、衣食、香茗,大到园林选址格局,小到摆件器具,他醉心于经营一个属于他的精神依托。只是寒宵兀坐,环睹四壁,萧寂之感油然而生,他还是放不下......
当清军攻陷苏州时,文震亨投河自杀,为家人救起,又绝食六日,呕血而亡。
他伴晚明而生,伴晚明而死。他一直在等待国家有道重新出山,却等来了山河破碎,国之不存。也罢,生时不能报国,便以身殉国,终不枉这一身文人气节。
古人将山水纳入园林,又将文化赋予园林。在自然意趣之外,别忘了还有几分精神底蕴。
初夏时节的豫园和拙政园令我印象深刻,遂去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长城之内是花园》和《长物志》。越发觉得,想要读懂园林就不得不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园林本身存在的价值,仅仅是把自然纳入了人的生活,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是绵延经年,仍未断绝的中国人文精神。
最快速度给满分,不怕你骄傲……
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不以园林知识的介绍为主,而是宣扬一种意境和美,有的人会觉得装13,我觉得还不错
大家讨论的硬伤固然有。但没有一部这样的纪录片,或许很多人还尚未意识或者重视到中国园林文化(比如我)。比起期待几集纪录片来给你讲深层干货,我认为纪录片真正的作用是引起观众对于某种文化的关注或兴趣,至于更多更深的内容,还是要回归到书本。所以为什么要期待一部纪录片做到一本书的文化层次?
喜欢第六集
把中国文化最好的那面情深意长的表现了出来,激起了身为中国人的观众内心难以将息的涟漪。所以虽然技术分只得四星,却要多加一星给这份切肤的表达
野心大,然而策划风格并不一统。1集差不多是后7集的混剪版[doge],23456五集为《中国园林文化史》,78两集则从山水元素和回归情感入手来探讨人与自然、城市与乡野的关系。总体效果仍偏央视煽情风,有效信息量不多,可作为对园林文化的延伸阅读。比较出彩是第四集唐代、第六集明朝、及第八集前半。
虽然不尽完美,但还是很不错的,也看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画面。评分为何如此之低?
我幼时学散文曾学过“形散而神不散” 此片是“形散而神散消”真正的园林美景、空间结构一个没有。采访人物全是些卖茶叶的、搞边缘艺术的、外国的、一塌糊涂没有真正的园林艺术。旁边冗长无聊自我陶醉,魏晋时期的这个一下又汉武帝时期的内个,只有画面、字幕、演员很美,部分镜头的构图很好。
大姨妈宅在家里一口气看完 等了好几年 颇有些失望 兴致冲冲期待的干货一个都没有 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审美 结构很舌尖 一集一个主题 碎片的东西东拉西扯来论证主题 视觉做的还不错了…
因为这个纪录片,喜欢上解致璋。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重新定义一个类型片,比如“情怀片”,“意境片”之类的。如同文学中有说明文,也有散文诗歌一样。我倒是觉得《园林》拍的很好,主线清晰,意象丰富,至少我感受到了美和享受。只是我想很多人都是抱着纪录片的心理期待吧,希望看到讲解历史、结构、设计和人文,所以才会失望。
亭台楼阁坊庙轩榭……叠山理水抚石依泉,美哉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一集没有主题,东拉西扯,乱七八糟,画面乱切,各种人物访谈,还绕着全世界跑一圈,真正中国古典园林美景不超过十分钟。和舌尖上的中国2一个毛病!
一如既往的内亚大一统视角搞搞长城黄河还可以 搞这种蛮子的东西 就和爽快汉唱越剧差不多路数了
进为钟鼎,退为园林。这部剧应该叫中国园林史,没有一点耐心和雅兴很难看下去。其中苏州的文震亨最有意思
不是只有好看的摄影和文艺的噱头就叫好纪录片好么!请给我带进干货的选题!看得明白的逻辑主线!一集失望ing
觉得可以上8分。
详见影评! 园林情怀
本想趁去苏杭之前学习下园林常识,却没想到入了美学的坑,后几集简直电视版《长物志》,古代的士大夫果然是优游生活。
不是考究式的紀錄片,只要不帶前面的眼光看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