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薪日

犯罪片美国1922

主演:查理·卓别林菲利斯-阿伦马克·斯旺

导演:查理·卓别林

播放地址

剧照

发薪日 剧照 NO.1 发薪日 剧照 NO.2 发薪日 剧照 NO.3 发薪日 剧照 NO.4 发薪日 剧照 NO.5 发薪日 剧照 NO.6 发薪日 剧照 NO.13 发薪日 剧照 NO.14 发薪日 剧照 NO.15 发薪日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9

详细剧情

他在工地上班,辛苦上班也没有多少钱,算来算去不对的钱就去找工头评理,当然是被赶来赶去,看着他趴在墙上计算这些天的工资,可笑的2 2 2 2 2=9,于是他拿着破纸头又去找工头评理。工头便宜抽了他一张钱。领着那为数不多的工资还要上交给国际第一银行——他老婆,于是他在反复思量后藏了些钱在帽子里,当然都被他老婆看到了,再次收回,不过他的动作很快又从口袋里抽出了两张。辛苦工作后他就去花天酒地,醉得一塌糊涂,回家的时候又只剩下几个硬币,悄悄回了家,结果老婆醒了,其实刚回家他又不得不假装刚睡醒,百般折腾结果还是被老婆赶出来了家。

长篇影评

1 ) 男人最富有的一天

老实讲这种命题电影很难拍,即使放在现在也很少有导演能够用喜剧串起整个故事又不让人觉得是在简单模仿。发薪这件事怎么讲明白以及最后落在哪里。

我们先看第一幕:努力偷懒的人

也就是摸鱼,至于为什么摸鱼没有告诉我们。事实上凡是涉及卓别林工作场景的电影里,他都不愿意做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好员工。摸鱼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偷懒更是一门哲学。

影片怎么开始也是一门学问,事实上卓别林应该是最早思考影片怎么开始的电影人。这个格里菲斯有很大不同,他的老师能让你对内容本身就感兴趣。而卓别林却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处下苦功夫了。关于这一点的作用显而易见的。这不是说你拿到一个策划就应该开始想结尾,这通常也是我们拍一部电影的目的,然后从这个出发推导出故事,这样整部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才好控制。

尤其是在这种20多分钟的短片里。卓别林电影涉及的场景和故事就有三个以上,分别是偷懒,迟到,工头的女儿,吃午餐,少付了加班费,他的妻子,酒后解决问题,合唱,雨中等车,挤公交,把餐车当公交,凌晨5点到家,老婆的愤怒,剧终。至少是10个表演场景,拆开来就是10个抖音需要的剧情号内容。

而他是怎么表现这些东西的?是分开创作还是有一个故事主线会让电影内容更加完整一些?

要知道虽然是20多分钟的内容,在那个时代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电影被发明的初期市场对内容的需求都是看个新奇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15秒到1分钟,然后再到长视频去过渡。

发薪日不出意外还是一部讽刺剧,它迎合了观众对于发薪这件事的想象,大家都想看到别人发薪这天大家都是怎么过的。事实上大家都差不多,不光当天还要继续更加拼命的工作,就连加班费这件事,如果你不提老板都会假装不知道。

而妻子角色的加入无疑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男人本该再发完薪资那天当一天的皇帝,无奈不管怎么藏私房钱都会被老婆留意到而无所遁形。如果当天喝醉酒回家太晚,还会和往常一样棍棒伺候。那个时代并没有所谓的女权思想这么严重的事情。女人还可以依靠男人,并且认同这一角色的合理性。

男人聚会喝醉以后丑态百出这件事,被卓别林发挥想象力放在了另一部叫《凌晨一点》的电影里,那部电影是卓别林表演喝醉酒电影的巅峰,姑且先这么叫。

关于喝醉带来的笑话不是卓别林的首创,而是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的首创,格里菲斯在自己的片子里饰演了一个醉鬼,卓别林得到灵感,之后在喝醉的角色上多少都有格里菲斯的影子。许多年以后有个叫成龙的小伙子演了一部醉拳,并且在他许多功夫电影里你也能看到卓别林的影子....

主要是肢体表演这些东西都太过于相似并且有迹可循了,让人发笑的动作可能也就那几样动作。可以认为后世的作品是一种模仿和超越,但是很难说他们之间没有学习和继承的痕迹。可惜成龙只学了个皮毛就在很多部电影里大量重复已经熟悉的动作,而卓别林单独一个醉酒动作还在超越他自己以前的作品。

拿拧螺丝这个让很多中国观众都记忆深刻的动作来看,卓别林之前和之后的动作里都会刻意提高难度,或者是换一种给表达逻辑。除了爱替人屁股这个没有理由的动作之外,其它你觉得鬼畜到让人发笑的东西都可以说是天才的即兴创作,一部电梯,一个梯子,一个栏杆,甚至是一只狗这种小事,当然还有被人追,打拳,走钢丝,戏弄大个子,戏弄大头兵等追逐戏都是即兴创作的。

这也是他电影的魅力,你可能已经看过他的很多作品,但是你无法预测他下一部作品要怎么逗你笑。

这无论是对于老影迷还是新影迷都有着不凡的吸引力。

从动作这个点切入,真正把喜剧动作电影讲明白了的电影人,恐怕也只有卓别林一人。

2 ) 《发薪日》—我无需伞,我已心中有伞

《发薪日》讲述了查理在工地辛苦上班,也没拿多少工资,拿到寥寥无几的工资后却因为自己的算数功底不行,自己多算了一张。诞生了2+2+2+2=9的笑话。于是硬要找工头退一张钱,工头也没解释,就抽走了一张。查理的善良与天真今他吃了点小亏。薪资到手后,查理的生活也并不平静,他还要把钱全部上交给“国际第一银行”——他的老婆。薪资上交后,他大晚上在外面和酒友们高谈阔论,没赶上回家的末班车,折腾了大半夜回家后,又被老婆赶出来继续上班的故事。 影片中诞生了许多名场面,比如查理和工人们递砖时的配合。据说是用了倒放完成的。还有“2+2+2+2=9”这个梗也很出名。最经典的还要属查理赶车的那段,没一班都因为各种原因错过没赶上,连最后的末班车也没赶上。看起来又好笑又可怜。海绵宝宝中的一集也有与这个差不多的片段。 这部影片反映了底层人的现实生活,笑中带着苦涩,悲伤中又带着希望。我们要想影片中的查理一样“我无需伞,我已心中有伞。”

3 ) 对《劳工之爱情》与《发薪日》的文化理解

《劳工之爱情》与《发薪日》这两部同在1922年诞生的分别电影,分别展现了当时中国与美国的社会风貌与问题。经过仔细观看,我发现很多细节都拥有当时的社会特质。《劳工之爱情》展现了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下新旧思想冲突,《发薪日》批评了工业化使人麻木呆板。

下面,我会分析电影的相似之处,以及在人物外在形象,主要事件等方面分别分析两部电影展现的社会现实。

相似之处

电影都是黑白默片喜剧,多以夸张营造喜剧效果。制作简单直接,没有复杂剧情,却很好地展现了社会风貌。《发薪日》在电影技术方面好于《劳工之爱情》。

人物外在形象

《劳工之爱情》:主角劳工是当时广大工人群体的一人,很具有代表性,而且他聪明,象征着先进思想;医生身上有很强的保守老学究的形象,戴着大度数眼睛,又有商人形象,代表保守思想;医生女儿是当时典型的年轻女子形象,已经拥有一定的自由权利。此外还有很多群像,比如拉帮结派的工人,喝酒赌博的生活相对富裕的人。

《发薪日》:主角卓别林扮演的工人是工业时代的大量工人的化身,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下变得呆板迟钝。雇主符合当时社会对“老板”的印象,肥胖笨拙有强势严苛;雇主的女儿是贵妇人形象;卓别林的妻子是强势的一家之主,但这个角色我觉得还是用来添加喜剧色彩,虽然当时美国社会女权已经大大提高,这个角色仍是喜剧冲突所需要。

社会环境

《劳工之爱情》:当时社会市井生活的日常环境。

《发薪日》:环境随着工人一天的行动轨迹变化,从工厂到街边再到家中。

《劳工之爱情》主要事件

本片以夸张的喜剧形式,很简略地展现了劳工与女子从恋爱到争得父母同意结婚的过程。开头3分钟分别介绍了劳工与女孩的背景,劳工是个善良聪明普通工人,女孩是穷医生的女儿,对父亲很顺从孝顺。随后两人遇见,劳工给女孩水果示好,女孩也给劳工自己织的布,这个应该是恋爱双方互赠信物的过程,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随后劳工与女子“订婚”,就需要女子父亲的同意了。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女子并非像古代一样深居闺中不露面,男女也是自由恋爱,不过仍需要父母做最后决定。

随后当劳工以水果为“聘礼”(可以看出聘礼在这时期仍是结婚的一个步骤)向女孩的穷医生父亲请求时,医生要求劳工必须能帮他挣钱。在前面,医生受到一个典型形象——尖酸刻薄的房东的催租,这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生活的困难与拥有资产者的强势。下面,劳工需要想办法让医生挣钱。

很多相对有钱的人在喝酒打麻将并有侍女陪同,这是上世纪20年代典型的富人娱乐生活。劳工把楼梯改成滑梯使富人摔倒然后去看病,以此增加医生收入。在劳工准备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只要使医生生财,我哪管他们的死活。这句本来很残酷的话在喜剧氛围里变得不正经,却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下层上层社会的冲突。下层百姓对上层人有明显的厌恶甚至仇视心理,而在这部有倾向性,歌颂并献给劳动人民的新思想宣传电影里,这一切矛盾被以一种荒诞不经的方式弱化地表达出来。

然后就是一群人去看病。医生用近乎糊弄的方式(扭扭胳臂等)把伤者都治好了,这当然是喜剧电影中的简化方式,但却巧合地表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医生职位的不了解,认为其就是一些神奇的招数。另一件有趣的事是,所有人都为自己摔倒找了一个借口而没有人去真正考察这个很简单的陷阱。这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迟钝,宁可相信一个自己编的奇怪解释,也不愿真正去考察真相。

《发薪日》主要事件

我之前曾听说卓别林很多电影都表达了工业社会对人的摧残,看过这部后发现确实有这个部分。

刚上班时,工人都不主动干活,却很怕雇主,卓别林吃到后对雇主惟命是从,都展现了工业社会里工人雇主间互相厌恶却相互依赖的矛盾关系。

之后有一段很有趣的花式砌砖,卓别林以各种杂技姿势接下面人扔上来的砖头。尽管这段很搞笑,却隐隐表达出了工人生活的枯燥:下面两个工人就是机械地向上扔砖头,而卓别林在工作中能获得的唯一乐趣不过是发明一种花哨的工作方式罢了。

午餐时卓别林只能吃别人剩的,表现了工人的生活艰苦。之后一段极为搞笑又讽刺:卓别林用钻头把硬面包钻个洞后,用锤子把香肠锤进去,然后又用一个螺丝状工具把香肠拧了出来。这段几乎完美地展现了工业社会中长期工作对工人的摧残,工人的头脑几乎被工作占满,连吃饭都像在用工具干活,极具批判性。

下班后雇主克扣了卓别林的工资还打他,体现了工人的底层地位与资本家的剥削。卓别林回家前私藏工资隐瞒老婆,这里暗含女权运动的背景(虽然片中略有夸张),又展现了在工业化后,当人们更富有一些后,家庭关系却变得恶劣,夫妻间形同外人,互相隐瞒。

下一场戏让我印象格外深刻:几个人在闲谈,然后出现了争吵。这场戏里,每个人的动作都十分夸张而僵硬,形同几个木偶在演木偶戏,而卓别林像是其中唯一一个活人,很像《芝加哥》里的片段。这段很好地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麻木迟钝,以及人际关系的单薄。

卓别林乘车未果后竟跑进一个售货车当班车,也是在重复生活后变得呆板可笑。他回家后又多次与妻子互相猜忌。

综上,《劳工之爱情》简短地介绍了一次婚姻的流程,而《发薪日》批判了工业化资本社会对人的摧残。

4 ) 卓别林《发薪日》影评

对于一个长期深埋于彩色电影的爱好者来说,当第一次看到伟大的黑白无声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的表演时,他一定是带着些许惊讶和诧异的,惊讶在于卓别林那天生流露出的戏剧天赋,诧异在于原来黑白无声电影的魅力竟然也可以如此精彩。
对于喜剧爱好者来说,看惯了周星驰的搞笑无厘头,看惯了宁浩横空出世的疯狂,看惯了金•凯利的夸张表情,当你蓦然回首,这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喜剧都跟你这惊鸿一瞥的卓别林有着异常的相似,何为相似,是一丝丝不带痕迹的轻度模仿,而模仿的原型才是表演的纯真本质。
《发薪日》是查理•卓别林在1922年出演的一部无声电影短剧,片长不过20余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个在工地打工的工人因为工资的克扣去找老板理论,但是却被老板打了一巴掌,最后领取了工资的他为了省下点儿私房钱而瞒着老婆,却最终因为喝醉而被老婆赶出了家里,整部电影嬉笑怒骂,让人看了不禁莞尔,节奏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尤其是很多细节都具有很强烈的暗示效果,并且很好的从侧面表达了当时那个年代资本阶级对于工人的压榨和剥削。
众所周知,卓别林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相反,甚至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但是恰恰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验对于他以后的电影艺术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7岁进入英国卡尔诺剧团,到1914年开始拍摄他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这期间充分的哑剧表演经历带给了他最为充足的能量,也是引导他正式踏入电影艺术这一门槛的标杆,他抛弃了当时盛行的电影拍摄手法和理论,而是以英国式的含蓄和幽默来处理人物,在外形上他选择了麦克斯•林戴的礼帽、手杖和小胡子,并以瘦小的上装、肥长的裤子和一双过大的鞋子,构成了一个富有喜剧效果的“绅士流浪汉”的形象,从此,这也成为了一代大师的标志性着装,时至今日,模仿之人依旧络绎不绝。
再说回到《发薪日》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桥段——一个是他在工地上开饭的时候别人都在吃饭,而他却在用各种幽默的动作去获取自己的食物,拿工友的面包,吃老板的香蕉等等;另一个则是他被他所称谓的“国际第一银行”赶出家门的那一刹那,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离不开他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可供榨取的“剩余价值”,一个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吃不饱,工钱还要被克扣,回到了家里还得不到自己夫人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么这样的生活,这种形式的客观存在,到底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生命之于生活是一项参与,我们每个人每天每个时刻都在做着属于自己的抗争,可是还要说,今天的我们仍然是幸福的,最起码我们不用面对那些姿态高昂,神情恶俗的“上流阶层”,我们也不用因为饥饿而感觉到苦恼,我们还可以并且尚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可是当时呢,劳动人民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卓别林的表演,最大的可贵性就是在于喜剧和生活的完美融合,他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哄堂大笑,但是你绝对不能否认,当你笑罢,仔细思索,留给你的再不是那些可以让你玩乐的片段,而恰恰是那些令人感觉到悲怆的画面。
当你因为生活的重担而无法前行时,你才会明白什么对于生命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他留给我们的纪念远远不止那些物质化存在的经典作品,更是他对于当时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来说,对其保持最崇高的尊敬是基本,也是必须。

5 ) 穷鬼的Pay Day


卓别林的电影总是笑声中带点晦涩,PAY DAY里,他在工地上班,辛苦上班也没有多少钱,算来算去不对的钱就去找工头评理,当然是被赶来赶去,看着他趴在墙上计算这些天的工资,可笑的2+2+2+2=9,于是他拿着破纸头又去找工头评理。工头便宜抽了他一张钱。

领着那为数不多的工资还要上交给国际第一银行——他老婆,于是他在反复思量后藏了些钱在帽子里,当然都被他老婆看到了,再次收回,不过他的动作很快又从口袋里抽出了两张。辛苦工作后他就去花天酒地,醉得一塌糊涂,回家的时候又只剩下几个硬币,悄悄回了家,结果老婆醒了,其实刚回家他又不得不假装刚睡醒,百般折腾结果还是被老婆赶出来了家。。。。

唉,可怜的劳动人民,我们的生活到底意义何在捏?时至月底,我数了数口袋里的钱,也已经只剩下了没几个钢蹦。遥望下个月发工资的日子还要两周,于是我不得不翘首企盼那一点点工资。我的生活大抵也像是加长版的卓别林的PAY DAY,辛苦上班,赚钱,花光,然后继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止到老了。。(——!这是个心酸的故事)

6 ) 以《发薪日》为例谈卓别林喜剧效果的制造方式

《发薪日》是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短片,卓别林饰演的仍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流浪汉夏尔洛。夏尔洛是一个工厂的砖匠,发薪之后晚上出去游乐了整整一夜。中间穿插了他与妻子斗智斗勇和醉酒之后闹出的诸多滑稽打闹场景。影片情节并不复杂,片中的几个高潮段落,都可以视作独立片段存在,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

《发薪日》作为滑稽片,一大特点就是在剧情的框架里填入不同的噱头和笑料,来制造喜剧效果。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法有:

1.发掘物品自身属性之外的用途

卓别林“善于利用身边的物件如水池、毛巾、自动楼梯、皮鞋制造噱头”[1]这一特色,早已为学者指出。具体来说,在《发薪日》里,卓别林是工厂的工人,午饭时他发现面包太硬,于是拿起身边的钻子去钻面包,创造出了钻子原本不具备的功能,产生一种对比。后来他迷迷糊糊中误以为自己挤上了公交车,其实他来到了一个肉铺,并且将肉店里挂着的腊肠误认为是公交车上的扶手,伸手去拉。

这几个片段中,物品的原始用途和创造性用途对比产生的不协调,尤其是主人公仍然一本正经、若无其事的表演,制造出一种喜剧效果。正如巴赞所说,在夏尔洛想按照“其功利的——即社会的——用途”来使用一件物品的时候,总是显得笨拙可笑,但反过来,他总能发掘出这些物品的其它用途,“他将它们一物多用,而且每次都能解决燃眉之急……任何物品似乎只有在社会为其指定的意义的边缘才同意帮助夏尔洛。” [2]

2.制造混乱、打闹的场面

打闹场面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制造,比如将人物预设在非正常状态,还有通过误会、意外等,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醉酒,不清醒的状态能够赋予许多莫名其妙行为以合理性和喜感。《发薪日》中卓别林从酒馆出来之后一直处于醉酒状态,他穿错衣服,接着被别人的大衣拖着走了一路,闹出种种笑话。

电影史上首批短片之一《水浇园丁》,即让观众在园丁被水管浇了一身的瞬间哈哈大笑,说明“水”是令人发笑的一种屡试不爽的工具。卓别林会被从天而降的一盆水浇成落汤鸡,也会为了躲开妻子,找到一个能睡觉的地方,一脚踏进了盛满水的浴缸,最后在妻子的注视之下,穿着衣服,若无其事的继续搓澡。这是一段非常卓别林式的表演,可以看出,卓别林的个人艺术风格已经比较成熟。

3.改变速度

默片时代受技术条件限制,早期的摄像机拍摄的时候是16格/秒,而播放的时候是24格/秒,所以在银幕上播放时显得动作很快。任何动作,加快速度都容易产生一种夸张的喜剧效果,滑稽片从业者深谙此道,所以在滑稽片中大量使用了降格摄影的手法,降低频率拍摄,使播放时物体运动速度更快。

《发薪日》中的赶公交场景,公交车一到站,等车的人们都是以几乎飞起的速度涌向汽车,夏尔洛还没反应过来,一瞬间公交车就已经被塞满了,夏尔洛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黑暗中,呈现一种既滑稽,又荒谬的感觉。

4.冒犯上位者的尊严

卓别林的电影十分擅长对上层社会的权贵们进行嘲讽,老板、警察、富翁等等经常受到夏尔洛有意无意的捉弄。卓别林认为,使代表权力的人失去尊严,能使受到压抑的下层群众开怀大笑。《发薪日》中,工厂的工头一开始挺着肚子,颐指气使,但是后来先是被砖头砸中,又是被夏尔洛拿走了香蕉,气急败坏的样子,十分有“解恨”的效果。

5.丰富的身体语言

滑稽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借用马戏和游艺表演的手法”,[3]利用夸张的动作、表情,全方位的调动肢体。有人评价卓别林,“率以动作之滑稽见长,为他人所弗及也。”卓别林的影片借鉴了马戏、杂耍等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肢体动作的流畅灵活已经近似舞蹈式的展现,《发薪日》中“人体接砖”一段,堪称一段精彩的杂技表演。著名芭蕾舞演员尼金斯基曾经来他的制片厂参观,看过他的表演之后评论道:“您的喜剧是芭蕾舞型的,您是一位舞蹈家。”[4]无疑是对卓别林式喜剧精准的观察。

6. 将人物置于危险之中

卓别林曾说过,“我编制喜剧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如何使几个角色招惹了麻烦,然后再把他们从麻烦中解脱。”[5]不仅要给人物制造麻烦,更重要的是让这种危险只对观众可见,而电影中的人物却浑然不知。这种方法更具喜剧效果。比如夏尔洛拿到工资,把私房钱藏在帽子里,以后能躲过“国际第一银行”——自己的妻子而沾沾自喜,其实观众能看到他的妻子全程跟在卓别林身后。工厂里的起降机上上下下,卓别林在脚手架上毫无顾忌的来来回回,后退时仿佛浑然不知自己马上就要踩空,观众都为人物捏了一把汗,但最后他们总能在最后一秒,化险为夷。

卓别林喜剧风格的形成,除了他本人天才般的才华、独特的人生经历之外,美国启斯东“打闹喜剧”的影响不可忽略。

1913年,卓别林在美国巡演时被塞纳特看中,与启斯东公司签订了一年的合同,拍摄了一系列短片,深受市场好评。小胡子、破礼帽、大皮靴、肥裤子、走路像鸭子样摇摆,随身带着一根拐杖的流浪汉夏尔洛形象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一年合约期满之后他离开了启斯东,原因之一,据卓别林在自传中透露,他“厌恶追赶打闹的场面”[7],认为这种类型的电影是“胡打混闹、乱七八糟的玩意儿”[8]。虽然如此,他自己也承认,“基斯顿的人教会了我不少东西,”[9]卓别林之后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追逐、被浇水(类似扔蛋糕)的戏码,体现了这一时期对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卓别林最初开始接触电影这个行业,对于拍摄、表演的经验都来自于在启斯东的历练,这一段经历,可以说为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1] 黄文达:《外国电影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2] (法)安德烈·巴赞著,吴蕙仪译:《巴赞论卓别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3] 杨海明等编译:《世界电影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年,第315页。

[4]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205页。

[5]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229页。

[6] 程丹蕾:《论塞纳特对中国早期喜剧电影的影响——以<劳工之爱情>为例》,《电影评介》2012年03期。

[7]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149页

[8]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145页。

[9] 《一生想过浪漫生活——卓别林自传》,第161页

7 ) 主题之一:疲倦后的惯性

概而言之,我觉得这部剧的主题是:惯性,疲倦后的惯性,而其根源在于资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式惯性。当然,走的是夸张、滑稽的路数。

比如:用干活的工具去修整面包,误以为拐杖是雨伞,没赶上车而在路边看见小店立刻进去拉上“吊环”(豆瓣使用的这张海报正是这个场景),回到家偷偷寻找睡觉的地方而一头扎进满是衣服与水的浴缸……这些几乎都出于一种疲倦后的惯性:太累了,所以没注意到拐杖和雨伞的区别;太累了,所以误把挂着的香肠当成公车上的把手;太累了,才没有能够发现浴缸里满都是水……而这些由于疲倦造成的惯性,基本上都是出于机械的工作方式,使得工人总以为自己生活在某种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中,而他们需要做的不过是迅速寻找并进入这样一种状态。但是在旁人看来,这样的过程经过卓别林的电影这样的艺术而被放大数倍,便立刻显示出其荒诞,所以卓别林提供的固然是幽默,但也是暴露,这种对于工业文明的质疑与反思正是卓别林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

有趣的细节:卓别林和几个同好练习音乐的场景并不少见,在《舞台春秋》等作品里也出现过多次,往往都是穷困潦倒者的“狂欢”,而他们聚集的地方(也正是他们被泼水的地方)是Bach Club,即巴赫俱乐部。

短评

9。第一次看到卓别林电影里有老婆,可这压榨的比老版还狠。抛砖和挤公交挺经典

6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his wife--and first national bank 越笑越辛酸!

10分钟前
  • 一实
  • 力荐

放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尤其是我正处在的这个被欠薪的时段中,显得格外应景。

11分钟前
  • 国产凌凌期
  • 推荐

真正的百看不厌,难忘电影频道浑厚的解说男音。“2 2 2 2......9”

15分钟前
  • Ran
  • 力荐

经典的桥段太多,挤公交,接砖头,升降梯,且段子与段子间有联系,前面偶得的面包和香肠都被带回了家。故事本质上还是小人物被生活压榨的悲剧,连卓别林一向钟情的爱情元素都被抹去,只剩下悍妻和瑟瑟发抖的处境。

2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纯喜剧,电梯戏和公车戏好笑极了,妻管严形象的卓别林蛮有趣的。

24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当年也是科技出众了 没有台词和复杂特效的时代 表演力真是厉害

27分钟前
  • momo
  • 力荐

20年代第一部,穷人的喜剧,工地电梯,雨中穿衣,挤公交车都太经典了。电影博物馆胶片译制版。

32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1922年4月22日,《发薪日》,片长25分钟。卓别林导演、编剧、主演。这个时候的卓别林喜剧已经很成熟了,不论是表演还是配乐,而且主题上都让我想起了经典的《摩登时代》。片子讲的是一个穷鬼工人倒霉的一天:辛苦工作没赚到多少钱还被老婆拿去,晚上回家又被老婆赶出去。搞笑的同时还令人心酸

3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一个往上甩砖一个接砖、钻孔法兰克福面包、藏私房钱、醉酒的话痨的情感丰富的犹太人、插入地下水沟的拐棍、两件套拼色大衣、把香肠铺当公交车、桌子上抢食的野猫一哄而散(居然有点密恐)、脚底抹油、还没睡就装起床、在脏衣浴缸洗澡、被老婆怼着镜头骂。高大强壮的老婆穿着大码女士套装,像长辈,像母亲,像“在家版”包工头,不苟言笑,像看老鼠一样看着他。

36分钟前
  • 也可
  • 力荐

卓别林先生,你这套经典的装束是从哪一部电影开始的啊。

38分钟前
  • 竹傲风
  • 力荐

08.01突然想看下这部卓别林的短片,然而却因为片名叫《发薪日》就特地拖到08.10「发薪日」才观影,我也真是的……嘻嘻……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卓别林的喜剧,总能让人获得一种不一样的或悲或喜的精神感受,这样的喜剧往往令人印象深刻。

43分钟前
  • 许侠客
  • 力荐

四星半,悍妇的刻画可能是剧作的顺拐可能是意识的局限也可能是时代的局限,而卓别林对现实情境的描摹(到家里卫生间一场彻底折服)却已远超前于时代,他绝不止于杂耍,绝不止于喜剧,在生活场景中以幽默的方式勾芡现实纹路的能力至今少有人企及。

45分钟前
  • 力荐

技术虽然受到局限,但丝毫不影响表演。段段提出来都可成为经典。

5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力荐

以前总觉得这个小个子的滑稽男人也没有家,多可怜可现在发现就算他有了家他还是一样得被压榨,一样感受不到温暖与幸福

52分钟前
  • 白树
  • 力荐

电梯的那段设计很巧妙,挤公交的那段太经典了,现在也是我们的心声,想到了北京的挤公交场面。卓别林用小人物的形象诙谐幽默的描述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不得不面临的生活的苦衷,也有讽刺、不满和无奈,但是我们无法改变现状,不过还好我们都活着。

54分钟前
  • Helenhelen
  • 力荐

卓别林的短片,按现在的电影概念,都是极其出色的微电影

56分钟前
  • 幸福超市总经理
  • 推荐

人体接砖、升降机、挤公交,以及家有悍妻。8.6

5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没有一个演员能有卓别林那么聪明

1小时前
  • 艾玲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