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30 年代,霍克斯的社会洞察力逐渐塑造成形,当时他的电影开始审视一群群参与共同职业或行动的男性之间戏剧化的互动影响……这些动作片赞美男性的独立性和集体活动,以及通过行动发泄人际关系紧张感的做法。尽管他的电影歌颂积极行动的精神、专业主义和男性禁欲主义,但也暴露了压抑的职业行为规范跟个人欲望和感情之间的冲突。
……《疤面人》远比《帑暗之街》复杂得多。它主要是一部家庭剧 —— 导演霍克斯告诉赫克特,他希望影片类似于波吉亚家族故事,但背景设在芝加哥 —— 其核心是保罗 · 穆尼扮演的托尼 · 卡蒙特( Tony Camonte )对安 · 德沃夏克( Ann Dvorak )扮演的切斯卡那种几乎无法抑制的乱伦欲望,并在影片的故事中近乎幼稚地赞美财富的俗艳。影片清晰地勾勒出了卡蒙特行动背后的原动力,笔触之大胆,让他人无法效仿,即便是布赖恩 · 德 · 帕尔玛( Brian De Palma ) 1983 年重拍的这个故事也只能稍稍模仿霍克斯电影的核心驱动力。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以及黑色电影中才重新提到该片关心的问题。换言之,《疤面人》是货真价实的霍华德 · 霍克斯影片,也是货真价实的黑帮片。(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若誰不喜歡霍克斯,那他根本不愛電影。」——侯麥
完全純熟,且極具造詣的經典古典,劇本結構呼應、情節纖細、節奏俐落,感覺超前當時十餘年,與看1942的《北非諜影》別無二致。
角色動機與刻劃細膩,極富魅力:招手、媚眼、警徽點火、彈火柴,教秘書打電話,刻畫痞角溫情;配角的立體,更豐富了主角與深意。
情節融於影像設計驚艷,使得影像同時滿溢著形式與表述力。從開場開放式搭景,長鏡由外橫移至內,聲音遠到近,黑幫交談建世界觀,屏風影子暗殺,一場戲一氣呵成。
門名砸碎,表述權力以暴力交替。
翻飛日曆疊槍。
情人節禮物,牆影槍決;疤面X橫梁。
長鏡剪影暗殺、保齡球最後一瓶搖晃倒下。
保鑣陣仗與警惕度,呈現疤面的權力與泰然。
咖啡店女主選點誰的火,調味罐當槍表示無力的憤怒,也揭露後續的暗殺。
打給女人找小弟求救,巧妙帶出小弟風流。
電話陰謀釣出老大背叛,疤面眼神特寫,沉著中止不住的威嚇霸氣、死亡口哨曲,毫不亞於教父,更強於漢尼拔、庫布里克。
插敘全線的妹妹,高級地呈現小弟表面的忠誠與疤面對背叛的處決性,更隱晦地藉其控制欲表露兄妹關係的不倫。
最終摳背「The world is yours」昇華角色宿命與立意。
影像上承德表現,下起四五十年代黑色電影;前景過框、不穩定構圖,表述角色的壓迫與分離;柔焦;佈光重暗部陰影。
追逐槍戰火爆,暗殺震撼,觀影當下完全無意識到,沒有血與槍閃光,可見其畫面、節奏、聲音等張力的掌握。但打人很弱,像怕真的打死人;而文戲影像表述力則偏弱。
黑幫開山,同期有《小凱撒》、《國民公敵》。原型為芝加哥黑梟阿爾卡彭,民眾封其為亂世英雄,幾近半神。
電影製造悲劇引起民眾憐憫和恐懼,反面英雄地位抬升,使《海斯法典》明定,觀眾的同情和關愛不能被施與犯罪、邪惡和原罪。自此黑幫電影失去最純的黑色。
有種經典不需以技術不足開脫,縱使已被後者模仿抄襲濫萬次,原創的經典,仍一嗅即知。
霍华德·霍克斯(1896—1977),好莱坞类型片大师,在能完成制片厂任务的前提下,将现有电影语言结合个人艺术思想进行最充分的运用与创作,涉猎好莱坞黄金时代几乎所有类型影片,且屡有佳作,如黑帮片《疤面人》、神经喜剧《育婴奇谭》、黑色电影《夜长梦多》、西部片《红河》等。戈达尔评价“由于他能成功地运用一种陈旧的类型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因此霍华德 · 霍克斯比其他的导演更伟大”。
1929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其后长达十年的经济泡沫,大萧条后的社会笼罩着浓重的阴郁氛围,这场20世纪最大的金融危机给民众带来的是无尽的幻灭、无助、压抑与恐惧,逃避现实与及时行乐的思想甚嚣尘上。
电影成为纾解彼时人们心中苦闷与消极的最佳商品,观众对歌舞片青睐有加,那些对豪宅、香车、华服、美女等诸多纸醉金迷的渲染,将人们带回大萧条之前,赴一场黄粱美梦之约。
而有声技术的实现与特定的历史背景,黑帮电影(Gangster film,也译作“强盗片”、“歹徒片”等)横空出世,迅速崛起,题材往往借用一个反传统的悲剧英雄人物实则黑帮分子的故事,去抒写人们心底的负面情绪,命中注定要被毁灭的既定悲剧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眼睁睁看这梦想被撕碎,却得以将内心恐惧溶解后的无比满足。
黑帮电影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在诞生之初恰是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粗糙的街景比起精致却显沉闷的棚拍布景反倒更为观众喜闻乐见,那凉薄的都市,空旷的街道,烟雾弥漫的桌球厅,喧闹拥挤的舞会场,让观众徜徉在灰暗现实与光亮过去之间欲罢不能。
作为颠覆传统的反英雄式黑帮人物成为黑帮电影最强有力的象征,他们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黑帮恶人形象,摇身变为打理生意场之人,即使这生意是肮脏与沾满血污的,但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沿着社会阶梯往上攀爬的可能,提供了一种黑色的“美国梦”模式。
在那极端的时代漩涡下,这个梦得到推崇,而这条攀爬道路的似曾相识,无不让普罗大众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影子,也是这种角色能够得到观众同情的主要原因,它与歌舞片一样,抚平了社会情绪,个人内心的忧虑与恐惧也得以麻醉。
《疤面人》由霍华德·霍克斯执导并担任联合制片人,其人物原型取材自当时统治芝加哥的黑帮枭雄阿尔·卡彭的形象,他被当时的民众封为乱世英雄,地位几近半神。
《疤面人》利落的剪辑、明快的节奏、简洁的对白,都给脱离默片电影还没几年的观众以刺激的观影体验。
全片最突出的,便是将间接呈现暴力的拍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光影与声音等符号营造出了一种异常冷静的血腥与残酷。
两场长镜头的戏,不见正体,只闻其声,影子分别指代加害者与受害者。
前景框式构图等众多不稳定的构图,暗喻着对人物的挤压与分离。
飞驰的汽车,扫射的机枪,破碎的橱窗都伴随着尖利的声响成为该片重要的影像标志。
翻飞的日历伴随着刺耳枪声的蒙太奇,成为确立主角不断巩固统治地位的经典一幕。
几场布光与构图,上承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注重黑暗与阴影的制造,下启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Film Noir),只不过后者的主题愈加宿命,基调愈加悲观,人物愈加堕落,布光愈加暗淡。
《疤面人》中的霓虹标语“The World Is Yours”先后出现了三次,见证了主角从摸打滚爬到名利双收再到殒命覆灭的完整过程,观众也在体验命定的过程中找到共鸣并获得满足。
《疤面人》上映于1932年,与《小凯撒》、《国民公敌》共同成为20世纪30年代初黑帮电影的最经典代表,在开创黑帮类型片先河的同时,成为彼时民众的精神慰藉,通过制造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而随着穷街陋巷的反面英雄人物的地位不断抬高,开始引起宗教人士的抗议与审查委员会的警惕,在出台的《海斯法典》中明确规定“观众的同情和关爱不能被施与犯罪、邪恶和原罪”。
自此黑帮电影改头换面,失却了最纯粹的黑色元素与叙事自由,却始终为后来犯罪类型片、日本60年代黑帮片、新浪潮运动及科波拉、斯科塞斯、昆汀之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片中多次出现各式“X”形纹样,与主角脸上的疤交相呼应,形成观影兴趣点之一。
2.1983年版《疤面煞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与更复杂的故事线,虽也堪称经典,但已失了黑帮片的纯粹。
《疤面人》中的终极讽刺是,只要托尼把肆无忌惮的杀人当作是纯粹的交易,一切就都进行顺利。当他的感情掺杂在其中时,他就注定失败。由于托尼对他的妹妹塞斯卡和他最好的朋友古伊诺·里纳尔多坠入爱河的疯狂嫉妒而开始失去控制,剧情中的这一奇异的纠结带出了很多戏。这来自他对他妹妹乱伦的感情,或者暗示了他被压抑对好友的同性之恋。霍克斯通过灯光和街道上的标志这种强烈的象征有力地表现了托尼的通向毁灭之路。
大概许多年前看过一次,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了,这一次才完整地体会到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
毋庸置疑,这部影片塑造了现代艺术中最成功的悲剧形象,卡蒙特的人格崩塌所带来的悲剧效果足以媲美古代的俄狄浦斯和莎翁的奥赛罗。
卡蒙特在“The World Is Yours”这个高悬的彩色招牌下孑然扑地,如果把这一幕当作正义法庭上的一声惊堂木,仅从娱弄大众的角度上来说已足够垂诫世人了,可是当枪火的团团硝烟被夜风吹尽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消灭了暴力犯罪的恶薮,我们的世界就一定能各得其所?
正义的子弹可以结束一个卡蒙特的罪恶一生,却永远无法终结千千万万个在彩色霓虹灯的诱惑下铤而走险、前仆后继的人。
在群体的层面上,悲剧的源泉并非卡蒙特独有的胡作非为,而是与生命如影随形的无止境的欲望。那道代表斗争的伤疤掩藏着我们人人都有的嗷嗷待哺的饥饿感,这道欲望之壑常在黑夜中把我们吞没,在临终时让我们倍感无聊,麦克白说:“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永远无法停留在顶点,人生的跳跃终将碰壁。
然而悲观并非是影片所唯一表达的情绪,更准确地说,悲观并非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情绪。
在黑白光影的交错下,影片为我们刻画了这样的世界:阴森的杀手,闪烁着狠戾的目光,冰冷的枪口,从黑暗的街道探出,男人放肆地狂笑,女人无耻的挑逗,一边是对声色的疯狂角逐,一边是对生死的无动于衷,轮番来去的攻防,流转不停的兴亡,只爱慕强横,只信奉金钱,所以无法无天,所以胜者为王。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这是怎样的时代呢?
影片的镜头好像一双充满恐怖的眼,瞪着这个戏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那个正在发生的时代:一个机器的轰鸣可以响彻天空的时代,一个炉膛的红火可以照亮地下的时代,人类在自己制造的大工业传送带上身不由己,野蛮的资本正紧锣密鼓地预备着战争,膨胀的仇恨催促着人类迫不及待冲向毁灭,我们生育了摩登的文明,而这个文明变成了一个庞然巨物,趴在我们身上吮吸着我们的血肉。
这个时代是卡蒙特脸上那道可怕的伤疤,一边是纸醉金迷的天堂,一边是朝不保夕的地狱,影片的情绪是胆怯的,因为卡蒙特的本质是胆怯的,他只有靠不断的杀戮才能克服自己的恐惧,因为他明白那张彩色招牌的真实含义:若不让世界成为他的(牺牲),他就将成为世界的(牺牲)。
其兴也速,其败也忽。卡蒙特的崛起如流星般短暂,这是影片对大时代的恐惧,对纷乱又严酷、蓬勃又不可控制、爆炸式增长的文明未来的恐惧。
但是对于卡蒙特这个人来说,难道他就仅具有时代的象征意义吗?
不,即使脱离了这个特殊的时代,在他的悲剧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那亘古不变的隐秘的自洽,如果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则更易发现他的内在活性并不是一个奇怪的个例。
在Scarface这个改编自真实人物的故事中,我们以为,似乎除了他黑帮的身份,大部分的戏剧编排都是虚构的,都是艺术的巧合。然而,若是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恰恰相反,影片中卡蒙特的一切都符合人类的共性,唯独那取材自真实的黑帮身份是可有可无的伪装。
这是技巧上的反向虚构。
我们可以把卡蒙特当成是一个霸主、一个暴君、一个将军、一个父亲、甚至是一个顽童,都并无违和之感。我们可以在许多个形象中找到他的样貌,好像汉尼拔之于迦太基,好像凯撒之于布鲁图,好像安东尼之于克里奥佩特拉,好像拿破仑之于缪拉,好像刘玄德之于关云长.....他们都败于自己的骄傲,败于自己的羁绊。在他面对外部的进攻时,他能够百折不挠、睥睨众生,可是当他受到来自内部的伤害的时候,他却立刻脆弱得不堪一击。能够击败他的永远只能是他自己,他的气质绝不止是这一个街边的无赖。
黑泽明在拍他的李尔王的时候,被儿子们背叛而亡语痴呆的老家主,与失魂落魄的卡邦多么相似,他们一个在城楼上被围攻,一个是在密室中负隅顽抗,穷途末路的他们都只剩一个丑角跟班,当信念破灭的时候,他们同样从台阶上蹒跚步下他们的“王座”......
我们看到人间固有的被自己的内心所击败的强者,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从幸福的顶峰跌落到不幸只要一个仓促的瞬间就能完成,每个人都难以躲过那个不知什么时候会到来的生命之重。
托尼.卡蒙特,这个玩世不恭的狂人,这个利欲熏心的恶棍,这个心狠手辣的疯子,他那让敌人战栗的力量和胆气仿佛上帝的赐予,他还有撒旦一般的狡猾与冷酷,只要他想要的他一定要拿到手,只要他想要的他也一定会拿到手,他是天生的赢家,是乱世的宠儿,他有资格站在肉食链的最顶端,因为他对野兽的生存技巧最得心应手,他从不怀疑自己必将笑傲风云,因为他有比任何人更执着的贪念,那道狰狞的伤疤是他战斗的旗帜,他学会用罪恶来锻炼自己的威严,他再用防弹钢板来打造他的城堡,他就这样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他却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他的妹妹。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兄妹间的友爱故事。托尼对他妹妹的爱是垄断性的,他不允许任何人染指他的妹妹,甚至连他最信任的朋友和手下。这种独占欲明显已超出了亲情的界限,为我们指示了情感的变质。
于是这就是卡蒙特的最可悲之处,强烈的情欲并没有实现,它不能实现,因为它是违背伦理的。
当他越是狂热地爱她,他就只能用更努力的力量去压制它,当这种压制的痛苦越煎熬他的内心,他就会变本加厉地加重对她的控制欲,因为他只能通过不让别人得到她来变相满足自己的愿望,把她保护起来,也就是在保护自己心中的那份神圣的爱情。
但是当这种控制突然被挣脱时,心目中被爱情的花环所编织起来的完美女神突然有了污玷,保持理性的那道堤防就崩溃了,巨大的失落和嫉妒如同滔天的洪水卷蚀了他的内心,于是他抠下了扳机。在抹杀妹妹幸福的同时他也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幸福。
[健康正常的爱情,需依赖两种感情的结合,一方面是柔情的挚爱的情,一方面是肉感的欲。]
他的爱是病态的,正因为无法满足的情欲,培育了他狂暴粗野的性格。他的隐秘的情欲无疑是他心头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也是一道写满禁忌的封条,他被它吸引,又极力抗拒它,否认它,想要逃离它。
[涓涓不绝的性本能,拥有一个明显的特色,便是当它受阻时,能转移其目标而无损其强度。]
卡蒙特把他的全部本能转换成了他的野心和叛逆,他用对社会秩序的放肆挑战来代替他对道德禁忌的挑战,用权欲的实现来弥补爱欲的缺失。
然而当妹妹死去后,所有这一切动力的源头不复存在了,支撑这个欲望王国的重心崩塌了,他只剩了一个躯壳,一个畏缩卑微求生的败者,只剩下走向毁灭。
(当然,以上并非是说,他对他的心理动机是自觉的)
[我们的文明可以说是建基在本能的压抑上面的。每个人都要牺牲一部分他人格中的好胜心、领袖欲、侵略性以及仇恨的倾向,从这些来源积聚起文化的素材、理念的财富,而归诸公众享有。催促着个人做这种弃绝的,主要是家庭的情感,挟带其色情的根源,驾凌了、压抑了为生存而奋斗的凶狠无忌。]
[某些人也许冲动特别地强烈,压制不住自己的本能,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他就变成了一个罪犯,一个恶徒。]
到此为止,我们给这出悲剧找到了两个有趣的结论:
1、一个强盗,一个实力超群的强人,他可以蔑视法律的制裁,可以破坏秩序的规范,却丝毫不敢触碰道德的底线,他有掠夺世间一切的胆量,却丝毫不敢暴露自己的情欲;
2、疤脸托尼,私酒贩子,杀人犯,城市的毒瘤,社会的垃圾,他不是被公理、法律、国家所打败的,他是被自己的盲目打败,被他心中的柔情打败,一个恶人,却不是死于外在的刚与恶,而是死于内在的柔与爱。
当卡蒙特在门口被射杀,跌跌撞撞走向街心倒下的时候,我们应该同情他,还是嘲笑他呢?
我想,我们如果同情他,就是同情我们自己,如果嘲笑他,也是嘲笑我们自己,都是可以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是都埋藏着那一寸妄图争取、妄图珍爱、想而不得、怨而不得的欲念吗?也许那是一个女人,也许那是一段往事,也许那是不该有的选择,也许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件重要的东西,它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刻下了一道伤疤。
我们同情我们的生长必不得绝对的自由而有压抑,我们也要嘲笑自己生而为人的软弱和无能,总是在所有的遗憾面前败下阵来。
———————
其它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值得一提本片所创造的表达技巧,有许多非常巧妙的侧写和虚写,留下了几段极经典的镜头:用墙壁上杀手的影子拍出谋杀的恐怖感;用急速翻页的日历组合机枪扫射的画面来缩写犯罪的激进;在枪击的同时立刻将镜头移转到撞倒的保龄球上;每当凶杀开始前的口哨声.....这些都可以说是后世暴力美学的雏形了。
最后,这部电影的任何翻拍,无论在演员还是内涵上,都无法超越此片的经典了。
终于看到了[热情似火]里乔治·拉夫特嘲笑一个黑帮小弟无聊抛硬币玩的出处,在[疤面人]里他真是用生命在玩抛硬币啊【片子在禁酒令解除前一年自然是很牛逼,现在看似乎略糙了些。原版东尼死的相当挫,N年后翻拍版终于爽了一把
不能走出时间线的老片只是当时的宠儿和后辈偷师的材料库罢了,能在当下或者未来遇见时还觉得新鲜如初才是真牛逼!
几近疯狂,这才是黑帮片,这才是枪战片。
【A-】先锋、大胆且如此超前。开场便是一个惊艳的长镜头,“X”所暗喻的死亡符号,穿墙而入的摄影机调度,侃侃而谈的黑帮分子,以及利用影子所呈现出的暴力镜头。仅这一个长镜头,就为后世不知多少犯罪、黑色与黑帮等类型片提供了借鉴案例与拍摄规则。可以说《疤面人》为此种类型的电影构建/开创出一个成熟的体系,亦或是完善它。帮派火并、追车枪战是最为直观的视觉刺激,而主角对权力的渴望,理性与欲望所产生的冲突,以及兄妹之间隐隐点出的“越界”之情则在内核上使得影片进一步圆满,结局往往走向不可饶恕的幻灭。也许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霍华德·霍克斯与霍华德·修斯,他们共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我勒个去,万恶的豆娘,尼玛劳资写的那么一大段短评全没了,删你妹删啊。你特么的还我短评!!!|| 卧槽,豆瓣还真的恢复了以前的短评,尼玛补急了,新短评覆盖了,应该先观望一阵的,/(ㄒoㄒ)/~~
the world is yours.口哨杀人前奏,汤普森机关枪飞车,硬币小弟英雄妹,愚忠仆人电话忙,只可惜没有Al Pacino版本的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iend啊
三十年代初就有这种水平的电影着实厉害,主角刻画鲜明,副线人物的安排也得当,只是虽然电影极力烘托Tony“悲情英雄”的形象,我还是觉得他是个自大的幼稚鬼。
霍克斯在这部里很明显还没有后面的诸多神作的固定设计想法。开头惊艳的长镜头虽然以戏剧重点为主要反应,以至于井井有条,却与后面他的风格很有不同(在于对话与叙事的结合),似乎可以与后面苏联长镜头对比,毕竟二者都是为了替代剪辑几个镜头对空间上张力的破坏而诞生的。倒是剧本确实是超越时代,就算是没法在语境上面剔除掉一定的宿命感和道德上的反思,但是已经有了环境驱动的样子,很厉害。好几处暴力片段则精彩纷呈,不可否认远超同时期的黑帮片(尽管一处酒馆枪战被质疑与国民公敌相似)。
翻日历配机关枪声的镜头很特别。报社老板的speech本身没问题,可是不该由他来说,越多特别的头条对报纸的销量有益,而对众人提出各种制止gangster's activities的建议和他本人的职业相矛盾
三星半。以Al Capone为原型的黑帮故事片。打电话试探自己老大的桥段在后来的黑帮片中被引用。32年的片子已经有飙车追杀镜头了……
1932年的黑帮剧情片不得不说相当棒了,83年版也不过尔尔。乔尼最后也是恶贯满盈罪有应得,他对仇人、朋友同样残酷,对妹妹对老大的女人都招撩不误,这使得我们对他的结局并不感丝毫同情。可怜的是妹妹,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还被连累死掉。这版的妹妹似乎看起来比疤面煞星里的妹妹更加惹人怜爱一些。
豆瓣你妹,没事又抽什么疯,我也忘记当初的评语了。总之,这实在是一部早期的佳作。
奥逊威尔斯看了20多遍Scarface之后拍了凯恩
黑帮世界其实是丛林法则最直观的表现,有能力、有野心再加上不择手段,便可成功。黑帮世界又很政治,暴力斗争看似没有秩序,但每一个上位者,其实都努力建立秩序并建立防止秩序的颠覆机制。所不同者,黑帮世界权力更迭的速度比政治世界要快得多,但不妨它成为一个黑色的隐喻。
托尼的人物塑造相对单薄,除了对妹妹近乎病态的疼爱,对手也蠢弱蠢弱的... 倒是他的不识字秘书比较出彩
主角Paul Muni还蛮好的。。虽然我不爱看黑帮片所以直到最后结尾才兴奋起来一点。。根据豆瓣简介回忆了一下后来的pacino版,这个老版主角应该是个更单纯的疯子。。osgood perkins这里人设太弱除了过于浓密的眉毛之外一点都不像儿子><
下启黑色电影的杰作,和妹妹之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奇特情感,并非简单的乱伦,而是对自身(前途)的另一种期盼。在帮派中获得成功的Tony并不真正信任打打杀杀的帮派,律师的保释和叫秘书get an education都是一种反映。他虽杀戮无忌并纵情/醉心于自己的成功,但对世界的规则也有潜在的认识。
(7/10)早期的作品就已经有火爆的枪战和追车戏了。看了这个原版后,才发现翻拍版把警察和毒枭大佬的人物属性对调了一下,斯通这满满的私货……………… 另外我觉得原版的男二塑造得比翻拍版更好,举止优雅杀起人来却毫不迟疑,喜怒不言于表但又很柔情,每次出场都要扔硬币的动作很经典。
霍华德·霍克斯的活儿还是很不错的,第一场谋杀挺酷,但我真欣赏不来他的趣味,那个接电话的秘书就是他喜欢的那种冷笑话,我从来不觉得他的冷笑话好笑,我更喜欢弗兰克卡普拉或者普莱斯特斯特奇斯。回头我查查霍华德霍克斯的星座。
【2.5星】1、比较无聊,黑白电影,还好时长不长2、一个黑帮二把手,因为心狠手辣逐渐成长为一把手,不过他的杀伐果断和心狠手辣帮他“世界都是你的”,也让他最后杀了自己的姑爷,他的妹妹已经和她对象结婚了,结婚被男主杀了,男主因此陷入感情崩溃,直接在自己的铁屋里被围困,然后被催泪弹搞出来枪杀了,最后男主死在了警察手里3、男主左上脸颊有十字形刀疤,据说是为了一个金发女郎4、比较普通的剧情,可能有力量的是真实事件改编?这种黑帮干这种事情能够想象,强买强卖,用暴力维持盈利,用暴力实际地统治以后地方5、有一个场景挺好的:日历一边翻页,手枪子弹不断射出,就好像是子弹打飞了一页又一页的日历,比较生动地传达了以男主为代表的黑恶势力如何每天都在挑起枪战,用子弹让那个地方血流成河,顺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