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部民工片欠火候
片子只看了一遍,觉得拍的有点不伦不类。
这几年关于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群的影片越来越多,越来越滥!我粗看之下,觉得《泥鳅也是鱼》是一部滥片!
它似乎是想展示地层人群的生活,表现外地民工生活的无着落。导演并非通过冷静的视角展示这一切,而是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整片中还穿插了一个爱情故事,并且导演想把两个泥鳅的爱情描绘地浪漫、凄美~如此一来,影片既想表现民工苦难生活残酷的现实性,同时又想制造点风花雪月(比如在下水道干那事什么的)以添加戏剧效果,这在我看来有些矛盾!况且我觉得导演对于任何一条都做的不够突出,不够引人入胜。有些地方还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缺乏震撼力!
但是,在本片中我依然感受到了底层人群在物质匮乏下的人情味,只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未免做的太完美了,有点过了。那个女泥鳅让我觉得像个圣人一样,反而做作了!
比起同样题材的作品,我更欣赏《盲井》,我认为它比《泥》更纯粹露骨一点!
2 ) 女性的力量,母亲的伟大!
全片看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女性这一角色的刻画,那种坚韧的力量,平凡而又伟大!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勤劳善良温暖而充满力量!在底层生活的压迫下也从容面对。教会我们面对这艰难困苦,不图回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养育我们长大,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妈妈,我爱您!致敬每一位女性!致敬每一位母亲!
3 ) 农民工问题
这部电影讲述了陕西一群农民工到北京务工的故事,女泥鳅和男泥鳅在这个过程中相知、相爱,但最后男泥鳅却因工伤去世了。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学到女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用、知廉耻、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但更重要的,我们也能从中透视出中国在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个尖锐的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及社会融入问题。 为了挣钱,为了生活,或者处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的安土重迁的一群人迁移到大城市,面对未知的与之前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卑微又努力的生存。第一代迁移者或者说进城农民工会形成社会网络而拥有了基于此的社会资本,比如说他们有特定的聚居区或者特定的工作职业,而后来的同乡农民工就可以依赖第一代农民工的进城路径,利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来暂时落脚在城市中,比如说花姐为女泥鳅刚进城时提供了一些帮助。同乡的社会网络在迁移农民工群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互相扶持、信息传递的作用,而这个社会网络的中心或者说结构洞比如男泥鳅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更多的权利,扮演者领导者或组织者的角色。 通过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样态观摩,我们可以说这并不是农村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与碰撞,而是城市文化生活对农村来的人及其文化的单方面的排斥和冲撞。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雇主大叔去世葬礼上,所有人穿着黑色衣服,庄严而又肃穆,但却没有情感,甚至有亲人说“林林,我下午两点之前必须走”,没有留恋,没有哀伤,仿佛这不是一场送别葬礼而是一次工作。相反,和大叔相处了不久的女泥鳅放声哭了出来,却遭到了大叔女儿的嘲讽,“你才和爸爸相处了多长时间,能有多少感情”,由此城里人的冷漠无情、理性、遵守规则与农村重情重义、感性、规则意识弱的极致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出来。城市社会是工业文明,人们高度紧张、刺激,社会分工细致,个体责任多,每个人进行理性计算,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在压制性的环境下,每个人自我封闭、自我保护,于是城市人大多冷漠无情;而农村的人生活在一个关系维持的情感社会中,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中,每个人都相互熟悉,没有独立的空间,人们都重情重感;农业生活与工业生活也不同,不需严格遵守时间与规则,而是靠关系中的信任订立契约,城市生活遵循的契约精神和理性交往原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制,也不为他们所理解,他们遵循的是来自骨子里的传统生活的行为逻辑。 迁移过程中,迁移主体面临的困扰还有社会融入问题,包括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两个方面。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是他们的生活场域仅仅局限于工作的地方,且大多为建筑工人、保姆、下水道清理工、小商贩,危险又低薪,变动大而又没有保障,他们没有与城市主流社会交往,即便因为工作而交往,也进不到城市人的视野和内心,这是城乡文化差异导致的,他们见不到正式组织和制度的影子,也享受不到城市人的福利和权利,比如片中的男泥鳅最后因工伤去世,工作没有安全保障也享受不到工商保险。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问题,女泥鳅的两个女儿到北京后一直没有上学,教育仅限于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继承,她们学到了女泥鳅善良的品质,但男泥鳅蹲在门口吃饭以及“等我有钱了,就回家买个大宅子,前半夜住这屋,后半夜住那屋”言论也被孩子在模仿中继承了,她们没有与其他的人交往,也没有进行学校教育,长大后似乎也只能步父母的后尘,继续从事底层的工作,永远是城市的边缘人物,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于是阶层就在这样的文化再生产中又一次固化了。 男泥鳅最终去世,女泥鳅两个女儿也看不到出路,这是否是民工群体的宿命,是否是社会建设和转型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个人无法对抗命运、时代和历史的背景,我们的社会、政府和国家是否应该出面帮助他们?还是在享受了他们对城市的建设成果,榨干他们后又放弃他们,“驱逐低端人口”呢?我想答案显而易见。
ps:女泥鳅经历了来自三个人的性骚扰,真的太难了。
4 ) 没错,泥鳅也是鱼
你想想看这么些年来你去电影院看了几次国产电影?别说去电影院了,有几部国产电影让你有兴趣去下载,或者有兴趣下载了而又在
删掉之前看过了?
杨亚洲在努力的拍一部电影,那怎么也比你去找个电影的下载链接要辛苦许多,也许,你甚至都不屑于去找这么一个链接。
------
我是立刻就被吸引了,一是因为镜头,就是有股子使不出的劲儿,这劲儿使出来又糙又拙,就像女泥鳅给老人家使劲儿搓身子,又唱
又跳,老人笑了,吃完包子临死还抓一把女泥鳅的乳房,被骂:不要个脸儿!老头哭得死去活来的。老人死了,泥鳅哭得比谁都伤心,内是真心的。
----------
民工很苦,这我知道,要看民工有多苦,要抱着对中式残酷痛苦猎奇的念头,就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
再废话一句,我觉得这片儿有股久违的糙劲儿,还有那种不端架子的平易眼光
5 ) 【拾遗拾忆】《泥鳅也是鱼(2006》:泥鳅怎么了,泥鳅也是鱼!
●倪萍扮演的女泥鳅在一个不断被人歧视之中寻找尊严和捍卫尊严的故事。
●整部电影排除男女泥鳅的感情线,便是实打实的“父辈打工者的纪录片”。 ★一部典型的反映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的作品,影片演绎了一男一女两个泥鳅在北京打工的艰辛经历。
●倪大红,196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1991年与潘长江合作参与拍摄首部电视剧作品《我是乡巴佬》出道。2006年参与拍摄电影《泥鳅也是鱼》。
电影《泥鳅也是鱼》里,倪大红在片中扮演一位从农民工打拼出来的包工头。倪大红本来穿的是43码的鞋,但他在片中却一直穿41码的。谈起这么设计的原因,倪大红解释:一个从底层拼上来的人,他的奋斗历程就是很不舒服的,这种身体上的不舒服潜移默化的转移到心理层面,感觉就到位了。
●2005年两人低调成婚,在那之前倪萍演过杨亚洲拍摄的《美丽的大脚》、《浪漫的事》。在那之后,倪萍出演过丈夫拍摄的《雪花那个飘》、《泥鳅也是鱼》、《大浴女》、《美丽的事》。
●在电影《泥鳅也是鱼》里演一个带着双胞胎女儿进城打工的民工,为了帮助自己入戏,她就不洗澡不梳头。后来别人都说:倪萍来了,有味儿。就这样,不用开口,不用演,她就已经是那个人物。
●倪萍做主持的同时,还出演了很多电视剧和电影,其中还以电影《美丽的大脚》获得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凭借电影《雪花那个飘》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凭借电影《泥鳅也是鱼》获得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等,可以说是跨界非常成功。另外,还出版了《日子》《姥姥语录》等图书,出演多部话剧。
●女泥鳅在影片中从始至终始终经受着尊严和生存的拷问,经受着出卖尊严还是捍卫底线的考验。
“泥鳅怎么了,泥鳅也是鱼。”泥鳅有尊严的时候,它就是一条鱼,而一个人有自尊的时候,他就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不管他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兄弟。
●“呸,不要个脸。”似乎是女泥鳅的口头禅,在影片中不断出现:
对意欲强吻她的男泥鳅、对非礼她的青年民工、对失去老伴已久而一时犯浑冒犯她的卧病老教授,是一种愤怒的回应;对给盗版碟利用两个女儿倒卖的贩子、对拿避孕套吹气球给两个女儿玩耍来搞摄影创作的文艺青年,是一种不解的责问;对直白的花姐是善意的玩笑;对一起在下水道干活的兄弟,是开心的戏谑;对后来渐生情愫的男泥鳅,就几乎是一种近乎调情的嗔语了,这其间感情的变化十分微妙,值得玩味,直到最后,还完了债,带着两个孩子将要在雪天中离开的时候,整个工地的民工弟兄们都用崇敬的心情一齐以“呸,不要个脸。”来对她的坚持致敬。
6 ) 飑泪~
我是不经意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对于看惯好来屋大片的我来说,这种题材是不我从来不会涉足的!
但是有一种神气的力量让我看完了这部片子~~
感动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1,女泥鳅做阿姨的时候给瘫痪的老人表演吃包子,一边很开心的吃,一边说自己小时侯有多喜欢吃包子,可是泪却无声的滑下来!
2,男泥鳅死在了医院的长凳上...泪...飑....
不得不说,倪萍依然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煽情大使!
7 ) 泥鳅也是鱼:民工的生存?
倪萍参与的拍摄,还是一个主角,对于她来说,出演这类角色是否还比较满意,毕竟这不是她第一次装模作样地学说陕西话了。
对于故宫的修善本是一件国人以及国际都关心的事,而在这部片子中却成了戏耍一类,古老的建筑被损坏,闹哄哄地场面遍布于工地,就如是大生产一样,岂不令人对故宫的修善担心。
民工的生活真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还是那部《民工》的电视比较真实一些,在这部电影里面很多事都被夸大了,也许是编导就要这样一种效果吧。
倪萍在这里面真的很可怜,演的角色可怜,本人也可怜,几十岁的人了还这样去挣,累不?再说了,换了衣装的她左看右瞧也还是一个主持人模样,中国也真就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了?
这部电影适合在小范围里面看看,象影视圈里相互印证一下什么的,放在外面来公映,真容易让人对国产电影看低了。
8 ) 《泥鳅也是鱼》:地下人生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习惯了仰视,仰视高官富豪,仰视俊男靓女。很少有导演肯放下身价,俯下身来看看脚下那些命如草芥的民工,更不用说像杨亚洲导演那样,站在民工的立场上,用民工的视角平实地展现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了。
故事从一群民工进城开始,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他们的生活和爱情,也记录了他们的生命和尊严。尽管导演将残酷的现实背景虚化,以民工真挚的爱情为主线,结尾也将民工的理想和情感诗意地升华,但我还是感觉到了民工生活的沉重和不堪。有些场景我甚至不忍看下去,因为作为一个同样生活在北京的异乡人,对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自然格外有感触。
同一个城市,生存环境可能有晶莹的水和污浊的泥的天壤之别;可什么时候同样的人却有了鱼和泥鳅的分别?鱼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在富丽堂皇别墅里,泥鳅们却只能挤在通铺上或者住在简易的窝棚里。与其说泥鳅们是在寻找舒适的住所,不如说是在陌生的大都市中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寻找家园则是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认同。寻找的过程亦是他们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过程,而这种挣扎往往被蔑视或忽略。女泥鳅和两条小泥鳅在窝棚里被晃晃悠悠地吊起又重重地摔下,他们的生命与庞大的起重机相比卑下得微不足道;泥鳅们好不容易在铁道旁拥有了自己的家,却又不得不拆迁,他们的生活与宏伟的城市建设相比,渺小得不足挂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被承认的泥鳅的后代天真无邪地对着轰鸣驶过的列车高喊:北京欢迎您!这童真中不小心泄露的是泥鳅们下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而男泥鳅也表达过打破鱼和泥鳅分别的平等宣言:泥鳅咋了?泥鳅也是鱼!人家不把咱当盘儿菜,自己还不把自己当盘儿菜?!由此泥鳅们自己捍卫着自己尊严,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他人娱乐的玩偶或赚钱的工具;泥鳅们也有着自己的快乐,无论是通俗小调还是高雅音乐,歌唱带来的欢乐并无等下之别。
不过,片中的女白领并不这样认为,她认定她卧病在床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不能被女泥鳅通俗的娱乐方式污染,知道麻木的老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鱼和泥鳅的对峙直接表现为女白领和女泥鳅的对峙。女白领便是俯视泥鳅们的那部分城里人。他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而在被生活剥离了伪装之后,你会发现鱼和泥鳅的灵魂其实是平等的,甚至有情有义的泥鳅的灵魂比那些铁石心肠的鱼还要高贵。
女泥鳅和老人的情感则体现了鱼和泥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可见鱼和泥鳅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老人对女泥鳅的非礼暗示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同样,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非礼表达了泥鳅们的情感需求。在感情上,老人和少年民工都是弱势群体,因此女泥鳅宽厚地原谅了他们。
鱼和泥鳅、泥鳅之间都需要相互扶助,泥鳅之间彼此需要的渴望和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影片的重点。男女泥鳅在工地、马路、地摊上暗自滋长并渐渐笃定的情感有一番别样的纯净,这份在污浊的泥水中凝结出的情感在纷乱冷酷的现实背景前显得晶莹透亮,尽管这份情感的表达方式是那样朴拙。
以民工爱情为线索讲述民工生活显示了导演杨亚洲从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的技巧,以鲜活的细节描绘现实画卷则折射出导演举重若轻的智慧。
导演敏锐地捕捉了生活中精彩的细节,比如民工吃饭、洗澡的情形,并用这些细节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的逆向处理:以静衬动、以乐衬苦、以小衬大等等。比如窝棚从空中掉落时,开始的轰鸣一下变为静穆,这种平静更令人感到震撼。还有吃包子一场戏,以女泥鳅滑稽的讲述和吃包子的不雅反衬女泥鳅内心的苦涩和对幸福生活并不过分的想象和追求。再比如在北京车水马龙的街头、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雄伟的箭楼前拍摄民工的生活状态,更衬托出民工身份的卑微。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处理也是一种冷处理。就像导演用镜头缓缓移动拍摄少年民工对女泥鳅的骚扰和女泥鳅的反抗,并配以清脆的钢琴声,把这场戏处理得简约而干净。这样的手法对民工生活苦难的披露摆脱了哭哭啼啼控诉的俗套,而达到了影像的手术刀坦然剖开生活真相的境界。
如果导演在技术层面上的才华只是让人感到佩服的话,那么以平民视角拍摄民工就令人肃然起敬了。创作者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泥鳅,和泥鳅们一起扎进泥水里,才能不丑化也不拔高民工的形象,才能拍出如此真诚的好作品。也正因为平民视角才使影片中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卑躬屈膝的乞求,只是用简洁、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在都市的浮华背后艰难生存的民工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对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全片的最后一场戏不仅在影调上是最为浓墨重彩的惊艳一笔,在主题上也是点睛之笔。男女主人公悠闲地躺在屋顶,看着飞机划过天空,倾吐着各自的心声:庙修在天上,我咋还嫌低;你就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别有韵致的对白将主人公对生活和情感的追求诗化,并为泥鳅们惨淡的人生涂上一抹亮色。
这样的结尾以及男泥鳅死亡的结局都说明创作者在用影像手术刀解剖民工们地下人生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忍。因为,死亡固然沉重,而比悄然死去更沉重的,是像泥鳅一样无声地活着。
2006-5-4
我觉得名字就取得很不错~~~关注社会的电影,关注底层人们的电影~
泥鳅也是鱼,苍蝇也是肉,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喜欢这中赤裸裸的乡村剧情片
2006.4.28 网吧紫嘉宏
为了沉重而太刻意了,感情铺垫不够水到渠成,没有打动我。
罚冥币,住宫殿,盘不黄,让我摸,各种高反差式社会黑讽,外加间或蹦出的出人意料冷笑话,比如潘虹唱童安格马上自我检讨说歌太老那段……不过喜剧的部分还是太像刻意编排的超现实段子集萃,导致最后悲情上扬那一刻情绪带不起来。贫贱高贵悲喜混容水准照着杨亚洲自己的没事偷着乐还是差了不少。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281315974/
三星半肯定有,演员狠,大红什么的
不管怎么樣,還是要生活下去。
很现实写实!
母爱伟大,爱,也从此成为一种责任
现实啊
人啊,躺在我身边,我咋还想你
稍微有那么一点儿过。就算是写实主义也不能全片儿家乡话吧。惯用大场景俯视镜头表现中国农民工的多,乱。这种镜头多了就会被疑为无新意。
倪萍算得上是内地乡土生活文艺片女王,只是被主持业绩遮掩不少从影光芒。
很朴实的影片,一个女人生活的不易
人命八尺,难求一丈。现实,太他妈现实。自恋的优越感在城市遍地开花,却不要个脸。
2006;大学究竟看过多少电影啊。。颓神
大学生电影节的首场电影在中影看的
一个可以演这么低层人物的演员,真不知道某些sb到底要亏她什么?此片才6.7真是可笑的审美!潘虹这么喜欢演这么变态的角色吗?象个恐怖片里的吃小孩的妖婆子似的!
中国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