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都是一条锁链上的小圆扣:看《撞车》
有一种理论,叫六度分隔理论,大意是说世界上任意的两个人都能最多通过另外的四个人而发生联系,即在这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6个人就行了。可见,存活于世,我们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联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
电影《撞车》,说的便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故事。
这部电影全长近两小时。开演六分钟才出片名,看到前面近30分钟,都有点摸不住头脑,因为你才把所有的人物认识了一遍。但是,它会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的,并且越来越有意思。
电影的剧情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因一起交通事故,牵扯出的一系列人物关系。
而电影的内涵,却可能够你说上一天。如果你对种族主义、多民族文化交融、城市中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复杂性、人格尊严、亲情关系……中任何一个主题感兴趣的话,都可以从中找到谈资,并加以引申蔓延。
我喜欢片头那次撞车之后,探长格雷厄姆在车里说的那段话:“这就是触摸的感觉。你知道吗?走在任何城市里,你都会和别人擦身而过,邂逅相遇,别人也会撞到你。但在洛杉矶,没有人会触摸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像隔着层金属和玻璃。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碰触的感觉。我们彼此碰撞,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他们的车,是被后面的一个亚裔女人撞上的。格雷厄姆下车查视,发现前面有一起事故。他看到了一只球鞋,和远处死去的一个黑人青年。
在探长凝望的眼神中,时间退回到一天前的晚上:
两个黑人青年安东尼和彼得从餐厅出来,持枪抢了检察官夫妻里克、珍妮的新型黑色林肯领航员汽车。随后,他们又不小心撞伤了一个亚洲人。
当班警察约翰与汤米闻讯追赶,但他们追上的是另一部同型号的汽车。车内坐着的是电视导演卡梅隆与妻子克里斯汀。约翰利用职权之便,猥亵了导演之妻。引来年轻警察汤米不满,而要求换岗。他不知道约翰之所以会那样,是因为约翰刚刚打电话请求黑人护士莎尼克•约翰逊帮自己有便秘的父亲换一个医生,却被强硬拒绝了。
受惊吓后回到家的珍妮赶紧请人换下家中所有的门锁,但对锁匠不放心,出言不逊。锁匠后来又给一波斯裔店主法赫德修锁,他提醒店主锁修好了但真正坏的是门,却不为法赫德所理解。而法赫德此前为安全起见,与女儿多丽一起去买了把手枪放在店内。
黑人探长格雷厄姆•沃尔特与女友玛丽亚正在处理一桩下班缉毒警察考克林打死另一侦探刘易斯的事故。晚上,他妈妈来电话要他去寻找离家的弟弟彼得。
第二天,警察约翰去找护士说情,再次被拒。但随后,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因交通事故困于车内的昨晚才猥亵过的导演之妻。
检察官为了自己的形象问题,让探长停止对前日警察枪击事件的调查,以取消对其弟弟的起诉。探长屈服了。
安东尼和彼得又开始抢车了,这次他们遇上的是电视导演。心里已经窝了一团火的导演强烈反击。僵持之时,追赶而来的恰恰是刚刚换岗成功的汤米。汤米因前晚的事心存内疚,放了导演,而导演又放了安东尼,只说他丢了自己的脸。
门坏了的小店被盗了,保险公司判定这是疏忽损失,不予赔偿。绝望的店主持枪找到锁匠,冲动之下对锁匠开枪,打中的却是扑上来的锁匠五岁的女儿……
一年换了六个管家的检察官之妻珍妮心情恶劣,对女佣玛丽亚态度不佳,并致电丈夫要换人。电话才挂断,她就失足摔下楼,四处求助也无人搭理。关键时刻帮助她的是女佣。她感动地抱着女佣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晚上,黑人彼得好不容易搭上便车,开车的恰好是下班回家的汤米。汤米因这两日来的种种事件而对黑人也开始敏感起来。彼得无故而来的笑,让他愤怒。他以为彼得要从裤口袋里掏枪,便抢先枪杀了彼得。其实彼得要取出的只是与汤米放在车前一模一样的旅行者的守护神——圣人克里斯托弗小像而已。惊慌失措的汤米把彼得的尸体弃于路旁,焚烧了汽车。
镜头回到探长凝望的眼神。他发现死去的正是自己在寻找的弟弟。
在医院,探长向母亲承诺一定会找出杀死弟弟的凶手,伤心的母亲却指出是他的忙碌害死了弟弟。探长重回弟弟的死亡现场,在沙堆里发现了那个圣人小像。
而片头撞上探长之车的亚裔女人格姆•李,其实是急急赶往医院去看受伤的丈夫周金贵。这个男人让她赶紧去兑现一张支票。原来他是个蛇头。
而周金贵没上锁的车却又被安东尼偶然碰上了,他开车去销赃时才发现,后车厢里坐满了被卖的亚洲人。他选择把他们放掉,并花钱让餐馆主人给他们弄顿吃的。然后心满意足地骂了句:“该死的中国人!”犹如当初别人骂他“该死的黑人”一样。
夜幕之下,故事并未落幕。
归家的电视导演看到马路旁边一群孩子正在给一辆焚烧的汽车添柴,他也去添了一块。此时,天上落下小雪,妻子来电,他犹豫片刻,接通了,说了句:“我爱你”。获救之后惊魂未定的妻子感动而泣。
而救人之后回到家的警察,要面对的仍是便秘的痛哭着的父亲,他只能轻抚父亲的肩头,却无能为力。
有“仙女的斗篷”保护而幸免于难的女儿睡下了,父亲锁匠却趴在窗边无法成眠。也许,他在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在街头,又一起撞车事故发生了。这次撞上的那个胖胖的黑人护士与几个不知哪国的男人。她叫嚣着:“你不说英语就不要和我说话”。镜头拉远,只见漫天雪花纷纷撒下。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所有的人,与周围的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能是他人的天使,也可能是他人的地狱,这全视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决定。而因为我们的所为,又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与事,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们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一个个小圆扣,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但这一条锁链最终是画出一个问号,还是一个叹号呢?
不得而知,不可预测。
影片简介:
片名:《撞车/crash》
导演:保罗•哈吉斯
编剧:保罗•哈吉斯 罗伯特•莫雷斯科
主演:马特•狄龙 桑迪•牛顿 莱恩•菲利普 唐•钱德尔 布兰登•弗莱瑟 桑德拉•布洛克
上映时间:2005年,美国
2 ) crash!!
CRASH!!
现在,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便是说服他人。
陈映真指着那些新世代作家说,他们在小说里,只对着自己的肚脐喃喃自语。且不论小说如何如何,现实生活中和自己的肚脐说话似乎比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要来的舒服多了,神经,因长期过度对一触即发的个人偏见问题的隐忍上已然疲软,没有耳朵,没有嘴巴,会是最适合的态势吗。真是太糟糕了,连沟通的能力都没有,也不愿意有。现在,我最不愿意做的事便是说服他人。
-你以为你会成为什么,最后你会发现你什么也不是-{crash}
因为偏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这个,什么是偏见,我们仅能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识别这个世界的种种,你跟我说什么是偏见,我说,以偏概全就是偏见,作势将这种以偏概全激化,更是偏见。{crash}大致可以分为政府高官一家、年轻巡逻警员、年长巡逻警员一家、警探一家、锁匠一家、伊朗人一家、小黑孩(没有恶意)、导演一家八条线,因为偏见,在一部分人眼里全人类只有黑白黄三种,又因为只看着自己的肚脐,陷在了自己的自尊与自卑当中,先于所有事情发生之前,便选择用枪杆、用激烈的言词、用污辱的动作武装自己诋毁别人。我喜欢这部片,就在于他不用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症结,这里没有谁是强者就该骄矜恣纵,没有谁是弱者就该自艾自怜,选择承受的亦有不可抑制的一面,先发制人的因为偏见日深,感受到的威胁日多,恐惧也随之增大,而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对立确实存在,但在各色人种之中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嫌隙,这是谁造成的,难道还要推委说:因为我们处在"被"歧视的位子上吗,换了一个位置,我们依旧用自己曾经遭受过的,让别人痛苦的经验一回,偏见所带来的远远不只是种族的冲突,她在人性上挖了一个洞,无端的扩大别人对自己的侵犯,威胁,一个好意也急于躲开,在退守的位置上,伸长触角,一经碰触一跃便想咬住别人的咽喉。
-...在洛杉矶,没有人碰触得到你。我们永远躲在金属和玻璃背后,我想我们多么怀念那种触碰touch的感觉,于是我们只能去撞击crash彼此,只有这样,才让我们感觉到些什么。-{crash}
片末,洛杉矶下了一场久未下过的雪,导演给八条线上的每个人一个独立的镜头,趋于平静后它应该是温暖的,我却怎么看都感到一阵寂寞,也许人们都急于为自己找到一个位子,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地孤寂。
3 ) 《撞车》撞了什么?
一、种族问题
《撞车》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这部影片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真正的原因其实并不是种族问题,种族矛盾只是是最表面的理由,最容易找到的借口。
你可以很容易地分辨白种人和黑人,或许能够分辨墨西哥人和爱尔兰人,但是美国人显然分不清中国人和泰国人,就算你能分清吧,拜托哪位聪明人告诉我怎么分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好吧,白种人肯定种族歧视,黑人肯定贩毒抢劫,爱尔兰人肯定酗酒无度,中国人肯定会开餐馆,阿拉伯人肯定会炸掉白宫……从前贴上这样的标签简单得很,现在要否定这些标签同样简单,但是现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仍有相当多的白种人具有种族歧视观念,仍有80%的毒贩子是黑人,仍然到处都能看到中国餐馆,搞自杀式炸弹袭击的仍然多是阿拉伯人……只是那些行为与他们的肤色人种没有任何关系。
有天早晨,歇斯底里的白种女人终于明白,她这样愤怒并不是因为黑人抢了她的车换锁的人胳膊上有纹身或者佣人没把碟子收到柜橱里,她愤怒是因为她就是这样愤怒,每天早晨都这样愤怒,与她的遭遇并没有关系。观众或许可以从她丈夫与黑人女助理之间暧昧的眼神想象到她的愤怒来自哪里。
藩篱建自内心。身为高级警官的黑人应该算是成功人士了,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族人,她在固守什么?她是否认为贩毒抢劫才是属于黑人的生活方式?同样的出身,同样的背景,两兄弟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母亲眼里在街头抢劫乃至最终送命的那个才是她的好儿子。在黑人警官眼里我看到了如此深沉的悲哀,我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地努力从上一代人悲惨的处境之中挣扎出来,我想在他一生的奋斗当中,最让他感到挫败的不是白人歧视的眼光,而是自己亲人的鄙视。
二、人性问题
《撞车》还想告诉我们,人一生当中有很多的作为,仅凭一件事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是愚蠢的。当某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选择与他们平时的表现并不见得一致。
滥用权力猥亵黑人妇女的白人警察无疑是个种族歧视的混蛋,但是这个混蛋也会冒着生命危险从着火的汽车里救人,而救的是不是黑人并不影响他的选择。因为目睹搭档的猥亵行为而申请调职,而后又在冲突之中以一已之力挽回了几乎一触即发的局面,救了那个情绪激动不计后果的黑人的性命。这样的警察该是个好人吧?但是当他紧张冲动之下误杀了一个黑人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弃尸灭迹。或许这样的安排过于刻意,但结论仍然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很多时候我们相信自己是好人,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当危机真的到来,事情的发展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的时候,我们还能坚守吗?扪心自问,我可能做不到。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以为你知道,不,你并不知道。”——是的,我不知道。
三、罐头里的沙丁鱼
《撞车》如果翻译成冲撞似乎更准确,它以撞车开头,又以撞车结束,但是整个故事几乎与车祸无关。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关于种族和人性的命题作文,它应该算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是片中的情节巧合太多,显得过于刻意,很象是老师把一大堆的教具摆到课堂来,为的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只有爱与宽容才能拯救这个遍地冲突的世界。
我更愿意相信片中的那些事件都是孤立的,否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早就疯掉了。影片不过是把孤立的事件集中起来,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一股脑儿地推到观众面前,让看电影的人喘不过来气。这部影片近两个小时,充斥其中的是不同的人种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塞得满满的象罐头里的沙丁鱼。实在塞得太满,而沙丁鱼们也只是缺乏生命力的标本。我觉得如果事件少一些,就能挖掘得更深一些。现在这样的处理显得非常戏剧化,也过于概念化理想化。但是当然,它只是部娱乐大片,而且是一部能震撼人心的好的娱乐大片。况且,关于种族和人性,谁又有真正的答案呢?
《撞车》成功地撞断了《断背山》的奥斯卡之梦,我一直想看看这东西到底硬在哪里。看完之后我感到震撼,因为《撞车》触及的两大主题的高度的确是《断背山》达不到的,虽然深度上还差得远。我一直认为奥斯卡奖会搞平衡,我本想看看它怎么在《天堂此时》和《慕尼黑》之间搞平衡,但是《撞车》一出手,一切都搞定了。以阴谋论者的方式,想得恶毒一点,如果这部电影压根就是为了狙击《断背山》才拍的,那我也得说一句:伙计,活儿干得漂亮!
4 ) 好莱坞的人性探讨
人性,一切都是关于人性。
善与恶,美与丑是如此难以捉摸。
那个刚刚羞辱了你的男子,你以为他不可饶恕,在死神与他的手之间,你甚至愿意趋于前者;而他,却舍命拼死地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你原谅了他,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爱人。
当你从楼梯上摔下来,守在你身边给你温暖的不是你的爱人,而是那个你刚刚给了她难堪的女佣,你把她紧紧地拥抱,“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那个因自己肌肤的颜色而自卑到天不怕地不怕的抢车贼,电影结束时,却从人贩子手中把几十个亚洲人解救出来,还他们以自由。
……
没有绝对的善,亦没有绝对的恶。只有那个小女孩,天使一般,一切都是美的,化恶为善……
那一场小雪,真美啊。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冷静,控制,戛然而止又意犹未尽。
影片的开头(大意):
“你知道吗,那是一种接触的感觉。人与人,走在路上,彼此擦肩而过。而在洛杉矶,只有冰冷的玻璃窗,高楼,人们只有靠撞车,获得那样一种接触的感觉”……
5 ) 人性的闪亮
一般来说,安逸的生活会让人迟钝,会让人只知道享受,所以会有“居安思危”这个词闪现出来警示我们。
同样的道理,永远的生活在天真的美好中,陶醉在幻想的完美中,也会不自觉的对现实的丑陋产生抗体。可拒绝接受就能代表它不存在吗?
前些天看到一句让我心惊的话:无知者只是人的半成品。我突然疯狂的想触摸更多的真理了,不管它是善是恶,不管它是否残酷的让人心惊。我可不想当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完整的活过。
前些天看了一部让我心惊的电影:撞车。我突然惶恐的不知所措了,因为我发现当自己真正站在善与恶的中间时,竟一度迷失了。人性的天平,究竟倾向哪一边多一点呢?
看完影片我脑中浮现了另一部结构手法极及其相似的电影――《木兰花》,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既深受好评的《不羁夜》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佳作。汤姆•克鲁斯在本片中也奉献了演绎生涯中最好的一次表演,为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殊荣。如果要论区别,最显著的就是《木兰花》里有着很多超现实主义的表现,而本片却是实实在在的写实路线。
这是一个多线索共同进行的故事,单单看导演有条不紊的把这个纷繁的故事巧妙的串连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过看过他的前一部编剧的作品《百万宝贝》的人应该不会有丝毫的惊奇,因为《撞车》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与《百万宝贝》敲击人心的痛楚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
瑞恩,一个中年巡警,我可以看得出他脸上的焦虑和无奈,因为父亲的疾病得不到合理得治疗而在深夜无助得呻吟,因为那个黑人秘书一次次的无礼拒绝。这一切都让我的心底泛上丝丝的同情和怜悯。可这些细微的感觉立即就被接踵而至的情景完全抹杀:瑞恩在晚上巡逻的时候,拦下一辆黑人夫妇驾驶的汽车,并因莫须有的原因对女士进行强行搜身,当他的手在她身上上下抚动的时候,当女士和她怯懦的丈夫眼睛里都噙满泪水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抽离震惊,转向愤怒了。从见证他所作所为的年轻同事汉森当时疑惑和震惊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同样的信息:眼前的这个警察,已经因为他的劣迹,被我们本能的划到了恶人的一边。这是无可避免的,即使他面对父亲时的眼神再无辜也无济于事。
汉森出场时的凌然正气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好感,他因为这件事而主动要求调走的请求则更坚定了我们的看法,这才是我们心中那个正义的警察形象,这才是真正的善意的化身。临走道别前,瑞恩握住汉森的手说了一句话:“等到你多干几年吧!你以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你根本不知道。”
我不以为然,汉森同样不以为然,一句威胁的话而已。当时我真的以为,那只是威胁而已。
遭到侵犯的黑人夫妇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妻子无法忍受作为一个知名导演的丈夫在那一刻让人绝望的怯懦,而丈夫也因为这件事使尊严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是作为一个男人最严重的尊严,这让他觉得几近崩溃。
一切冲突都是矛盾爆发的契机,体会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影片为什么叫“撞车”了,英文名crash直译应该是冲撞,坠毁的意思。这里有个隐语,当那些存在于人生的矛盾积累到无法掩盖时,它就会借着看似偶然的冲突肆意宣泄出来。
一对黑人小偷,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做的却全是鸡鸣狗盗的活。这次他们瞄准的对象,竟然是他们自己的同胞,一个黑人。不幸的是,这个黑人情绪低落,自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正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之中。没错,他正是那个导演。积聚在心口的痛苦无法排遣时,这两个小偷却来抢劫。这让他找到了疯狂的理由,他感到怒火中烧,他想爆发,冲破一切怯懦和羞耻。他的失常的举动吓坏了小偷,也让到场的警察感到威胁,还好,冷静的汉森及时赶到了现场,只有他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黑人导演的冲动的情绪。控制了现场,也就等于挽救了一条生命。黑人导演还没有完全消除内心无能的虚弱,他还含着泪不断的重复:“你们到底要我做什么?”但汉森已经因为成功的处理了这件事而隐隐感到自豪,因为他感觉到了自身背负的重大责任。更重要的是,比起瑞恩来,他是个好警察!
瑞恩巡逻的时候发现一起车祸,车主奄奄一息车子濒临爆炸。他死命的钻进车里要把受伤的车主救出来。可车主看到他的面孔时却惊恐的拼命抵抗:“为什么是你,我不要是你?!”车主正是被他强行搜身的黑人导演的妻子!这时候瑞恩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个已经被我主观的定义为坏人的警察不顾一切的在爆炸的一刹那把她从车里拉了出来,在爆炸的轰鸣声中他把惊魂甫定惊惶失措的她紧紧搂在怀里。被人掺扶着渐渐远去的黑人妻子转过头看了瑞恩,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感情:是感激,还是些许迷惑。那一刻,我也是同样的感受,这到底是为什么,前后他的反差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就好像刚刚认定的真理又被一个极有理由的论据给推翻了一般。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下班归家中的汉森,在路边接了一个搭车的黑人―――那两个打劫的黑人小偷之一,当然汉森并不知道这一点。黑人因为他的热心而感激,却没想到因为打趣惹怒的汉森。汉森警告似的掏出手枪。车里发出了“砰”的一声闷响。虽然我既不愿意看到这是事实,但它却就这样发生了。汉森不敢相信自己刚才做的一切,被他失手打死的黑人手里攥着的不是枪,只是一个小雕刻而已。他慌乱之极语无伦次,片刻之后把尸体扔到了车外并烧掉了车子。殊不知我的内心也在这里剧烈的翻腾,这简直是一种颠覆。这是那个正气凌然的汉森吗?是那个面对瑞恩的丑行要求调离的汉森吗?是那个冷静坦然临危不惧的汉森吗?难道人性的弱点都无一例外的会在极度恐惧和困难面前无限放大而显的如此卑污龌龊吗?如果瑞恩的反差仅是让我无所适从的话,汉森的所为就让我彻底迷失了,究竟什么才是对的,什么能是好的,什么又是人性呢?
这个故事中的人都无一例外的在进行着善与恶的角色转换。
本来耿直的侦探因为想知道失踪弟弟的下落而做了一次伪证,可当他最终找到弟弟时却只是在路边的一具尸体,那个被汉森失手杀死的小偷!
落魄的店铺老板因为自己的疏忽使自己唯一的店铺被洗劫一空。绝望的他拿起手枪去找与此事完全无关仅是因为与他发生了口角的锁匠丹尼尔复仇。
地位显赫的地区检查官的妻子简向来仇视黑人。在她意外跌落楼梯后却发现她20年的好友只顾着玩乐,唯一留在身边悉心照顾她的是她一直漠视的黑人保姆。
角色在不断的变换着,内心在不停的左右摇摆着,疑问在无限的放散扩大。难道没有一些不会变的东西吗?我知道没有人能做到尽善或者尽恶,可在这之间,没有一些信念会让我感到平衡吗?
深夜,锁匠丹尼尔来到小女儿的房间。女儿的床上没有人,丹尼尔拨开床单看了看床下,一双纯净的眼睛看着他。
“你好吗?”
“好”
“被什么东西吓着了吗?壁橱里面没有怪兽的,我讨厌怪兽”
“我听到了枪声……”
“好吧,你知道吗?我五岁的时候,仙女飞来我的房间。他给我一件隐身斗篷,子弹穿不透它的。仙女告诉我,当你的女儿5岁的时候就把这件斗篷传给她。现在,我就把它给你穿上!你想要吗?”
女儿点点头。
丹尼尔郑重其事的把那件“隐形斗篷”穿在了女儿身上。
“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怕了!”
女儿亲了亲爸爸,安心的睡了。脸上的笑容像天使一样。
翌日,落魄的店铺的老板找到了丹尼尔家,他的手上拿着一把枪,他的眼睛里冒出的是绝望的疯狂的复仇的火焰。他用枪指着惊惶失措的丹尼尔,丹尼尔却大叫着不让屋里的小女儿出来。站在门口的小女儿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惊恐的说了一句话:天哪,爸爸没穿隐身斗篷。接着,不顾一切的冲出了门外。就在她扑到爸爸身上的那一刻,枪声响了。
让我觉得心脏随着狠狠的震动了一下。
曾经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枪声有很多次,《死亡诗社》里尼尔自杀的那声枪响,《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玛打伤警察的那声枪响,本片里汉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声枪响。因为我知道枪声紧接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极不希望它发生,但那种紧接而来的死亡的冗长却每次都让我窒息。
此刻,我屏着呼吸,等待着下一刻的窒息的感觉。
丹尼尔疯狂了,他痛苦的吼叫。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店铺的老板面对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嘴角在颤动,却无法说出话来。
“没事了,爸爸。我会保护你的”这时候小女儿喃喃的话语像奇迹一样的出现了,丹尼尔急切的翻开女儿的衣服,竟毫发无伤。我没有等到让我窒息的一刻,却等来了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的一句话。
“这件斗篷真好!”女儿趴在爸爸肩上说道。
我无可抑止的哭了,完全无法抑止。我记得全场看到小女儿安然无恙这一幕时爆发的是一股善意和惊喜的笑声,而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却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哭出来,再渴望流出的泪都要咽回肚子里去。“这件斗篷真好!”孩子无辜的纯真的说出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坚持摧毁的无影无踪。小女孩圣洁的像个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
不管他是否知道自己的子弹不是真的这件事,这已经不重要了。此刻,店铺老板缓缓的向自己的女儿诉说着今天发生的事,脸上充盈的是满足和向往的笑容。
“你知道吗?在她活过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是我的天使!”
我的心静的没有一丝波澜。好像人人都在这部电影之中挣扎着,为自己内心的潜规则挣扎,为自己的摇摆不定在挣扎,为自己的迷失而挣扎。可这一刻我却出奇的清醒。
小女孩确实是个天使,是我们所有人的天使,她永远站在所有人的心头,让那些幻想着极端人生的人,在经历挫折困苦后,回归到人性的平衡中来。
6 ) The fault, is not in our races, But in ourselves.
这个城市有这么多的汽车,撞车(Crash)是这样的难以避免,这个城市又有这么多的种族,冲突(Crash)也是这样的难以避免。
双关的戏名,使得它难以准确地翻译,而电影本身的主题,也让人觉得一言难尽。
电影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洛杉矶一天半内的众生相,人人在和不同的人发生冲突(Crash),那些卑微的人们之间的悲喜剧,有关种族,也无关种族。我们向别人发火,常常只是因为自己心里不爽,但在电影里的洛杉矶,这个一块招牌砸下来,大概会砸中九个不同种族的人的地方,愤怒的炮火,击中的往往就是不同种族的人。看起来是由于种族之间的偏见和冲突,但也许导火线是一些非常个人的原因。——如果你刚刚在街上被两个黑人混混打劫,吓了个半死,你在跟家人发泄怨气,大骂该死的黑鬼都是贼的时候,会不会顾忌正在帮你换锁的锁匠是个黑人?但是,那些潜意识里的偏见,也许又使弱势族群刚好成为枪口下的牺牲品,所谓柿子总拣软的捏。——即使你是个自以为没有种族偏见的好警察,深更半夜可以让一个黑人小子搭你的便车,但当你们争吵起来,他不顾你的警告,伸手到口袋里去掏东西的时候,你会不会以为他在拿枪而向他开枪?(如果那不是一个黑人,那么不要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根本连架都不会吵起来。)
如果Crash的编剧兼导演接受采访,会不会说,这部电影说的不是种族歧视,而是在探讨人性呢?很多人都会认为它的主题是有关种族问题的,但是我认为,并不这样简单。消除歧视,种族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人人熟悉了那套政治正确的指引,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当复杂的情况,不能以一句种族偏见掩盖一切。就像电影开头Graham警官说的那样,在玻璃和金属阻隔之下,我们久久没有与别人擦身而过的经历了(大意)。其实,政治正确,也像是人们心灵上的玻璃与金属,它保护着我们,小心翼翼地不受伤害,但也让人失去了在冲撞与摩擦中互相理解的机会。只是,在利与弊之间,我们如何抉择呢?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电影里的细节,也做得相当细致,不过不是暗示和象征性的,而是情节性的,有些温柔感人,有些尖锐反讽,也给观众留下不少的回味。但与《断背山》的细节不同的是,《断》的细节指向的是电影本身,给观众带来的是对电影情节含义的再回味与再发现,而Crash的情节、细节却是让观众去反思与思考的。所以看完《断背山》,可能会为两位男主角压抑的爱恋不容于世而扼腕痛惜,偷偷叹息自己的遗憾或者伤痛,会陷入影片而不能自拔。同时也期待,也许没有了偏见之后,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看完Crash之后,你会发现,即使社会是在慢慢进步,但人生依然是如此无奈与复杂,大家都是平凡的人,好人出于自我保护,也会有不光彩的劣行,混蛋在感激或愧疚的一念之间,也会做出善举,人们在冲突与摩擦中互相伤害,但同时也互相帮助与安慰。
看了不少的观后,很多人觉得剧本的情节安排得巧妙,手法很独特,但是,在我个人看来,编剧手法并没有太多很新的东西,电影的深度其实在于前面所讲到的带给观众的思考。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编剧及导演Paul Haggis是电视剧编导出身,可能正因如此,这部电影其实有着很多的电视剧痕迹。被两个黑人小混混抢车之后,地区检察官讨论如何处理最完满那一幕,我大笑之余一下子想起Spin City。在结构上的多线索平行又互相交叉的手法,没看过的也许觉得巧妙新奇,但在电视剧里已经是屡见不鲜。尤其是,我看了那么多季的ER,这种结构再熟悉不过了。看完后觉得,如果ER拍一部两个钟头的电影版,也就是这个样子吧。而且,ER拍到现在,急诊室的医生护士,也是那么族群复杂:出身富裕的白人,从底层奋斗上来的黑人,来自前南地区的,来自中国的,拉丁裔的,印度裔的,单身母亲,女同性恋……加上来急诊室的人也那么五花八门,对生死的思考,选择的两难,丝毫也不逊于Crash中安排的种族问题。而且,ER里面,以急诊室作为舞台,让不同的人在这里相遇、离开,虽属偶然,也总接受得过去。但Crash里安排这么多不同种族的人在一天半里面互相扯上关系,未免就过于巧合与刻意,尤其那两位警官先生,与前一天被羞辱的那对夫妇再次相遇,还要是不再一起执勤的情况下,那么戏剧性地一人遇上一个,真是中了彩票头奖了。
当然,编剧安排种种的巧合,是想要造成一种人类的命运互相关联的效果。以前看过一些欧洲电影,也有类似的手法。像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Before the Rain(中文有译作《山雨欲来》和《暴雨将至》的),它是三个故事先后发生而不是平行发展,但是和Crash相似,三个故事里的人物,也是互相关联的,而且两者都用了一个环形的结构,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然后倒叙,再回到开头的时间点,而且它通过剪辑,造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时间循环效果。Crash和它还有一个很相近的细节处理,Before the Rain开头从天气闷热,暴雨将至讲起,而结尾回到开头时间之后,则是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落下。而Crash在开头不久,警官说到,像要下雪了,而临近结尾,果然是雪花飘落。两者异曲同工。但我觉得无论是环形结构的效果,还是这种类似的安排,还是Before the Rain来得意味深长。
PS:Crash可能是到此为止,我在一部电影里面看到最多种族出场,听到最多粗口的电影了。
PPS:题目来自《晚安,好运》里面引用过的一句莎士比亚: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Julius Caesar, ActⅠ,SceneⅡ
7 ) 处处是隐喻
重看一遍的时候仍旧感动,为那个冲入汽车中的男人,为女人烟火中的回头落泪。为小女孩抱住父亲,父亲绝望的哭喊。为这城市的华灯初上,雨中的车灯,滚落的黑人男孩,手里握住的木头雕像。
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如果我是评委也选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为最好看,而是因为最反映社会现实。
我不喜欢里边那股子尽管遮遮掩掩但仍然扑面而来的说教味儿。然后要说到多线程,说到多米诺,相比几年前先看的《Babel》,这点劲儿,跟洗头时碰到个不够力的小妹一样,她以为自己已经很卖力了,可我脑袋上最痒的那块地方一直没挠到啊。
叙事结构很用心。不过这个主题总觉得太刻意和人为化了。
网状结构电影.
表面上是在探讨种族间的偏见与冲突(crash),本质上是在讲人性的和解与救赎(touch)。
在美国生活后对片中的情节感受更深。我们知道种族歧视不好,知道自己也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当我们看到街上成群结队的黑人,我们还是会感到害怕厌恶。我们明明做人都恪守准则,但还是有人对黄种人有偏见。当我们在努力为自己这个种族证明时,我们总会有同胞在拖后腿。生活就像撞车,有因不一定有果
如同一张白纸上的人物群像素描,对于有脸盲症的我来说辨认角色实在是煎熬。几场高空俯瞰的上帝视角审视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形形色色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这里,上演着暴力与博爱、杀戮与救赎的反转。最喜欢两段,烈火中营救曾猥亵过的女人的警察,穿着隐形斗篷冲上去挡住枪口保护爸爸的女孩。
非常好。小女孩那段我掉泪了都。
剧情错综复杂,几乎就是当下美国族群问题混乱的注脚,致力于展示人性深处的非理性暴力宣泄和民族仇恨,素昧平生的人物毫无关联却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陷入了一个多米诺式的伤害怪圈。每个人在遭到其他民族人群的伤害后,会变得冲动、偏执甚至恶毒,将痛苦转嫁到另一个毫无关系的弱者,使愤怒就像撞车一样引起连锁反应。部分冲突和巧合情节设计较为生硬,但瑕不掩瑜,影片本身就是一部寓言式电影。
【B】豆瓣标记的第一千零一部电影,拍的有点做作,有关种族歧视的主题挖的太肤浅,但是交叉剪辑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大。
剧本是殿堂级的,表演是忘本式的,《断线》原来只是一部失败的模仿作。电影客观地把每个人的善恶均匀表现出来,于是当我们不再以非黑即白的心态去看待时,才发现这些人就是自己的影子。所有纠缠不清的痛楚真正迸发的时候,便能辉映人性中残余的温暖。
把一切和种族有关的问题提纯、放大、罗列,然后开始生硬地说教...用力太狠,匠气太重
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爆了美国之春的当下,遍地“美丽的风景线”,重新审视这部电影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种族歧视是美国的一道陈年烂疮疤,几百年来从未真正痊愈过,隔三差五就会重新被揭开,流出大量令人作呕的脓水。电影让《断背山》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不少人指责赢在政治正确,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能通过如此绵密的网状叙事相对全面的浓缩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状,且不显得杂乱,实属不易,只是一样会被人指责编剧过于刻意,匠气太重。尤其是结尾不少人都获得了救赎,形成大量的人物弧光,更有粉饰太平之嫌。最为讽刺的是两个一开始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却最终酿成悲剧,在美国依然保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人人持枪的当下,亦会人人自危,只会陷入歧视循环的下降螺旋中不能自拔,至少从现在来看,这是一个被诅咒的死结,而且似乎越来越紧...
小孩子那幕。
CRASH,不仅是撞车,更是种族、人性的冲撞。沉重地我只能一再一再叹息。
奇迹、正义和爱皆无处不在..先说缺点:收尾相对较一般,加入中国人稍有做作感,父亲是糖尿病的警察的那条线,主轴上稍微有些交待不清,奥康纳那条线也有些不够力度..除开这些以外,通过各种犯罪来探讨种族与隔膜并非新鲜事,但仅仅那双隐形的天使的翅膀,仅仅那一组镜头和铺垫就已经值得五星的评价
伟大的作品。重看一遍的时候仍旧感动,冲入汽车中的男人,女人烟火中的回头而落泪。为小女孩抱住父亲,父亲绝望的哭喊。这城市的华灯初上,雨中车灯,滚落的黑人男孩手中的木头雕像。向一切的怀疑、争吵、怯弱、爱。致敬。
有点太假的感觉。
3.5 出色的多线叙事和群戏表演 但还是为断背山鸣不平 尽管隐形斗篷和车中救人的戏写得太棒 可匠气之笔还是太多 有意思的是群戏表演的表彰点落在了白人警察的饰演者身上 黑人导演的饰演者却没有提名 不过隔年就给了男主提名作补偿 最后想说 最没地位的还是亚裔
踢猫的故事,人有负面情绪就不自觉的发泄给别人,无辜的人何其多,对黑人群体没有好感,看看广州那些黑人啧啧啧。
当导演有些用力过度,当编剧非常称职。如果我是评委也选它是最佳影片,不是因为最好看,而是因为最反映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