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黎明

动作片法国1972

主演:阿兰·德龙  理查德·克里纳  凯瑟琳·德纳芙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大黎明 剧照 NO.1大黎明 剧照 NO.2大黎明 剧照 NO.3大黎明 剧照 NO.4大黎明 剧照 NO.5大黎明 剧照 NO.6大黎明 剧照 NO.13大黎明 剧照 NO.14大黎明 剧照 NO.15大黎明 剧照 NO.16大黎明 剧照 NO.17大黎明 剧照 NO.18大黎明 剧照 NO.19大黎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9 20:08

详细剧情

吴宇森“纵横四海”的原型。阿伦狄龙今涉足「改邪归正」,首次饰演执法者警探高文,为了捣破毒品交易,查案至海边一个宁静小镇,邂逅上美艳的嘉菲(嘉芙莲丹露)。可惜俊男美女的故事并不是快乐的保证,因为美人儿原来是贩卖头子兼老友的情妇。两位好友一黑一白,爱上同一个女人,面对友情和爱情,该如何抉择?梅维尔的简约主义在本片尽情发挥,精要的对白,短促的场景,极少量的配乐,甚至连阿伦狄龙的演出也比其他电影更为内敛。开首一场械劫案,冷冽得来逼力甚强,借风借雨,营造气氛,场面调度之精致,绝非一般的类型片所及。梅维尔在影片拍摄期间已经抱恙,本片也成为导演的最终回。

 长篇影评

 1 ) 咦。。。呀。。。啊。。。。

看了阿兰德龙演的几部梅尔维尔的片,红圈,独行杀手,大黎明,发现一个特点是,你想在他的电影里找强烈的戏剧冲突、一曲三折的故事情节是没有的,尤其是这部大黎明,一是因为人比较多,人脸识别障碍者很忧伤,看了半天混不清谁是谁,二是开头的抢劫案和后面的毒品案似乎没什么关系,整个的主线很不明显,不小心就根丢了。跟丢了才好,你就会立马给某个片段给深深吸引住,比如火车上那一节,你说他故事大主线很不明朗,细节却拍的如此仔细,包括主角换衣服,梳头发,都一丝不落的拍下来,整个“犯罪过程”像艺术表演一样精致耐看,《红圈》里的珠宝抢劫案也是一样,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然后片中有些地方你会情不自禁“咦”出来,比如阿兰德龙演的警察,闯进犯罪同伙的家,同伙正准备自杀,(也许是为了对得起兄弟,进了警局难保自己嘴松,兄弟情啊。。)阿兰推开门,同伙举枪还未射击,阿兰关上门等枪响后才又开门进去。照理说警察当然希望捉活的,好逼出口供。还有结尾反一号佯装拿枪诱警察开枪,这个动作在独行杀手里也出现了,让人捉摸不透,又隐约感觉到反派大英雄的可歌可泣的宿命之感。耐人寻味。。。。也注重对各个人物的描写,比如那个像妓女一样的线人,给阿兰警察打了巴掌轰出门外,眼泪哗哗的,当然有内情啦,还有那个六十岁的犯罪同伙,年老没工作,给人看不起,最后又自杀以保全兄弟,你能说他参与抢劫是纯粹为了钱吗。重细节,冷静,即使有写感情的也是极内敛,巧妙的戏剧冲突隐藏在不经意间的惊鸿一瞥,导演的风格融入其中,可以看多遍,细细品味。港剧枪战片警匪片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故事性很强,或紧张得扣紧十指,或嘻嘻哈哈看得高兴,但过后无甚回味。所以纵横四海里面最让人回味的,还是那几个经典片段,偷画,舞会等,他们都是技术宅。

 2 ) Jean-Pierre Melville的《大黎明》

昨晚终于把Jean-Pierre Melville的《大黎明》看完。一前一后。分了两趟,因为实在太闷。和《独行杀手》比,没了简约的构图带来的张力,而是直铺顺叙,少了点风格,有点琐碎。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次的味道更虚无。如果说《独》还有点孤独咀嚼的话,《大》有的只是无聊。全片花了很多场景去描述一次周详的抢劫,却在结尾处迅速被侦破。没有追车没有枪战。也没有安排半点悬念。只有一群人在马路房间火车中穿来穿去。影片一反高潮迭起的警匪片式样,体现了导演一贯的黑色片主张。但作为观众我只能欣赏它的概念,无法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趣味。倒是阿兰德龙的演技可圈可点。从形象上看。他的脸比《独行杀手》时期胖了。体态有点敦厚。角色也不象上回是个无名杀手,游离在体制之外。倒是社会中坚,一个警长。他以内敛的表演诠释出了主角身上那种浸透世故的虚无。习惯了自己的工作。按照程序在行动。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多大兴趣。只是在不停地走,不停地说。时不时露出微笑。却会突然殴打起犯人,但是从中丝毫没有获得快感,有的还是厌倦。阿兰德龙是我少时偶像。他演出的角色可以说贯穿了战后法国电影史,已成为一符号。中文网上关于此片的剧情介绍大多是错的。包括impdb的。正确介绍请看以下连接:
http://bc.cinema.com.hk/adhoc/alain-web/m9.html

 3 ) 在最后一刻迎来透明蓝的大黎明

先声明:梅尔维尔的电影我全都闭着眼睛打五星,阿兰·德龙的电影我全都闭着眼睛打五星。再加上抢店教学片类的,只恨不能再加几颗星。
晚上抽风看完了Borsalino,却忍不住跑来写很久以前看过的大黎明的影评,因为看见阿兰·德龙就会想起梅尔维尔,想起梅尔维尔,不可能不想起大黎明。
不想透太多情节,主要讲讲感受,再说透梅尔维尔的情节也实在太累。看梅尔维尔的电影第一遍总觉得有点吃力,有时候是因为Alain Delon的美貌牵扯太多精力,没有Delon的时候一般就是因为思维太缜密,细节很少直接交代,往往要第二遍仔细琢磨才能初探门道。梅尔维尔很厉害的一点(有时候也是最让人恼火的一点)就在于不交代清楚。这么说也不太精确,因为他确实把所有细节都摆在你面前了,但是你有没有把先后情节串起来,观察够不够仔细,看没看懂这些高智商手法,就另说了。导演非常不担心也不纠结于观众一定思路清晰。比如女主角突然出现在杀人灭口的队伍中用一支空针管解决了目标,比如男主虚虚实实诈出对手的一通电话确定了对方的地理位置。我本来就急性子容易漏细节,还非爱看这类题材,第一次看的时候都实力蒙圈,理清思路之后又深深沉醉于这一魅力不能自拔。
但是这部片子最触动我的是一些感性的因素。更确切地说,是通篇扩散的那种透明的浅蓝色。
首先在《独行杀手》遇见梅尔维尔的冰蓝色,当时被冻得不轻。当时看《大黎明》的时候就是冲着大师遗作的名头去的。电影刚刚开始,为了暴烈的海风中扑面而来的透明蓝,居然给人一种温润之感,我就只能感叹一句:梅尔维尔!从色调上明显有别于《独行杀手》极具入侵效果的浓重的蓝色,《大黎明》的色彩效果只能说是沁人心脾。同样是老练,阿兰·德龙的警官和当年的独行杀手在气质上也有着微妙的区别,一个稳重老辣,一个凛冽逼人。大黎明的情节和节奏整个也温柔得多,但是暗潮汹涌。个人在其中相当欣赏的一段是劫犯在家中的戏份,失业之后铤而走险抢劫银行,却从不敢告诉老妻真相,只推说自己有找新工作的希望,最后事情败露绝望之余吞枪自杀。男主推门看见对方手中拿枪时的那个镜头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梅尔维尔平平淡淡不渲染不煽情却让人拍案叫好的手法。还有熟悉的梅尔维尔式忧伤,男主和最终的对手(也是好友)对峙时平淡的一句警告,对方做了一个掏枪的动作并被击毙其实却并没有武器。男主看清女主的真相之后,最后和搭档在车里长长的沉默。阿兰·德龙常有的面无表情,恍若梦中,而搭档的复杂心情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仿佛替他做了表情。角色从来不表现悲伤,因为悲伤全给了观众了。
有我个人感情因素问题,但是《大黎明》真的是一部让我何时想起都倍感触动的电影,因为温柔而又冷漠的叙事,因为温暖又残忍的透明蓝。褪去了锐气和锋芒的梅尔维尔元素,原来可以这么动人,可以让人在最后一行字幕消失之后,比电影里的Alain Delon沉默更久。有时候我会拿这部片子开玩笑,梅尔维尔在最后一刻,终于给了阿兰·德龙一条生路。走向红圈的独行杀手,在最后一刻迎来大黎明。

 4 ) 世界末日,警探先生

【剧透注意】

这部电影有一个奇怪的中译名:首先,它的法语原名Un Flic意为“一名警察”,英文一般也翻译为A Cop或者Dirty Money,实在是看不出来和黎明有什么关系;其次,这部电影本身在梅尔维尔的电影生涯中所处的位置,无论是从他本人的创作历程(这是他生前最后一部电影)的角度,还是从由阿兰.德龙主演的有着三部曲式的微妙关联的三部犯罪片(这也是其中的最后一部)的角度来看,影片本身都承载着与“黎明”完全相反的意味。只有一个对这一译名的合理解释,就是它指向的是构成电影的质料结构本身:因为在情节上,这一个事件序列中每一事件的开端和发展都在黄昏和夜晚进行,而结局如何就只能等到次日白天才能揭晓,无论是两场关键性的抢劫还是人物之间的见面和联络,都基本上遵循这一规律,而影片情节上真正的结束,即警察开枪杀死劫匪,也正发生于黎明,因此“黎明”在这部电影中有着“结局”的意义外延;而在形式上,这部电影的摄影由参与拍摄《影子部队》的沃尔特.沃蒂兹掌镜,画面依然沿袭了《影子部队》中的冷灰色调,在幽闭性的室内场景采用具有压迫感的低调照明和高对比硬光,然而跟《影子部队》相比,这部电影很明显在各个层次上都极端了许多,其中最明显也是最一以贯之的极端便是笼罩着整部电影的雾蒙蒙的灰蓝色。由于无论清晨、正午还是夜晚,它们的色调都是统一的,因此除了能够根据天有没有黑看出是白天还是黑夜之外我们无法根据这种色彩判断影片中的具体时间,只能从情节中人物对话或一些时间的提示判断出这是什么时候,再加上电影的情节主体大多是在夜晚进行:开头的抢劫开始于银行即将下班的黄昏,然后随着逃亡的进行,时间进入黑夜;随后,无论是克里纳饰演的劫匪西蒙杀死受伤的同伙,火车偷窃的那著名的二十分钟,还是科尔曼那一连串对真实警察日常活动的仿真的走访调查,与线人在街头碰面,以及最后对参与抢劫的失业银行职员的追捕,都是在夜晚进行。因此,白天在这里既是黄昏,也是黎明,你无法辨别二者的区别,而每一次日出过后,时间又会随着情节发展向夜晚疾驰而去。因此,综合来看,称这部电影为《大黎明》,实际上是用一种隐喻和自我映射的方式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具备一种对衔尾蛇一般的虚无主题的追求,“黎明”则是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头,最终也会被自己吞食。

毫无疑问,这不是梅尔维尔的影片之中最出色的一部,当年的票房和评价口碑都相当惨淡。从商业上讲,它很难满足那些冲着诸如三位主演这样的大明星来观看影片的观众,毕竟就连德龙本人也只是在第一个关键情节基本上已经结束的时候才真正出现在故事里(排除电影第三分钟时镜头掠过坐在汽车里的他的特写,但这里似乎只是提醒一下大家刚刚的旁白是从谁的嘴里说出来的,而这短短的几秒钟和剩下的与其构成平行剪辑的银行抢劫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而凯瑟琳.德纳芙这样的大咖在影片中也仅仅是一个符号般的配角,作为两个男人之间微妙关系的催化剂存在——这也是梅尔维尔经常被诟病的一点:他并不擅长塑造处在一般异性恋男女关系场域中的女性角色,而且似乎也没打算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他拍摄过女性为主角的影片,例如《莱昂莫汉神父》,也塑造过强硬且独立的女性角色,例如《影子部队》中的马蒂尔达,然而《莱昂莫汉神父》中男女双方的情感发展是基于女主角与她的欲望对象神父之间思想上的交锋发展的,而《影子部队》中的马蒂尔达又处在战时那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在他的其他影片,尤其是犯罪片中,女性角色的活动大部分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并且扮演着被动和符号化的角色,有时候甚至完全缺席,例如《红圈》,这无疑会激怒相当一部分女性观众。不过梅尔维尔在采访中倒是很坦诚地承认了自己这个缺陷,他说他并不讨厌女人,他只是对她们无从下手。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影片的叙事有一些无法忽视的缺陷,最明显的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情节中没有得到站得住脚的表现,比如三位主角相互之间应该是相当亲密的三角关系但影片中他们最多的也不过是无言的交换眼神,根据台词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关系应该远比他们各自与女主角的关系要亲密得多(面对凯西对于西蒙对她与科尔曼之间的秘密恋情产生怀疑的担忧,科尔曼回答:“他没有怀疑,他一直都知道”),但两人之间甚至几乎没有无第三者参与的对手戏或者更进一步的语言交流和肢体接触,这对于从不吝惜笔墨表现故事中存在的男性情谊的梅尔维尔影片来说是非常奇怪的;另外,它在一些看似没必要的地方也故意用一些重复的镜头把节奏拖得很慢,比如一些跟主剧情没什么联系的警察局审问,镜头在一言不发的所有人的脸上跳来跳去,或者戏剧性的推镜头,从人物胸像或者半身像推近至面部五官的大特写,拉长了特定情节的时间或者仅仅是在感觉上产生了时间变缓或停滞的效果,甚至还自带一种奇怪的滑稽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难说究竟是谁发明了这样的手法,但我们可以在很多上个世纪末的香港动作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手法,它一般被用在有强烈情感表达或气氛紧张的时刻,例如即将开始打群架之前,影片会用这种方式展示一下准备动手的人们脸上的表情和瞬时的动态,可能还会配上有些夸张的戏剧性音乐,然后大家就知道这是要打起来了。同样让人觉得有些滑稽的还有很多细节,例如那二十分钟火车盗窃里很明显是玩具模型的火车和直升飞机,从直升飞机降落到火车上后的西蒙在去偷手提箱之前一丝不苟得甚至有些不合理的乔装打扮(他甚至还给自己梳了一个整整齐齐的背头),科尔曼与凯西见面时戴着一副夸张的墨镜,在有着壁画的美术馆外的街景甚至也很明显是画上去的,等等。这对于一部基调相当严肃的电影来说,似乎是挺破坏气氛的。看起来,一切都成了符号与情节的杂耍,以至于达到了一种精神错乱的地步。

然而,当我们回顾这位导演的一生,就会发现《大黎明》依然是一部相当重要的影片。梅尔维尔是个相当叛逆的导演,对主流商业犯罪类型片来说他是叛逆的艺术家,对左派居多的战后法国导演圈子来说他是叛逆的“戴高乐主义者”,甚至连对于已经很叛逆的法国新浪潮本身,梅尔维尔也选择了与它叛逆地分道扬镳。现在,他叛逆的对象又变成了他自己。这部电影有着典型的梅尔维尔配置:警察与罪犯的题材更是梅尔维尔一生所关注的,德龙和保罗.克罗谢这样多次合作的熟悉面孔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梅尔维尔式演员”,摄影师也参与过他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影片中表现的犯罪细节依然相当一丝不苟,甚至连德龙开的车都还是和《红圈》里长得差不多的美国车。但随着深入剖析的展开,我们会发现这些典型配置又像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戏仿或反身性的嘲弄:德龙从一个好罪犯变成了一个坏警察;开头的引语字幕依然存在,但引用的内容从《独行杀手》和《红圈》的带着东方色彩的寓言变成了一行明确点题的关于警察的文字;在《红圈》里占据重要地位的男性之间的情谊在这里依旧存在,但被弱化到比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还要难以识别的程度;《红圈》里近似《男人的斗争》和《夜阑人未静》的八分钟实时盗窃戏在火车段落被扩张到了相当过分的二十分钟,而其他情节则被压缩了,例如对迈克尔.康拉德的角色的审问就只用警察局外天色从亮变暗来暗示审问已经完成;梅尔维尔的影片一直以平衡写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间的矛盾而见长,这部影片中写实本身反而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过去一直主张的“拍摄有颜色的黑白片”在这部影片中抵达了一种病态的极致,在灰蓝色的笼罩下电影看起来就像被叠上了蓝色滤镜的黑白片,其他的色彩都被洗刷殆尽。再加上前面提及的滑稽感,我们很难不猜测梅尔维尔制作这样一部电影会不会真的出于一种自嘲的目的。可惜,随着他的去世,这一问题的答案也被他带进了坟墓。但观察他以往的电影,很明显,几乎从《第二口气》或《眼线》开始,这种因为过于沉重不得不用黑色幽默加以调剂的虚无主义气质就已经在他的电影里生根发芽,而对他曾经已有的成功影片的自我嘲弄则意味着这种虚无主义已经完全成熟,以至于需要用甚至已经有些滑稽的夸张戏仿来让它看起来没那么具有毁灭性。

或许年过五十的他在愤世嫉俗方面也上了一个大台阶。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和法国解放时期的地下运动之后,相信梅尔维尔已经看透了他所处的这个社群:充满男性的自大、冷漠与无情,还有藏在枪支、黑话与金钱交易背后被虚荣的义气伪装的性关系,女性话语在其中的缺席和不受欢迎。法国的地下犯罪世界对他来说无疑是相当熟悉的,年轻时他甚至还曾亲自结交过许多黑帮成员,也许在这么多年后,他已经看清了,无论是罪犯还是警察,间谍还是军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正如他所说:“警匪片是现代悲剧的唯一形式。”因此,他一直擅长在影片中制造令人同情的强盗和强硬狡猾不招喜欢的警察。在《大黎明》中这种思路得到了一种更新:警察和罪犯被置于近乎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在二者的世界来回周转,罪犯的工作不会比警察更没有秩序,而警察的调查工作也不会比犯罪行为更不暴力。最终西蒙被科尔曼杀死并不意味着正义战胜邪恶,它仅仅意味着一群人在这场战斗中赢过了另一群人,究竟是谁站在法律的一边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法律属于随着现代性陷入危机也一同行将就木的价值观的一部分(正如影片中那栋扭曲的警察局大楼),而无论警察和罪犯他们都仅仅是在做自己的工作罢了,没有人真的遵从某一个有效力的信条。梅尔维尔的叛逆也正在于此,他不相信这个“有效力的信条”存在,他只相信自己,因此也就能伪装自己游走于各个相互对立的势力之间,是谓“打入敌人内部”。而他的不相信又让他仅仅是对这些有毒的男子气概的存在进行看似宣扬实则暗讽的大肆嘲弄(就像在《大黎明》中,最坦诚最清白的角色反而是那个变装女线人加比,而作为警察的科尔曼却仅在需要她的时候温柔相待给予认可,在不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施以暴力,还轻易夺走了或许在外受尽嘲笑和不理解的加比在他这里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尊,还让她穿得像个男人一点),却从不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在《大黎明》中这种虚无与悲观的态度则完全一展无遗,甚至连《独行杀手》和《红圈》里仅存的作为缓冲的一点感情都没有。德龙曾经在采访中描述这部电影为一场世界末日之后“死人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好像这些黎明之下空荡荡的昏暗街道才是真正的灵薄狱。这是一个由黑色电影(或许还有西部片)的城市中心主义构建起的古老比喻,我们甚至可以在诸如《守望者》这样的文学作品里看到它。实际上这种比喻在如今不但没有过时,随着我们在这个例外状态中越陷越深它的艺术价值反而变得更加值得发掘。不仅仅是西方,日韩、大陆和港台也出现过许多延续这个传统的影片,例如近几年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和《智齿》,但其中很难出现能够达到哪怕是《大黎明》这样的公认为梅尔维尔最糟糕的作品之一的影片表现出的彻底与纯粹。当然电影作为一种商业需要顾忌的东西太多,从市场到审查都是限制所在,独属于梅尔维尔以及受他影响的一批犯罪类型片作者导演例如斯科塞斯、迈克尔.曼和杜琪峰等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希望终有一天我们还能与这种电影再次相遇——哪怕会是在从它的幻想中变为现实的世界末日的街道上的某个黑暗角落。

 5 ) 黑白效果的彩色电影

最近经常有阿兰德龙的片子,都很老的。昨天看的这个并不算是很出色,至少阿兰德龙的表演很一般。但是导演的手法还是有看头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情节还能吸引人也算是成功了。

今天在网上查了查评论才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现象,这是一个彩色电影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是黑白的。确实,今天我回想了一下,对于影片的色彩几乎毫无印象,努力地想了想终于记起来确实是彩色电影。但是导演所选择的场景和使用的色彩给人的印象都是灰、白、黑。而巴黎灯红酒绿的夜景似乎微不足道,一下子就消失了。确实是很成功啊,用彩色制造黑白效果,有一手。

影片的情节有不少漏洞,警察为什么和罪犯是朋友?他们和那个情人奇怪的关系,等等有点牵强。不过强烈的氛围压抑了对于情节的好奇心。谁都能猜到最终的结局,但是到达这个结局的过程是一种细致的,精致的体验。

里面的女主角看着很眼熟。今天想起来了,今年还看过她演的电影。三十多年了,法国演员真是幸运。

 6 ) Un flic 一个正派的警察

新浪潮电影的理念已经随着时间的前行渗透到后续的电影制作中,人们不再提起,甚至想不起新浪潮电影,然而这丝毫不影响这个浪潮对于电影发展的巨大贡献。

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是新浪潮电影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在他遗留的5部巅峰之作中,这一部《un flic 大黎明》(顺便提一下,我不明白为什么把电影的名字翻译成大黎明,法文名就是一个警察)在5部作品中排名最末,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导演秉持的极简主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少即多是梅尔维尔的一贯主张。台词简,画面简,信息却多,这就是艺术。

让我们通过两个场景来体会这种极简。1.对路易的审讯。5个警察分开距离半环状围着路易站立,一个身形与路易相当的年青警察立在路易的对面,一盏超级亮的三个人头大小的聚光灯从年青警察的身侧直射到路易的脸上。场面结束,镜头立刻切换到下一个平和的画面。审讯的场景没有任何暴力和野蛮,然而,留白却让观众看到了残酷和血腥。否则,那个匪头西蒙言之凿凿地确信不可能招供的路易怎么就都说了呢!2. 夜总会里,匪头兼老板的西蒙招待警长兼好友的科尔曼(阿兰 德龙饰演)。警长逐一询问西蒙是否认识这个以西蒙为首的四人团伙的每个成员,警长一一说出名字,西蒙一一否认。警长最后说出的是路易,此时的西蒙开始犹豫然后继续否认,警长却说:他认识你。西蒙再没说什么,警长起身离去。从西蒙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恐惧和慌张以及不知所措。

极简的同时不乏幽默。那个运送毒品的人壮如拳击手,与他这趟运货的结局相比,这个人就是个幽默;西蒙曾说路易绝不可能说,但当他告诉保罗路易说了,而保罗却重复西蒙之前的话:c’est pas possible 这不可能,西蒙却说:si, c’est possible这有可能 。这又是幽默,语言多么简单。

另外还要提及的是两位明星演员。看老电影的好处就是能看到你喜欢的演员年轻时的样子。37岁的阿兰 德龙依然是一张无人能比的五官搭配完美无憾的脸,岁月又给他加了成熟的魅力;年仅30岁的卡特琳娜 德纳芙,那张典型的法兰西面孔美得无可挑剔。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玩味的电影。然而,它也是相当小众的。时代的躁动不支持人们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

 7 ) 转\毛尖: 梅雨和梅尔维尔

片子没看,被这篇评论说的心痒。

每年电影节如期而至,每年黄梅雨也如期而至,而当我收好雨伞定下神,电影开幕,银幕上的雨比外面还大。

梅尔维尔的大雨,哗啦啦直接下到我们身上,《大黎明》劈面而来。四个男人一辆车,都是礼帽长风衣,江湖匪徒江湖死,电影开场已经把结尾写好。只不过这次,追击他们的警察,比他们更蓝调更寂寞也更有江湖气。

《大黎明》是梅尔维尔最后一部作品,一年以后,他死于心脏病。在梅尔维尔辉煌的作品目录中,《大黎明》恐怕连前五名都排不进,而且,梅尔维尔的很多影迷抱怨这部电影终结了老梅过往电影中最迷人的匪徒情谊,四人一起抢银行,其中一个中枪,好不容易送入医院,但几经转折,另外三个却又去把病床上的同伴灭了口。老梅的匪徒不应该这样干啊,你看《红圈》中,素昧平生的匪徒,凭一个眼神就认定了对方,最后为了救对方,彼此都置生死于度外,老梅定义的江湖不就应该是吴宇森后来接棒的“纵横四海”哥俩好吗?

可惜梅尔维尔没有力气为生命最后一刻的转折作辩护了。《大黎明》的电影题辞说,“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两种感觉,含糊和嘲弄”,这个题记既有强烈的暧昧性,又有深刻的虚无感。我的理解是,梅尔维尔用这个题辞终结了他的浪漫主义英雄,他告别了他的“赌徒鲍伯”和守护鲍伯的老警察;告别了他的“独行杀手”和杀手没装子弹的秘密,在《大黎明》中,梅尔维尔试图在他金属般的存在主义中加入更加冰冷的现实主义,只不过,他的态度还不明晰,所以,全剧台词出奇地少,使得本来就让人有脸盲感的歹徒更加面目不清。但是,老梅的动机很明确,这次,他没有让他的阿兰德龙演江湖杀手,阿兰德龙这回演警察,但警察和匪徒一样的表情,一样的衣服,一样的叼烟姿势,一样的出手狠辣,甚至,和匪徒大佬分享同一个女人。

在这个意义上,《大黎明》即便不算老梅的代表作,也是老梅最重要的一个作品。或者说,他一个人完成了黑帮电影和黑色电影的合流,又一个人完成了警匪电影的转向,他发明的灰色语法开启了全球新浪潮,光是在香港,就既附体了吴宇森杜琪峰,也直接进入了《无间道》。这个男人,实在太牛了,光是他那种以黄色小说作家腔调行走江湖的肆无忌惮,就可以踢开一溜又娇嫩又文青的当代导演。

电影节里,看了一场又一场电影,但是像老梅这样冷峻的,只有一个。看很多导演卖萌卖笑镜头用足,就会想,你们去看看《大黎明》啊,法兰西女神德纳芙也没机会跟摄影机调个情,老梅铁着脸在银幕上对抗软电影,多帅。如此,当我好不容易挤入大热门电影《昼颜》的放映场,看到导演活生生把一个出轨剧拍成纯情片,三观如此陈腐,简直恨不得集齐神龙召唤老梅:救救电影。

《大黎明》落幕,开场的大雨变成黎明的铁雾,我起身又走进上海的梅雨里,感觉这场姓梅的雨跟老梅肯定有关。

 8 ) 好导演要有怪癖好

大概每个喜欢吴宇森和杜琪峰的人都知道他们受梅尔维尔影响之深 传说中纵横四海是为了向这部大黎明致敬 但除了两男一女一正一邪的人物关系 其他真的是一点边都不靠 但从中可以看到很多梅尔维尔的手法 台词总是很少 少到打个电话也可以玩沉默 他喜欢用任务和镜头来展现剧情 这样的剧情更紧张也更具有表现力 因为不是向观众灌输而是让观众去观察 影片的小高潮开头部分的银行抢劫和中间的火车偷毒品无一例外的没有台词处理 但也看的人惊心动魄 是其后很多年到现在也很难营造出的紧张气氛 作为教科书也不为过 一贯的雄性情结表现 无论是通知同伙坏消息还是自杀 还有最后两人终于针锋相对 梅尔维尔的黑帮片或者警匪片从来不在乎好人还是坏人 只要你是个爷们 就值得尊敬 他对男性友谊的偏爱导致他的片子对女性和爱情的描写从来都是清淡的 甚至是忽略的 这对无论杜琪峰还是吴宇森的影响都很大 你可以从杜琪峰的太多片子中看出他对老梅的这种思想的致敬 从枪火到放逐 从暗战到暗花 没有正义和邪恶 只有敬意和崇拜 可能这部大黎明的表现还不是最强烈 个人认为老梅最好的是红圈 虽然结局很凄凉 但能触动每个男人的胸怀
梅尔维尔比较喜欢的几个场景在这部片子中也都出现了 火车和高级俱乐部 大概名导演总有那么些癖好给自己的电影加入一些个人印记 就像希区柯克总该露一脸 姜文一定有个姓马的男主角 所以记住 想出名 要有一成不变的怪标记

 短评

再普通的剧情在梅尔维尔手中也会变成值得玩味的影像,冷静的镜头令人佩服,让人身在电影之中,又剥离银幕之外,从而感受主人公的内心。全片浅蓝色的色调太让人着迷了~

5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大銀幕看, 精彩無比, 開場慣例是沒對白犯罪行動已酷得不行.....龍哥一出,誰能比他更酷, 中間加個金髪女神嘉芙蓮小姐, 結局當然是死亡, 死是最酷的, 也是最爽的, 多余鏡頭一個沒有,不會死前晃兩晃, 和美女也不廢話, 只有一個眼神, 電話又來了, 你聽, 知道, 一會到....A COP IS A COP. 英文名才完美

9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冷漠、手段强硬是梅尔维尔对警察的理解,使用直升机作案会否夸张了点?

13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还行

大师导演梅尔维尔的最后一部作品,风格依然,神采依旧,但是本片看后觉得演员有些分不清(或许是我个人问题),剧情的衔接或许就让我感觉不是那么连贯,但是演员表演的克制、冷峻是导演风格的精彩表现形式,算得上是佳片,但认为还是不如独行杀手来的有力度。

15分钟前
  • 寒风晨夜
  • 推荐

7.9/10 少了强烈的悲剧宿命论,少了义薄云天的大盗义气,依然是极简主义的模板,这次他用肆虐的蓝色表现了冷酷无情。作为梅尔维尔的遗作,《大黎明》确实并未达到之前几部的精彩,但也可以为他的优雅犯罪之路留下圆满的一笔。“成为不朽,然后死去。”梅尔维尔说。

19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任何人都无法模仿,大师这独一无二的风格。

23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啊啊太好看了,依旧是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压抑的情绪在最后释放出来,对犯罪人生活事无巨细的展示,不许对白,只靠影像。唯有爱情这点好像无处发挥,看来导演的心中装的一直都是一个只有男人的世界

27分钟前
  • Henrique Asano
  • 力荐

怎么理解本片题记尤根维多克的那段话?剧中德龙的男主自我剖析时曾复述此句,“警察工作使我们多疑。人类赋予警察仅有的情感就是冷漠与蔑视。”……配合台词让德龙终镜于逆光全黑的头部轮廓。为什么必须要一改之前梅尔维尔经典的警察选角模式,改由顶偶男神来演并冠以片名?因为只有强调他的帅酷魅力,使女主与双性线人对其倾注了美好人类情感却均遭冷漠无视(注意线人被打受辱后痛苦却仍眷恋的眼神)才能更有力的阐释主题。当然有时过分专注于强调某种思想或情绪,导演习惯性放弃某些关键场景中的叙事逻辑。比如最后一幕面对持枪德龙,夜店老板为毛要伸手往怀里摸?四人中失业银行主管确实从始至终一脸厌世相,摊上那个结局合理。可主谋绝不该啊!再就是沿用独行杀手的青蓝忧郁调性去吐槽警察冷漠?似乎存在风格与主题错位之嫌。三星半。

2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对犯罪过程的展示有些过于沉迷,导致人物关系和性格笔墨不够,直到最后,我们往常期待的那种挣扎、矛盾、相惜才隐隐约约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到来,对于男女之间的微妙,老梅似乎有点束手无策,Catherine那么大的腕不知道该怎么用。一贯冷峻的影调加了点花花世界,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32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AD在法国电影里演坏人警察就都成了窝囊废,等他变身警察又突然神勇无比了……太神奇了

33分钟前
  • 兜小猪
  • 还行

十年后重看,仍然有理不清的细节。也许,对于极简、冷峻风格的梅尔维尔,细节间的逻辑并不是最重要的。开篇的抢劫、后半段的火车夺毒,都是影史级的犯罪”华章“,但影片的整体不如梅尔维尔巅峰阶段的作品。

3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好好笑,人物越紧绷,我越忍俊不禁~这是上天入地有勇有谋有人情味的丈夫成全妻子情夫的故事吗~两icon太美太有型,根本无法入戏~法国人啊,罪案成时装秀,严肃编排成儿戏,风格极致惹笑意,抢劫一分钟梳妆打扮二十分钟!玩具火车直升机,破案根本不提。两场风雨戏好。今日大片来日也能被当经典吗

40分钟前
  • ZLY
  • 还行

因为Melville所以满分

45分钟前
  • 阿契亚
  • 力荐

梅尔维尔作品 自然印着属于他都阴冷色调与气息 阿兰德龙挺帅 但演技也挺好 那段用磁铁开门都桥段确实给我留下很深都印象

50分钟前
  • 西来
  • 推荐

#SIFF#重看;优美的天鹅之歌,灰蓝夜雾下直升机逐火车实在太棒,人声弃绝,铁轨撞击夹杂风声,屏气凝神的气氛与节奏,此乃其高潮段落的经典处理方式;梅尔维尔作为技术大师,对细节也是小心翼翼,看镜头不紧不慢扫过每一个步骤,真是享受;阿兰德龙与芙芙均美颜盛世。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6/17@影城3厅 开篇犯案冷峻调度流畅,全片亦不多话。Michel Colombier 配乐精到。德龙和德纳芙的精致面容,有一种十来岁少年所特有的冷酷和麻木,又透着无限天真与绝望。天早灰蓝想告别偏未晚,梅尔维尔冰镇尾款。 #SIFF20

58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看过两遍,影片最开始湿冷彻骨、阴郁的灰蓝色调一下就扣住心弦,梅尔维尔是这种类型电影的大师,世界上只有一个梅尔维尔。

1小时前
  • 扬科夫斯卡娅
  • 力荐

阿兰的眼睛。破案超水。梳头一百遍的叔叔掏出巨型吸铁石的时候我惊呆了!哆啦A梦再世!#SIFF2017#

1小时前
  • 推荐

三星半。做事不哔哔,干脆又牛逼。风格凌冽,银行抢劫、火车抢劫部分相当精彩。但是整体略拖沓,细节交代不完整。

1小时前
  • 艾晨
  • 还行

冷冽色调,隐晦的叙事,时代感

1小时前
  • seesigh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