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剧情片日本2011

主演:金民俊  石田法嗣  SoheePark  Min-jongKim  AyaTakekô  

导演:滨口龙介

播放地址

 剧照

深度 剧照 NO.1深度 剧照 NO.2深度 剧照 NO.3深度 剧照 NO.4深度 剧照 NO.5深度 剧照 NO.6深度 剧照 NO.13深度 剧照 NO.14深度 剧照 NO.15深度 剧照 NO.16深度 剧照 NO.17深度 剧照 NO.18深度 剧照 NO.19深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2

详细剧情

著名摄影师Bae-hwan出席好友Gil-soo的婚礼,可惜Gil-soo的未婚妻上演一幕走佬俏佳人,悔婚远走。专程从南韩飞抵日本出席婚礼的Bae-hwan只好多留几天,安慰好友。一天,在拍照期间,Bae-hwan邂逅了应召男孩Ryu。主动热情的Ryu大胆要求Bae-hwan替他拍照。Bae-hwan建议Ryu跟他回南韩,深信他一定有潜质成为当红模特儿。一心想逃过误杀罪名的Ryu,决定离开日本,跟Bae-hwan到南韩发展,两个人的关系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发展。

 长篇影评

 1 ) 蝴蝶效应+完美谋杀

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可能导致谋杀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最完美的谋杀就是抓不到嫌犯的谋杀,或者是谋杀者自己策划的或者是别人帮助隐藏的,总之,无论杀人者自己把自己隐藏起来还是别人帮助隐藏起来的,只要成功了就是完美的谋杀。教授的演讲和结尾想说的就是揭示规律不等于发现真理,存在规律不等于发现通往真理的路;数字和数字的规律看起来最可信,而实际上数字和他的规律最随机、无序和令人困惑。我认为真理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类对完美的渴求,对未知的好奇。追求真理就是满足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举动。相信完美的人才能相信真理,追求完美的人才会去追求真理,但是完美和真理又互不为存在的前提。而且或许追求完美和追求真理的人都是虚荣的,无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还是为了证明自己亦或整个人类的智慧。小男孩和那个疯子同学是,教授出书也是,公开演示定理的人还是,都是…… 对了女主角儿胸够大,超3号,好多年没看到这么大胸的女演员了。以下还有一段别人写的影评,摘录至此(节选):影片以天才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开端:“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什么是不可说的?因果律的所谓“根据”,就是不可言说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们思维的边界,边界以外,逻辑瓦解,哲学死亡,因果失效。影片穿插了很多有趣的例子,如给定这样一个数列:2,4, 8,问第四个数应是什么,16,当然没错,但这是唯一的解吗?我们轻而易举看出前三个数列的逻辑联系(2的n次方),认为自己看破了前因后果,并为此感到舒心和安稳——这就是理性、逻辑、科学的美感,世界井然有序,逻辑永恒有效,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总是可以参透的,否则我们何以安身立命,否则我们怎能确信明天太阳仍会从东方升起?黄金分割点,圆周率,费氏数列……似乎都在揭示上帝在用数字统治世界,纷繁万象背后都可有严密的数学解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整个世界,本质上是和谐美妙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观点,也是片中凶手记号的引用渊源)。然而回头看看,“2、4、8”数列后的第四个数,其实还可以是10,可以是7004,甚至可以是任何数字(具体解释请google),因果联系竟然可以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逻辑原来并不总是可靠。

 2 ) 你是那只蝴蝶么,马丁

ILLUMINATI、UFO、new world orlder... ...

 

说实话看完电影,我脑子里面闪过的是原来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理”“任何事物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地球那边的一场风暴”“哲学和数学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杂乱的、无序的...”电影的信息量远比我所记住的这些话语要多得多。估计原著《Los crimenes imperceptibles》的信息量要更大吧。

有人喜欢把本片和丹老头的《The DaVinci Code》去比较,我倒觉得本片更像David Fincher手中的《Zodiac》。小帅哥去牛津拜见名导师,这里恐怕要交代一下牛津的导师制度——导师制是一种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的教育制度——十九世纪以来牛津又以贯彻该制度而与世独立,小帅哥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因为去牛津的外国学生除了要品学兼优外还要缴纳高达两万英镑的高额学费。本片的小帅哥是Elijah Wood,虽然只有1米68,但是并不妨碍佛罗多巴金斯在《魔戒》中给我们留下的好印象,值得惊艳的是小帅哥得出场用闪回的方法交代了前因,并且交代了他与老教授在思想中的冲突,要知道这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已经68岁高龄的John Hurt出演本片的男2号,人如其名,老戏骨的出场戏的确hurt了小帅哥求学的信心。这期间有交代了两位女主人公,老太太的女儿和美丽的女护士。故事基本上就是在这几人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林立的牛津校园中展开的,场景不乏RadicliffeSquare或者铜鼻小巷(BrasenoseLane),以及圣玛利教堂(St.Mary'sChurch)。

第一个被谋杀的人是小帅哥入住的户主,那个老太太。从后来的解释看来,英国警察的水平照LAPD之类的美国警察差许多,这让我们这些看遍《c.s.i》或者《24 hr》的美剧迷们智商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崇高。不过放心本片的一个标签就是智商,犯罪分子巧妙的留下了一个○。老教授和小帅哥一同目睹犯罪现场,成为警察关注的对象。

第二个被谋杀的人是老教授的朋友,本片为什么用很大一部分描述了老教授的另一个朋友,一个类似于《灵数23》中金凯瑞扮演的数学疯子一样,不断的思考类似于数学逻辑关系的问题,最后走火入魔了,虽然最后死的不是他,但是这种完全陷入数学中的人大概生不如死了。在这段期间,老教授和小帅哥已经成为“欢喜冤家”——并肩作战的“战友”了。并且小帅哥还遇到了女朋友小护士,估计是因为电影篇幅的影响他们二人的关系发生的出奇的快,呵呵,我倒也希望有这般的艳遇。这次留下的符号是交叉的两段弧。

小帅哥在与女护士的交往中发现原来女护士还与老教授交好,这使得他自己陷入了一种错综的信任危机之中。

第三个被谋杀的人是老太太女儿所在乐队的三角铁手,当然又是在警察眼皮底下被人谋杀的,当然显而易见这次的符号就是△。无法想像接二连三的离奇死亡之中的关系,小帅哥陷入了一场头脑角力之中,然而这并不是黑板上的方程式,每一个微小的计算失误可能导致的都是人命,小帅哥压力更大的。

最后一个被谋杀的可以根据前三个符号推论出来,但我们阻止不了命运的发生,我们觉得这一切十分悬疑,但又错综复杂,信息盘根错节,但条件又合情合理。一切按部就班的发展着,顺应的没有逻辑的命运还是严密的数学逻辑?电影思辨的更多只是打上了哲学与数学的幌子。在我看来,提出的是一种人类对于命运的哲学态度,是人类对未知命运的惧怕以及强烈的操纵欲望。人类陷的越深谜团就越大,但是当谜底一点点揭开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不过简单的最极端形式有时又是一种复杂,老教授最后问小帅哥“你是那只蝴蝶么,马丁”意味深长。

电影留给我的感受只有两个,一个是上面写出的观后感想以及开篇提出的一连串“ILLUMINATI、UFO、new world orlder... ...”字符,感兴趣的同学大可以深深探讨一下这些名词背后的含义,以及这些事物对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秘影响;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本片的小帅哥实在艳福不浅,Leonor Watling扮演的小护士实在是太惹火了,为数不多的出场让我惊艳,裤裆下面的阳物为之蠢蠢欲动,不过俺们知识分子要做本姓展,名获,字禽的柳下惠,但是钻研过度的话就枉看本片啦,哈哈。

 3 ) 糟糕的改编剧本

与小说原作(http://www.douban.com/subject/2381124/)相比,改编后的电影剧情差了好多。要点:

1、小说里的伊格尔顿夫人(第一位死者)是贝丝的祖母,在电影里被改成母亲。

这么改很傻。

硬伤:两人的年龄对不上。伊格尔顿夫人是二战期间的密码翻译员,阿兰·图灵的助手,当时她应该20岁左右,也就是说,伊格尔顿夫人大约出生于1920年左右。剧情故事发生在1993年(有费玛大定理当时被证明的史实作参照),贝丝也就是20来岁(小说和电影里都没有明说她的年龄,但小说里有她“容易显老”的描写)。70多岁的母亲和20多岁的女儿,怎么看都有点勉强。

软伤:无论什么动机,孙女杀祖母总比女儿杀母亲容易发生。在小说里,贝丝并不招人恨,是个无奈可怜的角色;在电影里,情形立刻残忍。不要忘了,塞尔登冒险做出这么复杂的布局,是出于对贝丝的同情和怜惜。这样一改,塞尔登也显得变态了。

2、留学生(马丁)的国籍。在小说中,留学生是阿根廷人,在电影里被改成美国人。

塞尔登和马丁在伊格尔顿夫人家门口见面时,小说的描写是他们先用西班牙语对话,之后改用英语。而伊格尔顿夫人的拼字板上出现的是“aro”,西班牙语的“〇”。电影里,拼字板上出现的是德语的“圆”。这个微妙的差别在于:aro很容易看成是某个未完成的英语单词而被警方忽视,kreis(这是circle对应的德语单词,我没看清楚电影里出现的那个)则难以逃出警方的注意。当然,关键还不是这个线索会否提醒警方的思路,导致案情变化,而是塞尔登七十“尽量用每一种能想到的方式提示”马丁,不动声色的隐蔽当然必要。

3、小说里的塞尔登遭遇的车祸,在电影里消失了。

塞尔登是伊格尔顿先生(贝丝的祖父)的得意门生,也是贝丝父母的好友。在某次塞尔登夫妇和贝丝父母的出游中发生了车祸,除了开车的塞尔登,其他三人都遇难了。正是这场车祸,使得塞尔登与贝丝的关系显得很特别,类似于同病相怜的父女,又夹杂着愧疚感。有了这层关系,才能解释塞尔登为贝丝所作的一切。既悲凉又温馨,也呼应了为救女儿的卡车司机的行为——在小说中他是计划去死的,而在电影里,他只是打算杀害残疾儿,意外死亡。警长皮特森说:“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了孩子,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这句话(以及塞尔登与贝丝微妙关系的细节)提示马丁找到了真相。改编的电影放弃了对人性的关注,把哥德尔定理解释成与真相有关的噱头。电影里的马丁和塞尔登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大声争论真相是否存在(仿佛数学家都是神经病),远不如小说里的塞尔登分析皮特森失误那么精辟:“因为他想相信。”

4、塞尔登与洛尔娜的关系。

电影里,塞尔登风流成性,老少通吃:伊格尔顿夫人、护士洛尔娜,可能还有贝丝。这样的角色定位,增加了马丁作为情敌的冲突感,对剧情(案情)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小说里,洛尔娜是一个侦探小说发烧友,曾经微妙地影响过某起谋杀案的判决结果——又是一个关于真相的有趣的思路。小说没有点明塞尔登和洛尔娜是否有过感情纠葛,在好几个地方,情节都巧妙地跳开了。一位数学奇才和一位普通护士在智力上的共同爱好(侦探小说)显然比他们在SM的爱好更有牛津味儿。

5、马丁和贝丝的关系。

小说里的贝丝另有恋人,乐队里的一位有夫之妇。两人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冲破家庭的束缚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这是可信的,也有助于解释贝丝的杀人动机。在电影里,贝丝莫名其妙地爱上了马丁,鬼使神差地按照他的指示杀害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在图书馆歇斯底里地冲他发飙……所谓悬疑片,是不是要把所有人物都搞成花痴才能讲出故事?

小说作者吉列尔莫·马丁内斯是位数学家,当然对数学的讨论要内行得多。不仅如此,作为牛津的访问学者,他笔下的牛津小镇风趣、温暖、智慧,传统而富有生气。即使连环罪案的发生,也没有在牛津上空形成阴影。罪犯不是变态的杀手,是绝望的可怜人;数学家不是狂人,是内心柔软的智者。小说里很多精彩的细节都在电影中消失了,包括全书最感人的一段话:

(结尾,塞尔登向马丁解释完案情)“是啊,即便在绝望中,她(指贝丝)也知道应该向谁求助。我不知道她相信的事情是否属实,我估计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了。她以前从未向我提起过。但也许是为了确保我会帮她,她打出了她的王牌。”说着,塞尔登从外衣内袋里掏出一张一折四的纸递给我。“我干了件可怕的事。”上面第一行这样写道,笔迹出奇的幼稚。第二行似乎是在绝望的情绪中加上去的:“求求您,我需要您的帮助,爸爸。”

 4 ) 看我的评论可以省一个多小时看电影

我是先接触混沌学派再看这部电影的,所以很认同这部电影的宗旨。

简单的讲讲来龙去脉吧:
一开始从维特根斯坦引出主旨:can we know the truth?小马丁认为只有数学的领域是能够追到真理的,所以他相信圆周率pai。老教授认为数学也是不可靠的。
主要人物:
小马丁:蝴蝶,花痴
老教授: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
小护士:喜欢学者型,光屁股穿围裙很性感,rt很小巧,真想舔一口
beth:女花痴,闷骚,冲动型
房东老太:老教授的前前前前。。。。前任情妇,激光枪扫都硬撑住不死掉的老巫婆,没你就没这么多破事儿了
开车司机兼换器官小孩他爸兼数学医学双料爱好者:谁也没重视他,但是他非要自己跳出来,结果搞得大家都糊涂了。感觉他是维特根斯坦和海森堡一起托梦下凡来阐述自己“不知道”和“不可测”理论的冤大头,但是实际效果又救了小儿一命。
次要人物:
怪怪的室友:完全是来蹭饭的
侦探peterson:老实巴交的警察,没你们教授添乱也能自己搞定的中年男
切掉四肢的数学家:很佩服你的想象力,硬是从神经病的行为中总结了一套很复杂的模式,并惊叹这些模式是多么复杂精巧简直绝了,并进而崇拜神经病觉得他们是伪装的最聪明的人,并进而假装自己是神经病,并进而真的成功成为神经病了。
道具:
医院死老头,乐团死敲三角的,很傻很天真的弱智小朋友,一本写毕达哥拉斯学派历史的破书,报纸一张,照片若干,内裤几条

第一个死鬼:老太

不巧的是,房东老太婆就马上被杀,而且当时的拼字游戏正好是德文的圆。老太是女儿beth杀的,beth是因为马丁无意间的放电而杀她妈的,beth可能和老教授有一腿(也可能没有),但是老教授觉得欠了beth一个人情。因为beth他爹和老教授原配是老教授杀的,为了和房东老太达到长期乱搞的目的。beth求助老教授,老教授和马丁同时到达现场。老教授看了德文“圆”,就灵机一动引出series killer,其目的是为了为beth脱罪,并给出古字“1”。

第二个死鬼:医院老头

光死一个不够,不足以让beth完全撇清,所以老教授乘去医院看十三点同学的机会,在一个自然死掉的老伯伯身上做手脚,并给出两个半括号的古字“2”

第三个死鬼:乐团老伯

死的很凑巧,正好又有三角又有肺气肿,于是被本来已经可以收手的老教授利用,并给出古字“3”

第四帮死。。。小朋友:很傻很天真的英国小朋友

教授决定收手,并在报纸上披露密码答案,内心说道:打完收工。不巧却引发司机兼慈父的灵感,杀10个小朋友来为女儿提供器官。

大结局:

马丁很牵强的从老教授在乐团老伯死之前不知道第三个图案,一下子就跳到说老教授就是幕后黑手——完全不考虑其他可能性;然后老教授反咬一口,说都是你马丁乱放电,才让beth把持不住的引出这段破事儿——完全不考虑这事儿已经积累咕嘟了5年,甚至几十年,以及自己的傲慢和轻率的在报纸上公布消息。最后,一老一小两个数学家在日光的余辉中并肩而坐,含情脉脉,情意款款,互诉衷肠,小护士在千里之外哭:没想到前后遇到俩变态
就这么点破事儿,但是看起来的时候还是蛮开心的

 5 ) 冥冥中的翻云覆雨手

关于《牛津谜案》(又译:深度谜案)The Oxford Murders (Oxford Crimes)2008

故事背景设定在1993年,然而在牛津这样一个有几百年学术和历史沉淀的地方,年代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但在这个时代,显然基因鉴定技术并未成熟,公开场合也还不如当下遍布视频监控。所以这时还需靠纯粹的逻辑推理而不是现代高科技刑侦技术来侦破谋杀案。故事中的案情由此一步步展开,便非常合理了。

其实这个电影并非有些评论所言“非常艰深”、“高智商电影”。谜底在最后由两位男主角亲口揭开,非常容易理解。但由于故事中提及了一些数学和逻辑学理论、词汇和人物,而显得格外有趣,也让一些观众略微困惑。这里谈谈电影中提到的人和物,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作为大家观影的资料补充吧。

1.维特根斯坦

影片一开始,就是Seldom老头在课上提及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一战战场上完成了所谓标志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十九世纪末生于奥地利,后加入了英国籍。中学时维特根斯坦成绩不好,并且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校同学。1908年维特根斯坦到曼彻斯特学习空气动力学,并由此需要研究数学原理。1911年经由弗雷格的推荐终于前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门生。一战开始后维特根斯坦因为家中兄弟众多,本可以免服兵役,但他还是主动申请上入伍,并在战场上完成了巨著《逻辑哲学论》。

2.恩尼格玛密码机

随着Martin走进在牛津的租住处,房东太太Eagleton首先喝止了他去触摸的那台打字机样的机器,便是大名鼎鼎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了。

Enigma在希腊语中是“谜一般费解的事物”之意,19世纪20年代便被德国人用于命名这种安全性出色的密码机。恩尼格玛密码机之所以声名显赫,是因为它是二战中德军最为依赖的密码机。而事实上1932年波兰人就破解了恩尼格玛,1939年被德国吞并后波兰政府把破译方法告知了英法。最为传奇的故事应该是1941年德国U-110潜艇被英国驱逐舰“大斗犬”号追逐,英国人并未直接击沉U-110,而是逼迫德国人弃船,从而成功获得军用恩尼格玛密码机和配套无线电发报机。而德国人一直不知道U-110沉没后恩尼格玛密码已经失密,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海军有关潜艇的通信内容,细到每艘潜艇的准确位置、作战情况和指挥官姓名等,都被英国海军情报部门掌握并加以利用。

2000年上映的电影《U-571》便是根据此事件改编,只是美国人不要脸,把英国牛的事迹,贴在了山姆大叔脸上。而从房东Eagleton太太的描述中,显然她的亡夫当年在战时参与了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译工作。

3.图灵

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旁边,摆放着一张Eagleton夫妇(此夫妇应该为作者虚构人物)和艾伦·图灵的合影。图灵是英国二十世纪中叶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计算机中心,至今仍以图灵命名。然而天妒英才,图灵一生只活了42岁。图灵也参与了破译恩尼格玛密码机。简而言之图灵是最先关注人工智能的学者之一,发表的论文《机器会思考吗?》提出了著名的图灵实验以验证机器是否有自主智能,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的基础。并一生致力于证明计算机是否可以解决一切难以想象的数学难题。1954年图灵因为食用了被氰化物污染过的苹果而去世。有人说是自杀,家人坚持说是误食。所以电影中Eagleton太太说到:“可怜的人,死得很离奇。死于毒苹果,就像白雪公主一样。”八卦一下,因为图灵对计算机领域的贡献,一直有人说苹果公司的标志,就是被图灵咬了一口的毒苹果。然而苹果公司和其设计师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4.π、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蝴蝶效应和基因突变

Martin第一次去听Seldom的演讲,便被羞辱了。Seldom证明”哲学已死“的观点时,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道:“在不可言说的地方,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其实是一种学者对深奥宇宙哲理心存敬畏,万物不可被完全客观描述的混沌,模糊的论调。Martin发言道:“我相信π,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数列。”

这三个名词,分别是数字、比例和数列。然而π是无限不循环的,即无理数;黄金分割也并不是0.618,同样是无理的;斐波那契数列是指后一项为前两项只和的数列,也是没有尽头的,并有人设想其中包含无数个素数。众所周知π是由于描述圆的需要而产生的;黄金分割存在于世间万物中,比如人的肚脐在全身的比例,这并不是巧合;向日葵的种子螺旋排列99%是按斐波那契数列的顺序。这样来看,虽然这三个数学概念本身是无序无理的,但它们却能更准确的描述我们的世界和自然事物。所以Martin是怀揣着初生牛犊般的信心挑战老学究Seldom的权威,认为世间万物是可以用数学精确描述的,即所谓“绝对的真理”。

Seldom随即反击,提出了蝴蝶效应和基因突变的例子。蝴蝶效应因为前些年的同名影片已经众所周知。此概念得名于1979年的一次演讲“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Seldom指出,虽然这个混沌理论提出多年,可是并没有对预测飓风起到实质性帮助。
Seldom的另一个例子是细胞的癌变。在1993年,基因技术并不如现在般发达,正常细胞的癌变原因,还没有有力的DNA受损发生突变的理论依据,所以在当时也被视为科学不可描述的例子。

Martin第一次和Seldom短兵相接,便被当众奚落,顿觉颜面扫地,遂萌生去意。回住处收拾行李时偶遇Seldom并一起发现Eagleton太太在家中被谋杀了。

5. 海森堡

Martin因为谋杀案而和Seldom取得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并在一起探讨那个凶手留下的致命“数列”。在餐馆模拟案发现场后两人又开始争执起来,Martin坚持相信自己亲眼所见,即为真实。话音未落便被脚下工地的转头绊倒。Seldom嘲笑他并不是所有的都看得到,Martin拿起身边的转头说这些东西都是确实存在的,是确实可靠的。Seldom嘲讽道“你确定么?海森堡可不如你这般确定。”这里Seldom引用了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维尔纳·海森堡的主要理论,即“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或称为测不准原理。简单来说比如电子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云状物,而是电子在一定范围内的轨迹投影,而在每一个瞬间,电子的位置和形态都是不同的,也毫无规律可循。这里不再赘述,Seldom只是用这样一个道理,来说服Martin不要绝对相信自己的判断,减轻凶手的嫌疑。

6.同性恋疑云

这电影实质上是一部悬疑片,但毫无疑问编剧在剧中提及了英国的数学和逻辑学家以及他们的领域并以此为故事背景。故事里Martin的护士女友几次隐约影射Martin对Seldom的态度不止是仰慕而已,而整体看来,这样的桥段对剧情并没什么帮助。我想也许编剧是想影射一些现实中的东西。前面提到的维特根斯坦,兄弟五人中竟有三人是同性恋者。其中两位兄长因为家庭的压力而自杀,父亲不想悲剧重演,便由着维特根斯坦了。但据说维特根斯坦当年积极入伍参战,便是想“体面地死去”。

而图灵更是同性恋者中的悲剧,由于他的同性恋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他职业生涯尽毁。1952年他的伴侣伙同他人闯进他的住宅盗窃,图灵报警后调查结果却令图灵被控“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图灵被勒令选择坐牢或接受荷尔蒙疗法,他选择了注射荷尔蒙激素。持续一年的注射对图灵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并引起了乳房发育等副作用。图灵最后因食用毒苹果而死,很多人怀疑是不堪生活与精神上的重负而自杀。这显然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好在现在社会开明风气开放,悲剧不会再度上演,而英国政府近年也向图灵的家属表示了歉意。

让人联想到的还有同是科学家题材的电影《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中,也为爱丁顿的同性恋身份与生活花费了不少的菲林。

7.剧情分析(大剧透!!!!未观影者请慎入!!!!)

这一段不写也罢,其实最后Martin与Seldom在教堂里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不过这片子好多学术词汇掩人耳目,混淆视听,让不少人看得混乱不堪,那么写写也无妨。

美国学生Martin修习数学逻辑,慕学术权威Seldom教授大名而来牛津求学。Seldom为人古怪,Martin为了接近他而刻意租住了Seldom的老友遗孀的公寓。

借Eagleton太太和女儿Beth之口可以了解到Eagleton太太对Seldom情有独钟,而年轻时两对伉俪共同出游时发生车祸惨剧,Eagleton先生和Seldom的妻子不幸罹难,当时驾车的正是Seldom。

Beth多年来一直忍受母亲的古怪脾气,显然自己的感情之路也因此颇为不顺。Beth对Martin一见钟情,而Martin则在球场邂逅护士女友。Beth十分羡慕Martin来去自由想做就做的年轻人生活方式,苦于自己被残疾的母亲所累而不能跳离现实。Martin在公寓门口的一次谈话中对Beth说,无论如何,总是要去尝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Beth当真去弑母。事后找父亲之友Seldom求助(即所谓第一个纸条)。

Seldom去Beth家时偶遇Martin,无奈共同见证了谋杀现场。Seldom因年轻时车祸一事对Eagleton家抱有愧疚,不忍好友独女锒铛入狱,便编造了一个连环杀手的谎话为Beth脱罪。由于看到Eagleton太太死亡时的拼字游戏板上有个“Kreis”字样,便依其德语意思编造了第一个纸条上是个圆环的谎话,引导警察误以为这是一起连环谋杀,而凶手还会继续作案。

Seldom因为经常去医院看望残疾的学生而对医院临终的病人有一些了解。在某一个病人离世的时候,设计了第二张纸条“碰巧”让Martin看到,同时Seldom在自然死亡的尸体上刺上针孔以误导大家这是谋杀。因为Seldom并未亲手杀人,也没有杀人的计划,所以他并不知道下一起自然死亡会在何时发生。当Martin向他索要致命数列的第三个符号时,他给了Martin一张空白的答案。他赌中了Martin因为自尊不会打开去看。

第三起死亡是乐队敲三角铁的乐手,在前面Beth练习的场景里,便可以看到此人频频咳嗽。肺气肿使他在演奏会上猝死,Seldom再次利用了这起自然死亡,并给出了第三个符号三角。最后一起悲剧确实是个悲剧。绝症女孩的父亲是残障儿童的校车司机,女儿急需器官移植却找不到捐赠者。前三起所谓的连环谋杀见报以后司机父亲决心模仿“连环杀手”的手法制造车祸,让智障儿童失去生命而他的女儿就有机会得到可移植的器官。

Martin指责Seldom的故意误导和傲慢造成了最后一起重大的“非自然”伤亡,而Seldom再次引用了蝴蝶效应来告诉Martin,正是Martin的一句话,才使Beth下定决心弑母。Martin便是那扇了扇翅膀的蝴蝶。


最后总结:杀人Eagleton太太的凶手是她女儿Beth;医院的病人和三角铁乐师都是自然死亡;最后的车祸是司机爸爸为了给女儿提供捐赠器官而蓄意谋杀,只是自己没能及时跳车。Martin被Seldom利用,他们二人虽然都未亲手杀人,但都对谋杀案和凶手起到了影响。

 6 ) 说话要小心 牛津真黑暗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讲这个故事饶了一大圈,看得真累。
另外,向伟大的图灵和Enigma致敬,所有关于解谜的故事都没有那段历史鲜活生动。

 短评

魔性数学。魔戒班底。维特根斯坦。斐波那契数列。毕达哥拉斯教派:圆、鱼、三角、四元体……峰回路转结局。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John Hurt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护士,空着围裙,那个胸器走错片场了吧啊喂!

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这绝对是部被低估的作品,威尼斯金狮导演+魔戒fodo+象人老戏骨+西班牙美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承认我是傻逼,因为全片所包含的数学、哲学、混沌学和逻辑学我完全不懂,但是导演却很完美的兼具了学术性、节奏性、故事性和男主角的性,故观赏性极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激动人心的古典式推理了。

8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西班牙导演跑到牛津拍了一部致敬与夹私齐飞的英伦谋杀片。所谓致敬,有希区柯克的母题偏好镜头语法和女主角(安娜玛西演过狂凶记)、克里斯蒂式的脱罪手法ABC。所谓夹私,吐槽英美痴迷极端性格的同时却找了身材火辣的瓦特林出演了片中唯一的道德……不过教授那个替凶故事和片长出卖了结局。

1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超棒啊这个,巴赫跟这片儿的风格搭配完美了!

18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我还是去团委实习的时候,眼瞅着要下班了,就找了个据说是悬疑的片子来看,事实上此片真的是悬疑,因为有凶杀,就一定有凶手,非常不可惜的是,我还没看到揪出凶手就下班了;节奏慢得一塌糊涂;不出意外我绝不看第二次

21分钟前
  • miss z
  • 较差

糟糕的剧本,一个长镜头轻易让人识破真相,就那么几个人物而已,而且还都是一根筋。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精彩,很精致,无论摄影、灯光和场面调度都很有水准,可惜剧本和表演都不入流。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stupid, intellectual wanna be.

25分钟前
  • 高光光
  • 很差

19:35秒开始的那个长镜头拍得好,唯一让我喜欢的就只有这里了。这片子拍得非常玄乎,让我这个数理不好的人看得非常蒙擦擦,说不懂也算是懂了,但对于里面所讲的数学的迷人之处还真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所以也没有被它所吸引就是了。嗯,尽管有个长镜头跟迷人的风景但实在是三星不下来,两星!

28分钟前
  • nikki
  • 较差

节奏不流畅,无必要情节过多,名不符实。如果不是故事重心和一般推理有所区别大概会毫不犹豫的只打一星。另,霍比特人真的不是我的菜……

31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较差

19分半左右开始的,从beth开始到她母亲的死状结束的一分半的长镜头,几乎概括了所有嫌疑犯以及犯罪原因(证物细节)。

3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原来真的有一部佛罗多去牛津上学的电影。妙啊!

34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新年第一部。险些因为评分错过。数学逻辑学解密,悬疑气氛很棒,而且难得的优雅、富有哲理,意外结局。电影技法上几乎无懈可击,毫无冗余,十多分钟处一个长镜头出现了了全部嫌疑犯。约翰·赫特魅力十足。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老头儿在V字仇杀队中演独裁者,此片中却出现了一个V面具原型盖伊·福克斯的扮相

37分钟前
  • Whisper
  • 力荐

弗罗多拯救了世界,也敌不过奶牛。

39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喜欢这个电影的感觉

40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假模假式,案情却一点都不精彩

43分钟前
  • 锦瑟
  • 较差

不是很深度,也很偶然。。。水平没这么高就用偶然解释一切。。。凑合吧,除了那个女主角,哈哈

46分钟前
  • Lucifer@CCC
  • 推荐

太多的运气使得案子可以连续下去,于是那些我压根不懂的符号一个个冒出来... 片子的镜头用的很不错,老头很演技,小Elijah终于冲魔戒里长大了和大波女大搞艳情...还有那蝴蝶效应理论再一次在物理学之外得到了验证...

47分钟前
  • 盗盗~
  • 推荐

编剧或是参考了足够的资料,去编造一个尽量合理的故事。但对数字是否绝对符合真理这个观点上,依然不能百分之百赞同。”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第一个符号是圆,第二个符号是交叉的半圆,第三个符号理应是背靠背的半圆。数字或图像的找规律并不绝对,但事实是绝对的。7分。

51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我觉得一个好电影是应该让人看完了好好思考,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这里是这样的你理解错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档最好看的电影了吧。。。

53分钟前
  • Cadenza
  • 还行

又有个“超级长镜头”,我第一时间就判断对了凶手,不过,这样自行命题又推翻假说有意思么?ps.只有在大波妹身上吃意面,我才尝出了伊格莱希亚的私人口味。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