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对《阿甘正传》中珍妮的质疑和非议,觉得有些遗憾。对于一个真实的珍妮,不能用简单片面的是与非,对与错,爱与不爱去判定,而是用一种更加宽容体谅的态度去给她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公正。 1、阿甘的天使 对阿甘起到重要积极作用的其实就是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就是珍妮。 阿甘作为一个低能儿,是受世人鄙视和排斥的,强烈的自卑感让他的腰直不起来,所以母亲要用金属支架把他的腿固定起来,并坚定的说要让他接受与世人平等的待遇!一句话:挺起腰杆子来做人!母亲尽了全力,让他登上了平等的人生平台,享受与他人平等的待遇了。 但母亲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陪伴着他。在平等的平台上,阿甘是个异类,而且要靠强力的支撑坚挺腰杆,压力实际更大了。珍妮帮了他,一个小小的坐位给了他温暖,信心和勇气,直到永远。并在他被人追打,受到了排挤、委屈、欺辱时,珍妮大喊:“跑!” 逃跑尽管是一种逃避,一种妥协,一种退让,但却是简单实际的生存方法。同时,阿甘跑掉了腿上的支架,从此他不仅挺直了腰杆,更是跑出了活力,在平等平台有活力的生存了。引申的讲,母亲教给他对人生的态度,而在遇到危机时,珍妮教了他生存的方法,并给予了他一种认同和温暖,尽管少的可怜,但却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小女孩的全部。 同样是这个柔弱稚嫩的“跑”,使阿甘跑进了橄榄球队,跑进了大学,跑进了全明星赛。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使一个低能儿完成了超越,从此步入正常之列。母爱的伟大,珍妮的善良和关怀,刚柔相济,缺一不可。 临去越南之前,珍妮嘱咐阿甘:如果遇到危险的事就跑!而阿甘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矛盾的,因为他说过,长官要他做的就是他要做的。在他本人看来,去越南的意义就是战斗。请注意细节,在遇到袭击时,只有阿甘端枪还击了,而且在丹中尉下令撤退时,所有人都在撤,只有阿甘是迟疑的,好友巴布一再叫喊才使他想起“跑”字,于是跑的比谁都快。事实证明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跑开了,所有人都没出来,之后出来的仅存的伤者都是他背出来的,而且没有遇到一个越军。实际上,战斗已经结束了,全连报销了,越军撤了。至于丹中尉要求空中支援投放燃烧弹,目的就是他说的,要和所有人一起死在战场上。回到美国遇到珍妮,珍妮夸奖他,他说其实自己什么都没做,只是做到珍妮嘱咐他的事。同样一个简单的“跑”字,使他从战争中活了下来。 从孩童到成年,珍妮都是问题多多,自顾不暇。一无所有的她全部的付出显得那么柔弱,那么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一个承受着不幸遭遇,处在社会边缘,孤立无援的弱者,对“傻子”如此渺小卑微的支持和关爱,却给了他除了人生态度之外的所有的前景和希望,并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动力! 2、珍妮的问题 珍妮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和木屋给她留下了丑陋屈辱的阴影,从她离开木屋,就再也没进去过,因为她无法面对,想逃避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一句“我害怕”完全没有安全感,身边的伙伴就只有阿甘一个。长大之后在家乡的情况依旧无改观,她身边除了阿甘再无别人,依然是孤立的。 一个如此家庭,如此经历,如此背景的女人,在当地也是异类。但她与阿甘不同,阿甘的弱智是先天的,生来如此,所以阿甘固然要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他认为一切本来就是如此,他有外在的艰难,但内心并无困惑。珍妮完全不同,她因为过去的经历要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却是后天由别人造成的,她自己并没有错,完全是无辜的,但后果又是自己必须去承担的。 同样被视作异类,阿甘并不想去纠正什么。但对珍妮而言,这是必须要去纠正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关注过珍妮,也没有人帮助过她。其实在这时,如果有一个像阿甘妈妈一样的长者,给予表妮一些关爱、支持和鼓励,用一个客观的声音告诉她自己是个好女孩,帮助她树立自信和勇气,情况或许会完全不一样,她也可以变得平和从容一些,但是没有。
珍妮只想说一句话:我是个好女孩,应该被世人社会认可和接纳。这种想法是双刃剑,本身就已经把自己置于现实的边缘了,太过尖锐极端了。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世人不知道不关心的问题,怀抱这个问题和心态是无法融入人群和社会的,只能越走越远,越来越边缘化。 最早,珍妮的心态是阳光积极的,她认为自己终有一天会在所有面前唱歌,得到鲜花掌声,其实就是一种认可和接纳。这本是正面积极的,但内心深处阴影始终困扰着她,穿校服拍《花花公子》。穿校服的应该是学生,而《花花公子》是成人杂志,学生与成人的矛盾,恰恰就是珍妮自身问题的体现,得到的惩罚是严厉的开除。珍妮的语言是:拍成人杂志的照片,只是一种美丽的展现和认可,并不妨碍自己是个好女孩,应该被认可。校方乃至社会的语言是:你不是个好女孩!我们不能认可接纳你! 紧接着,被社会承认的平台,就是坦露一切的在世人面前演唱。《风中吹》,掉下的羽毛,吹落的树叶,任其飘零。珍妮的初衷是好的,但途径和方式错了,同时现实也给了她严厉的批判,一下子被剥得干干净净。珍妮有错,现实太过严酷。责任,现实大过珍妮。 由此,一路飘零下去。 3、感情的付出 不管珍妮在现实面前有什么错,对阿甘的感情始终是真诚甚至是伟大的。或许需要真正有过坚持和经历才能体会,有时“爱”不是得到,而是一种关怀,一种付出。 上大学时,珍妮对阿甘说,她终要在世人面前演唱,这时她是积极的,自信的。这时阿甘是次要的,而被世人的承认和尊重是首要的。而如果自己做到了,作为一个正常人,作为一个被尊重的人,她能给予阿甘就不单单是一个“跑”字了。至于到时能给予阿甘什么,她已经预演了。 被学校除名去唱歌时,阿甘来了。珍妮说阿甘不懂什么是爱,而此时有些东西确实是阿甘搞不明白的。之后珍妮让阿甘不要再来找她,离开她。她不想因为自己过去的“不好”和现在的不好对阿甘造成不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女为悦己者容,她只想让阿甘见到自己成功美丽的一面,而不是狼狈不堪的一面。所以她急于离开,去哪里都可以。但听到阿甘要去越南的消息,马上回身嘱咐了最终救了他命的那个“跑”字。 阿甘从越南回来再见面,第一时间彼此的呐喊和拥抱就是真心。但双方的现实差距却更大了,同时由于阿甘的出现使男友打了珍妮,证明了珍妮心中隐藏的爱。但珍妮彻底埋葬了自己的一切,彻底的要成全阿甘了。因为以此时阿甘的成绩和身份,不说找个十全十美的女人,起码也可以找个正常阳光的了,而太没必要纠缠于儿时的感觉来负担自己的阴暗和不正常了。 彻底离开了阿甘,珍妮也彻底绝望了。开始用摧毁自己一切的方式控诉报复一切的不公正了,直到自杀边缘,最终内心当中仅有的一点光亮闪动了,无论前途如何,她要再去看一次她的阿甘。此时,她在阿甘家里真正的睡着了,却又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她不想成为阿甘的负担,所以总是阿甘在说,她是沉默的。走到老木屋前,她扔了石头,扔的好!这是正面的发泄,一切的不应该都回到起点,不再逃避,宣泄出来,许多许多年前就应该这样! 4、转变和回归 阿甘求婚失败后伤心生气了,终于触动了珍妮。她反思也选择了,嫁给阿甘会因为自己的不好伤害他,但逃避了这么多年,阿甘丝毫没变,再拒绝再逃避对自己是条不归路,难道就真的可以成全阿甘吗?两边都是伤害,那么自己的本心呢?于是,珍妮终于说出来了:“I do love you!” 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这句话里“do”的意义。 用正面积极的方式迈出这艰难的一步,她明白了。真实发生过的一切,就是真实的,无从逃避,也不用去逃避。纠结于应不应该的问题,试图当作一切都没发生,从现实的不公正中间去找回公正,并要这种公正得到世人和社会的承认,本就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别人会否理解和认可以至接纳,都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真诚的接纳自己,积极正面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真心也是一样,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浮于现实的标准和评判,而去逃避自己,逃避对方,同样没有意义,真诚的面对自己的真心就是正确的。
珍妮再次走了,但这次不是逃避,而是要去整理自己,然后重新振作回到这里,好好生活。而阿甘这次是真的“傻”了,唯一应对这种危险的伤害的方法,仍旧是那个“跑”字!他漫无目标的停不下来疯狂的跑,实际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珍妮总是离开自己?“shit happens”之后就是一个灿烂的笑脸,一直到想起妈妈的话:要想前进,就要放下过去的一切。这是给阿甘的,同时也是珍妮离开的答案。阿甘终于明白了,回家了。珍妮去世后,他推倒了破旧的木屋。 珍妮看到阿甘跑步,但她不能说。因为发现有了孩子,同时查出了病。一来孩子是否聪明健全,二来自己的病能否治好,都是未知数。所以,拖了三年多,知道时日无多的时候,才把这个健全聪明的孩子交给父亲,这是她最终能付出和给予阿甘最珍贵的。结婚是她提出来的,一切都变得正面积极真实了,都正常了。 珍妮,最终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公正和幸福! 这一点不是冷漠的世人给她的,也不是残酷的现实给她的,而是由一个把真善美贯彻到底的“傻子”做到的。可喜,但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不可悲,因为世人和现实都是真实的,人往往就是孤独的。阿甘和珍妮都是彼此的另一半,同时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分离与回归的轮回。 5、结局的真实 珍妮走了,最终释怀解脱了,小鸟也终于飞起来了。 阿甘也像妈妈一样,完成了自己该做的,承担起了抚育后代的责任。童话书中的羽毛飞走了,阿甘超脱了,从此真正蜕变成一个完整成熟的男人了。 小阿甘是健全聪明的。因为珍妮是这样说的,她在找回阿甘之前就已经搞清楚了。况且一生之中,她只骗了阿甘一件事,那就是她爱他。 二人爱的立足点都不是自己,而是对方,都在付出。阿甘始终不渝的爱,珍妮的内心和矛盾,确实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去慢慢体会的。但就在这平淡卑微中,却闪烁出人性中震撼的光辉! 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思考,不同的道路,但最终走到了一起。人生就像巧克力,不一定是什么味道。但不管是什么味道,做人应该是积极坚强的,做事应该是负责认真的,同时适时的“跑”一下也是可以或者必要的。 不是只有做出丰功伟绩的才是英雄,不是只有拯救了世界才是伟大,不是只有甜言蜜语花前月下才是爱情。珍妮为阿甘付出了自己仅有的一切,阴影不是她的错,她释怀了,并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公正与幸福。但同时她又必须为自己犯的错误而付出代价,所以她走了。 这就够了,已经足够了! 阿甘用他那一贯简单生硬的口气,却又似从天籁处传来的纯美声音说: “I love you, Jenny. I miss you, Jenny!” 他就是这样说的……
作者:花二刀
昨天是《阿甘正传》上映26周年的日子,提到这部电影,总绕不开第67届奥斯卡,以及《肖申克的救赎》。
在当年,两部影片同场竞技,肖申克败北。不少人扼腕痛惜,认为《阿甘正传》的胜利不过是政治正确的选择,在艺术价值上不及“肖申克”。
关于这一话题,多年争论不休。
但无论怎样,我们无法否认《阿甘正传》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使用了在当时看来最为先进的特效技术,对仗严谨,情节紧凑。
影片传达出的“人生轻如鸿毛,不过是在时代的风中浮沉”这一主题,在一众苦大仇深的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的衬托下,显得清丽脱俗,即便是今天也足够独特。
我们无法预知下一颗巧克力的滋味,只能默默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今天,又有一批学子走入高考的考场,衷心祝愿你们即将品尝到的这颗巧克力,会是甜蜜又令人满足的。
说回《阿甘正传》,若要从头讲起,故事未免太漫长,因为人生本就漫长。
不如就让我们跟随电影,逐一梳理,用35条对比图展开阿甘随风漂泊的一生。
阿甘Forrest Gump的名字来自一位南北战时期的将军——Nathan Bedford Forrest。这位将军同时也是激进组织三K党的创始人及领袖。
影片中提及这一段时,引用了经典默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画面。
阿甘与妈妈住在一座祖传的大宅中。妈妈会将空闲的房屋租赁,并以此谋生,而她的其中一个房客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猫王。
剧情中还出现了猫王跟患有小儿麻痹症,正在箍腿的阿甘学跳舞的情节。
阿甘在办公室外等妈妈的画面,参考了著名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的作品《黑眼珠的女孩》。
阿甘在念大学的时候,误入镜头,见证了著名的“挡校门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1963年的6月11日。时任亚拉巴马州州长的乔治.华莱士,不满亚拉巴马大学招收黑人学生,堵在校门口阻止他们进入学校。
影片使用了大量新闻影像,不少出镜的名流巨星都是本人出演,加上特效,最终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
例如,肯尼迪总统为橄榄球运动员(阿甘)颁奖的画面是这样完成的:先找一个身形与肯尼迪相似的演员,配合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在“绿幕”前完成拍摄,再将图像抠出来,与历史影像叠加。
电影中出现了约翰.肯尼迪,与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遇刺的镜头。
大学毕业后,阿甘入伍从军。他在舍友随手递给他的《花花公子》杂志上看到了他喜欢的姑娘珍妮。
这一剧情,参考了60年代,真实发生过的《花花公子》校服事件。具体来说,就是有一名在校女生,因为穿校服拍了大尺度照片,并登上杂志而被开除。只不过,那个女孩并不是珍妮。影片中使用的杂志,是专门为了电影拍摄而印制的道具。
珍妮在酒吧演唱的民谣是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
电影中,越南战争的场面并不是真的在越南取景。而是在南卡罗来纳州,弗里普岛上的高尔夫球场拍摄的。为了营造出“热带风光”,剧组在球场内种植了多棵美洲蒲葵。
阿甘在军队中最好的朋友布巴,来自一个从事虾业的家庭。他的妈妈,以及祖辈其他女性,都是在厨房帮佣的煮虾厨娘。
影片中出现了两个相似的画面,分别是种植园时代的主人与奴隶,20世纪的雇主与女佣。这也暗示着虽然奴隶制被废除,但黑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提升。
阿甘在军队中的上司丹中尉,来自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祖辈分别牺牲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阿甘作为越战英雄被约翰逊总统接见。这一片段也是由特效合成的,真正被表彰的是赛米L·戴维斯中士。
走出白宫,阿甘撞上了反越战游行。那是在1969年,在华盛顿集合了32万人,他们身着古怪的嬉皮服装,高声喊着反战的口号。
阿甘莫名其妙的被推上了演说台,但话筒线被拔掉了。在电影中,这一段只有嗡嗡声,但事实上他说的是。
“Sometimes when peoplego to Vietnam, they go home to theirmommas without any legs。Sometimes theydon't go home at all。That's a badthing。That's all I have tosay about that。”
他指的是布巴和丹中尉。
拍摄在方尖碑前演讲这一幕时,并没有那么多群众演员参与,人山人海的效果来自“复制黏贴”。
同样,阿甘打橄榄球时,球场上的观众也是这么来的。
与珍妮重逢的阿甘误入黑豹党聚集地。
黑豹党是美国60-70年代活跃的左翼黑人组织,与3K党对应。
阿甘在医院表演双手打兵乓球,引来围观。一旁的电视上孤独的播放着阿波罗登月的画面。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由于球技高超,阿甘参与了兵乓球外交。这一活动促成了尼克松访华,以及后来的中美建交。
事实上,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并不会打兵乓球。他只是凭借高超的演技演出了高手的感觉。电影中的兵乓球是由电脑合成的。
阿甘上了电视,与著名的摇滚歌手约翰.列侬一起接受采访。
这一片段依然是由电脑合成的。在原片中,坐在列侬身边的并不是阿甘,而是他的夫人小野洋子。
1972年的元旦,阿甘与丹中尉重逢。已经失去双腿的中尉十分颓废,在过马路的时候,他对着出租车怒吼“I'm walking here”,这一句是电影《午夜牛郎》中的经典台词。
阿甘被尼克松总统接见,并被推荐入住水门酒店。
夜晚,一个光点打扰到了阿甘的睡眠。他打电话投诉。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尼克松在不久之后辞职。
阿甘与丹中尉出海捕虾,遇到了狂风巨浪。这场风暴也被称为“飓风卡门”,它于1974年9月登陆美国,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而他们的船“珍妮号”,是在这场飓风中唯一幸存下来的船只。
在飓风过境后,阿甘与丹中尉的捕虾生意好了起来。他们成立了虾业公司,并登上了《时代周刊》。
影片中的丹中尉,在越南战争中失去了双腿。但扮演者加里·西尼斯本身四肢健全。为了达到更为逼真的效果。特效组用蓝布将演员的腿缠了起来,并特制了有洞的病床。
捕虾船上的电视,播放了有关福特总统被刺杀的画面。这位总统比肯尼迪幸运,刺杀并没有成功。
阿甘的妈妈病逝,她在临死之前说了那句全片最著名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得到什么”。
饰演妈妈的演员莎莉·菲尔德生于1946年,只比汤姆·汉克斯大10岁。
丹中尉投资的“水果业”其实是苹果公司。
电影中出现的彩虹色苹果logo事实上从1976年才开始启用,而丹中尉寄给阿甘的信显示的日期为1975年。
阿甘以奔跑的方式穿越美国,在这里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文化标志。其中一个是不干胶广告“Shit Happens”。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是黄色笑脸,这个标志是由哈维·鲍尔在1963年设计完成的。
阿甘回到家,电视中播放着里根总统遇刺的新闻。
珍妮对阿甘说,她生病了。她患的是艾滋病。珍妮是美国第一批艾滋病患者。
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里,阿甘都穿着蓝色格子衬衫。他很爱蓝色格子衬衫。
珍妮送给阿甘的耐克牌跑鞋,在电影播出之后大受欢迎,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阿甘鞋”。
《阿甘正传》有一个近乎荒诞的结局。
影片的最后一幕,阿甘陪着儿子等校车,当那扇黄色的校车门开启,同样的对话再次出现。女司机在两个不同的时代叫着同一个名字,也是由同一个演员扮演的。一切就好像一场梦一样。
常有人说阿甘的一生过于顺遂,说他是“傻人有傻福”。
但事实上,他就像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一片羽毛,只是被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前进。
他不能左右生死,不能阻止战争,也不能强行留住在乎的人。
与通俗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一定要拯救点什么、给人生加一点意义不同,阿甘的一生过于平凡,他从未改变过什么,也并不算是个英雄。
他所能做的,只有不停地向前奔跑。至于目标,那就像是一盒巧克力,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得到什么。
jenny总是说,阿甘,你不懂什么是爱。 可是,我觉得他是最懂得什么是爱的人。 阿甘爱妈妈。 当然,他的妈妈也确确实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她的整个生命来爱自己的儿子,从不因为阿甘智力上的残缺而吝啬他应得的那份爱。她让阿甘一直成长得很开心,也因为这样,阿甘才能拥有一颗纯洁无瑕的心。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动容的词语,无论语言的差异如何大,妈妈这两个字的发音永远是相似的。 女性虽弱,为母则强。 其实我想,阿甘的妈妈是骄傲的吧,她养育了一个那么那么好的儿子。 阿甘爱他的朋友。 在越南战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毅然返回了即将要被炸平的丛林,为的是“buford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好朋友不是那么容易找的”。他牢记着他与buford的约定,买了捕虾船,实现朋友的梦想,并资助他的家人。 而丹则是阿甘心里的英雄,一直都是,他那么坚定的这么认为,这样强大的信念终于让丹也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丹说他没对阿甘道过谢,其实他能活下去就是最好的报答。阿甘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一切都在他看来都是很自然的,是他应该做的。是我们太过复杂,总觉得他做了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在阿甘的世界里,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小事。 阿甘爱他的姑娘。 jenny是不幸的,她的生活一直很凄惨,四处漂泊,没有温暖。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见了阿甘,也遇见了这世上最好的爱情。也许jenny不会想到,她的一句话换来了阿甘一生的等待,也换来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她的一生充满凄苦,但是最后,她终于永远地沉睡在了唯一带给她温暖的树下。 jenny是阿甘的唯一,因这唯一而永恒。 我印象最深的是阿甘在jenny的墓前说“你要什么就叫我,我不会走得太远”,的确,在阿甘的心里,jenny永远都活着。他爱她,所以不在乎她爱不爱他。他的一生永远都会记得校车上那个天使一般的小女孩,她对他笑,她跟他一起看星星,她让他一直跑别回头……虽然jenny并没有一直陪伴着他,但是阿甘的生活里一直都有jenny留下的痕迹。 所以,其实所有死去的人都没有消失,阿甘的身上有着所有人的记忆,只要他活着,他们就在。 阿甘爱他的孩子。 他送他的孩子上校车,像小时候妈妈送自己上校车一样。一切都和多年前一样,只是这一次,车上不会再有一个jenny那样的小天使。 在阿甘的眼里,他的妈妈、他的朋友、他的姑娘、他的孩子……都是天使,其实他不知道,他自己才是天使。 电影里没有人对阿甘说过谢谢,但是我相信,所有看过此片的人都会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阿甘。 我们终于知道,这世界上最好的爱是什么样子。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总体来看整个电影的情节非常好!连贯!演技也好!故事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电影开篇,就告诉了人生的真实意义,就是羽毛,你无法决定和选择将要遇到什么,只能随风摇曳,在空中尽情的舒展美好!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保守主义始终代表美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美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美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太甜美的美國夢
这是一部美国典型的反智题材电影。聪明的人未必一定能成功。阿甘的智商极低,却情商极高。他一直怀着单纯的心,做了在别人眼里了不起的事,也尽力照顾身边的人。成功充满必然与偶然。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最经典的两句台词
电影以一个虚构的人物阿甘为主线巧妙的融入了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总统被刺,乒乓外交等多项历史事件,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看待历史问题,故事采用阿甘对白的方式讲述故事。电影展现了阿甘的乐观坚强,以及感染了周围人,相对来说还算励志。
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请不要再续下一句,耳朵听的起了茧子。
you are my girl.
他的十二支船,每一支都是她的名字。她走后,他只得跑遍世界的每一个湖泊和沙漠来思念她,只等她一声召唤便死心塌地的回到她的身边。好莱坞编造一个这么纯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我们所拥有的感情,是多么的残破不堪。这简直是残忍的,不道德的。
《阿甘正传》总觉得有点伪心灵鸡汤的感觉。阿甘人生处处开挂有点不真实,相比较来说更喜欢《肖申克的救赎》。
阿甘奔跑的意象,应该留在了很多人心里。
看完有些伤感,为什么相爱却不能相守,阿甘在别人眼里很成功,但那到底是不是他想要的
十年前看过一遍,那时还是一个小屁孩,就像Forrest的妈妈说的一样,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十年前的我绝对不会预料得到现在我会成为一个这样的大男生。Forrest Gump真是把"蠢萌"这两个字发挥到极致,我的意思是,蠢萌,其实也是上帝给予的天赋。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会选中哪一颗。
Mama always said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重新再看一遍,觉得奥斯卡当年颁给《阿甘正传》而不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是对的……更广阔,经得起各种解读,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点。
傻人有傻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阿甘的妈妈才是最伟大的人。很多普通人把低智商的孩子早早就放弃了,不让上学,不与别人接触,也许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这样以后孩子就等于废了……
每年看一遍,每年哭一遍,看看自己幸福还是阿甘幸福!时间:从2003开始每年一遍
羡慕珍妮,不管她多么叛逆、落魄、堕落,永远有阿甘在等她回来
我生命里最温暖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