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问题少年没有问题
光从《Tomboy》这个题目来看,在中国,女主角劳拉就得是个问题少年。无论她是不是真的喜欢同性,就只说她没个女孩子样,和男生玩耍,还赤身肉搏,这就已经很有问题了。
我看片的时候,一直是带着问题看的。预告片明确地昭示了劳拉扮男孩、爱同性的剧情。于是正式看片时,一开始我看见劳拉和爸爸一起开车,我的脑海中立马浮现一个猜想——也许劳拉是单亲家庭,从小和爸爸生活。也许这就是劳拉成为Tomboy的原因吧,我猜。
谁知,妈妈出现了,妹妹也出现了,一切迹象显示她的家庭美满和谐。上个念头刚消去,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我看见了妈妈的大肚子——是不是劳拉的妈妈想要个男孩,所以才在已有两个女儿的情况下再怀胎,所以劳拉才变成了Tomboy?由于劳拉父母出场率并不高,我的这个问题是到看到片尾才确定了答案,劳拉父母都是很疼她们姐妹的,我的猜想不成立。
接着,第三个问题。珍妮说自己父亲是ordinateur(我实在搞不清他的职业了...因为我看的只有中字,是计算机程序员?),母亲怀孕在家——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劳拉父母感情疏远,我们才很少在镜头里看见劳拉父母同时出现,劳拉是因为感受到了父母间的变化心中苦闷,才会受刺激变成Tomboy。看到结尾,我又一次肯定了自己的龌龊,人家家庭关系好得很,根本没那回事好吗!
随后又是一个问题。珍妮说米盖尔在原来的家那边“男孩都怕他,女孩都爱她”,而妈妈在前面说过,劳拉一直都是和男孩玩在一起。这是不是她成为Tomboy的外因?剧情证明,我想多了。编剧压根就没打算在这点上发展些什么深沉的东西出来。如果我硬要去分析的话,估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No。因为劳拉和男孩玩时没有和男孩彻底凑一块勾肩搭背,看得出,她还是抗拒和男生接触,比较享受和丽萨独处。这和那种怀着“哥们”心态的T是有明显分别的。
真相被拆穿后,我为劳拉捏了把汗——剧情走向已经与《男孩别哭》重叠了,再考虑到《裂缝》中那个一样的森林追逐镜头,我想,这堆孩子会不会虐待、逼死劳拉?结果这种问题没有发生,男孩们只是很淡定把她围了起来,而且很贴心地选择了让丽萨去检查劳拉的真实性别。人之初性本恶不是普遍的,问题少年也不是遍地开花的,看来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心”了。
在我发现我自己一直是以看中国家庭剧的眼光来展开那些狗血的“合理想象”后,我终于如醍醐灌顶一般,顿悟了。于是我产生了最后一个问题,一个深刻而又富有内涵的问题——劳拉究竟喜不喜欢丽萨?
我事先瞄过简介和其他的影评标题,说实话,我不觉得劳拉缺乏性别认知。为了假扮男孩,她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如先观察男孩子们的表现再与男孩子混在一起玩;丽萨问她名字时马上想到了一个男性假名;又如把泳衣改为男式后还不忘在里面塞橡皮泥。她很成熟,也很了解男女有别。那么她到底喜不喜欢丽萨呢?她究竟是因为认为和丽萨相恋能让她的“男性身份”更真实,还是因为已经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男生所以爱上了丽萨呢?看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我没问题了。我的解读是,丽萨肯问这个问题就证明她并不厌恶劳拉,而劳拉回答了自己的真名,那个真实的女性名字后,由忐忑变成了微笑,是因为在镜头的另一边,我们看不见的劳拉的对面,丽萨笑了(我个人的想法)。只有这个原因,才能让劳拉笑。劳拉是喜欢丽萨,出于真心而非出于性别,也许劳拉之前不知道,但最后她懂了,虽然这可能和成人间的爱恋有一定区别。敢于面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一道坎,丽萨接受了这样的她,这就预示她的新生。
其实问题少年并没有问题,她的家庭没有问题,这部片子也不是让大家来讨论儿童问题心态的。导演从头到尾就没有追究过她成为tomboy的原因,而是试图通过细节展现一个小女孩tomboy化的心态与行为,这一切行为都展现在阳光下,明明白白,不具有半点病态。我相信没有人会在看片时产生想冲上前纠正劳拉的行为。如果我们认为影片有问题,劳拉有问题,她的父母对待这些事情的处理方法有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眼光有问题,我们成长的充满了各种问题的环境扭曲了我们。我们才是真真正正的问题少年。
附我自己觉得在片中显得特别有爱的问题(及回答):
珍妮:你有兄弟姐妹吗?
夏安:一个姐姐
珍妮:我有个哥哥,我认为有个哥哥更好
夏安:为什么更好?
珍妮:因为哥哥能保护你
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做?(Pourquoi t’ai fais ça? )”
劳拉:“我也不知道(Je sais pas)”
劳拉:”我们不回家吗?“
妈妈:”不,我们去你朋友丽萨家,我不在乎你假装成男孩子,但是就要开学了。你难道能装一学年吗?必需要告诉他们事实。不然你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请告诉我。”
丽萨:“你叫什么名字?”
劳拉:”Mikaël“
丽萨:“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劳拉:”Laure“。
2 ) 看她们给母亲做的意大利面项链,
她累坏了。在我房间里,我们一起喝了一些绿茶,就决定去Chatelet看着《Tomboy》的首映。一路上我们持续地打闹。我从没想过我能够和一个法国人这么样法英夹杂着说话,打闹。在她的要求之下,我们坐到了第三排。观影不会太舒服,倒是清晰地看到了来到现场的导演和两个主演。我一边鼓掌的时候一边还想和莎乐美说,你肯定鼓掌得特别使劲儿,因为毕竟这又是一部女性导演出来的优秀作品。
我看着这两个小女孩玩游戏,看她们给母亲做的意大利面项链,看她给自己做男生的泳裤和用橡皮泥做“阴茎”——果然,不用吃饭,不用杀人,仍然能够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这就在于角色的设定。故事的矛盾冲突点在于主角的内在,她的妹妹,她的母亲,她的“小情人”,她玩耍的伙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都只是间接地突出主角的内在矛盾,基本上是主角向观众展现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并且通过最为简单的生活细节来展现。这些细节大概正是因为是通过女性导演的眼光而捕捉到的。
这不是一个新的题材,却是一个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全片只有一段来自环境中的音乐,其他时间全由环境声来渗透生活的质感。没有巨大的场景和人物变化,使戏剧矛盾变得非常集中。导演对某些场景的把握很好,在展现刻板印象的同时,也挑战着刻板印象。
3 ) 找个帅气的萝莉不容易
自从三四个月前无意从网上看到《假小子》的预告片,便被片中帅帅的小萝莉秒到。要是英语片,搞到生肉后也能将就着看,可惜是个相对冷门的法语片。于是等呀等,终于等到好心人翻译后上传网络。
导演上哪找到这么英俊的小女孩,看第一眼还以为是个小男孩反串的。主角Zoe Heran长发的时候也挺女孩子,短发后像换了个人。据说导演为了找个“长得像男孩的女孩”花了很多功夫都没有让她满意的,当穿着裙子留着长发的Zoe被父母带到导演面前,导演就认定她了。Zoe以前拍过广告,这是她第一次拍电影。看过很多反串或者中性的角色,一般演员由于自身性别局限,很少有人能演的英气洒脱,像《最后的朋友》的上野树里、《偷偷爱着你》的堀北真希、《原来是美男啊》的朴信惠、《游园惊梦》的王祖贤等,她们的表演脂粉气都很重,但是《东方不败》、《刀马旦》的林青霞、《咖啡王子1号店》的尹恩惠和《双姝奇恋》里的Laurel Holloman是例外。相对成人,性别意识不强的小孩更容易进入异性角色,演绎地自然真实。在开拍前的前一个月,导演给Zoe剪了电影里的发型,让她穿T恤短裤运动鞋,学习男孩子的举止,提前进入角色。在导演的调教下,Zoe的表演非常出色。从她的走路,站姿及她和妹妹玩闹把妹妹压在身下的样子(7分10秒那一幕真的很像……侧脸帅死了)来看,简直无法让人相信她是个女孩子。
有人说该片是《男孩不哭》的童年版。因为是童年,小孩子尚未发育,避免了青春期性征的苦恼。所以主角劳拉可以光着膀子和男孩一起踢足球、游泳嬉戏。同时影片的主题可以避免同类题材常出现的家庭、婚姻及社会等比较沉重的因素。
在童年,假小子很常见。很多女生小时候都是假小子。理个小子头,不爱穿裙子爱穿短裤,整天在外面疯跑疯闹,甚至和男孩子打架。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了大学后,蓄起了长发,喜欢上了裙子。她们的性别认知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劳拉显然出现了偏差,因为她把自己完全当成了男孩——跟隔壁的丽莎谈恋爱。
影片中是丽莎在不知道劳拉是男孩的前提下,喜欢上了劳拉。丽莎先是搭讪,然后邀请刚搬家的劳拉和大家一起玩,然后请劳拉去自己家做客,接下来的拉手,接吻。每一步都是丽莎采取主动。劳拉都是被动接受,当然她是自愿的。有人提出疑问,劳拉是不是真的喜欢丽莎。有种可能是劳拉把自己当成男孩,所以她理所当然应该喜欢女孩,而此时有丽莎的爱是她作为男孩的证明。
我倒是觉得劳拉还是个孩子,在感情上她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她和丽莎是互相吸引。如果没有丽莎的亲吻,她绝对不会越雷池一步。当丽莎吻了她后,她看起来很严肃和忐忑,眼神慌乱,不敢直视对方。应该是震惊,居然有女孩亲我?!看到劳拉没有反应,丽莎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把目光转向别处,毕竟丽莎比劳拉年长,有经验,很快她就镇定了,拉住劳拉的手,寻求劳拉的认同。劳拉在丽莎的鼓励的目光下,笑着接受了这份感情。到最后劳拉的男孩身份被拆穿,丽莎生气地跑过来,盯着穿裙子的她,然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这时候丽莎心中充满怨恨,你怎么能这么欺骗我呢。后来男孩们发现了躲在树林里的劳拉,要求验身看她到底是不是男孩,这时候丽莎站出来,保护劳拉免受男孩的侵犯。影片的最后,劳拉在阳台上吃东西,看到丽莎一直等在楼下,远远地望着她等她下来。两人见面后,丽莎问你究竟叫什么,劳拉承认自己叫劳拉(以前劳拉用的是男性假名米盖尔)。说罢她很紧张,以为丽莎不会再理自己了。这段她的表情和眼神相当慌乱,然而最后劳拉平静下来,嘴角微微翘起——她笑了。影片由此结束。劳拉不会自己无缘无故地笑,一定是对面的丽莎先笑了。说明丽莎接受了劳拉的女孩身份。丽莎勇于面对自己的感情,喜欢就是喜欢了。相信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成为好朋友的。
PS:1.劳拉的妹妹好可爱好聪明。
2.比起劳拉,丽莎长得更像个男孩,不知道有没有童鞋和我的想法一样。
4 ) 欧洲儿童电影《假小子》
我喜欢这样真实、生活的镜头和拍摄。简简单单,完全不像是演戏,没有明显制作感的后期。
就像《蓝色大门》和《观音山》。
欧洲电影。不是欧美,不是美国,不是英国,甚至不是法国。如果非要给“电影”加个前缀,那必须是“欧洲电影”。
他们不过十岁。差不多是我这样的年纪还能“犹记当年的自己”“感同身受”的最早年龄。儿童心理,简单懵懂又让人感动得想落泪。
含蓄至极的开放式结局。到底是个好结局。
先交代种种男孩化的行为,再交代是个女孩的实情。太正确不过了,是客观讲述客观存在的事情。否则就会带有谴责的色彩。
妹妹珍妮真是个天使,both长相和行为。和他们出去一起玩儿以及在饭桌上编米克的故事时,真是个天使。
是个好哥哥。其实主推兄妹也不错。
5 ) 无伤大雅的小谎
小学三年级之后,我就一直是短头发。本来是蘑菇头,结果有一次给老妈剪坏了,我哭得要死,去理发店修剪成了短发。后来发现短发好方便,老妈也贪图省事,于是再也没留长过😂
我穿男孩子的衣服,球鞋。老豆年轻时候是球迷,给我穿尤文图斯、AC米兰的足球衫。每到暑假,我就穿着球衫跟男生相约去体育场踢球。我比较喜欢AC米兰的球衫,红黑条纹好看,黑白条像斑马。
中午吃过饭,我会叫上男生去滑滑梯那里玩猫捉老鼠,比谁滑得快,还有抓死人。去花坛里掰虫蛹,然后用鸟不宿的尖刺戳穿里面的毛毛虫,感觉自己是在消灭害虫。
有一次一个男生惹我,我还记得他叫沈畅,被我放倒在地,结果晚上他奶奶还冲到我家来告状,气得我一边哭一边把老太太骂走了。事后我爸哈哈大笑,夸我厉害,怎么会有这种老爸的😒不过一着急会哭这个毛病也是改不了了=_=
还有件事我自己不记得,是小姑姑告诉我的。表弟跟我一个学校,比我低一年级,有一年开学,我跑去他班里,对大家说,我是他姐姐,你们不要欺负他!姐姐力MAX!
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自己是个女生,而男生也没有因为我是女孩子不跟我玩,因为大家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玩到一起,而我很厉害,所以男生都喜欢跟我玩。我穿得跟男孩子一样,也是很单纯的为了玩起来方便。
然而,我还是假装过一次男生。在初一还是初二的寒假,楼下来了一个小男孩,北方人,来奶奶家过寒假,直到寒假结束,他都把我当成了男生😂 刚开始我不知道,有一次去街道里交社会实践表格,他看了看我的名字说“WL?嘿嘿,怎么像个女孩儿的名字。”当时我心里一沉,怎么办?告诉他吗?他会不会尴尬?会不会不跟我玩?结果语塞了几秒,错过了表明真身的最佳时机。于是那成了我最心累的一个寒假。我家楼上有个大叔,老邻居,总喜欢亲切地称呼我为“W大小姐~~”,于是,每当我们在楼下玩球,总还要提心吊胆地警惕着那个大叔的出现,生怕他暴露了我的身份。
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复杂,她只是很想跟他们一起玩儿罢了,不过撒谎确实不对哦。
6 ) "Je m'appelle Laure"
他们说你是Laure,你就是Laure。更甚之,你可以是Emilie, Olivia, Elsa, Annie……和千千万万个名字,却唯独不可以是Michel——真扫兴,不是吗?
其实你完全可以做Michel的,如果你想的话——事实上你就是Michel,更甚于别人称呼你的名字。
把人按性别分类是一种愚蠢而残忍的事,当你的一切都说明着你是“他”的时候,人们却按照你的生理特征把你称为“她”,把你放进社会所限定的框架中。
在我看来,这不是同性恋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社会性别框架与个人选择间的冲突。为什么人们告诉你你是女孩子,你就要穿花裙子,留长头发,穿女孩子的衣服?别问,规则就是这样的。那如果你偏爱另一边的规则呢?这是不是就是欺骗?
我庆幸的是,在这个地球上,在西方,如今已有很多人弃那层外皮于不顾,直接对对方说“虽然我的身体是女孩,但我是男孩……”或者反之。我希望,某天不会再有刻板的性别之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表达,这就是我梦想中更好的世界。
此外,还有一点题外话:我觉得,如果Laure在youtube上发自己的视频,说“Hi I'm Michel”,并指明自己的生理性别;下面一定会有很多人评论说"You're such a cute guy". "U R so adorable!!!" 等他长大了,他会知道的吧。
7 ) 迷人的少年时光
这部片子我看的是国内的阉割版,少了二十分钟的游泳情节,不过也不影响整部片的感觉。女主角很帅,对于独生子女身份的我来说真羡慕她跟妹妹的小默契,好暖啊!影片只有短短一个暑假的时光,里面的几个女孩子都特别棒,那个年纪的女孩子总是比男孩子懂得更多,最后Laure恢复女孩儿身份重新向Lisa介绍自己之后,两个人相视一笑重归于好,真是甜,最美好的时光即将开始,影片就在这里结束挺好的。
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蓝色大门》,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真的是最迷人的时光,那个时候的爱纯粹热烈不计回报,最好的青春片就该定格在最美的时光,一长大就没意思了。
我上初中就开始住校,剪了个假小子头,慢慢的性格也开始像男生,不爱穿女孩子的衣服,总是去美邦淘最小码的男装,会唱周杰伦所有的快歌,每天下午一下课就去打篮球,晚自习呢就躲在教室最后一排吃泡面。幸运的是我那时候身边有一群特别要好的“哥们”,所以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体育课的时候我们这群假小子组队跟真小子们斗篮球,凭借着个子比同龄男生长得快的优势,一边得分还能一边耍个帅。所以片子里面Laure跟男生踢球跟男生打架都丝毫不弱我是深有同感的,抛掉性别的偏见,其实女生跟男生在很多领域都能具备同样的能力。
这部片子拍的很真实,像片子里的Laure那样,我觉得年少时候想当男生的女孩子应该不在少数吧。这种心态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同,而是渴望突破在传统二元论的两性社会中性别身份对个人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女孩子想要去做一些传统所认为的男孩子才喜欢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往往想要达到目的,只能依靠伪装成男孩子的外表才能做到,不然让Laure穿着裙子去跟小男生打一架吗,简直难以想象。
以前看过的大多青春片题材都是英俊帅气的男主在打篮球,然后温柔娴静的女主上前递水,可是这根本不是我的青春,在我的故事里那个英姿飒爽上篮得分博得全场尖叫的是个女生啊!所以偶然发现了这一部片子,还真是让我很感动。
回想那一段假小子的少年时光,是多么迷人的美好。
像男孩一样 踢足球、吐口水、脱上衣、小便..............喜欢女孩
少年春哥之烦恼
2011柏林全景+泰迪熊评审团奖(选片也挺迷的为啥不去Generation K?)。9分,席安玛成名作。片名要是叫“米盖尔”应该就实打实五星了。性别方面讨论得太先进了,这不是个易装问题,其实是个跨性问题。相应地,悬念实在做得太漂亮了,有个DDL(开学),观众都知道这个谎言/跨性行为会穿帮,那么问题就在何时穿帮和怎么穿帮,这简直是个希区柯克炸弹式的悬念手笔,都有惊悚片气质了。加之调教非职业小演员也是圣手级别的。另外这种电影可能还真有伦理问题(可能也是因此没去Generation单元?)……
“我有一个哥哥,我感觉比有个姐姐好。哥哥可以保护我。所有的男孩都怕他,所有的女孩都喜欢他,但是他谁都不爱,只爱我。”小小萌妹纸太可爱了~小姐俩之间满满的都是爱!姐姐演得也很棒,总觉得片中的主人公长大定是帅T一枚。ps.贴同性标签大概多侧重迷惘期的性别认同而非同性恋,是你想多了谢谢。
刚开始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坐在父亲腿上两人很亲密,我以为会是父子恋。后来看到他妈妈温柔的摸他的头发,我觉得会是母子恋。再后来看到他和他妹妹一起洗澡,我心想,原来是兄妹恋啊。后来看到他盯着那个踢足球的男孩,我想,终于切正题了,同性来了。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丫是个女孩子啊……
小妹妹们!你们肿麽能这么可爱! 看的姐姐都肝儿颤~~ L'été est la meilleure saison!
果然是瘦子才能做T啊,小妹太可爱了
看到被他妈妈打了一巴掌的时候哭了,感同身受。虽然儿童时期的跨性别倾向并不一定会延续到成年,但至少在那一刻,儿童的想法也是真实的,值得被尊重的。
看着她爸爸教她开车的镜头,我也想起爸爸,那会儿12岁,也是这么短的头发,我的衣服没干,穿的是爸爸的T恤,我们坐在去云南的长途汽车上,非常颠簸,我吐了一次,然后因为当众呕吐觉得羞耻就一直低着头,T恤上面有一排小字,welcome to NY
四星;每一个萝莉心中都有一个成为正太的梦。电影不长却处理得极细致生动,很赞的作品。
名为TomBoy实际上只截取了她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那个小片段,自我认识与成长就在这个夏天里慢慢到来。其实如果不叫TomBoy大概看的人会更多,在这里性少数群体的身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个过程。小演员们选得真是棒呆了。另外,千万不要去搜女主角现在的照片哦。
看到某个评论说“也许性别困惑只是她生活中一段小小插曲,五年十年后回想起假小子的夏天也许只是一笑而过”,觉得这个解读很有趣
和大家一起去湖邊游泳的時候 為妹妹出頭和男生打架的時候 有好幾次我以為她就要被發現女兒身的事實了。忍不住從全屏切換成了窗口 躲在一旁暗暗的看著。不是不敢 而是不想。不想看見十歲小女孩的像羅馬一樣建成的夢想被一一打碎。她的夢想就是像男孩一樣做所有的事 包括贏得女孩的心。
里面的小演员都超可爱,除了主演之外,长睫毛的妹妹更像一个洋娃娃。刨除性别等解读,首先这是一个很可爱的电影。小孩如果在国内可以考虑叫招娣
萝莉情怀也是诗,这部法国萝莉版【男孩不哭】完全没有那么残酷,在法国父母看来,女儿可以继续做自己,只要别再以说谎欺骗为代价,即使继续做LES也没关系。早熟萝莉的苦恼,对同性的倾心,片子处理的很阳光,即使最后谎言拆穿被逼迫验身,结尾还是那么乐观。加上一群萌娃,片子整体相当欢乐。★★★★
立刻联想到男孩不哭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有灵气的影片了
每一个小t的梦想就是像男孩一样做所有事 包括赢得女孩的心
小姑娘从小就这么拿捏有范儿,大了还了得
与LES无关,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一部小孩对自己认知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