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总体感觉一般般,不算特别好,但也没有坏到哪里去,除了最后那个火龙实在雷人,有义和团“神灵附体”的风范外,没有什么太多出戏的地方。
中法战争虽然在近代史上被中国大书特书(因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多的打赢的几场战争),不过实际上这场战争在政治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因为中法关系一直不错,而且这场战争发生的时候某党也没有诞生,实在扯不到目前这个一党政府的头上,所以舆论上也没有什么兴趣来宣扬。事实上,宣扬镇南关大捷的目的不是突出民族英雄,重点在于“中方不败而败”,也就是用来批判清政府,凸显当今政府的英明伟大。
但事实上,现代很多史学家并不认同这一官方观点。首先从军事上来说,镇南关之战虽然获胜,但是法军的损失最多不超过1000人,主力仍在,而且海上法军在石浦击败中国海军,又封锁了台湾,只能说军事进攻受挫,远远没有到战败的地步;其次,虽然法国总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法国并未承认失败,在茹费理辞职后,立刻追加了5000万法郎的军费,法国人骂茹费理是因为觉得他太废,居然输给清国,而不是不赞同继续打下去,而且法方已经占据越南,在东亚有了相对稳定的战略据点;最后在国际形势上,当时总体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其他列强看到法国受挫吃瘪,心里暗爽,但是如果中方真的能大败法军,那列强考虑到连锁反应,百分百是要介入的,因为这关系到整个殖民体系的稳定,如果事态发展下去,搞不好八国联军事件要提前上演,当时西南局势已见分晓,中方保不住越南,法方也没有能力继续向中国西南军事扩张,双方也都无继续打下去的意思,在政治上和战略上以谈判解决基本上已经是必然。
事实上中法新约在近代史上算是一个比较平等的条约,中方并不是太吃亏。首先没有割地赔款,这就很难得了。中法新约主要是几个,一是承认了越南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这个当时已经是既成事实,只是以条约的形式确认罢了,越南的嗣德皇帝陛下早已经看清谁才是真的老大,哭着喊着投靠法国爸爸了,中方当时肯定是保不住越南的,事实上早在中法战争前一年,越南阮朝已经迫不及待地和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一脚踢开了清国,承认了法方对越南的宗主权。但中方还是争取到条约中不得有“损及中国体面”的条款,也就是法越签订的条款不得针对中国,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是很不错的外交成果了,而且法国要退出台湾和澎湖,中国总体在这一点上不太吃亏。其次是允许法国人在中国西南从事贸易,并且自由居住。这一条被中国当年舆论批评,认为打开了西南门户,让法国人渗透进来。这种论调其实和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论调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觉得把外国人统统赶走就天下太平了。你让人家进来做生意,肯定得让人家自由居住啊。至于间谍什么的,这是一个国家反间系统的能力问题,不能因为怀疑你进来做生意会打探我的消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一条上,中国并没有同意法国人在西南具备治外法权或者割让租界,也就是说起码在理论上,法国人进来也就是普通商人,一样要服从中国政府的管辖。另外允许设立领事馆,这个从今天的外交来看也是正常要求,不存在丧权辱国。
条约里比较吃亏的,一是要降低法国贸易的税率,但仅限于云南广西,但并不免税,中方略有吃亏但总体谈不上难以接受,二是西南的铁路法国有优先参股权。事实上西南铁路建设落后,而且铁路这个东西,英国和美国极其敏感,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一条形同虚设。
总得来说,李鸿章在中法条约里,是尽力了的,为中国争取了最大的利益。我认为左宗棠在这一点上对他的指责,有些过分了。咸同三名臣里,李鸿章是对西方国家最了解,最明白中西差距的一个人,他很清楚这种差距不是靠一两场局部战役的胜利可以扭转的,就好像某党一直大吹特吹的平型关“大捷”,一支二流偏师伏击打死日军一千多个运输兵,丝毫不能改变中日态势(同时期淞沪决战,中日陈兵110万,日军伤亡4万余,但是因为和某党没关系,所以就低调处理了),是一样的道理。拳头没人家硬的时候,见好就收才是王道。西南的局势,和左宗棠在西北的局势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中法西南战争,中方不算胜利,但也谈不上失败,法方谈不上失败,但是也谈不上胜利。更不存在什么不胜而胜,不败而败。
全片无尿点,一气呵成。战斗场面精彩,官场斗争细腻。电影我是2020年1月第一次看,冯子材率领士兵手持长矛大刀跃出战壕的图片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也看过。我是坚信这个战役是“人的因素战胜了武器的因素”的典型案例。可是,前两天看了 一篇关于大清的武器装备帖子(被删了好多回),我疑惑了。
帖子提到,
一是“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镇南关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的法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冯子材指挥的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二是“曾国藩从来不提他到底是怎么打呆战的,为什么要挖战壕。左宗棠和冯子材的奏折中,绝口不提他们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机关枪和弹仓步枪的情况,反而声称对方的火力极猛,武器极先进,而他们则似乎只是靠着大刀长矛之类的东西,就把对方打赢了,以凸显自己的英勇和才智,万一败了,那也是器不如人。”
不论武器装备如何,冯子材都是民族英雄。但希望有人能考证,还原一个真正的军史,便于晚辈在保卫国家时借鉴。
片子的战争戏和刘佩琦的表演其实还不错,但是自以为是的亮点恰恰是败笔所在。1.冯子材单挑黑人军官。冯子材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可能会亲临前线冲锋,但不会弱智到和一个黑人底层军官决斗吧。2.冯子材阵前斩子。如果说冯子材单挑黑人决斗侮辱了冯子材的智商,那么他的儿子私放逃兵就侮辱了他儿子的智商和人品。3.酒窖烧出火龙。哪怕这是龙之战片名的由来,这又侮辱了观众的智商。多少酒什么酒才能和火山喷发的岩浆一样在山上流淌成河?4.阮月为什么不愿陪法军将领回法国?能不能给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想看一部血战台儿庄这样写实凝重的战争片,看到的却是一部华而不实迎合市场的动作片,可惜了好题材!
本片只值一星,这是当下国内电影工业水平的体现,充满了煽情和政治正确,还有熟悉的强行感情戏,战斗连械斗都算不上,战场地形也没有还原。不过还是给了四星。一星给题材,少有的近代史,中法战争。一星给历史上的冯子材。一星给导演没有拍成神剧。
当下环境,中法战争是冷门。大多数人对镇南关大捷的印象只有历史课本上的“不败而败”。当时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同时也是欧美二次工业革命,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中外军事技术的差距反而比鸦片战争时代大了,不仅对二十年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淮军是如此,对冯子材部更是如此。法军海军总吨位50万吨,仅仅靠一万多吨的力量就取得了南海的制海权,在马尾海战全歼了福建水师。
技术代差,仗怎么打。这个问题,是近代一百年中国人始终面对的问题。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军队均没有远离海岸线深入内地。技术优势还没能抵消自然的限制,即使到了今天,在阿富汗同样如此。清军毫不意外的在交通方便的河内平原战败了,可是法军优势的地理极限在哪,谁都没底。事后诸葛亮的看,群山环绕的中越边境地区限制了法军的火炮,浓雾和陌生的环境抵消了法军的侦察优势。此消彼长,冯子材抓住胜机,利用工事把法军拖入近战肉搏。这是近代中国对西方军队第一次胜利。
影片中袭击法军运输队的情节使虚构的,因为黑旗军在云南老街方向。至于火龙更是扯。战争是客观的,胜利来自冯子材应对得当,也来自将士的血战和法国人的失误。法军主力迂回结果因为大雾迷路掉头返回浪费了五个小时,法国将军误判迂回成功,又送掉了正面的法军。
法将生于虎门销烟的那一年,此时45岁,是参加过普法战争的老将。法军两千多人参战,其中约一千人10门炮参与了进攻,一个阿尔及利亚营四百多人,一个法国人的营四百多人,一个外籍军团营,法国人阵亡七十多人,伤亡近三百人。从这个伤亡比例估计法军全军应该损失过半,被击溃。
普法战争后法国有主张殖民扩张的亲德派,和主张复仇的仇德派。本次战败使亲德派内阁下台,清政府也见好就收。不过这并不代表清政府知晓法国国情,仅仅是一味主和歪打正着。总之,阴差阳错下顺利结束了中法战争,洋务派的裱糊又混了十年。
到这里,历史背景就说完了。鸦片战争三个甲子后的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首往事,难道中体西用真的错了吗?唐朝吸收龟兹乐也是中体外用。洋务派的“西用”不过是学了些皮毛点缀一下。后面却转向彻底否定中体,否定汉字、音乐、民俗、宗教,一切的一切。人,总是不珍惜所拥有的,也总是喜欢按已有模式解决问题,从而逃避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我们逃避虽久,最终却还是要面对,那就是真正的西用是什么,或者说,西方靠什么取得并保持技术优势?
思考是今天的奢侈品。政治立场入脑,即使立场相反的双方,得出的结论都是同样愚蠢。鼓吹西方文明开化、主和派理所当然的,和相信应该为失败背锅的仅仅是清政府主和派的,在网络舆论上都为数不少。即使如此,虽然不敢说冯将军能流芳百世,但是只要中国独立存在,冯将军在镇南关的功绩就不会被忘记。
首先,面对战争,不同人物的态度,官方主战主和的都有,慈禧决定打一仗,但是官军是一触即溃,老百姓也把法军当成鬼神一般;老将冯子材不忍心国家百姓忍受屈辱,招募旧部,抵抗法军。
他有勇有谋,首先是偷袭北非雇佣军,并活捉了上尉克拉克,然后亲自与其决斗并杀死,这让老百姓们看到法军也是有血有肉,并非不可战胜;接下来他又联合官军进行了有效的战争准备,在装备严重落后的情况下,靠智慧以及有效的军事安排,最终打败了法军。
他大公无私、军纪严明,在儿子冯相贤私自放走亲信时,他当众忍痛把儿子处死;当淮军将领克扣萃军军饷时,他当众将其斩首。
为了争取官军的支持,打胜仗他上报时都说是官军的功劳,打败仗责任自己担,这样赢得了官军的有效策应,确保了最终的胜利。
一部战争史诗电影,一部有情怀的电影,展现了我们华夏儿女的血性,刘佩琦老师演技很精湛。
戲說鎮南關。。。這次輪到塞國黑人倒霉了。
去年7月——10月,全程"跟组"在横店拍的(天热,戏服短袖居多,凉快爱去,至少去过40几天),但排片少得可怜,想去影院支持也只有幽灵场。想起当初每天打战、行军、和外国人聊天,虽然每天都要抹血、抹灰挺脏的也累,运气不好还得剃光头化黑成非洲人。但回想那段时光觉得很开心、很充实。支持!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被搬上了荧幕,结尾的火龙势如破竹,尤其刘佩琦老师,演什么像什么演技超棒
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
很难想象刘佩奇60岁高龄可以完成这么多动作戏。那场大义灭亲的戏,让人心疼,不愧是老戏骨,把爱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知道曹云金说相声还不错,但是演戏毕竟不是科班,有点差强人意。还有那不伦不类的亲热戏可以说是败笔。至于为什么给4星,只因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值得中国人铭记!!
谁想的这个鬼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中二电影差点错过。后来看到微博安利才去看。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场面很宏大,特别佩服刘佩琦老先生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做完这些打戏,厉害了。现在的某些小鲜肉手指破了就拿出来晒,不觉得羞愧吗?
剧情中规中矩,台词设计反倒没想象中的尴尬。比起剧情我更想吐槽片名,实力标题党。千万不要告诉我灵感来自那首叫做《龙的传人》的歌,也不要告诉我是片尾那团火…
又一部民族英雄战争大片,场面震撼血腥! 老戏骨刘佩琦把老将冯子材演绎得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正气凛然!英勇义士用血肉之躯抵抗外来侵略者,可歌可泣!
片中居然有一个肉弹角色...冯子材抗法,镇南关大捷,中规中矩的电影频道电视电影,总靠台词来找补是个大问题。曹云金的确自带一股英气,中气十足,还有声优潜质,完胜郭德纲老师的一脸油光,不服不行。
除开电视剧般的画质,不知所云的片名,故事确实不错,很扎实,看完之后想要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
本想打两颗星的,还是多加一颗星以资鼓励。不是烂片,诚意是有的,但是拍得很平庸。然而,还是比《建军大业》好太多了。
这部片子很好看,难得刘佩琦大把年纪演的还这么爆,可惜了宣发太差,电影没几个排片的
一部史诗级有情怀的电影,那段历史需铭记,不敢忘,不能忘
有人物,有场面,生动地展示了冯子材带领民军抗击法国殖民军、收复镇南关的悲壮历史。导演高峰在有限的资金下拍得成熟、精当。虽然打出香港成龙做顾问来拉动票房并未成功,但影片显示的大陆电影人,继承《甲午风云》以来的严肃、激情的现实主义气派,值得夸赞!
首先,刘佩奇演技是没得说,但是曹金是真的跳戏,很尴尬。那种打一星的哥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脸?怎么什么片子都得想要哗众取宠呢,就是那么想要关注感?
刘佩琦的演技没得说啊,就是看着曹有点跳戏,总感觉他下一秒要说相声……认真看还可以。
老戏骨就是没的说曹云金转战演艺圈,其他不知道,这部剧还是可以的
这么偏门的历史题材敢拍很不错啊,喜欢看历史影片的可以看看,只是为毛调色怪怪的……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很心痛,参加完提前观影更是觉得要好好推荐一下,当年外国侵虐军的铁蹄踏破我国河山,满目疮痍,卸甲归田的老将挺身而出,已过花甲的老戏骨刘佩琦老师饰演的冯子材,晚清时期的大将风采一览无余,这类充满民族气节的电影就该好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