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盗梦空间

科幻片美国2010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伦·佩姬汤姆·哈迪渡边谦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播放地址

剧照

盗梦空间 剧照 NO.1 盗梦空间 剧照 NO.2 盗梦空间 剧照 NO.3 盗梦空间 剧照 NO.4 盗梦空间 剧照 NO.5 盗梦空间 剧照 NO.6 盗梦空间 剧照 NO.13 盗梦空间 剧照 NO.14 盗梦空间 剧照 NO.15 盗梦空间 剧照 NO.16 盗梦空间 剧照 NO.17 盗梦空间 剧照 NO.18 盗梦空间 剧照 NO.19 盗梦空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5:02

详细剧情

道姆·柯布与同事阿瑟和纳什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利用。齐藤威逼利诱因遭通缉而流亡海外的柯布帮他拆分他竞争对手的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的深层潜意识中种下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的想法。为了重返美国,柯布偷偷求助于岳父迈尔斯,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梦境演员艾姆斯和药剂师约瑟夫加入行动。在一层层递进的梦境中,柯布不仅要对付费希尔潜意识的本能反抗,还必须直面已逝妻子梅尔的处处破坏,实际情况远比预想危险得多……

长篇影评

1 ) Inception中的数学原理和逻辑(严重剧透,但考虑到多数人一张票的钱只够猜迷,没法欣赏,还是发了吧)



新有一篇写的比我这篇中的数学分析更具体。
http://bbs.hoopchina.com/1009/1525287.html
我觉得一些东西是相通的,
那篇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更形像
推荐给大家。
也许诺兰没学数学,读了那本书。
MIT 还有一个课件。
http://ocw.mit.edu/high-school/courses/godel-escher-bach/
人家是high school course
哎!


原文中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引起了激烈讨论。
语言偏激或犀利,可以部分读者会有被心理伤害的感觉,
对异见抵抗力弱者慎入.
由于引起了太多争论,
因此更新的观点贴在文后的补充说明部分。
直接修改原文会对批评者不公平



新知客杂志曾发邮件提问,
我作了一些修改和解答,
然后编辑加工之后被杂志采用了,
有兴趣的可以到新知客杂或是网站的主面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fa9690100l373.html


题记:
也许我们不该只作inception的学生,
更要作inception的玩家。
当inception给了我们这么大的空间时,
面对无穷和未知,
让有无穷想法的自己好好玩一场造梦和植梦的快乐吧。






------------------------------
Inception中的数学原理和逻辑

见有自称是数学系专业本科生说Inception让人想到了数学中的求导运算,梦和醒其实就是求导和逆运算。

我觉得有些牵强。



的确Inception中其实大量运用了数学知识,

但许多的确超出一般人的数学知识范围,甚至是所谓的数学专业的。

这也恐怕正是很多人看不懂它的原因吧。

Inception中许多假设和现像其实都来源于现代数学中几何研究。

主要的就是流形(manifold).



一些观众看过之后,

觉得Inception很玄,

而且许多地方不合逻辑。

但在我看来,很少有比Inception结构更严谨的剧本了。

Inception的结构就像一部论文一样,而且还是证明式的。

它其本上分作三段。

第一段是从开始到Leo遇到萝莉为止。

这一段是描述问题。

第二段是Leo教小萝莉。

这段是提出基本原理和依据。

第三段是潜入梦中一段,

这段其实是论证部分,并推导出结论。



整个故事高潮是第三部分,

但故事逻辑的核心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许多观众说感觉沉闷,像是在上课。

的确如此,

因为故事的核心其实是靠对话对出来的,而且更像是示教式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如果用上课这种最容易明白的方式讲给你听你还不懂的话,

你就没有没法懂这片子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段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潜入梦中去呢。

Leo讲

潜入梦中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

一个人就是一个想法。

想法变了,它就不是它了。

(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居然有人不知道)

第二个问题:

怎样骗过人呢?

Leo讲:

人在醒的时候,

其实有一段时间是根本分不清梦中的是真的,

还是眼前的是真的。

它实际是通过一些标准来判断是己是不是在现实中。



这其实就是整个电影的最关键。

也是整个论文的题目和基本假设。

那么Leo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是Leo说他是靠陀螺。

如果它转不停,就是在梦境中,

如果它能停下来,就不是在梦境中。

许多观众看到这很容易懂。

实际上我要问,这说明什么,梦境有什么特点。





接着Leo教小萝莉造梦的时候,

把世界整个上下对折,形成了一个盒子壮的结构。

观众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又说明什么?

如果世界变成这样了,梦中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对,

Leo为什么展示这种世界呢?



还有另一小帅哥教小萝莉的时候,

让它走了一段楼梯,走了四段,一直向感觉向上,实际上走了一个死圈。

导演想说明什么呢?

说到这份上了还不明白嘛?



那还有呢。

最开始的时候,Leo试小萝莉的智商,让小萝莉画迷宫。

小萝莉先画了两个迷宫,Leo一下就走出来了,但第三个Leo没出来。

有什么特点呢?

在头二个迷宫都是有棱有角的,第三个迷官是在画圈。

这是在说什么呢?



到这为止,Leo充分展示了机智,概括起来就把人困在梦里的方法就是让人跑圈。

按照数学上的语言来说,Leo认为真实的世界应是欧式空间,而梦中的世界是非欧式空间。

诺兰是建筑迷,免不了的也是几何迷,它其实是给观从上了一堂示例教学的几何课。

我们的空间是三维的,如果你把时间算进去就是四维的,如果时间这个维度上画圈,那个陀螺就转不停了。

而其它的那个例子其实都是低维度的非欧空间的示例。

在一维度上,欧式空间就是直线,非欧空间可以是圆圈。

在二维度上,欧式空间是平面,非欧式空间可以有多种,

一种就是那个楼梯,如果没记错的话是乌比斯环面,这个很怪的,因为这个二面相通,分不出正反面来。

另一种就球面,就是世界上下对折。

实际上还有许多种,如圆环表面,环面,圆柱,还有克莱因瓶。

至于三维的,情况更多,但是只有在四维空间中才可见,如果你能想明白,你可以搞相对论。

多好的一堂几何课啊。





接下来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玩非欧空间。

这个道理很简单,造梦师能想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果你想把人困住,就要给它一种无限的错觉。

如果你把被骗的人想成是一只小虫子的话,只能在二维的世界中到处跑。

如果是欧式空间的话是个平面,设计的梦是有限,你只能设计一个很大的圆。

那这只小虫总有一天会跑这个圆的。

但是如果这是一个球面的话,就不一样了,不管小虫如何跑,都跑不出这个球表面。



引申一个问题测一下你的理解,小帅用的是色子,小帅怎么来验是不是在梦中呢?

答,如果在梦中,小帅的色子数会以周期性重复。





这些几何结构其实叫流形,流形跟欧式空间的区别就是局部相似,全局上不同。

以一维为例,一维的欧式是直线,非欧的是圆。

如果你取出直线的一部分,再取出圆上的一部分,你得到线段和圆弧。

如果线段比较短,或是圆的半径比较大的话,这两者的差别就非常小,你就分不出业。

所以,如果你只看那陀螺一眼,或是只走一段楼梯,或是只生活在对折世界中的一部分的话,你是发现不了不同的。

但是在全局上,有则本质的区别。

直线向二端无限申展,而圆只能重复自己。

片中前者是真实世界,后者就是梦中了。





实际上这件事玩数学的己经知道了有二三百年了,

最开始想这个问题的人其实是高斯(牛到无法形容的人,你要是不知道你上过学吗?)

高斯最初作过一段时间的测绘工作(因此搞出了高斯分布和小二乘法,你不知道你上过大学吗?),

于是发现在地面看的直线在塔楼上看不是直的(这种事我也见过,但没敢想那么多?)

于是问究竟什么是弯,什么是直(牛人都有犯神经的病,比我严重得多)

想了一下,发现这个问题会影响到许多问题,几何学要重写(是啊,如果没有直线,还有几何吗,高斯的确是非欧的开山之人)

高斯想到这个问题,便没有给答案,但他给出了几何概念的解析定义(就是不用尺量,用向量公式算),于是创立了微分几何(哎,天天用的东西,不会不行)。

因此我们才知道非欧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三角形的内角合不是180度。(这是真的,在球面上,直线是最短的测地线,角度是测地线微分向量的点积)。

并且方法也可以弄到高维去(只要有作标系,有向量就行)。

这还不算完,不久高斯的学生黎曼问了一更牛的问题(天才教出的天才,也只有天才能教,可惜死的早,没看上inception上映啊).

高斯只是把图形弄弯了,作标系还是直的。

黎曼问,作标系能不能是弯的呢?(你有病啊,如果一般老师一定这么说)。

如果作标系是弯的,那长度角度还有什么意义吗?(当时许多人认为黎曼问的不是数学,是哲学)。

在梦中,你怎么知道真实,这是一个Inception中哲学问题。

在一个曲线作标中,你怎么画直线,这就是把哲学问题转化成了等价的数学问题。

于是黎曼在曲线作标上,又搞出了一套东西,就是今天的黎曼流形和黎曼量度。

在100多年中,没人理解黎曼的贡献。

而后影响了电影制作(Inception),再就是物理上的相对论(你不知道你还是地球人吗?)



现在你知道Leo的角有多聪明了吧(不当聪明,更主要的是有知识,你以为建筑系的天才就是考试分高吗?)

你也明白诺兰不只是有想象力,而且非常严谨。(主要是观众普遍知识水平偏低,以为诺兰是玩穿越搞爱情)。

但是诺兰的世界中还不仅仅如此。



当Leo找老教授要天才帮手时,

老教授说给你找个比你还天才的小萝莉。

实际上全片中教一个最大的疑问,在后面我将详细分析,就是天才小萝莉究意作了什么。

第三段中其本没什么表现。

而在第二段中如果你看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小萝莉比Leo强出一个数量级。

第一小萝莉学的非常之快。

第二小萝莉潜入到的Leo的内心中。

第三小萝莉第一次玩梦境就把Leo玩崩了。

第四点,是小萝莉验证梦的方法:把一个象棋推倒。

注意了:他的方法跟其它人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小萝莉的梦中世界的几何结构跟其它人完全不相同。





你猜!

你猜!

你接着猜!

我知道,但说真的,我也没想到。

诺兰啊,亏你想得出来。

是分形 fractal!

让我们来回想下,

第二段中,

一开始都是别人教小萝莉,

当小夢莉向世人展示他将如何弄倒Leo老帅男的时候,

小萝莉是这样做的:

他把Leo带到一个地方,关上门,弄出两面镜子,于是在二镜子中出现无穷无尽的人影。

诺兰多巧妙啊,这是多美的比喻啊。

如果人是真实,镜中像就是梦中像,梦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更绝的是如果你在镜中一点,如果你将它放大,你将得到一个完整的人。

这种嵌套是无限度的。

而在每一点上放大,你将得到另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

这就像在梦中的一点,你将时间一延长,你将得到另一个梦世界。

并且这种缩放的比例是一定的,在梦中,缩放的是一个时间量。

而在镜中,缩放的是人像的大小。

在梦中,取决于人脑的固有性质,

而在现实中,取决于两镜面之间的距离。

不当在场面上好看,

在逻辑上更是绝了。

真是绝了,

绝了啊。

还怎么说啊。



当然,导演只是比喻得好,真正产生这个想法的还是玩数学的。

说分形fractal就不能不说chaos。

第一个想到这个人是庞加莱(太牛以至于不那么出名)。

庞加莱的作用在诺兰的逻辑中不仅如此。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造梦要找玩建筑的,难道造梦就是盖楼嘛.

实际上不那么简单。

庞加莱提出了相和相空间的概念。

因此你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相空间中的几何结构表示。

所以自庞之后的物理中,基本都是几何的方法,如超弦,相对论,没有再用分析的方法了。

原因是当然庞加莱玩三体问题的时候玩出了一个结论,分析方法不可能准,会产生巨大的错识,要想弄清楚,就只能用几何。

这几乎就是数学中稳定概念的源头,也宣告了分析力学的死期。

而在几何方法中,庞也没用微分几何,他更多是用拓朴的观点,称为定性分析。

这也就是为什么庞在动力学中名声巨大而留下的问题都是几何拓扑相关的。(庞加莱猜想)

庞其实早就知道chaos那种流形结构的存在。





诺兰也许不玩数学,但诺兰一定有一个几何化的世界宇宙观,在《时间简史》能成为畅销书的英国,这不奇怪。

如果宇宙是几何的,人当然也是几何,人的思想也逃不出几何结构。

所以对于哲学上的问题,你可以用一种几何化的方法类比说明。



诺兰片中最想问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于真实意义的质疑。

实际上这也不是诺兰最早问的,在哲学上都问了几百年了,而且近代应有新观点。

诺兰最大的贡献是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意义:



“人就是一个想法,如果想法一被人替换,就跟把这个人杀死了一样。”



实际上片中的Leo是最理解这一点的人。

他不仅知道这种想法的威力,也知道这种想法的杀伤力。

就是靠这一点,他杀死的自己的妻子,虽然他是无意的。

他只是想知道他是否能把想法植入别人的脑子中,而让他们以为是自己想法而混然不觉。

而他想植入的想法就是“让一个人把现实当成梦,而把梦当成现实”,当然他成功了。

然后他就悲剧了,妻子就跳楼。



实际上leo纠结的不只是对妻子的感情,还有对想法本身的恐惧。

因为这个想法的力量大加大了,

他自己都跑不出来。

实际上别人也可以用梦杀死它,他也无能为力。

而且他自己也不能断定自己的想法就是真实的,没有被人植入,自己没死。



这就是在曲线的作标系中如何画直线的问题。

实际上是没有答案的。





在片中的第三部分中,疑点太多了。

关键的问题在于你不知道是梦中真实的情况,还是别人设的假想来骗人。

首选,在潜入之前,说敌人的梦会有五层,甚到更多,而实际上敌人只在第三层就攻破了,

所以你不知道是真的在第三层把敌人攻破了还是在第三层被人圈入去了呢。

因为第三层的梦不是Leo造的,而是敌人的梦。

你是不知道。

第二,如按Leo的设计,第三层时任务就失败了,实际上萝莉想出来的办法挽救。

是真的被救还是萝莉下的套呢?

第三,你会发现在第四层的时候,Leo没有把敌人的想法替换掉,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在此之后,Leo就处在危险中了。

第四,如果按我的理解,越是高手,

应能在梦中潜的层次越深,Leo实际上四层就透明了,而我们没有看见第一高手小萝莉造梦。

小萝莉在片中就造了一次,就把leo弄崩了,Leo 说不要用真实的东西造梦。

为什么呢?因为Leo只是四层梦的高手,小萝莉是五层梦的高手。

五层梦的高手造的梦四层梦的高手只能怀疑,但分不出真假来。

因此四层这后Leo对真实就没有了信心,实际上以后发生的事,从Leo角度看,我们就不知真假了。

第五:

片中所有的人我们都知道他们想什么,但萝莉想什么我们不知道。

而且也没见萝莉验梦。



所以最后实际上是没结局的。

有人猜出了几种结局,

说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梦。

我还可以再想出几十种来。



完全可能是老头弄个小萝莉困住Leo,让他不再做坏事(我多正义啊)。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想想小萝莉没见过Leo妻子,但为什么第一次造梦就造出大美女来了呢?(老头告诉他了呗)。

第二有你说Leo看见小孩的脸就说明不是梦中,是真实的。(我说不对,别人是造不出来的,但如果是老头告诉了小萝莉那就完全有可能。老头是见过小孩的啊)。





还有天才的小萝莉爱上了聪明老帅男,(我最爱的结局)

把它困在了自己的梦中YY(虽说有点过份,但是有可能的啊)

不然为什么小萝为什么总关心Leo心理想什么呢?

为什么Leo妻子质问小萝莉当Lover呢。

我要是小萝莉完全可以做到啊,先把Leo用梦困住,然后回去找老头看小孩的照片,再把梦给补上。(爱情的力量和机智是无穷的).



实际上,只要你敢想,最后的结局可以是片中任何一个人的梦,

如果你要再敢想,结局还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梦中之梦,可能所有的人都不是真的,都是想出来的。





所以诺兰不想给你结局,结局就是这样形成一个分形结构。

他告诉你在这样的结构中,你是永远无法知道真像的。

诺兰成功的用构造法证明了一个可悲的结论:

“虽然想法对一个人重要,换掉一个人的想法就跟杀了一个人似的,但一个人的想法究意是他自己的,还是被别人植入的,他可能永远不知道”





到此,你看,诺兰的片子不就是一严谨的论文吗。



下面写篇摘要吧:

诺兰同学提出了一个“一个人的想法究竟是个人所想还是别人植入的问题”,

通过分形几何的启发,诺兰用一个简单的假设,通过构造出了分形的结构。

在这一假设中,诺兰同学从一个出发点推导出了无穷无尽的结论,从而论明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解决的”。

诺兰同学的假设合理,论证严谨,说明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是三十年来电影专业少见的好论文。

希望大家传阅并认真学习。







引申讨论:

1 对于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思想,又不明白独立思考重要性的民族,如中国,是否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呢?



2 对于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思想,没有思考能力,想法从小被扼杀的观众,如中国观众,除了打五星他们能否真正理解这部电影呢?



不说了,说了都是眼泪。

以后电影票钱可以省很多了。

------------------------------

补充说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我是接受的。
原文是一口气写成的,许多地方没有考虑太多,说的不明确,导致不必要的争吵。
作一些说明:
1 数学部分的说明
主要是想尝试找到场景设计同故事主题之间的联系。
引申说一点数学史意在让非理工的朋友有一点直观上的理解。
我觉得许多东西不是诺兰凭空想出来的,有人先想过,他是被启发的。
循环论证和无穷递归的逻辑结构会导致逻辑上的不可知。
不同的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想到这种结论。
但用数学来说明,可能更简洁.
用几何说明,会更直观一些。


2 引申部分是一种文化批评
我的引申部分批评的并非是导演观众不懂数学知识。
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倾向于扼杀想法,不鼓励人有独特的想法。
对于独特想法,我们不懂珍视,
对于扼杀想法,我们不知道危害有多深远。
对于植入想法,我们没有防范意思和反抗性。
我觉得不可知的情况一方面揭示了一个人被想法植入而自己浑然不觉的可能。另一方面,不可知也为多种的想法共存提供了空间。
许多人太关注于具体的细节,而没有注意到主题和意义。

3 一些过激的言语不是谩骂,是批评。
文化上的批评不等于花同胞的钱,杀同胞的人。
批评说明有责任,有感情,有期望。
经历的不同,会使人选择不同方式表达感情。
不要作人身攻击。

接着补充

一 关于剧情分析上的错误
这篇文章写作是基于7月17日即首映第二天的观影经历(原声没字幕)首映第二天的观景,作者也是带有许多问题,许多想法在第一时间完成这篇影评,因为有剧透的内容,所以是等了一星期才贴出来。我承认剧情分析中有一些错误。
如totem的解答,Mal是leo的投射,第三部分的分层,普遍接受的是四层加limbo。对于指出我错误的批抨,我表示感谢。剧情分析中有一些没修改原文主要因为二点:
1 这对批评者会不公平
2 一些重要的结论可以补救,
如非欧空间的观点(其中的乌比斯说法是个错误),
镜子和楼梯是几何结构对故事逻辑结构的类比,
无穷多种结局的逻辑结构,
以及主题的把握,
甚至于对故事结局的二种猜想(老头跟小萝莉的故事)。

这些观点还没有合理的推倒。

------------
二 深入数学化的分析尝试的意义

我觉得认识一个事物有两个层次:
第一是你认为没问题了。
第二是你可以构造出一个相同的事物。

对inception来说,
第一层次是你观影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感悟。
第二层次是你可以写出一个比肩inception的剧本。
你有一样的感悟不等于你能写出一样的剧本。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许多感悟,
但有谁能把十年的感悟写在一个故事中用148分钟的电影表达出来。
inception故事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许多人说那是因为结局开放,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
许多电影剪掉最后十分钟,观众也能猜个八分,而且连思考的兴趣空间都没有。我的观点是许多地方都是设计好的,最后的结局开放只是把一切埋伏引爆而己。
一些结局开放,但是是外延性的,你只是继续扩展故事,
而inception会诱发你怀疑你所见的,对故事中己有的部分进行颠覆。
我的观点是许多地方都是设计好的,最后的结局开放只是把一切埋伏引爆而己。


再多的想法,也必须要塞到故事的逻辑空间中去。
这可能才是创作中最困难的。
我们可以说诺兰在一部电影的空间中拍了至少三部电影。
一部爱情片,一部商业间碟片,一部动作枪战片,而且这种结构还是可扩展的,梦再加一层,还有更多的空间容纳新的元素。

我最称赞的是留言说inception用到的数学上由有限构造
中无限的技巧。
这种说法要比我的流形和分形,chaos说更切中要害,也更准确,是更高级的抽象概括。
前半部分的种种几何现象,是几何方法上从有限到无限,
故事情节是逻辑上的有限到无限。
我不知道除了数学在基它知识领域中是否产生过类似的思想。
理解这一点,
我们也许就理解前半部分同后半部分逻辑上的呼应,
许多东西就不再是好玩了,而是精巧。
也许普通人也掌握了让故事脱胎换骨的方法。
这对创作是有意义的。
-----------------------
三 文化再批抨

每当天才出现,我就想到了欧美的文化。
每当看见认真学习继承的精神,我就想到了日本文化。
另外一些现象,让人就不由自主的想到鲁迅。



一 是科普还是ZB?

挨了无数的批,
说我故弄玄地虚,
把人弄晕了。
写的时候没想到会有人这么抵触,
括好里的原来都是当开玩笑的,
谁想一堆人没笑起来还受伤害了。

数学系的说是入门一点都没错。
我所说的这点数学在近代数学中的一点基本的观点和一些显要的人物。
到今天都有一二百年,影响无处不在。
像非欧几何,相对论,混沌,庞加莱猜想(报纸上天天报中国人证明了)。
这不都是我们听过的词。
看电影中有,我原来以为数学系的一眼就认出来了,学数学的谁不知道点非欧。
随手写下,这样就能将那些你平时听着迷糊的东西结合电影讲点历史就是了。
原以为观众会理解许多科学东西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有个来龙去脉。
听着玄着的词实际上很简单,对数学加深点亲切感就是了,
同时也理解为什么数学家值得尊敬,
因为他们要比我们想得深,想得远,后人受益无穷。

记像高斯这种人物,
知名度跟牛顿差不多的。
在德国头像是被印在钞票上。
三岁时候100个数加和的故事,
正十七边形的故事
线数解方程组的消元法叫高斯消元,
迭代法叫高斯迭代,
最小二乘,
概率上的高斯分布,
记信号里的高斯滤波,
几何上的高斯弧度。
代数基本定理

这些学了都忘了,
ps里还有高斯雾化。
电磁上还有个物理单位叫高斯呢。
我一直以为上过学的会把知道高斯当常识呢。

这点东西哪用什么专业知识。
在英国,这就是一本科普读物和二集纪录片的东西。

二 不要以为外国的作家都跟文艺青年似的。
在外国的许多作家的科学素质是很好的。
写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就是玩数学拓扑的。
像诺兰这种学建筑的,几何功底好不奇怪。
有人还说他还读图灵和哥德尔。
要是真那样,不可知论就更容易理解了,
图灵就是玩混沌出名的。
哥德尔就是证明公理体系存在不可知。
他们不读数学,
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读到科学的思想和影响力。
西方的科学对文化的渗透是无处不在的。

不要以为没有深度的东西要挖。
做梦人人都想过,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偷人东西,你会偷什么?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害别人,你最想毁掉他的什么?
大多数人会以为偷走人的钱,毁掉他的官位吧。
那种手段只对一般人有用。
真正的英雄像太祖式的人物,
没钱自己弄,被夺权了也一呼百应。
有人想过偷走人想法,植入想法吗?
这才是弄掉天才和英雄的狠办法。


“文治胜过武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的。
什么八股取士,独尊儒术,
内圣外王,礼化四夷。
老祖宗天天讲的,到时都想不起来。
中国有文化不等于中国人都是有文化的人。
玩过日不落的也会有这种见识的,
London写剧本的圈子连Nobel都拿了几回的。
人家是有玩深刻的见识的,
人家玩的文化不只是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

}


关于歌德尔和不可知论(网上秒了一段,不是我写的)

现代不可知论
  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不能被证明或否定。但理性思维可以为其中的有意义假设建模。这一派不可知论不侧重讨论神的存在

支持不可知论的七条强有力的依据
  世界可知吗?我们可以将认识分解为两种:
  理论性认识:认识一个规律,比如认识相对论的本质等。
  知识性认识:了解一个物体的存在状态,比如认识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等。
  三百多年前,科学的进展,特别是物理学的进展,似乎在暗示人类: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当然,那个时候,真正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才初步形成,下这样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
  而现在,众多的科学事实都明确指向:世界是不可知的。
  其一,不确定性原理。这个理论说明,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的测量出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别忘了,世界完全可知才叫“可知”,当然,我并不清楚是否这一条定律就足以完全推翻可知论,但毫无疑问,这对可知论的撼动是相当巨大的。
  诚然,这个理论至今仍然有很多疑点和漏洞,但它已经是一条公认的物理定律,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经受了实验的考验,并在生产中有所应用,推翻他是相当难的。至少不是那些哲学家们随便说说就能推翻的。
  其二,哥德尔定理。这个定理表述为:在任何一个包含了自然数的形式系统中,一定有不可判定的命题。这应该至少可以说明,在科学理论上,世界是不可知的,因此整个世界也就不可知。与不确定性原理不同的是,这是一条完全基于理论推导的数学定律,他完全不可能被推翻。
  其三,关于观察和存在的关系。这一点本质上和第一条相同,薛定谔的量子猫,如果不观察就处于非死非活的状态,这是量子力学对微观的描述(量子猫的观测对象是铀原子,不是猫,算微观)。推广到宏观物体,这种效应非常小,但并不为零。这和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的看法异曲同工:“ 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果世界的存在状态和人们的观察状态有关,那我们显然不可能认识一个本身都不客观存在的事物。
  物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延迟实验”,让光子通过两条可能的路径,具体走的那一条,可以通过之后再决定。把光子推广到实物粒子仍然有效,只是操作难度更大。请注意两点,1:这个事件发生的具体状态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决定的;2:事件发生的具体状态由人来决定,我们可以主观决定。如此看来,世界存在的客观性确实值得怀疑。
  这里有点攻击唯物主义的意思,因为唯物主义自己声称科学要与实验相结合,如果实验结果与他不符,则不排除这一巴掌打到自己脸上的可能。当然,这个观点的漏洞很大,首先,量子力学必须正确,但量子力学在宏观上并没有被应用,只在微观上被实验证实,量子效应如果用到宏观物体上,他与承认世界客观存在的偏差将极小极小,如此小的时空在实践上肯定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其次,量子力学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是应为它采用了对世界的另一种描述方式,这与用常规方法描述世界,再加一个“量子参数”来修正它,哪个才是对的?这不过是看哪个更好用而已。较为简单的数学过程和较为完美的物理解释选择了前者。
  其四,为什么的归结问题
  “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我们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你试图去解答一个为什么的时候,你并没有彻底地回答他,而只是将这个问题归结到另外一个为什么上,通常后者使人更感可信,或者更难以回答。而这个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形成了一条由为什么连成的链条。”
  ---------------------《坍缩》
  这注定了至少有一个为什么是不可解释的。
  其五,我们对物理理论,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猜测。除数学逻辑中既可能证明又可能证否的命题外,还有三类命题:可能证明但不能证否的,比如“这里将发生一场灾难”。不可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不如“没有人能登上这座山”。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比如“圆周率中有无限个为零的小数位”。很不巧,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不可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命题,我们永远也不能确定他是对的,但他随时可能被反例推翻。不要说“实践证实理论”,因该说“实践证否理论”。对这样的理论,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猜测。(唯心主义或许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他仍然免不了不可知)
  其六,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从外界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这一点本质上和第五点相同。我们如何才能了解世界呢?看?听?想?那不过是视觉,听觉,和大脑中的化学反应。这些完全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你的大脑被装到了一个瓶子里,并在特定的地方接上电极,模拟视觉,听觉,嗅觉等,而你自己还以为自己活得好好的呢。或者,你是昨天才出生的,你大脑中的记忆不过是被人为输入的,因此你误认为你已经生活了很多年。你永远也没办法确信眼前的是真实,不过是凭经验猜测而已。
  其七,我们不具备完全认识世界的信息基础。认识一个事物(知识性认识)的过程不过是将那一个事物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这不可能做到。因为整个宇宙的粒子排列总可能数比我们大脑的要多,而我们的记忆信息不可能比我么大脑的信息多,因此不可能将整个宇宙的信息装进大脑,也就不可能认识整个宇宙。
  综上所述,世界是不可知的。


关于数学中的一些说明。:
我的数学介绍中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觉得称不上胡说。
有时候可能更为了易懂和形象,失掉了严谨性。
我不是在写教科书,只想读者有个感觉。
有些地方说的不够严谨,专业的批评,表示感谢,
一些问题作说明。

1 关于流形
我在文中引入流形的概念主要是想说明为什么人容易上当。
主要是相突出“局部相似,全局不同”这特点。
数学上对流形的定义很复杂,
而且现在的定义同最初想的也不一样。

高斯在欧氏空间中研究曲面,黎曼在黎曼空间中研究曲面。
我觉得这样说读者可能会迷糊。
低维的黎曼空间可能理解为一个光滑的曲面。
我觉得说成作标系是直的,作标系是弯的。
虽然不准确,但我觉得读者可以一下子将两者分开。
并且实际应用的时候感觉就是作标系弯的。

曲面上的直线有一种定义长度最短来定义的。
我记得是叫测地线,如果错了,欢迎指正,我也学习一下。

2 关于"乌比斯“错误
我最早接触到“莫比乌斯”是上中学时的早候。
因为那个东西可以用来构造许多“不可能的图形”。
所以我看见不可能的楼梯时,直觉就想到了它。
我知道它是在一个不同的结构的空间之内。

现在我在实际用的时候,还是球和环面比较多。
而且用的表示法己经去几何化。
更多时用商空间作积的方法表示。

对几何名称犯错,我道歉。

3 关于分形和chaos
我想这个东西是有定论的。
分形是chaos的一种,
而且最初提分形的人也是作大气物理建模方面的。
当时庞知道有这种,叫strange attractor。
后来人用计算机找到了,
其实画分形跟用计算机解微分方程本质上是一回事。

原来我知道分形跟chaos,
二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4歌德尔跟不可知论
最初我没想到歌德尔的关系,
我觉得留言的朋友对数学理解更深,知道的比我更多。
对于歌德尔跟不可知论的关系,
老实讲,我只是知道,但细节我不清楚。
引用网上的介绍是因为我觉得它说得很好。






2 ) IMDB花絮+破绽全翻译

★★★花絮部份★★★


有关电影制作背后:

◆《Inception》其实早在2003年拍完《白夜追凶》时便已想投给华纳制作。而华纳也确实答应了。但当时剧本都还没写好。而Nolan也觉得不该把它当成一件差事来做,而是该慢慢的把它写好,写好了再找公司发行就行了。他本以为花几个月就能把它写好。但怎知要八年后才能把它完成。

◆《Inception》是自1998年的《Following》以来Nolan第一个原创故事。其他的作品都改编自漫画或者小说。

◆它是第五部Nolan打进imdb Top 250的电影。其他四部包括《记忆碎片》(2000)、《蝙蝠侠之侠影之谜》(2005)、《致命魔术》(2006)和《蝙蝠侠之黑暗骑士》(2008)。

◆拍片期间,导演把剧本情节完全保密。只对外宣称这是一部「设定于意识空间」的「当代科幻动作惊悚片」。

◆电影的拷贝运送到各大影院时,名字写成「Hour Glass」。

◆电影的迷宫标志,是刻意模仿电影制作公司Syncopy的标志的。

◆摄影师Wally Pfister称,华纳公司曾希望Nolan把《Inception》拍成3D。但Nolan一口拒絶了,因为那会「干扰观众欣赏Inception的故事」。
(我太感动了)


有关演员:

◆Leonardo是Emma Thomas(电影监制)和Christopher Nolan的唯一主角人选。

◆导演本来想找James Franco来演Arthur一角,但由于档期问题无法合作。

◆Evan Rachel Wood才是演Ariadne的第一人选。但她拒絶了。后来导演考虑过Emily Blunt、Rachel McAdams和Emma Roberts。但最后还是选了Ellen Page。

◆这也是自从《Training Day》之后,Tom Berenger第一部在美国各大影院发行的电影。
(Tom Berenger就是演财团少爷的彼得叔叔的那个。)

◆这五年内,Nolan有三部电影,都邀请了Cillian Murphy出演,而且全部都有大部份时间要他蒙头。
(谁叫他演的是蝙蝠侠的稻草人)

◆演员当中,有五个是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演员,分别是Tom Berenger、Pete Postlethwaite、Ellen Page、Leonardo和渡边谦。还有两个奥斯卡影帝影后,Michael Caine和Marion Cotillard。

◆Marion Cotillard和Ellen Page曾在2008年的奥斯卡角逐最佳女主角。Cotillard赢了。

◆电影里大部份的演员都是童星出道的。Leonardo小时候开始在电视出现。包括1990年的《Parenthood》和1985年的《Growing Pains》;Joseph Gordon-Levitt第一次拍电视剧时只有七岁;1990年,Ellen Page在十岁时演电视剧《Pit Pony》;Lukas Hass还在幼儿园时便演出了1983年的《Testament》。


有关角色:

◆Leonardo演的男主角Cobb,名字和《Following》的男主角一样。他们的职业也一样。他们都是贼。

◆Marion Cotillard的角色叫'Mal',在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里,这词解作「错」、「坏」、「邪恶」。

◆"Yusuf"(即是那个负责弄镇静剂的人) 名字其实是阿拉伯语的"Joseph",在圣经里,创世纪37到50章有记载,他有解梦的天赋,被他的兄弟卖给法老王。后来因为帮法老王解通了七年之灾的梦境而得到法老奖赏。在可兰经里,他则是一位先知。

◆财团少爷名叫Robert Fischer。而其实美国著名象棋冠军也叫Robert Bobby Fischer。他的样子还要和演员Cillian Murphy非常相似。

◆如果说Cillian Murphy的角色Robert Fischer是有意向象棋好手致敬,那他的父亲Maurice Fischer(Pete Postlethwaite饰) 则是向M.C. Escher致敬。他的全名是Maurits Cornelis Escher。

◆Ariadne在希腊神话里,是米诺斯(Minotaur)的女儿,她帮助特修斯(Theseus)走出她父亲给他设下的迷宫。她给他一团红色羊毛线,让他找到出去的路。
(正如Ellen Page在片中不断帮助瑞安纳度走出心中的迷宫。)

◆「齐藤」是日本十大普遍的姓氏。尤其是东北部的日本。由十世纪传承至今。齐藤的意思是「纯净之花」。


有关电影配乐:

◆Marion Cotillard在2007年拍了Edith Piaf的传记《粉红色的一生》,而Edith Piaf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在《Inception》里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实纯粹巧合。Nolan选了Cotillard做女角后,有想过因此而把歌换掉,但配乐师Hans Zimmer说服Nolan保留它。

◆电影的第三条预告片内的音乐,不是配乐师 Hans Zimmer的手笔,而是Zack Hemsey的音乐。

◆电影的配乐缓慢、沉郁、宛如刺耳的小号。其实都是Edith Piaf的"Non, je ne regrette rien"的缓慢变奏。那首歌的开首有段刺耳非常又急促的小号声。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梦中听音乐是会被拉慢拉长的。所以,电影的配乐其实活脱就是我们在梦中听"Non, je ne regrette rien"的效果。歌曲在出工作人员名单时再被放了一次,是梦中的拉长版。意味着观众快要醒过来了。



有关电影制作分析:

◆片首第一个梦,酒店房间内的画作,Mal说那「真是Arthur的品味」。那是Francis Bacon的画作。

◆那个「矛盾结构」的楼梯,是参考荷兰插画师M.C. Escher的画作。那版画名字是《Ascending and Descending》(上升与下降)或者《The Infinite Staircase》(无限楼梯),是1960年三月的创作。Escher的画作非常著名,时常以惊人的意象探索视觉错觉、建筑、数学和哲学等等问题。

◆就像TDK一样,每一个镜头都是Nolan和摄影师Wally Pfister亲自拍摄的。没有副导演,没有副摄影。

◆在酒店走廊的打斗,Joseph Gordon-Levitt完全没有使用替身,亲身上阵。
(我不禁要插一句,JGL形容Nolan「迷恋真实」,甚么都要是真的,能不用计算机特技都尽量不用。那酒店走廊是搭了个能360度旋转的布景,不靠特技拍成的。JGL说最喜欢拍这些,Nolan第一次和JGL开会就说很会相当辛苦。JGL说他一定会咬紧牙关一句怨言都不说的把它完成。Nolan就冷冷的转向秘书:「那好,替我把这话记下来...」

◆片首,当Cobb、Arthur、Nash和齐藤各自在自己的梦境醒来时,都有一个镜头清楚拍到时钟倒转而行。

◆在齐藤饭厅里的椅子,其实是Frank Lloyd Wright的设计。在他著名的房子——"Fallingwater"里面。"Fallingwater"的主人不喜欢那些椅子,从来没有用过。

◆Ellen Page在酒店束发髻是因为,Nolan怕待会进入无重状态,她头发会乱。

◆但电影仍是用了近500个视觉特技镜头。


有关意念:

◆电影评论人Devin Faraci认为,《Incpetion》就像制作一部电影的过程本身。齐藤就是电影制作公司,坚持要监督电影的制作。Arthur,要打点一切、清楚一切事情的运作畅顺,就是监制。Cobb,指挥行动、把别人带进自己的梦境与计划中,就是导演。Adriadne,建设梦境,就是编剧。Eames,懂得变身,就是演员。Yusuf,提供镇静剂,就是技术部门。而Fischer就是观众。

◆Cobb几乎只在梦中戴着婚戒,因为他以为他妻子还没死去。


﹣﹣﹣﹣﹣﹣﹣﹣



★★★破绽部份★★★

给那些会去看两三次的同学,小意趣而已。一切荒谬都可推说是梦境之故。Dream Big Dream Wild! 管它的。



片首部份:

◆影片开始,守卫捉住了Cobb后,对齐藤说:「他身上只有这些。」当时陀螺是长的一方向上摆放。到Cobb被带到房间里头,陀螺的摆放方向反了。

◆片首第一个梦。有个大近写拍一辆车爆炸了,浴火焚车,而其实同一辆车在下一个远镜里又爆了一次。请留意画面的底部。

◆齐藤和Cobb的隐形眼镜,太明显了!


Inception计划筹备部份:

◆他们在日本的新干线上醒来,Cobb说他要在京都下车,但下一幕的城市夜景明明是东京。红色的东京铁塔显而易见。

◆当Arthur在东京的酒店接走Cobb时,明明是晚上。他们说要立即离开。但他们走到屋顶时,却已经是白天了。(或许他们走楼梯走了好久啊。)

◆在Arthur拍门时,Cobb把手枪放在茶几上才去应门。Arthur进来时,桌上的手枪消失了!然后Cobb把明明消失了的手枪从皮带上解下来,放袋子里去。(真是致命的魔术。)

◆而当齐藤出现在直升机里,窗外明明有雨点。但他们坐上直升机后,天气完全晴朗,窗明几净。

◆当他们在直升机外谈话时,直升机的螺旋桨开着,远镜里,Cobb和Arthur被强风吹着,但近镜里他们和齐藤谈话时,一滴风也没有。

◆Cobb和Arthur离开直升机。是Cobb先下车的。但下一个镜头转眼Arthur却是走在前头。(JGL你走太快了吧!)

◆当Cobb和Miles在教室对话时,他右肩有一小撮不断神出鬼没的头发。

◆当Cobb和Ariadne在喝咖啡时,Ariadne拨头发和拿咖啡的手势,在言谈间不断出现奇怪的错序。(剪接啊剪接。都怪在梦境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

◆同样,他们喝咖啡时,有个黄色外套的男子在Ariadne背后经过。镜头之后转到Cobb,再转回Ariadne时,黄色外套男子又经过了一遍。(顽皮的投射人物。)

◆在飞机上,即使已收买了整个航空公司,为何不叫空姐下药给Fisher,而要Cobb自己下手? 叫空姐帮忙不是更干手净脚吗...

◆齐藤明明是Fisher敌对公司的CEO,为甚么Fisher好像认不得他,没发现他的存在?在飞机里看不到都算了。在梦里为何都认不得呢...

◆他们说悉尼到洛城的747班机是十小时,但其实现实是至少有十三个半钟头呢。



第一层梦境(仓库绑架)部份:

◆马路上的枪战。有许多拍摄的人物都在街上显而易见。

◆的士被撞时,附有Hyundai标志的车前护栏被撞毁了、脱落了。但在下一个镜头,它又出现了,已经损毁程度没那么严重。到他们进入仓库时,它又消失了。

◆当Cobb和Ariadne在齐藤身边谈话时,有部Nikon DSLR的相机在桌面上。但谈话间它又神出鬼没了。

◆白色货车从仓库驶出时,倒后镜撞到大门了。但下一个镜头,从车厢里看出去,它又再出现了。但之后它又收起来了。

◆车身下堕时,Arthur没有戴着耳机。而击中水面那一刻,耳机又回来了。(很难看到吧。大家只管看他甜美的睡相。)



第二层梦境(酒店)部份:

◆Ariadne的发髻,位置有时在头顶有时在后脑。

◆大伙儿强行突破491号房间时,在Cobb的脚踢向门的主观镜之前,门已自行五马分尸了。

◆Arthur把大家绑起来的时候,清楚见到Eames的手给绑紧了。但在走廊上他的手松开来浮着了。但进了升降机后他的手又给绑紧了。

◆错过了第一Kick之后,Arthur明明只有两分钟时间。但他竟可以。。。把大家绑起来、打架、按升降机、弄断钢索、安置炸药、炸开。。。嗯... (我只能说JGL你太神了。)




第三层梦境(雪地医院)部份:

◆Fisher打开门,密码应该是528491,但他未按1字,门便打开了。

◆齐藤用牙打开手榴弹的安全扣,在现实里根本是超困难的事。而且那个扣似乎到他抛出去都没有真正的掉落。

◆齐藤投手榴弹的那个通风口,起初明明有盖子,但到他要投手榴弹时,那盖子神秘消失了。

◆那手榴弹爆成火球,但他使用的那个手榴弹型号其实不会有这种效果。

◆Eames用绳索在雪地上挡住敌人。绳索在不同镜头里有时是五条,有时是六条。

3 ) 奠基/盗梦空间:电影拍摄指南,阐释和阐释之外

如果对比一下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与《跨国银行》,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与《盗梦空间》,你会发现之间的变化出奇的相似,两人的成名作是独立制片的经典,其中炫目而原创的后现代玩法引来大批影迷追捧。而在操作大资本的时候,或者迫于票房压力和观众趣味,或者是自觉自愿,都在作品中植入了大量动作片商业元素,并且展示了一幅全球化的图景。这大约是这个时代不多的原创性电影“作者”进入主流电影工业的路径。实际上本片经过一番拆解,并非如传言中那么复杂,而围绕本片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阐释和对阐释的阐释交织的空间,使得本片带有了充分的邪典影片特质,而同时更有趣的是,在大陆电影文化的语境里,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色戒》之时,于是这又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首先可以指认的是其中的全球化表象,这是后冷战时代“大片”所共有的视觉元素,以007系列为代表。就《奠基》的所谓“现实位面”而言,呈现的包括日本、法国、肯尼亚等地,其实这些空间并非叙事所必须,而更多的意义是作为一种视觉奇观被展示。而在现实位面和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梦境中出现的却是作为飞地表象的飞机、“城市”(空间变换练习,追车)、“酒店”(肉搏)、“中亚小城”(开头齐藤段落)、“雪原要塞”,这些割裂了与现实空间联系的场景作为舞台布景出现。而在第四层及更深(说法不一,暂时存疑)的位面上,则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般的超现实主义空间。这里可以延伸到拉康对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讨论,既然在空间练习中出现了对立而向的镜子,我想这是一个明显的对拉康的提示。但是正如诺兰所言,《奠基》跟《黑客帝国》很像,用波德里亚去讨论《黑客帝国》显然是牛刀杀鸡,所以咱也可以先把拉康搁一边。但是鉴于讨论电影,似乎还是应该拿出麦茨的第二符号学。
说到这里还是不得不提今敏大神的《红辣椒/盗梦侦探》,虽然诺兰坚称自己从未看过今敏的影片,但是里头那个电梯也太像了吧……看来这也是一个发明微积分的故事。两部影片都在梦与现实的关系上做了深度开掘,所不同的是今敏更注重梦境-现实-电影之间的联系,而诺兰则在梦境的层次上层层深入直达“潜意识”,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今敏大神的《红辣椒》看来是在麦茨的理论指导下创作的(当然,或许是因为筒井康隆的原作如此,待验证),麦茨将梦境与电影做了类比分析,指出在影院空间中,观众“只剩下一双眼睛”,“是一个同时身在多处的主体”,深入探讨了观视关系。《红辣椒》直接将电影和梦境对接,通过巧妙的动作匹配剪辑将梦境-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展示出来。而《奠基》则有意隐藏了“电影”这一层关系(否则会让观众出戏,或者让文本加倍复杂起来,还是不冒险了),其实时时处处在提示着这一层。比如那句著名的台词“你还记得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么?”,其实说的就是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可曾质问过他们身处的空间是如何到达的呢?没有,一个场景一开始,人物就在那儿了,转场的过程就好似从一层梦境跳到另一层梦境。你看,其实诺兰也有明确的自反意识。
在观视关系这一层上,每一层梦境的穿越,都会留下一个守护者,或者说电影放映员(现实层是空姐,第一层是药剂师,第二层是亚瑟,第三层是埃姆斯),他们精确地知道梦境中的时间(或者说是电影放映时间),而其他人则成为演职人员——他们大都清晰地知道他们在梦中,或者在电影中。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团的职业——心理分析师/编剧负责搭建剧情线、建筑师/美工师负责场景构成、齐藤老师是任务的发出者,其实他就是赤果果的制片人呀,你看,制片人演戏往往就会出问题,张纪中老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后大家都兼任演员,造梦机便是那摄影机呀。而同时梦境的观众也是他们自己。这就回到麦茨的讨论上,在梦中/电影中,观看主体同时也是行动主体,这是做梦的经验,也是观看电影的经验。
于是我相信这是这部影片的构成方式,诺兰有意无意地把电影制作的经验融入到故事构成之中。于是他的空间呈现便可以得到解释,在Cobb和Ariadne的空间设计之中,诺兰诠释了电影化的空间构成方式,这是一个导演在跟美工师沟通,点睛之笔在于“要通过迷宫来限定边界”,“要尽量让人不要意识到身在梦中”,翻译成电影行话就是,别,穿,帮。
而在场景构成之外,还要通过保证片长(用强力镇静剂),确保良好的观影环境(开车要稳——其实说的是镜头别太晃)来保证观众不出戏。然后还要有一个好剧本,能说服剧中人也说服观众——当然别忘了留下通风口这种逃生秘笈,编剧讲不圆或者时间不够的时候拿出来用,剩下的事情就交给表演了——第二层梦境里酒店中,Cobb出色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伟大的演员,他把不可能的事情讲成了可能。最后,当影片结尾灯光亮起,演职人员还要一一亮相(飞机上众人醒来),跟观众们打个招呼。看,其实这部影片是一本《电影拍摄指南》。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影片主题则是:究竟是生活模仿电影,还是电影模仿生活?电影和现实,哪一个更真实?

诺兰的小心思大概止于此了。回到文章开头对于场景选择的话题,这明显地是一个向票房示好的表示。而片中拼贴的大量动作场面,如追车、枪战、肉搏无不是类型化的商业元素,大概可说一句的是诺兰用的中景不稳定运动镜头较多,增加紧张气氛。可以多说的则是第二层梦境中酒店里的重力变换,看得着实过瘾。如果说追车还算合情合理,第三层梦境的雪原枪战看来是纯粹为打而大,无怪片中人物也吐槽:“这个场景为什么不在沙滩上……谁让你搞这个的”。大约诺兰也是无奈,观众要看的不就是这个么,哥能拍,真的能拍,拍给你看还不成么……

就观众反应来看,这些类型元素是必须得有,不然不买账,这倒是像个有趣的博弈困境了。这些东西拍得再好,恐怕也进入不了观众的讨论,或者如题目所言的“阐释空间”。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剧情,其实对付这种片子,有一句万能的阿Q表达:“较真你就输了!”,理科宅男们大约会热衷于计算梦境的层数和时间比例,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就是在我前面分析中指出的,其实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梦境里的时空是电影的时空,于是省略和剪辑是必然的,那么它的时间也是不充分展现的。按照诺兰的设定,飞机上10个小时,众人醒来的时候还有20分钟降落,姑且算作10个小时,那么1:12的关系中,第一层是120个小时,5天——你看那场枪战加追车加掉进水里有5天么(那个场景开头有提示,药剂师撒尿回来,前面一定还发生了什么被剪掉了……)?于是这个真是不必较的,你只要知道每一层时间都会被放大即可。

而有趣的是,这个本不比较的真成为了观众讨论的重点之一,剧情上似通非通之处甚多,暧昧不清之处甚多,邪典电影就是这样养成的,一帮热心观众致力于研究其间的逻辑。这大约要看大旗虎皮老师的《迷影文化史》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些阐释本身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或者说是智力的象征,不加入讨论会被认为是”没看懂“,这是新中产阶级趣味所不能容忍的。这大约就是诺兰及其团队的高明之处,充分设计话题,调动兴趣,利用这种阐释来形成自动营销或者病毒性营销(已有专文分析: http://ent.sina.com.cn/m/f/2010-08-26/ba3065771.shtml),令人钦佩。至于此片讨论的热度,虽然注定不会像《色戒》那般引发整个文化界地震,但在观众层面已是少有的热烈(《阿凡达》不算,谁去研究它的剧情啊),这无疑是有趣的,一方面是本片定位使然,而另一方面大约也是国产电影,或者大陆影院电影少有这般话题之作,或许还与近年推理文化的发展有关,当然这不是一个你拿研究《风声》的态度就可以闹明白的影片。我不相信这种热烈的讨论是大陆观众忽然对自己的心灵结构或者拉康麦茨有了兴趣,大概还是要回到”智力象征“这一层面上来。

而最后则要看到阐释之外的现象。《奠基》上映”一波三折“,一度爆出”总局看不懂“,最终却一刀未剪上映,阴谋论一点看,这是赤果果的炒作;而往好处看,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更进一步开放,和业内终于有识货高人出手。最看不懂的一点是影评人的口风一边倒,当然先不说最近争议颇大的影评人独立性的问题,我似乎觉得,自从《南京南京》搞”道德绑架“,《建国大业》搞”档期绑架“,《阿凡达》搞”奇观绑架“,《唐山》搞”眼泪绑架“之后,围绕《奠基》形成了一股”智力绑架“或者”智商绑架“的暗流,好像有品位有智力的人都该去影院贡献票房。这倒是奇了怪了,其实《奠基》并非是适合所有人的影片,个人觉得40岁往上的观众都不甚合适去影院看,年纪更大的观众就更别说了,首先一个闹腾,其次一个费神,要再上个厕所,更别想看明白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想看明白也不难,千万别较真就是。所以云中的文章《请给好电影一个机会》(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7244/note/88259035/)很说明问题,但是问题在于,How?

于是多说一句则是,《奠基》在《阿凡达》之后似乎再度重建了好莱坞崇拜,上次是NB特效,这次是NB剧本,唔,下次又是什么?说起来,我还是更喜欢诺兰的《记忆碎片》,《奠基》有个好故事,就是拍的太花哨,如果节奏稍慢,少些大而无当的特效,多些细致的心理推演,这片儿会更好。大约明年奥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已经拿下了,可以拼一拼剪辑(我还是觉得某些动作戏剪得不够好)和视觉特效,其他的还要看冬季档了。言而总之,对《奠基》的票房谨慎表示乐观,看了片子后,个人估计在1.5-2亿之间,这片儿好在不会让人看得绝望——绝望是指,有些电影你在看过之后明白,你一辈子别想拍出这样的电影。

4 ) 谁人畏惧现实,谁将在梦中将自己迷失(非技术分析,无剧透)

和COCO小姐一起去看《盗梦空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关于技术的问题,我们只是出来以后简单的交换了几个情节,其他的到是很好理解。看电影的过程中,COCO小姐问我,你说如果咱俩坐在电影院里是场梦,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在家呢怎么办,我说那到不可怕,怕的就是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还在XX公司的办公室里呢,面对着同样的领导和一堆没干完的活,那才崩溃呢,两个人心领神会的笑。看到李奥纳多和老婆造就的梦中的世界的时候,我就和COCO小姐说,你说这俩人审美是不是有点问题,太缺乏想象力了,也不整点啥花花草草的,清一色是灰土土的高楼大厦,这和现实有啥区别。出来的时候,COCO小姐问我,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梦境,然后只有你和你心爱的人永远生活在其中,你愿意吗?我想了想说算了吧。她说我也是。

电影很好看,出乎我意料的打动我,我不是技术控,所以即使是当初看《骇客帝国》,也是感觉心中淡淡,并没有像很多人那么激动,这次却是久久都沉浸在其中,许是因为拯救世界于我这样的普通的小女人,终究是一件遥远的事。相比之下,反倒是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穿梭,更让人感同身受。所以当莱奥纳多最后醒来的那一刻,我看着他,仿佛看到了从梦中醒来的自己,那种感觉复杂到难以言述,但我知道你和我一样明白。我也曾在梦中见过洪水滔天,山崩地裂;我也曾在梦中飞翔,飞过紫禁城的上空,飞过森林和湖泊,赤脚降落在大地上,在梦中闻到过青草的味道;我也曾在梦中哭着醒来,枕头被泪水打湿;我也也曾在梦中被人追赶,大声的对自己说,这是个梦,醒过来,醒过来,然后就真的醒了过来;也曾在梦中见到久别不见的父亲,拉着他的手,两个人一起走,我也曾在那里终于找到我那如风的少年,在梦中以为自己将永远和他在一起,醒来后坐在撒满阳光的屋子里黯然神伤。在那一刻,我曾无比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醒过来,为什么不能把梦一直一直做下去。那时候我年纪小,还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冷酷的现实。然而今天,在面对过这么多的痛苦,失落,迷失之后。我坐在电影院里看一群人做梦。相比于电影里那险象环生,荡气回肠的梦境来说,我最喜欢的,却偏偏是里奥那多在飞机里醒来的那一刻,除了安静,耳边只有飞机的轰鸣声,阳光灿烂的机舱,男人脸上的表情,梦中数十载,人间只是弹指一挥间,所有的波澜壮阔,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很多人的未来,却将由此改变的那一刻。我想,如果我手中有一个遥控器的话,我并不想重回那梦中,我只想重温这短短的几秒钟,那永恒的一瞬间。



所有的一切,都因为这短短的几秒钟才有意义,假如不能从梦中醒来,没有现实的冰冷和残酷,梦境也无所谓令人向往,假如没有地球的引力,终究不能降落大地,飞翔也变成了无根的漂泊于太空,无所谓美好。我爱这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并非因为他们是伟大的造梦者,而是因为他们都是那么坚定而勇敢,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从不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爱他们每一个人,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美梦,但他们不会躲到自己的梦里,我喜欢列奥纳多,是因为他始终记得,他是一个父亲,他不能畏惧痛苦,躲进自己的梦里,他要让孩子们真实的握着他的手,看到他的脸。即便是费舍先生,他一生中也许都在做梦,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一次,他不是沉迷于梦中,而是在他梦的最深处醒来。我看到他若有所思的表情,内心感慨万千。电影的英文名叫Inception,而不是什么《盗梦空间》,Inception在英文里,是开端和开始的意思。我想电影的制造者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也许有他自己的意味。我们做梦,不是因为害怕,所以要把自己丢失到梦中,我们做梦,是为了找到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我们心中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我是谁”,与其说它一直在我们的梦中,还不如说,它一直在我们的心里。



做一个梦想家,但永远不会怯懦的躲进自己臆造的梦境中去,永远勇敢的面对这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敢于问自己——“我是谁?”,这才是我心中了不起的人,也是我想要的生活。看完盗梦空间,有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你想构架一个梦,你会选择梦到什么,我说,我也许会想再见我父亲一面,我很想念他。但是,如果我见到我的父亲,他会和我说什么呢?我知道,他会说,别怕,有我在。就像他活着的时候就常常会说的那样。我还想见一见我曾经在梦中深爱过的少年,不过这一次,当我醒来的时候,我不会再觉得失望,因为每每想到他们,想到我在梦中做过的那些美好事,我就觉得这生活还是很美好的,谁说他们不存在?我知道他们一直在,在我的心里,我的梦里,我的身体里,从来没有离去过。除此以外,我别无所求,如果此生是一个梦,就让我睡到自然醒,所有的现实我都接受,爱梦想,也不拒绝现实。



当李奥纳多从梦中醒来之后,他向四周望去,曾经在梦中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伙伴都在,大家心照不宣眼神,这比梦还美好的一刻,你永远无法在梦中体会得到。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列侬的那句歌词: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

如今再这句后面,我还想再加一句:

and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I am

5 ) 在时间这条浩瀚长河中——再看《盗梦空间》,一篇迟到一年的影评

当今,能给人带来惊喜的电影还是挺多,但是一开始就能吊足人胃口,看过后更不让人失望的电影,却是真正凤毛麟角了。无疑,去年暑期上映的最强话题作就是《盗梦空间》。我是9月1日11点59分在和平影都IMAX看了引爆场,影片播放完毕,听到了观众含蓄但热烈的掌声,所有走出来的人都是一个表情:“唔,脑袋好涨,真想拉个人好好讨论讨论。”这是什么感觉,就是志同道合的感觉。于是从那天起,到一年后的今天,世界影坛不再有其他的惊喜。

《盗梦空间》同《阿凡达》一样,上映前都没做宣传,只能靠极为罕见的内涵和口碑,坚强地推动口口传播。这爷俩是“国产大片”的践踏者,而被践踏的人可能毫无还口之力,因为他们缺少能引起最广泛共鸣的能力。

要做到“广泛共鸣”,真的很难啊!像我这样自认性格不讨喜的人,顶顶爱的就是拿放大镜看电影,瞧个不顺眼了就跳出来骂,自以为神仙。我们这样看电影的人决不少,我们求的是什么,求的是知己,求的是对现实的逃离,求的是在千百个烂片中终于发现了一个让自己爽的亮点,然后泪流满面地握着想象中导演的手,说“你懂我”。

这回诺兰真的是抓住大家最私密的痒处了。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小想法,而且往往会以为只有自己才有。小时候还会热烈地思考梦到底是什么,渐渐地长大,这些想法就一一被教化过来,活埋在积满灰尘的角落里。当年那个思考梦的脑袋,如今只会思考工资条了。一部商业电影要取得共鸣,就是把这些犄角旮旯里的尘土挖出来,明确告诉你,你小时候没想错,大人们告诉你的才都是假的!白马王子是有的!外星大坏蛋是有的!超级无敌英雄是有的!让一群人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咧着嘴巴流着口水统统做一个儿时不曾真实触及的梦,这才是商业电影的本尊,这才是商业电影的高尚!

一个不会做梦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一个不会制造梦境的“文化帝国”,何以制造未来?

废话结束。正片开始。

【概念】

看多了得影迷都会注意到:《盗梦空间》的几乎所有核心概念都不是新鲜的玩意儿。

网上牛人们关于《盗梦空间》的规则的解读实在是很多了,这占了影评的极大多数,甚至很多牛人画了结构图,几层梦境各自发生了什么一目了然,随便搜一搜看一看,大致都能明白。于是很多人就开始纠结了,到底有几层梦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接着就找很多证据来论证,什么戒指论啊,岳父阴谋论啊,精彩纷呈啊。不过我想劝一句,真的别纠结了,不然会看不到这部电影真正的美。为什么?因为如此纠结的东西,不是唯独这部电影有的,如果这部电影为你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好好瞧瞧屋里其它的东西是不是一样迷人吧。

你喜欢桶中之脑,不可知论——《第十三层阶梯》、《X接触》、《全面回忆》、《妙想天开》、《索拉里斯》,甚至《黑客帝国》。

你喜欢一个电影里看N个RPG故事——《移魂都市》、《蝴蝶效应》、《劳拉快跑》。

你喜欢潜意识——看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吧,世界尽头中有走不出去的小镇,冷酷仙境中有符号士与计算士关于藏在人脑意识中的密码的血腥争夺。

你喜欢虚拟时间的无限放大——今年有两期《科幻世界译文版》里有个长篇《副本》,里面有虚拟审讯。喜欢动漫的,不会忘记《火影忍者》里鼬的瞳术“月读”;早一点,是《七龙珠》里神仙的练功神殿;喜欢恐怖漫画的,伊藤润二有部讲一个人做梦越做越长的短篇,名字我倒是忘了,但结局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精彩异常。更极端一点,你记得小时候《灌篮高手》里有集叫《暮木的执着》,全部20分钟就讲述了暮木同学从接球投篮到进球的5秒钟。

你喜欢梦幻般的迷宫——嗯,如果你不满足于埃舍尔的画,也可以来找我。

列举林林总总,不是要贬低《盗梦空间》,而是要升华《盗梦空间》。在所有拥有这些美妙概念的文艺作品中间,唯独《盗梦空间》做成了最大众的狂欢。为什么?因为《盗梦空间》做到了一部科幻电影的极致:创造一系列极致的概念,再围绕这个概念拓展出一个极致的剧本,最后用一个极致的方式表达。极致到什么程度呢?别人插不进来。《盗梦空间》是典型的诺兰式的电影,实在是浑圆一体,丝毫没有什么线头露在外面,续集这种东西是插不进去、也抽不出来的。有人看到最后陀螺不转,说这是给续集留下伏笔。这可不对,不会有续集,哪怕真有,那就是《2010:太空漫游》式的续集,与《2001:太空漫游》没有血缘关系。

什么是典型的诺兰式的电影呢?就是说,这部电影主题是A,它的表现形式是A,电影本身也是A,从内到外都是A。这么说当然没人听得懂,举例子或许形象一些:《记忆碎片》,主题是一个永远只有几分钟记忆的人的故事,它的结构也是几分钟一个桥段倒退或前进,最后这电影本身也就成为了观众体验“短期记忆丧失症”的旅程。再举个例子,《致命魔术》,主题是魔术,结构按照魔术的方法剪辑来迷惑观众,最后来一个惊天大揭秘,魔术师亮起了底牌。如今终于迎来了史上第三部典型的诺兰式电影《盗梦空间》:主题是梦,情节是梦,到最后观众又一次恍然大悟:哦,我们是不是就在做梦?

围绕着梦境这个主题,诺兰做足功课,在设定中加入了堪与《黑客帝国》比肩的细节设定。设定来源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经验,正因如此,才能获得观众广泛的共鸣。

设定1:人在梦中常常不觉得这是梦(除非接受过训练)。这个大家都体验过,所谓“掐一下试试自己是不是在梦里”这种愚蠢方式我自己也试过,没用,在梦里也是疼的。这有点像Déjà vu,梦境也是大脑自己产生的,大脑有的是办法强制你相信它。这个设定是整个植梦故事的基础。

设定2:现实的环境会影响梦里的环境。我有一阵子睡觉时喜欢在本本放表演工作坊的相声剧,好几次做的梦的场景就是直接对应李立群的台词,他说什么话,我梦里人就说什么话,简直奇妙无比,大家有兴趣尽可以试试!这个设定对本片的主要贡献就是提供视觉奇观,特别是宾馆两场重力怪斗,漂亮得让我满心欢喜、爱不释眼!

设定3:梦里的时间比现实快。这个也有科学依据,据称人做一个梦最长20分钟,但是梦里的确感觉像过了一天。这个设定恰恰就是本片最最精彩的设定!围绕着时间加成这个技术细节,诺兰放足戏码,创造了一个无敌到无赖的矛盾解决法:如果解决一个问题时间不够,那么就下潜到下一层梦境去,如果还不够,那么再下一层。影片第一层梦境中汽车从百米高的桥上落到水中,不过短短几秒,竟然还能讲那么多情节,看来诺兰已经成为一个蒙太奇门派:无限拖延流的掌门人。虽然无限拖延流往往落得个诟病,以日本动画片为最甚,但诺兰就是有本事再搞得惊心动魄,功力立判高下。

设定4:窒息或坠落会让人从下一梦境中醒来。最后连环KICK的桥段虽然毫无意外,但气势如虹,爽到极点!至于KICK的原理,各位尽可搜索牛人们的详细解析,我也插不进嘴了。

设定5:不可在梦境中构筑现实记忆。片中小帅哥亚瑟对科布有个评价:他教你不要做什么,往往自己就做什么。的确,在给小姑娘上课时,科布就教导筑梦师不可依据记忆构筑一整个现实场景,因为难于分辨虚实。这可是有理的,他和他老婆的悲剧的源头就是在迷失域仿造了现实。然而我们后来随着小姑娘却看到科布自己也按照记忆构筑梦境,一一回顾逃亡前的点点滴滴。这电梯桥段是全片唯一略带恐怖的场景,结合最后陀螺不停的结局,增添了一份片子的深度。

设定6:图腾。依靠只有所有者才知道的物理属性来分辨梦境与现实,这真是精巧聪明的办法!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就说过,任何密码都是可以破译的,世界上真正可靠的保险箱就只有自己的大脑。但是这个设定也有缺陷,即如果有人以所有者为目标,通过盗梦手段来偷得目标的图腾(当然得赶在目标使用图腾验证之前),那么这图腾还可靠吗?看来随时取图腾出来验证是必须的,好比电脑老会死机的时候得随时保存工作进度。

除了以上6大显性设定之外,《盗梦空间》还有很多隐性设定,比如共梦同步,心理投射,潜意识防范,乔装易容,植梦诱发等等,不仅细致,而且周全。这些显性的隐性的设定虽然天马行空,却步步在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专业。不仅是电影制作专业,更是设定专业。既创造“盗梦人”这一职业,那么他们的行事作风,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的规矩边界,他们的难言之隐,他们的行话黑话,统统详细地一一拓展出来,仿佛这世界上真有这一职业,而且创作者真的“下基层”和他们“体验生活”过一年半载似的。彼得杰克逊在拍摄《指环王》之前,曾经这样告诫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不是设计中土世界,而是发现中土世界。中土的建筑、文化、历史统统埋在泥土里,我们不是画图纸的艺术家,我们是挥舞铁铲的考古学家。”这么说或许玄乎,但用上海话来说,恐怕就是“搞得像真的一样。”是的,就是要有“搞得像真的一样”的精神,商业片才能得到大家的致敬。


【难点】

讲一部电影有多好,我觉得最顺手的切入点就是说说这部电影难拍在什么地方。诺兰又一次手握大投资,题材却不如TDK这样的大众,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不让观众因为看不懂而退席?

好吧,你可以说,我是诺兰粉丝,我不会退席。但我老婆不会这么想。毕竟是零点开始放的两个半小时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她却挑战似地对我说:“谁说难懂啦?我全看懂了啊!”

啊呀呀,所以说诺兰牛啊!

我始终坚信,控制住观众,就能称霸影坛。该让你懂的部分我有办法让你一次就懂;不该让你懂的部分我也有办法让你心甘情愿拿出钱来看第二次。

科幻电影尤其难以控制大量观众。过于形而下,难以服众;过于形而上,难以抓人。《盗梦空间》是很先锋的科幻电影,推行的就是形而上的概念;但是投资对票房的渴求却要求电影尽量形而下,不要让观众打哈欠。于是,就产生这么一对矛盾:我是要讲故事,还是要讲规则?低等导演讲故事,中等导演讲规则,高等导演都能讲!

要解决这个矛盾,诺兰就安排了这三个东西:代价,动机和变数。这三个玩意儿是用来讲故事的,如今诺兰用来讲规则。

代价提供剧情张力。动机拓展人物深度。变数推动故事发展。看任何好看的剧情片,我们都会被这三样东西不断牵着鼻子走,完成一次次梦之旅。

【代价】

很多人看了部烂片,大呼“烂烂烂”,却说不出来这片子烂在哪里。这很简单,你就看这电影有没有花时间把主角的代价安排好。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艘漂泊的大船,那么代价就是这大船的铁锚,让船得以在观众心里停靠。

买一套房要还房贷,爱一个人要懂付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代价这东西已经被规则说得明明白白。但是很多剧情类商业电影不懂怎么玩转代价,观众就不怎么买账。举个例子,看看近几年的007电影,不说票房,只说口碑,那么就只有两部电影:《黄金眼》和《皇家赌场》。007就是一个二流电影系列,因为在这系列中最高档的两部电影也不过是由同一个二流商业导演炮制的。但是在这两部电影中,马丁坎贝尔仅仅巧妙地加一点苦难元素,就让007焕发光彩,直接让皮尔斯布鲁斯南和丹尼尔克雷格成功上位。这个苦难元素就是:007不再无敌,而是被某个同事或者女人整的很惨,不仅挂彩,而且差点挂命。这是在平时的007系列中是很难看到的。同样的谍战电影,我们看《谍影重重》系列,主题就是失去与重获。再看更极端的美剧《24小时》,我们都知道无敌的鲍小强永远不会死,但还是一直为他捏把汗,就是因为鲍尔的代价除了生命之外全部都献出去了,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比他付出更多的人——所以哪怕他套上了一个无敌光环,哪怕他代表的是令人讨厌的美国鹰派单边主义,但是当他在完结篇最后伤痕累累地走出画面时,我们都会泪流满面地由衷献上一句:GOOD LUCK,JACK。

代价为什么会让人如此着迷?因为只有它才是真正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有它能给剧中人物提供两难选择,给局外人提供焦虑。

代价就是风险——无论风险是不是已经成为危险。电影中最简单的风险就是死亡,但是最难编的也是死亡。你看一部动作片里英雄们一个劲地往前冲,如果代价仅仅是可能会死亡,那么必须得有希区柯克这样的水平才能挽救剧情,不然肯定是烂片——因为观众早就知道主角是不会死的。所以除了死亡之外,必须给人物安排一个更合理的代价,让观众知道、并且想象另一种结局的可能性。

回到诺兰的电影。他恐怕是为数不多的极有意识为剧情加入代价因素的编剧和导演。所以他是剧情“张”和“收”的大师。从《失眠》、《魔道争锋》到两部《蝙蝠侠前传》,一开始的剧情总是张得很开,人物比较和谐小康,越到后面人物失去的就越多,直到最后几乎一无所有,剧情紧紧地收缩为最后一张牌,来个大决战。观众只需半个多小时入戏,然后就很难出来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那么看看《盗梦空间》的代价。嘻嘻,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最优雅的代价!如斯诺克般绅士,如古典乐般雄浑,如银河系般浩瀚啊!

时间。《盗梦空间》最核心的魅力在于时间,这人类永恒的终极天问,在《盗梦空间》里竟然变成了集成代价的囚笼!

看多了《黑客帝国》这类的电影,我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如果在虚拟空间里人死了,现实中人还会死吗?《盗梦空间》一开始就说明白了,人在现实中不会死,只是会醒来。看到这里,我抱头痛哭:这么和谐的代价,难怪国内上映一刀未剪!诺兰在从“零”到“正无穷”这个代价坐标系中,区间的入点竟然打在了“零”,这还怎么玩啊!

紧接着《盗梦空间》在“教学篇”又加入了另一个设定:因为人脑的功能在沉睡中更活跃,所以梦中的一小时只相当于现实中的五分钟。我再次抱头痛哭:诺兰你简简单单一句台词,就解决了人类追寻数千年的延年益寿之难题啊!回答竟然是“做梦”,这种双关语岂不是在调戏我们啊!

在这么一个和谐欢乐的前设定之后,电影关于时间的探讨就渐渐往深沉方向走了。因为任务需要,梦境必须有三层,这就需要药剂师配制特殊的镇定剂,梦境才不至于坍塌。在药剂师昏暗的地下室里,一个老头喃喃一句“他们到这里不是为了做梦,而是为了醒来”,这句警语颇有不祥。很快我们就知道,在镇定剂的效果之下,人在梦中死亡后就不是“浮上来”,而是“沉下去”。沉到哪里?所谓“LIMBO”,迷失域,潜意识的边缘,无主之地,混沌无序,时间在这里面永恒地流淌。或许难懂,用剧中的台词来解释就是:最好的情况也是“苍老的灵魂回到年轻的躯壳”;而最差的情况是人的意识将在迷失域中“孤独终老,悔恨一生,最终失去一切现实的记忆”。

嗯,到这里,诺兰终于在代价坐标系中,把区间的出点打在了“正无穷”。

“零”到“正无穷”,无数可能性就在这条射线中上演。

《黑客帝国》里有“真实的荒漠”,《盗梦空间》里有“永生的囚笼”。这些代价更吸引人,不仅是因为能够引发人的想象,而且具有切实的思辨意义——它们在某些人眼中是惩罚,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追求。《黑客帝国》里的叛徒塞弗满足于“无知者的幸福”,宁愿留在虚拟矩阵里抽雪茄吃牛排。而《盗梦空间》里不幸落入迷失域的人,很容易因难以分辨现实和梦境而浑浑噩噩地度过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旦等到镇定剂药效过去醒来,脑子恐怕不是失忆、发疯就是一团浆糊。但是,诚如很多相似的电影和网友所共同探讨的一样,谁有办法证明自己不是“桶中之脑”?自古以来各种宗教说人死后上天堂或下地狱,不就是说到了一层更高的现实吗?现实是不可求证的,真实是不可知的,关键在于你想还是不想,信还是不信。有人愿意美满地活个五六十岁就仙逝,有人情愿辛苦地赖活着也想多看一眼明天。回想科布夫妇,至少在梦境中活了整整五十年,至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过,谁敢说这不是幸福浪漫,但谁又敢说这不令人厌倦窒息?

《盗梦空间》讲的看似是梦,其实是时间。在时间这条浩瀚长河中,生命的意义几经沉浮。

《盗梦空间》里我最崇拜的就是这个老齐藤了,为了一个极度遥远而模糊的承诺,竟然敢于在迷失域用枪轰掉自己的脑袋,果然具有企业家的魄力和胆识!回到了现实的机舱,看他那先迷茫后清醒的眼神,看他二话不说打电话履行承诺,人品好啊!

《盗梦空间》是我所见过了最玩转时间概念的电影之一了。有人说《盗梦空间》不够科幻,说因为只看到一个“盗梦机”是个科幻元素,其实是个披着科幻外衣的犯罪电影。那可完完全全本末倒置啦,《盗梦空间》根本是个披着犯罪外衣的科幻电影,紧紧围绕“时间加成”这个代价设定,探索一切可能性的边缘。在时间这条浩瀚的长河中,爱情,亲情,记忆,承诺,永生……这些平日人类的普遍追求几经沉浮,《盗梦空间》以科幻的视角重新予以审视,赋予人宏伟的想象,给人以无比的激励和鞭策(结尾肯定是回到现实了,别再因为这样的小玩笑而绝望和纠结了)。写到这里,不禁感慨:《盗梦空间》真是一部负责任的大片的极致!

【动机】

实话实说,动机是《盗梦空间》的弱项。无论谁都没有“非这么做不可”的必要性。科布竟然只是为了回家看孩子,好吧他就是巨蟹座的。其他人为了钱。就为了这个,有必要“九死一生”吗?这个有点说不过去。

诺兰的做法简单粗暴,就是把这个动机转化为悬疑,辅以“蝴蝶梦模式”伴随整个剧情发展,不给观众在看电影时质疑的机会。“蝴蝶梦模式”是什么,下节再谈。

而有趣的是,《盗梦空间》里三个本不应被关注的动机,却大放异彩。

这三个“本不应被关注的动机”是:亡妻梅乌的动机,映射梅乌的动机,富二代费舍的动机。特点:都值得好好玩味。

亡妻梅乌就是真实的、已经跳楼死去的梅乌。她的动机是被植入的,怀疑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跳楼而死。所有“桶中之脑”理论控的同志都会会心一笑,而不熟悉这个理论的普通观众可能会不屑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动机,直到影片结尾被诺兰的陀螺反讽一把。

映射梅乌就是科布梦里建立起来的映射形象,说白了就是科布做梦所梦见的她。这个她的动机是希望科布留在梦里,和她永远在一起(这点通过梦中梦几乎可以做到)。但深究就会知道,这个梅乌的动机其实是科布的潜意识的动机,因为是科布创造了她(废话)。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科布对亡妻的负疚感是多么深,他对她的思念又是如何刻骨铭心!

而最棒的动机就是富二代费舍的动机,我们全程直播观看了这个“子毁父业”动机的植入的全过程。大家有没有反应过来:诺兰这个好心人,他在这部讲如何“植入动机”的电影里,把其他人动机都写那么烂,而唯独关照费舍的动机,这是为什么呢?这明明是在教我们怎么写剧本咧!!!

OK,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对话。
制片人:我们要一个故事,讲的是富二代把老爸的基业毁了,你赶快把人物立起来。
编剧:什么叫“立起来”?
制片人:就是要给人物一个说得过去的动机。
编剧:因为儿子姓李,老爸也姓李?
制片人:这太敏感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吸毒了?
制片人:这太消极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跟爸爸爱上了同一个女人?
制片人:这太琼瑶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不是爸爸的亲生儿子?
制片人:这太TVB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出了车祸失忆了?
制片人:这太韩剧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那么只有让儿子成为雷锋式的五好青年,不靠爹地靠自己,奉献祖国和人民。
制片人:就这么定了啊!

【变数】

我在写《阿凡达》的时候就夸过“学徒模式”,这真是屡试不爽的、性价比极高的模式。诺兰的运用却比以往更高一筹:如果说《阿凡达》等电影的学徒桥段是为了让观众懂规则,那么《盗梦空间》还为了做其他铺垫——我立的这个规则,在今后的故事中将被颠覆。

这个突破是出于对电影类型的考量,也就是说,正因为《盗梦空间》身为类型片的复杂性,有两种经典故事模式成功融合,使得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好看。

“学徒模式”最通常的用法是在科幻电影中,学徒是主角。比如说,尼奥在《黑客帝国》里当学徒时不断被告知自己是“救世主”,而后他发现了自我,真的成为了救世主,这就是基于“救世主”模式。《阿凡达》也是,特鲁克马克托骑士的故事就是为了铺垫“救世主”的诞生。

但是,《盗梦空间》不仅仅是科幻片,也是犯罪片。主角其实不算是好人,至少不纯洁。因此,科幻类型的“学徒模式”遭遇了犯罪电影的“强盗模式”,即“计划-执行-变化-应变-逃亡”模式。“强盗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计划”与“变化”两个环节之间的冲突。因此,诺兰身为编剧很巧妙地把整个“学徒模式”整合到“强盗模式”的“计划”环节中,让“变化”环节去击溃“学徒模式”,然后再让“学徒”融汇贯通解决“应变”环节,最后连环KICK大家成功“逃亡”。这就是为什么这次的学徒是小萝莉而不是主角科布,因为“学徒模式”是为“强盗模式”服务的。类型融合说白了就是七巧板,有想象力的人才拼得转。

讲完了“学徒模式”与“强盗模式”,我来强力推荐另外一个模式:“蝴蝶梦模式”。

“蝴蝶梦模式”是我自己起的名,指的是“在剧情中是不存在的人,却对剧情有着重大影响”,有点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的意思。很好玩的是,最流行的“蝴蝶梦模式”的应用,都是死去的妻子:《蝴蝶梦》中的丽贝卡,《EVA》中的碇唯,《盗梦空间》里的梅乌……大概死去的女主人气场都很足吧!还有《阿凡达》里的爱娃。其他的“蝴蝶梦模式”的变种,如《指环王》中的魔君索伦,《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也都是一开始神龙见首不见尾。

“蝴蝶梦模式”的美处有三:一,观众会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敬畏;二,根据“不在场”原则,逻辑可在“镜头后”交代,因此靠“蝴蝶梦”来制造冲突非常方便;三,实体不在,虚空在,人面不在,悬念在。

“盗梦”里面搞个“蝴蝶梦”,是个省时、省力的做法,因为科布的亡妻梅乌简直成了变数制造机,她在剧情中至少给盗梦团队制造了四、五次麻烦,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在冰雪碉堡中把费舍给毙了。本质上就是科布自己的潜意识在捣乱。

各种模式拼接易,融合难。诺兰把各种材料用高火煮化,再用文火慢炖。玩泥巴的孩子、拂动的窗帘以及踩碎高脚杯的声音,这些音画元素都被抽象为科布亡妻梦魇的一部分,散落放在故事的里里外外,不断为观众制造不祥的折磨。

【动作】

《盗梦空间》的动作戏或许可以很好地解释诺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他是一个强于视觉、弱于动作的导演。当动作有视觉新意时,他可以创造经典;当动作戏只是例行公事时,他做得乏善可陈。

这一点在《黑暗骑士》里就开始显现。中间小丑追杀哈维登特一段电光火石,但是最后蝙蝠侠在大楼里逮匪徒的动作设计十分无趣。

而《盗梦空间》里更是走了两个极端。失重动作戏痛快淋漓,连环KICK巧思不断,但那冗长的雪地追逐甚至不如《007黑日危机》和《真实的谎言》两片的片头。

当看到这某些“轻度差劲”的动作戏,我们这些忠实粉丝的心态可能就像,青涩男孩不巧看到心仪的美女在挖鼻孔,嘴上不自觉地替她找各种美丽理由,心里却不禁暗暗叹惜——干嘛让我看到呢。

和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一干老将比起来,诺兰能创新、有追求,但承载着好大的压力。现在的诺兰毕竟不是当年拍《记忆碎片》的小伙子了,他肩负着数亿的投资,以及全世界一厢情愿的宠爱。是的,我们不允许他失败,不然我们看什么?

评分:5。

载自evarnold的绝对领域 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18300194081/

6 ) 丈夫,我醒了,我没有跳下去。

我是中国人,他是美国人。
我们在一起5年,结婚5个月。

7月17号晚上,刚从北京度假回来的我和丈夫一起坐在Cinemark里,专注地看《Inception》。
当Cobb的妻子要跳下去的时候,当他撕心裂肺地喊着“No!”的时候,我转过头看着我的丈夫。
他的眼眶湿了。我于是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我终于理解了他长久以来的恐惧……

我们是自由恋爱,先后在这里的同一所大学毕业。他读心理学和哲学。我读商务管理和财会。
在一起的这5年,我们的生活始终是甜蜜的、平淡的,几乎没有矛盾,更少有歇斯底里的争吵。
这5年中,我先后回国4次,每次回来都有一段阴郁的过渡期等待着我——这段日子里,我总是希望我人还在北京,还在那个我生长了18年的地方,还被身边的朋友包围着,无忧无虑地玩乐。

第一次,我们一起回去。他被我忽视了,就自己在家玩魔兽,而我则总是和闺蜜们一起,醉生梦死。
回来的时候,我在飞机上问他:这次在中国玩得怎么样?
他说:很好啊。长城很壮观。姥姥做的饭很好吃。
我有些内疚地:可姥姥说看出你不开心……对不起,我一直没怎么陪你……
他:没有啊。我每天都能玩魔兽,还能吃到姥姥的菜,怎么会不开心?我知道这次旅行对你特别重要,是你一直期待的,所以我不希望你因为我玩得不痛快,这样我也难受。我来中国完全是为了你高兴,你放心的去玩吧,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不过,你要知道,你现在21岁了,即使你怀念,也不可能回到16岁了。而且等你到了25岁的时候,估计也不会想回到16岁了,那时候你的心态就会变了……

现在我24岁了,每回国一次,就像吸毒一样,越加的欲罢不能。而每次回来就像进了戒毒所,开始的日子总是很难熬。
这一次,我6月30号回来,7月12号开始上班。这之间的十几天,我每天睡两次觉,下午一次,晚上一次,醒着的时间大概不到10小时。我沉迷于梦境里,梦中有我的同学们,我的闺蜜们,甚至我以前的男朋友……而醒了以后,面对我的丈夫,面对平静的生活,我却提不起精神来,又不愿强颜欢笑。

“我们生活在一个任性的时代里。”

有一天,我又要睡午觉了。他拦住我说:我们需要谈谈。
我不耐烦地靠在床上说:谈什么?
他说:我这几天感觉很焦躁,我很害怕,害怕你要离开我。每次你去中国,我都担心,而你每次回来,这种感觉则更强烈……
我终于坦白:我希望自己在国内呆的时间久一点。我想回去工作一段时间、生活一段时间看看……
他:看什么?
我:看看我是不是更喜欢国内的生活。
他有些急了:如果你喜欢呢?你就要留下么?那我怎么办?我们的婚姻怎么办?
我:我也不知道……我还没想好……
他叫着我的名字,尽量把声音压低:Monlina,你必须得知道,这不是儿戏,我们已经结婚了,我们许下了承诺,我们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在中国。
我更加烦躁了:为什么不能在中国?你完全可以和我一起回去,教语言什么的。
他:可以,我可以和你回去,但我感觉你要的不是我,或者说,你想要的在中国的那种生活里不需要我,我是多余的,即使回去,我也只是你的附属品。

我沉默了,我一时无法反驳他。

他有些哽咽了:如果你真的确定自己要回去生活的话,我们就完了……
我心里也开始难受:我也不知道……我还不知道……我还没想好……我只是觉得这里的生活太平淡,而我还年轻,我感觉我们已经像50多岁的老夫老妻,但当我每次回去,我感觉我找到了从前的自己……
他:你知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最后都归于平淡?你要追求的那种青春期的东西已经不适合你了。你需要长大……
他终于流下眼泪:我一直在等着你长大,等了太久了……而你每次从中国回来,都是这样……我不知道怎么让你理解这里才是现实,这里才是你的生活所在。而在那里,你之所以沉迷是因为你去度假,不用考虑现实中的责任,不用考虑生存的问题,你只是去玩乐了,但你总要回到现实……
我想他说的对,但我不想承认他所说的我还幼稚的观点,我想给自己找一些成熟的理由,于是我说:不,我实际上是想回去闯出一番事业。我是中国人,我们有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且我对这个国家没有感情,那里才是我的家……
他痛哭流涕:如果是这样,你当初为什么要嫁给我?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是在干吗?
那一刻,他的身体不停地抖动,用双手捂着脸。我感觉自己像在杀人,又不住的在想:我要回到真正属于我的地方,你为什么拦着我……我回去是为了我想要的生活,是为了我的事业……

第二天,我们没有交流。他去工作,我在家无心做任何事,只好又躺下睡了。

第三天,第四天……直到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终于渐渐醒来——我感觉平静的生活也不错,上上班,回家后看看书,或跟丈夫一起看看美剧,也算过得充实安乐。只是我始终没有提回国的事。他也没有问我的决定。

后来在网上和妈妈说起此事,她说:“你真是庸人自扰,怎么总是那么不现实?你知道不知道,这样的好老公你这辈子也遇不到第二个了。你要是现在不珍惜平静的生活,去追求刺激,等你老了,自己孤单一人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后悔了……”

这一天,7月17号,我们一起看《Inception》——这部适时出现的电影。
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我深信那陀螺马上就要倒下了。
但他说:不,那陀螺应该还在转,他永远醒不过来了……
我们嬉笑着争论着结局,走出电影院。
在门口的时候,我正色道:嘿,跟你说件事情。我醒了,我没有跳下去。
他先是一愣,然后红了眼眶,紧紧地抱着我,吻了我的额头。

短评

好烧脑的电影,看了两次才看明白,好吧自己笨了点。佩服编剧导演了

10分钟前
  • 婷婷爱八卦
  • 推荐

就那么一个创意,被大家吹得玄而又玄。片中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枪战。看的过程中惟一的惊喜就是CCTV了。

15分钟前
  • 还行

概念不算新鲜但还不错 ;p 充斥许多漂亮的慢动作镜头和带点匪夷所思的建筑构想,视觉效果挺棒的!偶尔会令我想起Paprika……

20分钟前
  • longer
  • 推荐

一直在牛逼,从未被超越。只有Nolan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21分钟前
  • seren
  • 力荐

诺兰+莱昂纳多的电影,我无话可说!

22分钟前
  • 法海爷爷
  • 力荐

前期的口碑营销确实有点儿过了,绝对还没有达到神作的级别,但依旧是近年来最好的影片,诺兰独有的叙事技巧视觉风格以及影像语言都被完美的贯彻其中,其遵循并热爱的怀古之风从人物造型,台词蔓延到拍摄手法以及特效制作上,不过正因为如此,一些动作戏上的处理还有视觉奇观的展现则还不是那么过瘾。

2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Christopher Nolan是天才!

28分钟前
  • flowerowl
  • 力荐

《奠基》是一部复杂精致并绝对精彩好看的电影,他让你在片尾字幕出现时完全反应不过来之前的两个半小时发生了什么,就像一场梦境一样让你匪夷所思却又流连忘返。

2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我还能说什么呢 出影院第一件事就是拿iphone 上豆瓣 至少5颗星啊 第156个评分的 哈哈哈哈 一直要用心用脑看的电影 内容很严谨 逻辑性强 非常好看 等高人仔细分析。。 又去影院 看了一遍 很爽 很抖擞

30分钟前
  • Villalon
  • 力荐

你们终于知道我每天晚上做这种梦有多累了吧

35分钟前
  • Molly Zheng
  • 推荐

一部电影好看到即使你明白它在故弄玄虚也是义无反顾的打五星。

36分钟前
  • 楚仙
  • 力荐

所有的梦境中柯布中都戴着戒指,所有的现实中柯布都没戴戒指,所以陀螺只是障眼法,戒指才是真正的图腾。结尾柯布根本不在乎陀螺有没有停下来,因为他出机场的时候没戴戒指,他早就知道自己回到现实了。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大概广电局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剪

42分钟前
  • 山风如月
  • 力荐

确实挺好看。人人都在评论这片,我也评不出个鸟来了。因为《盗梦空间》这片,中国人民已经陷入了智商无限的癫狂幻想之中。人人都觉得自己的解释最牛逼,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哲学家,是心理学家,是数学家,是诺兰的知己。

46分钟前
  • 苇间疯
  • 推荐

“既然做梦,就做大点” 这句太深得人心了。——2010年最天才的电影。“谁又能说,现实不是梦境。” Do you remember how you got here?

4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你永远记不起一个梦的开端,就像记不起我们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

5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1、电影确实精彩。2、没有想象的难懂,相信你自己。3、总会有一个让你记一辈子的镜头。4、请降低期待值。5、请提前上厕所。6、记得关手机。7、一定要去影院,因为影院也是个造梦机器。8、记得听完结尾音乐。因为它负责让你醒来。9、极可能是近几年你在影院看过最精彩的电影。10、穿越吧少年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的陀螺停不下来了。

54分钟前
  • 陈允然
  • 力荐

卡梅隆负责革新电影技术,诺兰负责革新电影结构...

58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列奥纳多干完这票肯定是要去Shutter Island修养一阵了。

60分钟前
  • 熊想躺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