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曾经的一大热门综艺品类“情感调解类”节目,在近些年的网综市场中几乎是销声匿迹。
1998年,湖南经视推出的《真情对对碰》让情感调解类节目成为了当年的收视王牌。
随后,上海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紧随其后。
极致的真实性,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感,争执中双方贡献的名场面,都构成了情感调解类节目绝佳的收视密码。
而随着网综的兴起,部分综艺创作“阵地”的迁移,情感调解类节目的收视密码仿佛并没能得到网综创作者们的青睐。
我们仿佛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共识:情感调解类节目无法与年轻群体喜好进行匹配。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期,韩国SBS推出了一档全新的调解类综艺《地狱法庭》。
冷眼在观看过后,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调查类节目要“换汤”也“换药”
提起调解类节目,冷眼脑海中会瞬间蹦出一些关键词:婆婆妈妈、吵吵闹闹、心理专家……
这些下意识的反应侧面反映出了在这些年来调解类节目制作模式的固化。
因此,重新思考调解类节目,我们需要去彻底地打破一些固有概念,做到既“换汤”又“换药“。
首先是“换汤”。
《地狱法庭》顾名思义,节目为了调解问题,把真实的“法庭”搬进了演播室。
在节目中,每期的被调解嘉宾会分别以被告和原告的身份来到现场。
姜虎东出演法庭调停者,殷志源、姜昇润、Aiki等明星嘉宾作为“明星律师”为双方当事人进行辩护。
而为了更进一步强化“法庭”感,节目邀请了真正的法官,为当事人双方进行最终裁决,每期节目更是会针对该起案件邀请1-2名真实律师、或对方证人发表观点。
同时,“地狱”也是节目在包装上的一个小亮点。
每期调解事件的开端,都会有两位“地狱使者”进入现实生活中“抓走”当事人,而节目结尾,当期败诉的当事人也会被判处“去往地狱”的惩罚。
全新的沉浸感“法庭”场景,亮眼的“地狱使者”小设计,不费力,但却足够惊喜。
有了“换汤”,下一步要换什么“药”呢?
《地狱法庭》在家长里短那点事之外,呈现了更多当下可能更值得我们调解的议题。
冷眼最喜欢的是节目第二期“公务员控诉市长”调解事件。
在节目中,一名忠州市的公务员将自己的市长告上了“地狱法庭”,理由是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作为原告的工作人员称因为自己在youtube上开设了忠州政府宣传频道,不仅收获了大量粉丝,为忠州政府增添好感,还为本市带来一波旅游热度。
而这些光鲜亮丽的视频,从创意、脚本、拍摄、后期剪辑等琐碎全由自己一人完成。
可惜的是,耀眼的工作实绩、实绩背后庞大的工作量,仿佛都没有被市长有所重视,自己除了一个“象征性”的奖项外,未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回报。
于是,“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该怎么办?”
一个十分简单,但却困扰着无数“打工人”的议题终于被呈现在了节目之上。
在以往以“家长里短”为关键词的调解类节目制作过程中,创作者们常常会陷入一个创作误区,即既然要调解,就一定要足够对立,有足够的争吵才可以。这不免会导致节目陷入“洒狗血”的死胡同,创作者们不断地挖掘那些看似“绝佳“的选题,实际最终得呈现却尴尬得令人哭笑不得,也毫无意义。
而在《地狱法庭》上,面对我们都会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工人有了直面领导的机会。
更令冷眼惊喜的是,通过“法庭”元素的引入,我们得以从法律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工作困境。
节目中,专业律师的发言引出了韩国的“优迁对象”政策,切实地告诉了作为基层员工的原告,碰到这类问题时如何以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其他期亦是如此,配合各个事件,节目组邀请了对应领域的专业律师提供现场辩护,刑事损害赔偿、人身事故、医疗诉讼,“法庭”从一个“换汤”的形式外壳,也为后续“换药”的内容提供了更多元的调解角度。
令人喜忧参半的内容呈现
《地狱法庭》的形式、选题的确惊艳。
但实际内容的呈现却有点让人喜忧参半。
喜,是在于内容推进与法庭模式的完美结合。
以节目第三期为例。
事件围绕“生二胎”展开,女方将男方告上法庭,认为男方一天催5次生二胎,给自己造成了精神压力。
明星嘉宾作为律师,以提问对方当事人的方式,引导素人嘉宾们讲述自己需要调解的问题。
同时,节目以“视频物证”的模式,在素人嘉宾们结束叙述后,插播了其平日里居家相处的日常片段。
曾经调解类节目略带尴尬的插播VCR片段瞬间自然而然地融入进了节目的叙事之中。
在此前我们提到的 “公务员控诉市长”事件中。
面对“视频物证”,原告员工还提交了一份自己剪辑后的证人采访视频作为证据,将对自己不利的话术全部抹除。
当然,如果发生在真实的法庭环境中,这是一定不被允许的。但在节目中,“视频物证”被加上了“乌龙”的小设计,并在最终被拆穿,不仅成功丰富了节目的呈现方式,更是为整个事件的推进过程增加了电影般出乎意料的“反转”效果。
除此之外,节目在每期当事人讲述后还添加了双方“现实律师”辩护的片段。
比起当事人的相互指责,有时候律师们的唇枪舌剑,反而更能让观众陷入“真实法庭”的紧张感,将对立的情绪渲染至极点。
这么看来,或许,把格局打开,让“故事的讲述”变得有趣,是比一味“找寻有趣的故事”更加具有性价比且更值得我们去思索的创作手段。
下面,冷眼来讲一讲目前节目尚存的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毫无存在感”的明星律师们。
三期下来,明星律师团无论是在发言还是搞笑方面,都没能给冷眼留下任何记忆点。
节目中,明星律师团发言频次与时间较短,更多是流程化的cue素人嘉宾回答问题或碎片化的为事件讲述“递反应”,完美的诠释了“工具人”的概念。
但实际上,在“现实律师”提供法律层面的辩护背景下,“明星律师”们更应该承担的是“情理辩护”的角色。通过 “同理心”去放大素人嘉宾们有时难以完全袒露的情感,并引导观众产生共鸣。
同时,“明星律师”之间是否能站在各自当事人的角度与双方进行辩论,无论是“动真情“的抒发,还是”不要脸“似的艺能呈现,也都可以为节目贡献出更多的名场面。
其次,节目在议题的讨论上,略显浅尝辄止,议题本身的深层次价值没能被彻底挖掘。
在节目第二期的事件中,弟弟控诉哥哥喜爱穿紧身裤,并对此发出当街抗议,认为哥哥的行为是对他人行使视觉暴力。
但哥哥对此的反馈是因为自己小时候比较瘦小,不太自信,但通过健身找到了自我归属,喜欢上健身裤是因为舒适,因此想轻松自在的做自己。
事件的背后,实则是一次对“穿衣自由”的主张。
我们能不能从“哥哥弟弟的矛盾“说开去?哥哥所代表的“大众”是如何看待“穿衣自由”的?弟弟所代表的追寻的“穿衣自由”群体们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需求?聊聊大众对待“穿衣自由”的看法,于法是否合理,于情又应如何接受?
这些都是《地狱法庭》所没能去进一步探索的。
当然节目组似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结尾时通常会依靠法官的发言做点睛之笔,而其虽然看似在升华,但因缺少辩论过程,效果十分突兀。
其实,在冷眼看来,《地狱法庭》完全可以一期只关注一个故事,把内容做深,做扎实,故事的“质”永远比“量”更重要、更讨喜。
整体来看,《地狱法庭》其实并不是一档完成度很高的节目,甚至如果是茶余饭后休闲看冷眼不会推荐。
但在调解类节目的大框架下,《地狱法庭》在创意与制作上的巧思依然值得我们去花功夫想一想。
要不试试直接把“法庭”搬进调解类综艺里?
看似被固化了的调解类节目应该还有很多花样可以玩。
没有想象当中好看 以为会是现实生活中严肃的严重的案例🫣
3/10立意混乱,各种插科打诨忠州市长那段,剧本感重的要死,尴尬到抠出一栋别墅
因为生育所以女性在婚姻中要付出比男生多得多多多多多了,女性困境都是彼此共通的。看了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