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与其说这是一部动作片,我更倾向于是一部剧情片,剧情的情节发展真的深深的牵引着我!Rambo作为越南战争退役后的全连唯一生存下来的老兵,在战争后回到祖国美国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生活。 他被警察虐待,被市民鄙视,而他只是做了一名战士应该做的事情——服从上级命令,杀人~ 身不由己!我深深的被电影的剧情被兰博的形象所感动!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想自由也想和平,可是他们不能,他们身不由己,他们由祖国国家的命运所牵绊,他们无从选择,他们是无辜的。掌权者只是因为政见不合就相互残杀,受苦的却是黎民百姓,哪次战争不是这样呢?!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至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被战争相互残杀!还抱怨什么呢!!!
2 ) 越战遗留问题之我见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近几天上网查,发现原来有好几部,在看过他们的简介后,我决定只看第一部,因为觉得第一部除了动作片的热血,还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在网上找了百度云资源,下载完一看,发现居然只有英文字幕,心态有点崩。不过也就这样将就着看了。
主人公兰博,其实我更愿意叫他彩虹(“Rambo”和“rainbow”的发音相近)。他真是个彩虹般的人,被按着战争机器的模子训练,却没有染上战争机器的冷酷。
兰博一开场那种饱经战场的退役老兵的淡淡的忧伤着实令我动容,他一身风尘仆仆来到战友的家,结果发现战友已罹患癌症逝去,自已已成队伍里最后幸存的人。没有人接济自己,只好到附近的小镇谋生。他的愿望很淳朴,仅仅是找口饭吃。可无奈镇上的警长看他不顺眼,执意要把他赶出去。最后,一番争执下,兰博被捉回警局。此时的兰博正饱受越战造成的心理问题的困扰,总是魂不守舍,对警方的工作十分不配合,更让其中素质败坏警察有了暴力执法的借口,借机对兰博万般凌辱。兰博不堪重负,被逼上梁山,一人与警方对峙。尽管警方咄咄逼人,兰博也总是一再忍让,在搏斗中也不给对方留下致命伤,这也是我始终坚信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的原因。
兰博有错吗?我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从他对小镇造成的破坏和对警员的伤害讲,他已严重违法社会安全的相关法律,可这又是他在经受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外部的推力因素趋使下作出的行为,就像现行法律一样,精神病人发病时杀人不负刑事责任,所以很难定责。
影片接近尾声时,兰博心理防线崩溃的自白让我的心情无比沉重。
群众对老兵的不理解、蔑视,让本就伤痕累累的老兵的心更加疼痛。战士们只是执行命令而已,无论他们愿意与否,他们也只能成为国家意志操纵的兵器。纵使民众再反对这场战争,也不应该把错误归责于战士。当那个孔武有力的战士最后竟柔软得伏在自己上司的胸膛嚎啕大哭,战争之殇不言自明。以往研究战争造成的伤害的主流角度,主要是着力于民众的流离失所,家园的断壁残垣,沟壑里的坟冢累累,可是这部电影却是落脚于战争对老兵现实境况的冲击以及心理健康伤害,令人深思。
这让我想起,高三那会儿就做过一篇语文阅读,讲的是一个美国的越战老兵精神失控,在街区杀死了几个人后饮弹自杀。
片子的现实意义就此打住,我再试试从电影手法技术的角度讲一下感受。若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特效做得是挺差的,开枪的声音简直就像街边买的玩具枪的配音,警员也个个都是窝囊废,人人都是光头强那样的枪法,警车也不赖,开在直道上都会打滑,而且过弯道必飘移。但要仔细看看片子的年份,1982年,这就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这电影的清晰程度可能还要胜过21世纪初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而且爆炸的效果放在现在也没差多远……
讲真,豆瓣8.1这个评分还是低了,如果把他单纯当作动作片来看,这部片子固然是有点粗糙,可若加上它赋有现实意义,这无疑是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3 ) 第一滴血:英雄的血与怒
“是他们逼我流了第一滴血。”
兰博与上校通话时,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整个事件的源头。
对兰博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找个地方吃口东西,也能走到战争时期枪炮并用的那一步。
对警长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收拾一个自己看不顺眼的流浪汉,也能把整个小镇掀翻天。
影片用一件小事的激发膨胀,展现超越两个人物本身之外的矛盾体:
战争与正义。
固然于兰博的一再刁难代表了警长自己的优越感和个人偏见,但正如他所言,“我就是这个镇子的法律(正义)。”警长所遵循的根本,还是保证管辖的小镇居民安居乐业。他对于外来者的抵触和暴力,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小镇对抗外部可能存在危险性的集体认同。
所以,在看待这样一场特殊的“战争”时,警长本人的恶劣品质,并不是兰博的核心对敌。
同样,刚从越南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兰博,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难以走出战争阴霾的“绿扁帽”那样简单。作为一个归来祖国后反而步履维艰的战争英雄,他正代表着那一时期,因越战而饱受百姓争议的美国政府。
兰博是以一个侵略者的角度被整座小镇看待的。
因此,他“顺理成章”的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回归生活后的破坏者。
由警长代表的小镇集体,则以防卫为名抢先一步发起挑衅和攻击,让他“流了第一滴血。”
影片的重点在结尾处,几乎沉默了全片的兰博对着自己唯一信任的长官近乎咆哮的爆发控诉,展示愤怒与痛苦。
他的痛苦不在于小镇上受到的那点不平等待遇,而在国家的战争结束了,他的战争却永远被死亡和血肉模糊的恐怖笼罩着,无法结束;
他的痛苦在于,战争结束了,他活下来了,而那些幸运的、能够幸福生活的人们却忘记了战争曾带给过自己痛苦。
他的怒,不在于警局调动一切对于自己的围追绞杀,而在于偌大的国家、安然的和平世界里,容不下他一个退伍军人——他连一份在停车场看车的活儿都找不到;
他的怒在于,刚刚逃脱凶残战场的他,竟然会觉得自己在和平社会里过得不如战场上痛快。
兄弟情谊、相互照顾、集体荣誉……关于战场上的回忆,兰博说了那么多,他就真的喜欢战争吗?
不是的,他只是习惯战争。他被训练,被教化,他属于战场,他习惯战争,但是,这不代表他习惯于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符号。
这种环境和态度的反差,及对于战争根本性质的认知迷惑让兰博更加无法从心灵创伤中逃脱出来,而他发泄的方式,便是暴力和杀戮。
所以,《第一滴血》本可以成为一部极具恐怖色彩的阴暗电影:受伤大兵在山林中展开杀戮,被激后遂入小镇施以屠杀,无人生还……
所幸,剧情相反。兰博在怒吼之后没有接着拿起枪,而是流泪了。
“视痛苦于无物”的他,也会流泪。
对由战争性质带来困境的讨论点到为止,而转向对人性本身的渗透,是《第一滴血》最为高明之处。
要知道,兰博是一个战争英雄,英雄之血与英雄之泪,同样珍贵。
胜者为王败者寇,战争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就如同兰博与警长双方的作为其实很难分出对错。影片带给观众的视角自然是予兰博的同情与惋惜,而这份情绪,来自于兰博这个人物的悲剧性质——
他的正义是生存,被逼无奈后,他在小镇和山林的生存方式却成为了犯罪。
从越南战斗到祖国,一个自始至终没能脱离战场的人,一个闭上眼就能感受到刀子划过胸口的士兵,正被称作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
“从敌后无数任务中生还,在美国因流浪而被杀死。”上校这句玩笑话,实在是说者讽刺,听者心酸。
小镇算是反对战争的一方吗?很难说。因为最先挑起这份莫须有“战争”的,就是警长,这个小镇的代表人物。
只能说,警长觉得兰博碍眼,小镇不想被战争机器玷污。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侵略战争的英雄,是否值得被尊重。
影片的态度正如片尾主题曲所唱:It’s A Long Road.
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
《第一滴血》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端,动作戏不如后面几部火爆,兰博也还没有被神化而成为一个不死战士。其大量篇幅都在展现兰博的心理活动上面,都在表现他脆弱的内心和强劲肌肉的外表形成的反差。影片重点也是在反思战争、战后创伤修复等社会问题上。
战争不像按开关那么容易。时间过去了,活着的人回来了,死去的人也已经化作白骨,但其实什么都没结束。
过度的遗忘和躲避,只能让战争遗留的伤害以一种更加深不见底的方式袭来。而唯有反思和沟通,才能达成一场双方面的自救。
就像影片最后,兰博跟随上校自首,他仰着高昂的头走出屋子,压抑住自己作为英雄的那份怒火,便也不必抛洒尊严之血。
同时,担架上的警长获得了从兰博手下死里逃生的机会。
这是影片留下的希望。
4 ) 记忆的第一滴血
记得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是在1985年的红山露天场,如今,红山露天场已不复存在,原址已经被花红柳绿的揽秀园所覆盖,虽然水泥座位和水泥银幕都化为齑粉,但记忆却依然深刻。
记得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票价2毛,人不多,但我还是选择的0排(也就是第1排),我始终觉得坐在第1排才能毫无阻碍地全身心地零距离地感受和融入电影。整个电影看下来我的情绪在激动、亢奋、感伤中徜徉,直到从露天场出来走到回家的路上我还没能从这些情绪中释放出来,特想象电影里兰博那样操起机关枪胡乱扫射一番才能安慰我那颗少年骚动的叛逆之心。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男主角是一名唤作“兰博”的自越战退伍的陆战队员,他回国后前往乡下探访战友,但得到战友已经死亡的噩耗。之后的“在路上”过程中路过一个小镇,不料遭到小镇派出所警长布莱恩的无理压迫,此警长狂妄自大且在该镇颇有“老大”的感觉,兰博不堪压迫奋起反抗,之后逃到山上,以他擅长的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单枪匹马(其实没马)与警察和国民自卫队展开对抗。该片动作场面的气氛拍得紧凑,高潮迭起。更为可贵的是,该片并非流俗于一般简单剧情的动作片,兰博的背景和在小镇的遭遇以及最后向上校的哭诉的情节委实让人感到了现实的无奈甚至是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在你不想找麻烦的时候,麻烦自己会找上你……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是从看了《第一滴血》开始起,史泰龙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硬汉形象,“兰博”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硬汉、铁汉的代名词。我也一样,为此彻底成了这个肌肉猛男的铁杆粉丝。崇拜的直接结果其一就是,我也购置了一把仿造电影里的战刀随身携带,不过从来没有机会使用,只起到了走夜路给自己壮胆的作用,直到最后在琼州海峡的船上被海警没收并罚款;其二是当年由于该片的影响,立领四个兜带风帽的美军服开始在祖国大地上流行开来,并被冠以“兰博服”的名称,愤青和俗青都以拥有展示为荣,我也整给了一件盗版的穿航招摇炫耀,这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军品热现象吧;其三就是我将兰博的形象画到我的一件衬衣后背上(年轻的时候我特喜欢在自己的衣服上画画写字),招惹了不少眼球关注,甚至于我一个远房舅爷爷来乌鲁木齐,看见我背后的图后认真地问道“这是不是兰博?”不由得让我对该老爷子肃然起敬,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代沟。
如今,史泰龙虽廉颇老亦,且在好莱坞传统动作类型片日渐落寞的年代,依然老夫聊发少年狂,去年执着地续拍了《第一滴血》4,61岁老英雄的勇气和精神可嘉啊,虽然《第一滴血》2和3都犯了续集电影的俗套和弊病,出于对史泰龙的景仰,我依然拭目以待着《第一滴血》4。
5 ) 第一滴血与第一滴泪:无聊的优越感
“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
Rambo的这句话很清楚地道出了这场战争暴发的原因,所有的麻烦都来自于警察们狗屎的优越感。
回想起来不止是现实中,尤其是在这个虚拟网络里,卑鄙无耻厚着脸皮积累自己优越感的人大有人在,而以自己的优越感对他人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的可笑家伙更是俯拾皆是。
总之,这个世界变得越加开阔,即便只是在一种意淫的境界里,人们的气氛变得越加诡异的荒谬。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被谆谆教诲:打开你的视野,打开你的世界,美丽新世界。打开你个屁。这个去哪里都得买门票检察学历户口的世界,这个人为的世界失去了所有让人惊奇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让人失望。终极的绝望也不过是这样的过渡模式。
而这个史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我越来越倾向于把这个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单向交流的通道,我说我的,我收集整理自己的世界,跟谁都无关,我听不到你,看不见你,我是瞎子我是聋子,我甚至闻不到你的香臭,我全身上下都被切割完毕,别碰我,碰了我也不会给你什么反应,我没有任何幻肢感。two-way communication my ass。
当然,我绝对相信优越感会促使内啡呔大量分泌,让人感到镇定、快感。但不过也就是如此,跟抽烟喝酒一样,也是会上瘾的。不同的是抽烟喝酒多了最多把肺烂了把肝酿了,眼不见心干净,但单单是看着重复标榜自我的家伙就会让人患上精神疾病。恶心自己就算了,不要恶心到别人。
影片中唯一一个缺少点优越感对Rambo的态度是“等等看”的小警察(David Caruso饰)后来到CSI: Miami中饰演大叔Lieutenant Horatio Caine去了。这是顺便提及。
虽然影片名为第一滴血,但这第一滴血不过是敷衍地带过,而接下来流的所有的血其实都不过是为了结局的第一泪做准备。所谓英雄流血不流泪,但现实中既流血又流泪的小强才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些,这样让他们显得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动力火车有一首歌叫《第一滴泪》,跟《第一滴血》的片尾曲Dan Hill演唱的It's A Long Road某些部分似曾相识的太厉害。《第一滴泪》作曲的署名“绅威”,有没有人知道绅威的底细?这一点上词作者许常德倒还算厚道,留了点可供寻找线索的蛛丝马迹,也许他是一听就听出门道来了,于是顺其道而行。It's A Long Road的曲作者是Jerry Goldsmith。
J.G.为许多科幻影视剧,诸如《星舰迷航》、《异形》等作过曲,关于Jerry Goldsmith:
http://music.sina.com.cn/yueku/s/20134.html
除了以上说的离题万里的,我最想说的其实是:BH不需要理由!
PS.现在写完任何东西后都会束之高阁不绝于人前,搁上个三五天然后回过头来自己再看一遍,然后就会觉得:靠,这是我写的吗,我有这样的情绪吗?那个突然间的自我简直就是一个“激情迸发的我”啊,于是唏嘘声不绝于耳。得罪人不好,太自恋了也不好,但是还剩下一点激情真好。幸亏还活着。
6 ) 灰色与鲜红
一部完全灰色的电影。
反战
优秀战士牺牲了,仅存的“英雄”又被人民和政府遗弃。所以电影里Rambo只能穿破布,穿梭于废汽车,寄居爬满老鼠的旧矿洞。
Rambo有惊人的破坏欲。加油站,镇上的店铺,警察局被毁坏殆尽。不禁让人觉得这就是美军当年在越南的行径。
越南战争的目的让上校和Rambo迷惑。而整个电影描绘的一个小战争,又何尝不让人迷惑?谁是正义,谁是邪恶?
战争带来的创伤(战友粉身碎骨,被敌人抓住虐待)难以抹平,又无人可述说。
反政府
警察的领导平庸,顽固,愚昧,自大。下属盲目服从,甚至凭借制服施暴。理性善良的少数又是弱势。
现场媒体也是政府喉舌,假大空。
政府有大量的资源,无线电,飞机,火箭筒,却利用效率极低,没有打过一个人。
而这一个人,是政府训练的。
反人民
排外,对他人,尤其是回乡军人缺乏同情和理解,甚至盲目发泄。如太阳花,雨伞之流。也和政府一样缺乏思考。
自食恶果。影射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被摧毁的枪店)。
人性
Rambo几乎一切属性,家人,朋友,社会,工作,财产,都被剥夺了。只有一把刀。唯一剩下的,是人性的底线,求生。这是唯一正面,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地方。
如果说灰色是电影的主色调,那么唯一打破灰色,带来一丝生机的,就是Rambo鲜红的血。
最后Rambo的何去何从,或者说政府与人民何去何从,留给每一个观众思考。
7 ) Our world, whose war……
上一次看第一滴血的时候我只有不到十岁大,在大院里的电影院,很多小朋友在黑暗追跑打闹。
今天又从新看过,那时候的电影爆炸场面用的是真加油站,真商店,不是电脑特技,甚至算不上爆炸特技,没有那么多的四处飞溅和火光冲天。那时候的史泰龙看起来还有些单薄,口音听起来用途还有些可笑。
但当他最后在警局里对老连长哭诉时,真是太令人心碎了,像一个受惊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样。
马上就要平安夜了,希望世界能真的平安……
8 ) 兰博的悲剧——看美国影片《第一滴血》
范达明
一方面,是美国特种部队的“游击英雄”,曾因此获得过国会勋章,现在从越南战争幸存归来,却已举目无亲的流浪汉兰博;一方面,是美国某小镇上的“土皇帝”,习惯于以个人好恶来罗织无辜者罪名,宣布“我就是法律”的警长蒂索——若要以某种笼统的政治标准来对美国影片《第一滴血》中的这两方面、两个各以暴力相对抗人物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全部行为作出权衡功罪的评价,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而在“我就是法律”的小镇上,欲借助法律标准来作出这一判决,也简直是“投井下石”的荒谬了。影片的用意显然也并不在乎这里。
无疑,编导是用艺术家的社会的与人道的标准,或者说是感情的标准来作为审美评价的依据的。影片自始至终是引导观众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孤军奋起、被迫用暴力反抗暴力的兰博身上;而把批判与仇视的矛头始终针对着依仗特权、养尊处优、盛势凌人的警长蒂索。编导从骨子里厌恶与鄙视蒂索,就让这个追捕者反而可耻地伤残在被追捕者兰博的机枪下。这不是对蒂索的职位而是对他个人品质的否定。
但是,兰博的命运却始终是悲惨的、悲剧性的。在他同小镇警长蒂索的冲突中,致使他这位越战“英雄”成为了“反英雄”,即成了美国(哪怕是一个小镇上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他与蒂索的冲突在一开始也实在是一种巧遇的偶然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警长蒂索个人品质的恶劣性。然而,有一点是必然的;兰博作为越战英雄充其量只有在越南战场上的价值,而这场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本身又是侵略性的与非正义的,它遭到了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的反对。这样的“英雄”与其幸存归国,倒不如战死沙场为好!兰博归国而无家可归,备遭冷遇,来到小镇而受警长凌辱与无理拘捕,他的满腔怨愤终于化为疯狂的反抗与报复。
作为“越战”英雄,原本是国家战争意志直接造就的结果,现在这个愤怒的英雄调转枪口向蒂索开火,向这个国家开火了!然而,正是在兰博成为“逼上梁山”的“反英雄”时,才真正赢得了广大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兰博把他在特种部队受训而得的全部过硬看家本领统统施展出来,把警长蒂索一帮人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一场集打斗、追击、烧杀于一体、融惊险、恐怖、残忍于一炉的“内战”!它给影片带来了强烈的动作性与刺激性。扮演兰博的斯泰隆(这是一位世界级的美国影坛硬派巨星!)以他的一副健美型的身躯,把这个向美国社会开火的“反英雄”演成了一个观众心目中的真正英雄。斯泰隆的表演(他也是本片编剧之一)表明,一个在人格与肉体上横遭凌辱与践踏的硬汉,一旦发作起来,就完全可以有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摧毁一切的能量!
影片最终,当年兰博的上司特劳特曼上校前来劝降。当兰博向他这惟一的亲人倾吐心迹时,悲苦的眼泪从这位硬汉子双眼里落了下来,赢得了观众对这一悲剧人物的巨大怜惜与同情。这是对美国白宫与五角大楼的决策人当年对越战的侵略政策与战争政策之罪恶的血泪的控诉。而兰博正是成了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牺牲品——他作为替罪羊终于被美国社会抛弃了。然而,这决不是他个人品质的过错。影片的积极的批判意义,正是在于它的反战思想与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抨击!
1985年8月20日写于Y.C.
2005年5月22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宜昌市报》1985年8月24日第3版
美国彩色故事片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1985年7月国内公映
翻译:朱晓婷 译制导演:杨成纯
主要配音:乔臻、毕克、尚华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經典的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