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A构建了一个架空历史的世界,一个麻瓜知道魔女的世界,一个现代科技与魔法并存的世界,一个魔女失去了威望和信任的世界。这样的背景设计就注定了这个世界的矛盾要比其他魔法题材的作品更加尖锐,这也是LWA做得非常出色的地方,这就使得这个故事不只是英雄的成长故事,更是关于现代社会的故事,我们的和他们的现代社会的故事。
当我看到新月学园的债主龙用着现代科技预测股市时,当我看到康斯坦策的机械扫帚时,当我看到库洛娃老师带来魔法WIFI时,我就发现这个故事想讲的东西肯定是魔法与科技的冲突,换句话说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人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便利,逐渐忘记黄金时代的魔女、快乐与信任,而是相互猜忌、党同伐异、把愤怒诉诸非理性和暴力,这和被现代性改变的我们何其相像:抵制甚至驱逐少数派(魔女)、在便利的互联网上进行零成本的网络暴力毁灭他人的梦想(《日暮》的作者、雪人等)、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接受过多无用的信息导致一言不合就诉诸暴力(看球的人们轻易被库洛娃挑起失控的负面情绪),LWA中的世界何尝不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反思呢?当人们把传统的(魔女)丢进垃圾箱,并以“保守”、“无用”斥之,人们自己也就变成了真正的保守者——一个不允许无用、不对他人梦想包容的赛博囚徒。无论是LWA中的魔法还是现实世界中消失的传统手艺(2D作画、戏剧、民族乐器等),难道给人们带来欢乐、传承古老的历史文化就是“无用”的吗?这无疑是一种病,一种名为“现代”的病。
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思考现代性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便利、幸福与财富,抑或是繁琐、暴力与贫富分化?也许都有吧。但若我们只做它的歌颂者,那么我们无疑会对传统的文化、艺术等产生误解,抛弃文明里珍贵的“无用之用”,抛弃“少即是多”的简约习惯,习惯性地吸食着无用而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的信息,忘记那些最简单的快乐,忘记那些最传统的美德。
如此便可看出反思与批判的必要性,当我们看清现代性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美好时,我们自然会回头去思考如何辩证地去解决现代性带来的问题,又如何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LWA里的信任形成的世界树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想必现实不是这么简单,人在灾难面临时尚且未必能团结,更何况和平时期呢?这也正是LWA的结局处理的不是很好的一个地方:它把非常尖锐的一对冲突用巧合的方式化解,最后的反派居然是有些机械降神的人们的恶意,当然这样处理有象征的意味,但却弱化了戏剧性和矛盾,让作品的深度停留在“信任能解决黑暗的情绪,能让世界重新美好”这样的层面。这无疑让人觉得有些许可惜,原本非常饱满的故事竟以都合主义的方式收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些现代性带来的问题呢?举起喇叭大喊“信任”、“团结”估计是不够的,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这一代人保持对暴力的冷头脑和对梦想的热情才能慢慢解决吧。
最后我想简单聊聊LWA中的人物。女主亚可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塑造,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人物塑造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是人物弧光的缺失,也就是说女主的成长和变化很少或者说很“暂时”,她永远学不会耐心、冷静,这样的人物弧光会让观众觉得无聊。然而这又是LWA的篇幅和故事所必须的,她若不鲁莽就没有每一集的“激励事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单元剧了。但我想要创造“激励事件”应该有更好的方法,而女主哪怕每集有微小的进步都是好的,可惜这很难看到。另一个问题是人物动机不足,常常出现动机不足以支撑人物行为的情况。这会损害故事的连续性,但在扳机社的风格下貌似这个问题又不是很大了。
以上。
说道《小魔女学院》中扳机社的传统艺能,有人说是巨大机器人变形合体,有人说是宇宙空间决战,还有人说是高表现力的作画......在笔者看来,扳机社在《SSSS.GRIDMAN》、《DARLING IN THE FRANXX》、《KILL IN KILL》一以贯之的是对现代主义精神危机的思考与拯救。
《小魔女学院》诞生于2013年“动画未来”的20分钟短片里,5个来自Gainax的新人动画师来到Trigger,在原画大佬吉成曜的指导下参与该作的原画作画,吉成曜也是首次担任动画监督。当时政府给了每部动画3800万日元的制作预算,根据制作纪录片《魔女诞生之时》的说法,一般23分钟的动画,原画数量大概有2000-3000张,而《小魔女学园》却达到了17000张,吉成曜笑说“不能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NHK anikuri15 老流氓们都是骗钱鬼才)。
2013年播出之后反响非常好,在海外也很受欢迎。同年Trigger宣布制作续篇的计划,并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结果在一个月内,7938人筹集出了625518美元(约7400万日元)。然后Trigger在2015年完成了50分钟的剧场版《小魔女学园:魔法游行》。在动画的设定与演出中不难看出,小魔女学院是致敬《哈利波特与XXX》系列的动画,身为致敬动画有模仿与投射与原作有关的要素,也有对原作反思的要素,更能看出日本人对哈利波特的理解与当代日本人类学与社会学问题的深度思考。
《小魔女学院》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囊述内容,首先微观层面上是“大不列颠搞事三人组”的青春成长故事,中观层面上是一场爱与勇气的青春冒险与心灵救赎的故事,宏观层面是魔法与科技冲突的故事,“几百年来魔法式微,科技却不断发展”,魔女学院的上空始终飘荡着这挥之不去的阴云雾霭。揭掉这层隐喻的面纱,吉成曜想要讲述的是社会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江河日下的传统文化在茁壮生长的现代文化下价值与意义何在,未来又将如何,这是夏莉欧与亚可乃至整个社会在动画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从这一层面出发,亚可与安德鲁则是相同的存在,亚可在魔女的社会结构中被认为是异端,安德鲁在歧视魔女的布莱顿贝学院也被认为是异端,在他们不断的冒险中揭示魔女的价值,由他们的思考促进双方社会的革命。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革除不好的天命,是历史中改朝换代的头等大事。工业革命肇始,“革命”一词不再必须带有鲜血的付出,革命从人民付出鲜血推翻统治者的实践逐渐变为通过技术创新推翻封建制度的实践;现代主义出现伊始,“革命”一词更添抽象之形,革命从实践变为对某个形而上制度的否定;后现代主义以来,“革命”一词碎片化,革命从社会精英与宏大叙事中解放,回归到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革命的意义被拆解了,但革命的价值压在了每一个人的肩上,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革命的分流,尤其是文化的革命。
在新月学院的魔女中,一部分传统文化悄悄与现代文化结合,人群正如库洛瓦老师和康斯坦策,另一部分传统文化坚持传统,人群正如教导主任,夏莉欧与亚可则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调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并创造新的可能性。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西方古典传统中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全球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之中,许多哲学家与艺术家对之前一味宣扬的人性向善观念产生怀疑,加之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没有了精神上的信仰与慰藉,怀着对现实的无力感,对人性陷入深深的失望与扭曲之中;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与之前启蒙主义宣传的人类历史进步论和科技进步论违背,一些人不由得怀疑科技的伦理问题,认为科技固然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便利与超出人本身的力量,但是力量带来的不是“人类大统一”而是高科技国家对低科技国家的破坏与毁灭,这在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如此促成了日本人对于科技的反思比一般二战参与国要来得深刻。这一时期人们往往将人性的伦理与科技的力量当做硬币的正反两面,出现了一系列反对科技发展的活动浪潮,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反科技主义者发现他们自己宣传理念所使用的媒介是由科技发展形成的,对于自身的认同也陷入深刻的危机中。而拯救危机而被提出的则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现代新的社会形式下人性与社会伦理的全新建构。后现代主义提倡回归人的本质,是“新人文主义”,在现代主义思辨的性质上重新发现人性的“可能性”,而不是将人性善与人性恶二元对立起来。人们意识到人性的善恶是由社会的伦理建构的产物,一部分相信传统传统伦理的人相信的人性恶在另一部分相信新伦理的人看来可能是人性善,社会伦理在不断建构解构的过程中产生的观念冲突才是人性恶产生的根本原因,人性恶不再是需要消灭的对象,而是可以通过包容与多元化弥合从而转化为人性善。以上理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结论,从中国明清时期发展而来的陆王心学与西方辩证思维,悄悄地在日本这块沃土上埋下了种子,并在二十一世纪生根发芽。
回到微观的个人层面上来说,库洛瓦老师相信科技能拯救濒临灭绝的魔法,并使用科技增强魔法的力量,这是科技进步论,夏莉欧老师相信提升现代社会对魔法的认同度,让魔法重回公众视野,这是媒介进步论,而编剧则将魔法的进步与未来具象化为“改变世界的魔法三大曲枝图”。库洛瓦将力量视为魔法最重要的性质之一,甚至等同于魔法的进步与未来。当魔法力量消逝科技力量崛起,她理所当然地“倒向了科学机械”,同时解开“三大曲枝图”是为了增加魔法的力量,让魔法在力量上胜过科技,不然她身为一个魔女是非常伤害自尊心的。最后当机械的力量失控时,库洛瓦就像现代主义初期的人一般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之中,而亚可与夏莉欧所说的“相信的心”就是相信人性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虽有将人类引入歧途变成人性恶的可能性,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消除偏见,通过社会群体的包容与文化的多元化举措,人性恶终将转化为人性善,在历史璀璨的银河中留下人类创造的美好未来。而那,就是社会中每个人都会使用的魔法。
那么让我们一起吟唱“相信的心就是大家的魔法!”
这个片子可能是我第一部真正融入我的日常生活的动画,也可能是我看的最后一个动画。
但首先要在学理上回应一下关于女主没有成长的问题。
我们可以按照奥地利学派的方式将人定义:为一个有目的的行动主体。
将一个人的成长区分为目的的成长和行动的成长。
而又可以将行动的成长划分为技能的成长和性格的成长。
而三点中,Akko成长的是第一点。她的理想变得逐渐清晰而明确。想着也是这部片子给我们的教义之一吧。
她从一个盲目的追寻一个Ta人的幻想。逐渐意识到,这个幻象中所乘载着的价值,也就是做一个创造快乐的魔女。然后在经历第22集的风波,把幻想与纯粹的理想分开。最终得到了一个很清晰的目标。这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动人的一个部分。
而另外两者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我认为完全无伤大雅。
技能成长的停滞,代表着Akko的悲剧以及战胜悲剧的升华过程。
性格在完全没有必要成长,她的性格本身是很完善的,至少能够很成功的吸引我。一个真正充满热情和童真的人。而这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缺少的。
我也想到了,如果按照许多人的眼中所拥有的成长,那么最后Akko应该变成一个老成是故的人,想到这里,我感到一丝不适
作为一个已经把现在社会解构成文明对人类无情压迫的心灵隐士,一个因科学无法相信宗教,因为习惯无法接受消费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部片子帮助我走出的虚无主义,仿佛为我的梦想增添了薪柴。
如果女主这样的人在我身边存在并且可以成为我的有友人的话,我会很幸福,(当然,我对于各种认老婆的行为无法容忍,因为这部剧中没有出现任何物化女性或者性暗示,纵然她确实很有魅力,几乎像是还没吃智慧果的夏娃)所以很大程度上她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一个在拨机社心中在某种程度上很完善的人。
Akko所谓搞事的行为远远无法掩盖她的她的热情。她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她对社会陈俗的无视,在这个现代社会中,犹如投入湖中的一粒石子一般激起波澜。
就像那句老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说明的。每一个观赏者都是一个创作者。每一个观赏者都是一个创作者。而我的根据我所看到的贴子以及人片中的信息组成一个足以激励我前进的Akko
日本人高中留英
左翼运动家
战士
对理想坚定不移
真的是一个很美好良善的人
我觉得这样的人设很美好了。
所以我把它放在手机截屏上激励我努力学习。不管是学校的课业也好,还是自己的读书也好。她都能给我热情。
最后说一下剧本身。
这点很多大佬都分析得很清楚了,就是单元剧与清晰的成长叙事之间有所冲突,导致一些仓促。
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足以掩饰这部剧的优秀。
优美的画风,杰出的人物,舞美(她们穿的衣服真的很好看,作为一个坚决抵制一切卖肉行为的人,这点真的深得我意)以及配乐。
而无论是关于"相信的心就是你的魔法",是在片尾现代文明与魔法的和解。最终所传达的,还是
梦想与善,可以战胜历史与文明对人的重压
这是他们的希望
这不是我们的希望吗?
记得上次被热血漫感动还是在妖尾刚出,也还记得小时候每年暑假的重刷火影海贼被感动的场景。可是这几年不断有好的作品可是就是没有被触动这是为什么?因为它还是离我差了些距离。动漫的魅力是将现实以自己理想的角度叙述出来。而《小魔女学院》正是如此,单看番名我以为又是一部少女漫,结果并不是,也不知道最近是怎么回事单从番名就可以判断出一部作品的性质,而一部优秀的作品却不是根据这些判断,有人说只要少年才充满热血,可是梦想不是谁都要吗,为什么少女不行呢?我很希望看到一部以少女为主角的动漫去讲述她的成长。而这时让我发现了她,其实这部番的篇幅也不长,所以全篇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相信你自己。相信那个不断努力的你相信那个笨拙但是为梦想不断奋进的你。伟大和渺小没有边界,正所谓一即是全,全即是你。我们不是不是为了要成长为他人,我们只要成长自己就好了。故事的最后虽然她还是没有学会好好使用魔法,但是她认识了自己,成长为了自己。我们没必要成为偶像,我们以自己为目标不断前行,就可以接近你的梦想。
体制把大众作为武器,去伤害那些不顺从体制的人,最常见的就是嘲笑。 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脱离了小孩纯粹的圈子,就越来越往体制里面去活了。 戴安娜喜欢夏利欧,在受到伤害后,屈服投降顺从了体制,并且越走越远成为了体制的走狗,前期甚至要亚可退学,說亚可不配在学校念书。其他人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体制的影响,但是没有像戴安娜走的那么远,自我没有被扼杀太多。比如苏西洛蒂在13集被亚可的那种骨气感染,也加入了这场革命,戴安娜虽然屈服但也尚存一丝自我( 藏着不让其他人看到的夏利欧金卡), 走的太远但最后也被亚可给感染了o 当亚可离开,所有角色都开始“盼亚归”。 亚可已经无形中成为了所有人的领袖,革命领袖。 安德鲁反抗自己的父亲、戴安娜放下了家族的包袱、苏西洛蒂加入了亚可的活祭品计划、前期互喷吊车尾的阿曼达开始佩服亚可、康斯坦策让亚可加入了高达的制作计划。 这种题材其实已经很老套了,但老套不等于不可以做的非常精彩,不得不承认小魔女学园将过去的探讨的东西进行了提炼更上一层楼。 亚可某种意义上非常接近洛奇,而区别于洛奇的是:结局洛奇能和世界拳王打满十五个回合,而亚可仍旧是吊车尾魔女只是骑会了扫帚。 吉成曜通过这个结局设置可能想告诉观众:即使坚持到最后也不会成功,但也要有站到最后的骨气。 区别于洛奇的是,亚可更加的纯粹。正是这种纯粹另我无法自拔的着迷,我决定刷一辈子小魔女学园,我马上四刷结束打算五刷了继续刷下去。 在老师把自己的错误算小了的时候,自己会受到更少惩罚的情况下,亚可站出来马上反驳:“那不是派,那是挞。”然后受到了更加严厉的惩罚。 我想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会装傻蒙混过去吧,正是这种“聪明”让亚可显得像一个笑话。 初看亚可是笑话,再看自己是笑话。
当我们开始说谎,当我们开始连自己都欺骗。
像亚可这样活着,是一种了不起,是一种伟大。
谁敢刷哈利波特就罚他把the worst witch看一百遍
7分。不喜欢女主这种尽给人添麻烦、丝毫不内疚、没有自省精神的人。
為Trigger感到惋惜。他們靠3、7、18集證明自己有才,8集更是今石洋之個人十三年來最棒的單集演出,最後卻皆被劇本的犬牙相制給拖垮。七言葉換成一言葉、九魔女換成三魔女、兩季換成一季,故事依舊能說得圓滿,而這正是唯一卻致命的問題:「錯落有致」與「稀釋」被搞混了,敘事與魅力皆是。
女主性格跟人设一开始不是我喜欢的款,可是吵吵闹闹的竟然也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行动力爆棚热情满溢的亚可了。作画流畅爆炸,剧情热闹偶尔也会说正经的话,是一点点的日常搅拌后淋上想象力满载调料的作品。
信じる心があなたの魔法
第一话满分!说画面不行的那个,你不适合看动画——分割线——感谢搞事三人组,用短短20分钟的时间为我这几个月来的每一个死气沉沉的星期一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8/10)其实看OVA时,我期望看到的是跳出快餐主流的怀旧片,燃鹅,岛田满终究还是把本片写成又一个充斥着一堆“相信着”、“一定能”、“明那”……的传统热血格斗片结局………………………………
本季最良心番预订!
各个意义上来说都不失为一部好番 我比较幸运 没有看到厌女主的评论系列 我忽然就想起星空清理者甚至机动警察里都看到有人在厌女主 抛开真喜好 这大概就是厌女症一类的东西 同等性格如果放在男性角色身上 我相信他遭到的批评会少很多
剧情水准忽高忽低 结尾套路地让人生厌 女主的性格和四年前一样惹人讨厌……要不是主角光环太强早就被人打死了吧……
说这片子是子供向我就笑笑,你咋不说彩虹小马也是子供向?
苏西康斯坦策老师黛安娜!我爱苏西!(虽然真的不喜欢主角设定但是中二成长番可能也就如此了(能不能多给苏西几句台词哭泣(。
看样子就我一个人看不下去。。。
女主提醒我们,不是魔法世家出身就不要硬做小魔女,否则会像她一样讨人嫌。作者的想象力极其弱,导致魔法、人物包括其他各方面的设定都非常平庸(有各种各样其他作品的影子)和剧情完全子供向,作画是我坚持受虐的唯一理由:实在不想看这个没家教的女主成长,只希望她早日扑街。
扳机社的作画超棒
挺好的。这是要卖到英国播放吗?难得画风不是当下流行的日漫风格,有点复古有点欧美,简洁利落。终于觉悟到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性,抛弃“日本化”的固执死脑筋了?不过女主角的性格设定确实聒噪...太烦人了...
画面又美又可爱,简单的线条,纯粹的色彩,视觉享受。还有不做作的萌萌哒。
这番是艺术品 能做出赛璐璐时代动画的感觉 但我更喜欢短片版本那个纯粹欢乐的世界观 以梦想之名 燃烧下一代的未来 仅获得过眼繁华 像极了对现代堪称二次元毒品的动漫游戏界的嘲讽 后期进入主线之后 铁三角被打入冷宫 亚可也从率真少女变成独来独往傲慢无礼的熊孩子 没辙 钦定主角那就是想啥来啥
真的是很惋惜,本来希望看到一个有别于今石的那种螺旋形结构一个主题不断加码上升到结局的、更为松散而保留烂漫与形式感的Trigger,只是离了那种“向心力”带来的“爽”之后,剧本的问题暴露无遗。连作画也在后期潦草了起来,不见最初时纯粹的趣味。啊,但是依然是,最好的第8集。
从来没看过这么没有追求这么没有想象力的作品,不管staff本意是如何,但是这种样子绝对是对观众不负责任的。有时候失望到极致就是无所谓了,所以一开始大家还能痛心疾首每集批判,到后面只剩下例行公事的每周点开然后“哦演完了啊”。于是问题来了,所谓吉成曜用这片明讽业界到底给谁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