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擬似主角》(REALITY):電視人理論的極致演繹 意大利電影《擬似主角》(REALITY)具有可看性,其男主角ANIELLO ARENA的真正身份一位囚犯,他曾謀殺過黑幫成員而判囚終身監禁。電影在去年的康城影展中獲得評委會大獎,而很可惜這位男主角沒法與各位分享榮譽。要講到同樣以在囚人士為拍攝對象的電影,不得不提在2012年柏林影展奪得金熊獎,由塔維安尼兄弟執導的《凱撒必須死》,片中人接觸到改變他們一生的舞台劇藝術,從藝術中發現自我。而對於《擬似主角》的男演員來說,這次的經歷其實對他自身也是一種無形的反諷。電影是自由的,然而自己卻囚禁在黑暗房間當中,每一天拍過電影後就要回到囚室。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的思想開放,能夠讓在囚人士成為其中的主角,證明人是沒有貴賤,但求的是才幹。 單看故事結構來分析這部電影,難免會給人一種沉悶,一直在轉圈子的感覺,看到一半似乎還未進入正題,如果在觀影前以為這是一部戲中戲,那就大錯特錯了。《擬似主角》主要是帶出人與媒介之間的關係,運用寫實的手法帶出這種的虛實辨證,介乎觀看與被看之間。這是一部關於媒體的電影,用傳播學的理論作解讀會更加貼切,並且會增加一點的樂趣。 傳播學裡包含著對受眾的研究,其中一樣是對針對受眾行為的研究。在需要層次理論中,講到人是有物慾與心理上的需要,需要融合圈子、與人溝通。而接觸媒體也是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一,他們需要與身邊的人聊天,融入社會當中,追求自身的滿足感等等。而「使用與滿足」理論有助我們解讀這部電影,片裡的男主角LUCIANO在朋友婚宴上看到參與「老大哥」節目的參賽者一夜成名,成了全場焦點,而他悉心打扮反倒沒有得到注目。安迪華荷曾經說過在媒體時代裡,任何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的確在今時今日要「成名」不是一件難事,在社交網絡上打幾句話,甚至像PSY一樣唱一首歌也有可能一鍵成名。 關於對電視媒介的「使用與滿足」是出現於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而最主要它帶出了「四個滿足」,首先是心理、人際上的,其次是個人與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主人公在戲中飾演「賣魚佬」,生活在常規化之中,面對著「老大哥」的來襲,他希望藉以改善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在戲中除了賣魚外他還有一份買賣的工作。他需要排解他的情緒,滿足其家人的慾望。這裡就談到媒體與人群對心理互動方面的需求,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家人都對電視裡出現的人有一種熟悉的心態,不其然想接觸他們,從而有一種擬似的狀態。第三是主人公從中得到了自我的認知與確認,他認為劇組方面會接納他,在面試與其後所做的事上,他得到了滿足感,他猜疑誰是電視台派來的,甚至去做一些希望讓人看得見的行為。透過對電視節目的觀察,他得到了相關的信息,期望有其他的機會進入節目當中。 無論是主人公還是其家人都對媒體有了一定的印象,他們相信改變,但偏偏不是他們。結果整件事看起來就變成了「娛樂至死」,也變成了主人公的沉迷與不知所措。主人公變成徹頭徹尾的電視人與容器人,並不幸的患上了媒介依存症,過度沉溺其中,迴避與放棄現實的生活。電視人的意思即是在感官刺激長大的人,是注重感覺的。而本片的主人公很容易受到媒體的一舉一動而影響,盼望從電視裡得到權力與慾望。 電影最主要是帶出人與媒體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把一個平凡人改造,使他們充滿成功感,其實也相當的諷刺,在今日的媒介社會裡甚至是每分鐘我們都與媒介接觸,獲取最新的信息,從網絡與現實中獲得話語權,換取滿足。但有些人會走火入魔,如戲中的主人公與現實生活上患有網癮的青年。真正的「老大哥」不是真正的活在節目當中,這個「老大哥」更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裡,主人公經常的猜疑,內心的有鬼,然而坊間眾多的電視節目中都會以偷窺別人的生活為拍攝的對象。回歸現實一點的就是,今時今日拍攝工具的普及,一個不小心在街上與人爭執或者做了一些別人眼中認為是不對的東西就會被放上網批評。這個「老大哥」其實存在在社會的任何一角,我們要有著這份的前膽性。 《擬似主角》較為失敗的是一味在論述,電影拍得不夠的濃縮與緊湊,把論調又重彈一次,欠缺了驚喜與更核心的討論,但在虛實之間的表現中製造了諷刺與黑色幽默的意味,也不至於太差。這部電影也某程度上反映出今日全民媒體的時代下的一些景象,利用傳播學的角度理解這部電影也是相當的有利的,也可成為其中的一個例子。 文/Dorothy
1、真人秀(Reality,2012)在悲喜劇的形式中,左批媒體、右打宗教,因為兩種系統都造神:明星與耶和華。然而,故事的第一要義,在於對「名」的解讀上,電影的名字是實(Reality),恰與故事宗旨一體兩面。名實本該相副,如今,真實與虛名相對且分離,換言之,名者實之賓,名成為事實的一種代號,甚至,名不代表事實。這裡,名包括了名聲、名望、頭銜,甚至也包括名詞、想法、奉行的主義與流行觀點,比如,電影中所提美國夢。
2、電影開始的場景,一場盛宴之後,主人公盧西諾「仰望」真人秀中竄紅的明星搭乘著直升機而去,此刻,他心中有了一尊新的神祇——一名偶像。在這場宴會回家之後,穿插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畫面,這群參與宴會的家族回家,辛苦的爬上階梯,他們口中念念有詞:如果有電梯就好了。的確,不費吹灰之力而一步登天,確實是盲動、投機、卑微之眾生的夢啊!
3、如果故事簡化從一介漁販想從真人秀海選中脫穎而出,魚躍龍門,這樣的劇本就是妄想與空談。一個老實人怎麼可能作幻夢呢?因此,電影給了三層鋪墊來過渡和合理化這個過程:一、雖說魚販,其實就是商人,暗示有一種投機獲利的心理。二、和妻子合作抽成賺外快,說明他不老實也不安本份。三、經常在聚會中演戲,說明他慣於投入一種不真實的狀態。
4、不論是呂氏春秋的亡鈇意鄰,或是崑曲爛柯山的癡夢,我們看到一個人如何隨著欲望的騷動而詮釋現實世界,當理性缺乏對於生命的關懷時,只剩下邏輯性,就容易形成乖違的智力活動。故事主人公將親友的幽默解讀為嘲笑與捉弄,將一隻誤入臥房的蟋蟀解讀為神喻或天啟,從此患失、患得,這是他生活的崩解、失衡與自我的喪失。
5、這樣一個人,有敢於做夢的勇氣,最後出門卻得戴上連身衣的帽子,甚至足不出戶,沒有敢於面對現實的勇氣。不過,導演同情的看待這樣的小人物,讓離家的妻子回頭照顧他,算是嚴雪天中送了把暖炭吧。
6、圖1是上帝的俯視,只是這樣的俯視角度,在罪惡之城蛾摩拉中是冷眼旁觀,在真人秀中則是無限同情。自米蘭昆德拉引用過這句話後,這一句猶太諺語就廣為人知: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電影最後,我們聽見小人物盧西諾的笑聲,上帝聽到後的反應又會是甚麼呢?
上帝的俯視,只是這樣的俯視角度,在罪惡之城蛾摩拉中是冷眼旁觀,在真人秀中則是無情同情。
很动人的电影,对于内心世界的渐变有极其耐心的表现。男主角也许有实力竞争一下影帝?德普拉已经两部竞赛片配乐了,质量比之前有进步。奥斯卡也许会喜欢这部片。
马提欧·加洛尼就是意大利张择端啊,给社会画像的导演。
我靠 这个片子让姐睡了又睡
@UGC Les Halles
bjiff 大悦城首都 真人秀Reality(2012)BD中字1280高清
我在看着世人,世人也在凝望我,生活就是秀
不要把所有鸡蛋寄托在同一个梦想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注定的,我们以为会得到的,其实是场空,我们以为会失去,也许有好运。想要的成功,如果得不到,那就直面惨淡的人生,毕竟,从来没有人保证,非我莫属。
做个什么事时以为旁人都在注视你,看到身边有人交头接耳就以为是在谈论你,评个奖时觉得舍己其谁,认为做点啥能对此有帮助就恨不得讨好全世界,导演对这种极其真实的自我感觉良好进行的放大夸张和辛辣嘲讽实在是无比精准到位。片名Reality, 与其说是真人秀,不如说是真实
提出了媒体致人疯魔的命题,却专注于表现人疯魔的状态,批判失去了焦点。但以实讲虚又比同类高超。大概是首次在电影院看意大利片。
三星半。缺点明显,旁支末节拍得太多,又不够聒噪到位,采用的形式甚至不如《unreal》或《黑镜》来得直接。不过,匠气与设计感虽不高超,但都恰好与主题搭调:从1984来的束缚,对自我阶级的妄想,如何在小荧幕上毁掉一个人的现实世界。
BJlFF
论正确使用特写的重要性
半程里面见到了罗马风情画的现代落地版本 真的感动 而那个房梁上的蟋蟀视角结尾也扣的准 当然后来的 Garrone 让虱子变大 蟋蟀说话 底层极端人物境况 只关注内在完全提纯真空 🤦
结尾的时候半“醒”半“梦”中突然淫出一句诗原来是“疑是银河落九天”嘛!
长镜头和手持摄影的荒诞写实
這是一部不需要去打動人的電影,它講著一個簡單而悲傷的故事,就發生在身邊。
La grandiloquence formelle ne permet pas au film de s’échapper de la lourdeur narrative et du conventionnel en termes de critique sur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La comédie italienne nous en a offert de beaucoup mieux !
也是一种信仰
前半段本来挺好,后半段却急转直下。始终还是不喜欢加洛尼,况且这此远远不如《格莫拉》,完全在退步。今年怎么都在炮轰真人秀...
摄像超一流,第一个马车长镜头就镇住了场。色彩也漂亮,是那不勒斯工人阶级系。别看意大利人平时懒懒散散,要用电影说起深刻道理,一点不输瑞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