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的高山深林中,一对留守气象站多年的夫妇迎来了他们乏味单调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客人:自称为疗愈丧妻丧母之痛、前来投宿静养的张子明父女。山间云雾重重,此时又正值台风到来的前夕,陌生客人的造访注定掀起一场波澜。
这部由潘垒导演于1962年所拍摄的《台风》令人想起如今名列经典的《小城之春》。如同别名《欲火》的后者所展示的,《台风》当年上映的戏桥中也可见“狂风暴雨,几番男女私情”的字眼,暗示该片对情与欲的激荡展现。
半世纪后,台北西门町老旧狮子林大楼的戏院,《台风》在这里以修复版重映,次日跃居台北电影节每日观众票选榜前三,足可见本片超越时代的魅力。影片最令人惊诧的不仅是主题极为现代地关照到寂寞太太的性与灵,从身体渴求中自我意识渐显,更难得的是其精炼又余韵绵长的电影语法,和在知识分子思考与庶民生活旨趣间恰到好处的平衡。
除了片头各人身份背景的快速交代,《台风》的场景几乎只有阿里山的山林与林间气象站的木屋,区区五个角色短暂相逢于此:因受母亲冷落离家出走的女童,因恐被官方陷害而逃亡的疑犯,因被丈夫忽视想要下山的妻子,还有整日沉浸于动物实验的丈夫,与来无影去无踪的原住民少女。
这些欲逃离或已远离社会时事的人们,在此展开关系的拉扯、情感的流动、欲望的挣扎。其中,寂寞太太君丽由当时已走红的实力派演员穆虹饰演,导演潘垒给她(以及影片人物)的第一个镜头却是一双趿着笨重拖鞋的脚,困在一圈光中,焦躁不安地踱步。继而一段内心独白的画外音更加显示这位太太在婚姻中哀怨满腹却与丈夫无言的局面,当丈夫走近,她以及其抽离的视角评述当下目光所见之外的丈夫:我用不着回头,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在君丽的独白中,她没有直指丈夫的冷漠,而是推脱于山上的生活无聊,虽然开往山下的火车也有,她想下山却下不了山,这更说明其内心的困境。在中国古典戏曲中,下山有思凡之意。而当威猛的男人闯入,君丽无神的目光有了着落。
既然不是什么王子垂怜公主的纯情童话,而是导演潘垒有意对君丽无处投递的芳心刻画,影片便难得是从女性的凝视反复去看男性的身体。随着影片的开展,伴随君丽眼神的取景越近越频繁,男客张子明的身体展露却越发欲隐欲现,从砍柴时不经意脱衣露出的胸膛、教授君丽羸弱的丈夫俯卧撑时展露的身体曲线,再到君丽趁其入睡时偷偷探看到其领口若有若无的一簇胸毛——文艺片高手潘垒对情欲最见火候的表现并不在于“放”,而在于“收”。君丽的渴求早已经被观众看破,影片本身却从不说破。
《台风》中短短三个日与夜,形成男女间撩与拨的调情循环曲。夜里是君丽的进攻,她几度徘徊在陌生客人的房间门口,却又被丈夫所养的猫惊醒,只好对丈夫谎称被蛇咬到,无意间也戳中自己企图偷食禁果的行为;白天,太太、丈夫、闯入者同桌早餐议论天气,张子明先借台风比喻善变的女人来了又走,又借台风喊话君丽“还会再来”。
如同偷情戏里最滥用的桥段是桌子底下勾脚,摆在台面上的暗话正是潘垒以文人方式塑造的那只不安分的脚。而身体也是《台风》中的重要元素,意涵丰富,更使得影片不局限于熟妇出轨的艳情。
我们不仅惊讶于影片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步步袒露肉欲,甚至直到片末按捺不住冲动,面对已见房客逃犯身份端倪仍旧大声主动喊出:不然,张先生,你要吻我吗?……这一系列的大胆表达,更惊叹于潘垒的笔力均衡,同样顾及到丈夫与情人其他一众人的身心变化。
饰演房客/逃犯的唐菁是早于柯俊雄红起来的风流威猛小生,穿皮夹克,浓眉大眼,很具野性,与饰演丈夫的金石形成很大的反差。后者虽然身份是科学家,却时常戴毛绒帽,甚至穿长衫,配黑框眼镜,俨然有几分老学究的感觉。
最初,我们很容易将这位丈夫的冷落归因于其看不出太太换了漂亮洋装、差使太太日日砍柴的不解风情。然而随着影片的发展,尤其是一场与《小城之春》类似的借酒发情情难发的戏中,他拉着房客把玩自己豢养的3号老鼠,宣称给老鼠喝点酒就能使其有性致,讽刺的是,他本人却是太太所讥笑的无法喝酒的男人——原来,这位丈夫是如同礼言那样身体羸弱乃至性无能及性焦虑的男性形象。
反观房客这一太太透射性幻想的对象,未尝没有缺失。他熟稔调情的手段,对君丽乃至对电话亭偶遇的路人都能够信手撩拨,但缺乏自觉与目的的调情更像是一种万花丛中过的游戏惯性。浪荡的捕猎者正被自己的猎术所捕获。
影片中最超现实的段落是一群俊男靓女的年轻学生突然闯入深山老林的气象站,拎着城市流行的便携唱片机,不由分说在科学家打造的那间与世隔绝的实验室里大开热舞派对。而在一系列加速交错的特写剪辑中,太太、房客、丈夫三人间形成一股令人眩晕的离心怪圈,直到有舞者的珍珠项链散了一地,混乱中彰显这股情欲风暴难以抑制的摧毁力。
由初入影坛的唐宝云所饰演的原住民少女小红并不完全作为现代/先进的对立面出现。相较于片中其他角色身心压抑的苦闷,小红对身体的表达是最坦荡的。她既敢目光直视房客的肌肉并直言自己喜欢房客“高高大大的身体”,又宣称自己“觉得美的时候,就把身上的衣服通通脱掉”。
正是借由身体的连接,城市中迷恋时髦机器的学生与原住民之间的身份对立得以消除。从天而降的青年学生与其说是对大自然的入侵,不如说他们以舞姿这一仪式和晃荡在林间的小红一道,向另一群层层围困在密室与灵肉困境中的人们示范天性的解放、自我的觉知。
《台风》原本是潘垒及片中演员唐菁、穆虹等人计划合资完成的小成本电影。却因当年亚洲影展中影无片可送,阴差阳错代表台湾官方参赛。片尾,逃犯决心自首,太太回归家庭,看似给出一个安全保守的交代虽显突兀,但在中影尚无强力主导电影的时代,《台风》大多时候几乎无关礼教与道德的审判。作家与戏剧人出身的潘垒,编写台词妙趣横生又灵动自然,很有类似《太太万岁》庶民剧的味道。对于当时市民的生活方式,如沉迷于电台与电影、戴耳机听电台、搭火车到山间旅行散心,影片都有展示。
影片在亚洲影展夺得大奖。次年,“健康写实主义”这一口号被提出。《蚵女》《街头巷尾》《养鸭人家》等一系列台湾影片把摄影机对准底层百姓,苦情叙事中挖掘人性善美,伦理宣教的功能占据显位。随着琼瑶片的兴起,原本是市民日常场景的客厅、饭厅、咖啡厅又成为与世隔绝的纯爱符码。
至于潘垒导演,因《台风》一片被邵逸夫看中,授意邹文怀亲自招揽其入麾下。赴港后的他,约有半年无戏可拍。邵氏已成规模的大片厂工作方式也与之前在中影及小公司不同,“在邵氏,有专人负责剪辑,拍完就运回香港处理,与你无关,影片出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当黄梅调与武侠成为热潮,即便是因为擅长文艺片而被挖来的潘垒,也被要求拍摄这两种影片;而胡金铨写出《山贼》却不能亲自拍摄,公司安排潘垒执导。或许这样的分工模式也不尽然适合潘垒充分发挥所长。
60年代初,《台风》等一系列道德模糊、表达情欲以及充斥时髦娱乐与消费的影片,曾经会否有可能早于70年代末的香港电影,孕育出中产生活流的华语商业类型?如果没有官方的主导,台湾影片的风气又向何处转向?
这些问题必将永远得不到答案。但是,随着近年来《台风》以及辛奇、林抟秋等台语片导演影片的修复面世,观众得以更方便地接触到影史主流电影类型之外当时更多电影的样貌,其间相互转化的脉络也将更加复杂。
多好的电影,宝岛台湾当年真的是很美的,唐煌在电懋的片子我看过,古装剧完全不对他的路子,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哪个女人会不爱他呢?在台湾那些年所崇尚的乡土电影里居然有这种如雄狮一般阳刚昂阳,充满野性美和性张力的演员,他和穆虹棋逢对手,穆虹在香港电懋公司形象是妩媚多姿的,台湾电影虽然比同期香港电影土气不少,但是那股子老派的说教味也着实亲切!穆虹演得真好,虽然某些角度摆脱不了话剧风格,但是内心戏的层次丰富,在当年的台湾,能够在影片里关注一个家庭妇女的性需求和夫妻间情感交流的需求实属难得。人物事件有小城之春的影子。小女孩的父女情演绎的感人肺腑。为什么儿童演戏都那么灵呢?现在的流量与之相比简直应该感到羞耻,相比之下,唐宝云演得还很稚嫩,她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符号。穆虹才该得最佳女主角奖,说了这么多,总之是相见恨晚值得重温的好电影!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唐煌和穆虹的电影。
唐菁老师,阿里山卡斯特罗
國民黨美學才是那該死的巨大颱風
我只记得这句:其实下了这个山,穿过树林,再镇上跳上火车,不就离开了吗?---人,太多时候就是被自己束缚的。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看人在台风里奔走,想起陆毅演的诸葛亮上方谷追问为啥突然暴雨倾盆,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大喊:“天不助我,助尔曹!”甩出去一口老血。讨厌的地方还是部分文学化的台词设计,唐菁“找东西”就好比《跑道终点》里“黑处有什么”。阿火伯是雷鸣演的?看着太像。唐菁声音亲切,小女孩真的是罗宛琳呀,没认出金石,他在《西施》里演太子友,分明是很小的样子。
2019-10-06 19:35 @百老匯電影中心現在香港的雨好大,就像那該死的颱風。後來回旅店路上有一個小哥哥主動送我他的傘,第二天我就忘在去油麻地的公車上。自己真的是個很糟糕的人。
04/15 重看L'amore in città+Sans toit ni loi
极具现代意味,文本上难得描写情欲的华语佳作,片头化用《小城之春》的独白,抹去了压抑下的哀叹,以爆发边缘的口吻诉说婚姻的乏味与七年之痒,因此形象“野性”的男主才得以纠缠,并形成性格对位并衬出婚后生活的了无激情。三位年龄各异的女性角色以不同的感情掺杂进男主的逃亡之旅,并以孤独的同一标签发展出不同的脉络。亲情脉络的精彩无疑全部源自小女孩的精彩表演,而唐宝云角色的加入,使情感纠纷更复杂,构建成四边之内的三角拉扯,并丰富感情形态,以出挑的少女姿态一展热烈并最终赋予“找东西”的意义。类型元素混合的精妙,主线还是家庭戏的徘徊,山中小屋以孤岛的物理设置意喻台风中的飘摇,但最终在门关闭的结尾中,是家的再次建立。犯罪戏份在前后以悬疑气氛取胜,并使人物携带危机标记。儿童戏份同儿童片的套路,演员用好即是胜利了。
圍繞在男女主角雙線(不懂愛、懂伏地挺身的胸毛鬍渣潮大叔;七年之癢、山上不忘做指甲——但仍砍了六年柴——的Sjöström《風》式被「自然」力量逼至瘋狂邊緣少婦)道德教化劇。穆虹真的很不正、妝容很怪;帶疤唐菁逃亡不忘撩妹(開場不久電話亭與蛇蠍女高幸枝互撩——60s演不少這類角色,台國語都有);羅宛琳飾演的小妹妹很會;唐寶雲飾演山林原住民(?)少女,下巴與擅擺pose想起林青霞。大家眉毛都很搶戲XD。《小城之春》設定的延展,加入更大的野蠻/現代對比。性焦慮(白老鼠,控制組/實驗組),野性山中小屋空間,配HIBINO時鐘。如果這片是當代拍,測候站丈夫才是會被「教化」的對象吧?XD 片中大量現代化產物(耳機、隨身聽廣播等),地域特色(阿里山),作為一個在亞洲影展放映的中影電影,帶宣揚「國威」意圖?
昨天在看《台风》的时候还在想,为什么会在影片中突兀地加进去一段大学生跳舞,而且那时候不是不让跳舞吗?今天看了眼大事表,1962年台湾刚刚解除舞禁。(另外这部电影比《龙门客栈》还早5年出现,却有着难以表清的武侠片气息。尽管结尾为了符合时代要求有些幼稚,其他方面完全不输同时期的日本电影)(相比八十年代才出现的《落山风》也丝毫不输其生猛的爱欲意识)(潘垒的电影是具有一些作者意识的,男性的性格差异对比,寻找自我的主题等等
小时候的我要是跟小珍珠一样对陌生人充满信任感,想象不出来现在的人生应该是怎么样的?很喜欢唐宝云与穆虹之间的反差,反而是唐菁所表现出来的野性风流有点震惊到我,看预告片唐哥哥给我的印象是类似007,谁能想到哇qwq
山中版《小城之春》+田納西威廉斯,據潘壘自己說,當年大家拍膩了反共、政宣電影,於是打算在中影之外合資拍這部片,穆虹跟唐菁都各出了五萬,後來為了參加亞洲影展劇本被中影看上了,獨立製片變成中影體系裡的片子,實在太不中影。唐菁也未免太帥,2019.06.29@ SKC
60年代健康写实主流之外。关注远离尘嚣 在自然中个人追求 救赎和男女情欲的往来。从山树风的空镜和内心意识流动始 建置自然空间和与人物的割离 直至张的进入 短暂的“三人家庭”才融入自由的自然。多重视角的融合呈现文学性极强的阐述 君丽渴望作为女性的被关注;张寻找牢笼外的心灵归属;小珊对本真爱的寻找;观测员丈夫男性力量的缺失和自我爱的方式表达 每个都深入展开。由好莱坞式的被迫结合和逃亡作为外壳 内层嵌套着《小城之春》式更为大胆的情欲抑制道德束缚的呼吸感。随外部文化的介入(青年们的闯入)欲望达到短暂的欢愉释放。君丽和张先生行走在阿里山间 像极游走在城墙边缘的玉纹和志忱。台风的到来同时完成了隐喻象征 席卷进内心的情欲(台风之于不同人物 以及林老师所讲的作为更宏观的背景折射)。镜头的空间对比也值得品味。
8,非常像小城之春,且更为大胆,逃犯、性压抑妻子、性无能丈夫三角关系通过阿里山这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化外之地建立,且通过内外各种动力,把道德控制下的情欲枷锁打开,真的是少见大胆的作品,怎么看都不像是当时中影会拍该拍的片子(对比之前的反G电影和之后的健康写实主义)。在视听上,开场阿里山日出戏就让人惊艳,后半程用台风来象征男女主人公内心的悸动和不安,几处声音蒙太奇也用的很漂亮,就是可惜这个大团圆结尾了,不过那个年代感觉也没有办法。最好的是青年学生作为闯入者进入木屋跳舞那场戏,在充满西式文明的音乐和舞蹈上,催化剂般地把情欲一下挑逗出来,很快随着珍珠项链地掉落而一下停止,用这种闯入者的方式来作为第二幕和第三幕之间的衔接,也是非常棒的设计。电影还有刚出道的唐宝云,怎么看的那么像邓丽君。
从一些人物关系和情感来说会联想到《小城之春》,但是二者相比没有什么意义。《小城之春》的背后是巨大的现代创伤(trauma),但是《台风》更容易被解读成一个寓言,是在一座孤岛中“外省人”显露最终抑制自身逃离的渴望的故事。“下山”这一“叛逃”的行为一方面是现代诱惑的结果,另一方面则颇具政治意味。
住在阿里山气象站的一对与世隔绝的夫妇迎来了两位客人——正是妻子现在生活中所缺少并渴望的——男人和小孩。这些人相聚却又想着逃离,台风加剧了混乱触及了痛楚最后也让他们找回了他们所失去的。多组人物的角度和情绪都有照顾到,但结局的理所当然也让人物有些脸谱化
台北车站、阿里山火车、台南景观,有文献意义,生活方式很中产,1962年就有这个情欲意识,除了说教式的结尾,其他基本不差日本电影,唐菁这个逃犯,以外来闯入者的身份跑到阿里山气象观测站,搅动了一个少女的纯真春心,和一个少妇空虚寂寞冷的情欲,太会撩了。唐宝云素面朝天的样子,带着山林女孩的野性,味道不一样。PS:在跳舞的学生中焦姣惊鸿一瞥地露了一下脸,不注意很难看清。
穆虹唐菁很成功,但剧作上广播暴露身份的设计很差。
[3.5/5.0] 小珍珠尋親記。
后来的童星关佩琳给我的感觉就像罗宛琳。
阿里山版小城之春,男二连帽子围巾都是戴礼言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