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很多事都要讲缘分的,最重要的是活得开心
墨斗是股票公司的高层,工作干练,为人强势,周围的人从上到下都怕他,老板都畏惧三分。 电影记录了麦窦的一天。从上班被炒开始,到一心想过海。过海最少只需要20块钱,过海的方法很多,打车,坐船,甚至还可以游泳。。。可偏偏麦窦就是那么倒霉,20块钱都凑不齐。吹捧他的人,下属,生意伙伴,朋友,甚至家人,在得知他被炒都没用帮助他。麦窦算得上是一个失败至极的人了。麦窦最后自省了——“我没有把他们当过人”。 街头遇上乞丐,乞丐的话很平和,很有道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他是个乞丐;有钱人不一定开心,不一定幸福,不一定智慧。 最后麦窦成功应聘,进公司对下属笑脸相迎,办公桌上是和别人温情的合影,照片里麦窦的表情都是微笑的,打电话给家人,给家人安排工作,帮家人开店,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家人一起住。。。 最后,还是乞丐说的,很多事都要讲缘分的,最重要的是活得开心
2 ) 黑色一日的罪与赎
港片一向被冠以商业片之名,所以众多五彩纷呈的港片一向只是拿来作消遣娱乐之用。但今天偶然看了一部雷宇扬作品《墨斗先生》,着实令人伏案称绝,可以称得上一部比较经典的黑色幽默片。
男主角麦窦是香港社会里的一名商界成功人士,一向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身边的所有人都只被他视为狗。某天早晨,在去公司的路上,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向他要二十块钱坐船过海,被冷酷的麦窦先生冷冷拒绝了。谁知道,这就是一场恶梦的开始。早晨9点40分,走进公司,伴随多年的老板毫不留情地解雇了他。此刻,在海对岸,也就是尖沙嘴的一家公司的老板龙比意是他唯一的救星和出路。但由于人员竞争等众多复杂原因,他必须在下午五点之前赶到海对面进行签约,否则就失去机会。
于是,小小的“过海”,被导演雷宇扬无限地放大和复杂化,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影片的黑色幽默和深层思考,也就从此而起。刚出公司,麦窦就被一蒙面人抢走了钱包,瞬间身无分文。以麦窦的个性,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于是他往警局报案。殊不知,在警察局,等待他的是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和一个冗长的过程。影片第二号主角杜汶泽似乎就在此时成了麦窦黑色一日的第一个主导和设计者。每个不着边际的问题,都在一点一滴消耗着麦窦的耐心,而时间,仍在飞快走着。其实这个情节内,通过警察这一符号,也蕴藏了导演不露痕迹社会现状批判。在文明绝对发展的今天,原有的法规发条反成了束缚和桎梏,“制度由人定,人在制度中”这一深层意识面上的循环,突兀地横亘于现实生活。
走出警察局,已经是中午11点整。开始急躁的麦窦赶往银行取钱。可是由于缺乏身份证的证明,,等待许久,他还是无法取到钱。原来,人之所以为人,是要放在这个具有相对性的社会人群中来具体看待的。没有了证明,你就无法认可甚至无法让别人认可自我的存在性。举步维艰的麦窦,只能求助朋友了。一条条线路被接通,一个个朋友被找到……可是,回应他的,只有无情的挂机,生硬的借口,虚伪的说辞。导演的用意在此被凸现出来——谁种的因,谁食的果。通过镜头的不断回溯,一个冷酷无情的商界精英麦窦,被展现在观众面前。被他辱骂的,被他抛弃的,被他玩弄的,被他打击的……那些在过去被他冷酷无情对待的人,都在这黑色一日当中扮演了推波助澜者的角色。甚至于一个小小的影碟店老板,也趁此机会狠狠羞辱了麦窦一番。所以佛家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在这一过程中,又有许多偶发的因素把麦窦的过海机会一一夺走。是偶然,还是必然?又是一个佛家的哲理命题。
这段里出现了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慢镜头。在办公室里,麦窦和其女秘书两人拼命伸手向前,做生离死别状,实际上只是为了一张20块钱。在路边,行人一枚硬币的掉落,让麦窦急速狂奔,而硬币,也在他面前幻化成了巨大如轮的影像——主人公窘困的境地,由这两个画面被抬升到了最高峰。雷宇扬营造细节的功力不可小觑。
朋友靠不住,家人呢?沮丧的麦窦觉得全世界只有母亲不会遗弃自己。当他赶往老人康复中心,却发现母亲早已在九个月前得了老年痴呆症。亦即是说,他已经九个月没有过问过年迈的母亲。在老人们的指责声中,他眼里流露出的是忏悔,还是悲痛?离开老人院,另外两个亲人姐姐和哥哥是仅剩希望了。遗憾的是,这两个被他无情抛在脑后的亲人,一个在贫困中艰难度日,一个对他的绝情决义恨之入骨。没有说出口的话,终究被麦窦硬生生吞咽入肚,伴随着满腹辛酸愧疚悔恨。这一刻,作者对麦窦着一形象的剧烈抨击,也就愈发的在影片中突出了其典型化以及人本意义上的深刻性。
无望得近乎绝望的麦窦,想跟老天作最后对决。他跳入海中,想游往尖沙嘴。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两个警察把麦窦当成了轻生者,把他拉回岸边。警察杜汶泽一篇长篇大论,催下了麦窦的眼泪。导演似乎想借一个小警察之口,把因果报应浓墨重彩地放射到观众眼中,心里,也同时唤醒麦窦信中沉睡已久的那个人性的本我。但事实上,我觉得这个情节如此安排有画蛇添足之感,单纯的说教容易流于浅薄,长篇大论更会削弱影片的深刻主题。所谓放,不如蕴。
在这黑色的一天之中,每一处镜头,每一个情节,都淋漓尽致地把现实社会对人的异化,对人的扭曲改造,以及种种社会弊病都传达出来了。我们多看到的,并不是影片题目所告诉的麦窦这一个人物,而是深刻的社会讽刺以及对人性回归的呼唤。有了这样的深刻命题,《麦窦先生》注定不会被看客们当成一般的港产商业片来看。而影片最为亮点的地方,就是影片结尾一连串的峰回路转,以及麦窦倒霉的谜底的最终揭晓。原来所有的一切,无非作茧自缚,天理循环。这无疑值得每个现代社会里行色匆匆的人们仔细品味阅读。
最后,新的一天又开始,麦窦在雪白的床上醒来(这里床单颜色的变化又是某种昭示),喝下健康的果醋,赶往尖沙嘴的公司上班。在宽阔的落地窗前,眺望海的对面,是自己曾经的炼狱和苦牢。然而所有都已经不同。海的这和那边的距离,终于完成了一个新的麦窦先生的诞生。在他桌面上,所有被伤害过的人们,在镜框中露出笑容。
3 ) 雷Simon的执导处女作
什么叫“黑过墨斗”,看了这部电影就知道。电影比较轻松,讲的是麦窦先生早上上班被炒鱿鱼,出了公司被打劫,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而他又必须从港岛去九龙的事。大家都知道港产商业片是无聊时看的,我习惯称它们为无聊片。但这部片也有相当一定的哲理,影射了不少香港人的生活和心态。但我在这里不想写,我就是一点都不想写。想知道就自己去看这部片嘛。(对于无聊片我一般不写。)
雷宇扬执导的处女作,是个挺大的卖点。众所周知,雷宇扬是个贱人了。(不知道?那去看看歌SING魅影。)我一直怀疑歌SING魅影请他作主席评判是因为他的英文名字叫Simon,然后加上他有一把令人讨厌的嘴巴。大家看过《American idol》没有,里面有个叫Simon的贱精男评判。雷Simon不过是个翻版。恩,我也不过是想看看雷Simon导演的戏如何。
雷Simon 执导的处女作,不能说差,也没什么特别之处,看完之后,会说:一般港产片都是这样子的啦~
4 ) 缺少连续性的生活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文学家。虽然其实我只是喜欢写字,老师说,理想都得是后面带家的,于是同学选了数学家,运动家,我选了文学家。
再大一点我希望成为经济学家,看了两本翻译的经济学著作,然后发现专业课差点补考。我不背书,书是用来读的,不是吗?抄我笔记的同学比我考高20分。
工作以后我努力成为精英和白领,未遂。接着转向波希米亚路线,发觉流浪很辛苦,一点都不浪漫。愤了一阵,上些火,然后吃泻药。
我发觉自己的想法简直变换得太快了!自己被自己弄得眼花缭乱,受不了了,我很想指着那个贪玩好变的自己说:你还想玩什么?
问题是,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理想三天两头的改变,象女人的衣服,追着潮流。可是,潮流不是女人造出来的啊。
我想啊想,想出一个结论,就是我的生活太缺少连续性了。不管什么天才,努力的方向一会换一个,怎么都不可能成功。得持续努力,一直一直使劲并且快乐,在努力的过程就很快乐,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成果。果子得长得开心才甜。
后来我发现许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毛病,生活缺少连续性。情绪转变得很快,就象收音机被人扭着扭着换了频道。比如2月份无奈,5月份就是痛苦,8月份却变成欢乐,欢乐到兴奋的程度。
因为换频道次数太多,我已经有些神经疲劳。不喜欢悲伤,也不愿意兴奋,我就想安安静静呆着,有点连续时间,做一点点相对较有连续性的事。
《墨斗先生》,一个缺少连续性的城市发生的故事。三毛钱难倒英雄汉的现代版本,墙倒众人推的都市案例。
故事看似简单,薄情寡义的香港青年麦窦(音似麦兜)年少多金,春风得意。忽然一夜间厄运连连,生活象多米诺骨牌一张倒,张张倒,他转眼失去所有,并且无人相助。最后他醒悟自己为人太自私苛刻,才迎来转机。结果仍是皆大欢喜,浪荡子变成有为青年,造福和谐社会。
命,是香港人特别钟爱的题材。全世界最喜欢算命的恐怕就是香港人。命,犹如老天给的一道神秘符,没人知道其中玄机。发达也是命,穷苦也是命,总之不是自己的事。信命,透出香港人的无力和不安。命运,意味着变幻无常。
我们所不了解的资本主义繁荣,带来飞速发展带来的无情变迁,在我们所熟悉的拜金拜物下面,裸露着无可托依的情感荒漠。
记得在一个香港本土动画片里,香港年轻一代绘出了她们对旧时湾仔,旧时故居,街道,甚至吃食,玩地的无限怀念,过去被描绘成纷纷飘落的花瓣,经不住无情风的吹袭。
对普通大众来说,历史就是建筑,他们每日在建筑中行走,居住。
在香港,历史是断层,生活是变化,人事是变迁。
历史断层的又何止香港!深圳,上海,北京,甚至内地大城市,哪一个不在飞速的摧毁记忆,制造断层。只是,香港的物质文明走在我们前面,断层也发生得更早罢了。
除了客观环境变化因素,香港人自身心态也可堪玩味。
影片里香港人形象都不太光辉:冷血无情的老板,势力八卦的同事,官僚罗唆的警察,视名牌服饰为人生理想的时尚美女,毫无同情心防人如防贼的路人阿姨,修养恶劣,暴抢的士的恶公恶婆,还有形象极为典型的银行经理,等等。
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都很差劲。
可是,这么多人怎么会都差劲?问题出在哪里?
或许不是教育,也不是制度,而是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曾鼓励大家奋勇开拓,创造财富,今日它同样鼓励你自私自利,踩着别人脑袋过河。这就是--独立。
人独立了,自然懂得不依靠别人,自己勤奋向前,同样,独立会让你更多考虑自己,忽略别人。自立,自力,自利。
资本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私”,它的出现和被承认,带来了19世纪以来从欧美到亚洲的经济繁荣,但也造成了弊端。基督教思想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人的制衡。可在儒道佛的中国,它失去了这道制衡,或者说在香港的情况是被削弱,水土不服。
我们都生活在历史,宗族,传统之中。这些东西保护着我们,维持我们血液里连续性的因子,没有了这些因子,就会水土不服,晕车晕浪。
命运那一湾香港海,是回头是岸的苦海吗?
2004年的香港,开始思考。
5 ) 珍视生命给予重新检视自己的机会
“黑过墨斗”在粤语里是运气极差,倒霉透顶的意思。
依稀记得一次意外的机会看到这部电影,本身只抱着一乐的态度,多次重看后仍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不简单的电影。戏剧化的冲突,精准的剪辑,明快的节奏,是一部非常耐看且有趣的电影。
看完它,我在想一个问题,要珍视生命给予的重新检视自己的机会。
漠视青年二十元的过江求助,在公司居功自傲不把任何人包括老板当人看,随时随地侮辱追随自己的小弟,勾搭女友闺蜜第一次见面就在厕所媾和,九个月不去养老院看一次老年痴呆的妈妈,从没了解过姐姐一家四口住在极小的劏房,小饭馆做厨的亲哥已经不认他这个弟弟,甚至每天要往“瞎子”乞丐的碗里吐一口嚼完的口香糖。电影的戏剧张力让这位麦窦先生“作”到了极限,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反噬的恶果。从麦窦第一次吃到反噬的恶果时,他的心其实就开始动摇,直到他跳入海的一刹那起,他抓住了生命给予的重新检视自己的机会,开始重新做人。
生命会给我们重新检视自己的机会,但是希望自己以这部电影为戒,真诚待人,爱自己,爱家人。首先改变自己,再去尝试改变身边人,也许能够在身边人的帮助下改变世界。
对与错其实自己心里是知道的,不要天天说大话,知行合一。
6 ) 我只是恰好坐在了这个位置上而已
HP的前CEO孙正耀先生,离职后,写了一篇感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麦窦一贯不把人当人,迷失了自己,终于有一天,尝尽了苦果,所幸,最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观片的90分钟里面,我一直替他捏了一把汗,似乎那里面,拼命想要过海的麦窦,就是我自己。。。
7 ) 人性补完计划
在优酷随便找来看的片子,原本不抱希望,只看到是陈小春与杜汶泽,想着笑笑杀时间就好的。
但看完却觉得如果不写几笔真是对不起这片子。
这部片子2004年出品,正是《无间道》系列刚刚完结,港产片迎来一轮短暂好时光的时候。
小成本制作,但却诚意十足。
麦窦先生,与那只响当当的小猪叫着一样的名字。
虽然一时间处在逆境之中,但却能够在逆境中发现人生的意义。由于平时种种,身边的人都离弃了他。平日里看来最最简单的一件事,却怎么也无法办到。看他在人流里行走,从最初的趾高气扬到后来的四处受挫,在这段过程里,与那只小猪一样,他从来没有放弃。
并最终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取得了成功。
其实这是一出人性补完计划,在片子大概还剩十分钟的时候,《EVA》中最后的镜头不断在脑中回放,我几乎以为全片里所有的人分分钟都会一齐跳出来对主角喊:恭喜你,通过了考验。
果然,看着影片最后那满桌的相架,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事业与人生均成功的人。事业有成,爱情顺利,家庭幸福,这是港人或者说所有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吧。
听着他与姐姐在电话中的交谈,心里暖暖地。
这种小小的淡淡的故事,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类型片。
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个好人是最要紧的。
呢个世界永远都系你对人好,人就自然对翻你好!
今天在6套看的笑死我了
說他搞笑吧,也不全對,畢竟還是很深刻感人的很早看的了,還是很深刻那份為難
也许大家都会遇到的悲催的一天。设计的桥段挺有意思的,配角的表演大大出彩,尤其是银行的何姓人士,那酒窝太欠打了。可惜最后拔得太高了,太happy ending了。。,
不错哦,很香港的小品,价值也很主流,香港人还是拍香港的东西比较靠谱。
嗯嗯!!真的真的!! 做人要善良!!待人要良善!!
记得姐姐从法国回来,买了一堆盗版碟准备回去看,买完放在我家里,我翻来翻去都是看过的,其中就有这部,一看是没看过的,就给看了。故事讲的是挺无奈的一个小人物,以前没失势的时候对别人格外刻薄,等到自己落魄了,也不受人待见的故事。电影教会我们一句成语,严以待人,宽于律己。
最近翻看小时候看过但不是最喜欢然而有些场面还挺印象深刻的电影。这部墨斗先生以前看还挺有意思,现在看回,觉得果然如此啊~有些地方可以很吸引小孩子去看,但是对于成人明白的那些深刻的东西却刻意回避了,然后以大团圆结局的形式一笔过带过。小孩子当然不懂,只知道那些表面的开心与痛苦。而成年后的我,却知道有些成年世界的悲喜,或者感同身受,总是带着悲剧的底色。
细细个时候看的,记住了陈小春的贱与落魄。近日重温,有种詹瑞文的feel,或者这是香港本土故事的一贯风格。类似的影射香港职场强人的还有陈奕迅那部,带来的思考却比那部深刻。风格化脸谱化的配角们,一如我们身边行色匆匆的社会人格。
HK HK!
真是一部出乎意料不错的电影,因为这部对雷宇扬刮目相看了。一天里的谐趣故事反映了真实的社会人情冷暖,折射出一段人生道理:做人要低调,不要太嚣张!要珍惜重视你身边的亲人、爱人。
拍得蛮实验的,有点意思
忽然感悟很深 与人为善
人生就是如此,以为自己在巅峰,以为自己很出色,以为自己很成功,其实一夜之间所有都可以成为浮云,到最后最重要的还是拥有爱自己家人,守护在自己身边朋友和一个容纳最最真自己的爱人。
先抑后扬
几年前一个很热的暑假看的一个很鬼的导演+一只很鬼的片子。
說教實在太直接了點,不過看在雷宇扬以及故事还是很有趣的份上。。。
忘了标记了。陈小春和黄贯中。故事的构思蛮好玩的,就是细节很糙,最后落脚没什么太大心意。天桥借钱那段镜头很喜欢。
今天在一家茶室的电视机上看的。故事和手法有点意思,但很多细节整合起来又变得很不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