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演方刚亮来说,拍摄《我的影子在奔跑》这样的片子难度并不大。好在他的个人阐释里面,他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太大野心的人,也不去理会周围的潮流风势。言下之意,他对自己的现状和定位都很清楚,拍摄这种格局和预算都不大的片子,正适合于他。 自闭症儿童、成长、母子情深,实际上,光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我的影子在奔跑》都很容易被拍烂了,而且,更有可能是泛滥的滥,泯然众矣。类似题材,珠玉太多。再者,观众难免想当然。母爱的可歌可泣,一朝梦圆。孩子的幡然醒悟,走出新天地。结果,这些想当然的东西,电影里基本没有。 由于电影全部由手持、跟拍镜头所组成,追求写实风格,观众在这部电影扮演一个特殊的存在,比起一般电影,他们与电影人物显得更加接近,几乎就是生活在那个家庭的隐形人。方刚亮不让演员化妆,不做灯光要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故事场景也不加太多的装饰,从而达到了他要追求的电影美学,简单、质朴。按照他的话说,这么一件真事,他最怕观众看着看着,觉得哪个地方假了。对他来说,这是电影最大的失败。所以,不少人是这样描述感受,开始很难进入,慢慢的又开始接受,最后豁然开朗。 在这部电影里,现实如此平淡、低调和真实,以至于一旦进入孩童的视角,那里是一个鱼眼或变形过的世界,色彩艳丽,这种太过明显的反差处理当然是有意的。现实中,孩子是一个非正常人,但在影像处理后的世界里,他比寻常人要看到更多的色彩,更丰富的细节跟奥妙。他的眼睛是放大镜,又像红外扫描仪,这个神奇的滤镜世界,它成为《我的影子在奔跑》的一个特殊手法。 不过,光有这些,尚无法让电影真正好看。填充整部电影的是这样一些琐事:上幼儿园把自己藏了起来,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结果无一例外,母亲帮他擦屁股,赔礼道歉。而在孩子看来,母亲做这些不仅是理所当然,甚至,他还觉得烦躁,讨厌自己的世界被任何一个外人闯入。 对修直而言,母亲不是母亲,她叫田桂芳。这个称呼有个距离感,也是自闭症的一个体现。这名母亲又比一般的母亲要辛苦太多,她几乎是把所有时间都耗费了这个孩子身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我们看到电影呈现了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而不是放弃治疗或者强迫治疗。开头结尾是机场段落,修直离开了机场,寻找田桂芳去了。而除去这两处地方,在电影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田桂芳在找他。这个寻找过程,呼应了片名里的影子和奔跑。 《我的影子在奔跑》不是一般的情节剧,没有高潮冲突,没有去套解铃,譬如修直遭遇同学欺负,又得到了谁的帮助,倘若有这些,实在显得过于编造。整部电影就是围绕母亲跟儿子,别无他物。即便偶有叔叔和父亲的闯入,但那些线索都是了佐证母亲的情感,而不是引出道德跟伦理的批判考量。但也不是说,影片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兴许,不少人会觉得电影闷,看着提不起精神。在这种莫不在意的观感背后,何尝不是自闭症在现实中的境况遭遇。与正常人相比,自闭症患者更加敏感,更为在意周围的一丁点风吹草动。所有细微的言语,他们会抑制不住地进行夸张放大,形成恶性循环。实际上,哪有那么多人在意别人的生活世界啊,可是,一旦有人显得跟周围人不一样,那么,麻烦和压力也会旋即追至。 在我看来,《我的影子在奔跑》有个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是从正面去塑造自闭症患者,没有自怜自艾,也没有想过博取观众的同情。它要说的事情很简单,一个自闭小孩,他也能健康成长,离开家庭,出国去求学。即便修直做了很多离谱的事情,也不懂得表示“感恩”(即便父母的爱是不计回报的),可是,他就是那样成长了,整整的十七年。即便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和这个小孩一样自我,不管不顾,沉浸到属于他们的世界。可跳出来看,这不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成就么?假设导演有更多的预谋和追去,那么,《我的影子在奔跑》就不会是这样,而是又一部《海洋天堂》,需要大明星的包装,需要公益爱心的呼吁和献唱。【北青报】
《我的影子在奔跑》剧本写的真的好,很对我的胃口,一个自闭症家庭的故事,没有刻意煽情,虽然张静初饰演的妈妈田桂芳从头到尾眼泪就没断过,但是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展示出一丝绝望,能感觉到她的哭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为了博得同情,反而是生活的艰辛中折射出许多幸福和快乐。同时,本片没有执意批判社会对自闭症孩子的偏见和反感,在田桂芳的坚持下,排斥最强烈的幼儿园老师们慢慢接受了修直,后面修直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被别人发现和肯定,他亲生爸爸要送他出国留学,说明自闭症孩子也能闯出一片天,给人以鼓励和希望。
本片的幽默手法深得我爱,台词和剧情相互服务,没有道理不讲逻辑的话都被验证成真理,笨笨的连卖废品都算不清钱的田桂芳,却总是知道修直心里在想什么,这在修直眼里不可思议,也是魔力,所以尽管他从不表达对田桂芳的爱,尽管只是田桂芳田桂芳的呼来喊去,尽管他永远是冷漠脸,尽管他总是笑田桂芳笨,但是他完全离不开也舍不得田桂芳。他对妈妈的爱,是最最最深沉的。
全片确实没有高潮,结尾也没有升华,让人感觉这就是身边的一个故事,而不是一部电影,见证已是意义。故事很平淡,也很幽默,让我记住了数学很差但异常坚强的田桂芳和他的天才儿子修直。
这部影片是为数不多的,小编主动观看的国产电影,在年初上映之际甚至打算去影院赞助票房,只因为它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自闭症儿童。
整部影片采取倒叙的方式,从十八/二十岁?的修直即将出国讲起。原来修直出生后不久,父亲就离开了他和妈妈,因此陪伴修直成长的只有妈妈田桂芳和姥姥。修直很小的时候,他就认为田桂芳是个数学白痴,认为与她说数学就是对牛弹琴,然而他又很惊讶,为何如此白痴的田桂芳总能在自己迷路的时候一次次准确找到自己,并且知道自己上课“看电视”的这个小秘密。
呵,为什么呢?田桂芳的答案看似无理,仔细思考一下,却又有些微妙的哲理:不为什么,因为我是你妈。
这就是被称为母爱的东西吧,那是一种属于母亲的本能,它总能在孩子即将发生危险之际被触发,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对田桂芳来说,修直的与众不同,更是让她操碎了心:在幼儿园期间就被劝退,而为了让修直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一种高功能自闭症,与正常人一起生活学习,有助于他的治愈),她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作为陪读每天与修直一起上学,她,就是修直的影子。
好不容易修直上小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再是那个需要田桂芳时时刻刻盯梢的捣蛋鬼了。可是,他又闯祸了,出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将田桂芳一份重要工作文件损坏,导致田桂芳失业了。可是,田桂芳没有一句怨言。因为,对她而言,没有什么比修直,比她的孩子更加重要的了。她的全部重心都是修直,她,甘愿成为修直的影子。
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旁白,都是修直在讲述自己眼中的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自闭症儿童,即使是较轻的一种,世界在他的眼中仍然是支离破碎的,无论是事物的形状还是声音,都仿佛水中花、镜中月般不真切。因此他很难与人建立关系,理解他人的表情、动作等对他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修直的独白中,他始终称呼田桂芳为田桂芳,而不是关系称呼妈妈…甚至在与田桂芳的对话中也是如此:“田桂芳,老师请家长。”“田桂芳,你不要问了,跟你没关系。”“田桂芳…”“田桂芳…”
田桂芳就像消防队员一样,老师一个电话就必须马上出现,去扑灭修直放的火。所以,她才是那个取代了曹操跑步最快的人…
她的一生,因修直而天翻地覆,却甘之如饴。
写到这里,忽然有点沉重。其实,小编只是想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一些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治疗与帮助,然而不要忘记,在他们身后的那个“影子”,一个拥抱,一句问候,一个肯定,对她们来说已足够…
最后的最好,小编想做个呼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让我们尽可能地踏实下来,做一些实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公益组织、公益活动中,帮助那些“身不由己”的影子缓解困难吧!
标签:Home/2018-06-14 我的评分:8.0
如果不是看了简介,从头至尾,我都没觉得小孩子有什么病症,那只不过是更调皮一些罢了。
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的确不一样。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是一个数学文盲,但这与“她是一位优秀的妈妈”没有丝毫关系,相反,这位普普通通的妈妈非常可爱与伟大。
岁月沉淀后的张静初比初出茅庐的《孔雀》里的张静初多了烟火味。
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得不说这个疾病的儿童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因为他们并不完全封闭,与传统意义上的“自闭症”有很大不同,家长有时都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多会被贴上“破坏王”,“低智商”,“极其不听话”的标签,而往往被忽视了独有的特质,我的一个二年级学生就属于这一症群,对英文一窍不通,而对数字极其敏感。感谢导演能够关注并将这样的作品呈现给大众。感谢
前几天看了张静初主演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位母亲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症儿子的故事。首先说一下艾斯伯格症吧,属于高度自闭症,有以下病症:1)在交流和沟通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语言和认知方面的滞后或障碍;有些会有动作方面的问题,如走路不稳等。 (2)在社会交往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完全一样。 (3)在行为兴趣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基本一样,如也会有狭隘与强烈的兴趣,会作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但他们较少对物体的某一方面或玩具的某些部分表现出不正常的专注与执着。 (4)这些障碍不属于其它的弥漫性发展障碍,也不属于一般的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等。
修直便是一个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不会社交,但对物理数学有着偏执的喜欢和天赋。他会通过天气预报推测出飞机停飞,他会拿着妈妈的策划书求证圆周率,他也会为了打一桶水花68元打车。其实艾斯伯格症的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世界太丰富,所以他们只会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有狂热的追求。在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同桌跟修直说到同学恋爱时,他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我四岁看《海底世界》时,就从鱼的交配过程了解到两性世界。”但不会社交就会与周围变得格格不入。 所以修直需要一个人来把自己拉到正常的社会大环境中。而这个人只能是妈妈田桂芳。
丈夫去了美国,田桂芳为了儿子选择留在国内。一个女人抚养孩子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修直还是一个患有艾斯伯格症的孩子。幼儿园的时候,为了修直不被劝退,田桂芳停了自己的工作,在幼儿园免费当清洁工,为老师送礼品,从而保证了修直顺利幼儿园毕业。因为修直求证圆周率破坏了策划书,导致田桂芳失业。我想当时田桂芳是崩溃的,单独抚养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上失业。生活的不易把她压的喘不过气来。同样因为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优秀的李亚辉的追求。对于田桂芳来说,修直就是他的全部,修直就是她生活的意义。但为了修直的前途,田桂芳同意了修直去美国留学。
剧情并没有什么大波大浪,田桂芳的这份母爱也一直显得很平淡。但这份平淡反而能透出真实!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是在平淡中爱着我们。当你失落时,跟母亲聊一聊,她会给予你关怀;当你得意时,向母亲讲一讲,她会比你更激动。母爱是细腻的,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微小举动都可以都会被母亲看在眼里。母爱是不计较的,即使我们如何冒犯,她依旧会爱你如初。
所以,请不要辜负这份爱!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回报母亲!
导演根本就不了解自闭症到底是什么,阿斯伯格综合症只是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其中一种,是最轻微的一种,当然也存在高功能,但这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万中无一的,或者是百万之中无一的。
是的,高功能自闭症,是很厉害,会推算万年历,全地球也找不出几个这样的高功能。当然这样的高功能在我们正常人眼中,确实很酷炫,我们正常人很崇拜!
而导演只是看到了这个酷炫,但根本没有对自闭症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是为了吸引众人的眼球,不惜拿自闭症这一点来当噱头。
总结一下电影中的几个对于自闭症的严重错误:
1、修直小时候会主动发问,问妈妈:“外婆为什么这么多天没有打电话来了”。
2、修直小时候主动的向外婆发问,穷追不舍的问为什么、为什么。
3、当妈妈插嘴的时候,修直主动的批评了妈妈,当外婆讲完之后,修直就让妈妈继续说。
4、高中的时候,知道女生上不了学,主动去女同学家帮助学习。
5、懂得恋爱是什么,妈妈追问是否在谈恋爱,他说他不是在谈恋爱。
6、很熟练的脱衣服脱裤子。
看到了吗,都是主动的发问,主动的去帮助女同学,而且还懂得恋爱!
事实上,自闭症的人员,绝对不会主动的去发问的!绝对不会!绝对不会!就算是高功能阿斯伯格也不会!绝对不会懂得恋爱是什么,这个是人与人之间最惟妙惟肖的东西了,连正常人都不会懂得,他会懂?而且还会否认,否认自己不是在谈恋爱!
所以,这部电影跟自闭症没有关系!
《雨人》才是代表真正的自闭症人群,而且代表了大部分的高功能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他不会主动的去与人交流,不会主动的去问为什么,不会懂得什么是男女之情(弟弟的女友勾引他吻他,他也不懂,只是直观的感受--湿湿的)。
《海洋天堂》才是真正的代表了绝大多数自闭症人群,真正的是绝大多数的自闭症人群。不会主动去与人交流,别人问他他也不会回答,别人逗他他也只是会笑而已,不会穿衣服脱衣服,智力偏低,不懂的情感,连父亲去世了也无动于衷。
方刚亮的牛逼之处在于把一个本来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拍得特别有童话感。张静初饰演的母亲和小修直、大修直感觉不像母子,像是前世的情人谈恋爱一样,充满了超现实感,她陪着他一起疯、一起玩,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世界。这种电影不像国产片,如果是好莱坞电影,大家比较好接受,当然这也代表了国产片进步
主题太自我表述,在抓共鸣的位置差一些,但是确实表达了一类人的处境,孩子母亲太可爱了根本不是表演是差劲的表现倒扣分。如果换个女演员,可以表达得更好一些。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出是自闭症孩子,太不突出了,那个孩子关键时刻还能说对东西。整个都应该重拍!!!
这么好看的电影居然评分如此低。我看一半就泪流满面了。张静初绝对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女演员,不随便接戏,饰演的角色也很有质量。里边小孩演技也很棒。长大后的儿子演技太差了,带资进组的吧?
挺平淡的,而且旁白和故事都是各自的自说自话,没有互相交融的感觉。同类题材的片子还挺多的,都拍的不错,这个的观感就有点差,没体现出家人的心境,孩子也是只顾自己而没有体谅。除了个别几个演员表现还正常,旁白和其他演员都太素人了,很多段落演的很尬。
表面讲一个自闭症少年和母亲的故事,实则在隐喻社会如何接纳和包容异己者的文化难题。中国社会向来有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传统,人人都希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却与多元开放的现代观念格格不入。少数离经叛道者沦为异类,受到多数人的排斥和歧视。男主角的名字“修直”便隐含了类似消除异己的成见。
自闭症,母子情深这样题材很难拍出新鲜感,本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手法平淡自然。张静初全程素颜,去掉了烟火气回归文艺片,母亲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棒。本片明年有望上映。
姐姐终于又回归文艺片了。
这部被雪藏了五年的片子成了年初的最大惊喜 没有俗气廉价的煽情 而是用一种轻盈诙谐的方式去呈现自闭症儿童的视角 剧本和表演都特别好 真实细腻 令人信服
导演跟不上编剧,演员拖累的导演,三者几乎在三个不同的维度,自说自话,但是,剧本写的真不错啊!
这才是所谓生活细节的拼接,但不矫情,接地气,有人味儿,形式和内容基本统一。。算是国产儿童片里出类拔萃的啦。。。。秒杀海洋天堂。。当然这种片子商业上注定是失败的。。。哎
阿斯伯格只是电影的一种元素,而不是噱头,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导演艺术化的处理增添了张力,在不明真相的观众眼里,某些地方看似喜剧,实则悲剧。儿子回忆并寻找母亲特别理想化,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体现自闭症照养者的艰辛。希望是个好东西,你需仰望才能看见繁星。他长大了她还没准备好—悲伤童话。
张静初演得驾轻就熟,非专业演员也挺自然。节奏整体挺好,只是有些平淡,没高潮。镜头和摄影也有点晕,真不习惯。“影子”似乎只出现了一次,到结尾也没有点题和升华。雷点:明显在广东拍的戏,群众演员讲得一口正宗广东普通话,结果说要带孩子到“离得挺近”的天津读书。。。
又是一部家有自闭症患儿的故事,但导演没有安排太多的煽情和苦情戏,在平淡中推进故事,有时候更能打动人心!还有就是小男孩演的确实挺好的!
这是我在银幕上所见到的最真挚最真实的母亲形象。不完美,迷糊,晕头转向。但这才是我理解的母亲,克服一切,笑对一切。这么多年终于上映,太不容易。片尾曲也是加分,用得好!
siff #21. 三星半。方刚亮说,拍着拍着就越来越“偏离”表现自闭儿童的悲惨生活的路径了,因为他发现很多自闭儿童家庭里有的烦恼,正常孩子家庭里也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拍好了这个题材,胜《海洋天堂》不知几倍。
D+/ 一个不受外界理性秩序规训的自主理性者在感性的生命体验中成长的心灵史。多叙述层隐含的对理性与感性的探讨堪称深刻。但是剧本的雕琢痕迹实在太重,小男孩的天才少年设定很有讨巧嫌疑,种种诗意都写在表面。整体依然距离真实很远。以及,张静初这一角色的经济基础一直很让人困惑?
是真事,却没有故事,全靠细节堆积。母子生活流加孩童的意想世界,去掉了修饰的白描,令观众站在了步步紧随的观察者位置。
修直“天才”的人设是败笔,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难道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就不值得受到关注了吗?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觉得自闭症全都是天才,等于是在美化苦难。
艾斯伯格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智商极高、但是情商较低的表现。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艾斯伯格综合症小孩儿修直的成长历程。妈妈田桂芳为了要照顾孩子修直 放弃了高薪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在幼儿园照顾孩子。她阻止了很多事发生。诸如修直没有失踪、厨房胖嫂没被开水烫伤、幼儿园老师的裙子没有烧着… 但门防大爷的伞还是散架了、园长的眼镜碎了。她花费了整个青春陪伴孩子,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也就是电影的开始,修直一路奔跑的逃出了爸爸即将带他离去的机场,回到了那个“数学文盲”的妈妈身边。他不理解人类的感情,但是他知道他的妈妈是田桂芳、他爱他的妈妈。
年度推荐!熊孩子成长故事,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看哭了!没有爱,怎么可能把无限的精力投入到局外人永远看不懂的关怀里面呢,而谁又能说她的付出是真的没有回报呢?从这个角度,每个人经历过爱恋的人都是自闭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