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狂暴2(La rage)怒潮-后续》神像背后的图景
题记:
如果树木的的根浸泡在战争的毒液里,它的果实怎么会香甜呢?
――――影片台词
我反对一切形式对人的杀害,生命是神圣的,人没有理由和权利去剥夺他人的生命,反对死刑,反对种族屠杀和政治谋杀,更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以暴制暴,最终人类永远没有超生的日子!
――――卡夫卡·陆(KavkaLu)
谁都知道帕索里尼是个左派,他的镜头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在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冷战最激烈的年代,红色的理想和黑色的存在间他以一个游吟诗人的姿态思索着:二十世纪人类政治、文化的诸多现象。
钢琴的另类演奏,摇滚乐的狂放,现代派绘画的种种形式的探求,帕索里尼对这些光怪陆离的表现形式显示忧心忡忡,这些在此后的现代艺术里得到了印证。
工业的进程让妇女得以走出厨房而在美容上重塑自己。然而胭脂花粉能否挽救速朽的爱情,电视掩饰了人的冷漠却没能让心走近。
在肉欲的罗马,这个曾经基督教的圣地,裸露和轻狂是中产阶级新的时尚。
之后,导演把镜头切到了纽伦堡,从纳粹战犯戈林(Hermann Goering)等人的牢窗掠过,战争已经结束,可是,人性的战争刚刚开始,上帝说过人没有审判人的权利!
当人以正义之名将纳粹战犯送上绞架,可又有谁为广岛原子弹的无辜平民之死卖单。和平和正义往往是利益集团的话语。
伟大的帕索里尼对战争的反思是站在全人类境遇上的,接着导演将视线对向了战争的另一方。那些被俄国遣返的德军俘虏,他们作为人子依然有着母亲的期盼,虽然,曾经的火车是载着犹太人去往集中营,不过,战争已经结束。对于纽伦堡和东京而言惩戒已经确立,留下的人应该获得新的生活。
母亲的眼中是泪,孩子的拥抱是归,让人子回家乡,让所有的枪声停息!
当人类耻辱之墙在东西柏林之间竖起,导演以一系列平民的出逃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由的急迫和向往。墙逐渐将柏林隔成两边。“人们没有正义的目标,却有暴力的目标”。这是老帕的告诫,这是一个左翼的诗人心在诉说他眼见的伪善!
他们是骨肉,他们是亲人,一道人为的墙隔开了他们的牵手,而最为荒唐的是因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照旧的,铁丝网重新标志了彼此意识形态的对立,被堵的窗子不仅幽闭了阳光也同时撕裂了心灵。德国人从迫害者逐渐成为冷战最直接的受害人。
我们应当谴责纳粹,但是,我们还应该谴责冷战带来的恶果。一个人的不幸从来就是人类全体的不幸。
人类在覆辙里彷徨,迷茫的青年在街上寻求着幻想,虽然水喉淋湿了衣裳,可是激进的心依旧激扬。
乔治六世在1952的去世,这个在伦敦遭遇大轰炸都选择留在自己国土的国王以他在民族生死关头的勇敢和意志赢得了英国人的尊敬。他的离去让英伦三岛为止落泪。
同时期,欧洲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主义遭到了极端的抵制,历史在50年后的今天再一次在中东上演只不过画面成为了更加血腥的彩色。人类在仇恨的怪圈里绝望地寻找出路,然而人子的鲜血从来没有引起人们对于自身和他人境遇的真正反思,为了利益,人类在各种主义的名义下自相残杀,人类依旧留着动物残忍和嗜血的本性,只不过在形式上更加道貌岸然罢了!
当电视里巴勒斯坦的爆炸和《狂暴》里的阿尔及利亚爆炸重叠,是历史在重复还是人心的依旧。
没有仇怨,真的没有
全是愤懑,真的全是
人为了谁的利益在战斗,从高加索到拉马拉,从卢旺达到阿尔及利亚,人就这样容易举起了屠刀,人就这样让人母失去了人子。
正义成为复仇的旗帜,就连那个瘦弱的老人你们也不肯放过,就连年幼的孩童你们都在杀戮。
正义的旗啊!你沾满了人子之血,是否还飘洒得动!
那些存在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面孔,他们主宰着人的思想,从南美到广袤的西伯利亚,从中国到地球的镜头。
我依旧不敢叙述这样的存在,只有影像让他们在今天的银幕上再次显形。
而斯大林的幽魂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
这是无法复述的影片,你会被死神的张力震惊,当十字架连成一片,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你闭嘴?!
帕索里尼以诗人的激进以影像留下了东方和西方人类的进程,他的图像里有着那么浓烈的哀恸和忧患!
他死了,可是,当你打开电视,世界依旧!
无论你是左翼还是右翼请在镜头面前思考一下:作为人子你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附录:影片资料】
《狂暴(La rage )怒潮-后续》意大利1963 记录片
导演:帕索里尼
片长:51分钟
2005年2月15日星期二 上午04时20分 上海 雨中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Osama KavkaLu)
这剪辑手段很可以了。而且头一次看见这样的手法,新闻诗?音乐造诣不够,对西方精神不够理解。就为了帕索里尼这几部电影,整个西方来一遍也值了。我相信老帕最后在开玩笑,那场拯救人类的war of the spirit!
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满、痛苦和惧怕?
前50分钟,论辩性与诗性同在
7。左棍拍的纪录片都那么带劲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要被忧郁、苦恼、恐惧和战争占据?
罗马要自由。如果树木的的根浸泡在战争的毒液里,它的果实怎么会香甜呢?
Why is our life dominated by discontent, anguish, by fear of war, and war itself?着重看了帕索里尼的前半部分,说是纪录片的话不如说是新闻素材的剪辑,感觉他想表现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性动物的集体狂热,这种狂热如果无法得到控制,就会演变成灾难与战争。
e65n3oa2
关于人类苦难的诗歌影像
LA RAGE – 1ÈRE PARTIE (LA RABBIA I° PARTE) AVEC LES VOIX DE GIORGIO BASSANI, RENATO GUTTUSO.
我看的只有50分钟。。
帕索里尼的素材拼贴+诗很悲怆。但是第二段有很多问题,过度的音乐使用和一些过于奇观向的段落使其丧失了严肃感,沦为一种对当下人类生存状况的消费。
PPP部分,纪录诗歌,恐惧与不安,悲悯与期望。
100.45
前后两部分是思想观点对立的两人对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解读,左翼的帕索里尼是用诗句配图,关注全球各地的民族解放战争,匈牙利、阿尔及利亚、刚果、巴以、古巴,教皇更替、英国女皇登基、梦露之死,套用圣经的词句去描述马克思主义,总体基调是比较悲观。右翼的瓜雷斯基则用嘲讽的口吻去回应,公然指摘纽伦堡审判是种复仇,嘲讽非洲摆脱殖民地、反美、甚至还有黄祸论,惋惜欧洲旧帝国的衰败,却乐观相信希望比恐惧更强大。
7.5/10
t3cf713f78
ppp,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大获全胜时代的杜甫。
就是说那部“愤怒的帕索里尼”,据说当时瓜雷斯基的名声比帕索里尼还响,所以帕索里尼很愤怒,他只能屈居次席。在很多人眼里,“帕索里尼”四个字就是代表着不妥协和反抗,但是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为了发言,他接受了妥协,接受了影片的删改。
【左派的诗意纪录/9.0】帕索里尼做的一场政治信仰实验,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教义的相互纠缠。此片是帕索里尼作为一名左派分子对信仰的最诗意的抒发。每一段文字都显得那般有韵味,却并非建立在乏味的空洞之上。我想去意大利触碰孕育PPP躯干的土地。可惜未见帕哥剪辑版,不知是否被修改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