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拍的略为文艺,但一点都不做作,片中本有许多可以扩大的戏剧冲突,但都被导演平和的处理,它不煽情,却饱含深情!当机场分别,胡里安拿出特鲁曼的各种证明,眼泪决堤!电影里说人类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个体之间的联系,我将离开,把我最重要的爱放在你身边,以后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在一起,我爱你
(2年前的一篇影评)
中午在单位休息,父亲打电话回应我的短信,说《古拉格群岛》看完难受了20天,想起他很多童年的时期往事。我沉默。难受。转而说了些生活上的不痛不痒和一如既往的报喜不报忧。这是昨天凌晨两点的短信的内容:“爸,我看了这本书44页已经哭了两回。”
北京的雾霾埋了整座城市,也掩埋了我的食欲。中午没心情吃饭拿出《特鲁曼》来看。我写过很多小的影评,书评。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和思考。但从未有这次这么认真的想写一写东西。写给特鲁曼,写给最近的自己。
特鲁曼是一条主人胡里安公养的老狗,我不懂狗,查了一下是斗牛獒犬。电影开头是二号主人公托马斯因得知好友胡里安患绝症准备去探望并陪伴他几天。他在清晨与家人道别,离开寒冷的“北极”加拿大前往温暖湿润马德里。开启一段悲、丧的旅途。舟车劳顿,来到好朋友家门口。胡里安打开门。没有嘈杂的问候,热烈的拥抱。托马斯像是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一样笑了一下,心里好像说“还好,你活得还挺好”。胡里安则靠在门上看着他,两人都含着热泪。两人相视一笑,拥抱起来,似乎隔了几个世纪,像是《烛尽》里73岁的亨里克和康拉德隔了41年后的见面。温暖而又心酸。内心翻腾着太平洋的波涛汹涌,脸上却是小桥流水的波澜不惊。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说过,男人是沉默的动物,他要忍受世间一切的痛苦,要忍受所有的不公、别离和失去,不能说出来。要沉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次于托马斯而言是一场为了送别的旅程,而于胡里安则更像是生命的倒计时。
4天。托马斯能陪胡里安在马德里待的时间。
下面结合几个点来写吧:
友谊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友谊》中这样阐述:因为人看着真正的朋友就像他看着自己的某种翻版,因此:虽不见其有,而其音容如在眼前;虽有需求却不敢缺乏;虽因虚弱却依然强健;更难言全的是,虽死犹生。
影片中托马斯和胡里安的交谈的默契,相互的谦让、包容从头至尾。当宝拉(胡里安的表妹)问托马斯他有没好好劝自己的哥哥好好接受治疗时,胡里安回答“我试过了”。宝拉很生气,她感觉托马斯没有尽力劝,还说“我不知道劝别人说下去还需要理由的。”因为托马斯明白,一个人活着是需要很多理由的,死去也是。在经历人生半百的沧桑后的阅历告诉他,如果自己患绝症,好朋友胡里安也会和他一样。
四天中他们先去了宠物医院咨询了关于如果主人死了宠物狗会怎么办的心理问题。这时观众才温暖而又惊愕的知道了胡里安行将就木的事实。此刻导演用长镜头锁定托马斯听到这段对话时的复杂表情——和你我一样:心酸,难过,坚强,不能让朋友难受的坚强。接着殡仪馆,接着安排领养狗的事情。有意愿领养特鲁曼的第一家人想留特鲁曼一晚,主人公一点都不愿意,沉默,不回答。还是好朋友托马斯解围,化解了尴尬也让他走过了这道坎,这道坎就是早晚会离开特鲁曼的事实。从那里出来,他在的士里哭泣、无所适从。托马斯安静的坐在身旁。这是朋友的陪伴,这是朋友给予的勇气。还有突发奇想的阿姆斯特丹之旅。这应该是影评少数能让我们轻松的部分。也不是那么轻松。在得知胡里安的儿子明天就过22岁生日时,托马斯提出一起吃饭庆祝,这样也让胡里安开心。胡里安跑去打开电脑准备订机票,开心的像个孩子,说我们去阿姆斯特丹吧,我儿子在那里。这是一部非常纪实的电影,毫不隐晦的谈论钱,而不是像很多糙片一样忽略这样的生活细节。托马斯说你觉得来回机票很便宜吗?胡里安却和孩子一样说这个主意不好吗。然后看托马斯面露难色,因为毕竟都是普通的中产阶级。这样的消费对谁来说都不是一笔小的开销。然后赶紧补充,我们可以不去啊,我做几个三明治,然后我们租个船去游玩...画面切换到飞机上。(温暖至极)托马斯还是同意去荷兰了。
想起在他们在一次谈论中说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什么。胡里安说从托马斯那里学会了慷慨,大度,从不求回报。托马斯说从对方那里学到了勇敢。
我们又从朋友那里学到了什么?我们尊重朋友的什么?我们可以跨越两千年和莱利乌斯做朋友,因为我们欣赏他的真正、睿智,我们可以跨越一个辈分和我们的父母做朋友,因为他们的坚韧和诚实。
法国哲学大师德里达这样说,死亡不可以将两个朋友区隔,反而正是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能证明友谊。
孤独
这是文艺作品钟爱的话题。孤独是一种油画里的浪漫,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和读书时往往会被主人公的孤独感打动,有时甚至会向往那样孤独的生活,而不去珍视眼前的美好生活。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是对生活的不尊重。影片中胡里安是一个离异并有一子的50岁左右的戏剧演员,似乎曾经也风光一时无两,拍过电影。“我也潇洒过”、“年轻真好”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让人唏嘘不已。慨叹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代价。典型单身汉的居家生活,吃一顿没下顿,厨房从不做饭,没有下班后的晚餐和早起时的拥吻早安。这是我们向往的吗?
孤独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影视作品里的几帧孤独背影的画面和书中简单一句“40年过去了”不可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影片主人公是幸运的,也不是那么的孤独。他有时刻担心自己身体却从不表达的儿子,有和他离异却还像朋友一样在乎自己的前妻,还有托马斯。
我们孤独的来,也会孤独的走。中间的路还是拥抱温暖的人和美好的世界吧。毕竟我们要孤独的走很久。
特鲁曼
最近连续被两条狗弄哭,一条叫Baily(来自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一条叫Truman。我心疼动物不会说话。人类强势的用自己的感情去解释动物的想法。偏执且幼稚。一厢情愿不只是人对人。还有动物。我们看到了两条幸福的狗,却有无数条不幸的小动物。不提。本片中的特鲁曼戏份不多,更多的是一种传递主人公感情的媒介和表现主人公生命立体感的镜子。导演很聪明,并没有一味借别人的嘴去展现胡里安的人生,而借助了一条狗的眼光。独特且饱满。我没有太多养宠的经验,只有小时候养过一只猫。一个星期。它叫克里斯多布·罗宾。由于母亲不让养,它被责令出卖。我无法忘记我抱着它去猫狗市场的每一步走的有多艰难。然后哭着坐在马路边,等着有人买走它,心里希望不会有人买它。然后,终于有人买走了它。我哭着回去。恨我的母亲两个星期。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只特鲁曼,不论是猫是狗还是朋友。陪你走过这并不长的人生。
西斯科·盖伊执导的《特鲁曼》(2015),请来了阿根廷著名男演员里卡杜·达林,出演罹患肺癌晚期的歌剧演员胡利安。他之前主演的《谜一样的双眼》荣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蛮荒故事》其中由他主演的一个故事,甚是逗比。1967年出生的西斯科·盖伊执导过《双枪男人》《西班牙处男》等片。
特鲁安是主人胡利安养的一条老狗狗。老友托马斯在妻子的催促下,从冰天雪地的蒙特利尔飞到马德里,特地看望胡利安。医生说他的癌细胞已转移到肝部,劝说他继续进一步化疗。胡利安反问医生,再次化疗能治愈我的病吗(不,那不能),既然不能治愈我的病,我何必还要在医院浪费我的生命,我已化疗了一年,受够了。医生无可奈何。
托马斯当然希望他继续治疗,但又找不出说服他的理由。在胡利安看来,眼下最大的事,是要为特鲁曼找一个可以托付的人家。他找到动物心理医生,咨询主人离去后,狗狗会有什么感受。医生说会消化不良,会有相应的身体反应。这更坚定了胡利安要给狗狗找一个放心的人家。有一个女主人,说她抱养了一个4岁俄罗斯小男孩,希望这条大狗狗陪伴他,能找到共同适应环境的感觉。胡利安答应让特鲁曼跟这个小男孩一起过几天试试。
至于托马斯,不是牵着特鲁曼逛逛,就是陪着胡利安,犹如一个晃荡的影子,说是专门来看望胡利安呆上4天,却压根儿帮不到胡利安什么,让他很是郁闷。有时,二人还要拌拌嘴。在小书店,托马斯挑了不少如何了解狗狗心理的书,还有一本《死亡,新的黎明》,向死而生,真是说起容易经历难。托马斯成了一个十足的旁观者。
剧院老板怪罪胡利安不告诉他患病的事,说当年谁敢聘用一个阿根廷的男演员呢,是我让你来了,现在剧院完全靠你撑下去,没有你,他们下月的工资就没了。一旁的托马斯知道,这老头完全不知胡利安的真实病情。胡利安显得无可奈何。几天后,胡利安接回了狗狗,觉得这人家不靠谱,没有善待特鲁曼。之后,再找到一个女人,托马斯觉得也不咋地,就撤了。
其实,除了他口中这个“儿子”特鲁曼,还真的有一个远在阿姆斯特丹的22岁儿子尼可。托马斯觉得胡利安这个爸应该去跟儿子告别一下。结果真的去了,二人继续在飞机上拌嘴,生点小气。到了阿姆斯特丹,儿子匆匆忙忙,说要考试,只能一起午餐聚下。儿子的女友苏菲也来了,看到儿子有了这样漂亮的女友,胡利安很是高兴。
告别时,胡利安让苏菲照顾好尼可。儿子告别后,猛地返回跑过来抱住胡利安。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胡利安抑制不住的难过,转身说,让我静静地呆一分钟。父子间以前的嫌隙想必不少,这次算是弥合了。返回马德里,巧的是,胡利安遇到了前妻格洛丽亚,托马斯说,之前跟胡利安一起去了荷兰看了尼可。格洛丽亚对胡利安说,我把你的情况都告诉了尼可。
原来如此。这让胡利安如梦方醒。儿子突然回来紧紧抱住他。因为胡利安总是跟别人说,自己身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没什么大碍了。哪怕给特鲁曼找新家,他都是说我要跟好友去加拿大旅行一段漫长的时光。没想到前妻早就跟儿子说了。但胡利安并没有怪罪前妻。身患绝症的人,不说按中国古人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好像把人都想象成坏人似的),至少看人看事都会达观好多,同时也夹杂着自卑与自怜的心结。
比如跟托马斯一起用餐时,看到以前的情敌,生怕对方记挂以前的事,没想到那男人很大方的走过来,主动跟他招呼,且对于他深表同情。胡利安感动地说我得向你道歉。不,如果你不那样,我还找不到现在的妻子路易斯。看来许多人事,并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糟。
胡利安的表妹保拉一直对于胡利安不去化疗非常不理解,为此还发生口角。当胡利安告诉她和托马斯,说不想这样拖下去,想早点吃几片药,静静地离开,免得哪天让人端屎端尿,自己也痛苦。保拉生气又难过的跑开。片中,就让保拉跟托马斯来了个一夜情的激悦开解,也是让人醉了。这是否也是戏不够色来凑呢。
说到这,我想说,影片一如欧洲那些“濒临死亡”的影片,在最后的光景,当事人如何对待生离死别,是带着尊严安然地告别,还是拖泥带水地不招人待见的离开,这其实涉及一个生命观的问题。这是人人必须过的坎,谁也逃脱不了,因为没人真的是自然死亡的,哪怕活上一百二十岁,那也都是患病走的。
我一直以为,如果哪天真的罹患不治之症,且到了无可治愈的地步,那不如省点心痛痛快快地静静离开,免得自己疼亲人也痛,拖累人家也是一种罪过。想想那些重症室里全身插满管子,植物人般一年又一年的在那等死,真不如有尊严地早点了结的好,当然,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也只有高干了(特殊照顾病房,几年下来的费用即成天文数字),普通老百姓也早就拜拜了。
回到这部影片,其实,片子够冗长了,总体节奏过于拖沓,有些情节让人感到生涩乏味,甚至流于表象,相较于《西班牙处男》当然就少了一点逗趣,虽然片中也不乏生趣。跟阿根廷同样讲狗称狗的《小故事》这类电影相比,差了几个档次。但影片的亮点在于结尾,等于说结尾不但拯救了特鲁曼,也挽救了这部让我颇感平平的影像。
托马斯的4天假期到了,保拉跟胡利安一起送他到机场。在大厅,胡利安牵着狗狗拿出机票说,这是我给特鲁曼买了机票,这是它的检疫文件,它需要特制的笼子,需要走特别的通道,特鲁曼就交给你了。这让托马斯完全没想到,保拉也没想到。在马德里找了半天人家寄养,没想到都不放心,还是觉得老友靠谱。
那好吧。托马斯牵过狗狗离开,特鲁曼不舍地转头望望陪伴了它将近一生的主人,好像它在说:再见了,胡利安!再见了,托马斯!再见了,保拉!再见了,马德里!我会在蒙特利尔好好的!那儿可是白雪皑皑的严冬,但有托马斯这样的主人,我会暖哒哒的。
2016、11、30
朋友说这是关于死亡的电影,迟迟不愿打开,怕被陷入悲伤的氛围与情绪。有着午后阳光,终于跟随影片走入欧洲人的叙事。温暖,是的,是温暖,不是忧伤。伴随着朋友的脚步与四天的时间,知晓了胡利安自由的一生,朋友有着与胡迥然不同的性格:温和不锐利,适应而包容。胡利安的歌剧人生,始终在不羁放纵中,包含婚姻、外遇。人生后期,有特鲁曼的陪伴,也有家人的默默关心,听到儿子跟他说,之后要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胡利安动容了,那是他的家乡。与朋友之间的对话有着外国人一贯的幽默,那不是不在意,那是一种陪伴:陪你面对医生,说出自己的决定;陪你面对老板变相的辞退,说你演的也就那样;陪你对偶遇的外遇家人说出迟来的抱歉;陪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看望儿子的行程,制造着吸烟的信号离场;陪你面对前妻、失禁、酒吧里欢愉…最终接受着你的特鲁曼,这就是友情吧,自在不煽情。
特鲁曼是胡利安最先要告别的,面对死亡,他表面淡定,却有着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平复的内心波澜。放不下的有很多,到头来信任的还是老友,安置好特鲁曼,与特鲁曼和朋友一起告别。
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人生,多么放荡不羁的生活,终将行之湮灭,如何选择去面对,也许我做不到像胡利安一样的淡定
荷兰的街道和校园拍的很美,特别是自行车
周日满场,笑声不断。各种熟面孔。话说刚刚发现原来古铁雷兹比卡马拉矮半头。狗狗超级听话。巴黎女西语说的竟然这样好也是醉了。其实也会感慨男主朋友大把却和人无话可说、尴尬回避的无奈,和一个戏剧演员的收入微薄。一不小心竟然还看到了卡马拉的床戏。其实欢笑背后还是隐藏着我们对于死亡的无能为力
冷静从容得近乎可怕,也许这就是常人经历死亡真实的样子。细腻的情感,恰到好处的音乐,没有半点煽情,很容易联想起《对她说》,人生就是不停地告别。
拍得特别美,特别有欧洲文艺片的样子。摄影,音乐,表演都非常棒。人总要学着告别,哪怕是和生命,和挚爱。两位基友的友情真是情比金坚,爱情果然是狗娘。阿姆斯特丹也被拍得好美,还有母校,赞一个!
这就比遗愿清单那玩意儿自然多了
从容告别或许就是向死而生的最后仪式。
以为是朋友的人却装作没有看见你,以为是痛恨的仇人却真心为你感到悲伤。死亡不是阴沉的长影,是每一次明亮的拥抱,是不道破的温柔相视,是相伴最后的慰籍。年轻的时候想着在一起的日子无限长是美满,可原来感情的尺度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时间,四天能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亦能好好告别。如果说再见是不可避免的事,那我不会将最后的时刻苦苦挣扎延长,放手不是忘掉你,在另一个世界我们总能再相见。
四天的告别之旅,言浅意深,本是难过的不幸事件,影片却拍的平和温情,犹如一味有安神养心作用的中药,若有若无的淡淡吉他声陪伴下的一个普通平淡而又绵长隽永的假期;电影的主线就是truman,狗狗只是恰巧叫这个名字而已。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我们都是不知去向的过客”
做爱场面太长看不下去…3.5
两个主演都很可爱,也很有化学反应,剧本也不弱智,于是挺好看的。。儿子演员略碍眼,某段床戏略多余,不过也许有人就是有这种asexual无法理解的性爱疗伤需求吧。。西语某些表达听着好像法语啊。。
“关于克拉拉·海德布雷克的流言蜚语”里的Klara跟这个世界两不相欠,这个男人与这个世界的告别,最难的是儿子和狗,但都转身别过,要说的话始终没有说出口。片子开头,Ricardo Darín 开门的那个瞬间,已经赢了我的心。
因为爱你们,我才有告别的勇气。
平淡的幽默尴尬,饱含深情的柔软温暖,如陪伴好友一般看着这一段告别的旅程。难得的从容大度不疾不徐。电影如此生活亦如此,告别总有个终点,不用着急冲刺过去,该来的总会来的;与其如此,不如花些时间,好好和新知故旧以及琐碎繁杂幽默自嘲地絮叨一番
如此平静地处理死亡的话题,却令人动容。
阿姆斯特丹午餐后父子拥抱,老友狗狗机场道别;所谓朋友,即太多话不说我也瞭;无奈手抓狗带想太多,临别不忘睡你妹
西斯科·盖伊很会拍男男,还记得【西班牙处男】。
很多电影都在讲道别,有的山高水长有的情深意重。这场却云淡风轻,以双手交握的姿势、高潮过后的叹息、拥抱时的用力,来了断人与人此生的交汇。人生的末路在意的却是熟人的漠视、旧友的原宥、亲人的不相亏欠与自我的价值。我怕永不相见也怕再次道别,便只能这样以沉默。牵着你的狗,再予你,一次回眸。
1. 要想躲开好莱坞的套路、程式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欧亚美洲的优秀电影,会觉得世界丰富多样、非大量制造才是有美感、细腻的。2. 好莱坞大概真的是衰落了。
没有在片中感受到任何一点关于死亡的情绪,更像是自说自话和无理取闹,自然也不动人。
这个年代只要是地域色彩不浓烈的感情故事就可以一个剧本n个国家翻拍了……
Cesc Gay真是西语世界一绝。没什么噱头,点到为止却如此饱含深情。淡淡的幽默和尴尬,相视一笑的温柔和哀伤,不是大刀大斧而是一把小锤子,慢慢敲到你完全心碎为止。两场意外遭遇的餐厅戏说不出来的喜欢。两位叔叔太棒太棒太棒了我所有的眼泪你们都拿去所有的赞美都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