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寒而栗
这是一部高度符号化的电影,导演用几乎没有逻辑的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很多本来需要演绎的情节被他莫民奇妙之直接得表达出来。他应该也没期望所有人都能看懂,有种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就一边凉快的高级文青状。所以偶也没看懂多少,甚至这种直接带来了很强的恐惧感,毛骨悚然。 这群入侵者可以代表很多,可能是人的某种情绪、社会性或道德意义的极端反面,可能是某种抵抗阶级,屋主当然是代表主流社会。然后这种入侵流是如何步步为营策划,反间,洗脑,杀害等等全无感情流露的方式把貌似强大的主流给干掉了,还把下一代给带走了,好可怕啊。让我恐惧的是我作为真实存在是属于主流社会派,还是那群侵入者,虽然导演用的表达方式是无稽的,但是我深刻得感觉到这种过程是无时不刻发生在这个世界中的。关键是无论我属于哪一类,结果都让我不寒而栗。
2 ) 这部电影让我震惊,各种荒诞搭建起来的另类恐怖
起初我以为是驱魔题材(牧师和信徒去消灭魔鬼)
后来又以为是劫案题材(对普通家庭的特别关注让人以为一定是不怀好意别有目的,对杀人的自然和种种规矩)
之后又以为是魔幻题材(那两条狗的出现让我以为这是德鲁伊的变形生活方式)
然后不得不改变初衷以为是卖器官的犯罪题材(诱拐小孩到地洞,喝药水,手术刀)
然后就是恶魔题材(类似鬼影实录的鬼方版)
最后就是我满头的雾水,然后恍然大悟,这就是邪典电影啊,各种诡异各种象征性,充满着真实和荒诞。
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并且带着深深的寒意,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竟然以此为生。
就行我们办养鸡场最后时为了吃鸡肉,班养猪场最后是为了吃猪肉,办养牛场是为了牛奶和牛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片中的邪恶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给人感觉这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族群。
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不是人类,或者我们不是。
3 ) 无需解读,只是细节的趣味
这部电影没有解读的必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因为它是高度的符号化和程式化,就像一本破破烂烂的教科书,标题是“社会政治文化定理”,里面却写了一堆物理数学风格的公式,你愿意拿它去套什么现实世界里的例子都随你便。正因为这样,虽然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根本无逻辑可言,骨子里却充满宿命、精确的形式逻辑。
随便想了一下可以套进去的东西:二十世纪的共运,当代欧洲的反向被殖民,资产阶级的左派和右派...华麦丹的电影当然不会坐实其中任何一个,只是冷漠地说:事情都是这个样子滴。唯一掩盖不住的情绪是强烈的阶级感。真正有意思的,不是它写了个什么了不得的方程式,而是各种细节的有趣和符号表现力。
这部电影吸引我从七分钟左右开始。刚才还在冷兵器挥舞的丛林地道战,走出10米就是一个现代都市的加油站。华麦丹式不讲道理的野蛮叙事登台亮相。
我觉得好玩的细节如下,按印象深刻程度,不按时间顺序。
1.艺术。
女主人是一个家庭主妇兼业余艺术家,平常老公经常谄媚说她“很累”,其实她家里园丁保姆齐全,最累的事就是往帆布上泼蓝色油漆,制造“现代抽象艺术”。后面那一段花园里的舞台表演是我最喜欢的段落,音乐意象和气氛都诡异到做梦的程度,节目分别是A.小天鹅芭蕾,中间的女的还像话,旁边两只SB男天鹅让人彻底崩溃。B.俩男的各拿一根形式阳具,对着一个蠕动的布口袋表演形式3P。C.胖女人穿着传统荷兰农妇装表演彩带操。D.女人拉出两块大牌子写着“我是”,“我们是”,阶级身份宣言。观众里面,三个熊孩子就像脑瘫一样呆着,主人两夫妇却在后面看得发春,男主人就像小时候带女朋友看泰坦尼克那样趁着气氛摸摸搞搞。
这些有关艺术的桥段,单独每一个看都没什么,结合在一起就能感到导演对现代“高雅艺术”拙劣空虚造作的彻骨鄙视。尤其是男主人的矫情。OK,华麦丹自己的电影也属此类。
2.阶级。
贯穿整个电影的主题。屋主不一定意味着“中产阶级”,可以代表各种各样的高阶层,有产者,原住民。入侵者也不一定就是无产阶级,可以是上面各种概念的对立者。但是阶级摩擦的火星却随处可见。伯格曼捶地桩那里,女主人献殷勤说 “You must吃点东西”(我不会荷兰语,但是荷兰语其实就是德语的方言,很容易听出英语对应词),伯格曼马上冒火,反问"must?”女猪赶紧改口用一个商量式的句式。原来保姆对女猪是低眉顺眼的,自从进了贼屋被洗脑,回来跟男朋友闹,跟女猪顶嘴,全是关于“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不用你来给我做决定”“你不要管我”之类。可见阶级斗争洗脑之强大,精髓就在于破坏权威体系。
还有一个我笑得打滚的地方是女猪去找伯格曼,没见人却看见一条眼神温柔的狗,女猪疑惑了半天对它问道:“卡米尔?"就算我愿意让你上我,你在我眼中还是一条狗。
所以伯格曼不上她。
3.性与爱。
一般闯入类电影不可能没有性,不管是跨阶级偷情还是纯粹的性暴力。但这部电影里面,严格地说没有。因为这部电影太严苛,性就是温情与和解,所以不能有。
锤地桩的时候,女主人追着献媚,那一段对话令人喷饭。
---“你说你想玩啊”
---“是啊,我做园丁就是玩”
后面还有,“你是老板的老婆,我永远不招惹老板的老婆”
一个满脑子的闲情逸致,一个满脑子的阶级斗争,两个同谋从来没说到一起过。想想欧洲的multi-culti左派和欧洲的移民,不能不苦笑。
保姆跟打手二号那一段也很神经。诱惑进去了门一关,99%的观众都以为两人干上了,后来才发现只是弄进去洗了脑,跟本没干上,而且打手二号对保姆完全没兴趣,自荐枕席的吃了迎面一关灯。
以往的household阶级斗争,比如《红与黑》或者《gossip girl》,无不以低阶级男人对高阶级女人的性征服作为最终手段和最高胜利。这部电影里的女人们都做好了准备积极配合,男人们却疏离到懒得动JJ。最终干掉男主人,占据房子之后,尸体丢在高雅的钢琴下放起了劳动人民的爵士乐,女主人索吻反遭灌药,终于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伯格曼就在失魂落魄的女主人旁边邀请胖女人,两人很默契的跳舞,年轻男女两个打手进入刚才的小房间开搞,把女主人凉在一边,老头在一边给小孩动手术。这是全片最冷最冷的地方,完全毛骨悚然。
我们传统上熟悉的阶级斗争,以及高阶级概念中的阶级斗争,前提假设是低阶级羡慕高阶级的生活,所以要占他们的房子,干他们的女人,最终变成新的高阶级。女主人在老公死后兴高采烈地说你现在可以不做园丁了,玩我吧,就是出于这种假设。但是华麦丹的阶级斗争是不要你的产业也不和你杂交,只要埋掉你们的尸体再撒上石灰,夺走你们的孩子变成我们,这已经升华到了非我族类,物种生存之战。
全片最温情的语言出现在女主人和男主人在园丁房里面拥吻,互相倾诉。但是这恰恰发生在女主人发现伯格曼杀人,正在为他掩盖踪迹配合夺屋行动的时候。完全的欺骗和背叛。
真正温情过分的,是最终伯格曼干掉女主人的一幕,仿佛是温柔地哄她入睡,最终还有一吻。这就是欧洲导演骨子里的不恰当审美发作了。参照各种历史事实,比如十月革命后孟什维克的下场,比如天朝建立后知识分子的下场,伯格曼应该用一根火钳慢慢收拾她。这也许是华麦丹心目中伯格曼代表的异类还真是高贵的野蛮人。
4. 武器的升级
伯格曼干掉园丁用的是吹箭,丛林野蛮人的武器。下一次是下毒。下一次是领带绞杀,而且年轻女笨手笨脚用不好,需要胖女人示范。再下次就是熟练的一枪。这么快的技术升级?请回忆国际新闻关键词“手机炸弹”“互联网砍头录像”“脏弹”。
5.异化
首先是要讲故事。小孩子你们自己不管,我给他们讲从怪兽腹中拯救小孩的故事。
其次是喝迷魂汤。你们不送去上学,我们带他到地下喝红药水,举行仪式。所有小孩子都喜欢仪式。
最后是手术。手术很痛很麻烦,但是最终的孽根切除和控制植入。接受手术的前提,要么是无抵抗能力,要么是甘愿肚皮向下躺倒接受插入。
所有这些待遇都是针对你们的幼崽和仆人。你们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只能去死,尸体上面还要撒石灰,防止长出什么东西来。
6.男主人和女主人
男主人集一切资产阶级右派特征之大全。暴力(痛打流浪汉),种族主义(鄙视黑人),迷醉权力(在公司争权夺利甚至把纠纷带回家),以及对自己家里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到睁眼瞎的程度。关键词:虚弱+笨
女主人集一切资产阶级左派特征之大全。圣母症,肌肤饥渴症,xenophilia,self-rightuous,受迫害妄想,内斗狂热,分不清梦和现实,歇斯底里。关键词:贱+笨
导演给这对夫妻的各种细节实在是太符号化了,政治意图无可掩藏。
7.结论
看似光鲜丰足文明的家庭就这么被攻陷分解了,而且逻辑上无可避免。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抵抗呢?
其实影片开头就给出了答案。首先是神父,其次是两个粗鄙暴力的男人,三个阴沉的男人没有一点现代社会气息,但是组织严明思想统一决心强大,提着19世纪末级别的武器,像猎杀野兽一样hunt them down,就足够把他们赶走了。他们就是在别的地方被赶走,才到这里来的。
8.花絮
伯格曼剃了胡子头发,像极了T-bag。
扮医生很容易,吃雪糕的时候别扔棒棒,留着做压舌板。
在盆景湖里面游泳的女杀手老吃雪糕,背后有伤疤,显然也是在别家被发展起来的小孩。
搬砖砸人的小女孩,大人问她要什么生日礼物,她说要个”水族箱",叙事逻辑上她不可能知道有水泥盆栽的那个水族箱,但是这个回答还是很惊悚,毕竟她已经去地下参加过组织活动了。以后一定是组织的栋梁。最后给爸爸送酒的时候,看得出来她是知情的。
女主人关于玩具熊训女儿那一段,简直是西方左派语言之大全。
4 ) 让人压抑的Borgman
刚开始没有明白为什么归类于惊悚,看完确实觉得惊悚,这并不是缘于某些镜头和拍摄手法,而是归于内心的恐惧。
影片开始对Borgman一伙的追捕共有三个人,有两个我没想角色设定的原因,印象深刻的是另一位神父,为什么会有神父?神父出发前做了祷告,后拿着枪(应该是枪吧?没记错的话,我也不想马上看第二遍,无所谓什么,反正就是个武器)出门,一般来说神职人员对待有罪的人都是以引导的方式,即便这个人罪大恶极,何况手中拿着武器,明摆着下了决心去消灭他们的。到了树林,找到Borgman藏身点,其中一个人用铁棍穿刺地面,神父觉得这样太慢而取了斧头猛砸,比另外两人更加显示了对Borgman的愤恨,这实在是有悖于神父该有的行为。
Borgman为什么没有对敲开的第一户死磨硬赖?和第二户的区别在哪里?这是我的疑问。
瓦解了第二家人的是Borgman还是他们自己?
如果Borgman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门口,他们的生活会如何?
Borgman仅仅说了认识女主人,但是把名字和之前的职业都说错了,这么明显的错误,男主人还是质疑了女主人的忠诚度。这是因为男主人的个人经历?还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共同经历?还是他的个性问题?
整部看起来好像是由于女主人对Borgman一步步的妥协造成了家庭最终得瓦解,但开门的是男主人,最开始产生质疑的也是男主人。
女主人接纳Borgman是出于善良吗?我没想明白,也许开始确实是吧。一个自以为正确的决定,导致了无法弥补的后果。那之后整个剧的发展变得原来越荒诞,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说这是情理之中,也是让我惊恐的地方,因为戳中了我的邪恶面。有时候一个微小的质疑、偏见、不信任等等,会在自己不断浇灌下生长,长到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地步,变得狂躁,变得歇斯底里。片中,这种负面情绪在Borgman、女主人和男主人的精心呵护下变得越来越庞大,最后伤害别人,然后自我毁灭,伤害的人如片中无辜死去的园丁夫妇、应聘者还有医生那样,随后都被栽在湖底,一个远离那所大房子的地方,我把它理解成种在了记忆最偏远的那个分区里,自我毁灭就如男女主人一样。
孩子们。最小的女儿从小就展现了冷酷邪恶的一面,被撕裂的Teddy,面无表情的杀了受伤的应聘者。暗示这些情绪滋长都是从幼年开始的吗?人之初,性本恶吗?
其实Borgman自始至终都没有过多地去左右这所房子里住着的人的想法和行为,只是任由他们发展下去。
不想回忆片子,也不想写了。整部片子看的很压抑,让我看到了狂躁、焦虑、多疑……的那些自己讨厌的自己。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祷告,如果把Borgman看作是这些负面情绪狡猾伪装的话,那就很好理解影片开始神父的行为了。
阿门!
5 ) 《博格曼》
《艾玛·布兰克的最后日子》后看的第二部亚历斯·冯·华麦丹 Alex van Warmerdam的电影,真的好爱他。
感觉他的风格介于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和欧格斯·兰斯莫斯 Yorgos Lanthimos之间,现实到荒诞、隐喻的程度、暴力形与核。
没有相互比较的意思,不过荷兰怪才这部影片显然有着一种莫名的代入感,这种感觉在前作是没有的。同时那种潜暴力也从形式变成了意识转移及外化。
6 ) 魔鬼的邀请书
听说过“死亡音乐”吗?被称之为魔鬼的邀请书。“它的旋律是人类不能承受的巨大的悲哀,它能把你的心脏推向死亡...那种旋律就像一个死人在唱歌,一个死魂在弹奏。”很多人因此患上精神分裂、抑郁症,甚至自杀,所以被查禁长达13年之久。这部电影就是一封魔鬼邀请书。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所谓“深刻”的隐喻、对阶级本质的挖掘、对人性的揭露(全都是替作者找一个正常人可以接受的支点),也暂且不去研究故事逻辑上的硬伤、情节符号式的僵化、人性处理的极端偏执,单从整部片子的氛围,就可以感受到作者骨子里深深的恶意,这已不能用“恶趣味”来简单概括了。这种深深的恶意所建构起来的巨大的负面能量是一曲“死亡之歌”,通过影像辐射下来,蔓延之广、覆盖之强、影响之大是观影前所不能预料的。。 1分的分数完全不是从“电影”艺术水准的角度,就其反人类的程度应该给负分,严重不推荐此片。
7 ) 《博格曼》:诡异的背后
(芷宁写于2014年7月5日)
想要看温情脉脉的人,大抵不会来欣赏荷兰怪才导演亚历斯·冯·华麦丹的作品,影片《博格曼(Borgman)》堪称一部骨子里都透着诡异和冷冽的影片,开片没多久,观众就会被一种强势而奇特的叙事方式吸引到这个看似古怪的故事里,片中每个人的行为,按照常规来解释似乎有点说不通,但按照他们所代表的符号和意象来看,又似乎都合乎情节和逻辑。
全片有一股冷漠犀利到骨子里的风格,不时还闪现着鄙夷和戏谑的味道,人性中潜在的暴力部分在这部影片中被合乎情理和逻辑地由意识转化为行为,而且来得干脆利落,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那种仿佛从底层冒出来的野蛮和暴力,有着推翻一切的摧枯拉朽的力量,更有着稀奇古怪的迷得住后来者的气质,于是加入闯入者阵营的人越来越多,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横行于世。
其实不论外力如何强悍,看似完美优渥的上层社会家庭其实早已经暗藏危机了,女主人曾忧戚地表示过:“一些东西把我们包围了,一些在我们之外,随时会溜进来的东西,一种温暖,宜人的温暖使人陶醉,也令人困惑,温暖之外就意味着伤害”,而且她认为他们目前的生活是幸运的,但“幸运必然会带来惩罚”。她之所以这样认为,大抵和看上去美满幸福的生活其实都有个易碎的壳有关,这样的生活看似恒久远,其实一敲即碎,经不起任何挑逗和试探,更何况蓄意破坏,男主人是个事业成功的傲慢的家伙,但他的高职位可能会在顷刻间化为无有。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永恒,于是,影片开始没多久,女主人就带着一颗“悲悯”的好心收留了流浪者,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而这些虚伪和脆弱,在带有鲜明的目的性的人物前面,就更显得荒唐而可笑。
片中关于社会和阶级的解析有着冷人惊悚的冷硬风格,博格曼这个流浪汉带着一种原始的覆灭的气势来到这个光鲜富足的家庭,不是为了一餐一饭、一份园丁工作,他有着庞大的计划和目的,他忙于给可以发展的人灌输理念,他忙于激发孩童心中的原始恶,当最小的孩子将杯子递给父亲时,她的眼神已显示出她知道那杯子里有什么,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设定。片中关于暴力手段的表现,有种恐惧而冰冷的诗意,如人体水泥盆栽被丢置湖底时,仿佛一株株水草般飘摇,再如老头给小孩后背动手术植入东西时的画面,带着股子彻骨的寒冷,仿佛在做一种基因上的重组,一种切实的洗脑,一种身份上的彻底改造。
的确,博格曼的目的更大,他要做的并不是占领这座豪宅,当他们蛮狠地扼杀了生命、“改造了”花园离开时,带走了这家的三个小孩,博格曼的队伍又壮大了。片中有段戏表现了在花园里的舞台表演,仿佛各种符号和意象的表述,其中那个有芭蕾功底的女人,观众曾在她游泳时看到过她后背的手术伤疤,大抵她也曾是光鲜文明人家的孩子,如今作为团体死忠份子的她,仿佛是那三个孩子的未来。
看这部影片时,想起的了布列松的话:“你不能束缚观众,而是要让观众爱上你。你必须让他爱上你表达事情的方式。也就是说,用你喜欢的观察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去把这些呈现给观众,让他也能感受到这些。”亚历斯·冯·华麦丹做到了这点,他没有束缚自己,更没有束缚观众,虽然他的电影诡异而古怪,但在细思回想时,又不能否认可以接受这份诡异和古怪。
(杂志约稿)
8 ) 审视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部完全不在计划之中的电影,电影的播放机构临时调换了影片的顺序,导致这部原本晚8:30播放的电影提前到了6:30。刚开始播放的时候,由于还在反应换影片,以至于木有注意到片头介绍男主背景的字幕。看片名还以为是科幻片......
男主以一个乞丐的身份进入了一个富裕家庭的生活,这一家夫妻和睦,有三个孩子。博格曼希望这家的男主人Richard让他洗一个澡,被拒绝,他就说他和他妻子有关系2,被暴打赶出。此时,博格曼、已经让这个家庭出现了最初的裂痕与不信任。Richard的妻子可能是出于人道让他洗了个澡,然而男主赖在了他的家里。
女主不想让丈夫发现男主在她家的存在(因为她的丈夫已经开始怀疑),但男主却一直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她做梦她的丈夫对她施暴,她开始需要一个保护她的人,她让博格曼留下来,她需要一个理由,园丁夫妇成了最早的牺牲品。
女主为园丁的离开感到惊恐,而博格曼以新园丁身份的归来加剧了这种感觉,她变得暴躁,他的先生也因为工作不顺变得如此。由于这个原因,家里的保姆也背叛了他们,最终女主的丈夫和女主先后离开,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消失了。
影片最后,男主和他的同伙,带着这个家庭三个孩子,走向森林深处,他们的命运,留给人们去想像。
影片的前段,看似都还比较合理,除了女主过于热心,以至于真的以为她和男主有什么关系。但到了后半部分,有些片段开始变得夸张,不合逻辑。或许如影片的文宣所说,他希望人们发现,博格曼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种元素会突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打破我们宁静的生活。而我们对其的合理的、符合常理认知的应对,却招致灾难性的后果。或许女主最后都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家庭变得如此(或许发现了,她不让家中保姆的男友暂时住在家中,但这反而让情势恶化),因为她就在剧中。或许这布影片给我们一个机会,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无法看到其全貌,以及其中的联系。(然而看完以后我也并没有看出什么TAT,只是很压抑)
牛片,华麦丹功力不减,谜一般的叙事,浓黑。
它不应该被解读和分析 单单是那些惊为天人的片段就足以构起它的精彩 还有 不要老扯到《定理》和《失魂家族》 我觉得它们不是一码事
从小孩子抓起
有必要这么装逼给这部毁心情的破片打七点多分吗?觉得哪点儿拍的好,写个影评出来啊!
华麦丹的电影依然带着阶级性。最后的结尾甚至有点反文明的感觉。整个电影荒诞、冷静的暴力。单从情节上也有蛮多有趣的地方
片子略长...Annet Malherbe出场后故事便更离奇了,几株水尸植物真有趣.一贯的戏中戏和角色扮演游戏,北方小镇森林隐者和欲望,夺命裙油画家,小东尼夺子谋命,梦幻格林一路杀人和梦魇恶魔Alp,艾玛法兰克狗狗杯子!各种元素一一再现.真正的“登堂入室”,而结局一大家子再加上小孩保姆竟又如此温馨有趣.
坚持看下去的理由:搞清楚这些人到底想干嘛、女主究竟有多蠢、究竟是残忍的人性还是降临凡间的神性、寓意究竟在哪儿;当然,我尽可自圆其说成《定理》失败的致敬作品,可惜连自己都无法说服。
【C+】莫名其妙的过度信任,完全侮辱智商的计谋,别跟我扯这片重点就是讽刺人性剧情只是幌子云云,表现人性和深刻就代表故事上基本的逻辑和常识都得丢了?没那水平就别瞎编行么。
恶魔侵入并由内而外地实施家庭解体(所谓从内部击破阶级敌人?),其中种种步骤虽精巧但背景和前提都太超现实,如果往《狗牙》的方向想那政治意味也太浓了,但画面构图确实有种吊诡奇异的美感。
不明白但好過癮
技巧与主题之间存在悖论。主题是解构埋葬资产阶级家庭,嘲讽资产阶级家庭的脆弱性,技巧是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推衍,因果叙事链条紧密至毫无缺隙,每时每刻都维持着神秘与悬念,如此强度的观赏性使得观众无法移情于谋害者与受害者的任何一方(只对下一刻发生什么好奇),极大地削弱了主题反思的深度。
拿资产阶级空虚生活下刀的BUG版【滑稽游戏】,我已经对这类电影节系冷暴力电影产生抗体了,开放式的文本,猎奇性的冷暴力,把故事做成一场关于人性的荒诞实验,甚至无视一些叙事逻辑上明显的硬伤。剧作上很多东西本来就想让观众自己过分解读,这不是逼大家连BUG也一并思考了吗?★★★
从几个镜头看出了北方小镇奇谈的感觉。但剧情比那个诡异好多。整体隐喻什么的太多了,感觉故事和犬齿之家有点像
紧凑,情绪控制号,感觉还是像穿了旧衣服一样。
尘归尘,土归土,还是原始社会好。不是哈内克,不是布努埃尔,现代化是一种病,博格曼想要回归一切秩序、准则、契约、身份厘定之前穴居人的生存状态。
年度蛇精病电影!大惊喜,导演绝对是疯人院里跑出来的天才。打破所有逻辑却让人乖乖信服并且一边大笑一边心寒。
第77人看过。
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制造了一出封闭环境下的荒诞剧,仿佛人物源自荒诞,出演荒诞,忽略荒诞,走向荒诞,一整个荒诞的循环。非常多可以解读的符号和象征手法,再次感叹创作者的想法之不寻常。流浪汉被宗教和猎手驱赶,寻求富豪的庇佑进而逐渐瓦解富豪家庭内部的结构关系,顺便繁衍和传播下一代,然后出走,完成一个循环。特别是在豪宅内对上流阶层虚伪的讽刺,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恶意。伯格曼也就是卡米尔是化学家,是催化剂。他给人下药,但是要人自愿上钩才行。就像夫妻俩各自所思所想根本形同陌路,也没有意识到自家花园已经被地精们掀翻了天,他们无法注意到眼前的荒诞,这种社会性的冷漠,在孩子们身上也得以体现。PS.看了蓝光原盘里的删减段落,更加体会到一种类似邪教意识流传染的形式存在。
神奇的药水,神奇的手术,神奇的人物关系,面对如此繁多的隐喻,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看到住在森林地下的穴居人,联想到帝都的胶囊公寓,全片穴居人夺取地上富豪人家的故事主干,难道是在讲阶级之间的斗争?
华麦丹的入侵,不过感觉离我很遥远,不太喜欢这部,还是更喜欢看华麦丹的家庭伦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