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独裁专制的政体下,诗人因写诗获罪的比例,远甚过一般性的作家。单苏联时期就可谓数不胜数,古米寥夫、曼杰什坦姆、茨维塔耶娃及帕斯捷尔纳克等诗人,都饱受当局的凌辱与迫害。即便高唱赞歌的马雅可夫斯基也以另一种绝望的形式自杀。我国清朝就有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诗人即被栽赃陷害,遭来杀身之祸。
诗,为何成了首当其冲的让独裁者惧怕的文体,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我粗浅的理解,还是因为诗章简短,深具韵感与意蕴,便于诵记,易于流传,一经传播,便不可泯灭,至少人们可烂熟于心。
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往往就伴有农民起义前流传的打油诗,这种号召性,是其它文体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精心设计把“造反诗”置入鱼肚里,然后装着不经意剖开,迷信下鼓舞的号召力,可谓一呼百应,最典型的就是东汉末年张角到处散布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跟秦末陈胜被逼无奈下所吼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出一辙。
从这个意义上讲,诗,让封建统治者恐惧,也理所当然。但另一种情况则是,当有人利用公权力欲达到一己之私,便会利用诗作罗织罪名,当作置诗人于死地的活靶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比如伊朗库尔德族导演巴赫曼·哥巴第的《犀牛季节》(2012)。哥巴第以他的电影创作,一直在为库尔德人吟唱和证明。1979年伊朗爆发了推翻亲美巴列维国王的革命,身为库尔德诗人萨赫尔被指控写政治诗、反对政教合一的制度及与敌对势力相勾结,罪不可赦,判处10年刑罚,实则他被拘禁了30年,其妻米娜(莫妮卡·贝鲁奇饰演)也坐了5年的牢。
1979年至2009年,这三十年中,萨赫尔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库尔德族诗人,变成了一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而消失了的诗人。其实,萨赫尔根本没写过所谓的政治诗,一切不实的指责纯属于“莫须有”。1977年,他出版了诗集“给我亲爱的希林·米娜--《犀牛的最后一首诗》,风靡一时,却成了他诗歌的绝唱。
“土地打开怀抱,印下你的痕迹,他们宣布你的死亡,无论你是死亡,还是活着,没有你知道,闭上你的嘴,顺着你的肩膀,攀爬这墙离开……”这是一个诗人的声嘶力竭。到底缘何遭此不幸,仅仅是库尔德族及诗人的双重身份,还是另有隐情。影片从凛冽诗意的视角,淡淡地呈现一个不能见光的残酷一角。阿克巴尔·雷扎伊,革命前,只是诗人萨赫尔的一名随从人员,他年轻富于野心,未得势前,总是含而不露。
他迷恋诗人漂亮的妻子米娜,他曾偷偷向米娜表白,遭到了米娜的喝斥,还挨了萨赫尔家人的一顿打。这种伤痛不去的记忆,一旦复燃必是致命性的,如同中国“反右”“文革”这样的政治性运动,公报私仇便不可避免。伊朗革命后,阿克巴尔·雷扎伊已跃升为秘密警察官员,他指使手下以革命的名义逮捕了萨赫尔及其妻米娜。并用尽心机想让米娜就范,都被米娜拒绝,但还是遭到他的凌辱,且此时她已有身孕,不久,即在狱中诞下女婴。
“米娜,我可以给你自由,我们可以在一起。”5年后,在阿克巴尔·雷扎伊特殊关照下,米娜拿到了护照,领取了丈夫萨赫尔在狱中的死亡通知,并出走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多年后,以上校官阶退役的阿克巴尔·雷扎伊也随之赶到伊斯坦布尔,请求她跟他一起生活。
三十年后,被“死亡”的萨赫尔释放后,循着米娜的足迹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找到了米娜的住所,但她正准备前往欧洲。此时,已老迈的诗人并未叩开米娜的家门,他在犹豫中无法前行。
其实,寻找是一个跟自己对话,慢慢找回旧时光的过程。影片用闪回的形式,丝丝再现诗人过往的生命历程,让人唏嘘之余,只有徒生无力的回天之感。谁也无法让时光倒流,除了徒叹奈何,又能怎样。旧的伤疤未愈,新的伤痛又起。老诗人碰巧跟已经长大的女儿相遇了,但女儿为了凑足妈妈前往欧洲的费用,只得出卖自己的身体,却遭到报复,幸而遇到诗人的搭救。
问题是,他不知道眼前的就是他的亲生女儿。直到他醒来时,看到了她的纹身,那上面纹有他当年的诗:“如果谁玷污过我的血液,我的手不会放过我的静脉”。她说这是我爸爸给我留下唯一的东西。此时,他才恍然大悟。
老诗人所受的苦难,倒让我想起一个类似的问题。大背景下的芸芸众生,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碰得头破血流,那些不去指责制造罪孽的本身,却要让一个创作者去承担一个大时代的痛苦,这既荒唐,也毫不理性。轮到他自己试试看看,恐怕早已逃之夭夭。有的人善用嘴巴说道,该得的都得到,什么缺损也没有。而有的人是用一生的生命去默默践行,所饱受的苦难,是那种言行不一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比如有人说钱钟书没有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借此指责他的迎合,未免太过轻弹。一个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甚至连皮带都不知系的人,你让他怎么去“抗争”。噤若寒蝉的他,不想让时间浪费,无非只想好好做下学问,这才有了他的研究巨制《管椎篇》。这是任何时代下一个创作人最基本的安身立命的想法。
至于他的作品优劣与否,这是另一个学术问题,而非人格问题。我以为,民国时代最好的长篇小说仍是《围城》(由黄蜀芹执导的同名电视剧,应是至今最好的电视剧),中篇小说最棒的是张爱玲系列,短篇小说则必属于鲁迅。萧红的《呼兰和传》及茅盾、老舍的几部长篇及短篇《月牙儿》、庐隐的几部短篇,都是佳作。这是题外话。
《犀牛季节》一片的最后,米娜终未与老诗人相聚,便匆匆坐上了开往欧洲的轮船。她的回望与迷离,甚至之前曾经跟老诗人的对视,对于她来说或只是一个回光返照的假象,因为她根本不相信他真的还活着。他时时穿梭于日落、小巷和雨中的空茫无依,犹如他体验行走的一种存在方式。哪怕海边那一瞬恍惚如她的微笑,这带给他的慰藉,也不如带给他的空前失落。影片的冷色调,犹如置身于无际的寒冰荒原,透出一种彻骨的寒光,总是翻滚着老诗人不息的诗潮。
“地球是一个固体的盐块,犀牛低下头舔舐,在空空的嘴中,慢慢咀嚼……”老诗人找到了同样老迈的阿克巴尔·雷扎伊,相视无言,一切了然,上了车,听任诗人开着车奔驰于茫茫荒原,并冲向大海。
他静视挣扎的阿克巴尔雷扎伊,几乎毫无表情。葬身于大海,想必这是时光最好的绳索。只是这种结局纯粹出于诗人的想象,还是确有其事,不得而知。但阿克巴尔·雷扎伊终将远去,而诗人的诗作注定永存。
2016、5、30
这个复仇故事的原型很亲切,起因是两个男性对一个女性的争夺。有网友提到张艺谋的归来,也有相似之处,但归来更多指向政治运动,而本片更多指向个人-人性。司机像哈姆雷特的叔叔(也像狮子王中的刀疤),而性感女神成了贞洁版的往后,老国王借尸还魂,与篡权夺位的叔叔同归于尽。男人之间对权力财富女人的争夺,在这部电影中被放大或者凝缩为对一个女人的争夺,当然其他部分也是有的。这个故事是否有政治隐喻,是否与伊朗历史有关?乱伦的危险和俄狄浦斯情结有关。
导演的道德立场是非常坚定的,批判伊朗革命,烧杀抢掠,颠倒黑白,小人得势的年代,不堪回首。原本恩爱幸福的夫妻遭人拆散,诬陷入狱。女主人在狱中遭受强暴。
超写实
电影中最令我困惑的是动物的隐喻。
犀牛,这个意象出自诗歌。“
前段犀牛意指大时局动荡下任人宰割随波逐流的孤势群体,后段则为个体灵魂于冷漠疏离生存环境中的黯淡消散。 ”
犀牛本是胆小无害、不伤人的动物.一般来说,他们宁愿躲避而不愿战斗.不过他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异常凶猛,往往盲目的冲向敌人。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女儿发生乱伦,他第一次流下了泪水,悔恨自责羞愧,而这一切都是由司机造成的,复仇的怒火冉冉升起。他始终没有与妻子和儿女们相认,在妻子将他的诗刺上他的背后,他也没有勇气与妻子相认,30年的分别,如今的妻子已经走出了曾经的悲痛,即将前往欧洲开始新的生活,他不愿让自己的出现撕裂几乎修复的伤口。
车载着诗人和仇家双双赴死,沉入海底的还有一头犀牛。
乌龟隐喻时间、忍耐;棕马侧头看过来的纯净黑瞳,是少女真挚却宿命的敬献;倒地的犀牛,意指仇人之死
马伸进车。马和汽车,极不协调的组合,马的脖子伸进了车内,奋力挣扎却不得逃脱,马的眼睛清澈如水,晃动的镜头,紧张不安的音乐,无不烘托乱伦的悲哀。
乌龟,可以联系《乌龟也会飞》,乌龟背着重重的壳,这个壳是这个民族遭受的巨大苦难,而飞意味着一个民族要翻身。乌龟雨落下,和诗人一样蒙冤入狱,从此背负沉重枷锁而不得脱的人如此之多。诗人在狱中将一只乌龟仰面朝天,乌龟僵直静默了好一会儿,突然开始动作,翻了身。
水蛭
摄影
特写镜头很多,人脸部表情,镜头的凝视像是要看穿人心。大面积的阴影四分之三的留白是人脸。
全片的影调是黑棕色的,一如干裂的泥土,黄沙漫天,阴云密布,看不见希望。树林里,黑色的枝桠交叠地映在车窗玻璃上,这后面是司机的脸,嫉妒是人性扭曲。
伊朗电影 犀牛季节 2012年拿过摄影奖。但只能找到720*480画质的资源,实在脑补不出原片摄影风格。 原著是一位伊朗诗人的日记,加上伊朗电影的某些特性,节奏慢是肯定的。节奏慢的好处是能展示更多情绪,或者说用情绪来沉浸式观影。坏处是容量有限,很难描述宏大的背景。 偏偏 犀牛季节 的大背景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用现实和过去两条线平行剪辑。至少前20分钟是很让人担心的,因为都是铺垫,加上平行剪辑,乱,严重怀疑容量不够。 88分钟全片看完,节奏还是慢,但后70分钟明显在加速。因为有坏人了,有坏人就有矛盾了,加上革命这个大背景。如果只是这些常规元素,配上这么慢的节奏,那必须烂片。好在电影把点落到了人性上,还用爱情来解释这种畸形人心。 好比一座山砸了下来,最后砸出了一个针眼。 真是惊心动魄脊背发凉。尤其是刚刚被各种曝光的张玉环和宋小女的感情细节,竟和电影如此吻合。
我愛妳,從妳我年少之時;我愛妳,無論妳是否飽經滄桑;我愛妳 ,是我能給予妳所有一切能說與不能說的秘密····
题材凝重,画面凄美~
诗意悲情的复仇故事,导演却有意放弃了戏剧张力,用爱人朗诵的一首首诗歌串起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剧情没有选择过多的困难和仇恨,而是漫长的三十年时光打磨之后留下的,命运无法改变,仇恨渗进了骨子里,但依然没变的爱情最后却阴差阳错的成了一个美丽又无奈的秘密。★★★
女神还是美 片子真文艺
这部比较和我的口味,诗意的画面和凝重的沉思,诗人的真实和幻想一点点流逝,生命消解,命运绝望。
#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神作啊!老塔-锡兰这一门的最新作品。#2013个人十佳#
巴赫曼·戈巴迪大变身啊。摄影比锡兰的还要棒,以至于唯一一次考虑要截屏,而且一截就停不了,但声画空间、情绪营造以及叙述力道与锡兰一比都要差上一筹。几幕超现实场景:雪夜落乌龟,马头伸进汽车,旷野上奔驰的犀牛。
就算你壮阔胸膛不敌天气,两鬓斑白仍可认得你。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部电影里的隐喻,但我依然喜爱电影的被时间残忍地刻上刀疤的柔情,那些不知所云却精美绝伦的写意超现实画面。深沉、温柔,而有力量,这是在说电影,也在说贝鲁奇的沧桑。必然2013年十佳备选。
可以想象到诗人日记里的浩瀚意境 从天而降的乌龟。。倒着飘散的雪花。。。
各种晦涩的隐喻,用力的拍摄,却因为狗血的剧情而装逼失败。女神的光芒也没有办法拯救。监狱里下乌龟雨的那幕,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在伊朗乌龟也是王八的意思么,然后就不负责任地笑场了…PS: 女神,知道你胸大,也不要场场必脱啊…
阴郁的装 缓慢的假 伪文艺! 浪费时间,只有摄影技巧可以拜会。
爱情只是泡沫,现实的残酷才最真实。
2013/3/24 2150 The Grand
胸口一直钝痛。
戈巴迪被锡兰附体了。非常难看非常牛。
三星全给摄影,剧情倒扣一分。。。所谓文艺片真心不能只是形的拼凑,装逼遭雷劈呀~
没看明白
充满无边无际的痛苦
在filmex看的。犀牛之雨啊。。。
留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