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伪耶稣的荒诞一生
从前,布莱恩是他的拿撒勒母亲和罗马百夫长的私生子。
当时,百夫长丢下母子一走了之。
因此,他与罗马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正好,他在角斗场贩卖动物内脏时,加入了抵抗组织“犹太人民阵线”。
首先,他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罗马人驻营内写满了抵抗标语。
自然,他被士兵追杀,千辛万险逃离了敌手。
然后,他又去参加绑架彼拉多老婆的行动,不幸被俘。
还好,他利用彼拉多的疏忽,再次逃了出来。
可是,罗马士兵竟然搜查到了“犹太人民阵线”的本部。
刚巧,他从屋里跌落,掉在一座讲台之上。
趁机,他伪装成一名演讲的人,大声宣扬他听来的生活哲理。
很快,他的听众越来越多,被奉为导师,信徒们坚决不肯离开他。
这样,他鬼使神差地被当成了弥赛亚。
不幸,他再次落入罗马人之手,被判钉上十字架。
万幸,在他情人的号召下,彼拉多选择了他,作为被赦免的一人。
然而,另一个人被误认作是布莱恩,他没能获得赦免。
这时,他的亲朋好友和战友,一一前来送别,但他很失落。
最终,真正的耶稣告诉他,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
幕落,十字架上的人们集体高歌。
是的,这就是拿撒勒人布莱恩的一生。
这是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但主角不是耶稣,而是一个冒牌耶稣。
可是,在这故事主线的背后,是极端的荒唐。
各种反抗组织各自为政,像英国各派政党一样争吵不休。绑架行动由于互相争功,自相残杀。一个行动派也没有,除了会开会,就是会自杀。最后领导人还对十字架上的布莱恩宣读了荣誉报告:“安心赴死吧,你将成为新世界的先烈,我们永远铭记你!”
当时讲道的都是什么人?疯子,疯子,还是疯子。就是在这群人之中,耶稣脱颖而出?
下面就给出了答案:布莱恩随便说了几句道听途说的哲理,就被狂热的信徒膜拜为先知,不论他如何解释,都改变不了信徒们认定的死理儿;无论他做什么,都成了“神迹”。通奸的马提亚以私人事务为由,拒绝回答自己是否是处女,而信徒们想当然地认为他就是圣母玛利亚。
罗马人也没有一个靠谱的:
负责领犯人去十字架的罗马公务员,态度无比温和,脸上保持标准微笑,简直是拿犯人当顾客,又像是奥运村的志愿者。
文官笑嘻嘻,武官板着脸。巡视的卫兵因为布莱恩拼错了语法,罚他写一百遍标语。
最后那个开玩笑的人被当做布莱恩释放,他怒斥道:“罗马人都没有幽默感的吗!”
其实不然,对于吐字不清的总督彼拉多,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不在看他笑话。
其他的无厘头笑料,要比这些讽刺性的笑料更多,也是Monty Python的特长,就不一一列举了。
2011-10-21
2 ) see the bright side of the life
打开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了 知乎有位答主推荐了十部电影,我挑了其中的这部看起来想看的。
推荐原因是,荒诞的喜剧风格,表现宗教的另一面。
不知道为什么布莱恩喊做妈妈的是一位男性。其中有一幕是 一个人因为说出耶和华这个名字 要受到被人们用石头打死的惩罚。其中应和的民众中,一部分是女扮男装的人们在起哄。
1979年上映的,已经做了外星人的场面,飞出地球受到撞击又飞回来......挺搞笑的。
布莱恩不愿相信自己是罗马人,因而加入了犹太联合组织,想推翻罗马人的统治。然而这一组织的领头人,是一个,光说不做。让别人冲在前面做有生命危险的事,自己退在后边。当布莱恩遇到危险,甚至最后要死之时,也只会表示缅怀和尊敬,不去救他。
布莱恩在躲避罗马军队的搜查时,在演说家的地盘说了几句话,被人们当做伟大的智者而时刻追随。
电影最后他的命运似乎不会再有变数,此刻周围的人唱起了歌。似乎要乐观面对现在的情况。也随着这个歌声,影片结束。歌词里听的最清楚的一句就是“always see the bright side of the life”。
3 ) 神是从哪里来的……
——神是从哪里来的?
——神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在电影里,布莱恩不过就是个傻蛋、笨蛋、蠢蛋而已,但是就是这个一个被人犹阵线利用的木偶,竟然成为了神,这是怎样的讽刺?!
——让我们自己反思自己吧,让神走下神坛~
——神的存在不是其本身,而是我们的尊崇、叩拜和迷信。
——也许只有布莱恩自己是清醒的,他感到了悲哀并对众人而悲哀,这倒真使他具有了慈爱的神的某些可能。他说:“永远不要追随别人,不要相信别人告诉你们的,你们是特别的一个人你们自己。”他还说:“生命本没有/也不需要超越于其自身意义的意义”。——哦,这当然不是布莱恩说的,而是编剧哥说的,编剧哥,你太有才了!!!
===========
附:他不是艺术,但他,绝对是个异数。他叫做Terry Gilliam。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64904/
4 ) 恶搞精神
好久不写东西了。本来只想写个短评,但发现想说的有好多好多。
电影里的很多片段之前都看过,但今天才完整地从头看到尾。 还是Monty Python一贯的恶搞至死,绝不放过任何形式的严肃,从民主到宗教再到死亡。
一直觉得恶搞是一种出离,彻头彻尾的恶搞简直就是一种无我。想象一下当你被凶神恶煞地君主威逼,或是你被钉在十字架上危在旦夕,你还忍不住想笑,纯粹就是觉得好笑。那一刻你俨然成了自己的上帝。
或者换句话说恶搞本身就是一个权力不对等的游戏。比如我一直觉得要想改变或demystify一个固有观念时,笑话就是最好的武器。这种权力是心理的,并不是真实的生杀大权。事实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最高权力者或机构最希望所有人虔诚,而虔诚是绝对不允许半点幽默的。但我们都太熟悉,就是这种平日里最严肃的人或事物才是笑话的最好题材。所以恶搞文化是草根的,是大众的。因为笑简直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原始冲动,而越是想遏制别人发笑的人会越发显得可笑。想要看一个民族多自由,我觉得应该看看它能容忍什么样的笑话。
恶搞文化本身也会走火入魔。只要搞笑一切都可以。于是不仅宗教,甚至人的一生以及全人类,整个宇宙的存在都会变成一个笑话,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经历无穷无尽的解构。这一方面显示了这个世界确实足够荒谬,但另一方面也气死了许多认为life is a joke but I didnt get it 的人(这可能是我想到的最悲伤的故事)。好了好了,另一方面说,是稀释了所有的严肃情绪吧。以前是上帝死了,现在严肃情绪也要死了,这样真的好吗我也不知道。
也许是我多虑了吧,喜剧也只是形式,是弱者的一记还击或是一个安慰,亦或是一个纯粹的心态,没有目的没有功利。就像是一个游戏,好好享受过程吧。所以还是很爱巨蟒,爱他们被挂在十字架上一起唱那首经典的“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最爱他们的时候是当Graham去世时看到他们几个人在葬礼上重唱了这首歌,真是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人生如此艰辛,所以实在是欣赏和珍惜幽默感,特别是在经历了许多磨难后还能跳出自我的欲求去享受一个真切的大笑。
5 ) 被恶搞的并不是人生
时光网评出的50佳英国戏剧电影中,巨蟒剧团就有两部上榜,《巨蟒与圣杯》以及《万世魔星》,相比前者重点突出而多线并行的叙述方式,这部电影的中心显然就是充分恶搞布莱恩的一生。开头煞有介事,东方三博士跟随星星的指引来拜见圣婴,岂料走错房门,莫名其妙地给布莱恩许下祝福,虽然他们之后找到了真的圣婴,但布莱恩注定要因为这放错的祝福而成为“幸运儿”。但布莱恩是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的普通人,众人莫名其妙赋予他的神圣身份在他眼中只是麻烦的标志,他想要摆脱而不可得,一旦他被贴上了“救世主”的标签,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属于自己了,这或许对他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原本没有承担“救世主”职责的义务,也不具备“救世主”的资质。而这些疯狂的场景也让我们充分见识了一把英国版的莫名其妙的“宗教战争”。我们知道布莱恩的身份是“救世主”,而这个误会已经无法解除,自然会想知道他是否最终像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却并没有让布莱恩像耶稣一样得到重生,只是用一曲“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给电影的荒诞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许真如歌词所写的那样,布莱恩骑士并没有从东方三博士或上帝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利用或者不利用“救世主”的身份对他而言不过是像早餐喝牛奶还是果汁一样稀疏平常的选择,而他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这也就意味着任何结局对他来说其实都是合理的。巨蟒剧团或许恶搞了圣经,但并没有恶搞人生,因为人们无法选择如何出生,却可以选择如何生活,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不会因为其他人的“恶搞”而贬值的。
6 ) 从尾到头的笑笑停停
让我们从结尾看起吧,在影片的结尾,钉在十字架上的Brian和伙伴一起唱到“总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哪怕你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 - - - - - ”,二三十人被钉在二三米高的十字架上,裸露着上身,头顶着烈日,也许明天,最晚后天就会死了,可是大家快乐地唱到“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我忍不住笑,笑了一会儿停了,镜头越拉越远,山顶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显得有些肃穆和庄严,可是他们仍在用和声唱歌,想了想又忍不住笑------。
再往前看,凯撒大帝本来要释放Brian,结果罗马士兵问“谁是Brian”的时候,一个人开玩笑说“我是我是”,真正的Brian说“我才是我才是”,于是十字架上的人全部叫起来“我也是我也是”(还有人说,“我老婆也是Brian”)。结果假的Brian被拖去释放,他一边还嚷嚷着“我开玩笑的”,真有良心。
继续往前,Brian为了躲避罗马士兵的追捕而在街头布道,每人相信他,结果他要跑路之前,对别人漠不关心地说“我不知道”,却并当作带来了上帝的指示,至此,越来越多的信众追随着他,无论他说“滚开”,还是在逃跑的时候掉下的破鞋,都被当作神的指示。他一路跑,不愿做莫名其妙的“弥赛亚”,信众愈发觉得他谦虚谨慎,神秘伟大,愈是深信不疑。我想起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例子,笑到不行。
如果用当初解剖周星星的论文的热情,我们可以在这部电影身上解剖出反领袖崇拜的心,反盲目追随的肺,以及反宗教狂热的肝等等,但是在我看来,导演就是一个顽童,把从小到大所受的宗教教育全部嘲笑一便,谁说耶稣不会是罗马人?谁说玛丽亚是处女?谁说耶稣真的能治愈麻风病人?谁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不曾想过逃跑?谁说一个男人不能做洛丽塔,并且享受怀孕的权利?
继续往前,影片的开头,原来Brian是耶稣的邻居,他曾在出生的时候被远道而来的占星术士误认为是耶稣,而被祝福。
原来每一个人一开始都是耶稣基督,我们说的话,就像小混混Brian,他为了驱赶信众所说的“永远不要追随别人,不要相信别人告诉你们的,你们是特别的一个人你们自己”,只要我们相信,我们的话就是神喻,我喜欢有人说的那句,“生命本没有/也不需要超越于其自身意义的意义”,任何附加的意义都是荒谬的,就像我们对耶稣的解释那么荒谬。
1979年的片子,布景有些假,一看就是那种在棚里堆出来的,但是这种虚假的背景与本片处处存在的荒谬感反而特别地相衬,貌似“就让你看到假的,这一切就是假的”。
http://blog.sina.com.cn/u/5419f9a3010007jt
7 ) 用喜剧方式讲悲剧——万世魔星
1.布莱恩 你们不需要跟着我 你们不需要跟着任何人 你们需要独立思考 你们都是独立的 你们都是不同的 你们都需要自己解决 2.与救世主一同出生的人 布莱恩差点被当成救世主,实际上他只是和救世主一同出生,恰好是邻居,这很恶搞。布莱恩糊里糊涂加入反抗组织,又糊里糊涂被当成救世主,被罗马军人送上十字架,结束了一生。 布莱恩的母亲实际上是男人扮演,父亲是罗马人,布莱恩有了唯一一个女友,然后就布莱恩被罗马人抓了。 布莱恩面对的人群都是乌合之众,热爱暴力、迷信盲从、易被煽动,这样的人让他不胜其烦,甚至在被绑在十字架上后,曾经的团队成员也来嘲讽,最终布莱恩送了性命。 3.歌曲点睛 一群曾经听耶稣讲道的人,被绑在十字架上,很无助,却吹起口哨,唱起歌。来到人世一无所有,离开人世也是一无所有,你没有失去什么。 总是看着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因为生命是如此荒诞 因为死亡才是最后的语言
8 ) 百夫长哥哥的拉丁语课堂开课啦
Rōmānī ite domum.
Romans, go home.
Rōmānī: masculine noun, vocative plural for rōmānus, rōmānī
ite: (3rd conjugation) verb, imperative, 3rd person plural for eō, īre, iī/ivi, itum
domum: feminine noun, accusative singular for domus, domī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看完宾虚, 哈欠连天, 心说, 太假了, 然后打开这个, 哈哈哈哈哈, 太淘气了, 好提神. 世界本来是这个样子才对嘛. 先看了宾虚也更能get到笑点.
无厘头讽刺大百科。开始无聊渐入佳境。讽刺了:当权者(口齿不清白痴相)、装傻为善的当权者的爪牙、反抗者(盲目牺牲)、民众(近乎愚蠢的崇拜,如没有个性的复制人)。肯定了为权利而斗争(支持变性者权利的有趣台词),片尾曲非常积极乐观向上,片头曲男人的一生正和了:潜龙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1.不若[巨蟒与圣杯]对形式与文本的颠覆来得彻底,也不够好笑,但几位士兵使劲憋笑的桥段(biggus dickus)与结巴助手的窘况令我狂笑不止。2.纠正"罗马人回家"的语法错误并伐刷100遍。3.只要男人愿意,他就有权利生孩子。4.尾声的十字架群唱,媒介自嘲与推荐电影——安东尼奥尼[夜]。(8.5/10)
前半部三星,后半部五星..这居然是79年的片子啊!!果然英国佬的黑色幽默经久不衰.....the bright side of life居然是这部片子里出来的。。我还以为是借用呢。。果然是世界级的好片啊~本片之所以输巨蟒与圣杯就是因为基督教这个敏感的话题。。。
Biggus Dickus
颠覆宗教的一部电影,我不喜欢。不过颠覆地有意思。大量无厘头的对白有点儿滥。
我怎么觉得结尾那首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也是个讽刺呢?布赖恩从头到尾都没唱啊。
荒诞讽刺,无法打星,有的地方实在困惑。。。记住了一句话,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
3.2 分了兩段才耐住性子看完。Terry Gilliam還是要比Jones高!
IMDb Top Rated Movies #174:是一部关于生命的荒谬的幽默剧。荒谬意味着悖论,目的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合理”的不合理性。—— 事实证明,相较于影迷们口中更为权威的电影网站IMDb所筛选出的Top 250,还是豆瓣电影Top 250里的片子更符合我的口味。虽然它俩只是我的观影参考对象而已。
巨蟒的喜剧过时得很快,但[万世魔星]则因为它叙事上的连贯性而可以长久。时至今日,电影对于基督教和信仰问题的讽刺依旧针针见血。信仰的本质无外乎是逃避自己做决定的责任。
可能当时很好看 毕竟是老片子了 很多段子不能理解或者是不符合现在的口味了
3.5 果然和《巨蟒与圣杯》是一个团队的作品,一贯的无厘头和搞怪以及浮夸到漫无边际的想象力,但不如《圣杯》。这里面没有什么不可以,就看你如何去解构这部电影。内涵都是需要人们去解读的,经典也是一样,当然就如片中的布莱恩忽然间被乌合之众奉为上帝之子一样,既是反讽,也是自嘲。
巨蟒神作!对现世是多么超前的还原,宗教愚民,暴政养猪,各种自杀主义和无脑党派,一排十字架钉满了足以自我安慰的各种逻辑
这才是文化人玩无厘头的样子嘛,在这个充满政治正确又缺乏实干家的年代看,尤其反讽。
6.5 最烦这种恶搞电影,琼斯的巨蟒与圣杯看一半就看不下去。这部电影也是坚持看完。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这就是这首歌的出处 英国的贱货幽默理解不能啊
这部影片是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继《巨蟒与圣杯》之后制作的又一部荒诞搞笑大作。这部无厘头电影不仅和前作一样进入了IMDb250,而且还入选了《Time Out》杂志评选的“史上最佳100部英国电影”。如果说《圣杯》是对历史的一次恶搞,那么这部作品就是对宗教颠覆和嘲讽,宗教人士必然会反感。
看到百夫长给布莱恩纠正拉丁文语法的地方就笑了,想起了Eddie Izzard的拉丁文段子,Eddie说得没错,“我们搞喜剧的基本上每个人都从Monty Python那儿偷师。”Python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荒诞喜剧。本片对宗教人士的讽刺也是不遗余力,在英国,几乎每个优秀的喜剧演员都是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