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啊,男孩 剧照 NO.1啊,男孩 剧照 NO.2啊,男孩 剧照 NO.3啊,男孩 剧照 NO.4啊,男孩 剧照 NO.5啊,男孩 剧照 NO.6啊,男孩 剧照 NO.13啊,男孩 剧照 NO.14啊,男孩 剧照 NO.15啊,男孩 剧照 NO.16啊,男孩 剧照 NO.17啊,男孩 剧照 NO.18啊,男孩 剧照 NO.19啊,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4 00:34

详细剧情

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乐,不求上进的主人公和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影片一开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这部来自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叙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柏林年轻人生活中的琐事。成名于《希特勒的男孩》的汤姆·希林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依旧长相天真,他饰演主人公尼克·菲舍(Niko Fischer)是一名法律大学的辍学生。尼克瞒着自己的父亲,每月依旧从父亲哪儿领取生活费。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为此女朋友和他分手,之后尼克搬到了新住处,在那里遇到了深陷中年危机的新邻居(尤斯特斯·范·多诺尼)。诚然,尼克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他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尽管如此,观众却对银幕上无所事事的尼克充满了同情心。尼克有位死党马特泽(马可·豪斯曼)是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他正在演出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影片的...

 长篇影评

 1 ) 当你错过第一杯咖啡,你有可能就此错过很多杯

1,第一杯咖啡
第一杯总是从不经意的时候开始。说不经意有点儿假,我只是不愿去要。不要的后果倒从没想过,只是给我的时候,我并不需要。我要的是走,是离开,而不是咖啡。

2,第二杯咖啡
那时候我尚算乐观。总觉得该有的时候自然会有。有时我问,这到底是乐观还是愚蠢。或许愚蠢是乐观隐意的一个部分。置身事外时,所想的一切都明晰可辨,某些时刻你觉得自己简直聪慧过人。可事实总能证明,你理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总是理所应当。你的聪慧过人也只是愚昧的假象。

3,第三杯咖啡 酷的头发和身体
我知道自己紧张起来了。追求表象的东西完全源于深层的渴求。表象是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这我见过,许多人也对此深信。可要我说,终究也变不了什么。卑微的总是卑微,一如冷漠和厌倦,你能压制它,却始终无法更改。

4,第四杯咖啡 你总能猜到
那又怎样。猜得准出处和结局,又能怎样。轨迹是很可怕的东西,它不进油米,不由分说。它制造假象哄骗你,制造巧合惹怒你,即便先行猜到,也一样没有好下场。我想起一个要我拎包等他的男性,那个黑色的空包丑陋不堪,我要忍受的是提着毫无重量的东西等在太阳底下。太阳是我人生逃避的内容之一。他说,腰带坏了,你在外面等我。我还记得他发黏的声音呢,我一再模仿,却学不像。

5,第五杯咖啡 过期
想要的时候已过期。没关系,让我们来杯烈酒。烈酒尝得多也能变柔和,人可不一定。他们说,你喝它干嘛。我说,睡觉啊。五年前的事情了,也或许更久。回忆的时候我总不经意把恶劣的情况归结到一个年份里。林林总总掐一个头,转眼又是另外一个垃圾袋了。该扔就扔吧,你总要学得武断一点儿。

6,第六杯
这一次,我只要酒。酒能让我保持善良。保有一颗赤诚的心。我见过那样一些老人,可我见过的老人终究还不够多。我希望你能变老让我看看。嗯?那个时候,我愿意跟你交换我的惭愧。我会对你说,晚上好。

7,第七杯
也有可能我已经放弃了咖啡的念头。可不是说了,绝处亦逢生。我半眯着眼睛装绝望,希望能够骗过你,为我开启另一段生活。这样寄望于人,死了也是活该。

8,最后一杯
见过奇形怪状的人,不愿再听他们讲话。看到你的神情,我觉得连油腻腻的头发都赤诚起来。赤诚这个东西你没丢过,你只是埋了它们,满皱眉头轻轻地埋。即便暴尸荒野,即便貌若醍醐,即便最后也没有什么答案,咖啡,请来一杯。

 2 ) 《啊,男孩》他辍学去思考人生

之前未听说过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但看到他的处女作《啊,男孩》,觉得这个人挺有意思挺有想法的,当然,未来有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也取决于99%的努力坚持与1%的运气。总之,电影除了多几个故作深沉的空镜头以外,故事讲得当然漂亮。整部剧给人的感觉都是变中充满趣味的,不断地在男主人公与接力登台的群像戏间转换,台上一个人的脱口秀,台下芸芸众生相。屏幕外的看客又会觉得自己参与其中了,至少情感上是能够交接,有认同感的。

有时,电影就像一个人,它有些先天与众不同的气质,那么它的吸引力是可以穿出来的,即便没多久便被发现了,给人以深度魅力的感觉是一种错觉,而且不堪一击,但最初的惊艳寻味之感必定是否定之外的肯定之处,否定不了。就像黑白化的影像,这种处理法在一个比较菜鸟的导演的作品里,能呈现像《啊,男孩》的质感与张力,就是加分点。就这部电影而言,我不愿想象,画面突然着上色,花枝招展的模样。此般变化,最好也不过小清新的感觉,要不就是柏林的《大城小事》栏目剧范儿了。

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快一个世纪了,汤姆大叔都从“迷茫的一代”里破茧成蝶好几次了,我们才开始发昏发懵陷入了迷茫,努力寻找着作茧用的蚕丝的源头。好在,残酷给予了经世的人更多的眼泪,这些泪珠又都能汇集成河,四处寻找着同赴大海的溪流,所以看到别人迷茫时,总能低眉忧怜自己的悲哀,貌似彰显了感同身受的爱心。

问题是,我们困惑的仿佛是另一档子事儿,可能只是为一个利己的小愿望,找个好工作,赚钱买房子生儿育女,然后在同学会上俯视各位,为欲望报仇。所以我想迷茫与迷茫还是不一样的,尼克.菲舍放弃了安逸过活的路,走在迷茫的流浪汉行列,他应该有不同于俗人的追求目标,否则他用牺牲自己未来的代价装十三,那就入戏太深,愚蠢之极了。事实上,菲舍迷失在了他梦想的入口前,我们呢?可别谈什么梦想了,现实还没搞清楚呢。

不说我们了,我说电影里的菲舍。并不高大威猛,也谈不上帅得一塌糊涂的男主人公一入境,就让人看到了真实的生活。在他与那个做临时演员的好朋友站在一起时,就更能看到这部电影贴近生活的强烈诉求了。没有可供花痴犯病的气氛,生活就是一把雕刻的刀,挨刀的过程不会甜蜜浪漫。

所以,我从电影里看到熟悉的一切。一个落魄看似羸弱的小男人,住在隔壁的出租屋内,只放着一张床,偶尔看见他坐在窗台上抽着烟,望着街巷,他是逃离了这座城的游魂。他的故事其实很乏味,每天进出公寓,游荡在被无视的世界里,并不有趣。听说,他中途退学但对家里隐瞒了实情,为的是生活费,他没有工作,有一些境遇和他差不多的朋友,都为各种的缘由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其实,人们不知,这样的人里面少不了理想远大的人物。而最后之所以成就不凡的自我,都是克服了某种东西,那个可能就是恐惧与自卑。

从菲舍身边走过的形形色色人物,他们相关联或无交集的五六个小故事,诠释了电影的主题。我挺喜欢开着破车来接菲舍的临时演员,他一边开车,一边背诵《出租车》里的台词,剧情虽不新鲜,却挺合我的心思。特别是他在小剧场笑出声,继而被该剧编剧演员围攻时的样子,这段设计太赞了。剩下的故事,仍然是细节赢得了我的好感。倒霉催的时候,活得就是那么滑稽,乞丐都比自己看起来坦荡自如。一路看下来,看的就是这样一群困在枯井里的人,自救,或等着被救。

小S说,胖人没资格吃饭,这是为美可走的捷径,省力省钱。不道德绑架,小S的调侃是很友善很真诚的。现代的审美就是如此,胖人会面临各种问题,不分国界。曾经爱慕过菲舍的女孩不再是被人厌恶嘲笑的胖子了,成功逆袭成美女,常被人搭讪,做了演员,人生貌似脱胎换骨。但当菲舍与她互生好感,情投意合时,女生突然出现歇斯底里的状况,说的就是精神创伤不会被时间弥合,受到刺激,裂口处就会流血的事实。而摧残过的“自信心”与迷失自我的“自卑感”似乎不得治愈,即便从胖妞变成瘦美女,一切看起来美好之极,但问题一直存在。

如果说那女孩儿是用自己的精神世界证明了这是个黑白相生相斥的社会。那么,那位极端怀念纳粹的老夫,与安度晚年的老妪,他们恰是最好的对照形式。老夫还活在过去,激进的纳粹情结依然活在他的内心深处,他60年的漂泊或许只留下了碌碌无为所致的愤怒。所以,导演给了他一个归属,当他表达完自己不肯埋葬历史的激情后便离世了,而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这也是一种人生,60年无处安放的岁月。电影讲到这里,已接近尾声,却也是最高潮。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记忆是疼痛的,刻画出淡忘或反思或无谓的态度,构筑了现代德国人的生活一角,格斯特知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于是他把自己的心声抛进了德国这个民族欲寻新未来的吵杂声中,这也算小我上升到了大我。

我想,从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里,可以了解到他所在这个国家正面临的困扰。似乎,在民族强大自信心的庇护里成长,人对自我的认知会更纯粹更自由一些,因为不需要同担“匹夫有责”的丑陋与不堪的国际形象,对己负责,管好自己就好了。于此,才可能产生某种特别奢侈的迷茫与困惑,像菲舍那样不在乎肉体所受的折磨,却要时时思考精神归属的困扰。

世界上很玄的东西很多很多,格斯特用一杯咖啡道出了整部电影的内涵。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若无缘,你无力扭转,可能你一转身离去,续满咖啡的壶便端了上来。而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之时,那才是你的时态。想喝咖啡,找个多情的早晨,去咖啡馆。酒馆里等你的是威士忌。再问一个问题,你会辍学去思考人生吗?


 3 ) 论咖(姿)啡(势)的重要性


“Es kommt nicht drauf an, wie alt man wird, sondern darauf an, wie man alt wird.”
 
“真正重要的不是人的年龄,而是人老去的方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是不喝咖啡的,原因有点复杂。在那个自已为是的年代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泡妞失败的事实呢,所以只能说是咖啡让我心跳不稳。但这种强迫症似的心理暗示马上就被环境所战胜了。一般来说这边的空气是没有味道--除了早上。城市里每天一到上班时间,那股无孔不入的咖啡味,充斥着所有的地铁站火车站面包房图书馆,让人觉得不来一杯都对不起自己的鼻子。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人一旦有了习惯,便会多此一举的给自己的习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困了,累了,来一杯!紧张,迷茫?来一杯!早上啃完面包总觉得缺点什么?来一发!啊来一杯!其实我一直很怀疑咖啡是否真正能醒脑。我常年跟德国同学复习功课,他们喝咖啡的时候总是给我一种喝shot的感觉...这种坏学生的考前颓废范儿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一度觉得只有这种自动咖啡机里卖的咖啡才是真正的咖啡,星巴克那种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所以我可以理解Niko, 即使他是一个典型的柏林颓废小青年,我还是能理解他。因为早上起来你必须来一发,呃杯,要不总感觉自己没洗脸刷牙穿衣服就上街了一样。仪式感是很重要的,这是成(变)熟(老)的标志。我一直觉得欧洲是个老气横秋的地方,不单单是从文化上来说。就是那些在别人看来多此一举的细节,充满了仪式感,即便是在可以用“土了吧唧”来形容的德国人身上仍然是这样。《无耻混蛋》里 Chiristoph Waltz 把这种调调演了个淋漓尽致:他在农夫家里打开墨水瓶给钢笔吸墨的小动作、坐到餐桌上时大力刷桌布、吃点心时还把盘子中间落下的点心碎片用叉子扎起来一个个吃了,走的时候还特别没素质的把烟掐在没吃完的点心上...这种东西你可以叫它贵族气质(这个词现在听起来好土),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深殖于人们心中的那点老气横秋的仪式感。珍贵,有意思,并且没活力。

Niko他爸给他说的那句话:态度对了你就能打准!就是这个意思吧。泰然的打完球坐下,点上三杯Schnapps,把儿子训的体无完肤,每句话都像是已经说过一千遍一样,冷酷无情,三观霸道。说完把酒一口闷掉再咳嗽一下。这他妈才是成功人士,完全我有姿势我自豪。

但是怎么样,再霸道你也已经老了,人总是会老的。在还没来得及感叹时光飞逝的时候如果能发现仪式感的乐趣,那这也是一件值得用来闷骚的事情。

不知道里边的arabica 或者columbia是不是真的像那个贱贱的女服务员说的那么好喝,我想如果我的姿势对了,那它的味道一定不会差。

 4 ) 对着世界失了声

      没有写影评的习惯,但是这部片子与生活有很多共鸣之处,看到最后因为那种熟悉的混沌感而涕不成声,看到了在一代人身上沉而潮湿的包袱。
       影片名为Oh boy,想到一个朋友经常用这个词感叹人生,多是那种哑口无言的挣扎,也许导演之意是为情节做伏笔。
       电影结构简单,情节多为细微琐事,但是真实写实,看大起大落的剧情固然有趣,但是人生多数时间是反复与琐碎,经历时冗长到心力憔悴,回望时总觉得自己当时不够珍惜。
       自己跟Niko Fischer的经历相似,且还在重复经历着他一天的徘徊无奈。法学学到一半我想到自己堂而皇之的站在自己道德底线上取得钱财的画面心理发憷,更不想要用这样的形式伪装,但是我没辍学,因为就像Nico的父亲在高尔夫球场上对他说的,我花钱给你不是让你去思考人生,我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肯定之后的经济基础,所以我没把自己后路断掉,苟延残喘比一枪毙命好在能挣扎,能象征性的折腾几下证明自己活着。
     毕业以后开始寻找自己,去岛上旅行,在路上自己才是个完整的人,无论情节琐碎到纠结在哪里洗澡和晒伤的皮肤。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生活,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城市里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从上海到北京,见识过真假,最后装聋作哑。看似做了很多事,其实内心深处一直一样迷茫 ,没有前进的余地。这世界的规则从来不是我们定的,就像站台检票的两个不依不饶的工作人员,对Nico的质问,他不明白,所以他向有破绽的规则质疑,换来的是最后仓皇而逃。没人愿意停下来听你的理解,你的纠结,你只需要顺从。
       世界是把所有的不幸揭给你看,然后让你平缓的接受自己的遭遇。不知道在哪看过一个类似桥段。新邻居让人不舒服,肉丸子,四处打量,翻看照片,倾吐苦水,最后崩溃流泪。有时候觉得不公平,我们被送上发条橙里的电椅,被迫撑大眼睛去接受社会的污秽,即使你只想要安静如初与世无争,人和事总是醉鬼一般对着你把恶心的东西吐出来,从来没人问你怎么样,你只需要接受还要不知所措的安慰。
       活在中间的夹缝,没魄力破壳而出,放弃一切去完全为自己而活,不愿落于平庸,只能伸手乞讨。用父亲给的钱,Nico去买大麻,开门的老奶奶无助而可爱,在镜子中躺椅上的倒影,让Nico不由自主的走进房间与她交谈,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谈,只是陪伴,那一刻时间才是被充斥的有意义的。追求温暖在城市的节奏中成为最不和谐的一调。我想给街上走过的每个颤颤巍巍的老人一个拥抱,什么都不说,他们可以感到温暖。
       过去,是在咖啡厅偶遇的老同学,是在车厢里讲述真实的演员,是想喝喝不到的最普通的咖啡。曾经放任自己的欲望,希望可以有人陪伴也找到自我,最后却落自己在聚光灯之外看别人对着自己寻找到的梦发呆,Nico不敢轻易笑自己同学的剧演的夸张,因为自己连找到梦的勇气都消失了。想息事宁人往往被当头一棒,打的鼻孔出血。更可笑的是自己被女孩的情欲所惊愕,想做个负责任的人,却被骂滚开,女孩说她只想找人打炮。人从来都不是清醒的,清醒的反而被以过街老鼠的待遇对待,我只想说我不想轻易伤害一个人,即使他麻木得不仁。
       最后一次试图在酒吧喝咖啡,点燃烟想继续思考,老人开始调侃式的介入画面,诉说亲历的自行车回忆,然后转头出门,跌倒。Nico送他到医院,知道被通知他离世,死亡也是我们必须去顺从接受的一部分,更没有还手的余地。
       在所有的情节里,Nico都在纠结怎样诉说,可惜没有一个机会他可以全盘说出自己到底经历什么,又思考过什么。人们都急于表达自我而忽视倾听者,所以世界告诉我们当个好的倾听者。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最终在第二天的早上喝到了自己想要的咖啡,而我们多数,还在前一天的寻找路上丢失了自己,最后忘记了咖啡。
       
      

 5 ) 若是电影院都是这样的片子也许我就会时常跑跑电影院了,话说回来小电影院若是能常常放放这种片子,生存现状会好很多吧?算了吧,毕竟是得奖片。

打五星并不是因为看出了点什么能够去解读影片的东西,说实话,对于影片后段的几个空镜头里的涂鸦没有被字幕组翻译都觉得微微遗憾。这部片子就像是午夜走进一间电影院的邂逅,如同男孩与老人一般,只是寥寥数句仅此而已。

从一路笔直到茫然漫步,未必是一种进步,但必然是某种程度上的成长。影片中的男孩作为主角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仔细描绘这个人的形象,但借由他的“公路片”一般的一天,却成功地让一个简简单单的家里蹲的生活呈现出一股说不出的深刻来,就如同导演选择的黑白胶片一样。

一个男孩对世界的疑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看了影评,都试着从历史中挖掘影片的社会意义,但是呢,我倒觉得老人最后的话语实在是余味繁陈,那时的他的哭泣,只是因为再也无法在那条大街上骑车了。一开始觉得世界的奇怪,而最后发现原来奇怪的是自己,就像男孩遇到街上的流氓时的被动态度一般,深深的寂寞感,又带有隐藏着的荧荧神性在。相比之下,与大街同名的老爷子倒是像是一条沧桑的路的自白。

影片的名字耐人寻味,到底Oh的是男主呢,还是Oh给了所有在这最好的又是最不幸的时代出生的男孩们呢?

 6 ) 一生最美的时光

公寓楼旁边的电影院有一个小,单独的影厅,源源不断的放各种艺术电影。八月份有德国影展,九月份有法国影展。今天晚上出门遛弯,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电影时候放过的片花让我印象深刻。赶紧买票入场,艺术电影放映的场次少,过了今天明儿就不一定有了。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强调仪式感。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再难看的也会增色三分。若是遇上好看的,简直就成了一辈子的回忆。看电影真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活动。

影片很简单,如同一条朴实无华的小溪静静的流淌,不知道方向,却并不焦虑终点在哪儿,河水丰盈却不湍急。黑白的质地让我的视觉压力顿减,从而更加容易聚焦于故事的流动和发展。
若说情节,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静水深流。柏林男孩NIKO的一天,从一个一夜情的荒唐失措的早上开始,随后他去心理医生那里进行测验以证明自己不是酒精依赖——显然前不久因为酒驾而被吊销了驾照。搬进来新的公寓(是否可以理解为跟前女友分手),把箱子顺手一放,了无新意的堆在公寓里。被邻居搭讪,听邻居的辛酸。出门买咖啡却遭遇逼格咖啡店,钱不够,去取款机上取钱却被吞卡,甚至想去拿路边流浪汉的钱。陪朋友午餐,巧遇中学女同学,同学邀请他和朋友晚上去看戏。朋友是演员,俩人又去一个片场观场。打电话给父亲求助金钱上的帮助,父亲约他打高尔夫,并拆穿了他已经辍学的事实,并告诉他自力更生。从高尔夫球场坐火车回城,没有买票被抓,跟稽查人员扯皮最后逃跑。跟朋友去看戏,朋友看戏前要去买毒品,NIKO百无聊奈,跟毒贩的奶奶聊了一阵。NIKO的朋友在看戏时发出阵阵嗤笑,被戏剧导演所不喜,在演出后的Party上争吵。NIKO出门抽烟,中学女同学出来聊天,被酒鬼骚扰,NIKO挺身而出反而被揍倒。中学同学跟他在卫生间里亲热,试图做爱,却被叫停。出门去酒吧,跟陌生老人聊天,聊完之后老人却突发心脏病,NIKO陪他去医院,最后老人去世。
故事情节杂乱无章。不过是一个处在青春末期的男生的混乱不堪的生活中混乱的一天。唯一的线索,是一杯咖啡。在那一整天里,NIKO苦苦追寻却不能喝到一杯咖啡。早上没有带够钱,在一家有逼格的咖啡厅里碰壁,陪朋友午餐的时候餐厅的咖啡机坏掉,在片场闲逛的时候,咖啡正好被喝完,跟父亲打球,自己想喝咖啡,却被父亲叫了酒。晚上去酒吧,当然人家已经把咖啡机关掉了,在医院等待的时候,自助咖啡机又坏了。放佛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体现在对咖啡因渴求的挫折上。但又如何,过了那荒谬却又寓意丰富的一天,第二天伴着晨曦,NIKO还是喝到了一直想要的一杯朴素的咖啡。
NIKO的性格是讨喜的,至少我觉得观众是喜欢他的,所以大都温情脉脉的看下去,带着点期盼,也带着点心疼,夹杂着自己过去的经历,欢喜着感叹着。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他的生活很简单,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讲,没有生活是真的容易的,所有的痛苦都是同等痛苦的。他那种迟缓一拍的神态,那种没由来的安全感,让我觉得必定是个富家孩子——果然,他父亲是在乡村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有私人帅哥助理参加顶级国际会议的商务人士。谈不上富二代,却也家境优渥。他也是聪明的,从那段跟心理医生的对话中就看得出来,逻辑清晰,思维敏捷。他更是善良的,敏感的。他总是迟缓的,却总是能感触到人生的无奈,他抚摸邻居的手腕,安慰他绝望的人生;他拥抱蜗居在家的老妇,陪她说话;他照顾心脏病倒地的老人陪他人生的最后一程。他也是有魅力的,总有女孩投怀送抱;当然他也是有自信的,他个头矮小,站起来也总是在高大的德国人的肩头位置,但却总不输气场,存在感极佳,无惧别人的讥笑。
然而,他也是迷茫的。他退学两年,却无所事事,在父亲的供养下生活了两年。父亲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思索,思索自己,思索这个世界。他也是不成熟的,他在地铁稽查人员的追问下撒腿逃跑,他明明经济紧张,却到处买酒。然后,却还是觉得他是可爱的,有着青春这道免死金牌,有什么不可以呢?整个影片的调调却是轻松的,喜剧氛围的。挠到痒痛处,便停止。
影片的另一大妙处在于,总是可以通过看似限制的时间和空间下,发掘出无限更多情节的可能性。我们看到的生活,只是冰山一角。比方说,Niko巧遇的中学女同学,曾经是一个大胖子,现在是一个舞蹈剧演员!她的内心经历又是如何?她说怎样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还是会一直活在“大胖子”的阴影之下。又比方说,Niko的邻居,他的命运如何?在地下室里给自己建造的小屋是否是一个真的避难天堂,他的老婆会如何? 再如NIKO本身,他会怎么样?他会找工作么,还是继续游荡?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才会有这世纪儿一般迷茫,当他步入沉重的残酷的真正的成人世界,是否会变得不那么可爱,不那么感性?
影片在德国的原名就叫《Oh, Boy》。但在各国翻译的都不一样。在国内好像就直接翻译为《哦,男孩》。而在墨西哥,则被翻译为《男孩,在柏林的24小时》,在美国则被译成《柏林的咖啡》。在西班牙,影片译名为《柏林男孩》。不同的翻译体现了各国营销人员对此片不同的理解——从而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该片的丰富的层次。
最后夹带私货,说一下,我真热爱柏林。在欧洲短短五个月,却三次到访柏林。每一次都印象深刻。跟朋友最后一次去柏林的时候,她的评语是,这个城市真丰富。NIKO在柏林城的每一次机遇,都会让我会心一笑。那密布全城的轨道交通,那令外乡人头疼的购票系统,偶尔逃票上地铁时候的胆颤心惊,半夜的地铁里竟遭遇查票。去PARTY前,同样被朋友带到一个居民楼里买Ectasy,我照例在门口百无聊奈的等着,竟然莫名其妙的偷吃了毒贩家里放在门口的去多糖果。酒吧里可以抽烟,每个酒吧都有自己的火柴盒,所以大街大家都不喜欢带火,四处借火。深夜的大街道上,满是酒鬼,唱着歌。

PS. NIKO真是不食人间烟火,除了影片从头到尾对咖啡的追求,却一直没有吃东西的场面,还一直不饿。早上不要早餐,只要咖啡,陪朋友午餐,也只要水,邻居送来的肉丸子,被倒进马桶。老奶奶主动说给他三明治,他也说不饿。哦,男孩!

 短评

真是拍出了[甜蜜的生活]的味道,横扫2013德国学院奖。

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男孩数次想喝咖啡结果都未能如愿,一个个害怕孤独又拒绝靠近的心灵,百无聊赖又不去改变的生活,波澜四起而又平静。黑白摄影和慵懒爵士,情调和味道。

8分钟前
  • 戴泰德
  • 推荐

这部德国导演的处女作不仅没有模仿无敌老头子成功,而且黑白色调用的有点没必要。查了下资料发现导演还蛮帅的。

1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活着是件奇怪的事,不管你从胖丫头变成行为艺术表演者,挑战一切;还是你的老婆得了乳腺癌,从此你再没有了性福;还是天才或非天才的演员;你觉得别人都奇怪,最终发现自己才奇怪。碎片、活着、笑点。二战在当代人的表演和最黑暗的回忆中,在Sebald一般的图像中。听不懂的语言,虽然说的都是同一个母语

15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四星半。奇怪我就是喜欢看这种闷到犯困的电影。黑白、小语种、处女作、咖啡、一个人的一天流水账(其实剖析出来是好几段人生)。喜欢的元素都齐全了。枯燥但是对我有极高的治愈力。

16分钟前
  • fiona
  • 推荐

邻居的余生将困在地下室里,老太的晚年将躺在按摩椅上,老头将在柏林的叹息中死去,今天将在没有咖啡时结束。驾照在别人的结论里失效,财富在银行的侵吞中清零,好友的才华在龙套中被挥霍,女孩的自尊在呻吟时被点醒。我会不会咽下无爱的肉丸,吸入麻痹的粉末,骑车经过满地碎渣,靠饮下烈酒了却此生?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样的时代,年轻人迷惘,无奈,随波逐流,没有理想,没有爱欲,最可怕的是,他们丧失了愤怒的能力。

21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类型贴个喜剧是有多黑···算是感同身受+1,新晋导演的拍摄手法,黑白底,无所事事的德国Boy在生活中不断的迷失。。迷失的来源不可能是清闲的日子,往往自己越忙才更焦虑,不知怎么搞的,总是在遭受周边人的质疑,但当回顾一下仔细考虑时,会发觉其实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问题

24分钟前
  • Brutal Ivan
  • 力荐

2.5 不开心就去死好了,不要浪荡了,浪费大家时间。

2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假如德国电影都按照这种自由的思路来做,何至于总让人觉得都在套模板走亦步亦趋的路呢?[Oh Boy]是个太惊喜的存在,它做到了很多德国片没做到的一件事:气氛塑造。整片慵懒的叙事节奏被这种迷茫而逐渐坚定又不失幽默的步伐一步步带着,最后迎来了一个令人动容又发人深省的尾声,而且其内核十分牢固。

3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谷子和鲻鱼里面还有挣扎,虽然近乎徒劳,这里是连挣扎都懒得费力气,陷入了虚无。太致郁了,说它是喜剧的人都是诈骗犯。

34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老早之前看的都忘了标记了,这个片子蛮好看的,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稍微有点话痨但影响不大,也不是特别闷。

39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与这个世界不太匹配而每天都在艰难生活着的小人物们,还好有人把这样的故事拍成电影,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孤独。“I don't understand people anymore.” 同样的语言并不是通向相互理解的大道。“那时的你还是水手眼中的一抹星光。” 柏林是下一个想要生活的城市。

40分钟前
  • Line
  • 推荐

这电影可以叫“咖啡和香烟”,片子稚嫩了一点点,好在这本身是一个有话讲有共鸣的故事,年轻人的青春迷茫,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是谁,拒绝主动的容易得来的,想自主其实却又被动的生活。如果是一位更成熟出色的导演,这片子保不准可以是男版的【弗朗西丝·哈】。★★★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种小丧片蛮合我的胃口,颓废,优雅,黑白影像,城市街道风貌,情节上没有大起大落,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铺陈开来,让我联想到了贾木许的《天堂陌影》。尼可在老奶奶的躺椅上不小心睡着,随后被叫醒与奶奶拥抱告别的情节意外地触动我,松弛,柔软,不设防,像个小孩,短暂地抛开一天的阴霾。尼可也许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状态,迷茫,敏感,困惑于存在的意义,与整个社会之间存在无法消弭的疏离感,但善良,有原则,这也是他很吸引我的地方。老头临死前讲的故事非常迷人,“不知何时我开始流泪。你来猜一下,为什么我会哭?因为我想,在这些碎玻璃渣上,我再也无法骑自行车了。”喜欢结局的处理,一组空镜头蒙太奇之后,天亮了,糟糕的一天过去了,尼可终于喝上了咖啡。

44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油头男孩倒霉的一天》我觉得不是黑白的话也挺好的Q_Q,文艺片嘛,拍来拍去都那样呀。汤姆的头发有削减的趋势=口=。。。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段了。。。以及,啊,这孩子终于喝上咖啡了_(:з」∠)_

48分钟前
  • 豆友35496190
  • 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喝咖啡的故事。味道很好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没高潮 而且无聊

57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Interesting yet not impressive enough. 迷惘的人做无聊的事,油头少年平凡与不平凡交织的一天。论RP和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1小时前
  • Andrew
  • 还行

我只是想喝一杯咖啡,然后却总是遇到喝酒的人。我需要一杯咖啡来提神醒脑,却总是遇到一群喝酒的年长者给我讲大道理,讲那些无人问津的历史。我漫无目的游走在柏林的角落,却总是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有一天我突然对身边的人感到陌生,或许不是他们变了,而是我变了,变得不认识自己了。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