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恩恩和他的三个女人
最后混血王子说了句“没错,我就是混血王子”,言下之意是“没错,我就是出来打酱油的”。至于期待着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到底怎么样了的观众到头来才发现两人对手戏可能都没超过五分钟,片名应该换成《小恩恩和他的三个女人》更确切些,小恩恩不是我想出来的,是片中那个MM称呼罗恩的,TLF字幕组翻译得很传神。
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象是在看一部平淡乏味的国产三流青春偶像剧,之后,好不容易邓不利多登场大战群尸,本应该是整部电影第一个战斗高潮,结果只看到老法师一招群攻火系法术就草草了事,你以为是在《哪吒闹海》么?就算节约经费,也不能这样山寨啊。虽然所有的法系职业在没有装备武器的条件下是无法施法任何法术的,但在片尾直接一招被秒,感觉太俯卧撑了吧?
最后补充一句:无论如何,本集画面到是越来越黑暗了,大部分时间都要用力凑到屏幕上才能辨认出,《暗黑破坏神》美工都要甘拜下风。
2 ) 我还在等猫头鹰的来信
我怀念2001-2002的时候
我高二到高三
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日子闪着光,就像在那些黄昏里我从教学楼的窗外看到的对面旧楼房,玻璃上反射着粉金色的光
课桌下、枕头下的哈利波特,淡绿色的书页,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的纸条,上面写,猫头鹰快递。
在哈6的时候,我不断回忆起这些细节,这些与一些人共同拥有的集体回忆,不知道有谁还记得。
电影拍得好不好,情节删得多不多,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但我发现我已经少了点兴奋,那种以前看HP系列电影时候,关于“哦,原来魁地奇是这样的,黄油啤酒是这样的”那种兴奋。
看混血王子书的时候,我大四,那个时候快要考研,我一边漫不经心准备考研,一边看这本书。那时在图书馆借了本关于传播学的考试指定用书,就一边看一边在书旁边做注释,在扉页上,我留了个英文名字,并很神秘的觉得下一个拿到这本书的人,会从中受益匪浅,就像混血王子里一样。
上次回家的时候,翻到我们高中写的字条,一群对哈利波特着迷的人,选了各自的学院,我们把化学课叫做魔药课,数学课是占卜课,还为每个人分配了角色,杨帆同学似乎担任了黑魔法防御术老师。
吴penny同学绘声绘色的说,威克多尔·克鲁姆叫赫敏为“赫-米-恩”。
高三,快要高考的时候,那些老师管得不太严的课和晚自习里,我在书桌的前端堆了大量的书,然后埋在这些书中,用大本的绿色封面的《状元之路》小心翼翼的压住哈利波特,沉溺其中。
我活在那段私人的记忆中,甚至避免与不了解的人碰触与分享。
我在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天,期待这是在霍格沃茨城堡,而我们是在从一个教室移动到另一个教室(读了大学之后才知道,拥有一个固定的教室其实多么好)
幻想自己是在霍格沃茨清丽的夏日之中,有大鱼在远处的湖面上迷一样的游动。
自此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8年,从高中到大学,到工作。
大学的时候和杜杜一起去学校的“电影院”看哈1的电影,狭小的电影院里,左边是一排有靠背的木头长椅,右边也是,我看到以活点地图为模版的片头,那种幻想终于成真的兴奋抑制不住。
看的是讲同一群人的书,看的讲同一群人的电影,他们不断成长长大,他们还在一起,而我们身边的人怎么就一个一个改变了呢?
在看冗长的哈6时,我忽然之间伤感得不得了。
这是一部没看过书大概看不懂的电影,因为哈6的书本身也是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剧情很难深入展开。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色彩很好,偶尔出现的鲜艳中国灯笼也让人莞尔。
赫敏让盘旋的鸟万弹齐发的样子,竟然有了点女神的味道,她真漂亮,我喜欢她。
在敬爱的邓布利多牺牲的时候,前尘往事涌上心头,这个精神支柱的倒下真是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啊,这与我心理的某部分有暗合,所以在一向冷静的麦格教授举起手中的魔杖指向天空发光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从17岁到现在,我还在等待猫头鹰的来信,穿过阴暗的Tom酒吧,对角巷从跳跃散开的砖缝里一点点地展现在我面前。
3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平庸沉闷的视觉奇观片
作为一个看过6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观众,我觉得《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以下简称为“哈6”)是我看过的最沉闷和最无聊的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把青春成长、校园喜剧、推理悬疑、奇幻、动作等诸多类型中最糟糕的部分准确地挑选了出来,然后用这些东西堆砌出了这部沉闷的视觉奇观电影。如果不是偶尔出现的那些视觉奇观场面,对于并非原著小说粉丝的观众来说,这两个半小时将会如同史诗般漫长。而对于原著小说的那些铁杆粉丝来说,他们恐怕更会出离愤怒──因为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在电影中基本都是匆匆略过,而剩下的东西恐怕除了导演外没人能明白有什么意义。
把中文版有484页长的一本小说塞进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必然要做大幅度的删改。但是哈6这部电影最后采用了一种最保险也是最平庸的改编策略──那就是只做纯粹的减法。这种改编策略可能会让J·K·罗琳感到满意,但是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这种可怕的改编方法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观影乐趣。
如果你不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书迷,那么你很有可能看不明白这两个半小时到底在讲什么故事;如果你是书迷,那么你很有可能会被彻底激怒──因为无论导演怎么减,都会有人不满意。哈6原著小说作为最后大结局前的一部承前启后之作,虽然在剧情上有着先天缺陷,诸多故事线索和人物变化都是在为大结局在做铺垫,很难深入铺陈,但是哈6这部电影更是放大了这一缺陷,以至于在150分钟的故事里,各个事件之间都是彼此孤立地发展,最后都没有办法提炼出一个明显的主题。
本片全名叫做《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但是整部影片只在开头和结尾匆忙提到了“混血王子”这个概念,然后就一直在东拉西扯,少年伏地魔的霍格沃茨往事,马尔福的卧底生涯,魔法三人组的校园时光,邓不利多的降魔之旅,诸多故事线索支离破碎地搅和在一起,等观众彻底晕菜后,斯内普教授才在结尾时得意地爆出他就是混血王子这个惊天秘密。坚持到结尾的观众要么已经麻木,要么已经糊涂,谁会在乎斯内普教授这个面部神经麻痹症患者到底是谁呢?刻薄地说,斯内普教授完全就是为了交作业才在结尾时蹦出来糊弄一下观众,提醒大家一下这部电影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混乱平庸的故事让哈6彻底沦为了一部依靠电脑特效场景来撑场面和时间的视觉奇观电影,没有这些视觉奇观的支持,哈6就是一部蹩脚的校园青春推理悬疑剧。但哈6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第六部,它又无法在视觉奇观场面上给观众新鲜的刺激,无论是巫师在麻瓜世界的争斗,还是魁地奇球比赛,没有什么是观众之前从没见过的,因此在新鲜感上无疑会大打折扣。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视觉奇观只能是调味的佐料,如果食材本身出了问题,靠猛放芥末或辣椒是无法挽救一道菜的。
[闲扯两句]
就原著改编电影来说,其实哈6有很好的机会能够成为一部真正黑暗的电影。不知道是片方的意图还是编剧的局限,哈6并没有真正触及核心的故事价值──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间的关系。
哈6的中文译名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其实按照原书的故事,我以为“半血王子”可能更符合原书的意图。作为一个一半巫师一半麻瓜血统的天生英雄,哈利波特生来最大的敌人就是伏地魔(而他也是一半巫师一半麻瓜血统)。这种黑暗和光明之间的争斗,发展到第六部的时候,无疑已经足够黑暗了。但是在原著诸多的故事线索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还是“谁是半血王子”这个悬疑发展出来的故事线索。
围绕这条线索,哈利波特需要思考自己的未来,需要发现伏地魔的过去,需要探索霍格沃茨的现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争夺将会开始腐蚀他的内心,生而俱来的仇恨,以及迫在眉睫的危机,需要哈利波特发现和掌握自己的力量──毫无疑问,投向黑暗能够更快地掌握更大的力量。这就让哈利波特这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主角开始涉及到了一个很终极的问题──我是谁?
有了这样的大前提,哈6应该是有机会成为一部类似《黑暗骑士》那样气质的电影。哈利波特发现了半血王子的线索,通过探寻半血王子的秘密,得知了伏地魔的霍格沃茨往事,以及伏地魔如何走上终极黑暗道路的秘密。这个过程,让哈利波特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有机会成为像伏地魔这样的人物,现在只看他自己的选择了。
而真正的半血王子斯内普教授,以及邓不利多教授则是帮助哈利波特做出正确选择的导师人物,通过他们的牺牲和自我牺牲,让哈利波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最后的自我毁灭道路(看过大结局的人应该知道,哈利波特最后能活下来完全是J·K·罗琳对读者的妥协)。哈6作为黑暗大结局之前的一部关键性铺陈之作,它的黑暗气质应该是全系列中最浓厚的,只可惜哈6这部电影实在太温吞水了。
4 ) 夏日凉拌黄花菜——《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本来应该是去年圣诞前的一道大餐,但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被搁置了大半年,虽然中间预告片放了无数套,剧照出了一拨又一拨,都不能使人原谅那失去的时光。愤恨已久的某花,早就下决心哈六的影评要以黄花菜为题,如果不好,就叫馊掉的黄花菜,如果还好,就叫凉拌黄花菜。
So,我对这一部哈利的观感算是正面的。它比《凤凰社》好,有不少亮点,质感厚重,整体改编还算及格,但是情绪不太流畅,有些地方让人郁闷。而且如果不是书迷,本片照例有点云里雾里。
本来以为《哈利》这套戏不存在剧透的问题,谁知今天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在观众席坐定之后,说:“朋友说我家斯耐普变坏了,邓不利多又死了,该不是斯耐普杀了他吧?”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好不容易冷静下来,答:“这个我不能告诉你,你看完就知道了。”
事实证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观众既没看过书,也不关注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所以决定一反常态,写写剧情。《哈六》在本质上,是为《哈七》大结局做的一个长长的铺垫。里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线索,核心故事是伏地魔的过去,和他为什么被阿瓦达索命咒击中以后不会死。《混血王子》给出了后者的答案:因为伏地魔学会了如何制作魂器,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了至少七片,存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算肉身毁灭,他还可以还魂。第六部解决了两个魂器:里德尔日记和戒指。当邓校长和哈利去搞定第三个魂器--挂坠盒的时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间接导致邓校长在结尾处被她家斯耐普干掉了。
《哈六》的主干就是这样。它的线索比《凤凰社》集中明晰,所以虽然枝节繁多,到底还是整出了一个像样的剧本,就算抛开小说,主要情节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建议注意片中出现的小道具和细节:邓校长的魔杖、戒指、霍拉斯教授照片里的天狼星弟弟等等,这些都将在第七部里发挥重要作用。
让非书迷观众犯晕的,大概会是另一条线索,那就是哈利三人组进入青春期以后的感情纠葛。片中小朋友们的争风吃醋对主要故事线几乎没有关系,可以不必存在的。但是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了,《哈利波特》就不是《哈利波特》了。编剧已经尽量把成长和剧情联系在一起,可是还是有些零碎无处安放,又无法割舍,只好就这么挂着。世事不能两全,难哪。
这一部的画面做得相当好,既保留魔幻色彩,又用大块的冷色调带出格局的扩大、青春的纠结和局势的阴冷。非常非常喜欢冥想盆的画面设计,水墨飘荡,沉淀出记忆,实在是酷。霍校的走廊、塔楼和地窖,都好像施了伸展咒,比前几部空旷了许多。效果不像《凤凰社》的呆板,而的确是营造出了青春的孤独和痛苦。魁地奇比赛赢了之后那晚,长镜头扫过霍格沃兹的窗口:哈利陪着失意的赫敏坐在楼梯脚--罗恩和拉文德在旋梯上接吻--马尔福悄然独立在天桥上--惆怅。
童年转向少年的过程中,同一个地方,隔一年来看,往往感觉完全不同。也许《哈利》系列经常换导演,换影片基调,却正好表达出了那种恍如隔世。哈利在片子结尾说:“我从来没发现这个地方是这么美。”没有发现过吗?不是的,每集都美,但这一集的美不同罢了。
画面可以打8-9分,耽搁了大半年,他们毕竟多了一些时间经营,总算有弊有利。可圈可点的场景甚多,比如小小伏地魔和小伏地魔出场的两段,比如海边岩洞的入口(注意:海边岩洞的图片,曾钉在小小伏地魔的房间里,邓校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比如凯蒂被恶咒害到飞起在半空。。。都做得凌厉凄美。
音乐只保留了少量代表童年的主旋律,就是John Williams当年写的那个。本片有很多新乐章,暗示角色们真正告别童年,迈入更广阔的世界。
表演方面,大腕太多,争奇斗艳。Helena Bonham Carter,Alan Rickman,Maggie Smith这些精哪怕镜头再少,都会出挑,Alan Rickman更是不用说话就能让观众哄堂大笑。不过最厉害还是两个老头:Michael Gambon的邓校长和Jim Broadbent的霍拉斯教授。尤其是后者,简直跟我心目中的霍拉斯教授一模一样,本集最鲜活最完整的角色非他莫属。邓校长终于英明神武了一把,而且很可信。想起从第三集开始Gambon老先生就在梦游,居然只须一集就扳回以前的颓唐,树立形象,不能不佩服他。
少字辈里,罗恩(Rupert Grint )的搞笑本领实在太强了。只要他一出现,大家就咯咯发笑。这在表演上,其实很不容易的。只要有罗恩,就有好戏。新人Jessie Cave演的花痴傻大姐Lavendar是本片一绝,非常可爱。小小伏和小伏集美丽与阴沉于一身,从哪儿找来这么出色的孩子,居然还找了两个,气质容貌演技都一等。他们选哈利的时候怎么没有这种眼光和运气呢?唉,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马尔福(Tom Felton)要另起一段单独说。这个角色的造型完美,性格复杂,是一个惊喜。估计花痴马尔福的MM要以几何级数增长。
赫敏(Emma Watson)长成了大美女,单这一条,就很不容易,咱们要求不能太过分。她在这部里表演没有以前那么用力,舒服多了,赏心悦目,虽然对剧情似乎没什么推动。卢娜(Evanna Lynch)还是非常可爱,更可爱。她和哈利在一起,其实是最舒服的,大概罗阿姨绝没料到这种情形,不然把卢娜配给哈利,岂不是比硬邦邦的金妮要好得多?
终于不能回避哈利。罗杰艾伯特在评这部片的时候,说了一句话:“Radcliffe's Potter is sturdy and boring, as always; it's not easy being the hero with a supporting cast like this.”(小丹演的哈利一如既往,坚实沉闷。有这么一副配角阵容,当主角可不容易。)阿弥陀佛,这话公道。
事实是,丹尼尔•德雷克里夫,the Chosen One, 就像他扮演的角色一样,是个天分并不出众,却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的孩子。他的肢体语言和对镜头的灵敏,远远比不上Rupert,更不用说簇拥着他的那些大腕。这是天生的,再怎么努力都看得出来,没有办法。然而他的确是努力的,这也像哈利,这些年,他想必也不容易。所以,虽然他的僵硬免不了让我分心,但看到后来我决定接受他。也许哈利就应该是这样,虽然小说以他为中心来写,写得天花乱坠,但也许从观众的角度看,他有可能的确是坚实沉闷那一类人,罗阿姨也从来没说他是美男子。而且小丹有一个特别的优点,那就是含蓄的幽默和自嘲。我曾经看过他客串的一集《临时演员》(Extra),他其实有很不错的喜剧细胞,不是Rupert让人开怀大笑那种,但也相当抵死。《哈六》里颇有几处他负责的搞笑。
为什么说服自己接受哈利?因为他是主角,如果不能接受哈利,就不能接受这个片子。这个道理,就跟不接受佛罗多就不能接受《魔戒》,不接受卢克就不能接受《星战》一样。哈利、佛罗多、卢克,都不是讨喜的角色,可是必须存在,否则故事不存在。
喜欢的细节:跟霍拉斯教授有关的一切。韦斯理先生的工作间堆满废弃的麻瓜家电和插头,笑死了,一定要注意看啊。韦斯莱搞笑商店里的产品和顾客。罗恩中毒时哈利的紧张和毒解后他的后怕。罗恩哈利抢魔药课本。混血王子的魔药课本。消失柜的设计。Lavendar在车窗上画的心形。校长讲话时张开翅膀的铜猫头鹰。沾沾自喜的Cormac Mclaggen, 比书中可爱得多。。。
不喜欢的地方:开头的伦敦桥被毁,意犹未尽。海边岩洞的内部设计。陋居遭袭。金妮和哈利接吻(我看哈利还是不要再有吻戏了)。。。还有一些,想不起来了。
总之,虽然黄花菜早就凉了,吃起来还凑合。我也只剩这一碟菜,会特地跑去电影院吃。这一部《哈利》,至少不比传说中的《终结者》、《变形金刚》来得差。甚至比早些时候的《星际迷航》更打动我。当然,我是这套书的书迷,所以本文的角度是书迷的角度。《哈利》这套片,我没办法当一般的片子去看,因为先备知识太多,干扰极强。看片的时候,虽然不像其他观众那样一头雾水,可是心里的明镜太亮,也是很讨厌的。要把原著抛开不可能,比较和挑剔也就不可免。所以,大家该怎么看就怎么看吧。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唉,可惜我是做不到的。
转载请注明连接和作者。
5 ) 都是可怜的孩子 都只有黑暗的青春
拖了一个多星期才把哈6看了。
看完以后从王府井出来,雷声隐隐,暴雨倾盆。突然又想起伏地魔藏匿魂器的那个海中岩洞,感觉恍惚。
一句话,哈6好过哈5,不如哈4。这当然也跟原著有关,火焰杯情节最流畅紧凑,高潮迭起;凤凰社阴郁拖沓,气氛沉闷;但让我意外的是,在我书迷的挑剔眼光下,我居然看到了罗琳也没怎么表达的,让我极为动容的东西。这种感受很私人,为了这份悸动,我给这一部好评。
凤凰社和混血王子绕不过的是两个人的死。小天狼星和邓布利多。前者我迷恋太深,他没复活我至今无法接受。后者却是不能不死,顺带推出完结篇的最悲情人物。
哈6有几个场面我很心水。
1、贝拉等一干食死徒破坏伦敦大桥的场面,以及中段烧毁陋居(虽然属于导演发挥过度)。电影里较小说更甚,从小天狼星的死开始,食死徒的实力和打斗场面的华丽程度被一再夸大,且破坏欲中带着极端纵情,让人隐隐感叹黑暗力量的魅惑。
2、凯蒂被马尔福的蛋白石项链下咒,红衣黑发在落雪半空中悬浮。有鬼魅美感。
3、里德尔逼问斯拉格霍恩魂器的片段。幼年和少年里德尔不如想象中那么有气场且狂狷邪肆,但眉目间的聪明劲还是让我基本满意。
4、马尔福跟哈利的两次较量。两人各胜一局,都很尽力。没有看客和旁观者,没有无聊的谩骂和嘴仗,就是直接、爽利、实打实的对殴。显得成熟、狠辣、爆发力十足。
5、怒涛中的岩洞,海中远景我是喜欢的。内景不够细心,气氛也不恐怖,死尸更是草草了事。
6、唯一的一场魁地奇。也是废话很少,冲撞很多,对于这些又长大了一岁,又离直接的黑暗恐怖更近了一步的孩子们来说,看着挺有力,觉得他们有戏。
然后就是从片中不小心嗅到的越来越浓的悲哀、寂寞、不甘意味。除去两对CP的打情骂俏和韦斯莱兄弟的帅气客串,整个影片无处不是黑暗寂寞的青春,那些排众而出的少年,现在的,过去的,老了的,死了的,在脑海中搜索罗琳的只字片语,我就这样一个个开始回顾他们的一生。看着荧幕上贝拉发疯似地在麦田中劫杀哈利金妮,远处火光冲天,天幕漆黑,杀戮的画面中竟然不见了邪恶,只有悲哀。
结果都是可怜的孩子。这四个孩子,如果日后成了偏执暴虐的孩子,也别怪他们吧,诶。
小天狼星
我一直都爱他。集合他的萌点和关键词也不足以说明问题。布莱克家族黑得一塌糊涂,千百年的开枝散叶就出了小天狼星这么一个反骨仔。幸好他不是纯粹的黑白,不是分明的非此即彼,不然势必要长残。他聪明,不可一世的骄傲,他戏谑,偶尔也无聊残暴。这个世界似乎很难满足他,就像午后提前做完了试卷,卷起羊皮纸斜倚在板凳上,目光飘忽,神色模糊。
在霍格沃茨的时候,四人组横行霸道,成分复杂,也算是他们逍遥青春的写照。他被女生花痴,但居然从来没有情史?!总不至于真的要被我拿去跟詹姆配对。。。
种种矛盾在他身上呈现出完美的平衡。但是青春太短了。就这么短,而后面是一程一程走不出的狂暴风雨和凄迷暗夜。
他在十六岁时把斯内普倒挂空中,黑发随意搭在脸颊,游刃有余的英俊像是杀人利器。
他一定不曾想到,他以为摆脱了的病态家族,纯血统和黑魔法,他以为一生都不用再回的格里莫广场12号,是他后半生的牢笼和死局。他靠着天赋为了乐趣把自己弄成一个阿尼马格斯,又怎么能料到未来的那么多年里,他的灵魂和心智只能躲藏在一只黑狗的身躯里,才能获得片刻安稳。他的后半生是风雪危崖,是阿兹卡班,是摄魂怪的围捕,是巴克比克羽翼上的遁逃,他的家族后继无人,他和挚友阴阳两隔,他的青春已是隔世记忆。
最后的死,也是那么不得其所。毫无用处。
帷幕后,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凤凰社》是我最不愿意重看的一本。电影当然更烂。倒不是因为尾声处小天狼星会殒命,会被疯婆娘一招毙命死都死得那么草率。我是不甘心,他死就死了,还要留那么一段悲伤的弥留时光在囚笼里。这世上他走了一遭,像是无功而返,所求,皆不可得。
这个可笑的时代,他曾蔑视,但时代也视他如尘土,他的窘境延续数十年,他早已被打磨得没有一丝骄矜,与浑黑的夜一体带着暗中的意志和力量,他也许曾经相信,这不过是最后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然后舞剧漫长,他居然成了最大的炮灰。(抽屉语)
斯内普
他的临终遗言差点没把我打昏。最后一句,look at me。看着哈利的绿眼睛,看到的是莉莉的绿眼睛。某种程度可以说是死而无憾。
斯内普漫长的卧底生涯或者可疑的Double agent生涯在第六部里被逼到了极致。虽然杀死邓布利多纯粹是他们共同策划好的。为了保有老魔杖的惊人秘密,为了延缓伏地魔的最终杀伐,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必须让他得到的一根根都是杀不死哈利的魔杖。。。直到所有魂器被销毁。
而他其实就是个最大的惨绿青年。Half blood prince。可见只喜欢母亲。不少混血家庭出生的巫师都容易趋于对纯血统的迷恋和黑魔法的执着,这可能也和家长中麻瓜那一方的误解芥蒂有关,里德尔又何尝不是。
他是怎么长成了阴郁的,骄傲又卑微的少年,他又是怎么遇见了还是个女孩的莉莉伊万斯就爱上了她,他又是怎么一爱,就爱了一生。
这种爱情。达到了美感的程度。光是抵死缠绵百折不挠不离不弃死了都要爱,又有什么了不起。像这种带着梦意与痴望沉入幻觉之海的爱情才看得人暗暗心惊。默默感叹。这种爱情的实践者内心又未免强硬得可怕。连时间都不当回事。
我是看客,却没能用同样的强硬去面对他后半生的赎罪,或者爱情。
斯内普不是一个信仰摇摆的人。他对黑魔法是有情节的。这从他入学时对斯莱特林的期待,交友的圈子,留在魔药课本上的黑魔法咒语都可见一斑。这也没什么,莉莉也未必是因为斯内普近墨者黑才看上了詹姆波特,他对这个女人的爱,要从她死后算起。
若说好时光,也就只有入学前和莉莉的独处,同样是让人抓狂的短促。他阴郁的一生比小天狼星还阴郁,除了最后是被伏地魔亲手挂掉以外,除了最后还能把记忆留给哈利以外,他心爱的女人死后,世上再也没有人真正明白他。
邓布利多要求斯内普答应杀死自己的时候,斯内普粗暴地问“为什么不让德拉科动手”。邓说,男孩的灵魂还没有被完全糟蹋,不想把他的灵魂弄得四分五裂。
斯内普反问,那么我的灵魂呢,邓布利多?我的呢?
我可以想象他脸上的神色。那时候我真是出离悲伤。
里德尔
我一直没有特别喜欢里德尔。作为一部魔幻巨著的大老王,他的恶行还不够极端,作风也还不够狠辣。而且电影有一个很不好处理的地方就是,无论不可饶恕咒在书中被描述得如何牛逼,荧幕上看也不过就是一束光一句词罢了,小天狼星之后,我再听到“阿瓦达索命”已经基本无感。要不是雷夫范恩斯在【火焰杯】最后的惊艳亮相,我真的是对伏地魔出现的桥段都没兴趣了。
书里面,他是强大的,但不是无敌。邓布利多无论是回忆他还是谈论他,总是难掩语气中的鄙夷和轻视;他父母的故事,余味相当不好,除了让他拥有了血统和偏执,真看不出来他哪里像是他们的骨血。
里德尔比较类似于一个凭空而来的婴孩,在孤儿院的时候,他以暴制暴,独来独往。进入霍格沃茨,他理所当然地来到野心家的天堂斯莱特林,他是教师们的宠儿,他阅读禁书,开始企图制造魂器。。。
这种过分超前的魔法观念究竟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他如果只是为了探测极限,又何必要渴望永生?制造魂器的过程符合他杀戮嗜血的本性,但目的却很没意思。
哈6里,哈利和邓布利多为了摧毁那个后来被验证为假货的挂坠盒,来到里德尔藏匿魂器的海中岩洞。滔天巨浪中,那个岩洞简直不像真的,百年来只有四个人造访过这里,它遗世独立,却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命脉。
那一刻,我想到的竟然是,他来这里的时候,大概也还是个少年吧,在洞口下恶咒,在洞内安置阴尸,他曾经在这里报复过幼年欺负他的人,这里是他收藏战利品的地方。可是这些漫长的独自的路途,就算是幻影显形,也还是太孤绝了。
7本书不会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反派面目模糊,只需要造成情节冲突就行了。电影却用一个虚构的岛屿海景就我看到了少年单薄的背影和苍白的面目。他要的究竟是什么,他的欲望和求索是为了什么,他为何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他活过的年月有什么留了下来,都不知道。
有时候我以为他不过是想要突破藩篱,验证一切本质的可能性。
德拉科•马尔福
这一部基本上就是把马尔福弄残。小盆友脆弱的心灵在极端的重压下严重变形,但不能抒发倾吐,于是他面色铁青,我见犹怜。
历史悠久的纯血统巫师家族好像只会出现两种孩子。小天狼星或者马尔福,没有中间状态。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悲哀的,他还没有见过善恶,他还没有能力判断,已经被迫扎根于某个阵营。成为食死徒,必定是艰险的背德的。但成为叛逃者,日后也会是整个家族的死敌,难得善终。
马尔福的扮演者长相上气质上已经没有问题,只要罗琳不让他出丑,他就不会让人失望。这一部的马尔福,因为没有跟哈利之间的废话没有意气用事,而显得尤为迷人。他有一个秘密要死守,他有一个任务要完成,他要干掉历史上最伟大的巫师。这中间。他不能在乎他要弄死多少无辜的人,他更不能在乎他的青春,他要亲手放上祭坛。
这不是小打小闹,他一次次地来到有求必应屋,来到光线晦暗的消失柜前,一言不发,神色凝重,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家族,这一次全都由他一个人守护。
马尔福是小辈里唯一一个有些靠近前辈生涯的孩子。他的前辈们经历过怎样的黑暗和搏杀,他么这一代的孩子是很难知道的。哈利虽说是个孤儿,但有海格邓布利多小天狼星韦斯莱一家众星拱月照应他,他从不必面对独自用力的时光和血与阴谋织就的杀局。这一部里,他还能回回陋居或者跟金妮谈点似有若无的小恋爱,马尔福却一直被杀人与被杀的局面操控行事。凯蒂中咒后,他不能控制地在盥洗室痛哭咆哮,他的痛苦将只能封闭在体内左冲右突,循着魔杖给哈利一击、再一击。
邓布利多的尸体从天台飘坠而下,那一个瞬间,就结束了他整个青春。
哈迷对电影总是遗憾不满多多。看完了这一部说了这么这么多(实在是有够多),才发现我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希望哪天罗琳有空,写个外传或者前传吧。倒不完全是我喜欢的人都是老辈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代人是一代不如一代,不说性格魅力,就连纯实力也是如此。
邓布利多和梅林那种已入了神级,伏地魔到底把黑魔法推到了怎样境地也不至于就一个魂器出来说明问题吧。哈利他们的父辈里面,天才级巫师简直是鱼贯而出,看看少年时代的四人组和斯内普,我不禁要感叹,哈利他们到了毕业也就能熟练使用下“除你武器”,然后像呼神护卫咒之类的就已经很了不起,他们中有谁可以变个阿尼马格斯来看看啊。
6 ) 永远给你戴五星
虽然没有像火焰杯那样赶上了首映式,但是还是在第二天去电影院把他看完了。每场全部都是爆满,差点连今天七点半的票都没订到……
说白了,我就是一个盲目的哈迷,好或不好,我都只有一个评价:brilliant!
看到豆瓣上的评价都很低,最受欢迎的评论都打三星两星,我真想说,不用这么挑剔吧?用这么文艺的眼光看一部很大众的片子干嘛?电影不是演的怪才好,“普通人”的定义都是自己看的开心,电影有票房就Okay吧?= =
至于哈利嘛,没有想象中变得那么难看,典型的哈利特色,看到书能想到的就是他那张方脸,带着傻傻的眼睛,眼睛很清澈很好看。
倒是罗恩,怎么就觉得他发花痴的时候这么可爱呢…… 到现在,我已经不反对他和赫敏的爱情了…… 只是哈利的金妮,还是让我觉得,额,又丑又不配哈利。
伏地魔少年时代的演员到底没让我失望,和书中一样,帅气,精致。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拍的让我觉得很满意。
有人说,第三部是最成功的一部,我不禁狂汗……突然想起,那是我唯一一次没有把哈利电影看完。个人口味不同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的奇怪看法。
从小学开始到现在,JK罗琳也在我身边设下了一道魔法,让我觉得安心,让我觉得快乐,让我觉得我在爱好不多的情况下还能自豪的说,我最喜欢的小说和电影都是--《哈利波特》。然后满足的对着旁边的人笑。
我慢慢的从五年级前,叫爸爸租一大堆鬼片给我看的奇怪癖好,到五年级后为了哈利死命挤班里前五名的执着。
想起来,自己初三最失落的时候就会把哈利波特一遍一遍的看过,每次看完就会觉得自己备受鼓舞,就算是旁人对我不冷不热都没那么重要,就算是坐在座位上百无聊赖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过。
它是我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它是第一个让我有收集欲望的东西,它是唯一一个我坚持了这么多年的信念。
(六年级,因为等不及第五部,竟跑去买盗版哈利波特,名字叫哈利波特与黄金甲貌似……模仿的挺逼真的,但还是让我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
我只是个平平凡凡的人,喜欢的也是主流的东西,拥有着俗人的看法。
但无论是好是坏,只要有哈利的标签,我就愿意为你戴上五星,我就愿意说你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书已经出完了,电影也出到第六部了,我还有最后4个多小时的<死亡圣器>可以期待。
我只是希望你永远都不要结束,因为当你决定把你魔法之门关闭之后,我的童年也结束了……
我不想和你说再见,我想每一年都有一个可以期待的东西。
我不想看着自己一年一年的长大,到了最后,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
我把这么多年的热情都留给你了,但我还不够好,我没有把你的情节记清楚,我甚至会把麦格教授的名字猛然忘掉。
如果还有什么愿望可以许的话,我想,我愿意花一个假期的时间重新翻开我对你的记忆,一页页翻读,永远不要忘记你,还有我的童年,我的那些最留恋的年华。
Good night.
说实话有点失望,不过看在特技和卢娜的份儿上。。。
大家都在感受爱情的刺痛 只有马尔福在专心搞事业
这可能是前六部中唯一一部在电影院看的,而当时的我还不幸睡着了。但是回过头来看,在邓布利多死的那一刻,整个剧情还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死亡、挣扎、背叛、人性,有些时候你会失去内心笃信的一切东西,生活会变得灰暗无比。所谓黎明前的黑暗,也许就是这样的时刻。
邓布利多要求斯内普答应杀死自己的时候,斯内普粗暴地问“为什么不让德拉科动手”。邓说,男孩的灵魂还没有被完全糟蹋,不想把他的灵魂弄得四分五裂。斯内普反问,那么我的灵魂呢,邓布利多?我的呢?我可以想象他脸上的神色。那时候我真是出奇的悲伤。
忘了打分!Hp系列比较喜欢的一部,虽然属于灰暗的剧情,但是穿着西装一脸冷酷又心有不甘的德拉科真的帅到抖腿。斯内普其实也挺可怜的哇。
黑暗的基调
哈利长大以后的故事感觉没那么好看了
邓布利多居然死了
鄧教授說:年青真好,還可以感受愛情的刺痛。
剪辑有点凌乱,还有就是光线有点暗。除此之外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了。惊觉标记日期是09年8-11,不知不觉,过了这么多年了啊。(2016-4-9)
当年居然没标记,今天补上。国庆的时候听闻一个朋友从来没看过《哈利波特》系列大为震惊,我说你就算不看书,电影也一定得看!然后他花了几天看完了全系列,好评不断,发来消息“我这几天的快乐都是哈利波特给的!”羡慕每一位还没看哈利波特的朋友,你们人生还有好棒的一个惊喜等你开启!
2009.07.27 18:15
说实话,一看到Helena Bonham Carter我就想起Fight Club。有多少人是真的冲着HP的剧情去的?至少一年又一年六部看下来,我觉得每部的剧情用几百个字就完全可以概括了——我是说,HP真的有什么剧情可言吗?
在田老师家看的,哈利波特能不能拍个系列电视剧?就演霍格沃茨的日常生活那种,我能看十季。
比较起来对这部没多大感觉
太伤了,我被这一部前所未有的伤到了。仿佛已经不再关乎故事核心,机关重重设置好让邓布利多的死变成了全片唯一的独角戏,也只有邓布利多的死能让整个系列开始真正的进入黑暗。前几部中所谓重生所谓取命都无关紧要,只有让光明熄灭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恐惧。
一句"Oh, to be young, and feel love's keen sting"(年轻真好,还可以感受爱的刺痛)真是胜过千言万语。
《混血王子》于我而言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唯一感觉又漫长又无聊的一部。—— 原来只打3颗星,不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八部《哈利·波特》连映时和一群哈迷一起观影看得挺享受就多加1星了!虽然《哈6》的制作成本高达2.5亿美元,但片中惊险刺激的大特效场面却寥寥无几,开场的“伦敦大桥垮下来”和“邓布利多用魔法驱赶阴尸”是看起来比较费钱的其中两个段落。——《混血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唯一获得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的一部,影片的整体影调感觉比故事剧情本身还阴暗。-2021.08.12
给五星,是为了怀念那个故事。至于电影拍得如何,没在意。
严重无语加虐心的一部,谈恋爱占去半集。结尾邓布利多死了。斯内普自爆是混血王子以后嫣然一笑飘走。。什么玩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