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姝奇缘

剧情片法国1987

主演:若埃勒·米凯尔  杰西卡·福德  菲利普·劳登巴赫  让-克洛德·布里索  碧翠丝·罗曼德  玛丽·里维埃  大卫·洛克萨维奇  法布莱斯·鲁奇尼  Mr. Housseau  Mme. Housseau  Fran?ois-Marie Banier  Yasmine Haury  Gérard Courant  Jacques Auffray  Haydée Caillot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双姝奇缘 剧照 NO.1双姝奇缘 剧照 NO.2双姝奇缘 剧照 NO.3双姝奇缘 剧照 NO.4双姝奇缘 剧照 NO.5双姝奇缘 剧照 NO.6双姝奇缘 剧照 NO.13双姝奇缘 剧照 NO.14双姝奇缘 剧照 NO.15双姝奇缘 剧照 NO.16双姝奇缘 剧照 NO.17双姝奇缘 剧照 NO.18双姝奇缘 剧照 NO.19双姝奇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7 15:04

详细剧情

影片分成四个小片段,讲述了持有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两个女孩的友情。单纯、热情的蕾妮特(若埃勒·米凯尔 Jo?lle Miquel 饰)是一个乡下女孩,慵懒、阴暗的米拉贝(杰西卡·福德 Jessica Forde 饰)则来自巴黎城里。第一段故事名为“蓝色时光”,讲述了她 们的相遇。米拉贝骑车去乡下游玩,结果自行车坏了,乡下姑娘蕾妮特帮她修好了自行车。两个女孩互相产生好感,交谈甚欢,决定一起去巴黎上大学。第二段故事发生在一个咖啡馆中。蕾妮特被侍应误认为女骗子,对她处处刁难,米拉贝到来之后帮她解围,两人对待此事有着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三段故事中,她们对社会边缘人乞丐、小偷、骗子进行了不同观点的讨论。最后一段故事中,她们打了一个赌:蕾妮特能否坚持一天不说话。结果,蕾妮特假装成哑巴少女,米拉贝成功地将她的画卖给一个艺术品经销商。

 长篇影评

 1 ) 绘画需要宁静,但这是买卖

一个令年轻人重新审视人际交往的自省之作,所谓社恐人士都应该看看。

影片以幽美的乡村景色开场,乡下如此宁静以至于癞蛤蟆和青蛙的声音都会有它们的倾听者;乡下少女会因为午夜的美好时光被打搅而大哭大闹。

起先我们以为这是年轻的艺术家特有的偏执,但我们一直生活在喧嚣里,这真是理所应当的吗?

场景移到了巴黎,单纯朴实的乡村少女一再受到了欺骗和价值观巨大差异的冲击——

什么时候需要善良?需要什么样的善良?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车站一幕,当时不禁嘲笑女孩怎么能这么单纯,同情心屡次被消费?

但是久居巴黎的女士知道,

她就是骗子,但是欺骗不是原罪。你知我知,演一场戏而已。

艺术的迷人之处,或许就是,

当风吹起裙子,

被看到的不是臀部,而是曲线。

 2 ) 重看《双姝奇缘》:永恒如新的侯麦

早上醒来,照例点开MUBI,查看又有哪些新电影上线。一部名字诡异的侯麦电影作为“当日电影”(film of the day)映入我的眼帘——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直接译成中文是“蕾妮特和米拉贝尔的四次冒险”。自诩看过所有侯麦长片的我,心想难不成哪部侯麦电影被“挖掘”出来了。于是点进播放,一看恍然大悟。哪是啥新片哦,其实就是《双姝奇缘》!法语原名是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不过是它的英文直译片名罢了。

既然已经点开,索性继续看下去,反正也没事。虽说这部电影老早前已经看过,但一直没有什么重看的机会。这次毫无预期地重新,倒是一次舒心的体验。整部电影看得我哈哈大笑,实在是好看。与其他侯麦讲述“男欢女爱”的片子不同,《双姝奇缘》讲述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不仅少掉了关键的男性角色,也没有爱情的影子。这是很让人意外的,如果想到侯麦的招牌正是借爱情刻画男女不同心理的话。

《双姝奇缘》分了四个篇章,每章都可以拎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短片。两位主角蕾妮特和米拉贝尔来自不同的家世背景,在乡间偶遇。蕾妮特后来到巴黎学画,与米拉贝尔住在一起,由此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不只是爱情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消失,连侯麦热衷的“误会”手法也消失不见。《双姝奇缘》的冲突由两位女性角色迥异的性格引发。蕾妮特从未上过学,通过函授课程获得高中文凭,久居乡间、同时又热爱绘画的她养成了简单纯粹、待人热情的性格,正是她主动邀请米拉贝尔共住乡间,从而奠定了两人的友谊。相较而言,巴黎女孩米拉贝尔有一股浓郁的都市风情,随性、慵懒,懂得变通,而不像蕾妮特那般死板。

性格上的冲突,鲜明地展现在巴黎生活中。如果说第一章乡间生活充满田园牧歌般的美好情愫——标题“蓝色时光”指日出前一小时天色幽蓝的景象,让人想及“绿光”,同样以自然现象为片名——那么,后三章巴黎生活则有都市特有的闹腾与骚动。侯麦借两女孩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来刻画人物迥异性格。第二章“服务员”展现了初到巴黎的蕾妮特与中年服务生间发生的趣事。因为只有100法郎纸钞和零散的硬币,蕾妮特一时间拿不出6.5法郎付给服务员,两人发生了争执。蕾妮特只能一边尴尬地坐着,等待米拉贝尔到来,企盼她会有零钱解救自己;与此同时,她得忍受咖啡馆服务员抛来的抱怨和白眼。令人想不到的是,米拉贝尔的到来不仅没有解救蕾妮特,反而与服务员产生了更大的争执。一气之下,米拉贝尔携蕾妮特火速离开现场,留下气愤的服务员干瞪眼。

如果说,第二章是蕾妮特与米拉贝尔因为性格差异产生冲突的预演,那么第三章则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侯麦不惜用长篇“辩论”来阐释两人对骗子与小偷的不同看法。米拉贝尔告诉蕾妮特自己在超市“救”了一位小偷,却把赃物阴差阳错拿回了家,蕾妮特对此感到不解。在蕾妮特接受的教育中(带有浓厚自然主义哲学倾向),像骗子和小偷这类人应该关进监狱,通过惩罚来让他们认识到偷窃乃是不对的行为,从而制止再次行窃。米拉贝尔探问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偷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说蕾妮特单纯只从偷窃行为来衡量人性,那么米拉贝尔则将人性引申到了社会层面。人之所以偷窃,除了自身的原因,同样也有整个社会的问题。

这两种对于世界不同的看法也体现在对乞丐的不同认知上。蕾妮特指责米拉贝尔对路上遇到的乞丐不予施舍,米拉贝尔则回应那么多乞丐难道每个人都得施舍吗。蕾妮特的观点很简单,乞丐是弱势群体,应该给予帮助,而米拉贝尔认为有些乞丐纯粹是骗子。在火车站,蕾妮特为自己的天真尝到苦头,她因为善心帮助的人原来是个骗子,到处以丢钱包的幌子向路过的人讨要车费。全片第四章最让人感到意外,带有十足的侯麦色彩。因为交不出房租,蕾妮特急需将绘画作品出售,不幸的是,前一刻她与米拉贝尔打了赌,她将一天不说话。那么,她该如何向艺术品经销商推销自己的作品呢?何谓“艺高认胆大”?我想这就是了。侯麦不仅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巨坑,而且完美地填平了它。在米拉贝尔巧舌如簧的帮助下,蕾妮特卖出了自己的作品。最终像大多数侯麦电影那样,皆大欢喜。

侯麦电影的趣味,一方面来自精巧的剧本和精妙的台词,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演员精彩的表演。我们甚至可以说,侯麦的电影既属于当下,也是永恒的。无论什么时候观看(还是重看),它都像新的一样,等待着我们。这些电影创造出独有的世界,让人徜徉其中,回味无穷。侯麦电影的永恒性离不开他的古典主义趣味。可以发现,侯麦电影剧本结构之精巧,吸收着法国古典戏剧的滋养。看似随意,实则有着精妙的结构设计,谋篇布局处处匠心。侯麦懂得用一种自然主义的影像风格和表演将剧本结构上的匠心掩盖,随意说出的台词实际上每句都有妙用。我想,这是侯麦电影之所以散发着永恒魅力的根本原因,他既是新的(“新浪潮”),也就旧的(“古典主义”)。过去的观众、现在的观众和未来的观众,看到的都是同一部侯麦电影,古典又新颖。而他遍布全球的学徒们——洪尚秀、布哈克、滨口龙介、竹原青……学到的无非是某个侧面,没有一人能学到侯麦的精髓。

 3 ) 集浪漫、冷漠、搞笑一体

何谓奇缘?片中两人偶然认识、思考方式和行为差异极大却能互相扶持走下去,人与人相处不就是求同存异嘛。前面一起体验乡村蓝色时刻、雨天野外就餐的浪漫,中间大城市里逃单、乞讨的格格不入,最后教小孩子意大利语、卖画片段的搞笑,居然融合得如此妙!观影非常舒服,但表达的母题不少,一是友情,个人目前观影史最好的友情片;二是对户外自然的推崇,衬托繁华大都市人金钱至上的冷漠与疏离;三是面对问题,放大困难选择逃避还是直接行动?做事情不能预先失败!!四是言语与沉默哪个才是更真实的自我,沉默才是唯一应有的姿态?

 4 ) 苍蓝现象学

模糊的神启,恍惚的奇迹,强烈的氛围感,万物骚动不安,争相向观者言说,时间如此狂热地成为永恒,而永恒之后仍有时间——怎么用语言描述这种经验?它并非宗教感的体验,不那么暴烈,无心置人于死地而后生。神学家不屑于描绘它,精神分析学家愿意提出无数假说而不去验证,现象学家听我支离破碎地说完,抽一口烟,凝视咖啡表面略微变形的拉花图案。 [Ten thousand sticky dreams 一万个粘稠的梦 lost to reality 敌不过一个现实 seer steals thief's cigarette 先知偷走盗贼的烟 and takes a puff 吞云吐雾 Ten thousand comedies 一万场喜剧 lost to one tragedy 被一场悲剧吞没 thief foresees seer's trick 盗贼早已未卜先知 but he's not in a huff 却不动声色] 时间如此狂热地成为永恒,而永恒之后仍有时间。我愿意视之为一个佯谬,即芝诺佯谬,在感知意义上的体现。在这奇迹经验里,时间感变形了,由阿咯琉斯的时间变形为芝诺的时间。在阿咯琉斯追赶乌龟的无穷级数过程中,芝诺将每一段追逐的过程感知为一单位的时间,阿咯琉斯的时间愈接近追上乌龟的时刻,芝诺的时间与阿咯琉斯的时间换算比例愈大,直至阿咯琉斯无穷小的时间等于芝诺时的一单位。在芝诺时的无限长时间之后,阿咯琉斯追上了乌龟。 我如何能在感知中将现实时间无限细分,构建芝诺式的永恒?也许,在那时刻,我得以绝对专注又绝对漫不经心地聆听世界的每一声响,直至一片树叶的轻颤可抵一场风暴的喧哗与骚动,而最轻微的一缕歌声起伏振荡如一场交响乐。我平等地觉知万物,但万物又主次分明,色彩绚烂。它们共同构建起一个氛围,或许是苍蓝色,热风拂面,弥散花露水气息的氛围,一个令我想起时会心微微揪紧的氛围,如朱天心《匈牙利之水》描写的那样。 这种氛围总存在于回忆中。历经沧桑的人回忆“那个夏天,黄昏……”或“举着黑伞漫步在雨巷中……”,倏忽间一片色彩在眼前亮起,还响起断续的字句,人立马陷于一种模糊的感伤里,完全沉浸在纤薄而不可捉摸的氛围中,人若想看清听清,它们就荡然无存。如果这种氛围突然降临于当下,容许人暂时贪婪地吸收构筑氛围的一切色彩、声响、气味,大抵就成了我希望叙述的那般体验。 [——你听说过蓝色时刻吗? ——蓝色时刻是什么? ——事实上,不是一小时,而是一分钟。黎明前,大自然会出现一分钟的静默。昼禽准备醒来,而夜禽准备入眠。在那一分钟里,大自然陷入了绝对的寂静。] 具体地叙述那种体验是不可能的。“我听着歌声……”或“我靠在肩头……”这样的词句,于描述上是公允的,但也是苍白的,它们一旦被写下就显得可笑而虚假。我想如彼得·汉德克一般描写:“那个无名池塘的幽暗。雪云漂浮在巴黎大区的地平线上。铅笔的味道。落在‘宝塔电影院’公园岩石上的银杏树叶。韦利济火车站最上层窗户上的壁毯。”“麻雀落在灌木丛里,又一次恰到时机的鸟儿。他看到一架梯子,想要爬上去。在排水沟里,泥瓦工的标准木杆在游动,后面远处街道上,一个年轻的女邮差推着她带有黄色邮包的自行车。”这些意象被无序地铺展,向读者扑过来,如同它们在那个时刻向观者扑过来一样。但是,不在场的读者,甚至于不在彼时的我,至多以这些意象重构一条意识流,一张变动不居的波动图像,而原件,原本的感受,只能遗失在那个时刻,遗失在感知中的永恒里。 一次不那么暴烈的奇迹不足以让我写出《一个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然而,侯麦,我相信他有过与我相同的体验,因为他那么轻盈地描绘了“蓝色时刻”。“昼禽准备醒来,而夜禽准备入眠。在那一分钟里,大自然陷入了绝对的寂静。”清晨起床见证这一时刻的女孩屏息了,静听一切声响宁静,最微小的窸窣慢慢隐没,绝对的寂静降临,这寂静太过完美,以至于仿佛会永久持续。在仿若永恒的寂静后——蛙,癞蛤蟆和猫头鹰的声音渐次响起,自然恢复到常轨。奇迹轻盈掠过,一切未曾改变,一切都有了不可言说的变动。

 5 ) 当我们在争论的时候

昨天看了一部老片子,1987年的老电影《双姝奇缘》,气质清新如同油画,美得令人眼前一亮。 整部电影由四个特别的生活片段组成:“蓝色时刻”、“咖啡馆的男人”、“乞丐,小偷和女骗子”、“卖画”。 乡下女孩蕾内特遇到了来自城市的米拉贝尔。 米拉贝尔的自行车爆胎了,蕾内特好心肠地帮助她修理自行车,并邀约她一起看“蓝色的时刻”。 夜里,她们起来,去到室外,聆听夜深人静时,来自自然的“宁静”。然而远处来的杂音却打破了这份静谧。 蕾内特惋惜痛恨地哭了起来——这次她俩一起感受“蓝色时刻”的机会被破坏了。 而贝尔则不断耐心地安慰她,答应再留一个夜晚,这样她们就可以再次拥有机会一起感受“蓝色时刻”。 “蓝色时刻”是什么呢? 它是夜深时,所有人都安眠了的那份宁静。 人类都休息了,他们不再出来干扰,而是把整个世界都交还给自然万物。 第二天,蕾内特带着贝尔在乡下四处游览。 羊圈、农村、风吹草低见牛马…人总是能迅速地融入环境中,尤其是自然里。 来自城市的贝尔,独立自信、看似疏离实则温柔;而乡下的蕾内特,亲切又富有原则、能够沉浸于自我的世界。 她们成为了好朋友,并一起相约在巴黎合租上学。 来到城市的蕾内特,失去了在乡下时的那份了若指掌,有些找不着北。 毕竟城市看起来,就是座构造得宛如千篇一律的迷宫。所有的十字路口、公交车站、百货大厦都看着那么雷同。 她向路人问路,却问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甚至,他们已经不关心她的问题,而只是在争出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而后,她找到了早上与贝尔约好的咖啡店,却遇到了蛮横无理的咖啡店店员。 这个男人真是太讨厌了。他的心里只肯相信自己的偏见,认为她就是个骗子——不自备好喝咖啡的零钱,拿一张面额巨大的钱出来就是为了让他找不开从而赊账,这是什么道理? 甚至对待旁边的客人都比对蕾内特要来的恭敬——他就是欺软怕硬,看蕾内特好欺负。 而当贝尔来的时候,他才相信蕾内特没有骗他,她真的是在等朋友。结果因为贝尔也只要一杯咖啡而阴阳怪气起来。 贝尔与他据理力争:谁规定了喝咖啡找不开零钱就是客人的问题?她们并非不想付钱,而是他咄咄逼人,不肯收钱找钱。 于是贝尔拉着蕾内特偷偷跑掉了。 回去后,蕾内特坚持自己的原则,找到了零钱回去支付给那个咖啡店店员。 而贝尔却认为她不用这么做,她认为这是那个店员自找的。 来到城市,远离了简单纯朴的乡村,环境变得复杂了,她们之间对于事物的意见差异也显露出来了。 第三个片段。 她们在大街上看到了乞讨的乞丐。蕾内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零钱。 而贝尔却认为像这样的人巴黎至少有15000个,是帮不过来的,并且这些人里有些人可能只是假装的。 但是她依然受到蕾内特的影响,遇见乞丐,尽可能的将零钱给他们。 这时她在超市目睹了一个小偷的偷盗行为。 小偷将看中的东西塞进自己另一个袋子,而在她背后,超市的监督员正盯着她。 等到小偷要去付账时,她抢走了小偷放置赃物的袋子离开,而小偷却被监督员留下检查。 贝尔并不是想抢小偷的东西渔翁得利,而是她想让小偷免于被发现纠责,等小偷从超市出来,她想将赃物“还给”小偷,小偷却没看见她,开车走了。 蕾内特听完这件事,认为贝尔简直是在助纣为虐。这样做并不能让小偷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悔改。 而她也遇上了个骗子。 蕾内特在车站买票,一个女人上前向她“要”了六珐琅,说自己钱包丢了(总之没钱)。 结果蕾内特错过了自己的班车,身上的钱又不够再买一班,她也向路过的行人寻求资助,却撞见了那个女人的再次行骗。 她向那个女骗子索要刚刚她给出的钱,并指责她为什么不去工作而在这里行骗。女骗子被说得哭了起来,述说起自己的不幸和无能……蕾内特立马心软,原谅了她…… 这个故事里,换一般人,遇到这些人要不就大声喊叫让大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要不就是唤来警察把他们绳之以法。而无论是贝尔对小偷还是蕾内特对骗子,她们都出于善良对他人错的行为进行了宽容。 并且给我们一种探讨的余地,面对法律道德所不容的行为,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 最后一个故事。 蕾内特的家庭支撑不起她在巴黎的生活费与学费,所以她决定卖画来支持自己在巴黎的开销。 她喋喋不休地向贝尔述说自己创作的看法,她不想为自己的画作做解释,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把它们推入交易。她是期待遇上一个自然能懂得的“知音”的。 “画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画作不会自己说话,它是沉默的,它不需要解释。” 事实上,画作是会说话的。 蕾内特与贝尔打赌,看蕾内特不说话的情况下,能否将画卖出。 而贝尔为了帮助蕾内特,就让蕾内特假装成哑巴,看是否能将艺术生蕾妮特的绘画习作卖出去。 画店老板不用蕾内特言语就能从她的画作中听到画的“声音”——它是自由的、仿佛有风的、富有创作力和激情的。 这是不受外界干扰,来自画的“蓝色时刻”。 而他却并不答应立马付现金给蕾内特,因为他需要一点底注,谁知道蕾内特的画是否真能卖出去呢。 蕾内特不能接受,哭着要离开,贝尔拦住了她并对店主说理——你就是欺负“哑巴”不能说话、不能为自己发声!你这样不人道……逼迫着店主不得不立即将三千法郎支付给蕾内特。 这部电影,可以说十分有趣。 “我保留我确信的,但我也让你保留你的。” 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时常因为价值观和看待事物的不同而发生争执,但这不能影响她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为人处世,以及对这个世界人生百态的宽容和理解。 如果换成是我,可能早因为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分道扬镳,而她们却依然维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关系。 这部电影真的十分值得欣赏。 语言流淌着漫游的思绪。 大段的对白,她们各抒己见。 尊重自己的想法,包容他人的态度。 最后,希望我们各得“蓝色时刻”,能有人分享。

 6 ) 城市与乡村,天真与经验,语言与沉默

这可能是侯麦系列里,引发了我最多思考,最让我无法组织起语言,不知从何说起的一部了…

这部电影我是分开看的,看完『蓝色时刻』之后隔了好多天才把剩下的看完,那就分开两段来说:

『蓝色时刻』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蕾妮特乡下住所的自然原生态和她介绍自己画作的生动兴奋与眉飞色舞,还有蓝色时刻两个白裙姑娘在静止对望后紧紧相拥。我像米拉贝一样对乡村与自然的一切感到新奇,觉得蕾妮特的房间整洁又漂亮自在,她的画作彰显她的天赋。那个因为蓝色时刻被毁而生气流泪的女孩有些矫情,因为米拉贝同意再留一天而开心又显得格外真实和孩子气,从一开始不愿跳舞,到认为巴黎人都爱跳舞想要跳尽兴不愿早睡的蕾妮特,真的十分孩子气、天真、随性自在。而“蓝色时刻”那一分钟的安静,身临其境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场景来到巴黎,蕾妮特身上的天真纯粹,真诚淳朴和对极高的道德感的执着都与这座都市格格不入,她是好欺负的好骗的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她遵守着原则,相信道德约束,相信他人也与她一样同样是“好人”。对于乞讨者和火车站借零钱的人,值不值得施舍或相信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高潮的第四个故事,给我带来了言语与沉默的思考。房间里蕾妮特喋喋不休地说着言语的无用和沉默的意义,这看起来本就是矛盾的,她的不断输出让我感受到了她的不安,她迫切想要亲近的人理解她,而米拉贝却说陌生的人需要言语的解释才能理解,但亲近之人不说也能明白。而画作本身会说话,不需蕾妮特开口画廊老板也能读懂画作中的艺术,米拉贝也能帮助蕾妮特说出她的关于言语是多余的观点。那么落到实处,没有言语,我是否也能被读懂理解,我是否是一幅有着足够艺术造诣,不需言语过多解释、连篇累牍再去赋予意义的画作,是不是应该保持沉默,不熟悉的人自有他所理解的我,熟悉的人自不必我多说,同样的事物照进每个人心中想法不同,我何必强求对每个人都一致,希望都能接纳理解真实的我,言语的过多解释只是画蛇添足。

PS:我终究是变了,像是米拉贝一样,冷眼旁观着这个社会的既定规则,对蕾妮特自然原生态的善和真诚还有孩子气的天真,都有了些鄙夷嘲笑和不耐烦

 7 ) 《雙姝奇緣》(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只有批判才有出路

  近年的電影多是吹捧官能刺激、情感角力,看多了也生厭。有時選擇觀賞大師級的老電影或者對於看膩了主流片子的人來說,帶來的是一種被忽視的視覺。即使看過了一定數量的電影,可是對電影的認識、對導演的拍攝風格是何等的皮毛。電影數量之大,實在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學問。對於看電影除了是有娛樂、消遣的作用外,電影還包含了對文化批判的作用,例如是角色上的文化衝突、性別、性向還包括了社會的禮教,除此之外還有創意、前衛的元素。寫電影評論有時就要拿出論據分析電影的現象、思考為什麼導演要這樣拍、只有不斷的批判才有論述,這樣各門的思想、派別就會百花齊放,海納百川。

  《雙姝奇緣》是侯麥在1987年所拍的作品,整套電影沒有特別的故事串連,卻分成了四個小故事。分別講述了兩個女孩在價值觀與生活之間的差異。不但帶出了城鄉之間的差異還處處帶出對人情世故的爭論。或者這部電影可以分為四個短片去解讀,除了主角是相同外,連貫性也不算很大。像這種簡約主義的電影,的確較易的消化與容易理解。

  在電影的第一個故事《藍色時光》,來至城市的主角Mirabelle騎單車到鄉郊遇上了鄉下人Reinette ,受邀並留下來享受鄉郊的時光,她們彼此交談的時候吐露出對各自生活的片段,她熱愛鄉村的寧靜,而對她來說鄉郊是她生活中的逃離,漫無目的的走到鄉郊碰見這個女子,接觸鄉郊的生活,聆聽著天馬行空的想像。一人喜歡大自然的完美,而另一人則覺得沒有大所謂,但又不忍傷害她人。如她發現城市人喜愛跳舞,於是她也跟著跳,雙方試圖磨合透過文化層面跳入彼此的生活。她相信藍色時光的出現,而她也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得出的是電影是表達陌生人由最初的腼腆到有交流,融入對方的世界。

  其後的三個故事就切實的走進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例如咖啡店的一幕,就是男侍應早已認定鄉下人是騙子,處處刁難女主角。再者是女主角問路的時候,差點被兩個男人蒙騙,帶出的是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男人均認定了Reinette 是個沒頭沒腦的人。重點是道德的問題,明明侍應有零錢找給隔壁的客人,又為何沒法找給女主角,硬要女主角給他散錢。這就是一種在角色上的矛盾,男的分明是在欺負弱勢的人。當Mirabelle到達咖啡廳後,侍應方才相信她是真心光顧,而不是騙子。然而,當面對情義與意氣之爭時,兩人對事件的處理也有別一般的態度與反饋。基於道德與責任的問題,Reinette 認為錢應該付,而不是採用Mirabelle的一走了之的心態。即使是有誤會,Reinette 還是如此的單純地決定再到咖啡店一次,以發還金錢。就連收錢的那名店員也認為她是「水魚」。這就是人面對貪念時總敵不過心裡的誘惑。

  侯麥在這部電影裡反映的是人的醜態,人的虛偽與虛妄,欺凌處於弱勢的人等等。透過爭論,觀眾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說第三部份的《乞丐、患盜竊的人與騙子》的一幕,看到的是對「犯罪者的同情」與「犯罪的合理化」,到底應不應該因賊人有病而姑息,而幫助犯罪者逃過被拘捕的一事又是那門子的「幫忙」,對於筆者來說的確是處於兩難,從正義方面或者會站在Reinette 的一面,皆因Mirabelle 所做的並不正確,人之常情。然而,從人情角度方面,又會認為「忠忠直直,終需乞食」,有種反叛和反制度的心態。於是,在道德層面上有種自我的掙扎。當她們二人談到這件事時,出盡論據,極之精彩。而影片中的Reinette 也從她的大城市生活中發現更多她認為是「不對」的事,例如她因為好心而施捨陌生人回家的路錢,豈料發現此人原來是騙子。女騙子稱自己失業、無家,把「欺騙」當成了「職業」,以「情理」說服他人。而Reinette 到頭來也沒有想到她的話是否屬實,繼續她的單純,漸漸她在城市裡發現更多的「市井之徒」,這是對她的一個考驗。

  語言的藝術在電影中表露無遺,簡單、直接而了當。法國人的思想如此興旺能夠傳頌後世,靠的是日復再三的爭論,有爭論、有實驗也有進步的空間。第四部份正是對語言的反證,過多的語言已是無用,免得「講多錯多」,不如「扮啞」,人類最醜態的事是以強權欺負弱小,女主角在巴黎的生活日漸拮据,決定要賣畫。到畫廊以求高價,怎料被壓價,「扮啞」全因是一次與友人的賭博,錯有錯著,結果看到人的利慾薰心,是如此的惡劣。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就是經常的遇到一些人,或者自己偶然會遇到掙扎,遇到試探。生活在大城市裡,一切都已經習慣,習慣當你要買物時被叫「靚仔靚女」,習慣了用一種甚麼的目光看人,習慣了面對不義的事情默不作聲。

  只有不斷的批判才能使我們清醒,人在其位,總會有偏見,時刻的警醒,時刻保持對事情的看法,或者對我們活於當下,通曉人生哲理,笑看人生有一定的幫助。

文/Dorothy

 短评

太爱侯麦的色感了

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4000法郎

10分钟前
  • nihaoma
  • 还行

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麦。“蓝色时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乡下女孩蕾内特对世界、对他人、对艺术的关系中都是在寻求一种道德纯粹,一种“蓝色时刻”的宁静;而米拉贝与一切都拉起了距离,像是做民族学研究一样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象进行审视,她更注重人与人为了完成事务而必备的社交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说”与“沉默”似乎将四个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与“言说”的配合中,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姑娘完成了艺术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她的故事隐约影射着一些卢梭的教育思想,即现代城市对人道德的败坏。我觉得这片子有意思的点在于平常我不大会和米拉贝这种姑娘聊起来,对话可能会止于她说自己拿了别人偷的超市东西,但因为侯麦的电影,我听到了她的想法,有种脱离了信息茧房的感觉,电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14分钟前
  • 虚伪面包房
  • 力荐

侯麦的关键词:坦诚,包容,所以很多剧本其实题材十分尖锐,但拍出来却成了喜剧。女孩子们实在是太可爱。其实从头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胆,如此直接的价值观碰撞,直到最后都没有撕起来也是奇迹了,换我大概绝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台词精妙!

18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乞丐、小偷与骗子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没有道德鞭挞。乡村女孩认为给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骗子要现身严惩。讽刺的是,最后她为了生存,“装聋哑”卖画却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类人。“失语的艺术家”带出个人思想:阐述自己作品的价值很重要。但语言亵渎了艺术,在艺术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态度。

22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非常喜欢最后的卖画一段,尤其是画廊老板被米拉贝指责后那个“蓝色时刻”,与第一段构成了可爱呼应。影片想法来自扮演乡下女孩的米凯尔的真实经历,她向侯麦毛遂自荐,但最后却因为跟电影里乡下女孩一样过于清晰固执的价值观而和剧组的其他演员都闹翻。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其实米凯尔现实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贝的杰西卡则来自乡下。后来,米凯尔在侯麦临终前起诉侯麦,试图讹诈合作者的权益,众多曾经为侯麦提供经历的合作过的演员纷纷为侯麦作证,包括杰西卡。米凯尔的无理请求虽然在判决中被驳回,但却成了侯麦人生最后最难过抑郁的事。

25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乡下姑娘的际遇,以及她们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观点碰撞和成长。人物鲜明,对话丰富,景物迷人,颇有以小见大之趣。也让我想起自己与剧中人年纪相仿时的一些轶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荡、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谊。L'Heure Bleue 蓝色时光:昆学家法布尔先生定义:安静的诗意时刻

28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关于两个女孩的道德选择,第四部分最耐人寻味。A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这行为就很矛盾),B反对,后来A不解释的沉默没能成功卖画,而B原本的观点也派不上用场,最终是B用了A的说法才卖出了A的画,执行内容与执行'讲述内容的形式'之间竟然是后者占上风。

3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最喜欢侯麦的电影。宽容,坦然。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展现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容,随性。

35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侯麦角色间对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3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乡下的女孩和城里的女孩——乡下的老鼠和城里的老鼠,老童话的现实版本。

4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侯麦电影是青春底片上跳动的红,法语是人类思辩之林发出的啁啾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个机智诙谐的小品很动人有趣。被很多细节打动。侯麦的确有个tender soul,如透过女主角视角,对自然、植物和动物敏感怜爱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乡下女孩要面对都市人的冷漠、谎言和互不信任。有对“说话”本身的思考,对于一向多话的侯麦电影,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48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好像是第一次看与男欢女爱完全无关的侯麦,总觉得弗兰西斯哈两位主角是这里来的。这简直就是个现代故事,蕾内特和米拉贝尔就像21世纪的小资文艺青年一样因为模糊脆弱的道德观念不停拌嘴——有场戏可以形容为“圣母的终极对决”吧,只不过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如果加上爱情,这不就是现在的《阿黛尔的生活》与《烧女图》。

5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等等 都在体现着他们的艺术性和对生活美感的追求。

1小时前
  • 黄悦_
  • 还行

很细腻的喜欢哲学思考的乡下哲思女见午夜寂静被车声打扰就哭泣,她就是神经质,想有个女孩一起体验“蓝色小时”。很认真的她,会付昨天没有零钱付的咖啡费,在车站施舍给人,钱不够向人求助却被当骗子。“绘画可以表现人的宁静”。为在巴黎生存,纯洁的女孩狠心卖画2000法郎,购者4000法郎卖掉

1小时前
  • 拾贝壳的猫
  • 推荐

特别喜欢第三第四段!纯纯的女孩可爱,漂亮的女孩聪明。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说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这部视角挺独特的,两个女生一直在辩论,探讨的话题很有趣,生活态度、价值观、生活中的困难之类。演员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我和朋友平时聊天的感觉。

1小时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侯麦电影里的红是生活里那点盐。

1小时前
  • 野沢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