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just like a soldier
3月14日,黄昏。
吃晚饭的时候看了部老片《The Wild Geese 》(野鹅敢死队)。因为印象中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守着家里的一台黑白电视,半道看起,只记得好象是说救一个非洲刚果总统的一群硬汉的故事。
众多战争篇章在电影史上,这一篇不算太耀眼,估计也没多大名声,而何至于让自己矢志不忘?多年来一直想找回来重看的原因,我想该是剧中那幕,飞机升空前,老友瑞伍上不了飞机而大声要求机上的上校开枪打死自己的那幕——
多么震撼而悲壮呵,在自己幼小的心灵里存下了关于友情和生命意义的壮丽诗篇。
再重看,有清晰的DVD画面,有明丽的彩色荧幕,和记忆中那灰白的影像大相径庭。但是记忆呵,和这影像一块行走,将弥漫在记忆深处的久已模糊的丝丝感动情怀唤醒——
三个老友的重逢;上司和下属的叙旧;为赢得自由的一块农场而不屑政治的士兵和曼德拉般的黑人总统的交谈——都是洋溢着对逝去岁月中英雄主义的怀旧和对生命该如何度过的探究的深深情思。
他们因何走来?为何而战?剧情似乎一开始就直白的告诉我们:for money ,只是 contract 而已。但是当老友瑞伍戴上老花镜研究地图开始进入参谋的角色时,我们看到上校的眼光凝固了;当军士长站在玫瑰花丛旁向上校立正回答“Yes,Sir !”而妻子躲在屋内哭泣时,当上校正襟危坐告知鹤发银眉的老下属“(这)是一场血淋淋的战斗”而下属嘻嘻一笑:“血淋淋么?我喜欢!”时,当战斗前夕大家边写着遗嘱边开着玩笑时,我们看到答案已经不再是停留在 contract上,仿佛是士兵告诉上校一般告诉我们:让我们再活一次,just as a soldier !
嘿,别太美化了!
这时兴许有看官跳出来抡一棍——不就是雇佣军么?!
雇佣军,这词儿多形象呵,正如片中此词的代表——彼得,一个只为拿3万英镑酬金回家买块农场而厌恶了政治的士兵,一路上和黑人总统的交谈,由称呼其“黑鬼”到“ man” 到“伙计”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是他临死前仍死命拖着总统的手向前爬行。黑人总统死命抓住他的两手,在如此枪林弹雨的紧急时刻几次催促其放手也不能够,我们看到那沾满鲜红血迹的白人手上叠加的一双黑漆的手,那么黑、百、红的交织,此刻,农场和政治在生命的托付前遥不可及。
当然,那最令我难以忘怀,曾经那么深重地扣击我的心灵的情景,两个老友的分别,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小的时候,听着被飞机猝然抛下而没法赶上的老友瑞伍大叫:“快!开枪打死我啊!”我竟吓呆了,震住了,那种如此选择死亡和直面死亡的悲壮是我那时幼小的心灵尚无法承受和体味的,只知道闭上眼,心中有被擂鼓捶得一般令人窒息的痛。
如今重看,我亦是重又闭上眼,一任那擂鼓咚咚捶得心房直痛。黄昏下夜色漫上来,荧幕上黄昏下绚丽的晚霞中,升高的飞机盘旋划过的霞光下躺着这个老友,安安静静地。
我竟没有流泪,嗯,just like a soldier 。
2 ) 雄狮一样的福克纳上校,雄狮一样的理查德伯顿
有一种声音,叫做理查德伯顿的声音。有一种酒鬼,叫做理查德伯顿。
作为好莱坞的演技派男星,他的片子基本是文艺片或者剧情片、史诗片。只有零星几部片子在我国公映过,其中一部就是本片,于是它流传的版本大多是上译版的。
他的戏一旦被配音,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因为声音是他表演的灵魂,所以我特意找到了英文原音的版本又看了一遍。
拍这部戏的时候,伯顿已经53岁了。作为一个8岁抽烟12岁酗酒的人,持续了足足41年的酗酒生活,这让他的脸看起来要比51岁的罗杰摩尔大了足足十岁的样子。真是一脸沧桑,苍老得很了,看不出半点年轻时的英俊影子了。
且不说年轻时他是如何的英俊,哪怕是开始色衰的中年后期,他只要肤色白皙,那么哪怕有大胡子遮脸,也挡不住他那种细腻深情的气质。
因为他的眼睛实在是太抢镜了,这一点在70年时《安妮的一千日》,他的第六次奥斯卡提名作品里,他犹豫着要不要签名处死安妮的那场戏里真是淋漓尽致。
他早期和中期演戏真是纯靠眼睛的,这也是他50年代大多数戏好像没有什么演技的原因。因为59年《愤怒回首》之前的戏基本是远景,没有他的脸部特写,神采是没办法体现出来的。到了《愤怒回首》他的脸部特写多了,这种叫做“理查德伯顿”的味道才出现了。
78年的《野鹅敢死队》是他的后期作品,这个时候他的演技已臻化境,总是眯眼睛也照样很有力。
作为一部挽救了危机中的英国电影业,英女王出席首映礼的片子,它实在太过经典,以至于后来的都在跟风和致敬它。
伯顿会拍这部片我是很意外的,他虽然在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有硬汉明星的头衔,但他真的很少演动作片。
不过这也是一个好处,那就是他在这部片里的演技明显比普通动作片明星要好很多,更有感情和张力。文戏更是别提了,他不会再出现年轻时那种用力过猛的现象,演技进步太明显了。
这部戏里他不用再单一依靠眼睛了。同样是满脸通红眯缝着眼睛,在沙漠的酷热里一副快要中暑的痛苦相,在57版的《一代天王亚历山大》里就木呆呆的没有精神,在《野鹅敢死队》里就始终卓尔不群。
要知道在68年《血染雪山堡》(这一年的票房冠军)时他还是主要靠眼睛来演戏,最开始他和伊斯特伍德一起出现在黑暗的机舱里,俩人同样都是沉默无表情时,他的眼睛非常有内容,在糟糕的光线下泛着幽幽的冷光,异常地抢镜。
《野鹅敢死队》里的伯顿是真的老了,然而这并不可悲。
因为他老了之后有一种雄狮一样的王者气概,满脸的沧桑沟壑就像狮王脸上的道道伤疤,这是它曾经光荣战斗过的勋章。
本片开头他出场的方式也让我意想不到,一个人裹着深色的风衣坐在不起眼的角落,两鬓斑白,疲惫不堪。用得了痛风关节炎而不太灵光的手拿着酒瓶,自斟自饮的姿态十足一个颓废的酒鬼。但是一抬头时,就好像一头狮王从沉睡中醒来。
这是一个从外到内都被酒精侵蚀浸泡的老男人,曾经风光,一度消沉。然而在“喝个烂醉躺在路边死掉”(本片里的台词),或者是“像个醉酒的诗人死在他呕吐时的阴沟里”(现实中语)的结局之前,总会有什么目标,让这个从来就没有平淡过的男人,从醉醺醺的状态中猛然惊醒。
这个时候,他就会重拾他一生的荣耀,一生的累积,集中起最后的力量,让生命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辉。
转眼间已经近40年过去。好莱坞出了太多这类题材的片子,却商业味道浓厚,也再没有他这样的,可以称雄一个时代的演技大师了。
主角们纷纷卖肌肉秀拳脚耍枪法,怎么酷怎么man就怎么来,也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耀眼的商业片明星。只有他,是他们始终无法模仿无法复制的。
即使他从头到尾都穿得严严实实,吝啬于任何一点露肉;即使他没有古铜色的皮肤,他的身体已经明显衰迈,并不强横,但他依旧有着王者的力量,不怒自威。
他把那个曾经残暴凶悍的无政府主义者,一个只为钱做事,没有任何伟大目标和崇高境界的雇佣军头目,演得如此铁血彪炳,如此快意恩仇。
经典之所以永恒,是必定如此的。
3 ) IT敢死队
三闾大学IT部门有很多学生助手,但是流动率很高,有的毕业了,有的调走了,有的转学了,有的嫁人了,有的娶人了,有的跟鲁麦农工作一段时间后疯了,方方面面情况,都有。所以经常要招新人。鲁麦农设计了一个招聘面试的表格,从知识、技能、态度、背景、经历、时间各个方面去考察新人。鲁麦农好歹也在管理顾问公司干过,这玩意小菜一碟。当然,实际上招聘时候的情况无奇不有。以下是招聘片断,请问这像哪部电影里的场景?
一)
鲁麦农:进来,简明扼要,姓名,年龄,IT经历?
学生甲:Donathan, 1982年生,当了15年学生,跟你们老板干过三次。我的学历文学学士!
鲁麦农:欢迎你!大学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甲:不如意,开个网店卖卖学校体恤。
鲁麦农:结婚了?
学生甲:是的。
鲁麦农:老婆知道你来这里吗?
学生甲:不知道,知道非罚我洗碗洗一辈子不可。
鲁麦农说:人才,录用了。
二)
鲁麦农:你为什么来这儿?
学生乙:我擅长编程,我喜欢。
鲁麦农:程序员一般很散慢,你是不是像刺猬一样刺儿头?
学生乙:我不是刺猬,我有个绰号,叫老鹰。
鲁麦农:哦,猛禽,录用了。
三)
学生丙:年龄,25, 经历,什么都干过。经济状况吗,身无分文,还欠着学生贷款,想理发都没有钱。
鲁麦农:接到电子邮件就赶来了吗?
学生丙:是的,我立即赶来了。
鲁麦农:去各个院系和老师们合作有问题吗?
学生丙:这个没有问题,只是不要去管理系,那里的大楼是新盖的,干净得不敢拉屎。
鲁麦农眉头一皱:这可不好,我们这里不说脏话,比如不说hell, 可以说heck, 不说shit, 但是可以说shoot.
学生丙:没有问题,先生,我是说“干净得不敢拉竹笋(shoot)”。先生,我已经准备好了,我饿极了。
鲁麦农:录用了。
学生丙:太好了,我真走运,你能不能预支给我20美元?我想去理个发?
鲁麦农:吃得了这么多吗?
学生丙:嘿嘿,那个女理发师按长度算钱。
四)
学生丁:我叫Geoge, 今年22岁,从事IT业3年,微软网络管理高级证书,我还喜欢拳击,在YMCA连续六年获得重量级拳击冠军。
鲁麦农吓了一跳,这么厉害的人,如果以后工作上严格一点,还不活活被拳击冠军给打死,于是便说:像你这样的人才,我老板手下可能更需要。
鲁麦农把人才推荐给了老板,他以为一言不合,拳击冠军说不定把老板给打死。
不过这借刀杀人之计没有得逞,老板任命拳击冠军为客户服务部主管。“服务”几次以后,客户都领教了厉害,都不敢再投诉了。老板由于“投诉率下降80%”, 荣幸地成为当年的“年度优秀主管”。
那些被客户服务部吓跑的客户全来找鲁麦农寻求帮助了,鲁麦农只好继续找人,鉴于篇幅,详情恕不一一再叙,请听录音:
http://61.55.138.212/peiyin/shengku/xinshang/quanyinpin/yee.mp3
4 ) 老兵终究是兵;雇佣兵也只是人
什么样的人都能从里面看出来自己要的:
友谊、责任、敬业;
生活的艰辛……
政治的狡诈、卑鄙和无聊……
非洲风光……
战术、装备、
……
5 ) 亲手给最爱的战友一个了结
从《柏林谍影》到《野鹅敢死队》过去了13年。
当年他抓不住他爱人的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枪之后的她从自己的手掌里脱出,重重地坠落在柏林墙的脚下。距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却是生与死的间隔。他只能徒劳地唤着她的名字,却看不清无边黑暗中她那张被黑发遮住的脸孔。
现在他抓不住战友的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了枪的他从自己的手掌里脱出,一瘸一拐地被飞机甩在了跑道上,背后就是密密麻麻、穷追不舍的敌军。他只能亲自开枪给他最爱的战友一个了结。
从《沙漠大血战》到《野鹅敢死队》过去了21年。
57年《沙漠大血战》里年轻的他不得不开枪打死身负重伤只求速死的战友时,经过了极其痛苦漫长的犹豫纠结,甚至为此无声地痛哭。
而78年《野鹅敢死队》里年迈的他遇到同样的处境,他只犹豫了片刻,就决定由他亲自送这些战友上路。
人老了,心也硬了。从眼神纯真的利思上尉,到忧郁消沉的利马斯先生,最后到老骥伏枥的福克纳上校。他也随着他的角色一起成长,成熟,老去了。
对比《柏林谍影》,好像真是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应该做出的选择。
如他所饰演的哈姆雷特的那句最经典的台词一样,“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
中年时的他选择的是片刻犹豫之后的殉情,老年时的他选择的是片刻犹豫之后的毅然开枪,以及事后的复仇。人年轻时总是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而老年之后才会知道,活着复仇要更有价值和意义。
大概是一直以来都被当作“全世界最伟大的男性象征”,所以理查德伯顿在他的电影里是极少有哭戏的,导演们很少让他的角色流泪。然而少数几场哭戏,却是相当精彩,相当有震撼力的,仿佛他一哭起来,我都有跟着哭起来的冲动了。
60年代时,他的表演处于第一个巅峰的阶段。这个时候的他,对于演技的钻研几乎到了疯魔的地步,他采集百家之长,从约翰吉尔古德到泰勒到白兰度。无论是体验派还是方法派,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他都在努力地学习他们是怎样表演的。
他在64年拍摄《雄霸天下》的时候说,他受到泰勒的镜头感启发,找到了能够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方式,那就是“要绝对的沉静。”
果然,在这部戏里他用他的冷静控制了整个银幕,他找寻到了令人信服的表演方式,从此跨入他电影表演的伟大时期。
这种表演方式让他非常地吃力,因为他既要保持极大的克制,又要通过微表情和幅度不大的肢体语言来达到角色所应有的激烈情绪起伏。
在拍摄《灵欲春宵》时他说,“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十分痛苦。对于每一个动作都要加以控制,时时刻刻都得约束自己。在人物塑造上,哪怕是一个极小的动作,简单的一句台词都至关重要……我实在感觉不知如何是好。”
然而当他进入角色之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戏中人了,导演看到他的样子着实地震惊了,“我敢肯定,在这个人身上蕴含着一种想要被人虐待折磨的欲念。”
伯顿是极其重视一个演员在演戏时所投入的感情的,比如82年他喝醉后当面骂他一直以来颇为崇拜的劳伦斯奥利弗,“古怪而夸张的演员,没有真实情感,纯靠演技”。
想要既做到不夸张,有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真情实感,那首先就要感动自己。就像他曾经总结过的,“我首先要爱上她,或者让自己相信我正在爱着她”。“如果我对一个女人没有感觉,那么我和她演感情戏就很难有激情。”
因此,他两度因为饰演悲剧角色而过度入戏,甚至抑郁症发作。
人们只看到他特别适合演悲剧人物,却看不到他背地里为此做出了怎样大的牺牲,这种牺牲是以加重他的精神抑郁为代价的。每一次柔肠寸断的表演,都将他向崩溃的深渊推近了一步。
奇怪的是,到了他的职业生涯后期,也就是76年到84年这个第二阶段,他反而不会再出现入戏过深,伤神伤心的情况了。
他自己说,“从68年到现在(76年),我大概是经历了男人的更年期,那些年我总希望自己死掉,像一个醉酒的诗人死在他呕吐的阴沟里。”
77年的《恋马狂》,他最后的念白部分沧桑至极,简直让听者有种想要随着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一起毁灭,一起死去的冲动。
然而他却不会再因为这样的悲情表演,而再次让自己情绪崩溃了。
直到81年身体彻底垮掉之前,他的病症似乎得到了控制,着着实实地过了几年正常人的生活。包括表演,也不是以毁伤自己为代价的,和角色一样惨痛的状态下进行的。
《野鹅敢死队》,正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说,他此时已经达到了真正臻于化境的地步,他可以做到真正的举重若轻,将自己和角色分离开来,这才是他真正的出路。
81年他几次手术和住院,百病缠身。他再次陷入人生的低谷,开始酗酒、漂泊,放纵自己的坏脾气,一度自暴自弃。
然而到了84年时,他显然已经想开了,不再关注自己已经病入膏肓的身体和精神,表演似乎成了他人生最后阶段的玩票行为,他总要给自己找点事做的。
在《1984》的拍摄期间,他的表现反而淡然从容了。导演说,他完全不在乎角色的心理,他更像一个现象级的演员。
一个人在看透世事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平静,即使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平淡过,在最后阶段,他还是可以奉献出一种全新方式的表演。
这种表演,看起来是心如铁石,是冷酷无情的。他不会再为他抓不住的,挽救不了的人或事而痛苦崩溃了,于是他的形象不再是利思,不再是利马斯,不再是福克纳,而是变成了奥勃良,完完全全复原了原著形象的,一个成功的奥勃良。
6 ) 哭泣的野鹅
哭泣的野鹅
伽蓝 Jun.20, 2008 7:16 于深圳景田
夜里醒来,去兜网。在电驴看怒海争锋的介绍,突然看到一段:就在拍摄前不久,克劳得到消息,曾与他一起拍摄《角斗士》的好友理查·哈里斯去世了!
脑子里突然咯噔一下,理查·哈里斯去世?!
立即去网上搜,发现真的,死了。
我到洗手间洗脸,让自己清醒清醒,坐了一会儿,明白这是真的了。
从很小很小看野鹅敢死队,就对这个面孔的音容笑貌无限折服,每个情节每个对白,尤其是最后跟着飞机跑着,说打死我吧,照顾我的儿子,然后看着他被打死,看着无数人从他的尸体上跃过,悲伤不能自己————可是可是,这是电影,这人没死,他还在。
我无可奈何地把演员和角色揉成了一个,内心里深爱此人。每次悲伤地想起他死了,然后随即想起他没死,都如释重负到极点。从第一次看野鹅敢死队,理查·哈里斯就让每次我的重看充满戏剧化的真实的死去活来。这么些年我生活在一种恐惧里,就是,他真的死了。
今天,他真的死了。
我看着一洗数日阴霾暴雨连绵的阳光灿烂的凌晨,无法相信这一天真的到来了。我从来不去收集他的资料,照片什么,几乎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种远远地、似乎漠不关心的关注,希望老天爷不要太注意此人,不要太急于把他收回去,我谨慎地隐藏内心,最隐秘地去为他祈祷,——只为了他能好好活着。多活些日子。
可是,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我看着对面楼墙上黄灿灿的阳光,迟疑着不愿开始这新的一天。
野鹅敢死队,卡桑德拉大桥,不可饶恕,哈利波特,我不相信此人有什么演不了的角色,有什么难易攻克的障碍,我相信他是一个神,一个温柔内敛的神,一个含蓄美至极致的神,我相信他是无意从天堂到人间闲逛的,对了——他是神,他只是来闲逛的,现在他回去了。
对,就是这样。
来,我们一起来哼这首歌:《Flight of the Wild Geese》
Sad are the eyes, yet no tears.
The flight of the wild geese brings a new hope--rescue from all this.
Old friends, and those that we've found.
What chance, to make it last?
When there's fighting all around, and reason just ups and disappears.
Time is running out.
There is so much to be done--Tell me what more, what more, can we do?
There are promises made, plans firmly laid.
Now madness prevails, lives will be ended!
What more can we do?
What chance, to make it last?
What more, can we do?
http://www.samgharama.com/subentry/article/samgharama/samgharama18/geese.htm
幽默是可以,但不要过头
林班尼代表着非洲民主运动自由解放斗争中理性和平的主张者,野鹅敢死队愿意帮助他这是一个大前提。这些人死得是有意义的,影片要说的是这个。然后整个救援和自救过程就几乎都是室外场景和战斗戏份,大量的动作戏份的调度和大场景的安排非常考验导演、摄影。但无论是从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峙还是意识形态的撞击都没有更深入,因此动作场面印象深刻而主题是说得还是不够多的。
如此的高分,是儿时的记忆,配音,以及前半段精彩的营救和被抛弃后的悲壮,还有《海狼》中的罗杰摩尔。……重温后,故事依旧那么好,悲壮,只是的确太粗糙了,谁又能责怪1978年的电影呢?……和台湾的《火烧岛》很相似。
一群老帅哥的冒险秀。影片其实没有那么好,但作为当年的译制片,它给老一辈中国影迷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以,我特意选择了国配音轨,感受译制片的魅力。
此片现在看来略显粗糙,和原著《战争猛犬》已大相径庭,剧本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而且因为前面flag立得飞起,反倒让人有了心理准备面对结局的悲壮。反倒是此片的卖点之外,理查德·哈里斯塑造的参谋长非常可爱,与儿子的那段父子情非常感人,无心插柳般地拯救了全片。另外,国语配音很不错。
原声重看并补标……比起飞赴非洲之后的故事,队伍的招募重组过程更为有趣,虽然主要成员就是铁三角+爆破达人,可其他排队应征的老兵也各有各的速效趣点。但片长出卖了结构:刚过一半就营救成功?说明后面必有“敢死”发生!另外,野鹅敢死队与两年前出品的卡桑德拉大桥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1同为七零年代作品且由理查德哈里斯领衔出演。2当年有引进并成为经典国配电影之一;3同为那种IMDB评价较低(6+)而豆分甚高(8+)的电影。4剧情中都出现了主人公们遭当权无耻背叛的情景,一个是接应飞机掉头飞走,一个是任由火车自生自灭……不排除一种可能:或许4正是造成3的主要原因?
后半部分的飞机逃杀,暗杀幕后凶手和看牺牲好友儿子的桥段后来被朱延平在火烧岛里抄了个一条龙。
整個一「七武士」+「夕陽別動隊」啊 國語配音好有愛~
贝雷帽戴的松松垮垮,一副死老百姓的呆滞模样,然后还有很多人叫好。
租碟时候看过最爽的二战片
原版与小时候看的配音版感觉不一样。以前喜欢枪战场面,现在觉得杀毒枭的情节太过离谱,但那个想帮“曼德拉”打天下的瑞伍真是爱死个人。河边的遭遇战拍出了英国人的气质,上校含泪射杀瑞伍真是震撼人心。
Man, in such early days when we just begin to access foreign actors.
出生星 情緒感覺哭 家人 South Node 南交點 靈前生一直做的事今生留有前生一直做的事可繼續做的事 Andrew V. McLaglen 牛星 12房其中1房 Roger Moore 射手星 5房獅子 Richard Burton 山羊星 11房水瓶 Richard Harris 秤星 11房水瓶
现在看来已经没有很精彩了,不过可以当成是对那个时代和非洲的一个初步认识吧。兄弟情义表现的不太奔放,,这当然和时代与拍摄国家有关,尤其令人生厌的是那副大英帝国至高无上的作派。
刚才突然意识到,这部《野鹅敢死队》不就是福赛斯的《战争猛犬》的改编作品吗,白金矿换成铜矿,干掉总统变成拯救总统,五十万英镑的酬劳没有变,香猫的年纪大了几岁,多了些沧桑感,其他都差不多。
前半部接任务、找同伴的Rpg式展开让人很期待,后半部Slg除了些许战术细节欠佳(或许是剪辑的问题?)也还都不错。结尾上机那段热血兼伤感。
从加里森敢死队到野鹅敢死队一直到史泰龙的敢死队
(8/10)上译的配音很令人舒适。发现男二是理查德·哈里斯。
每个国家都有一段SB的教育片历史...全班一起看,多次笑场...尤其是那上尉要那小兵去打飞机...打飞机...灰机...机...全班都笑了......我是不是太不纯洁了.....
很多评论都是因为童年记忆才打高分,似乎这个片子本身并不太值得称道。我却觉得,这个片子在雇佣兵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都是写实的,技巧精湛,只是年代较久才令观众产生粗糙的错觉。情节中规中矩,但表演精湛,真实传达了冷战中后期的方方面面。片子更在价值观上不无悲壮的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