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吧,不说和阿拉丁比了,和美女与野兽比都是被按在墙上摩擦的那种。就算放到美拍中国片里面来说,长城都比这片强,没了刘亦菲我一星都不想打。
美国人把能请到的有名有姓的华人演员都请了,连温明娜都在片中露了个脸当了个宫女。最强华人卡司组合可以这么说吧,堆积了所有美国人能想到的中国的元素,然后就搞出了这么一个车祸现场,还是连续车祸 2 小时的那种。充斥着西方对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臆想和刻意。
历史上来说,花木兰大体上是北魏时期的故事,最差也是个唐朝,福建土楼我没记错是宋朝的产物,恩差了 500 年就算了,问题是人家福建是南朝的地盘啊。你一个北朝的皇帝征召一个南朝的居民去打西边的柔然??你问过南朝的政府了嘛??南朝的皇帝他肯点头??
因为一定要主演全英文对话,恩你搞土楼不说中古汉语是不知道我能理解,说英文是因为是美国拍的我也同意,但尼玛背景声音都是中文啊,统一一点好不好。我都不说所有的建筑牌匾都是中文了,你一个好莱坞迪士尼宣传费都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的大片连这点声音细节都做不到,那就别这么刻意啊,消了群演的音啊。幼年花木兰飞檐走壁老父亲英文 BB 然背景音的围观群众就是中文吐槽,你说我中国观众会出戏,他美国观众这就不出戏了??
为了表示「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真的就去拍2个兔子,然后让刘亦菲特别的开心激动的跟老父亲用英文说「我看到两个兔子跑了 bla bla」,为了「四两拨千斤」搞出一个「四盎司可以移动一千磅」,中文「忠」「勇」「真」「孝」怕观众不理解啥鸡儿意思,用又臭又长的英文台词解释。我就不信了,就这美国观众他能接受??
片中还有个神秘的「气」我都不知道这是描述的啥鸡儿。从头到尾都没给这个概念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原力觉醒吧那原力真的能杀人啊,花木兰脱了老父亲祖传盔甲一丢这就是气??问题是你没丢的时候也打得男主角嗷嗷叫啊。这鸡儿就跟那只凤凰一样,导演需要的时候用台词用特效让你注意下,看我要机械降神了哦,导演不需要的时候,和剧情一点相关性都没。
说到这个凤凰,我也不知道为啥要把主角光环给这么露骨的展现出来,反正别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主角能看到,动不动就是凤凰磐涅的介绍。但你从头到尾,磐涅了嘛??你这个完美女主出生自带文武双全的设定还要磐涅啥??脱个不显胸的 bra 就是磐涅??
反派也是莫名其妙,开场十几个柔然人飞檐走壁里应外合就攻下了一个军镇,然后下一个场景遇到刘亦菲佯攻就投石机打出雪崩??杀敌 0,自损 9000??哦说到这个雪崩,别人都是崩死了,只有刘亦菲骑着自己的马还特么能救出男主角??这特么还是马??这是草雪宝马吧!
另外两军交战,反派头子起手……跑了……真的就是跑了。刘亦菲追过去,刘亦菲队友全部 GG,刘亦菲遇到巩俐,刘亦菲被巩俐嘴炮打败,刘亦菲原(tuo)力(le)觉(kui)醒(jia),感情你这反派头子就是为了给刘亦菲和巩俐见面引发原力觉醒做个工具人呗。有主管打战开场跑路再也没出现过的嘛?好了觉醒完的刘亦菲杀了回去,除了敌方自己人硬是没发现战场上有个穿着制式衣服的自己人,敌人叫着女巫啊女巫跑了,自己的兄弟当自己是空气??这特么都是什么莫名其妙的剧情。不说你柔然也有女巫啊你们跑什么,合着那么大一个场面上骑着马到处跑的主角开了无双就硬是没人看到??
巩俐这各种幻术魔法,潜入李连杰的皇宫跟喝汤一样,你真要报仇你随便就能搞死他啊,不,她要去当反派头子的一条狗,这脑回路我真的理解不了。这就算了,但这死的剧情?我猜这鸡儿片肯定有「名角一定要伟光正」这样的潜规则。巩俐不能作为反派死,所以两顿嘴炮毫无转折她就……去挡了射向女主的箭洗白自杀了??尼玛你上天下地无所不能有一万种方法去挡那个箭,偏偏选了个用自己肚子去挡??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啊这女巫特别厉害」到头来还是个……工具人。
甄子丹也一样,知道你能打,就一定要让甄子丹有打人的场景。两军交战还不够,上一秒要砍了刘亦菲,下一秒就成了刘亦菲迷弟从遥远的西域带着不到 10 个人跟着去了都城继续打??先不说你作为第五军团的首脑抛下了大部分你的人马,你一个军镇的主管临阵逃脱怎么说都是要砍头的啊。对这个第五军团我也想吐槽,妈的中国历史上哪有这种喊法,怕是马润附体了,尽套着这种西方的东西在一个中国故事上。
李连杰这妆我就不说了,还搞了个灯从后照过来合着这就是美国人对「天子」的理解呗。你一个帝国皇帝,皇城被入侵了,然后……你自己亲自带几个小兵去跟对方斗殴??我知道你也能打,要秀一秀,但就这脑回路你能当得上皇帝??斗殴失败就算了,捆绑 play 反派拿着个磨刀石溅射火星子??就这他妈的政治水平你能当上几十个部落的天可汗??
莫名其妙的背景,莫名其妙的台词,莫名其妙的场景和莫名其妙的剧情,从头到尾 2 小时我都不知道这片到底要表达啥。女主没成长,反派没脑子,感情线?就这鸡儿男主还要啥感情线??全是工具人对着台本一顿念了就完事了,然后 30 多刀??给刘亦菲一星差不多了,全程车祸现场很符合 IMDB 那 3 分多的评价,惹不起惹不起。
省点钱吧
其实没多烂,就看你以什么眼光审视这个片子了。
假如我们从完全完全的第三方角度看来《花木兰》,这就是个一般片,很单纯的超级英雄电影。
没错,在真人版里,我们的木兰有特异功能,所以她替父从军,不但隐瞒了自己的性别,还隐瞒了自己的超能力,扮作普通士兵,这是与原版动画在人设上最大的区别,取消了人物成长和历练,让木兰一出场就是满级绝地武士,导致最初还不得不抑制自己的绝地原力。
要问为什么这样改,大概是时代进步(ZZZQ)吧,只有天选之女才够正。
但是,因为这是描述中国的故事,所以导致我们无法从中抽离,不能完全做到第三方角度,那就怪不得我们喷这道非常正宗的“左宗棠鸡”了。
你要说老外高高在上不屑于深入调查东方,我不太苟同的,外国人再高傲,他们也明白不会跟钱作对,《花木兰》海外最大的票仓在哪里,他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老外拍中国文化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的创造出一个“空想”的中国。虽然我们能看出他们已经非常努力了,非常想讨好东方的观众(的市场),但浑身透着一股别扭,就算是深入了解过中国文化的一流学者也无法克服这种局限。没办法,因为思维方式的问题从根儿上就不一样,对比一下东方的国画和西方油画之间差异的明白了。
用河森堡的那句调侃来举例:“爱新觉罗·弘历陛下正是用这种方式向他的子民们展现了他的慷慨与仁慈。”这句话虽然没错,但从语境到感觉,都不是那么回事,真正的中国人不会这么说话,也不这么思考问题。但外国人就理解不了,所以才会出现左宗棠鸡这种东西。(对比来说,我们拍外国历史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回到这部电影,《花木兰》没有各位想象的那么不堪,但实在是“后劲儿”太大了。跟《信条》用复杂的时间线绕晕观众一样,映后回味无穷,但区别是,《花木兰》这种后劲儿是负面的,越琢磨越难受的存在。所以豆瓣目前4.7分,怨不得别人。
这不是吹毛求疵。因为文化这种东西,马虎不得。
有人说了,《花木兰》改编自同名动画电影,但为什么那部动画片口碑就不错啊,豆瓣评分7.8分,中国观众为什么能接受那部动画,却无法接受根据其改编的真人电影?
问得好。这里只是简单说下二者区别,就是昔日动画与今日电影的定位问题。
1998年的动画电影是完全的好莱坞电影,虽然聘请了中国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作为顾问,而且动作设计也参考中国武术,也有不少存在争议的地方,小时候记得历史老师上课还特意说过这个片子,我大致记得几点争议之处:
比如木兰与李翔的情感线索,让木兰跟上司谈恋爱就有很多人觉得离谱,还有就是木须龙的形象问题,以及大反派单于从北方战场秒入皇宫刺杀皇帝的桥段,这些原创剧情被一些史学家和文化学者认为完全不合逻辑。
最大的争议在一处,最早在试映的时候,木兰临行前偷偷亲了熟睡中父亲脸颊,但中方人员看了之后表示不可理喻,然后这个镜头最终被删了。
但是,动画《花木兰》最终口碑不错,虽然在国内票房一般,但观众对此大部分偏于正面评价,为什么?
很简单,动画版首先加大娱乐效果,刻意虚化时代特色,要知道动画直接搞出了“隋朝大战匈奴”的故事背景。其次在奇幻属性和童话风格上大做文章,从各种祖先神灵,到木须龙、小蟋蟀等奇幻生物,再加上迪士尼式歌舞桥段。
动画《花木兰》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就是一个奇幻色彩很重的童话故事,就是假的。
基于此,虽然动画《花木兰》有很多不符合我们观念的东西,但你跟童话故事较真的人毕竟是少数,就跟没人指责《阿拉丁》不符合当代文化色彩一样(原著里的背景是就是波斯式的“东方”),因为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嘛!
此外,人家原创剧情编排也够合理,人设有趣,在雪崩时木兰策马扬鞭营救李翔的场面,简直是迪士尼公主最高光的时刻。
所以动画《花木兰》的定位,就是一部童话公主片,主要市场还是西方,而对于东方中国观众来说,虽然怪味,但娱乐性还在,且骨子里面我们会将其当做一部迪士尼动画片来看,不会过于较真。这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我们稍后再说。
动画《花木兰》虽然当年内地票房一般,但得益于盗版影碟市场的繁荣,这部电影在观众群体里流传范围还是很高的,我们对该片好感还是居多。
所以,当真人版《花木兰》消息传出的时候,多数中国观众是很高兴哦,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不信可以翻看当年新闻底下的评论。
而且真人版还是一部合拍片,有着中方团队的参与制作,就是出品过《卧虎藏龙》《捉妖记》,并且把《英雄》等华语片成功推广到西方的安乐影业,江志强老板与西方迪士尼合作中国故事,再合适不过了。中美合作的《花木兰》,想想都让人激动。
但谁也没想到,是这个样子,定位出了问题。
首先,真人版《花木兰》对原动画最大的改动就是历史背景,刻意让背景写实化,把动画版反派的匈奴,变成了历史上的柔然,一看就是北魏的故事。而且,片中李连杰饰演的皇帝与大反派之间的恩怨(杀父之仇),也暗示了北魏鲜卑与柔然手足相残的特色,这倒是很考究。
其次,与写实化对应的,就是趣味元素的剔除,删了木须龙等有趣的角色,删除了歌舞,却增加了另一个原创角色——女巫。
把上述东西组合在一起,就四个字:不伦不类。
从开场的福建土楼,到嫔妃到处走的皇宫,再到阴森的宫殿,说就不说使用黑魔法的女巫了,这是中国的故事???
文字说服力不强,我们上图,对比一下当年动画版,和今日真人版的区别:
首先就是场景,木兰的家,从园林式的景墙到圆形的土楼,各位考虑一下这个地理跨度。
然后就是皇帝的形象,谁能告我北魏皇帝盔甲胸前为什么挂着十字架??
老版动画《花木兰》,虽然有争议,但之所以被大部分观众所接受,除了动画虚构色彩的主观原因之外,动画版在服化道以及场景设定上,是很顺眼的。
看看当年美国出品的好莱坞动画版幕后是怎么做的:
“迪斯尼公司为了使影片具有鲜明的东方风情,特别派出一组创作人员赴中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大同、西安、洛阳、敦煌等文化名城,参观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还曾亲临嘉峪关感受长城的壮美,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此外,几百名迪斯尼动画师不惜耗费时间,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所讲究的凝练传神的艺术风格和平衡和谐的艺术哲学,琢磨模仿中国国画的画风和手法。”
如今,真人版这可是合拍片哦?!就合作成这样???
简单而言,当年动画版很成功,至少让西方观众喜欢,东方观众虽不适应但也能接受。本片所要做的很简单,直接照搬就行,但真人版偏不,非得给你魔改成这样
您知道为何吗?
真人版《花木兰》骨子里面就是一个西方古装骑士电影。您把中国背景换成维京人、换成凯尔特人、换成其他欧洲骑士,那这部电影就成立了。
比如巩俐饰演的角色,其实是最值得被吐槽的人设。
暂且不说黑魔法、女巫等西式名词设定(理解为会法术就行了,这点无所谓),就单说这个角色的特征,在我国文化体系下就不成立的。很简单,我国历史文献和民俗典故里,但凡有点特殊本领或者有宗教底蕴的,那是很吃香的,都是大咖。
我国不是没有女巫,中国古代有大量从事占卜的巫女、沟通天地的萨满(Shamans)和灵媒,她们或能以舞降神、与神沟通,或能驱邪、医病、祈雨、祝祷风调雨顺,这种人的地位都很尊贵的。 更不要说文献记载里各种会“法术”的老道或术士,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原因,祈福、炼丹、修仙什么都有,在士大夫阶层也有相当的市场,符咒方术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比如我们看《水浒传》里的公孙胜,《妖猫传》里的黄鹤大师,都是一等一的人物,《西游记》各种妖怪假扮大仙当国师的,就连《三国演义》里会九宫八卦阵的诸葛亮都是“近妖”般的人设。
所以巩俐这个角色按理说是超级大boss才对,未看片之前我以为她最后是要篡夺王位的邪恶法师,跟《阿拉丁》里的贾方一样。没想到片中的竟然委身于反派身边,成了其鹰犬,最后还在女主角的影响下找回自我,就因为她是个女巫????
拜托,女巫鄙视链这种只有欧洲才有啊,在东方文化下,从中国的天师,到日本的阴阳师,先不论正邪,但最起码也是“台柱”级别的存在,结果您给来一个这样的定位?能想象一位会法术的角色生活在底层吗?哪怕是个妖怪,也会兴风作浪啊!斩妖除魔,方显英雄本色,结果。。。
再退一步,呈现出来的质感也让人挠头。
动画版花木兰里对武术很有研究,还专门请了武术指导,李翔唱歌那段一看就是传统武术套路的风格,甚至有点黄飞鸿的影子。
今日真人版,除了甄子丹外,其余场面无论是训练还是作战,打斗效果实则一般,这让看惯了武侠片的中国观众,很不习惯。
别说中国观众不习惯,老外也不爽,用IMDB上老外观众的评价吧“lame fighting styles”。
动作场面的槽点我就不说了。我们看下动画版是什么场面,再看看今日什么效果。
这片据说耗资2亿?就这?
真人版《花木兰》 让我想起了那部《长城》 ,不考虑源头单从模式上来看,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描述中国古代的故事,却是西方主要操盘的项目,虽然演员大多数是黄皮肤,但编剧则是清一色的老外,如今这俩片子在豆瓣的评分都跌破了5分。
《长城》的概念来自于传奇影业的老板,2011年就开始筹备了,是公司在中国成立“传奇东方”后的第一个项目,最早定的导演是《血钻》《最后的武士》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该项目已经到了剧本阶段。但后来合作终止,导演换成了张艺谋,但爱德华·兹威克和他的团队打造的剧本留了下来,并且他还担任了制片人之一。
张艺谋接手后,以中影为首的中方团队加入,但在幕后最大牌的中方人员也就是喇培康挂名的监制,与《花木兰》里安乐影业的江志强担任执行制片性质差不多,话语权不算高,整体还是外国出品,外国人掌控,连张艺谋也没啥话语权。所以就是中西文化水土不服的原因,我们看得都特别别扭。
不过两部电影的区别,如今《花木兰》分数已经跌得比《长城》还低了,原因很简单,《花木兰》耗资两亿美元,《长城》耗资1.5亿美元,比《花木兰》成本还小,但《长城》拍出来各位看看是什么效果。
您再看看《花木兰》什么效果。攻城场面就一小队人马,柔然阵营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投石车。。。
不夸张的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斗规模都比这个大。
终究而言,导演在这个项目里虽然话语权不高,但还是有分量的,最起码能够掌控风格,《长城》在内地票房11.73亿人民币,我们等着看下《花木兰》在内地最终票房是多少。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剧情和人设。
真人版《花木兰》有个很奇怪的改动,就是把动画版乃至《木兰辞》都非常重要的“乔装出征”戏份给删了。
《木兰辞》里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动画版里,变成了木兰雨夜,向祖先祷告后,割断长发,穿上战甲,策马扬鞭飞驰而去。可以说,原版出征前的准备戏份是非常提气的。
但真人版完全没有展示,她就那么悄无声息的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这个有意境的戏份,为什么删除?
而且真人版把动画中的李翔一分为二,变成了甄子丹和安柚鑫两个人,导致错位感很强。
原版李翔就是木兰的上司,发现对方真实身份后,面对花木兰的救命之恩和“友情”,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内心,但真人版里,花木兰和甄子丹这层关系就很弱了,木兰暴露身份后,甄子丹刚刚将其驱逐,转眼就让米兰领队了?而安柚鑫在一旁全程华丽酱油,然而最后大战甄子丹反而就消失不见了,也是邪祟。。。
还有巩俐这个角色出场孔武有力,到了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帮助主角指路的NPC,啥功能也没有。
看看动画版结尾木兰在大庭广众下如何力挽狂澜,拯救皇帝,百姓高呼万岁,既振奋人心又zz正确,照搬过来有什么难的?现在连故事都讲不通,还指望啥呢。
就靠着ZZZQ?看看西方媒体一个劲的吹捧,再看看大众评分。
话又说回来,真人版《花木兰》要真的朝着真人版《阿拉丁》《美女与野兽》等风格发展,就是强化奇幻和童话色彩,没准上述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淡化。还是那句话,很少有观众会跟童话故事太较真。
比如成龙与李连杰那部《功夫之王》,虽然口碑也不咋地,对中国文化也是拿来主义的运用,大家吐槽归吐槽,但却是抱着哈哈一乐的心态来看的:“卧槽,他们把玉皇大帝拍成宙斯了”、“哈哈,孙悟空和八仙一块打二郎神”。。。充其量就是恶搞式的娱乐。
但如今真人版《花木兰》从各方面的定位来看,骨子里面就要拍成古装大片的,片中从历史背景,到角色南北朝时期的额黄妆、兵器盔甲等方面能看出也是做了文章的,他们就想着完全史诗化,但有时候不得章法。(下图其实挺考究)
比如,花木兰去军营报名那段,这个大门就能看出问题。
大门口摆俩神像,仔细看造型,这二位是佛教四大天王的造型,不是门神,而是按照佛教镇殿护卫传统来的。只不过佛教天王是唐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
再看门匾——“折冲府”。这是我国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好吧,果真是唐朝的军营大门。。。
这种感觉就很别扭。《花木兰》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挑出各种各样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地方,但反而在这种“无关痛痒”的地方搞的很有仪式感,虽然朝代错了吧,但一看就是剧组人员做了研究的。
说白了,就是西式思维拍中式文化,而且拒绝走童话风,非要搞严肃史诗范儿,自然会把一些问题放大。
但既然你严肃起来了,也就别怪我们严肃对待了。
《花木兰》里关于凤凰的说辞,再次犯了西方文化主观的错误,因为把中国的凤凰与“凤凰涅槃”里的凤凰,搞混了。但这个错误其实挺“无辜”的,因为别说老外,就连我们也会搞混。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凤凰,就是百鸟之王,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而“凤凰涅槃”是西方的凤凰,就是不死鸟phoenix,浴火重生。只不过当年西学东渐的时候,这种神鸟也被学者翻译成了凤凰,或者是我们的凤凰被引入西方之后,也用了phoenix这个英文名,反正二者的名字叫着叫着就一样了。
在我国古代灵物崇拜里“百鸟朝凤”里的凤凰,从来没有在火里永生的意思,这就跟把希腊神话里守护宝藏的龙,与中国神话中的龙混为一谈一样。
但话又说了回来,这种区别估计我们自己都很少知道,因为这本应是常识性的东西,却没人教,也很少有传承。。。相反,我们在各种流行文化中,却见了太多烈火中复活的“凤凰”,《圣斗士星矢》里的凤凰座一辉,到《哈利波特》里的凤凰,再到如今《花木兰》里的凤凰,这些都是西方的不死鸟,反而我们五彩斑斓的凤凰形象,其代表了什么含义,却很少有人记得。
想起了当年俺在《哥斯拉2》观影做嘉宾的时候,一位观众说,片中大反派王者基多拉的三头龙形象,是在影射中国。我当时非常无语,中国龙和西方龙,难道也分不清了吗?基多拉是日本产的,霓虹国再腹黑,也不会把东方灵物,变成反派,人家“东方龍”跟“西方竜”,在文字上就不一样。
说起来,真的挺无奈的。
说一千道一万,文化这种东西,马虎不得。
电影文酷
dreamcrowfilm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3月初《木兰》首映礼会是好莱坞上半年的最后一场盛宴。
我记得那天星光大道从上午就开始封街,周围堵得水泄不通。红毯从每年承办奥斯卡的杜比剧院由内往外铺开来,道路两边扎起类似军营造型的帐篷,一字排开中国古代的兵器铠甲,今晚的好莱坞要以最隆重的姿态迎接一位东方公主,她是女儿,是战士,是领袖,她是花木兰。
结束白天的工作之后,换了件红色真丝衬衫就匆匆赶到首映式现场,发现许多人都穿了点红在身上,还有白人女孩一身旗袍,拢着披肩或团扇,三三两两在木兰的巨幅海报前自拍,也十分赏心悦目。进场时,遇到木兰父亲的扮演者,华裔老戏骨马泰,牵着两个可爱女儿的陈可辛导演,还有《硅谷》中扮演Jing Yang的喜剧明星欧阳万成,总之业内跟中华文化沾亲带故的幕前幕后全来了,大家的表情都是满怀期待,衷心希望电影能好。
首映惯例,一进剧院就人人上交手机上锁。坐在位置上等待时,想起曾经为《环球银幕》写过一篇专题,从黄柳霜到花木兰,细数大半个世纪以来华人演员在好莱坞的风风雨雨。终于,《花木兰》要上映了。这部电影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又超越了两年前引起行业热议的全亚裔阵容浪漫喜剧片《摘金奇缘》。更恢宏的制片规模,好莱坞最大厂牌的真人公主系列;更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更中国的演员阵容,齐齐站上奥斯卡杜比剧院的舞台。在开场前我就有些心潮澎湃,很难不带有个人情感观影。
以下的随感可能会有一点涉及剧情的部分,不过《花木兰》的故事和关键情节我们都太熟悉了,只是提醒一下对剧透非常介意的人不必往下:
1.《花木兰》电影整体是偏青少年向。这不是关于《木兰辞》的战争史诗片,还是非常迪士尼动画改真人的风格,整体剧情上比较低龄化,也在意料之中。除此之外,视觉效果、打斗设计、战争场面均在线,演员除了老戏骨们稳定军心,童年小木兰格外可爱,总的来说完成度算高。
2.“忠、勇、真”是贯穿全片的三字真言,代表这一版花木兰的精神,最后还加上了一个字——“孝”。英文用的是devotion to family,含义比“孝”字要更广阔一些,既有家族的荣耀又有战士的属性,我觉得更好。电影中还尽可能使了点中国古代文化,比如《木兰辞》里的“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两拨千斤”之类的。
3.和98年动画电影相比,有两处比较大的改编。一是把李将军拆分成两个角色,一个是甄子丹饰演的将军,一个是和木兰有感情线的同僚新兵宏辉。肯定有人要抗议政治正确了,但我觉得改得不错,摆脱了又是军旅上下级又要谈恋爱的复合关系。甄子丹负责师长的部分,他看木兰就是欣赏有为后辈,甚至悄悄纳入准女婿的名单,还能制造笑点。宏辉跟木兰的情感线更加青涩单纯,一起入营训练,同寝同食,有过矛盾和误解,也有悄然心动,舍生忘死,他们是伙伴,是战友,是战场上可以交给对方的后背,两位演员也演出了这种情窦初开的清澈剔透。
4. 另一条新故事线是巩俐饰演的敌军女巫。去掉了动画片里的小龙木须,魔法的部分由女巫承担。其实这条线的想法非常好,同样是天赋异禀的女人,都受到现实社会的压抑,分属不同的阵营。我理解导演和编剧是想要的在战争中出现一个女性与女性之间的交流,大女人对年轻女孩的引导和关照,只是魔法的部分有点过多,以至于最后的转折略显突兀,可惜了巩皇的气度万千。如果要能再好好构建一下这条线,一定会让电影更上一层。
5. 刘亦菲的表演在我看过的她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可以算是最优秀的一次。不论文戏武戏,还是全英文对白,都可以感受到她百分之百的勤奋,而且并没有过度用力。在与巩俐、甄子丹等前辈对阵的时候毫不怯让,活脱脱一位初出茅庐却天赋过人的战士,演情感对手戏时又回到小女儿神态,像是从南北朝民歌里走出来的一样,古朴纯真。我相信她唯有把自己身心完完全全交给了这个角色,才能有如此表现。而且,真美啊。Niki Caro把刘亦菲拍得很美,是一种女导演才会捕捉的天然美,与她之前影视作品高浓度“男性凝视”(male gaze)下的美非常不同。木兰散开云鬓,挣脱铠甲,素颜红衣,仗剑纵马,一往无前杀入敌阵,奥斯卡杜比剧院四层楼观众掌声雷动,我的思想从银幕内外联通古今,啊大好中华女儿,忍不住有点泪目。
6. 电影最后,花木兰回到家园,和家人团聚,与父亲和解。将军带着皇上的赏赐而来,并再次传口谕,请她出任御林军军官。木兰心动了,她抬起头,只见家族图腾的七彩凤凰自由翱翔于天际,故事停在这里。这一笔让我有些意外,它比所有以前的木兰故事都要更进一步,“A girl became a soldier, a soldier became a leader, and a leader became a legend.”女孩先成了战士,然后成为领袖,最后成就一段传奇。既然天生我材,何必卸甲归田,这可能也是更契合时代精神的表达。这就是此刻的木兰。
7. 首映式上还有一个动人的瞬间。在电影放映前,导演上台依次唤出全体演员亮相,大家站成一排,最后出场的李连杰站到左边,甄子丹站到右边,然后,刘亦菲一身凤凰刺绣曳地长裙,波光粼粼的女孩昂然走到最中间。导演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木兰,现在也属于你们了。
=====================
稍微补充一下:这篇是3月份首映后就写下的即时感受,只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档期延后到现在才发出。如果让我现在打分,大概会打在3.5。流媒体网站观影和大银幕呈现是一定会有差距的,而且杜比剧院首映时的氛围确实很有感染力。
其实前几条基本上都谈到了本片的局限和缺陷(定位青少年向,故事低龄化,”孝“字不恰当,巩俐线很可惜等等),但我不同意喊一句烂片拉倒。作为一个好漂青年,我更愿意见好,点出电影在迪士尼真人公主系列电影中表现不错的地方,和华人女星领衔2亿美金成本全球发行大片本身的意义所在。
就像《黑豹》不是专拍给非洲观众,《阿拉丁》不是专拍给阿拉伯观众,会有新一代的小朋友在世界不同角落认识和记住这一版Mulan,你我都不是target audiences。
一切都在过程之中,没有当年的黄柳霜,就没有后来的喜福会,有了这一版花木兰,也许未来就多一些机产生让华语观众和全球观众都能更享受的富含中国元素的电影,我是这么期待的。
《花木兰》可能是大家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之一,然而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目前豆瓣评分仅4.9分。
也许豆瓣评分说明不了什么,那我们再来看看IMDb,也只有5.4分。
《花木兰》在烂番茄和MTC的口碑很诡异,这两个网站的媒体口碑分别是好评率75%,评分67;
然而观众口碑却是好评率51%,评分2.8。
之所以会出现媒体和观众的口碑截然不同的现象,要不就是观众觉得这是烂片,而媒体觉得这是佳作,要不就是媒体被收买了。
《花木兰》发布定档海报的时候,网友纷纷说看起来像90年代的国产剧。
结果正片还真就是90年代的国产剧的质感。
对于看着武侠片、动作片长大的中国人来说,《花木兰》的动作戏真的太一般了。
随便列举几部90年代的武侠片、动作片,哪个不吊打《花木兰》?
就是甄子丹、李连杰以前演的那些电影也能把《花木兰》按在地上摩擦。
外媒还说这是一部史诗巨制,你是不是对史诗有什么误解?
《血战钢锯岭》为什么拍得那么血腥,就是为了让观众知道战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花木兰》中,一群柔然人杀进皇宫,柔然人全军覆没,北魏人一个都没死。
你这样拍会不会给人一种“战争也不是很残酷”的感觉?
一看是迪士尼拍的,顿时就不觉得奇怪了。
还有花木兰和凤凰同框的镜头,就像是网络大电影。
刘亦菲的确很美,但正是因为她很美,所以她不适合演花木兰,因为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她是女人,所以为什么别人看不出来?
女主角女扮男装,明显是女人,其它人却看不出来,20年前的电影才这么拍。现在是2020年了,应该有更创新的拍法。
当然,动作戏、场面、特效等等都是次要的,电影的主要问题还是剧本和内核有太多槽点了。
《花木兰》的设定是,有少数人天生就有“气”。
如果男性有“气”,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强大的战士。
但如果女性有“气”,她就会视为女巫。
比如仙娘就是因为被发现有“气”而被驱逐出境,投靠了柔然可汗。
可汗说,柔然是一个不会诋毁有“气”的女性的地方,是一个能接纳她们的地方。
电影中很明显北魏人是正派,而仙娘和柔然人是反派。
但看电影的时候你总会感觉仙娘才是正派,而北魏是反派。
(注意,我说的是仙娘像是正派,没有说柔然人像正派)
因为北魏是一个歧视女性的国家,仙娘正是这种歧视女性的国家的受害者。
《花木兰》的确很像《星战》,因为北魏就像是邪恶的银河帝国,仙娘则是以打倒黑暗势力为己任的反抗军。
所以电影的剧情难道不应该是仙娘推翻了皇帝,建立了一个不再歧视女性,而是接纳有“气”的女性的国度吗?
但是恰恰相反,电影中北魏自始至终都是正派,仙娘和柔然人自始至终都是反派,最终正派战胜了反派。
北魏人歧视女性,但这样一个歧视女性的国家最后居然还没有被推翻。
这感觉就像卢克、莱娅、韩·索罗打到最后被银河帝国团灭了。
当花木兰杀了可汗,救了皇帝后,皇帝要封她做将领。
花木兰却拒绝了,理由是她趁夜离家,背弃了家人的信任,她做出了让家族蒙羞的决定,她必须回家向家人赔罪。
回到家后,她见到父亲就哭着叫父亲原谅她。
父亲说,该道歉的是我。
然后他们就和好了。
这个片段表面上很感人,但你仔细想一想,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一件孝顺的事,她有什么罪?
父母没有因为对她催婚而向她道歉,她却需要因为展示了自己的“气”而道歉,这也太魔幻了吧。
虽然花木兰拒绝了皇帝,最后皇帝还是要封她做将领,她对此表现得很高兴。
既然她本来就想做将领,那她之前为什么要拒绝呢?
所以花木兰正确的做法是不拒绝皇帝,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接受皇帝的册封,做她想做的事。
她做将领的期间可以回家,但是她没有必要对父母道歉,因为她什么都没做错。
之所以花木兰觉得自己有罪,是因为她自己也觉得女性有“气”是一种罪,既然她发现自己有“气”,她就应该把它隐藏起来,不应该用“气”来带兵打仗,更不应该去做一个将领。
所以要父母同意她做将领,她才能做。
花木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却被视为女巫,她受到了歧视,她是受害者,她为什么要赞成别人的看法,为什么要觉得自己有罪?
这感觉就像丈夫出轨了,妻子觉得是自己的错,是自己对丈夫不够好;
就像女性被强奸了,她觉得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穿太少了。
明明不是你的错,你为什么要把责任揽在自己头上呢?
花木兰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不应该觉得女性有“气”是一种罪,她应该觉得这是她的天赋。
她也不应该觉得女性不能带兵打仗,她应该觉得男性能做的事,女性也能做。
其实《花木兰》的剧情有点像《冰雪奇缘》。
《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就是天生拥有魔法,她因为用魔法误伤了妹妹安娜而感到自责,所以一直隐藏自己的魔法。
有一天她无意间施展了魔法,人们纷纷说这是“妖术”,将她视为怪物。
为什么《冰雪奇缘》口碑那么好,而《花木兰》口碑那么差?
因为《花木兰》中人人都觉得有“气”的女性是女巫,连花木兰本人也这么觉得,还觉得自己愧对于家人。
而《冰雪奇缘》是反过来的。
艾莎想通了,她觉得她应该正视自己的特点,把它当做一种力量,而不是累赘。因为只有你肯接受自己,别人才肯接受你。
于是,她脱下手套,脱掉披风,尽情地释放她的魔法。
艾莎才是真正“站”起来了,而花木兰一直都是“跪”着的。
所以虽然《花木兰》和《冰雪奇缘》很像,但是花木兰不像艾莎,仙娘才像艾莎。
花木兰说她和仙娘不是同一类人,她说得很对,因为仙娘才不会觉得自己有“气”是一种罪,更不会觉得女性带兵打仗是一种罪,仙娘觉得女性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而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
有时候真的觉得花木兰是不是上过女德班,不然为什么她随时随地都觉得自己有罪?
连观众都觉得她没罪,她还觉得自己有罪。
上一次看到这种剧情还是《娘道》,女主角瑛娘因为生了几个孩子都是女孩,始终没有为丈夫生男孩,所以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花木兰因为展示自己的“气”、带兵打仗觉得自己有罪,和瑛娘因为生不出孩子而觉得自己有罪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忽略奇幻、动作、战争等元素,《花木兰》就是第二个《娘道》。
当可汗要杀花木兰的时候,仙娘以生命为代价救了花木兰一命,因为她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清醒的女性,是一个思想很先进的女性。
但事实证明仙娘白死了,花木兰辜负了她的期望,她根本不是仙娘想象的那种女性。
虽然最终花木兰成为了将领,但是问题的根源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我本以为电影最后所有人会不再觉得有“气”的女性是女巫,而是觉得女性有“气”和男性有“气”没什么不同。
但是电影压根就没提这件事,电影最后只有花木兰一个人不再受到歧视。
花木兰一个人不再受到歧视,并不代表所有有“气”的女性都不会受到歧视。
花木兰一个人的地位提高了,并不代表所有女性的地位都提高了。
从此北魏人民是不再歧视有“气”的女性,还是继续歧视她们,电影没有交代,似乎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
只要电影最后花木兰取得成功了就行了,其它女性过得好不好不重要。
只要花木兰一个人的问题解决了,其它女性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只要花木兰一个人不被歧视了,其它女性也就不被歧视了。
所以这从头到尾讲的都是花木兰一个人的事,而不是所有女性共同的事。
除了有“气”就会被视为女巫之外,电影中女性还存在很多歧视,比如女性的职责就是结婚,只有结婚才能给家庭带来荣耀,比如女性必须文静,必须优雅,必须三从四德(这一点花木兰倒是学得很好,随时随地都觉得自己有罪)。
拍电影的基本框架就是人们发现一些问题,然后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当然大部分电影最后这些问题都被人们解决了,也有少部分电影是人们虽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但至少他们努力过了。
本以为《花木兰》是一部探讨女性问题的电影,是一部能引人深思的电影。
但是《花木兰》最后女性被歧视的问题没有被解决,也没有人去解决,直到最后依然存在。
有“气”的女性仍然会被视为女巫,女性的职责仍然是结婚,仍然只有结婚才能给家庭带来荣耀,女性仍然须文静,必须优雅,必须三从四德。
给人的感觉是这些问题好像不重要,一笔带过就行了,没必要深入探讨。
你提出了这些问题,但是没有深入探讨,那你把它们拍出来的意义是什么呢?
花木兰回家的时候,她的妹妹正在上礼仪课。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幕让我感觉在看恐怖片。
因为整部电影除了花木兰之外,其它女性的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她们的生活仍然是上礼仪课,然后结婚生子,等子女长大了就给他们灌输“女人只有结婚才能给家庭带来荣耀”的思想,因为她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
还是那句话,花木兰一个人的地位提高了,不代表所有女性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
当花木兰被仙娘吊打的时候,仙娘说,她只有诚实,只有承认自己是女人,她的“气”才会发挥最大的力量。
这给人的感觉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上课,在教育你要诚实。
《木兰辞》中,花木兰自始至终都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她就不诚实了?所以她就不值得我们学习了?
不仅如此,电影最后皇帝还送给花木兰一把剑,上面除了忠勇真之外还刻了一个“孝”字。
这同样是给人感觉在上课,教育你要孝顺。
我真的受不了看电影的时候导演强行给你上课,强行给你灌输核心价值观。
再说说备受争议的演员说英文的问题。
中国的故事被美国人拍成电影,演员都是中国人,说的却是英文,这让我感觉很魔幻。
所有人说的是英文,写的字却是中文,这就更魔幻了。
当然,美国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很方便,不用看字幕。
你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能理解为什么演员都说英文,但你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理解不了了。
《花木兰》上映前,迪士尼还宣布这部电影有国语版,由刘亦菲、巩俐、李连杰配音。
很多人都拍手叫好。
我就纳闷了,这部电影本来就该让所有演员都说中文,为什么要让他们说英文,最后再搞个配音版呢?
假如中国的电影公司把美国的故事拍成电影,演员都是美国人,说的却是中文,估计会喷死吧。
以前的抗日剧就喜欢这样,剧里的日本人全都会说中文。
所以现在拍抗日剧正规的拍法都是日本人就说日文,然后在旁边配个翻译。
现在不仅是抗日剧,几乎所有国产电影、电视剧里面只要出现了外国人,他肯定说的是他的国家的语言,除非他的设定就是会说中文。
既然我们拍电影都允许外国人说自己的语言,美国人拍电影为什么一定要让中国人说英文呢?
美国不仅仅是拍《花木兰》是讲英文,他们拍任何一个国家的故事全都是讲英文,包括拍外星人的故事都是讲英文。
所以不得不表扬一下《阿凡达》,纳美人终于不是说英文了,而是有他们自己的语言。
为此《阿凡达》剧组还专门创造了一门语言。
除此之外《指环王》《超人:钢铁之躯》《星际迷航》也为电影中的种族创造了语言。
如果你是拍外星人的故事,让你去创造一门语言太麻烦了,但是你拍地球人的故事的时候能不能用当地的语言?
这一点《西部世界》就做得很好,美国人说英文,中国人说中文,日本人说日文,印第安人说印第安语,德国人说德语。
《花木兰》出第一支预告的时候,看起来还不错。
当我感觉《花木兰》可能是一部佳作的时候,我感到很丢脸。
因为我们自己的故事被美国人拍了,而且拍得还比我们好。
如今得知《花木兰》拍得很一般,甚至有点烂。
《花木兰》没拍好可能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这反而让我们不那么丢脸了。
但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80年代的时候,日本拍了一部《西游记》,这部《西游记》完全是在侮辱名著。
于是杨洁站了出来,发誓要拍一部我们自己的《西游记》。
最终她拍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西游记》,30多年过去了也没有被超越,捍卫了《西游记》的声誉。
然而并不是所有外国人拍的中国文化的电影都拍得不好。
如果问你有哪些优秀的反映中国历史的电影,那么《末代皇帝》一定是其中之一。
然而这部电影却是一个意大利导演拍的。
《末代皇帝》就比日版《西游记》、美版《花木兰》好多了,它不但不是烂片,反而还拿了9个奥斯卡。
反观国内拍的发生在清朝、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电视剧,大部分都是清宫剧和抗日神剧,佳作少之又少,能超越《末代皇帝》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们自己的故事拍不好,却被外国人拍了,而且拍得比我们好,还拿奖拿到手软,这是多么丢脸的事。
我们应该庆幸《末代皇帝》这样的电影还不是很多,否则的话,以后我们想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只能去看外国电影了。
2015年,游族影业宣布拍《三体》,最终电影拍完了,但是没做后期,被无限期搁置了。
没有拍出来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就算他们把后期做了,上映了,多半也是烂片。
最近有很多个版本的《三体》在拍摄当中,或者正在筹备。
十月文化要拍影版《三体》,光线影业也要拍影版《三体》,腾讯要拍剧版《三体》,B站要拍《三体》动画……
前几天耐飞也宣布要拍《三体》,虽然是由《权游》的编剧2DB制作,但万一拍得比我们自己拍得好呢?
美国拍《花木兰》和《三体》不是个例,以后他们还会继续拍中国的故事。
想象一下,假如二十年后,美国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封神演义》、《山海经》、《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搜神记》、《史记》……全都拍了出来。
并且把我们现在还拍不了的《微纪元》、《地球大炮》、《赡养人类》、《乡村教师》、《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全部拍了出来,而且拍得很好,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自卑的事。
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力拍我们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拍了我们自己的故事,但是却没有能力把它们拍好?
只谈故事/剧本写作。
迪士尼的真人改编电影的纪录向来是不怎么样,多是为了把一个半小时的体量扩充到两小时的画蛇添足的平庸。然而,花木兰绝对是创了新低,如果之前《美女与野兽》还有砸钱的土豪气息,那这次可能是洗钱,这个低,没有诚意、懒散到让人愤怒。在迪士尼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有原作很完整的故事框架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以为故事是最难搞砸fuck up的环节,但谁能想到,迪士尼对待自己的IP已经完全不在乎质量,是明目张胆的游乐园化了。
木兰并非愿意参军,而是迫不得已。全片最重要的一个场景,必然是木兰决意从军。动画版这一幕,仍就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原作的这个场景,两分钟的蒙太奇,先用一种写意的剪影刻画出木兰父母的争执和无奈,反复调用龙的象征符号,木兰在剑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自己(reflection),呼应前文和主题。原作有原作的问题,比如龙的符号,这些元素或许并不全部适用于改编到真人电影中,但不妨碍着在叙事上是通顺的,加上Jerry Goldsmith的配乐,情感的传递非常有效,观众都能感受到木兰做了的决定是有重量的。这是角色的成长的第一步。
以我的理解,有些电影是基于一个场景才能成立的。任何接受《木兰》这个项目的导演,都应该迅速的找出(identify)这个场景是电影的核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搞定这个场景,成败在此一举,搞定它,木兰这个角色就立住了,剩下的电影一定会水到渠成。但没想到,导演的选择是,整段几乎掠过,木兰在屋里舞剑,下一个镜头就已经整装待发,以一种偷懒的方式极其草率了处理了本片的基石,至此,才不到20分钟的时间,电影就已经彻底失去了它的观众。
动画原作放在2020年并不完美,有《功夫熊猫》这样的作品超越了它,至少从剧本的专业角度来说,是一个职业的剧本,我指的是有基本的伏笔(setup)和兑现(payoff),而真人电影的故事充斥着“随便了”的业余。剧本设计的情节几乎都是可笑的。但我不想细数每一个失误来炮轰和嘲弄这个电影,这没有意义,而是在这团糟当中找到更广泛的可以吸取的教训。
剧本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致命的不归路,把气当作是原力的代替品。也就是说,木兰从一个被男权约束规训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女超人。这就是现在左派时代女性角色的迷思。迪士尼和许多大厂一样,为了迎合这种浪潮,主角多半是女性,但实际上又不会写女性角色。女性当主角的时代,看似是一种突破,实际上却是重重枷锁。迪士尼的星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惊奇队长Captain Marvel》即使票房成绩不俗,也一样有这个问题。木兰只是一个更劣质的衍生derivative(这里还是点名表扬《Mad Max: Fury Road》《Wonder Woman》)。女性要在力量上强于男性,要比男人聪明,不需要(或者不被允许)有人,尤其是男人帮助,还要再做种种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保持美丽。她出厂设置就是完美的。这样的角色不会受到真正的挑战,不会受到磨练,不会犯错,不会有真正的危机感,同理也没有任何成长,她最可能的成长,最大的困难,就是意识到自己原来最屌,突然决定做自己,世界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扭转。
巩俐的反派角色是一种自作聪明实际愚蠢的设计,设置一个主角的镜面是写剧本很基本的手段,可处理得如此不负责任。这样设置,按理说,女巫才应该是木兰最终的对手,单于只是一个障眼法,然而创作者根本没有想清楚这个角色,只能用现成的星球大战的套路去拼凑,结尾直接从《星球大战绝地反击》中拉了一句台词。在这个世界里,单手抓箭是这么容易,单于抓了,皇帝抓了(但你猜,最后谁踢的箭,抓不住?),根本没有理由去挡一下,像是巩俐终于收到迪士尼打的钱,就“我先死一下,你们继续”。果然说要做自己,坏人都会立刻去跳楼自杀。
要写受众广泛的英雄之旅的故事的时候,一个基本的道理是,不论是高兴,伤心,紧张之后的长舒一口气,如果要让观众在一个画面中感受到情绪,那个瞬间必须是你拼来的,挣来的,earned。而不是敲锣打鼓地昭告,该感动了。如果角色在本该遭遇困难的时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那写爽文的代价就是她的磨砺和成长旅程和观众与她的感情联结一样,是零。
在原动画中,让木兰不同的是品性而不是天生神力,和男人一起训练,成长,但仍然不是身体最强最能打的,所以,在关键时刻展现品质的地方全是巧取,在影片高潮,让自己的男性战友穿上女装,颠覆性别的成见,让男性同伴也完成了角色成长;在知道自己打不过的情况下,坚持留下来单挑单于,救Shang;最后更是用随身的扇子将使用蛮力的单于缴械。抹掉这些细节全盘反过来,就好像蝙蝠侠单挑超人的时候和他说,你不勇敢,人类才勇敢,因为你没啥好怕的。现在的趋势中,大厂的委员会创作为了迎合、取悦和避雷,采用越来越投机取巧也越来越窄的路。
实际上,如果要给《木兰》的剧本找一个不出错不冒险的模版,最贴合的是《美国队长第一复仇者》的前半部。两个人都天生不属于战场,却一次又一次证明自己的品质,赢得众人的尊敬。不论如何,也比现在这样瞎写了一遍粗稿就拍好。
最后,原作结尾,皇帝让木兰单于的波刃剑回乡,父亲坐在桃花树下,木兰双手奉上,但父亲却毫不在乎她战场上的功勋,将象征意义极强的剑丢在一旁,拥抱了女儿。时间到了2020年,迪士尼想尽办法让我们相信女人无敌,好借机捞一大笔,众所周知,剑是阳具象征,木兰在最后决斗中失去了,皇帝又给木兰一把新的,还附赠刻一个“孝”字,整个故事似乎在说,如果你对父权无比忠诚地服务,足够跪舔,爹们就会对你微笑,并赏赐你一个新的阳具来玩耍。这种基本的象征倒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也是对本片创作态度的最佳注解了。
真人版《花木兰》的口碑呈现明显的中西方差异。西方影评人多数予以正面评价,该片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为75%(平均分6.85/10),Metacritic评分为67,虽然不算出彩,但在迪士尼近年的真人改编电影中排名靠前。至于代表西方观众口碑的IMDb和爆米花指数,由于掺杂了太多与电影无关的政治因素,暂时无法作为参考。而在中国,无论豆瓣(4.9)、猫眼(7.6)、淘票票(7.6)观众评分还有微博大V推荐度(50%),当然也包括该片目前的票房形势,都无一例外地表明它的口碑已经扑街。 一部电影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口碑差异实属正常,但差异大到出现争议的也并不多见。我的一贯主张是,一部电影的主体反映的是什么文化,则该文化中的影评人和观众的整体意见更值得参考。比如,对于李安的《双子杀手》、全亚裔美国人阵容的《摘金奇缘》的评价,我就跟美国人站一头;对于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还有本片的评价,我就跟中国人站一头。 怀着对西方影评人到底觉得它好在哪里的好奇,我认真浏览了Metacritic上的十多篇影评,大致的总结是:第一,认为较之于以往迪士尼的真人改编电影对动画片的忠实复刻,本片对动画片进行了大胆改编,值得赞美;第二,认为本片的风光优美,可以做屏保,认为武打动作精彩,战争场面壮观,史诗气质十足,而不再是动画片那样的小儿科;第三,认为新增的女巫角色(巩俐)加分,造型也不错,两位女主的互动提升了故事内涵。我倒是也读到一篇跟我的看法颇为相近的差评,来自《好莱坞报道者》的Inkoo Kang,这是一位韩裔美国影评人,由此可见,对于本片切实存在的种种问题,西方影评人还是可以抓住的,但前提可能是要先去掉东方主义的滤镜和对中国文化多一点了解。
在我看来,真人版《花木兰》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剧情上的荒腔走板,把原本动画版合情合理的一个故事结构改得漏洞百出。在主线剧情上,动画版的木兰本是一名性格活泼的弱女子,是从军之后通过严格训练才逐渐变得强大,这个过程构成了人物成长的弧度。真人版却改成她是从小天赋异禀拥有“气”的奇女子,宛如蕴含原力的天行者。于是她不需要成长,天选之子迟早要发光,她只需要克服自己的心魔,向同袍承认自己的性别身份,为此一天到晚纠结于求“真”,整个一工具人。
新增的女巫角色也是个反复向观众宣讲价值观的工具人,同样拥有“气”的她跟花木兰其实是一体两面。明明身怀神奇的“黑魔法”,却被精神控制而听命于可汗,明明具备强大的超能力,最后却被一箭射死,这样的剧情实在离谱。而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人设上,女巫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下的产物,放在一个中国故事里非常违和,可谓败笔中的败笔。
副线剧情同样问题山大。在动画版中,故事背景设定为国与国的战争,外族入侵,造成生灵涂炭(雪崩大战之前有个场景特写了村庄尽毁),皇帝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而战,花木兰们则是在保家卫国,最后的决斗也发生在皇城百姓的围观之中,于是保家卫国、保护百姓与保护皇帝的目标是三位一体的。到了真人版,国与国的战争仿佛降格为两个君主之间的私人恩怨(杀父之仇),最后整个皇城更是空无一人,只剩下几个主角决斗,这样视觉上与剧情上皆空洞的戏码连家国情怀都谈不上,花木兰们的英勇不过是为了保护一个皇帝,而与天下苍生无关。
第二,是价值观的腐朽不堪,迪士尼显然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而大量植入忠、勇、真、孝、气这些中国传统价值观或概念。不客气地说,迪士尼就是为了赚钱而不耻于向第三世界传播腐朽价值观,典型后殖民主义的骚操作。当年动画版主要面向的是美国观众,并未贩卖过上述价值观,全是真人版主动加进来的。你贩卖也就罢了,可一向讲究润物细无声地输送价值观的迪士尼(乃至好莱坞)啥时候学得跟中国某些主旋律电影一样,靠在讲故事过程中直白地反复宣传这些价值观来做戏了?那几个大词无数次地出现在台词中,就差直接拿个大喇叭冲观众喊了;又生怕中国观众被台词教育得不够,还要通过在道具上刻出汉字、在结尾字幕里写成大字来加强学习,这几个斗大汉字显然不是给美国观众看的啊。这样的谄媚令我不适。
我尤其反感的“孝”,动画版几乎感受不到,在真人版中竟然升格为了主题。动画版除了见媒人之前那首Honor to Us All中提到“obediant”(这首歌只是对古时“好妻子”价值观的客观描述,不反映主创立场),台词从未出现过“孝”或与之相近的中英文表述,剧情对父女感情着墨也不多。当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赶出军队后,她给木须龙说道:“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这一句台词,就把《木兰辞》替父从军的核心动机“孝”转换成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反观真人版,除了大量增加父女感情戏份,全程台词多次提及“devotion to family”,还通过故事开头父亲的玉佩刻“孝”和故事结尾皇帝的宝剑刻“孝”来首尾呼应地灌输,从现代中国人的角度看,这是隐喻父权加皇权两座忠孝大山压着木兰不得翻身啊!
同样地,如之前已经分析过的,原本在动画版中并非剧情重点的“保皇”,被真人版去掉剧情枝蔓之后加以凸显。动画版里设定的宏观意义上的“保家卫国”,到真人版里只剩下“保皇”这样一个狭隘符号。真人版一心“保皇”也就罢了,竟然还宣扬“忠君”。《木兰辞》的结局众所周知,木兰解甲归田,动画版也遵循了这个结局,到了真人版里她居然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去给皇帝当侍卫(又是字面意义的“保皇”)!不仅如此,动画版里皇帝有当着全城百姓的面向木兰鞠躬答谢救命之恩,接着木兰还跟皇帝来了一次拥抱,这些处理都在有意消解所谓的君臣关系。到了真人版,皇帝从始至终都高高在上,君君臣臣的界线分明。这种关系上的区别,从两版皇帝的造型也可看出,前者和蔼可亲,后者威严阴郁。
无论是从西方影评还是媒体报道中,都无人提及和讨论本片的“忠孝”价值观,也不关心“保皇”的设定。没有经历过几千年君主专制的美国人大概完全意识不到“保皇”这样的设定何其腐朽,当年张艺谋的《英雄》,在国内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它宣扬的保皇主义,但到了美国都是好评,反正这样的价值观又没有压迫过他们。在这一点上,需要成长进步的是美国人,不然,就赶紧让川普登个基吧!
第三,是审美上的东方主义。这一点跟价值观问题类似,美国主创和美国观众在英语文化和语境里不觉得本片的价值观有什么问题,但我作为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荼毒的中国人,对此是敏感的。同样地,片中那些美国人喜欢的奇观美景和华美服饰,中国人未必受用。
所谓东方主义,最早是西方艺术史在19世纪出现的一种风格,一群法国学院派艺术家到中东和西亚旅行之后,通过绘画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实际上是刻板印象的大杂烩,主顾自然是喜欢猎奇的法国贵族,无论是这种创作还是观赏,都带着浓浓的殖民主义味道(下图是其代表画家Jean-Léon Gérôme的一幅作品)。如果说本片中西域小城五颜六色的布景多少还符合点实际,到了福建土楼还把当时中国百姓穿的粗布衣服搞出大红大绿,这就完全是强加的东方主义审美了,是穿给西方观众看的。
本片置景方面最大的一处槽点甚至不是东方主义,而是比它更早的“中国风”。在西方艺术史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正值启蒙运动,那时西方知识分子不满于欧洲政治现状,对遥远东方的中华帝国充满了美好的臆想,由此诞生了艺术上的“中国风”,以各种道听途说的中国风土人情入画,创作了许多不中不西的画作。本片中一群后宫嫔妃在金銮殿前大摇大摆散步的场景,像极了洛可可时期的中国风画作,径直把凡尔赛宫花园里的景象移植到了中国庙堂。何以18世纪欧洲人的臆造,还会出现在21世纪美国人的电影中?难道艺术指导的家里还没通网吗?需要何等的无知或轻慢,才会造就这样的贻笑大方?
除了服饰,风景也不遑多让。本片在中国大江南北取景,杂糅到一块儿带给中国观众的是地理上的错位感,不仅如此,本片集邮式地展现了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包括在新西兰取景),这种猎奇思路反而造成了审美疲劳,其实中国人对于意境美的追求并不需要过多实景的渲染。张艺谋在《十面埋伏》里已经犯过同样的错误,但老外就是吃写实主义这一套。
本来我对真人版这三方面的批评,完全不涉及对演员的评价,连巩俐都成了被导演和编剧操纵的工具人,还谈啥演技啊。没曾想,有些刘亦菲的粉丝,或是认为我说这部电影不好就等同于说刘亦菲不行,或是觉得自己爱豆主演的电影就容不得说不好,他们纷纷告诉我,本片是改编自动画版,它如果有问题也该算到动画片头上。我这才特地找来动画片看了,看完发现动画片剧情没硬伤,价值观没灌汤,审美也没偏方向,我感觉还颇爽。反过来愈发坐实真人版的荒唐,如此走样变形迂腐过时的“中国文化”,真要是走向了世界,非但不会带来骄傲,反倒可能徒增误解。
总结陈词,动画版《花木兰》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挪用。从片头采用了文人画的写意笔法,就折射出它研习和尊重中国文化的诚意。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定,都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而没有任何猎奇心态。除去形式上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动画版的精神内核仍然是个西方故事,豆瓣上的高赞短评浪漫化地表达了这一点:“想象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古典中华,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梦。”它把中式的表与西式的里来了个有机嫁接,可谓“西体中用”,让中国观众与西方观众都能欣然接受。
真人版《花木兰》则是一次失败的文化杂交。它想让西方观众接受的同时还特别想迎合中国观众,不仅引入天南地北的中国视觉奇观,还塞进腐朽没落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结果,偏向传统价值观的中国观众会不满于它的不伦不类不地道,偏向现代价值观的中国观众会不满于它宣扬忠孝。从动画版到真人版的改编,该保留的没保留,不该改的却瞎改,这样的畸形怪物,应该扔进张艺谋的《长城》里,被中西联军活活打死才好呢。
预告片出好几版了,从最开始的女性意识觉醒到现在终于开始替父从军,但是一部电影拍完了就是拍完了,预告片怎么改电影总体内容是不会大改的,或许是几个月前反响不好让迪士尼重新补拍了一些内容,但是我相信内在核心依旧不变,依旧是女权主义搭配个人英雄主义的惯有路子!
可是问题来了,这个路子用在花木兰上,国内会吃这一套吗?
我们想说一下迪士尼过往的动画改编电影,国内票房一般但是口碑还不错,这其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化的好奇心!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无论是美女野兽还是阿拉丁,无论是欧美童话还是中东阿拉伯故事,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正如同白人和黑人在我们眼里都是外国人,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其他文化都有好奇心但是都不熟悉,
可是花木兰不同!
即便改编于迪士尼动画片,那也不能改变花木兰来自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事实!
我们对其他文化可以不熟悉,但是对自己文化难道还不熟悉?
你拍了一部花木兰,内里的核心价值观完全欧美化,替父从军的孝道成了逃婚从军的女性意识觉醒,你还想告诉大家:看,这才是你应该赞扬的花木兰精神!你这是在侮辱谁呢?
这种极其背离原著和国内观众的既往认知的电影口碑会好?我不敢相信!
当然,如果迪士尼完全理解并尊重花木兰原本的精神那就另当别论!不过,这么多年了,我不认为迪士尼会改变风格!
因此,我认为花木兰的国内票房和口碑真的有极大扑街可能!
另外说一下主演刘亦菲,她是真的不抗票房的,虽然社交软件她的粉丝声音很大,但是绝对数量真的没有那么多,否则她的电影也不可能部部扑街了,论粉丝战斗力很厉害,但是票房是需要用钱投票的,是看电影口碑的,鹿晗大流量,上海堡垒又怎样了呢?
2020年9月3日,提前猜票房,总票房2.5亿到3亿上下,首日票房8000万到1.2亿!如果口碑极差,首日票房5000万上下,总票房不过2亿!
2020年9月4号,我看完了全片,我决定改一下票房预测,首日票房5000万,全部票房1.2亿!
2020年9月6号,没想到口碑蹦么这么快,11号是周五,花木兰首日票房很难超过信条了,预测首日收3500万,次日2500万,首周票房7000万到8000万,总票房过不了一亿……
接下来公关的整体思路:大力抨击看盗版的行为,将看盗版和电影质量挂钩并模糊重点,宣传不看正版没资格评价电影!进一步刺激粉丝护主的心态,争取在上映之日能多圈一点是一点!
声明一下,我没有看过正版,所以没资格评价正版花木兰,也不清楚质量怎么样!我只是看过了盗版,盗版是真的烂!
另外,刘亦菲本人不讨厌,但是她的部分粉丝和她背后的公关团队是真的讨厌!
粉丝群体一定要多动脑,反击要打对要点,你们要分清楚合理分析预测和黑之间的区别,盲目骂别人黑,恰好给自己树立了更多对立目标,对电影对刘亦菲都不是好事!pg one和肖战的前车之鉴如同昨日呀!
9月7号,最后更新:从公关思路来看,口碑已经彻底没希望了,那么接下来重点就在首映票房了,团队很清楚这是一部后继乏力的电影,首映和次日票房几乎就是全部票房,那么目前营销的重点就是如何引诱或者忽悠更多观众去看,所以接下来就是重点抨击盗版,宣扬看盗版道德有问题,道德有问题的人评分自然不公正,争取尽量蒙蔽更多观众,通过好奇心驱使观众走进影院一探究竟,口碑不要了,票房不能放弃!
其实对于一个明星来说,演技呀人设呀口碑呀,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一个明星存在的价值是她的商业价值,电影明星商业价值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电影票房号召力,所以明星背后的营销团队可以不要口碑,但是票房不敢放弃,一个明星一旦商业价值被质疑了,那她离被市场抛弃也很近了!
刚开始我们会疑问,营销团队为什么不让刘亦菲跟迪士尼切割呢?现在从这个角度考虑,你会发现,不是不切割,而是不能切割,想保人就必须保电影!
粉丝或许只是想单纯为爱豆发生,而明星背后的团队却深知利害关系!
想明白了这些,自然就理解了公关团队所做的努力!都是生意呀!
西方人误读东方文化集大成之作
又有凤又有龙,真可谓龙凤呈祥,花木兰在这里向全世界人民拜个早年。
仙女姐姐好美,歌好听
多了一个星给神仙姐姐!!!这电影很迪士尼童话风格了,符合我的预期,当时不能用普通电影的尺度来衡量!记住这是迪士尼童话系列就完事儿
刘亦菲怎么做到一个表情演完整部电影的 巩俐的角色完全没必要 我最喜欢的木须也没有 小时候最震撼的全京城百姓下跪感谢木兰也没有 迪士尼擅长的电影配乐也没有 难看至极
水土不服+演员表演形如枯槁
垮得蛮彻底的。。所有人物都很脸谱化,包括反派,剧情不出意外地乏善可陈,没有谁演技在线
我的电影票钱
是很一般,但分低了。看迪士尼就像看童话故事,不能太较真细节,童话故事若较真细节,都是假,但小孩子们就是会信会喜欢。同样道理,花木兰这类故事,如果真的去较真的话,你说一个女人,长期女扮男装混迹在一帮男人当中,却能不被认出,难道周围人都瞎吗?我觉得只有一种可能,该女子长得五大三粗、肤黑貌丑,所以,意淫花木兰、祝英台这些能够女扮男装,却又长得很漂亮的人,可以休矣。最后,啥叫文化输出,这就叫文化输出,能让别的民族,去拍你民族的故事。这方面,我们常年输入,偶尔输出,值得鼓励。
1.皇帝要让花木兰做将领的时候,花木兰却拒绝了,因为她要回家向家人赔罪。父母没有因为对她催婚而向她道歉,她为什么要因为展示了自己的“气”而道歉?花木兰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不应该觉得女性有“气”是一种罪,她应该觉得这是她的天赋。她也不应该觉得女性不能带兵打仗,她应该觉得男性能做的事,女性也能做。2.本以为电影最后人们不会再觉得有“气”的女性是女巫,结果电影压根就没提这件事。似乎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只要电影最后花木兰取得成功了就行了,其它女性过得好不好不重要。但是花木兰一个人不再受到歧视,并不代表所有女性都不会受到歧视。3.中国的故事被美国人拍成电影,演员都是中国人,说的却是英文,这让我感觉很魔幻。假如中国的电影公司把美国的故事拍成电影,演员都是美国人,说的却是中文,估计会喷死吧。
30美金的超前点播...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 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一版花木兰 优点当然是武术编排和画面 雪崩那场戏尤为突出 缺点则是我没有看到木兰的成长 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太潦草了 我完全无法和她共情 最后被剪掉的动画版桥段的确对剧情有影响 7/10
2.5 果不其然地滑入儿戏式的东方学想象、“成为一种生意”式的伪女性主义表达。之前始终没怎么关心过这个片的新闻,看正片才发现竟然是没有歌舞片段的。其实高水平的欢脱歌舞、油腻但活灵活现的表演方式(比如去年的《阿拉丁》),几乎是解除迪士尼如同僵尸般叙事模板的唯一出路了。而这部电影却做着把僵尸进一步僵化的努力,创作地越认真,效果越可怕,直叫人怀念动画版的一场场歌舞秀。迪士尼“公主真人版”电影一贯的问题都是故步自封、毫无想象力,但至少在高投资、正向创作心态的保证下,能做好“花瓶电影”的本分,这部同样差不多如此。
……o.k.(钱德勒初见莫妮卡式ok)
前面部分总感觉在看亚洲地区的电影,不过在说别人为什么说英语的同时也得想想自己的IP为什么不能自己拍。迪士尼还是牛,自家的风格仍然保留也没有太严重的水土不服。
真香失败……剧情涣散,表演僵硬,打戏还是十几年前国产古装剧的水平,巩俐这个女巫的角色加得实在是太失败了,最后那个射大雕差点把我笑死……
【C+】比较失望,看得出野心很大,想做出一种有别于此前迪士尼风格的历史史诗感,但受限于童话风格,战争场面看起来像儿戏(也和导演动作戏调度水准不佳有关)。其次,花木兰的人物刻画也不够好,这个角色明明塑造空间很大,但无论是花木兰选择面对自己的动机,还是军队们接纳花木兰女性身份的过程,都处理的太过于简单潦草,使得影片核心情感浓度大大减弱。最后,刘亦菲也不行,她太柔了,身上缺少战士的狠劲儿和不屈,面对复杂情绪的场景,其单薄的演技也无法撑住人物,以至于我看完全片,竟都觉得花木兰全无魅力。
对剧情和设定感到hmmm的朋友可以把气理解为原力,木兰理解为天资聪慧的原力少女蕾娅,巩皇理解为堕入黑暗面被放逐的黑武士,这样一来故事就通顺多了
1.0 全方位的烂,不必苛责人尽皆知的刘亦菲的差演技,她真不是最差的那个,导演比刘亦菲差得多,调度根本是胡来,镜头设计,分镜,剪辑全部都有很多莫名其妙,越轴胡乱用,摄影机旋转胡乱用,剧本沿袭迪士尼动改真的一贯套路,几乎没改,如果说动画我还能以给小孩子看为借口去接受剧情的逻辑问题,那么真人电影还那么胡来,我绝对接受不了,到处都是bug,更不要谈人物了,最后我也不知道这片的投资花在哪了,真的用在了特效上?完全的网大质感,游戏质感。我真的没有在这部电影身上找到哪怕一丝的优点
今天Disney+首发,198大洋线上看,伴随着English cc字幕,别提有多爽了。3分献给我的198块!
突出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想法,不能用美貌来定义女性,应该用品格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