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
我喜欢凯尔,长得帅,对生活充满着热情,有着敢于追求爱的勇气。作为爱这份爱的主动者,凯尔去接受默的人生,去体验默的生活,去尊重默的信仰。
作为爱情的被动者,默不应该让爱情的天平成为不平衡的单向付出。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你觉得舒服的状态,往往是因为有人压抑自己的想法而成全于你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拔高自己的信仰而否定所有,学会理解和尊重,接纳与欣赏。
爱是两个人的事~
近些年,关于跨国籍、族裔恋爱与文化差异题材的电影有很多,像早期的《喜宴》、《西伯利亚理发师》、《勇往直前》、《我的盛大希腊婚礼》,还有最近的《摘金奇缘》、《仙尼雅》。本片也是将视角落在了宗教、种族、文化习俗、同志爱情等话题上。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信仰真的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过于执着和沉迷于信仰,则会适得其反。
就像电影中的男主,不仅仅自己被信仰限制,还会以这个信仰去要求和评判其他人,从而导致与前任分手老死不相往来,和好友闹掰不欢而散,面对那么爱他的一个帅哥无法接纳把握和珍惜。
其实不仅仅是信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过犹不及!
凡事都要有一个平衡,万事万物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
我们喜欢、从事、信奉一件事情,它能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能量、积极的引领,这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接受这件事物可能存在阴暗面以及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就像本片涉及到的宗教,规定在斋月期间禁止进食和饮水,保持思想和行为的纯洁,男主是虔诚的教徒,在这段时间真的会恪守教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吃东西不说脏话。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他无法忍受好友持不同意见开始批判,对于男友的负面情绪无法理解并总是淡化问题,说一些正能量的说辞,这时候他在为人处世上,也就是咱们中国老百姓经常说的“人情”上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错误——前任、好友、现男友,对待他们时,不能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不能总是当对方持不同意见时就进行冷处理甚至屏蔽;而是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以心换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为宽泛的问题——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成长的环境不同、家庭的背景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势必会造就出不同的性格特质以及应对问题的行为方式。当我们的朋友、爱人遇到难题,我们作为“最亲近的人”,首先要做一个“倾听者”,然后转换角色,把自己设想成对方,然后“共情”,帮TA把心里的难受委屈伤心发泄出来并予以疏解、安抚,给予TA信心和支持,最后才是和他一起,站在TA的立场,去分析、梳理并解决问题。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你到底爱不爱TA?
就像片中提到《音乐之声》中的一句台词:“如果你爱这个男人,不代表你对上帝的爱就少了”。
同理,如果你足够爱一个人,是不是也意味着可以放下心中的某些执念,真的去敞开心扉的去接纳这个人,感受他的感受呢?
本片探讨的虽然是比较严肃的话题,但拍摄出来的效果还是轻松欢乐的。
比如男主和男友都是“超人”迷,两人模仿《超人》电影中超人抱住女友开玩笑这一经典片段;还有男主和男友拥抱时浴巾掉了,为了不破戒,两人就抱着一起蹲下捡浴巾……这些桥段都充满了生活中的小情趣,挺逗乐的。
两个演员选的也不错,尤其是饰演凯尔的迈克尔·卡西迪,一个胡子帅哥,笑起来一排白牙好亲切啊,他的表演非常的娴熟,且松弛自然,性感中带着一点可爱,可爱中又带着一点性感。
作者:蓝雨星城
Kay this shit is not helping... Like at all. 看这一张≪开斋≫,之前看到简介的时候以为是情人节剩蛋季之类适合观赏的小鸡糖水片:什么倆靓丽女孩她爱上了她她也爱她,公零母零挣脱家庭与世俗的枷锁勇敢走到了一起,吵打误解伤心后幸福美满大团圆之类。尤其这张主角的族裔还是halal的阿剌伯裔,说的一口性感的胖着舌头的阿拉伯语,marhaba yalla habibi al humdulillah! 而且俏丽的主角还是个来自黎巴嫩的二代或者1.5代移民,在医院里做的穿白大褂脖子上搭听诊器的性感大夫。而且穿着裤子时那屁股都撅到安拉的第七重天堂فردوس上去了。而且性感屁股阿剌伯小大夫不但是个虔诚的practising Muslim,他的家人还对他非常的支持理解,包括他那看着野性butch的前男友哈珊和清靓白净的新米国小男友Kal。 我本是预备着把这张当少女50灰小鸡电影来看的,哭哭笑笑一下,结尾王子和王子终于噶姘头了时满意地微笑着叹口气,保不齐中间还有什么露屁股的桥段可以打鸟。一口气看下来发觉上当了:这确实是个faggiety rom-com,但却不尽似我以前看过的那些少女直女和老中青男兔子们喜闻乐见的浪漫chick flick —— 这张里咿咿呀呀调情撕逼误解和好的情节大概三四分之一不到,剩下来的在讲家庭亲情、以及这个死兔子关于自己和别的亲友们于宗教与心灵上的认知。 看到那几处当场阳痿。但不知为什么会有微微触摸拂面的感动。 看完后翻了翻网上的八卦。这张似乎是这个阿裔编导根据自己先前的获奖小短片改编的长剧。可能是因为很多素材都是第一手的感触和经历,所以不少地方很能让人产生“there goes my boner”的触动。当然因为票房他也不能免俗。片子做到最后,仁心仁术的性感阿剌伯小大夫和会做中东大菜的美丽演员小白王子吻在了一起,当着他那些啦啦哩啊啦啦发哗啦苏鲁啦的黎巴嫩家长们的。 想起张大奶奶的名人名言:“偶尔天真一下还不打紧,那样有系统的天真下去,到底不太好。” 但这一张是好看的,满足了今晚因瘟疫再度隔离的少女心。
当我们相遇在慢车道上……
十月份已经过半,自己过得看起来并不是十分称心如意,自己丢了雨伞,丢了充电器数据线,自己还因为手机的stupid操作而浪费了自己的大概两天时间,自己是十分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但是不得不麻烦别人帮助自己,看起来这个世界都是撺掇人们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但是很多事情与这个世界的交互越少我们收获的内心反倒是更加丰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个谈了好多年的男友,可以说主人公拥有让极大部分的相同性向的人羡慕的人生,因为他拥有一个知道他的情况并且接纳了他的家族,有一个不错的工作,有不错的长相,不错的身材,还有一群可以吃喝玩乐的“狐朋狗友”时不时可以充当心理医生和情绪垃圾桶,还有一个男友,是的,一个男友,不过主人公mo的好人生看起来因为男友的分手和结婚而蒙上了阴影,他是真的不理解么,如果相处这么多年还不知道自己的床上的另一半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许是神经大条,也许是在这段关系中至始至终mo更加专注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另一半,无论如何,忽然的分手让其一直坚持的“正常”的社交生活和s.e.xlife都受到了影响,他无法释怀自己的枕边人忽然转性,也不喜欢朋友们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态度……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夜晚,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kal,有着和煦灿烂的笑容,茂盛的头发,磁性的声音,结实的臂弯,紧实的胸膛,壮硕的四肢,开朗的性格的kal,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人如何可以私人订制智能AI男友的模板的kal,两个人明显的对彼此有更深层的欲望,不过这里就要插一句,mo是拥有自己的信仰的人,而他们相遇的时候正好是斋戒月,这个月份有诸多的禁忌,在mo的认知中他要坚持斋戒之月不可以XX……
可以说,在前面铺垫了这么多之后,抛开很多人认为的宗教讨论和灵与肉的选择的探讨个人看来导演兜了这么大的圈子其实就是为了给一段感情增加一段“减速带”,其实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情感,我们都已经或者主动或者被动的进入了快车道,好像我们和一个人相处,三天下来如果没有感觉那就赶紧分开去寻找下一个可能,而这个故事因为一个节日让两个人不是从同床共枕共赴云雨开始,而是一次次的晚餐,一次次的相处,看电影,散步,看夜景,甚至是一起去超市购物,对于彼此肉体的渴望反倒被放在一边,这是导演对于肉体与精神相处优先级别的宣告,也是一种相遇相爱的可能……
总的来说,其实不必拘泥于mo的信仰和身份,导演在故事中已经尽可能淡化了宗教中某些矛盾之处,主要是服装、饮食等具有特色的展示,而斋戒这个月份更多的是给KAL和MO两个人一种“寡淡恬静”相处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也许这相较于三分钟肉体尝试,五分钟分辨好坏,一天之后又是新的人生的“风驰电掣”感情发展之外的另一种尝试,当然不可否认,导演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主角们都采用了极度的理想化塑造,这里有争辩但是很温和,这里有分手但是可以很平和,这里有不同理念但是可以和而不同,就当是一个童话故事去看吧,九十分钟的甜蜜柠檬水,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个人评分8.8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看了一部电影,和穆斯林有关,但没有深度去讲这个宗教,只是描述了在生活中的一些表现。 广泛地说,一部电影表达的观念,就像每个人的观念一样都是独立个体的产物,都会存在不同和分歧。那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电影的观念似乎更能迎合大众的普遍观念,又有些观念或许会被大部分人反对,但整体上对观众有一种引导作用。 而其要把观众所引导去的方向,同样地也是一种独立的观念,区别于每一个个体。 美国人一直倡导并宣传人权平等和自由,拿电影中的穆斯林同性恋者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人权平等自由这个观念或许会被大部分人,即大部分个体所接受,但涉及到宗教层面,这一点就会出现分歧。世界上大部分穆斯林者反对同性恋,这是人们在人权平等和自由上的分歧,就好像“其他人可以是同性恋,但穆斯林者作为上帝的信徒不可以”。所以为了宣扬在性取向和宗教之间产生的冲突时,电影里就拿一个穆斯林同性恋者,默,作为标杆,通过电影中默对这一“禁忌”话题进行的习以为常的对话和日常生活来向观众传递一个观念:穆斯林者可以是同性恋,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出柜,可以大胆地爱一个人。电影中提到怎么去平衡宗教和性取向之间的关系,默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平衡的:电影《音乐之声》中,修女玛利亚回到修道院对修女阿比斯说她不能爱上上校,因为她已经宣誓效忠上帝,阿比斯修女对她说,“如果你爱这个男人,但并不意味着你对上帝的爱变少了。”所以,虽然默自己天生是同性恋,但他依然真爱着上帝,这两点可以完全共存。就这样默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虔诚的信仰者的身份。 电影在这里似乎又用了一个手段,暗示观众要像默那样把《音乐之声》的剧情带入到自己身上,也把默的观念带入那些作为宗教信仰着的同性恋自己的身上,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像默一样找到宗教和性取向的平衡点,从而更深层次地接受自己。 或许这就是电影媒介的传递功能。通过正向的案例(即与所要表达的观念所一致的案例),向观众传递这一观念,以此达到宣传和“同化”的作用。
一部类似于《恋爱假期》的节日甜爱片,适合假期的时候和对象一起窝在沙发上看。超出一般甜爱片的是后半段的两场吵架。
第一场Mo展现了他的宗教观,一种来自开明者、实现了与现代性和解的友好的YSL,但Sam面对这种轻飘飘的自信是愤怒的,因为在Mo看来只需要努力调整自身的观念就能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而不必完全决裂,他忽略了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生长于已然开明的家庭所以能够实现这一和解。
第二场Kale点破了这种何不食肉糜的精英主义,指出Mo看上去能接受一切,但却不能接受Sam所面对的YSL的阴暗面。也就是说,Mo在享受信仰带来的幸福时,是将YSL作为普世宗教的,但在面对不同于自己版本的YSL时,他却不承认那是“真正的YSL”或者将之视为YSL的低阶版本,YSL的普遍性并不存在于现实的MSL群体中,而只是在他个人的观念中。现实中类似的讨论更多是围绕着Kale举的另一个例子,即如何面对作为杀戮的YSL。因此,当Mo看到其他阿裔gay因为性取向而隐藏(如Hassan)或与家庭决裂(如Sam),实际上是现实的普遍的YSL向他涌现时,他退缩了,退到了自己构筑的那个观念中的YSL。
这种对YSL的态度,和他对Kale的态度是相似的,他只是得救,但从不牺牲。但得救和牺牲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就像他从Kale处获得了爱的幸福,就势必要走出舒适区来承担Kale的痛苦,他从YSL获得了信仰的幸福,就势必要承担YSL的罪孽。因此,他只有投身于让MSL社群不再排斥gay的斗争而非独善其身,才能无负于他的信仰,而且他比其他阿裔gay更有余力和条件做这件事。正是通过这一斗争,他才能真正锻造出具备普遍性的信仰,真正获得幸福。
这个译名就有点把影片立意局限在甜宠偶像剧上了,虽然影片的前三分之二确实在讲一个与前男友分手失意的同志主人公邂逅温柔大帅哥的浪漫故事。当然,仅作为甜宠本片也不妨一看。
影片塑造的男主人公Mo——【他通过陷入一种由宗教与道德感、历史与政治观所构建,再由良好的教育与宽容的家庭环境为其提供事实依据的看似能自圆其说的“信仰”之中,从而排斥逃避一切与他理念冲突的观念与人事物,他不基于实际回答问题,只从根源上谈论对错否定问题,一旦切中其要害就马上转移淡化焦点】,可谓值得作为一个典型来大书特书。甚至当你替换掉他的宗教背景和同志身份,也能作为研究其他立场人士某些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参照。
其实最后Sam和Kal对Mo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影片主题已经完全可以奔着自我怀疑与信仰危机去了,但终究只以不要逃避问题、要对他人多怀抱一些同理心做结,多少是有点像Mo一样选择了淡化问题。但这也很写实,现实中能像Mo这样勇于迈出一步的人可太少了。
纯话痨片,关于美食、电影、信仰、家庭和爱情,没想到一个中年人的邂逅故事会拍得如此小清新,如此让人春心荡漾,男主被设定成一个拥有近乎完美背景的人:一个接纳他性向的家庭,一份理想的中产阶级工作,一位真正关心他的闺蜜死党,全片唯一的冲突仅来自于男主坚定的宗教信仰,斋月的设定让情感发展变得更加纯粹和让人信服,两位主角的化学反应和互动很不错,男二这样完美的人设也是现实中罕有,那笑容简直让人融化。(74)
You've got me?! Who's got you, then?
拍得真的很廉价,其实题材还是不错的,但是无奈被廉价柔光滤镜和低俗电音bgm拖垮了,就只讲了个爱情故事,其他的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深入;有几个片段印象深刻,划日历的蒙太奇以及结尾处两人的争吵都挺不错的,像Kal这样完美的男人估计也只有梦里才有了。
这两位算是彻底打消了我对于纯0出柜男演员和念台词直男演员的偏见
我的信仰不应该成为我爱你的障碍If you love this man, doesn't mean you love god less. This two can be totally able to coexist. Life is messy but full of excitement. So open up and come to your love.ps:Kal叔叔,可以停止散发你那该死的魅力吗🙈
同志穆斯林的追爱故事。新人导演把自己的同名短片改编成长片,让信仰和爱情跳起了轻巧的慢步舞。虽然小成本但拍得很真诚,主演间的化学反应很足。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打破斋戒。
本质还是糖水片,信仰冲突元素的加入还是显得非常怪,但是不影响整体观感(男二这种类型纯粹就是导演的yy,真的只会再梦里存在吧【微笑脸
特别喜欢餐桌上和医院前两场“灵魂吵架”,都是我反复思考过但又没办法准确用语言表述的东西,打算多看几遍背下来。一切顺遂又被爱环绕的人,是无法切身体会别人的痛苦和灰暗面的,正如总是“正能量”示人的男主,其实他们的淡化处理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但我喜欢他主动转变的那部分,我自己以及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其余部分虽然俗套,但每一段时间就都需要这样无脑地甜一下啊。
1.斋戒,从日出到日落,穆斯林禁止进食和饮水的圣月,让思想和行为保持纯洁。开斋,斋戒期间穆斯林可在日落后打破斋戒吃饭。2.电影里主要提到两部电影:《超人》《音乐之声》;3.整体有些浪漫美好的同志爱情故事,凯尔的造型气质于我有点“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的感觉;……
Haaz终于从tv龙套成了言情片男主角了,十年了,真快。
男主对自己信仰的偏袒和维护像极了某些粉红基。拍得很甜,乐见这种将同性恋常态化,不扭捏于自身认同的电影,毕竟异性恋电影就从来没有这样的纠结。
尖锐的心也可以包装柔软的外壳,用来磨合生活。感情里的互相融洽讲得轻快,正如超人接住了Lois,Lois也支撑起了超人。两个男主角不是迷人的款但很适合
好久没看到这类轻松还有思考的片子了,全片没有上床的情节,仅仅就是结尾的接吻,但是看着还是那么的美好。里面涉及到了人与人在互动的时候的情节,还是引发了我的思考,应该就是共情的能力,共情没那么容易,特别是自己没有经历过事情,你不可能让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去体会没有奶粉喝的经历,你也不能让一个家庭幸福的人去体验被家人抛弃的体验。
这就是甜宠文吧!卡尔这种眼里只有男主配合男主的完美型男谁又会不心动了。 但我觉得电影避重就轻的表达了前男友的故事。前男友基于家庭压力结婚但是始终没有忘记默,最终他出柜后不该只是去祝福吧。才一年而已,如果现实的话,我觉得前男友胜算更大一些。
果然大家都喜欢kal 同喜欢kal 是我很喜欢的受的类型没错了
导演选男人和选歌的品味甚合我意。
#Outfest LA Film Festival 斋戒的第一天相遇,斋戒的最后一天在一起。不要一直做那个要强的人,因为彼此之间也许需要一个平等的机会去倾听。不要用自己的信仰去评判别人,因为你们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同。Mo和Kal最终还是成为了彼此的超人,你接住了我,谁来又接住你呢?
故事其实很好,一些问题探讨的足够深刻了,这在同志电影里已经很难得了,只不过男主的长相不太有说服力啊。
有时候,两个人就这样合拍地倾谈,言辞烧着心头柴火,烟来了,光来了,热也来了,那种神魂颠倒,比单刀直入的打炮更性感,更撩人,更让人想屏住呼吸,生怕现实的一口浊气,会吹散纵然银幕也罕见的默契。初识,重逢,流连,Kal都像一支奇兵,连连释放可以归于理想化的魅力。前半段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哪怕不喝酒,你也会是我贪不完的杯。回味起来,太该为此加添感情分撑场,实在好久没在电影里见到Kal这种理想型了(家里那位其实挺像),无法招架。一场爱恋的试探与成长,很舒适地放进了穆斯林的背景,不过IMDb上被骂惨了,虽然我这种外行,对宗教有了更多正向的感知。四星半。
拍得挺流畅的话痨片(1800句哎),甜得有一丝过头了。上哪找Kal这种原生家庭实惨但温柔善良修养得体说话风趣幽默不无聊敢爱敢恨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尊重恋人同时保有自尊会记得约会中的细节点滴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你准备惊喜长得好看做饭好吃笑起来像天使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