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效应

剧情片塞尔维亚2013

主演:亚力克斯桑德·贝奇科

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

播放地址

 剧照

涟漪效应 剧照 NO.1涟漪效应 剧照 NO.2涟漪效应 剧照 NO.3涟漪效应 剧照 NO.4涟漪效应 剧照 NO.5涟漪效应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12-02 00:05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利用多线叙事的穿插,将三个时空的故事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描述了波黑战争时期军人马尔克“意外”死亡的十二年后,伤痛依旧延绵不断地影响着每一位曾参与其中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长篇影评

 1 ) 即便是圆圈也有起点和终点

近几年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委的关注重点由形而上学阶段渐渐过渡到了伦理人性阶段。《谜一样的双眼》、《更好的世界》、《一次别离》,包括本年度最热门的参选影片《狩猎》都是在探讨人心和人性。 这部影片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21 Grams》,同样多线条式的叙事手法,同样由一个突发事件引起的层层涟漪,同样辗转、焦灼的内心斗争。一场意外把五个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天命难测,12年后,他们又要重新经历一番挣扎。 丧子的老人Ranko经历的是仇恨与宽恕之间的挣扎,面对仇人的儿子Bogdan,他充满愤怒,严苛无情地对待他,而上帝却要故意捉弄他,让那固执的男孩儿也加入到建造教堂的工程中。当年被救的杂货店店主Haris经历的是亲情与良心之间的挣扎,他向Marko的遗孀提供帮助,却招来恶人,危及自己的妻儿。Marko的医生朋友Nebojsa经历的是正义与道德之间的挣扎,他的故事和《更好的世界》中医生安东很相似,他一直沉浸在当初未能搭救自己朋友的悔恨之中,结果偶遇需要手术的恶棍凶手,一面是以正义之道的复仇,一面是医生的职业准则,他面临着艰难的取舍。 他们做出了最终的抉择,当然也是对于他们的良心而言正确的选择。执着的Bogdan跟随老人就像跟随自己的父亲,老人最终决定抛弃前嫌,接纳男孩儿。Haris决定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拯救Nada母子,被暴打之后,他却觉得无比释然,打电话慰问Ranko,一个好人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他也最终没有让这个好人白死。Nebojsa还是为当年的凶犯军人Todor做了手术,因为他的话让Nebojsa明白,有时恶人就是恶,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法得以教化,复仇是可行的,但却无法改变这世界上恶的存在。 最令我感动的是影片的结尾,当老人气喘吁吁地抱着受伤的男孩儿,透过车窗眺望前方的道路时,搭救的司机关心地问道“那是你的儿子吗?”老人带着坚定的目光回答道“是,我的儿子!”这时镜头转向男孩,他额上挂满汗水,眼中盈满泪珠,安心地闭上了双眼,镜头再次转向老人鬓须斑白的脸,阳光就如影片开始时Marko休假回家的镜头中一样强烈、夺目,同样是在行驶在上路上的汽车里。在汽车引擎的轰鸣声中,主题音乐再次响起,每一个音符都击打着心灵。这一组镜头几乎超越了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我再也找不到比这一组镜头更合适更完美的结局。老人后半生都生活在儿子的死给他带来的悲痛中,然而,老人最后不顾自己的生命,奋力将受伤的男孩儿从山顶的教堂一路拖至公路上。人性的伟大之处在哪?“是,我的儿子!”正是这句简单的回答给出了我们答案。即便是圆圈也有起点和终点,至此,老人终于以他更为博大和包容的爱画完了这个永无止境永不完结的圆圈。仇恨的深度是无限的,然而,却远不及人性的宽度。对于一个人而言,想要去恨很难,要去宽容,则更难。面对单纯无辜的男孩儿,老人不想让这忌恨继续在他身上生根发芽。老人的宽恕发自内心,源于人性。人类之间无法避免相互争斗与互相伤害,而人类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在法制与道德的框架之外,必定还有着更加根本却又无形的东西在指引着我们的内心。 老人把丧子之痛埋在心底,后半生孤独清贫,将全部的体力和精力付诸于修建小教堂上。当老人救起男孩儿沿山而下的那一刻,烈日当头,残酷无比,而山顶上雪白的教堂已赫然耸立。这教堂是老人为儿子的生命而建,是为自己的信仰而建,也是为人类而建,让人们有勇气去谅解,去宽恕,去顺从人性的召唤。 我不太认同将电影题目译为“涟漪”,这仅代表着一件事、一个人的行为波及到他人。而“圆圈”则更寓意着命运的安排,仇恨的循环延续。 影片在摄影和剪辑上十分简洁和朴素,画面以冷色调为主,带着一丝荒凉与疏离感;音乐和Gustavo Santaolalla的风格不尽相同,寥寥几个音符,在关键情节的末尾倏然而起,直攫心灵。导演没有让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喧宾夺主,而是用冷静、肃穆的镜头展示人物的内心运动。此外,在情节的铺设上也很值得一提。Marko的死作为电影的首尾,中间夹着电影故事的主体,呼应着电影的名字《圈》;老人恰好在儿子祭日这天和杀子之人的儿子Bogdan穿过当年事发的广场,而男孩儿临走时和当初的Marko一样,也忘记了拿桌上的香烟,使得一切似乎都染上了宿命的意义。老人和男孩儿一起去墓地,老人为儿子做深切的悼念,而在画面的景深处,男孩儿也在为自己死去的父亲祷告。一老一少,祭奠的又都是自己故去的亲人。那一刻,仇恨和怨恨变得如此之轻,如此无力和没有意义。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好,是因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电影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别,在功用上也应成为人文力量的一个分支。迄今,人类在民族、宗教等争端上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巴以问题以及多少地区冲突让人们之间的仇恨不断发酵,使这仇恨时代传承,最终成为无法解开的死结。这部影片所展示所探讨的,正是这种纠缠难解的罪与罚。而人性之光终究熄灭了仇恨的火焰,这是导演试图传达给我们的,我们也如此准确地领悟了。而完成这一重要的精神传递的媒介,仅仅是一部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的100多分钟的胶片。拿破仑曾说“利剑总是败于思想之下。”这里指的其实就是文化的力量,而从事艺术的人以及传播艺术的人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如何让艺术成为人类精神的风标。

 短评

西方版的《天注定》,人性描写细腻。

3分钟前
  • 米吐尔
  • 推荐

看起来吃力

7分钟前
  • 别问我是谁
  • 较差

许多年后,这命运又让当事人及其家人再次相遇,引出一段段新的故事,关于救赎或是谅解,如生命的涟漪,荡出新的波纹。

11分钟前
  • 泡芙味的草莓
  • 推荐

命题作文,使得故事核心的人设、矛盾开展与角色内心与往事、现实的挣扎都比较模式化,刻意营造的彼此「尴尬」与叙述中的空白都非常讨欧洲电影节品味的口味。

15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节奏推的好棒!战争背景下的人性之殇 时代宏大 暴力带来的后果却如涟漪般细腻 大背景的动乱给死亡强制带去了隐忍的理由 跳过了十二年时光 其间良心在酝酿 恨还在却已然改头换面 感恩与和解的愿望表达也成为可能 提琴弦颤 提醒我们 救赎还在!

20分钟前
  • KAPO
  • 推荐

我们的电影如果不能对现实做出反应,那再多的票房又有什么用?

23分钟前
  • 时间的河
  • 推荐

清冷的风格,内敛的叙事,一个个涟漪缓缓地剥开了真相,剥开了人性的善恶,剥开了民族的伤痛史,也开始了一场救赎与宽恕之旅。

25分钟前
  • 余音袅袅
  • 推荐

@标放 已睡着

3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你扔一颗石子到水里,会有涟漪圈圈散开。而当有人做了件好事,别人却无动于衷仿佛什么都未发生,这是我最害怕的。”

31分钟前
  • azurememory
  • 推荐

4.1

36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2015202 事件如同丢在湖中的石子让周遭的生命产生涟漪,一圈又一圈难以平静。可贵的是从仇恨中找到生活的支撑点,打开心窗,阳光才能照得进来。

41分钟前
  • NeonBible
  • 推荐

每个人的生活都因此改变,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没法说的话,是十几年来反复戳在心口的伤痛。爸爸想不通的部分,到底儿子是不是白死了,以及最后一段回忆,真的很痛。但其实多少也还有一些救赎的部分但整个影片还是很痛…

43分钟前
  • 德尼罗家的橘子
  • 推荐

有点看不进去

45分钟前
  • BullshitArtist
  • 还行

BJIFF

46分钟前
  • 披头
  • 还行

真实事件改编,现实比电影更戏剧化

47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你会因为正义而挺身而出甚至去死么

52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55分钟前
  • 拿花弱势回归
  • 力荐

仇恨的消失是因为遗忘。

59分钟前
  • Skyer.AI
  • 推荐

主题强大的片子,生命的涟漪一圈圈荡开,一条生命的涟漪反应波及了几个人的余生,这个关于救赎的故事里,每个人最后都因为看到人性的善而荡涤了灵魂。多线叙事的故事看似松散,其实是同样的人性之恶的悲剧再度重演,接连的悲剧一圈圈,即使经历了时间,也没有任何差别。★★★☆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Couldn't have tasted more humanity in this great piece. I cried when the danger shed tears, the hatred turned into tremendous tenderness, and the ending, which also was the beginning of it all, that never spread circles.

1小时前
  • 有只骗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