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了,或许也因为此前从未看过如此气质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似乎能非常清晰的意识到电影语言的具体应用方式。比较深刻的有那段无限循环的对话,那个给了三四次镜头然后果然马上就被打碎的花瓶,反复出现的各抒己见的交流场景,充满末日消极观念的女主,从电影开始就一直被问是不是神父的男主,有太多太多可以细究的点
(剧透预警!)
好怪好帅这片好可爱。
外表是古怪少女跟禁欲大叔,内里却是不愿被社会和大众规训,坚持自我的灵魂相投。
女主Audrey太让人喜欢。
她坚守的末日虚无观,本身就是一种对存在主义的寻找。
她也许脆弱,在父亲的贬低中,为了证明自己考上哈佛。但更多的是强大,考上是一回事,想不想去是另一回事,无人可左右我。即便他人对于她所在意的末日、炮弹皆嗤之以鼻,这个“古怪”少女却依旧遵从本心。
更不用说她如此美丽。晨起一幕堪称经典。日光犹如眼神,替我一寸一寸磋磨她的肌肤。(对不起老流氓是我)
男主Josh,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被规训者。外界评判对他来说,丝毫不影响Josh的为人处事标准。
苦行僧克制、绅士的黑袍西装下,是隐忍、不肯伤害人的脆弱。这谁能忍得住不扒开他的衣服!!(对不起老流氓又是我)
两人明明没有多少肢体触碰,却充满情感上的交缠碰撞。
浪漫,最妙的不是鲜花、拥吻,而是你与我同样灵魂,窃窃私语,静静聆听!
Hal Hartley被称为是美国的新浪潮电影导演,这从他的这部电影中就可见一斑。尽管叙事上仍然较为传统,里面精湛的对话、各色冷幽默以及怪诞的人物设定都标志了Hal Hartley电影的个人风格,他的长岛三部曲都属于较为典型的作者电影。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以Josh过往杀人的小镇流言为线索,主体讲述了Josh和Audrey的爱情发展。由于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故事中穿插着很多怪诞的、看似无关的情节人物,譬如总是找人打架的Audrey的前男友Emmet、总是想着交易和金钱Audrey的父亲Vic、总是找人当模特的摄影师Whitbread等等。但事实上,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导演在这些情节上的描述除了个人风格上的需要,更在细节和氛围上表达了电影的主旨和重要元素,即关于流言与真相的讨论,以及朴实的长岛与浮华的纽约的对比。
故事一开头,导演就用其擅长的冷幽默的方式抛出了关于成见和事实之间的矛盾。故事以Josh在公路上搭车开篇,闪过了很多没有车为Josh停下的镜头,插入修车的小情节陈述Josh作为机械师的身份。终于,在Josh搭上的第一辆车上,开始了全片第一段冷幽默对话:
- 不好意思,请问你是神父吗?
- 不,我是一个机械师。
- 噢,你要去哪儿?
- 家里。
- 你从哪儿来?
- 监狱。
于是Josh被赶下了车。有趣的是,本片的第一个对话台词在整个影片中反复出现,即"Excuse me, are you a priest? No, I'm a mechanic."。这种反复首先营造了一种幽默,进而则表达了一种矛盾,并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在所有人看来,Josh的克制都令人怀疑他是个priest,即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但大家都说他曾经杀了自己的女朋友后又进而杀害了她的父亲,是一个可怕的杀人犯。我们所听说的和所看见的发生了冲突,关于成见和信任的课题已经摆出。面对流言和成见,大家的态度各不相同。Josh是一个隐忍而克制的priest形象,面对自己的流言,他所做的是接受这一切的成见;Audrey似乎是一个非世俗的怪诞少女,Josh的流言并没有改变她对其的好感;Audrey的父亲Vic显然对流言很在意,几乎没有真正信任过Josh;车间同事对Josh则好似持平常心,对其逐渐信赖。其实,在Josh杀人历史的主故事下,导演也设置了一个子故事来说明流言与成见的问题,即Audrey遂父亲愿去到纽约做模特后,在报亭前她的父亲看到女儿几乎全裸的杂志照片。在那一幕中,面对周围人的目光,Vic愤怒地撕碎了杂志并大声地为女儿说话。
故事在Josh去纽约找Audrey以及其后关于杀人历史的真相大白中达到高潮。在这几幕中,导演充分展现了长岛与纽约的对比。在纽约,电影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车水马龙间落魄的流浪汉,是坐在豪车中看似拥有一切的Audrey,是公寓里的钞票和潜规则游戏。所有这些浮华的泡影,被窗外飞来的书籍砸碎,镜头又转场至宁静的长岛。 在长岛Josh的房间里,Pearl吐露出当年的真相,即Josh并没有杀人。所有的交易都两清,镜头留给了Josh与Audrey,还有那远方的声音。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魅力不在于故事剧情,而更在于一些细小的情节与精妙的对话。
例如Audrey没有涂好口红的嘴唇
每个人物的自说自话
在酒馆里Josh与女人的循环对话等等,都非常有趣。在此摘录那段可爱的循环对话:
- I know what you need.
- Excuse me?
- You need a woman.
- Oh.
- That girl is crazy.
- I know but I like her.
- But she's leaving town.
- So I've heard.
- So come on, what do you say, I know what you need.
- Excuse me?
- ......
最后,Audrey喜欢读的世界毁灭的书的作者是Ned Rifle,这也是Hal Hartley的笔名:) 在2014年他以此为名拍摄了一部电影《内德的步枪》。
从来不缺少随波逐浪的男男女女,他们以醉生梦死回应世界的空洞,而奥德莉为什么如此迷人呢?或许因为她的虚无不来自某种伤痕,也不因虚无而纵欲,这是无头蝇和蜻蜓的分别。
作者为奥德莉设计了一套以重复为母题的音效系统,辅助营造影片整体的虚无感,首先是为餐桌上喋喋喋喋不不休休的父母问话,以及约书亚讲解汽车某个零件功能时台词的所做的回声效果,内容无关紧要,被强调的是说话人和奥德莉的关系:只要我喜欢/不喜欢你,你说什么那都不重要。与之相似的是红衣女人和约书亚在咖啡馆将一段谈话四次重复的场景,这构成了实在的“回声”,成为一种无效沟通的表现方法,重复的直接效果便是意义以及严肃性的消解。
重复造成的价值空洞与奥德莉的虚无世界观存在某种暗合,认为历史不过是重复与轮回,在现世(历史进程的当下)的虚无中便极易产生对终结虚无终结历史的期待,这期待也就是奥德莉所挂念的世界末日。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不时回响起的对四个音的简单重复(有点像中学上课铃)成为了奥德莉的主旋律,旋律与奥德莉的气质因重复的共性取得一种悦耳的平衡。
影片多次提及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只有约定与交易,既然强调了契约,我们便可以关注毁约何时发生,爱情是动摇奥德莉与父亲间的交易的原因,比如影片中段多次对协定的讨价还价以及结尾处单方面毁约,爱情与约定在影片中的胜败是显而易见的。
有趣的是,借助奥德莉在片中所反对的,我们便能发现影片所探讨的约定不单单指涉与父亲的交易而已,片中多次提及资本、信贷、美钞等财富形式,结尾处奥德莉将所剩12000美金尽数甩给父亲,这是一次最为明确的对财富的表态,也就是对因社会约定俗称才获得价值的货币的不屑一顾,此外,奥德莉在谈及莫里哀戏剧时提及的道德观念以及其模特生涯上对传统伦理的漠视,包括某处“不知过了一个月还是两个月”的字幕卡,也在表明其实道德、时间不过都是社会约定的结果。
New York kooky indie-moviemaker Hal Hartley’s feature debut, THE UNBELIEVABLE TRUTH tantalizes a somewhat morbid idea that can a reformed manslaughter-convicted ex-con gets a second chance in his hometown where the crime was perpetrated? Freshly out of prison, Josh (Burke) returns to Long Island where his felony has been disproportionately mythologized, he impresses auto-repair shop owner Vic Hugo (Cooke, enjoy some unorthodox outpourings that are rarely seen in a materialistic father) with his autodidactic mechanic skill, therefore he is hired.
Meanwhile, Vic’s teenage daughter Audry (Shelly, in her film debut), saturated in her own teen angst, becomes world-weary with nuclear-induced eschatology, she dumps her obsessive boyfriend Emmet (Sauer) and in turn, takes a shine to the reticent Josh, only the latter chooses to suppress his reciprocal feelings and cautiously declines her advancement, clearly learning from his past misdeeds, Josh’s celibate stoicism and dark get-up frequently prompts a question from strangers “are you a priest?”.
A rebellious and disgruntled Audry procrastinates her college education and takes a bash at modeling, and soon becomes the talk of the small community as she starts to bare all in the magazine spreads. So what does it take to bring the two drifting-apart lovebirds together? The titular “truth” becomes an operative ice-breaker when the manslaughter myth comes clean in a belated confession of the sole witness.
Basking in a loopy, small-town monotony under a simmering temperature that characteristically flags up Audry and Josh’s peculiarity, Hartley’s meet-cute anachronistically finds a kindred spirit in Todd Solondz’s faux-naïf comedies, and juxtaposing Adrienne Shelley’s impish wackiness with Robert John Burke’s four-square stolidness, chemistry has been incredibly cooked up, to validate that underneath their respective volatile and impassive surfaces, indeed, it is just two tender hearts hankering for a connection to retain some self-worth in a nihilistic fable.
Rounding up a coterie of game players (a puckish Edie Falco included) and shot with pristine efficiency and a low-key kuso-inflected smugness,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UNBELIEVABLE TRUTH briskly augurs Hartley’s cottage-industry, outlier-hinged hallmark that is brimful of pleasurable absurdity and sensible geniality.
referential entries: Hartley’s TRUST (1990, 7.5/10); Todd Solondz’s DARK HORSE (2011, 6.5/10).
太喜欢这个电影的气质了!MK2 Bibliothèque居然在最大的A厅排了这个电影,偌大的放映厅观众没有超过20个,真的非常非常可惜...
镜头里,一个人物所展露的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身份啊过去啊,也没有被剧作下达任何任务,只有从他嘴里吐露出的个性。镜头只展示人物的一面,一个情景只创造那一面。但就是因为只有那一面,所以观众才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全部。调过来想一下,观众的观看其实并不是那单单的一面,而是全部,是[所有]。
长岛三部曲之一。在Hal Hartley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像是带了bug的NPC,时常有些难以理解的举动(在本片中如Emmet每当有人偷瞄Audry就要打人、餐厅里Edie Falco与男主的“I know what you need”死循环对话),并且人均带哲学家,以及二十多年贯穿始终的主题:社会边缘人与边缘社会里的普通人。在这个意义上,Hal Hartley当然是“作者”
蓝盘 这大鼻子 这扁嘴 挺好看
@Metrograph w/ Hal Hartley in person, 谈及注重 rhythm in dialogues, moral responses to realities ("I wasn't as politically informed at that time"), Long Island(第一部真正写给长岛的 Simple Men 却摄制于德州),并以某导演协会成员的身份无情调笑了 critical/marketing aesthetics. 这部处女作的宣传费用据称超出了制作费用,而后者仅六万两千美金。
在人类历史即将终结的1989年,神父般的杀人犯机械工出仓回老家,遇上爱读书的厌世少女。不可思议的真相,是远方那场若有若无的灭世爆炸
(剧透预警!)好怪好帅这片好可爱。外表是古怪少女跟禁欲大叔,内里却是不愿被社会和大众规训,坚持自我的灵魂相投。女主Audrey太让人喜欢。她坚守的末日虚无观,本身就是一种对存在主义的寻找。她也许脆弱,在父亲的贬低中,为了证明自己考上哈佛。但更多的是强大,考上是一回事,想不想去是另一回事,无人可左右我。即便他人对于她所在意的末日、炮弹皆嗤之以鼻,这个“古怪”少女却依旧遵从本心。更不用说她如此美丽。晨起一幕堪称经典。日光犹如眼神,替我一寸一寸磋磨她的肌肤。(对不起老流氓是我)男主Josh,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被规训者。外界评判对他来说,丝毫不影响Josh的为人处事标准。苦行僧克制、绅士的黑袍西装下,是隐忍、不肯伤害人的脆弱。这谁能忍得住不扒开他的衣服!!(对不起老流氓又是我)
关于秘密与法则的动人复调!
3.5。The Unbelievable Cutie !無傷大雅的荒謬,一起望向未知的藍天。(男主角長得超級像Terence Stamp郵票.....常常被問"你是不是神父",不嫌煩嗎?Orz)
非常新好莱坞的成片质感 最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身边无人可信 信仰皆在远方//怪异还纯真 某种程度上浪漫得不可救药 罗伯特·约翰·伯克的性魅力溢满屏幕//以及这个女性角色设置地过于典型 不知道从何下手评论 一定范围内我共情得乱七八糟
首先致敬早逝的女主角 小仙女自带灵气演这种古灵精怪的美少女太适合了8⃣️ 看了导演另两部类似的 还是这部最爱 冷冷的笑点 莫名其妙的执着点 清新又独特
过去三十年美国独立电影能成就Jim Jarmusch,却又近乎遗弃Hal Hartley,这种遗憾大概也是我们时代消费主义本性又一症候。抛开趣味和观念设定这些不甚高明的东西不谈,Hal在其长岛三部曲中以如此风格化情景剧式的编排所建构出的人物情感,却最终在观众端达成了如此真挚的流动性。这样天才动人瞬间,我可能在贾木许电影里连一秒钟都没感受到过。
We had a deal!We had an understanding! Bill Sage路人甲出现
完成度很好。由表及里似乎有很多矛盾的设置,但是捏合在一起又很协调。作为处女作,有成型的美国独立电影美学,一种类似薄荷糖的清爽质感
4.0-4.5 宣布HH已经成功挤掉了JJ成为了我的new fav;) 虽然大家似乎更喜欢把他和贾爷相比,但是个人感觉他的风格却更像迈克李的厨房水槽小品,只是没有那种大幅度的英式浮夸,反而是淡淡的清冷的(乡)愁和melancholy。这部处女作更像是给来年的trust铺垫,只是在讨论'Trust'之前我们来先讨论‘Deal’. 信任是从高处无畏地坠落,是手心中的小手榴弹,是扔进窗户打碎花瓶的书;在失掉所有信心之后选择继续相信,信任杂志里考上哈佛的裸体女郎,信任一打听装啤酒,信任酒后驾车。一些冷笑话和群戏调度还略显青涩,整体有些散,但是细节之处已经初显巨大的能量和野心。大嘴巴女主越看越美,可惜早逝之前留下的芳影一只手能数过来;chuck他爸怎么看都像个为独立电影量身定做的文艺男主,很难和老了之
8.0 古怪的同时也有点可爱,独立电影的奇妙。
能给《时时刻刻》最后那段台词当个注脚。
“人不能信任,只能简易,制下约定,并且遵守约定,才是好人。”影像风格平淡自然,电影通过一个杀人犯的归乡之旅展开叙述,在流言之中逐渐揭开昔日罪人的层层面纱,每个角色都相对精致的同时还不乏一丝幽默。
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然而这个故事的气质实在是太独特了。虽然在评分这件事情上,我的情感还是战胜不了我的理智。但我的情感确实看得很开心。
我杯茶的rom-com。美少女亚德里涅不论,罗伯特伯克也魅力破表:你是牧师?不,我是机修工。鹰隼式面庞,禁欲的黑服,销魂的颧骨和鼻梁线条和灰眼睛,空房间小床垫六听啤酒,梦一般的小镇男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