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in Win
影片讲述了保罗·吉亚玛提饰演的律师麦克,兼任一所高中的摔跤教练,他使用了一些可疑的手段使得一个深具摔跤天赋的男生成为了队中的主力。然而,男孩的母亲的出现,威胁到了他目前的一切……
2 ) 普通的中产阶级男人过得其实很不容易
如果说布拉德•皮特之类代表着一些人心目中理想的美国电影明星形象,那么保罗•吉亚马提(Paul Giamatti)只能算反明星。他既不高大,也不英俊。缺少肌肉不说,腰围还明显超标,连下巴也基本上被脂肪遮蔽,轮廓全失。但将不寻常的才华注入再寻常不过的躯体以后, 他成为当今美国最出色的演员之一。2003年吉亚马提在电影《美国荣耀》(American Splendor)中扮演漫画书作家和出版人Harvey Pekar,我对他的关注自那时候开始。接下来的这些年里,他塑造的两个人物特别值得提及,首先是电影《杯酒人生》(Sideways)中写作和生活都不顺、惟有品酒见功力的中年英文老师迈尔斯,接下来是HBO的电视系列剧《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中充满智慧但性格有诸多缺陷、历史地位远不及杰斐逊和富兰克林等同仁的美国建国之父。现在我要加上第三个人物,刚刚上映的电影《双赢》(Win Win)中的麦克。
麦克在新泽西小镇New Providence(人口1万2千,距离曼哈顿50公里)上当律师。他不是小时工资好几千美元、为O.J.辛普森打官司的那种,他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老人,而且生意谈不上兴旺。他给律师朋友打电话,希望得到些残羹剩饭,但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也许跟美国持续低迷的经济有关?虽说过着有车有房的中产阶级生活,但维持正常运转远非轻松。请不起别人,麦克只能亲自动手解决电脑故障。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总喝廉价的百威和百威淡啤酒,欧洲品牌或者美国自己的精酿啤酒从未出现过。一方面导演可能接受了百威的产品植入广告,另一方面喝最普通的国产啤酒也确实符合麦克们的实际消费习惯。办公室的锅炉已经发出咣当咣当的古怪声音,麦克只能忍着,因为维修需要6000美元。他对这个价格的反应相当强烈,象是被毒黄蜂给狠狠地蜇了一下。
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面对每月1500美元的额外收入,麦克很难不动心,即使这样做违背律师的职业准则。他动心了,以违背职业准则为代价。在法庭上,他找到借口让自己成为利奥的法定监护人。利奥独自一人生活,他还能找到家,但显然已经开始了与失忆症的抗争。麦克将他送进养老院以后,双赢的格局就此形成:麦克拿到补助,利奥也被照顾得不错。吉亚马提将麦克得到便宜以后内心从未消失的自我谴责表现得细致精确,没有一丁点的生硬。
得到这两样以后还不够,麦克渴望着另一项胜利。他业余时间担任小镇高中的摔跤队教练,他们从来没怎么赢过。只到凯尔出现以后,麦克的第二职业才出现生机。凯尔是利奥的外孙(两人从未见过面),他从俄亥俄一路坐长途汽车来新泽西,为的是逃离吸毒的母亲。凯尔有外公,有妈妈,但谈不上有家,只有麦克和妻子才给了年轻人真正的温暖。凯尔曾经获得过俄亥俄州高中比赛的好成绩,其体育才华很快显现出来,一路带着摔跤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疑惑中我看了看表,电影此时才进行到一半多一点。难道这是一部励志片?一个准流浪儿被好心人收留,通过体育彻底改变人生?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跟美式足球、篮球、棒球、冰球不一样,摔跤并不能提供职业化以后立即致富的前景,美国人在奥运会上也从来不靠这类项目拿奖牌。故事怎么才能讲下去?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此前的两部电影《心灵驿站》(Station Agent)和《人生访客》(The Visitor)都是小巧精致、不落俗套的独立制作,《双赢》是他的第三部作品。凯尔的妈妈辛迪出现以后,电影才真正进入戏剧冲突阶段,故事开始远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社会公平”的套路。她刚从戒毒所出来,她到新泽西只为钱,她还是凯尔无法在赛场上继续取胜的原因。电影中塑造的其他角色都有各自的缺陷,同时也有很多优点,不管是风趣、热心,或者就是老实本分,跟实际生活中的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只有辛迪例外,她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想想看,儿子见到她以后不是冲进怀抱,而是翻窗逃离,这样的妈妈能得几分?
除辛迪以外,麦卡锡对其他角色都非常慷慨,这是他一贯的创作姿态。在《心灵驿站》中,男主角芬巴是个侏儒,但不同年龄段的两位女子都愿意给他温暖和信任,Michelle Williams扮演的图书管理员真心吻过他。在《人生访客》中,教授对闯入自己家的非法移民也欣然接受,并全力帮助他们解脱困境。在《双赢》中,麦卡锡对主角麦克生存状况的描绘有很多搞笑成分,但我感觉不到其中包括恶意的嘲弄以及居高临下的训导。凯尔以桀骜不驯的反叛形象出现,他抽着烟,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在乎,包括戒烟的建议。投入到摔跤比赛中以后,他立即变得自律起来,烟顺利地戒掉了不说,晨练也很能吃苦。一天清晨麦克听到家里有动静,结果发现是凯尔跑完步回家。麦克重新上床休息的时候,闹钟显示着5点53分。
也因为导演的慷慨,也可能因为美国自由派人士的温情有时候过于炽热,电影中出现的冲突要么不够强烈,要么解决得太容易。看似严峻的挑战,找到解药却一点不费劲。凯尔在摔跤场上表现出色,麦克让他给队友介绍经验。我的期待值很高,就像NBA直播结束后等着听詹姆斯接受采访一样。结果凯尔只说“拼他妈的命就行。(Whatever the fuck it takes)”麦克的违规行为真相大白以后,周围人没等他经过痛苦的自我拷问过程就迅速给与谅解,所有的一切瞬时之间即恢复常态,大家重新回到平静的中产阶级郊区生活,只让辛迪一个人背着黑锅回到俄亥俄。麦克得到的惩罚是到酒吧打工,挣点外快补贴家用。朋友去看他,大家仍然喝百威啤酒。
《双赢》是一部轻喜剧作品。从我个人的感受看,理解美国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比悲剧相对困难一些。刚来美国那阵,如果在电影院里听到观众的笑声,10次里至少有9次让我觉得莫名其妙。时间久了以后才有逐渐合拍的感觉,由不理解电影院里的其他观众为什么笑,到后来勉强跟着大家笑一笑。现在已经上升到更高境界,偶尔我可以领头笑。当然有领跑出错的时候,好在我从来不觉得尴尬,这次没笑明白,下次改进就行。我基本不看动作类夸张搞笑的喜剧,只接受《双赢》这类更多依靠语言、知识、智慧制造笑料的电影。很多喜剧元素能够轻松跨越文化限制,经过翻译以后到新的语境中仍然有效。那些纯粹依靠语言的材料则很难,比如双关语。医生为缓解麦克的精神压力,给他开出了“跑步”的处方,所以他经常在running。女儿不理解,她问,(running) from what?
3 ) 失败的普拉东诺夫和少年维特的结合
很一般的片子,大致看了一些评论,却依然提不起对本片的兴趣。 本片的主人公是谁?主题是什么?是中年男人危机?还是少年成长之痛?还是老年人的无人抚养? 可我又完全看不到讲一个中年和一个少年(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甚至之前完全不认识的两个人)硬扯在一起的必要性。 讲真我都不是很愿意写这部片子的评论,感觉槽点太多。 另外影片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青年主人公(男二)的角斗比赛,花了太多太多的戏份来具体进行拍摄比赛的过程,可是恕我直言这机场没有多少精彩的——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在看惯了李小龙、成龙、洪金宝、李连杰、甄子丹、张震等一大批影星所奉献的打斗戏,又看见了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等第五、第六代导演所奉献的大量武侠片之后,我只能说本片的那点角斗场面相比中国武打戏实在是虾米见蛟龙的感觉了。 再加上男二的心理挖掘也是十分浅的,故无亮点。
4 ) 《双赢》:指引光明的轻松小喜剧
经营着一家生意惨淡的律师事务所的同时,还兼任着高中的摔跤教练,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是入不敷出。不舍得找人修马桶和锯断枯死的院中树,也不舍得维修办公室每日轰鸣的供暖设备,不仅受到老婆的唠叨,还要忍受助手和客户的白眼。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就成为了时刻思索的最大问题,当他听说成为一位老人的监护人每月可以领取薪金时,希望之光又照进了他弱小的心灵深处。而他自以为是的小计谋终有一天被识破时,又不得不逼迫他使尽浑身解数找到完美方案。
自从上次看过男主人公保罗·吉亚玛提《巴尼的人生》后,对此人留下深刻印象。外表其貌不扬加上不温不火的内敛性格,再有一点睿智的小聪明,产生亲近感的同时还能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小人物具有极大爆发力之感,此片更是一如既往的把吉亚玛提这样的脾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影片借助这样的柔性,很好的表达出社会中小人物们的责任与妥协的道德底线。妻子的一句话留下了愤怒的青年人,无良母亲的妥协换来两全其美的结局。
片中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责任之感,对家人朋友和社会,尽管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耍尽小伎俩,但无可厚非的是不得不承认他是在做正确的事。除此之外,另一看点要属那位颇具个性的摔跤小高手,不仅时髦洋气还在内心蕴含着极大的进取心。这也是此片要宣扬的另一主题,树立时髦青年新形象。无论在何种生活环境和心理障碍,就算有一个无良的母亲,被学校不留情面的开除,都始终抱有一颗善良和求取上进的心。尽管自己饱含种种遭遇,但还是乐于以阳光的一面示人和乐于助人。用我们国人的口号来讲,就是要有“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其实我们也非常需要这样的校园励志故事精英青年来调节一下沉闷的校园生活,还是引用一句之前影评中的老话:“现实中有没有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我们追求和向往的是什么。”只要有光明的指引,大家才会齐头并进勇往向前,如果每日只是深陷在生活的阴暗面中而不能自拔,那就失去了被阳光普照的机会,早晚会被困在一隅默默枯死而无人问津。只是这样的光明形象别找吊儿郎当代笔那样的冒充水货,不仅大煞风景,还会误人子弟有害身心健康。
5 ) 【譯】《雙贏》:深刻的情景喜剧(作者:Roger Ebert)
翻译:王苹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
文章鏈接: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681
我慢慢发觉《双赢》(Win Win)是一部有深度的情景喜剧,这并不矛盾,情景喜剧就一定很庸俗吗?发生在特定情景下的搞笑片,就是情景喜剧,搞笑的情景下也可以带出有深度的东西。人物角色的设置有些意外,但演员都发挥得不错,这样的电影也许算不上很棒,却能让人身心愉悦。
《双赢》的男主角由保罗•吉亚玛提(Paul Giamatti)饰演,他心里的潜台词似乎总是:“这角色真烦,我不想演了。”他当然能演好,但他演起来总是随心所欲。他在戏里叫Mike Flaherty,是新泽西小镇上的一位普通律师,经常入不敷出。他爱孩子和妻子(艾米•瑞恩Amy Ryan饰),但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他没钱修办公室地下室的锅炉,对屋前草坪上的枯树无动于衷,宁愿等它倒下来砸在房子上再说。
Mike在当地的一个高中摔跤队当志愿教练,不能称之为热情,只能算他硬给自己设的一项任务,也许他前世就是摔跤手。他跟一位名叫Stephen(杰弗里•塔伯Jeffrey Tambor饰)的会计共用一个办公室,Stephen后来也成为了摔跤队的助理教练。或许摔跤队常输是件好事,因为实在想象不出塔伯笑起来会是什么样子,他表达高兴的方式最多也就是露出欣慰满意的表情。Mike最好的朋友Terry(鲍比•坎纳瓦Bobby Cannavale饰)加入摔跤队之后,他们组成了无敌教练三人组。
Mike有位客户名叫Leo Poplar(波特•杨Burt Young饰,曾在《洛奇》中饰演拳王女友的哥哥),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屋子。麦克有次在法庭上发现成为Leo的法定监护人每月就可以拿到1500美元,于是他亲自接下这单活,并立刻将Leo骗进了养老院。这种欺骗行为虽然不道德,但Leo的确能在养老院得到更好的照料,而Mike也确实需要那笔钱。
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导演麦卡锡(Thomas McCarthy)的前两部涉及人性细节的电影,都呈现出原本清晰的性格遭遇陌生人介入时会有怎样的变化。《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 2003)是部好电影,我很乐意马上放下手中的事重看一遍。彼特•丁拉基(Peter Dinklage)在其中饰演一个喜欢研究火车的矮个子,但后来,一个孤独的女人(帕瑞卡•克莱森Patricia Clarkson饰)和一个卖热狗的奇怪男孩(鲍比•坎纳维Bobby Cannavale饰)闯入了他平静的生活。《人生访客》(The Visitor , 2007)中,理查•詹金斯(Richard Jenkins)扮演了一个孤僻的丧偶老头,赫然发现家里住着一家从非洲来的移民。
不错,严格来说这些都是情景喜剧的场景,但比喜剧更饱满有深度,比喜剧更深的那个层面也就是人物复杂性格的发挥空间。导演第三部作品《双赢》的情况与上述影片类似,但重点不再是机遇,而是回到了以比赛定成败的老一套模式。
片中有个角色设置不错,那就是Leo的孙子Kyle(Alex Shaffer饰),他离家出走想和爷爷住一起,但最后却和Mike和Jackie住到了一起。Mike发现Kyle的母亲正在戒毒,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亲戚。谁也想不到这个孩子会成为摔跤冠军,这里也体现出情景喜剧的元素。《双赢》集合了所有元素(非法信托机构、危险的锅炉、摔跤队、戒毒的母亲、Jackie发现丈夫秘密),这些元素最终都发挥了作用。
不过,最后结局有点太完美了,每件事都各归其位,但现实生活往往比电影复杂得多。不过老实说这部片子还是有看点的,比如之所以选择演员Alex Shaffer,更多关注的是其摔跤能力而不是表演能力,事实证明他摔跤也确实很不错;比如吉亚马提和塔伯互相板着脸的样子非常搞笑;比如艾米•瑞恩也倾尽所能演好了这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再比如结局虽然不象电影开头或导演以前的电影那样予人以希望,但也皆大欢喜,无可厚非。还是非常高兴看了这部带给我不少快乐的电影。
王苹:
小双:
http://www.douban.com/people/wxs723/
6 ) 理想与现实的凤凰涅槃
一天里配合着《 Everything Must Go》看下来,心情低了又低。
又是一部中年励志片。情节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一个中年男人为了家庭,做了该做和不该做的事儿,导演从外部去描写男主人公自己内心的挣扎。
看完了就一个感叹,美国中年男人真他妈惨。
少的星星,是无聊+没看出来双赢
节奏沉闷又没有妞儿
小清新,最浪费时间。
上帝,我爱死了这种美国独立电影了,没有低俗的笑点和激烈的冲突,有的都是人物的细节和内心的故事。Paul Giamatti这部戏里有超级精彩的演出,自从杯酒人生后就彻底爱上这个中年危机专业户的表演了。
我愿意成为这样
正是我喜欢的类型,平凡人的生活片段,每个人都有优势弱点和阴暗面,也有窝心的小善良。曾经犯错,但有勇气正视和改正。不刻意编排大团圆结局,而是各自面对问题,付出代价,却不输信心和希望。宽容和慈爱,everyone deserves。片尾曲好听。
很俗套,但整体来说很清新、很搞笑
今年的圣丹斯不怎么惊喜嘛.
类似的路数看多了,也就审美疲劳了
励志温情。其实,这也是一种美国梦。独立电影到处闪耀着光芒啊!
对这种温馨小喜剧毫无抵抗力
多可爱的片子 还挺搞笑
水~
悉尼电影节Make Me Laugh单元参赛影片: 基调诙谐幽默, 每个人物的个性形象都被刻画得十分鲜活可爱, 画面质感更是清新舒爽。影片探讨了人生中潜在的不为人知的惊喜, 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温暖的情感关系。虽然影片在剧情和主题上突破不大, 但对观众的驾驭能力很强。
虽然结局有点扯,还好有小男主,不然这片子真看不下去了
分分钟都不闷。带现实功利的温情,却能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阳光小美女退散!
凯尔也没理由再和迈克一家生活在一起,但只有凯尔明白,他母亲对他和祖父丝毫没有关爱,一切目的只是祖父的钱
行差,步错
“我们都做过蠢事,好消息是你又有下一次的机会。”小成本的独立温情家庭剧,Paul Giamatti的出演基本就保证了质量不会太差。很多中年男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一一呈现,但并没有太多复杂的内容和包袱,也没有刻意的说教,一切显得刚刚好。片尾曲也挺耐听。★★★☆
小成本独立电影的路数,困惑、感悟与小清新。与众不同的是多了些冷幽默。结尾的矛盾消解还是太人为了,没引起更多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