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我们谈起战争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什么
从哪讲起。144分钟的片子够冗长,也足够让人想起一些相似的记忆。1948年的6月,长春这座北国春城迎来了春夏之交。闷热的天气和明晃晃的太阳把焦躁的士兵几乎点燃。城内的粮价一直飞速上涨,围城才没多久,就开始出现了饿死人的状况。林文华是国民军一名普通士兵,他心里惦记着离驻军不远的家人,而他自己却也好几天吃不上饭了。开会的时候上头说,不久就会有援军到达,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进入到7月,太阳烧灼的火辣辣的疼,城内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死尸,野狗们吃的肥头大耳,又被捉去宰杀。城中能吃的树皮、沥青都成为了人类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林开始慌乱,最小的妹妹已经死去了,他却不敢从军中拿一点米给家里。上头提出口号:人人种地,日日练兵。兵还好,有粮,一定优先他们吃。民呢,林家已经只剩下母亲和二弟了。论城内,哀鸿遍野,却也不准出城;城外,敌军铁丝网严密把手,切断一切供应。林只是一个小兵啊,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当初当兵也是稀里糊涂被抓了壮丁,但是他不想和中国人打仗,他说,他每打一枪,都像是对着自己的兄弟开枪一样疼。于是在这座弥漫着尸臭的城,林做了逃兵,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弟,奔赴上了逃亡之路。
现在耄耋之年的外公并没有对我详细说起他逃亡的细节。只是,那种“要活下去“的眼神,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今天看这部电影,那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说,要不是宫部先生对我说”要活下去“这句话,可能我不会有女儿。镜头转换,那个年轻的女儿泣不成声。我突然觉得命运之巧妙,如果外公没有活下去,就不会有妈妈,就不会有我。而这一切,在那个战火频仍的年代,那些被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血冲昏的人,他们懂吗?
这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片。这是一部反战片。在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面对过去那些把生命交付国家的行为,都会像片中年轻人那么想:被洗脑的自爆行为,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他们不再关心国家,民族,而更多地关心起自己。这是现在的日本,崇尚人,比崇尚国家更重要。然而,在那个年代,把“家庭”的责任凌驾于对“国家”的义务之上,无疑是“懦夫”。这样一个懦夫,却最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外孙问外公,“他不是无论如何都想活着回去么?”,老人说,“我也不清楚,这也不是靠语言就能讲清的,他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妻儿的生活被破坏。”
他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他爱惜每一个生命。他们说,最后一次作战时看见宫部,他却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胡子拉碴,眼神涣散。我猜,那是见惯了生死之后心灵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他怀疑做着一切的意义,却无法改变——战争的发起者高高在上的鼓吹对国家的仁义道德,却对于他们这些普通士兵的命运‘、家人的命运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我们战争的那些年,会不会也存在宫部这样的人,他们不愿意战争,只希望在家人身边过完平安的一生。然而,战争是命运最残酷的绞肉机,情感和肉体无不消失在齿轮中。1948年,外公满脸血污的钻出铁丝网,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年幼的弟弟,还有这座城逾60万的无辜生灵,他们为了什么而死?
2 ) 看上去很美
2013年年末,一部以零战飞行员为主角的电影横空出世,连续8周蝉联日本票房榜第一,累计票房超过86亿日元,成功迈入日本影史本土实拍电影票房前六位。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界立刻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肯定派和否定派势不两立。与此同时,雅虎电影的相关条目下,以泪洗面的观众留言不计其数,在满分为5点的评分系统中高达4.14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的除夕之夜看过此片后,更是大呼感动,直言被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所冲击。这部改编自百田尚树同名小说的电影名叫《永远的0》。毫无疑问,它成了2014年日本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作品。不出意外的话,它将在年关之际同时出现在各大十佳和十差的榜单之上,再次踏上潮头,引发一场对战败国视角下的战争电影的激辩。
作为一部票房大获丰收的娱乐作品,《永远的0》无论在人物设置、故事展开,还是两条时间线的结构把握上都堪称合格,尤其在特效制作方面,拥有科幻电影拍摄经验的山崎贵导演交出了一份不逊色于好莱坞的优秀答卷,在航母和战斗机的刻画上,以简洁而干脆的风格超越了他的前作《宇宙战舰大和号》。再加上山崎贵导演娴熟于心的感伤情节剧套路,《永远的0》呈现出了可观的卖相。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也仅仅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在这种感伤主义手法面前飙泪的,也只是一批习惯了煽情电视剧的观众和钻在民族自我膨胀意识中的人,他们急欲复苏一种铁腕形象。
影片在感伤情节剧的外观之下,试图用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包裹进一层极具野心的宣传企图,把国家机器和一个集体的罪恶淡化进对个体崇敬的背景之中,不遗余力地突出个体作为受害者的身份,如何顽强地找到一种方式,以爱的名义为自己的生命进行抗争。影片遭致反感的地方还在于它狡猾地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呼应关系,诡辩式地利用了几代人的多个视角去讲述一个寻祖的故事,从而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设定了一个情感投射的对象,但这显然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大坑,等待着大家往里头跳,然后对其进行赤裸裸的情感绑架。血脉的继承意识贯穿全片,昔日的战场真英雄和努力活下去的典范成为如今日本青年人理应崇敬和效仿的楷模,为了传达这一点,作者们光明正大地让冈田准一饰演的宫部久藏驾驶着零式战斗机飞过现代东京的高楼大厦,上演一场祖孙之间的隔空对话,这是令无数人动容的一幕也是令人反感的一幕,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油滑的暧昧。
作为飞行高手的宫部久藏一直担当着否定“特攻”(敢死队)的功能,他拒绝参加“神风特攻队”,成为军中人人唾骂的懦夫,他维护学生的信誉,鼓励战友爱惜生命,这一切都与军部的意旨相违,看似一场为爱而生的赞歌,但最后却极尽笔墨铺陈出一场宫部久藏的“特攻”壮举,回到了美化“特攻”的边缘,一个彻底反对“特攻”的作者此时最有力的话语应该是去表现他曝尸大海的凄凉,而不是定格在宏大的配乐里。
片中有一场戏,现代时空中饰演宫部久藏外孙的三浦春马去参加一场同学的集体约会,三浦春马在餐桌上不合时宜地与朋友谈论起“特攻”的事情,朋友认为“特攻”与恐怖袭击别无两样,三浦春马却动了怒,极力解释“特攻”的对象是具有杀伤性的航母,这与以平民为对象的“恐怖袭击”有本质区别,当朋友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三浦春马却拍案而起,愤然离场。《永远的0》对于战争,对于“特攻”的讨论正如这场戏一样,简单而粗暴,充斥着自圆其说的逻辑。
讨论《永远的0》绕不开原著作者百田尚树,他认为他在《永远的0》中坚决地对“特攻”进行了否定,“对战争的肯定一次也没有”,主题是“活下去”,是“让大家不要淡忘战争”。这些回应看起来理直气壮,但仔细想来却不乏诡辩,因为他的否定战争是建立在日本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度而言的,在《永远的0》中,军部和上级的命令直接危害的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士兵。但他忽略了一个战争发起国视角下讨论战争的二难困境:个体在集体蒙蔽之下的牺牲值得敬畏,但集体的罪恶却必须否定。有人会认为,我在观看个体的生命之歌,你怎么老扯集体的战争罪恶。事实就是这样的,任何对于个体的塑造都绕不开后者,凡是绕开,便只是一场肤浅的娱乐。百田尚树曾经举过一个可笑的例子,在支持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宪法中较为著名的一条,主要内容是“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时,他认为:如果别国进攻日本时,把“宪法第九条”的拥护者送上前线,让他们站在敌军面前大呼“我们国家是有宪法第九条的,请立即撤退!”,假如“宪法第九条”真的有威力的话,战争就会停止,世界将见证奇迹,人类的历史将会改变。这段发言与《永远的0》虽然没有关系,但这就是他的逻辑。
有意思的是,在对待一段罪恶史的电影化处理上,隔着大海的我们也一样。前者虚构了一段为爱而活却最终陨灭,但“精神永垂、浩气长存”的故事来激励后人,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对历史进行了选择性遗忘,而后者则把一场浩劫只显影为一段温情守望的凄美恋情,等待一场归来。二者看上去都很美,想起来却有一股恶气。
原载于《电影世界》
3 ) 《二战对于日本,可能真的永远=0》
《二战对于日本,可能真的永远=0》
故事切入角度选择得巧妙而暧昧。双线结构的设置中,除了主要线索零式战机的驾驶员宫部久藏(冈田准一饰)之外,还加入了60年后孙子探访战友还原祖辈经历的寻根故事。两条线索穿插讲述,相互呼应,一方面拉近与当下观众的心理距离,让普通日本人隐隐觉得“这事与我有关”,借此强挤观众眼泪;另一方面强调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让孙子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马饰)代表无知的日本年轻一代,用祖辈在战场上努力活下去的顽强事迹给他们上上课。
电影中的价值观被包装得十分精巧,避免了对集体罪恶和战争责任进行讨论,而是突出个体士兵的无奈、无辜,将宫部久藏这个角色的身份从战争参与者转变为受害者。之后更进一步,描述他如何挣扎地找到了一个继续战斗的理由—— 珍惜生命,活着回去——以爱的名义。
“我的生死于战局无关轻重,但是对于家人来说则是一切。”宫部顶着胆小鬼和懦夫的骂名,也坚定信念要“活下去”,还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下属。当年因此而免于一死的战友,对这位小队长心怀感激,躺在病榻上眼含热泪地向年轻人讲述这段故事——演到这里,感觉电影已经给观众准备好一盒纸巾,就等着你掉眼泪了。
正是这种巧妙和暧昧让《永远的0》有了票房大卖的可能性。以“珍视生命”的普世价值观作为主题立意,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更容易接受。同时采取选择性遗忘策略,好像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应对电影上映后可能会发生的口水战,故意绕开了敏感地带,显得有些鸡贼。
4 ) 我看編劇早料到觀眾會怎麼噴口水了所以留兩手
我佩服寫故事的原作兼編劇之一百田尚樹。
你以為他猜不到,這部電影上映後勢必被酸說支持軍國主義嗎?
他早料到了!
所以他未雨綢繆。
百田尚樹太知道甚麼可以明寫甚麼不能明寫,在他選擇了「二戰日美對峙」與「神風自殺特攻隊」這麼敏感的雙重選材上處處留心,擦盡邊球,既引起話題,卻又不讓輿論有機可趁。
百田尚樹的佈局有兩招:
佈局一:雙主角的價值觀配置
觀眾得到的兩位主角,一個是衷心求生,不惜被海軍同袍唾棄為懦夫的二戰神風宮部久藏;一個是同情特工,不惜被大學同學恥笑為過時的現代青年佐伯健太郎。
宮部與佐伯兩個皆在當代抱持著逆俗價值觀的人物,活似穿越劇的主角,觀眾很難不在這部看似主打生命可貴,珍惜妻兒的親情之劇情主軸中,反反覆覆聽到宮部與佐伯永遠在替觀眾找答案。
透過宮部久藏的故事,劇情很聰明的只拍出特工人員的壯士不歸,看到他們面對被選上特工既神氣又不安的愁情。
卻聰明避開了藉此譴責「誰發起了神風這個計畫」的空間,免去了批判日本整個二戰皆是侵略方的道德責任,當然更不會提到發起神風計畫的軍方高層在二戰投降後安然無事退休。
透過佐伯艦太郎的故事,
劇情也很聰明的只拍出現代青年不關心往日歷史,把恐怖份子與神風特工的目的(恐怖分子主平民,神風特工主敵軍)搞混以至於誤會祖先的無知樣貌。
卻聰明避開了放入一個讓角色反思道「自殺攻擊的手段不對」的人道觀點,當然更不會提到神風計畫是政府強制從民間徵兵的粗暴前提。
這招相當厲害。
細究下去,想必會鬧出神風特工根本不值得,或是日本高層怎麼不代替這些青年去死的激進路線。故意不深究,就等同止住了這波爭議。
沒把話說死,不等於沒話可說,但就是死都不說。
沒有否定,也沒有肯定。夠高招。
佈局二:讓故事主題巧妙的從戰爭中易位。
日本軍人的果敢與技術,在零式戰機落伍以後也隨之告一段落,再無鋪陳;餘下的,是宮部以藏愛惜生命卻選擇特工的心路轉折。
多年的作戰之中,勝利的定義為何?神風特攻隊的勝利是戰勝敵人,宮部以藏的勝利卻是活著回去。神風作戰是最極端的戰術,當士兵出擊之際即是死亡,這種完全捨去活命的勝利最終逼使宮部選擇了特攻一路。他究竟是不是歷史上撞沉美艦的那一位特工並不重要,因為宮部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勝利了。
太聰明了,這個故事處處拍神風特工,還拍得過長過冗(140分鐘!),觀眾卻很難挑剔本片的立場到底是有多少美化戰爭的嫌疑。光是宮部以藏在戰爭中不停自省日本海軍戰術的愚蠢,以及譴責想出自殺作戰的荒謬,無論如何都替《永遠的o》鋪下了最好的故事辯解空間。
歌頌生命,歌頌親情,反對自殺.....選擇如此「正能量」的主角居中,輔上一個調查宮部事蹟而大受感動的現代青年,戲劇如此編排,莫不就是正正要令針對神風特工題材有鼓吹軍國主義聲浪的觀眾噤聲之用嗎?
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醜化。夠高招。
這兩招佈局一出,劇情上基本就成了個表面上反戰的調性。
有意見的觀眾,頂多是把零戰拍成翱翔英勇的戰機,轟炸美軍珍珠港的幾幕太勇太帥,會被人說是粉飾了戰爭對峙本身的殘暴不仁。
然而藝術本就追求聲色與感官的最大表現指數,能做到「鼓十勸一」便已仁至義盡。
所以我說百田尚樹是聰明人。
帥氣英雄永遠不過時,剝除殺人兇手的標籤後,觀眾仍舊樂於買帳民族英雄的影像事跡。《永遠的o》本質上還是雷同多數的戰爭故事,在勸事情節的包裝下,淌流著形塑英雄商品的野心。話題性夠了,商品齊了,就該要賣座了。
要說《永遠的o》為什麼如此小心謹慎處理神風題材,卻還是在海外引起一小陣子爭議,不脫是因為年初安倍晉三跳出來說自己覺得這部片很感人,連帶被酸了吧?
安倍,你怎麼不去順便說一下宮崎駿的《風起》很感人,炒炒作?人家工作室都要解散了呢。
5 ) 关于本片的意识形态策略
本片当然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电影,而实际上是天皇制法西斯主义者,以及安倍反动政权的意识形态战略的一部分。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本片与近年来右翼的其他意识形态动作一样,都大获成功。虽然从电影本身的意义上来说,本片或许相当无聊,但是考察其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意味,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众所周知百田乃安倍的友人,狂热的右翼,但本片并未采取正面颂扬日本战争的形式,而是看起来仿佛“反战电影”(不少人真的这么认为)。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一点都不特殊,从来日本的“美化侵略战争”的电影,很少有正面赞扬战争的,而都采取一种仿佛有所反思的方式,从中展现作者希望美化的东西。虽然笔者对战前的电影并无了解,但记得本尼迪克特那本烂大街的书中就已经写道甚至战时日本的宣传电影看起来都仿佛反战电影。理解这一点或许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不过就战后的日本战争电影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即便对于保守乃至右翼而言,太平洋战争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历史。这一点与对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在荧屏上的正面表现相比较,就十分明显。“光明的明治”与“黑暗的昭和”虽然被称为“司马史观”,但实际上战后以来已经成为某种日本人的共识。
而再从电影的战争理解来看,本片的意识形态操作也并不特别。像其他很多同类型电影一样,本片中的战争被描述为一种对于个人的,外来的不幸事件。这一点实际上与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高度配合,从安倍的历次表态与”安倍谈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这种右翼历史观看来,战争并非日本人主动发动,而是作为自然的,不得不遭遇的不幸事件与日本人相遇。
而电影中反复强调的家族爱,作为意识形态战略也十分成功。实际上,想让当代和平意识培养之下的日本人接受战争,战前的陈旧的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是无法做到的。宣扬家族主义,则成为意识形态操作的重点。这一点从自民党推动的宪法草案中也可以看到。本片中我们则看到,这种家族主义与战前封建的家族意识又不同,已经建立在战后的小家庭的家族意识之上。其基本逻辑是通过宣扬对家庭的爱,将太平洋战争美化为一个一个个人为了保卫家庭而不得不进行的战争。
安倍政权的意识形态操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满怀日本人的自豪“在战场上流血死去的一代新人,从而根本上破坏战后日本的和平体制。本片的最后,男主人公驾驶零式飞过现代日本的上空,似乎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希望。
6 ) 导演你真聪明
看到豆瓣的评分,本以为是部二战题材的对战争反思的大片,可是看完以后五味杂陈。
心里说不出的纠结。
这是部反战题材电影吗?好像是,但又感觉别扭
没理顺前,就去看了下评论。
有三种声音
一种是,这是部人文关怀的反战电影,主人公为了活下去见妻儿不惜背上懦夫胆小鬼的骂名,在战争中努力求生存。反映的是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
第二种是,这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洗白的电影,日本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日本的民族性让他们就是这样,和平年代温和,战争年代癫狂。
第三种是,这既不是反战电影,也不是洗白电影,只是反映了一个小人物在时代大车轮里身不由己,还有悲欢离合。
看了那些评论,我感觉。。。。。。更混乱了,好像都有道理。。。
可是我就是谁的观点都不完全赞同。
说是反战,男主貌似是不惜背上胆小鬼骂名也要努力活下去见妻女的好丈夫,(不认为二战的日本是正确的正义的,好像是我唯一认同的算反战的点)但是后面那个从头到尾抽烟却没得肺癌的老头透露的情况是,尼玛,为什么他飞机上见不到弹孔,因为别人根本打不着他。什么脱离战局,是因为那些技术不好的战友太笨老被人追着打的满身是洞,看到他优雅完好无损的机身,小心眼诋毁他罢了。
男主低调谦虚不解释,彪悍的技术不需要解释,高尚的品格不屑解释。他到底有没有打下过飞机,电影里没交代,也许是为了保证他的光辉形象,毕竟双手染满鲜血的英雄,再光辉也会带着恐怖主义色彩。
抽烟老头后来觉得没必要为了已经注定失败的日本白白牺牲性命了,我突然想,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想传达的另一种反思,日本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只图一时杀戮而热血沸腾,一到失败就想着保全自己,不能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人而失败的。
真正的特攻队精神是为了战友牺牲自己,为了大义牺牲自己的无畏精神。
抽烟老头最后也是醉了,为了保护战友决心拼死也要护送男主去特攻。
也就是想到这里,我知道我为什么纠结了。为战友,为兄弟拼死保护,这没错,很感人,反过来,拼死也要送战友去特攻,自杀式攻击。这是什么道理?如果是保卫自己的国家,无可厚非,抽烟老头都知道日本必败的大局已定,男主不可能不知道,他为了保护学生这一点说的通,但是电影里交代的是,男主发现自己的飞机引擎有问题,才和学生交换的,那也就是说,逻辑上,如果没发现那个飞机引擎有问题,他还是会去特攻,那他再报名特攻的时候,他就没考虑谁去照顾她的妻女?他那时候是放弃不管怎么样都要回到妻女身边的承诺了吗?这个逻辑上说不通啊。OK,我突然又想起来,电影里那个叫大石的小哥握着照片说,那个把娘儿俩从黑社会里救出来的人是谁呢?
我脑补的情景是,导演哈哈大笑的说,我早知道你们会这么想,所以来这么个神秘人我就可以解释,他是男主一早找好的可以照顾他妻女的好朋友,大石小哥是意外的双保险。这样逻辑就通了吧。
恩,好像是通了诶,但是,导演啊导演,你这样绕晕我有意思么?
那OK,以此为前提,我们再理一遍,男主找好了可以托妻献子的朋友好在他死后照顾他家人,大石小哥是意外,但算是双料保险。所以,男主还是要去像回家了一样跳上飞机去自杀,是为了什么?就是看不了学生一个个死,精神崩溃了,想一死了之?那他为了家人要努力活下去的精神呢?男主到底是为什么要去死啊?
导演肯定又笑了,这就是我的英明之处。就因为怎么都说的通,我谁都不得罪。
喜欢人文关怀的,男主可以是看到太多学生的死,精神崩溃,想要一死解脱,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说我军国主义复燃,我就用这套逻辑来反驳。
军国主义的人会认为男主在宣扬他们的神风精神,为了国家战友大义不惜牺牲的武士道精神。右派不会觉得我给日本抹黑。安倍甚至会看到抹眼泪。
导演OR编剧,你太厉害了!!!你照顾了所有人的需求。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棉里藏针,细思恐极。。。。。。。
直到清晨松乃送男主出门的时候我都觉得这是部温情电影,可是到外孙跟同学为了关于特攻是不洗脑后的恐怖袭击翻脸,我突然觉得味道不对了。接下来仿佛就是为了找反驳现在日本年轻人“错误”认识的证据。(将认为二战期间的日本认为是被洗脑的一代的年轻人拍成只懂享乐的蠢货这样真的好吗?)
男主是真善美的化身,就是太过完美,反而让我觉得逻辑不通。
对了,本人不是愤青,我相信日本不是人人都是极端右派。我只就电影来说,我是单纯的看电影,本不想扯上政治目的关系什么的,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他想传达某种和政治有关的东西,让我很不舒服,不吐不快。
先不说神风特攻精神带不带政治目的,他是恐怖自杀袭击还是武士道精神,单说导演拿亲情牌,兄弟牌是为一种杀人方式做装饰,我表示接受不了。这不是一句恐怖袭击是针对贫民,而特攻是针对杀人武器能解释的通的。
7 ) 看完永远的0,我也写了一个反战剧本【转A站】
嗯,我也能依样画葫芦写个“反战”电影剧本了,题目就叫《魔法浴室》,讲一个奥斯威辛的德国小孩,看见很多人去了一间“浴室”没出来,以为是“魔法”,于是想尽办法去探查究竟,不过每次都被一个“帅气和蔼”的制服军官捉住送回了家。那个军官的“礼貌博学”打动了小孩的姐姐,所以小孩总能得到一些亮晶晶的礼物:镜片啊、金牙啊什么的,小孩以为是“帅气的叔叔”会魔法。--重点是要极力刻画一下德国乡间的美好风光和居民的淳朴以及生活的富足。过了两年,姐姐的情人“忧郁”地说“我要像飞蛾一样一去不回了”,然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了,姐姐忧伤病倒了,小孩也失去了富足的生活,然后画外音说:“都是战争使这样的家庭遇到了不幸。”你看,这个剧本多么反战啊,多么歌颂“美好的人性啊”,奥斯卡妥妥的。你说是在美化集中营?我呸,艺术你懂么?我又没有否认屠 杀,我只是说那时在集中营外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已,我还把战争(失败)狠狠批驳了一番呢,你看如果德国胜利了,小孩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就像0式战机的飞行员,要是战争胜利了,不就能回到爱人身边了么?当然,这话不能明着说,和历史不符么,所以要用暗喻来阐述。说妻子多么渴望丈夫回来啊,这是人性呐,至于要如何让丈夫回来,我也不说前提是战争胜利也不说前提是不进行战争,反正你猜吧,我不承认,我是反战的。
【补充】
到最后高潮阶段一定要演出凶残的毛子冲进奥斯维辛当着小孩的面枪杀他姐夫,枪杀完姐夫那个俄国兵背着莫辛纳干走到小孩面前摸摸头给了一块巧克力。最后穿插柏林沦陷后,粮食危机导致姐姐出卖肉体来换取饱腹的口粮,你看多么和谐反战,如果没有战争,小男孩一定会和美丽的姐姐,英俊绅士的姐夫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吧?
8 ) 国人评价日本战争电影最喜欢用的一个逻辑
“本子拍的战争电影归根结底就是在说战争只有失败了才值得被反思。”“要是打赢了就不会这样,这根本不是在反思”。但是对不起,这更多的是在臆测,他们忽视了一点:日本拍的二战反战电影是建立在日本输掉了二战的事实基础上,而二战同盟国拍的二战反战电影是建立在他们打赢了这场战争的基础上。而后者,作为胜利者拍的反战电影似乎在道德上更有利,这看起来是在证明他们并不是因获胜了而在沾沾自喜,他们也在反思,而且还更彻底。观众很容易把因历史原因而造成的客观事实当成作品自身的价值观取向。如果我们把前两者的位置互换一下,也许我们能得出更多有趣的结论。
军国主义招魂片,看的痛苦流涕的那些是精神皇国子民么
日本近年来越来越聪明了,涉及二战不谈立场,只关注个体命运,故意以此淡化政治色彩,所以这种片子上映后两派总是争个不停
永远的0,可惜我永远无法给出你0,这就是豆瓣的规矩。
这应该是一部反战电影。战争的残酷,更加突显了和平的重要。为了家人想要活下去,不管是死了也好,转生也罢,都要回到你的身边。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话语已然是爱的告白。结尾戛然而止,多么决绝与壮烈。时代和人们的价值观都改变的了现代社会——今天的日本会怎么样呢?这是一个未曾停止自省的国度。
搞来搞去还是在反战败
“大和魂”后的新时代战争映画
又是一部带着反战内核却被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渲染成美化战争罪行的电影,其实每年日本皆有一部分电影作品将历史背景设在二战,却鲜见公开为战争歌功颂德的倾向,大多从人性本身,家庭情感和尊严荣誉方面进行阐述,本片亦不例外,思想深度不甩你主旋律手撕鬼子几百万年。战争场景和武器载具的特效不赖。
片名和题材果然成为两大槽点。有条不紊抽丝剥茧的叙事和还算出色的CG加分不少,绝非高喊着“卡桑”撞碎大海,而是为了家人苟且偷生,放弃尊严,由回护小家乃至所有鲜活的生命,见得人性,更见人味儿。到影片的后1/3处,脑中闪过金灿灿的四个大字“托妻献子”,再想到郭德纲老师,便哭不出来了。。。
《永远的0》并不是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政治宣传片,相反却在反思战争,当然也不乏抒情掩盖暧昧之处。创作者切入的叙事视角,是相当精明的。它是一张未完成的拼图,因历史的回溯而全盘皆活,横有后代的抽丝剥茧,纵有前朝的努力发声。生命比战争重要,大片之大,大在如何斡旋历史的书写,使其更具说服力。
如果不能从战争的残酷中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口口声声说要消灭日本,这种除了愚昧真找不出什么词可以形容。二战留下的不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的仇恨,更不应该用胜利或者失败来形容结果,和平和对生命的珍视才是战争留下来最宝贵的财富。
很多日本人主观地认为我会为轰炸广岛内疚,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中,事实上,我为什么要内疚?我亲眼看过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记录片里日本兵用刺刀把胎儿从中国孕妇肚子里挑出来的暴行并不比我向他们扔原子弹仁慈多少,日本人只强调他们挨了原子弹轰炸,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挨原子弹--保罗·蒂贝茨
抛去政治成见,这无疑是部佳作,叙事节奏感情刻画心理描绘都很出彩,导演会煽情,毕竟拍过三丁目。不过本片并不右,主角全片几乎与军国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也不美化战争。理智看片,理智评分。
整体尚可,空战场景没有过分摆布,CG图像差了点。
电影本身很不错,煽情到位,铺垫也不错。2013看的最后一电影,哭死我了。电影院里哭声一片啊。。。另外瞪谁谁怀孕哭起来真丑
宫部惜命,因为他有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感和对妻女的牵挂。宫部惜命,因为他觉得明明有那么多值得献身的事业,为何要死在战争里。可他最后为何坐上了零号机?因为他找到了可以替代自己并且更值得活下去的人。惜命不等于怕死,宫部从来就没怕过死。即使死掉也会回去,哪怕转生也要回去。他守住了诺言
为什么告诉年轻人战争的残酷而热爱和平就不是反省呢,为什么内战都可以拿出来讲对方的人性面,二战就不可以呢。桥爪、新井、染谷、井上奉献了看到现在的最佳演技,还有夏八木爷爷的告别作,人家可以称为传奇的东西还在继续,我们也做出点可以称为传奇的实事好么
虽然是个讲述神风特工队和抗战的影片 但是主角是个反对军国主义思想的人 我一个人死了对国家来讲虽然并没有什么 但是对于我的家人 我的妻儿来讲 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死并不困难 困难的是要想办法活下去 天才的飞行员 总是幸存下来 无能能敌 但是当他选择死亡的时候 便是真的死亡
山崎贵的导演功力真是不得小觑,虽然影片和《男人们的大和》类似,爱情加战争的戏码也没什么新鲜,但是整部电影流畅而自然,以战争的大背景聚焦个人的心理斗争,而且日本的特效水平再一次震撼了我的双眼。喷子们再怎么贬低日本人,贬低他们的电影也改变不了日本电影优秀的现实。
俩外国人去看了场没字幕的日语电影,默默看哭好几次
从片名就能感受到对二战皇军的敬意,最后那个标准神风自杀式俯冲,简直能把小日本的战斗欲给燃烧起来!说是反战,却总在体现皇军的勇猛;说是反战,却无时不在提醒着人们-像男主这样舍国家为小家的战士是多么英雄无比。明明军魂附体,但片子却拍得走心,也确实挺感人,捶胸为何我们拍不出! 3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