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艺术家的思维来思考
非常非常喜欢这样安静的一部电影~主人公,我更喜欢称他为自由的艺术家, 他安静且敏感,喜欢观察周围一切,并从中发现那些细节の美,曾几何时 我也喜欢那样的目光凝视(朋友会说你总是很呆),只有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或者是单独坐在角落看周遭的一切,表情、肢体、动物、人物……再或者是公交车上看前排女孩那松软的垂着的长头发……`看到这部片子 几乎找到了共鸣~
2 ) 日光下的希尔维亚
我的电脑里目前存有两部电影,一部是《飞越疯人院》另一部则是《在希尔维亚城》,无疑后者的画面质感和光影流转给我带来了更多兴趣。
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对白很少,导演通过画面的转换和人物的表情特写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这在处理手法上显然是偏向了文艺风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是08年文艺电影的风向标。的确,何塞·路易斯·格林的电影手法使整部电影安静整洁却不显得枯燥。
对于电影的故事结构,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看明白男主人公在这座城市的意图是什么,只是从他第一天的行为神态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起码应该是个孤独的人。他坐在露天咖啡馆里不断的观察周围的人,看每一个姑娘的神态,用画笔描绘在他的速写本上,他刻画每一个人不同的侧面,包括眼神,微笑,举止动作,然后他给写为elles,后来在影片的中间,恍然大悟男主人公是在寻找一个叫希尔维亚的旧时恋人。所以他笔下的那些姑娘,或多或少都有希尔维亚的影子,或者是说他想从她们身上看见希尔维亚,就像从飞驰的电车玻璃上,倒映出的内心的希尔维亚一样。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当我们想念一个人,便会在他或她的城市里想要找到他或她的踪迹,哪怕是一点相象的地方都会引来内心一阵窃喜,如果能够遇见,那便是浪漫的事,但这样,也丢失了所谓缺憾的美。完整无暇的未必是美好的,残缺的怅然才耐人寻味。
这部电影还有吸引我的地方便是电影的拍摄城市,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这座小镇的街巷尺度非常怡人,猜想导演对建筑或者美学一定有很深的偏好或者研究,因为从他镜头里刻画的建筑画面非常唯美,将欧洲传统街巷的风情韵味显露无疑。街道拐角的处理手法,光影虚实的变化,生活场景的适宜性,都在建筑中表达的美轮美奂,可以说,通过这部电影,同样可以爱上这座小镇。
除去纯美的故事情节外,不得不说这更是一幅优雅油画。
以上,仅仅是我的观感角度。
3 ) 写给斯特拉斯堡的浪漫情书
表面上讲的是痴情男主角追寻旧相识的故事,实则是导演写给斯特拉斯堡这座城市的浪漫情书。所有建筑物,包括旅馆、咖啡厅、车站月台以及迷宫般的街道,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法式风情。这跟我第一次走访的南法城市尼斯十分相似,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渗入到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摄影机的角度相当有趣,无论是开头咖啡馆蜻蜓点水的描绘,抑或最后在月台的群像展示,都巧妙捕捉到平淡生活中难以察觉的诗意。至于在大街小巷里的跟拍镜头里,更丝丝入扣地流露出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爱慕之情,跟戏中男主角对Sylvie的迷恋程度一致。声音包括配乐的处理也惟妙惟肖,行李箱的轮子、小巷的玻璃瓶、教堂钟声等等,似乎让观众听到这座城市的呼吸。难怪导演只安排寥寥无几的对白,好让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感受这座美丽的城市。
4 ) 寂寞之城
在这个世界,不缺乏默契,但很难找到默契并在生活时间上完美重叠的两个人,就算一生只重叠百分之一的时间都不太可能。每颗心都是小小的寂寞的城,这城堡难与另一座做到形状、时间与空间的重叠,等待的人尽是过客,难寻归人。SO,完美并不存在。然而,我们的渴望我们的追求是不会停歇的,即使,这种渴望与追求只存留在心里。这种渴望与追求并不一定是为了拥有,只是因为,我们会寂寞。
《En la ciudad de Sylvia 》,台湾译成《寻找希尔维亚》,香港照旧很俗又扮作有文化地译为《寻她千百度》,还是大陆译的好:《在希尔维亚城中》,象《圣经》里那句,“大卫长眠在大卫城中”,美得简单而极致,余韵悠长,且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郑愁予的那首诗。
大概这两年流行拍简简单单的电影了,崇尚自然嘛,《练习曲》啊,《ONCE》啦,对比起来连《荒野生存》都显得有点复杂了。希尔维亚是简单中的简单,整个电影,台词不到十分钟,男女主角都是极优雅美丽的那种演员,电影又是在一个漂亮的小城斯特拉斯堡拍的,几乎就象中国古代大家画的写意画,留白绝妙。电影结构象乔伊斯的《死者》,前面大段大段的场景,你猜不到电影想说什么,80分钟的电影到了50分钟,几句对白出来,整个故事情节才能在你心中拼凑个大概,这时,男主人公的行为才解释得通,这电影并不是一部MTV。
说这电影简单,只是对话少情节缓慢所产生的错觉,其实任何真正好一些的电影都是复杂的,这部电影也如此。导演基本上是想以镜头来说话的,设置了不少密码,每个场景都布置得到位,每个镜头都非常精致,并且都意有所指,引人遐思。多人的咖啡馆有个镜头,开始三个人,然后移开一位,让人以为这两个是一对,过一会儿,镜头再告诉你,另外两个才是一对,这种眼睛的欺骗会令人会心;黄色墙壁上出现过几次的“Laure, Je t'aime”及字下站的老人,或许是在告诉我们爱就象墙上的涂雅,是即兴的,不擦掉就可以保持很久但实际象刻舟求剑;街心小公园里年轻人走后留下的两个老人,两次出现的黑人小贩和抱着玫瑰的跛足者,以及乞讨者坐在街角扔玻璃瓶的老妇,公交车站广告牌里的MODEL精致精神美丽,而站在车站的人却焦虑、无聊、无奈且难看,是在提醒我们浪漫幻想中的现实?或许不是这些意思,但文学也好电影也好,作品一出来,相对就保持独立了,能被发掘和附加上去的东西也是这作品的一部分,已经不再受原创作者控制了。
本来,跟踪了一个错误的人,我以为只是一种调情的借口,但是,我错了。结局中男主角再次看到他曾委随许久的漂亮面容出现在车玻璃窗上,他只是坐着,一动也没动;当他拿起笔来,想要画出希尔维亚的样子时,却无从下笔。毕竟是六年前的一次偶遇而已,他已经无法准确想起她的样子,这,可以理解,然而,是什么重要的原因促使他来到这个小镇,住在那间小旅馆里,并在街头探寻她的踪迹呢?
在酒吧,他试图与一个看来清纯的女孩调情,然而她投入别人的怀抱,之后他与一个女巫般的女子回到旅馆纵情。看到这里,突然觉得,男主角或许并不是在找一个真正的希尔维亚,只是在找一种美丽,那种美丽是自己想象的幻觉,或者说是借口。美丽是虚构的,在这个城市的三天,注定只能收获更多的寂寞。如果你看得够仔细,你会知道结局那个看似无意义的街角是酒吧边上的同一个街角。看得出,导演选择了让美丽最终破灭,告诉我们堕入俗世才能逃开寂寞。
如果喜欢,你可以以爱人的名字命名任何事物,包括一座城市,因为这样你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很巨大的美丽,但即使这样,你也未必能更贴近某颗寂寞芳心;一座城市的确可以包容无数小小的心灵,但是,如果没有那种重叠,它便依然只是一个寂寞的城市。
5 ) 錯過了, 是誰之過
錯過了, 是誰之過
2008電影節至今最耐看的一齣好電影, 導演說這電影是為了讓人們從頭一次回到電影的本身
看電影的本身而不是由對白帶動, 對白著實不多, 可謂少之有少, 一切都由場景帶動
不下五次出現了Laure, Je t'aime, 是故意, 但看過了第二部的相片, 就會明白那些不是白白放在那裏宣不無所謂愛意
來來回回的人臉如果真是用心看萫, 你就知道是熟口熟面
那胖子, 那到處叫賣銀包的黑人, 醉酒漢, 無數女人的三四五六分臉龐, 如果認真看, 必已牢記
那男女主角的美當然已在計算之內, 但, 想不到的是, 近來了無生趣的我, 也被其徐徐的節拍而著迷
想到自己在外地一個人走著走著的快樂, 的自由, 那些外國人毫不造作自成一派的緩緩走路
世界在那裏都得慢下來, 對於急忙趕的我們來說, 那裏永遠都是樂土,
所以我就自然地跟著了電影的步伐, 再一次回到那些現在再找不到的時光裏
結尾一幕, 一個金髮女子長長髮絲一根一根在空中打轉, 回憶來了
在去年威尼斯雙年展中, 第一個看的裝置就是一個女子正在揮弄著頭髮, 那時心想這些意景淒美得很, 時裝感很強
現在想來, 原來那時已經相遇, 只是沒有細讀由來, 就衝忙到另一個展覽館去, 事情往往如此
主角找到找不著, 落幕成憾事都不知道那個 elle, 那個Sylvie在那裡
藉此片重拾自由情感, 是歷歷在目的舊情絲在今天也斷不來
在茜菲亞的城市, 我們都有一個情感的註腳
6 ) 一個人的故事
缓慢冗长的镜头
纯净雅致的画面
人物寥寥
语言极简
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
就好像参与别人的部分人生一样
无法完整也无大碍 重点不在那里
平稳沉静的不确定贯彻始终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
安静无言的念念不忘驱动之下
揣着斑驳模糊掺杂幻想的记忆
默默进行渺茫有所期待的寻找
坐在露天咖啡馆里
自顾自的听歌
随意的写写画画
阳光下漫不经心的样子抖露出几分落寞
眼前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交谈的人
各种表情 各种关系 各种姿态 各种心绪
他在她们身上捕捉记忆里她的影子
层层叠叠 交融又相措 虚虚实实
无法不恍惚 无法不迷离 无法不失神
速写下她们的容颜与姿态
纷乱繁多 好像都是她 又好像都不是她
如此收集着好似她的点点滴滴
执着而漫长的跟踪冒失并且令人尴尬
询问之前的不确定 忐忑不安 小心翼翼 不可排除的可能性
在询问之后都尘埃落定或者分崩离析
挡在疲惫前面的是满怀的歉意和失望寂寥 是啊 真衰
百感交集 欲言又止 一筹莫展 无能为力 望眼欲穿
眼前是形形色色流动的人和不停转换的风景
以为苦苦找寻的人就该在这人群里在这风景中
看不见你 所以我努力地看着眼前的人 好似这样就能有一个你置身其中的奇迹
想念着你 所以我默默地留意并且收集很多事物 仿佛那里藏匿了一块你身影的碎片
或许当我找寻了足够久的时候 也可以蓦然回首发现你就在灯火阑珊处
或许当我收集到足够多的时候 就可以拼出一个完整鲜活的你 真实且饱含真情
置身于曾经与你相遇的小镇里
走在仿佛你曾走过的小路上
紧紧跟随在以为是你的那个人背后
都只因念念不忘甚至已经记不清容颜的那个你
人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却有着令人默默怀念的魔力
我在过马路 你人在哪里
7 ) 关于,如何用镜头押韵
有一种电影我相当嗤之以鼻,就是像很多肥皂剧里会出现的情况:女主角在读信的时候,镜头毫无差池地缓慢略过每一个字,自以为很有意境,表意明晰,实际上就是变向对观众说“TU ES UN GROS ZERO!”
就好比不懂得画画的人总喜欢在不能用图案表达的地方标上“文字注解”,不用镜头并置来讲故事,转而依赖画外音、文字,都曝露了导演在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乏善可陈。
本片虽然有些地方挑战着观众的忍耐底线,却始终得以让他们克制住这一念头,因为观众一直没有停止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在这一念头越酿越浓的同时,导演韵律明显的节奏感已然营造出了独特的——诗意:男主角走出公寓时的那组镜头,巷子两边的建筑物岿然不动地在鸟鸣中像香薰一般渐渐释放出沧桑感,路人好像被安排过的,俩小男孩儿,骑自行车的人,导演好像故意每次只放一个或一对,于是它们就如同“韵脚”一样跳跃起来。
男主角坐在CAFE里的那场戏,持续了10多20分钟,他的注意力都起于一些朴素的路人,然后路人的脸虚化,重叠在后面的,她的脸,随着他挪动椅子改变座位,脱将出来,那样在不同的女人,女人们,服务生、客人、穿一件吊带就风情万种的女人。然后,他画她,他画她们(在图画上的ELLE后加一个S)
她却是那样的非同凡响,以至于在他看来除了她谁也不会再有可能是SYLVIA了,于是他尾随她,穿梭过许多蜿蜒的小巷,不只一次经过JE T'AIME,LAURE那面墙(当然导演并没有傻到每次都给一个全景,有时候只有后面几个字母URE,单从这一点看来就更加对得起观众)。
好喜欢那个镜头:他跟丢了,众里寻她,终于抬头看到一个阳台,旁边的连衣裙裙摆随风隆起、瘪下去、然后,再次隆起……
电影,大概没有悲凉到要吧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情节驾驭和结局构想上吧。纯美,用来形容本片,至少比用来形容偶像剧贴切得多。
8 ) 不存在的Sylvia
在那和永恒一样长的第一个长镜头后来到露天咖啡馆,我们借着镜头在找电影的女主角,而他也在找女主角,但这个elle是到最后都没出现,所以他加了s,她们,和这个城,都是电影的女主角。
在咖啡馆人群层叠交错,欧洲人的宁静忧伤,夏日午后……我们总能聪明地找到镜头中的焦点,哪怕它被遮挡,被隔绝,被转移……
看影评时才知道,原来Sylvia不是城的名,这座城市而是法国东部的Strasbourg,名字并不美如Sylvia。但这座城市在电影里,是“她们”之中,像任何一个出现的城里女人一样,又淡定又妩媚。还有那无处不在巨大的“人去楼空”似的"Laure Je T'aime":爱情更像是虚无,是那不存在的Sylvia……
若我说是实验性质会否有人反驳?我忍受不了太多的暗示。男主角很帅,故事有的地方很妙。我被海报吸引。
挺伤感的,男人、女人、小镇都好美~~
女主角很漂亮
你以为你爱的是那个人,其实你只是沉溺于爱他的那种感觉。一部纯净如水的电影,但稍显单调沉闷。
我是来膜拜导演的!
你好斯堡!再见斯堡!
but i want that woman
sylvie是我的法语名字。(~ o ~)~zZ安静。祥和。对白不多。
list
暮然回首...
尽管是艺术片,但这并不代表就可以随意搞所谓“实验”
@查理没有理 @UU的明天 的推荐,很不错!
色调真美
太好了太喜歡了。這是關於「流動」的真諦——夜晚的車燈、翻動的畫本、流淌的列車、走路時滑過的街景、當然還有電影膠卷本身——它們的運動是構成「形象」與「印象」的核心。同時這是雙向的,列車窗亦將人與景切割成一幀一幀的瞬間,注視人們的雙眼和它靜止的景框中,延宕開想象與錯覺。時空在人物之間時遠時進、隱形或扭曲,景物能形成的運動關係便是影像在嘗試的虛擬(那過於漂亮的列車鏡頭們);視覺的影像之外,它更是音樂的影像:猶如一部歌舞片,城市是一組大型交響曲,路人經過不經意的編舞切入鼓點,聲音是低音烘托和回訪的音樂主題,地標是環形的舞台架構。視角在主客觀間偷渡,最終匯入去中心化的人潮,她變成「她們」,迷人的細節構成了感知,每一張面孔都是Sylvie,每一張面孔都構成這個城市,隨著時間和邂逅被一層層覆蓋;愈發迷人。
7.9;迷失于城市的声响中,时间吞噬回忆的证据
侯麦 面包店女孩 西班牙版?
眼睛的电影,眼睛不会思考,眼睛只会迷恋外表,不过那些外表,确实相当让人迷恋。
梦。
看不懂,几次睡着。
弯弯曲曲的寻常巷陌里 他寻找那个女孩,寻找那逐渐消失的一点红,找不到 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