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更类似一个舞台剧,76分钟时长,一天的时间,半密闭空间下,娓娓道来一位从乌克兰🇺🇦远嫁以色列🇮🇱的姑娘,在国际包办(买卖)婚姻的制度下,初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的迷茫和无处着手,遇到新婚丈夫的逃离。
它为了解国际包办婚姻的细微差别以及任何关系中典型的谈判权力动态已经很复杂的业务打开了一扇窗。
剧情概要(翻译自TIFF官网//www.tiff.net/events/valeria-is-getting-married)
对于没看过影片的,有助于剧情理解
克里斯蒂娜(Christina)是一名乌克兰妇女,自从她与经纪人迈克尔(Michael)包办婚姻后,过去几年一直住在以色列。鉴于他们自己稳固的关系和克里斯蒂娜相对舒适的生活方式,这对夫妇说服了她的妹妹瓦莱里亚(Valeria)同意类似的安排。当 Valeria 终于去见她即将订婚的人——热切的 Eitan,直到那天前两人只在网上交谈过。可事情并没有按计划进行…… 瓦莱莉亚对这种情况感到不知所措,变得不情愿,这对所有相关人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迈克尔很沮丧,因为他可能不得不归还他从介绍中赚到的大笔款项,艾坦很尴尬地被他希望感激的人拒绝,他的家人被激怒并打官司。突然间,克里斯蒂娜因妹妹Valeria的行为而陷入困境,这暴露了她作为新移民和在自己婚姻中的平等地位的不稳定。
在她的第二部故事片中(继 2015 年的《脸红》之后;她还为 TIFF '18 的职业女性写了剧本),编剧兼导演米哈尔·维尼克再次证明了自己是电影界对不平等、性别和政治最敏锐的观察者之一。在没有转向情节剧的情况下,情感共鸣,《瓦莱里娅要结婚了》以强大的表演和强烈的智慧和剧本的敏感性为基础,它消除了刻板印象,并承认了导致姐妹们来到这里的艰难决定。
人物很简单,核心人物四人,乌克兰姐姐Christina和其丈夫的家中,迎接刚从机场落地的女主角Valeria去和她的新婚丈夫见面。
影片在讨论两种身份选择下的生活状态。女性遭遇的处境,为人妻、为人母。在以色列身份有着落,被限制的自由——譬如不能在室内抽烟。
回到乌克兰的不确定性,和自主权。
影片是站在女性视角叙事的。一般情况下,若是存在男性对女性的物化,这会让旁观者奋起,一起吊打这批自大的男性强权者。然而影片描绘的男性好似性格温和,挑不出什么不良嗜好和对女性的不尊重。这就让我们也同情起这批可能也同为受害者的人。好坏的界限变得模糊。 * 一:这群男性既是事件的主导者(交易的发起者),女性也同意了进行这场买卖,双方关系可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二:这群男性(Michael和Eitan为代表)也极大程度表现出对妻子们的尊重,没有强权的直男或者PUA妻子要她过分讨好或者做家里的奴隶。细节体现在:告诉女孩们,你们有选择的自由,要么好好吃饭,不要赌气,然后乖乖地做人妻给生孩子等等;要么就给你们买张机票回乌克兰。再或者是,新婚丈夫给了Valerie最好的见面礼,一个新信号的三星手机📱,答应带她去旅游,表现出愿意相互了解的意愿等等。
女性主义(feminism)书籍波伏娃的《第二性》,李银河的《女权主义》,和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的《厌女》和《从零开始的女权主义》等等是一些很好的了解女性和社会、之于男性的关系的入门书籍。
譬如对于房思琪事件、对于性侵幼童、#metoo等影视界导演或是学术界高校老师猥亵女演员和女老师,这些是绝对错误的,该罪该万死的。我们都该为他们standup和speak out。生活中的女权呢?我们该怎么正视自己和了解哪些是社会给我们的观念和枷锁。
这几天开始读了下《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女性的是the other,是和男性有互惠关系但一直是之于男性的语境下才被定义,处于弱势地位的,怎样的女性才能脱离男性视角的枷锁?不结婚、不做家务、不当母亲、不当妻子,就是真正独立了吗?不穿漂亮衣服和化妆就是不在取悦男性了吗,反之穿高跟鞋和不舒服的衣服也是在取悦自己?
人的自我意识都是被社会价值观所限制和定义的,现代女性已经就像女性更多的会和家务和持家联系在一起,男性会和科学家和总理和CEO联系在一起。身来作为女性就会更爱家庭,愿意牺牲,雄心壮志会在爱孩子中被软化。很多女子甘愿在
因而说德国首相默多克是多么被世人崇拜的女性角色。或者说。
书中有趣的理论说:当和平相处时候,面对做家庭主妇的妻子,会肯定她为家里的奉献;当有矛盾时候,丈夫会说:没有我你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吗!
我们应当讨论的不是“快乐”,而是“自由”。现代人自以为的自由也都是被限制的。
我觉得身来是女性,或者是有色族裔,或者作为豆瓣很大一部分LGBTQ+群体(虽然我不是),有更多元和包容的视角去感触世界,有更大的同理心,不强权、不霸道。是好事,生之我幸!
看完这个片子,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弱小的人没有选择权。突然很庆幸身在中国,即使目前男女平等还需努力,但是整体上而言女性依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同时我也想说,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勇敢同命运抗争。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女性就会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弱于男性。全篇我台词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亚历山大劝诫瓦莱丽娅时说的,婚姻就像一场交易。我在想不那女孩最终决定嫁给爱情还是嫁给现实,每一步都做好了能自己负责承担后果的准备。 就像这种姐姐和瓦莱丽娅初入以色列见到未婚夫的不同选择。就算其中一地鸡毛,就算前程未卜,两姐妹也没有一个人说变成祥林嫂那般徒增悔恨之辈。而是一直在坚强的思考,跟随自我意愿。 另外从拍摄手法上来说,我觉得最优秀的是在影片发展高潮阶段,远处隐隐传来的轰雷声。让人心脏不自觉的颤动总觉得可能要发生一些家暴现场。但万幸即使有争吵,也没有任何人🈶失控的行为。
现实,又接地气。细节很清晰,逻辑很完整,叙述顺畅,人性处理很合理。节奏自然,没有废话。
毕竟是有人木又的发达国家,全片看完,没有一个坏人。再怎样,至少有文明的底线。最终还是尊重个人选择的。如果每个人说的都是实话,那只有女主任性了一把。大家都很现实的面对生活。女主内心还有憧憬吧,所以任性了,摇摆了。不然前面的线上和谐聊天就不算数吗?费尽一切麻烦的手续来相亲,就不算踏出了一步吗?不然谁要这么麻烦?倒是觉得,老实男一见钟情,挺诚恳的,错付了。如果其中有人说大话,也未可知,毕竟人性难料。
剧情发展挺意外的,开始以为妹妹投奔姐姐是为了网恋的男人,与姐姐一样在特拉维夫安家。姐姐对姐夫的唯唯诺诺或者说有异议但不敢说,姐夫竟然说了句你还没到一年可以让你回去,妹妹开始发生变化,躲在卫生间不出来。那个来迎亲的男人看着老实,还买了手机,似乎经济条件不错,但他渴望之情溢于言表,给妹妹很大压力,一旦跟他回家,长期可能都受制于人。妹妹决定反抗,姐夫收了人家钱当然不愿意就此罢休,他的气愤可以理解。不过最后他愿意退款到也出乎意料。妹妹没说什么话,但内心似乎比姐姐有主意多了,至少她敢面对自己的退缩和恐惧,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于是柔性抗拒别人想加于她的生活,这是需要勇气的,尤其当天就得返回乌克兰。即使如此她也没有妥协,看到最后真的很佩服这个妹妹,没想好的事不管谁用什么理由说都不接受。我们可能有时缺的就是这样的勇气吧。姐姐还是很善良的,虽然也不愿意妹妹反悔,还是很包容,即使有丈夫的压力还是站在妹妹一边,为她求助自己的朋友。只是不知电影的背景是俄乌战争之后吗?看着以色列有很多这样跨国婚姻需求。
文明,文明。文明就是,文明是三万入境滞留费。文明就是不用麻袋把妻子装来。文明就是视频上安排见过三次面。文明就是被拒绝后不是监禁而只是大叫,让瓦莱里娅的未婚夫在被拒绝时一边感到被羞辱,一边大叫“i want her,she is my woman”。
对不起我的妹妹有一些【女性问题(feminine problem)】-她健康证没看过吗?“她又不是马。” “瓦莱里娅,出来和我们谈谈,像个human一样。”镜头一转歇斯底里花了钱的未婚夫却被中介男人安慰“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不是你的错,你很好”未婚夫激动大喊,“她有什么想不通的可以去看心理医生,治好她的脑子!” “应该治脑子的人是你!” ps.全片最好笑的东西 “你明白吗,她不适合你,这是上帝的意思” “但我就希望上帝能让她说‘我爱你’” “那我们就祈祷上帝能让她说她爱你这句话!” “可她又不是犹太人!”
看到一半大概就明白了,估摸着很多人会给这部电影贴上女权,女性,斗争,爱情之类的标签,果不其然一边倒,但我没明白一件事,一个什么都没做的女人怎么和女权抗争联系上的?
她答应了一桩交易,却又反悔了,口口声声埋怨姐姐小时候把瘸腿鸡留给自己是自私的表现,但最后宁愿破坏姐姐的生活也要悔婚,这就不自私了?
她说心里还爱着另一男人,宁愿食不果腹的日子,宁愿独自抚养孩子,也要和他在一起,但却坐上飞机来到异国他乡来相亲
她说不想和伊坦在一起,却不肯亲口告诉这个男人,只是把自己锁在浴室里,让姐姐去处理所有的麻烦
整个故事里瓦莱里娅唯一做的,能和抗争擦上边的事情,就是在伊坦带着家人找上门,她说了一句:告诉他们我有艾滋病。她明明会说伊坦听得懂的语言,却故意用他们听不懂的话说,然后把这句话该不该告诉伊坦的选择权推到了姐姐手上
所以整个故事里,我没有看到一点所谓的抗争,唯一做出牺牲的只是姐姐,当然姐夫也赔了一大笔钱
别跟我说这是什么侮辱女性的交易,中国哪个男人结婚不给彩礼?多少女人不要彩礼?这怎么没人说是侮辱女性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习俗,你可以不认可,但对于那些同样不认可,却又深陷其中,而又不打算做任何事去改变的人,我真的没办法流露同情
正巧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群打着环境保护标语的年轻人坐在高速公路上,用自己的身体制造交通堵塞,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开车。不开车就没尾气,没尾气就没污染。逻辑上没问题,但你为什么不去生产商那里静坐示威?为什么不找销售商?为什么不去找公路养护部门?为什么不去找立法部门?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得很,自己斗不过他们,所以只能拿最底层的老百姓来撒气。最可笑的是他们身上穿的,脚下踩的,手里举的,没有一样是绿色环保的
这些所谓的环保人士和瓦莱里娅一样,心里非常明白如果想要改变应该怎么做,也非常清楚需要付出什么,但他们害怕,恐惧,猥琐,却又不肯丢下虚幻朦胧的幻象,抛弃身边所有的舒适与安宁,于是在填满了牛奶喝面包之后,站到大街上卖惨
他们不会让我同情,只会让我反胃
最后说一点,电影没问题,中等偏上水平。我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是什么,当然我也不在乎他想表达什么,因为看电影的是我,不是他
4.5 短小精悍 拓宽认知 观影时一直害怕出现暴力 最后说明一切不过只是business 很特别的女性议题
本届liff私人最佳,室内戏的张力永远不会令人失望。镜头在一条窄走廊和一个上锁的淋浴间来回拍,门里门外权力关系多次扭转。这当然是一个乌克兰女人和以色列男人的买婚故事,五千美元的婚姻不过一桩生意,对男人来说是一个用钱证明自己不是每次都搞砸亲密关系的机会(散场Q&A时演员说他觉得Eitan是个好人,虽然他做了买婚这种糟糕的事),对于逃离家乡的女人来说是获得所谓更好的生活的入口。但我最喜欢姐妹俩的关系变化,从许久不见的生疏亲密到陌生环境熟面孔的亲密,再到Valeria把自己锁在淋浴间置姐姐于两难境地的敌对,再到姐姐求丈夫留下她因为自己很孤独,再到最后逃离计划的共谋。第一场吃饭戏也很不错,节奏超快语言混杂(希伯来语俄语英语),尴尬里掺着真心。只是乌克兰观众问为什么乌克兰人说俄语,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2022威尼斯地平线拓展单元。片子有一种有点奇怪的粉-紫色调。从女性角度讲述的以色列版本的买外国新娘故事,还是挺以小见大地把国族(以色列-犹太人)、阶级和性别问题都处理到了,有几场多语言的戏处理得非常精彩。
虚焦长镜看似随意的游移于简单的布景之中,却意外的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强烈氛围感;舞台感极强的戏剧张力,折射出权利与阶级、性别与欲望的各种沉重议题。情绪的把控始终冷峻而压抑,貌合神离的微笑与尴尬之下时时隐藏着剑拔弩张。仔细想来,妹妹的今时或许便是是姐姐的旧日,关系转折在二人关进浴室的一刻彻底更迭。现世父权世界中的女性困局,终究只有逃离一条出路。妹妹如是,姐姐亦如是。
3.5吧,短小精悍,故事是还不错,但总觉得可以更好。姐姐的表演更胜一筹,很有层次,从一开始的温顺秀恩爱,到中间的害怕纠结,再到结尾的勇敢和坚决。妹妹的表演相比而言就平了很多,虽然漂亮,但她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心中的想法。这些男人们真的很容易破防啊,老实人破防瞬间真的蛮好笑的。跨国婚姻买卖移民在很多国家都在上演着,选择贫穷但自由,还是选择富裕但被控制,但最后女性往往没有选择。SIFF第二部(第一部是重温《人鬼情》)
既然怕黑就不该独闯异国,如果怕狼就不要进入森林。童年时买两只小鸡,姐姐会把死的那只给我。长大后把我卖给男人,姐姐似乎也不会将优质的给我。把浴室门反锁,以为就能隔绝不想要的婚姻。将钥匙扔出窗外,以为就不会被开启售卖的人生。栏杆上的鸟都比我自由,最绝望的是就算我回到老家,也没人等我。
窒息 小姨子都卖 🤮
同样作为“越南新娘”一样的乌克兰女孩,瓦莱丽亚比姐姐幸运很多,她遇到的男人真心喜欢她,为人本分,待她很好,可依然会“觉得自己付了钱,她就是自己的所有物了” “当整个社会存在男性对女性结构性的压迫时,个体有这种思想是不奇怪的”,有位友邻评述得很好。作为年轻女孩面对婚姻时的本能敏感,使她在即将结婚时选择了抗拒。这样的婚姻对女性意味着某些东西的失去。在这时候,陪着她聊天的是姐姐;依然想尽力帮助她留在这里生活的是姐姐;无法帮到她,临别前和她深情相拥的还是姐姐。很多时候,最理解女性的人是女性或是亲人。妹妹的选择也在姐姐心里激起回响,这是剧中更深层的笔触。@上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
我最喜欢是瓦莱里娅躲在厕所把钥匙扔掉的情景,姐妹俩在那里偷笑。妹妹在说小鸡的童年故事是有埋怨姐姐的意思。然而,事实是姐姐还是很爱妹妹的。幸好结尾是HE~姐姐自由的抽着烟,路边的栏杆是自由飞翔的小鸟~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时而搞笑,时而残酷。
充满窒息感的一部,节奏非常好,音乐也好听。有一个约定俗成是,女性更容易通过婚姻完成阶级跃迁。故而在父权世界中,简单地认为这是女性的性别红利。但这种红利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意,实实在在的压迫,女性只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男人可以高喊,I want her,fix her!而女人的反抗,只能躲在厕所里,把钥匙扔出窗外。
Eitan算是传统价值观的“老实人”“好男人”了吧,为了女主学俄语,第一次见面紧张忐忑,送手机讨好女主,女主悔婚后在车里抹眼泪,到最后手机也没要回来。但就是这样的好男人还是掩盖不了自己根深蒂固的厌女思想,把女性当商品交易,觉得自己付了钱女主就已经是自己的所有物了。不过我仍然觉得抛开社会现状仅仅批判个体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当整个社会存在男性对女性结构性的压迫时,个体有这种思想是不奇怪的。电影中的这场交易,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态度。
siff08 它的节奏出乎意料得好!因为人物语言不通的设定,购买新娘的交易在观众的全知视角下显得直白又赤裸。镜头总是给到那一条狭窄的甬道和洗手间模糊的玻璃贴,就像她能有的翻身之路仅此一条,而她能有的反抗之路就是短暂地把自己锁在洗手间里。扔洗手间钥匙的小高潮太妙了,短暂得现实,但却是实在的片刻的喘息与逃离,能唤起女性身上很多个想要逃走的瞬间。以及,我真的很害怕姐姐被家暴,但他哪怕是个普世意义上的“正常人”也因身份上的不对等让我产生窒息感。女人被迫依附于男人,被当作物件一样的状况被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及,我竟然撞上了见面会,但见面会提问让我感到窒息,我迅速跑了。唯一的用处是知道了,导演在创作期间本来预设的是瓦莱里娅回到贫穷的家乡,但结果片子出来时乌克兰又起了战争,让女主的未来显得更晦暗不明。
喜欢!
短,情绪绷得很紧。。片头都是希伯来文,于是很奇怪为啥讲话听起来很像俄语,然后发现是(讲俄语的)乌克兰新娘。。在国内找不到出路的女性通过嫁到以色列,获得小康生活和不喝酒的丈夫。。姐夫在那个模式下也确实可称模范,于是更加窒息恐怖。。来买妹妹的男人是真的委屈,知道女人的命运捏在自己手里,还是认真走了一切他认为男人向女人示爱应该走的流程,送花,送酒,送套着情侣手机壳的已经把自己名字设为“丈夫”的三星手机,还专门学了几句俄语谚语,兴致勃勃介绍自己为她规划好的未来,学希伯来语皈依犹太教等等。。也是代表了很多地区男性的委屈,流程我都走了,为什么你不按流程跟我走,叛徒。。另,语言确实是重要元素,好像窒息关系的第一次暴露,就是姐姐用俄语跟妹妹聊到婆婆讲了мама,姐夫立刻警惕,你们是不是在讲我妈,我能听懂妈妈
悲情,抗拒,斗争。男性其实在这种买卖婚姻中没有操控,女性也有自由返回。是去是留,短短半天的故事,展现了非常多的人物心理活动,交互。细节非常有意思。
SIFF 2023娜拉出走了两百年,女性依然任重道远
结尾差了一口气。以及人物刻画都像蜻蜓点水一样,还能再挖一挖的。
紧凑有力,说的是跨国族网络有偿包办婚姻这种“特殊的”情形,但又何尝不是普遍婚姻的写照?片名是妹妹要结婚,海报上则是姐姐,妹妹是当初姐姐故事的另外一种可能。/ 姐妹俩牵手在海边的那张剧照,片子里没看见。
私人化的女性故事,技巧上也许有些不成熟,但它在细节和表演上做得很饱满,姐姐和姐姐同伴的怜悯和习以为然目光,男人们表面礼貌实则理所当然将女性视作商品审视的表情,以及撕破脸皮后气急败坏地将以驱逐而威胁的话语,无一不将女性命运逼上绝境。
TIFF 2022 |观影05|这部电影可能是我今年的《六号车厢》剧本故事短小精湛,拍摄方式和镜头设置都非常收敛舒服,文明社会里的冲突和婚嫁移民。妹妹要结婚的故事变成了姐姐要离婚的故事。配乐有些煽情但是也非常带感,作为女性对这种处境感同身受,电影结束一直哭,眼泪和咖啡一起喝下肚!预测威尼斯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