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驴子2023

喜剧片印度2023

主演:沙鲁克·汗塔丝·潘努博曼·伊拉尼

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

播放地址

剧照

驴子2023 剧照 NO.1 驴子2023 剧照 NO.2 驴子2023 剧照 NO.3 驴子2023 剧照 NO.4 驴子2023 剧照 NO.5 驴子2023 剧照 NO.6 驴子2023 剧照 NO.13 驴子2023 剧照 NO.14 驴子2023 剧照 NO.15 驴子2023 剧照 NO.16 驴子2023 剧照 NO.17 驴子2023 剧照 NO.18 驴子2023 剧照 NO.19 驴子202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27 00:17

详细剧情

  来自旁遮普一个村庄的四个朋友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去英国。问题是他们既没有签证,也没有机票,而一名士兵答应带他们去梦想之地。  谈到《驴子》,演员沙鲁克·汗表示这部电影的英文名为“Donkey”。但它的标题是“Dunki”,因为在印度,有些人将“Donkey”发音为“Dunki”。 他进一步表示,《驴子》是“一个关于人们想要回家的故事……当你最终接到召唤时”。  该片展现了印度人猖獗地利用名为“驴子航班”的非法后门路线移民到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负面现象,但沙鲁克·汗也澄清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他(指导演 Rajkumar Hirani)的电影总是喜剧和很多混合情绪,以及关于国家的事情。所以,这是一部大型公路片,它穿越了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了印度”。

长篇影评

1 ) 【电影】《驴叫(EO)》

晚上去看了电影。本来是看差评好评都说能沉浸式做驴才去看的,结果看下来也不是特别沉浸。主要我一开始以为会大部分是驴视角,但还是拍得比较像第三视角的“一头普通驴的一生”。不算好看,也不算难看。6分左右吧。感想如下: 1.拍得像教观众如何解读镜头隐喻的示范片。导演有种怕观众没看懂上个镜头,所以手把手教、在后面镜头特别明显地给提示的感觉(“看好了!之前那个镜头是这个意思!/注意!这里是个呼应,你们猜对了吗?”)。挺适合电影新手学习解读电影的,能获得一些这方面的成就感。但如果看过一些电影,或许会觉得有点无聊和肤浅。 2.接上条结尾,“有点无聊、高潮很少、拍得有点浅、隐喻太容易懂、平淡”都是中肯的批评。不过,如果真的简单把驴代换成人解读,普通人的一生也就是这么“有点无聊、高潮很少、有点浅、没太多深刻隐喻、平淡”。有一个永远怀念却回不去的不知道是否被记忆美化的过去和理想,不知道接下来会被命运带去哪里,不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不知道此刻的好事会不会紧接着乐极生悲,能讲出来博大家一笑的事情也就那么两三件而已,面对恐怖只能做最简单的反抗谁也救不了能自己跑掉就很不错。从这个角度看又挺真实,挺切合主题。 3.克制评判导演拍某一片段是讽刺还是颂扬的下意识。这是最近读书和看电影特别深刻的感受。人很容易在自己get到某段隐喻的兴奋时刻同时就做出导演是在讽刺该现象的判断,但或许这种最容易做出的价值判断可以稍稍延后。比如开头动物保护人士反对动物表演,将驴子从马戏团解放,但实际上驴子一直都在怀念马戏团时的主人和那段时光。在动物保护人士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去想“啊,是讽刺”,或者更进一步,“是讽刺打着自由解放旗号的政治运动”然而这样想是否反而是这一呈现变得扁平了呢?动物保护人士所说的话语、理念真的十恶不赦、完全错误吗?说不定正是反过来,这些词汇都是好词汇,这些举动也都秉持善意,那么为什么细化到每一个动物身上的时候,似乎没有词汇那么正确、那么好呢?如果我们用讽刺一笔带过,那么是否这种呈现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会遭到削弱,变成二极管中的一极呢?这并非说做这样的价值判断不好或是不应该,而是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判断稍稍延后,首先去看呈现的事实本身。这样也许能看到更多东西。 4.一些印象深刻的镜头: (1)树林有一段是全红色滤镜的俯拍,林间湍急的河流在滤镜下特别像生肉,溅起的浪花就是白色脂肪,纹路非常类似。 (2)有一段驴子站在大坝前,然后转俯拍大坝水的镜头。因为坝和水底是黑色,水是白色过渡到灰色,俯拍看坝和水流非常像驴子的毛。就像是用手捋过驴子背上的毛的过程。 (3)有一段驴子被暴揍的剧情,实际上不可能真的揍驴子,所以被揍后的一段是用小机器人表现的(是四条腿特别像驴腿,又细又长的笨笨式小机器人),颤颤巍巍,跌倒爬起,看着镜面似的湿掉的地面里的自己,这个办法还挺聪明的。

5.最好的部分:配乐。配乐实在太令人惊艳了。

2 ) 对不起,您查找的此驴暂时无法联络。sorry,you find...

随意感慨一下:这货要是在某朝,它在公路上停留不到三天就消失了吧!然后查无此驴,直到它出现在餐馆盘子上的火烧中.......没有人在意那中间的肉肉是来自何方神物。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那就随便再BB几句吧,你们知道吗?前天1月14日的北小年,其实是中世纪的西方【毛驴节】,起源于基督教,耶稣仙人小时候就是骑着一头可爱的小毛驴开启了慈蔼的征程。为了答谢小毛驴在路程中的贡献,因此就有了它的节日,不过中世纪以后就很少再被提及了,小毛驴蹭一蹭蹄子,不带走一丝抱怨。对不起,您查找的此驴暂时无法联络。sorry,you try to find....

3 ) 《驴叫》随便记

《驴叫》随便记 她走了,驴叫了(呼叫,呐喊,求助,哭泣) 在丛林里,危机四伏,像是有无数红外线瞄准照射它,一声枪响,原来狼被驴要死了。这段设计的还可以。 它看到路边鱼缸里的金鱼,叫了。 你从哪里冒出来的,我把你放了吧,无政府主义万岁 他们喊蓝白必胜,无敌时,驴真的好可爱哈哈哈 晚上的party,驴应该是觉得融不进去,不适合自己,太闹腾了,所以走出门,在旁边的草丛吃草,刚好看见一群人过来打砸。它就静静在那看着,结果那群人出来看见了,也把驴暴打了一顿,驴:mmp 不过那个机器狗我不理解 看着小动物一只一只被杀,驴踢了一脚,他倒地了,驴救了车是的小动物。 接着驴被卖掉,它不是马,它当然是马,一样可以做成沙拉没腊肠。 这一路,驴的所见所闻 路人想带它走:我这是救了你还是偷了你 在路上,他和驴在车厢里聊天,他说他吃过很多很多肉,还吃过莎拉美腊肠。驴一听,不高兴了,他喂草给它吃,它也不吃了,没胃口了。哈哈哈笑死了 驴的视角

4 ) EO is Europe

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只能通过活动抵制马戏团“虐待”动物,可是动物作为工具拉货时就不是虐待吗?他们这个时候在哪里?那些通过向名画泼油漆来引起大家注意的环保主义者使用的油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多少碳排放和污染?这些坚持理想主义并付诸行动的人如果按照公司的模式,每次活动设定KPI,考察一下各种方式产生的影响好坏会怎么样呢?

“有些动物更平等”。如果放在自然界,马和驴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是食草动物,差不多相同的食物链上。但因为对人类用处不同,它们被分为高级和低级,马被用来拍摄时尚画报,还可以洗澡,还要运动以保持身材(尽管这些并非它主动选择);而驴只能负责拉草。还有一件更荒谬的事,之前和朋友去宠物店看猫,有三只布偶是一胎,花纹漂亮(对称)的8000,一般的4000,而花纹最乱的2000,这三只猫有什么本质区别吗?猫与猫之间会因为它们的花色对称和不对称而更受欢迎吗?人类社会产生不同阶级,并且依据他们的喜好给不同动物也分成不同等级。

从驴子行走路线来看,我推测EO在这里指的是 Europe,虽然它没有展现全部(也不是必要的)的欧洲国家,但也不少了。从波兰到法国,从乡村到城市,从欧洲人到难民。但是我对欧洲具体文化和导演对现状的看法并不清楚,所以不知道各种指涉具体含义。

个人联想:驴子从农场逃出来进入森林那段有致敬《猎人之夜》中两个小孩缘河而下的段落。

前一天,我看了《克兰先生》,克兰作为一个法国人被莫名其妙地当成了犹太人,最后被赶进通往集中营的火车。这和本片结尾真是太像了,伊奥挤在牛群中间进入屠宰场。

5 ) 驴的旅程

红色的光影打开了这部电影的序幕,迷乱的、颠倒的镜头下女孩与驴共舞着,仿佛在拳击台上接受观众欢呼的拳击手。女孩带着驴在圆形的场地中转着圈,红色光影打出一个个椭圆的影子,犹如钟表转动的指针一样,片名EO依次浮现,红色的。

驴被迫与女孩分离后辗转在几处地点、走过各式各样的地貌,见过喜怒哀乐、人生百态。偶有令人发笑的时候,比如将驴卖给货车司机时,司机说“fxxxing horse”。也偶有令人动容的时候,比如陪了驴一夜的女孩说“I have to go.”,下个镜头中悲怆的驴声里女孩的眼泪和红光打在她脸上的愤慨。也有紧张的时候,比如山林里绿色的激光线,扫来荡去,在自然里突兀的人造物给人带来的不适促进了紧张感的表达。

这部电影有很多很美妙的空镜,像是驴在雪天被运往别地,也像是它再次逃出后站在桥上构成的对称的美景。导演好似想把那片土地上所有的风貌与时间、造物主对完美对称的偏爱用这美丽的空镜表达出来。

红色光影从开头一直贯穿到结尾,在电影光影的结构上做到紧密精妙地排布。红色也被用来做各场景的转接并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看似平凡的黑幕转接,竟意外地比任何复杂的技法更有冲击力。驴往一个巨大的隧道口跑去,黑色推进,再慢慢渲染出一点点暗红,紧接着就是隧道的黄光,很绝妙地和平时坐着车入隧道的情形重合了。

以弦乐和打击乐为主的背景音乐,简单且切题,与开篇宛若指针般的绕圈暗合。传递了一种命运在倒数的感觉。片尾额外强烈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在黑幕中,一声刀划过的声音,驴利落地结局,徒留怅然若失的观众。

贯穿全电影的对小动物的易逝也暗示了驴的结局。红色背景下白色的大风车和永远闭上眼睛的小鸟,红色所带有的不祥、血腥、危险的信号和动物的脆弱一起,都暗示着驴的脆弱生命和注定终结的命运。

导演精妙的表达方式也很有心,例如相比以第三视角描述驴在丛林中顺着溪流逃逸的手法或者以第一视角描述驴眼中的坎坷崎岖的前路,导演竟然采用了黑暗中湍急的溪流、不明生物在水中挣扎着随波逐流再紧接着一个象征着危险的蜘蛛的镜头。

富有诚意的镜头语言、精妙的配乐加持,这个看似无趣的题材让导演导出了新意。

6 ) 一场缓慢坠入深渊的悲剧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其中《贡达》《奶牛》可谓大胆破格的尝试,一举颠覆了常规的动物纪录片范式。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影片,不仅拿下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实力惊人。 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 30 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这部经典电影当年让他在电影院感动落泪。而他这部致敬之作沿用了原作的公路片形式,表现一头驴在不同主人的手中流转,却不止于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展现于观众眼前。影片借助驴的视角引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等),揭露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令其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格局,这也是影片高于《贡达》和《奶牛》之处。

以上两部动物纪录片的过度拟人化处理,实则暗藏着人类自作聪明强加于动物身上的意识,但事实上动物的真实意识人类并不通晓,正如动物也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而这部《驴叫》另一个高明之处便将这层意义表达出来。全片并非由动物的主观视角贯穿始终,而是将之与人类视点彼此交错呈现。在呈现动物视点之时,更动用不少特殊的美学手段,比如红色滤镜、无人机拍摄,以及梦境里的镜像角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点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驴的行为意识无法为人类所知,尽管很多时候它表现出乖巧驯服的一面,但下一秒它又可能将你踢倒在地而不省人事。 在两种视角交织下的公路类型叙事,编织出一幅时而饱含温情、时而荒诞可笑的人生百态图。这也许轻易让观众得出结论:在淳朴善良的驴的面前,人类总是愚蠢傲慢的物种。不过,这依然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无端猜测,而在导演看来,不论驴也好,人类也罢,似乎都无法扭转自身的命运,一步一步缓慢走向悲剧的深渊。导演这种执拗的悲观主义倒是抓住了这两种生物的相似性,并流露出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7 ) 《EO》:一次伪善的人类中心主义凝视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灰色流水線

近年来有不少出色的动物题材影片映入观众的眼帘,譬如《奶牛》《贡达》等,这些作品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动物的视角去展现它们的世界与生活,给观众带来反思,从而引出各种炙手可热的现实议题。

动物电影

去年戛纳又出现一部动物电影,不仅拿下第75届戛纳电影节(2022)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更在年末登上不少年度十佳榜单。这部《驴叫》出自波兰资深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之手,这是他相隔三十多年后重返戛纳竞赛。据他所言,新片致敬了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驴子巴萨特》。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驴叫》

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其实验性的尝试背后却有着难以掩饰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丑陋,依旧没有逃离道德的窠臼,根本上的虚伪性也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接下来将分为几个部分来一一讨论。

1.关于影片的取名方式

乍一看“EO”,无论是驴的名字,还是驴叫的拟声词,都是一个一定程度上隐匿了作者目的、无机客观、不包含情绪价值倾向的词语。从这一点的简洁性上看,斯科利莫夫斯基的确继承了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命名之道——《乡村牧师日记》(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1951)《扒手》(Pickpocket, 1959)《驴子巴萨特》或《武士兰士诺》(Lancelot du Lac, 1974),极简,却不空洞,也安全。

这部电影的两个单音节字母命名,不难让人联想起杨德昌的《一一》(英文名“YI yi”)。而关于“一一”的命名,导演也在一次访谈中曾娓娓道来:“这部电影讲的单纯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笔者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所以电影命名为《一一》,就是每一个的意思。这意味着电影透过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出生到死亡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年龄,描绘了生命的种种。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一一,就是开始,我们翻开字典的第一页,就是一嘛;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一个开始的位置上。”

杨德昌《一一》

或许是和杨德昌的某种耦合,不得不说这样高度凝练的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暗含了导演试图将驴子的一生符号化的倾向。自此,“eo”不仅仅停留在一声拟声词,或一声驴子的真实喊叫,而是上升到了更加宏大的、更为本质的生命命题之上。一方面,导演居高临下地在定义“eo”,另一方面,导演在将“eo”同类化。当我们给动物取名时,往往是在认可它比一般的动物更高等,是“人类选中的幸运儿”,它将与人类(当事人或者我们)产生更紧密的关系。它不是人类,但他仍然是一个对世界有感觉的生命,它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位置。正如斯科利莫夫斯基反复暗示的那样,他也有欲望——伊欧渴望卡桑德拉、绿色的牧场、柔软的爱抚和自由。

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尚在动摇的立场,而不确定性的定时炸弹在这一刻已经开始计时。

2.关于视点与视域

在我开始谈论影片的视听语言之前,必须先捋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视点也称视角,指的是从谁的角度来展示这个故事,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通过视点的运用可以将观众的欲望缝合到电影中,使观众得以沉浸。而视域比较好理解,如果你偶然间刷短视频时,看见过那种把微型摄像机绑在宠物身上的直播的话。

好莱坞的“缝合理论”,是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的,在人与人之间应用的模拟手段,说白了就是造梦,旨在让观众沉浸进去化身角色。可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一个不可控的动物。

导演在一次访谈里提到,给驴导戏和给演员导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懂任何语言,你必须一直对它非常温柔,抚摸它,在它耳边说悄悄话。驴或者动物演员的行为相当令人惊讶,因为预计会有问题的场景,如在一个非常响亮的瀑布附近拍摄,会很顺利,但地板上的电缆可能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有时,重新考虑一个场景的挡板比说服驴子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更容易。

在《四百击》结尾的那张动人的停格影像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海边的安托万,我们不只得到了一张黑白的,充满了自由气息的微笑,而且因为我们已经跟随他经历了一整部电影的跌宕起伏,逃学抽烟,说谎离家。因此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分享了他对世界的追求和痛苦,分享了他的心情本身。但“动物电影”的逻辑和这截然相反,即便你真的在某些时刻在共情,看见了自己影子的投射,那也不是你真正成为了一头驴的感受和视角,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库里肖夫效应或者有关于爱因汉姆的“部分幻觉”理论。我们真正共情的还是拟人化的驴子,而非驴子本身。

而人如何去从动物身上共享动物的心情,是一个无解的,模糊的议题,甚至关乎到人是否有能力去共情自然界的探讨。因此,保守的来看,或者说基于大多数人的感知来看,我们全片看到的pov镜头只是一种视域的模仿,猜测,而非视点的共享。

3.关于观众和凝视

随着《猫和老鼠》的热播、迪士尼乐园的兴起、马戏团表演的流动、“迪士尼在逃公主”这类流行语的广泛应用,还有宠物文化的发展都对人类“动物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塑造。人们不再单一地把其他生物看成需要控制的威胁,或者是今晚的晚餐,而是诞生了更多样多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动物可以是营销涨粉的对象,可以是表达的工具,也可以是缓解精神焦虑的玩伴。

这一切都给动物电影的诞生创作了新的语境。而颇为悖论的是,在我们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背后,掩藏不了的是身为群体的“恶”。“人类至上”依旧占据绝对的主流——这个说法至少包含了以下的信息:人类是地球上乃至宇宙间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亦依靠人类的视角。2012年的纪录片《所谓高等的人类》中说生物会自然而然地珍视他们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其他物种一等。

人类“凝视”是天生的原罪,就像《金发梦露》里玛丽莲梦露被风吹翻成褶皱的裙子,周围,是无数物化的眼睛和摄像机,是消费,是手段,是商业运作。名曰以男凝批判男凝,实则赤裸裸二次剥削。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群体凝视,而它的悲剧性居然是由我们来定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思维方式,又赋予了人们更伪善和尖锐的傲慢。

4.关于电影本身

先说视点。影片把视点从人类手中尽数收回,全部交还给“eo”,看似人类中心主义的图景悄然破碎,实则不然。因为这种公路片的拍法,压根不是全力表现主角的本身,而是借助主角的视角引出路途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有具有戏剧性的典型事件。具体来说,在片中人物体现为马戏团团体、动物保护团体、极右翼分子、动物走私集团、没落贵族、难民流民等,而事件由于碎片化的观看被解构:难民问题、神秘的谋杀、家庭乱伦、机械化与人工的冲突……这些都是当下欧洲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孤独的乡村道路到城市街道,从足球场到意大利乡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导演之所以倾注大量的力气在eo身上,只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公路上的“风景(既指风景本身也指发生的事件)”,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

而这一点在摄影上更加明显,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视听实验,红色的光影闪烁。当导演需要eo的视角时,叫就频繁采取近距微距、低机位超广角和中心清晰四周叠晕的镜头效果来体现;而当影片需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时,又退而求其次地谄媚采取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标准焦距来。当观众需要事件发生时,抽帧、升格镜头与危险的红色布光又已然暗示着某种悬而未决的阴谋,告诉你这非常具有可看性;而当导演需要你去同情时,毫不犹豫地让你看见伊欧的一只眼睛被极度特写,打破第四堵墙,突出“eo”可怜兮兮的眼神和纯粹的黑色瞳孔。

这是一种极其讨巧的做法,因为驴是不可能说台词的,让我们有了无数阐述的可能。而影像风格的“超现实主义感”又给它本身增添了一丝神性。但毫无疑问的是,全片的表达核心在于是否高雅地流露出了他对当下欧洲社会每况愈下的慨叹。

5.小结

尽管波兰导演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历时2年辗转波兰和意大利拍摄本片,实属不易。在片尾,导演特地强调,本片中没有动物受伤,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还强调,“电影拍摄期间,一些剧组成员暂停吃肉”。

但我依旧难以信服、难以理解他渴望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姿态和采访时表露的对动物的善良。人本身就是地球的“癌细胞”,一种恶心的动物,而不合时宜的伪善显得我们更加傲慢。一些人暂停吃肉,是出于占据道德高地,还是为资本造势呢?另一方面,有几个人是素食主义者,又有几个人终生不把动物当成食物,并且对所有动物一视同仁?当导演组把动物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时,善意早就廉价了。再来翻煮时,只是一地鸡毛。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在很多生物(或人)眼里的悲剧,在另一个群落(特别是人类)的眼里,其实是有着光环的。而某种群落切实的悲剧,其实又是所谓进步的必然一部分。

归根到底,我所看不惯的只是又当又立的人类嘴脸,人类世界的善意如此无力,意义还在萌芽,罪恶早已狼藉遍地。倘若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考出发,不论得奖与否,用这种独特的视角完成拍摄并把这个观点传达了出来,却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相处之道的论据,说不定我们可以找到新的自洽方式。

短评

拼拼凑凑的影像,拼拼凑凑的议题,很廉价,很无聊。

6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导演亟需搞清楚的点在于,对观众而言,影像中的动物究竟是被拟人化(感知)的,还是纯粹异质(不可知)的?如果是前者,斯克利莫夫斯基需要借鉴的是胡里奥·密谭与菲利普·格罗因;如果是后者,那指向的则是布列松与吕西安·卡因斯坦-泰勒。可惜在《驴叫》中,斯克利莫夫斯基对动物的定义是模糊的,动物究竟是作为某种先验存在?还是作为一种坚实的不可知之物?或者说,斯克利莫夫斯基意图调和这两种面相,当他既想让驴作为串联起叙事线行进的线索,并象征着某种超验目光;又想将动物作为一种坚实的不可感知之物进行一场影像实验时,其结果注定是割裂的。而文本中的政治隐喻(犹太、贵族、左翼分子与极右翼)简直就是波兰电影不可缺少的特色,这在某种层面上使得影像更加沉滞。

8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较差

一头具有当代艺术思维的小毛驴的人间历险,目之所及,光怪陆离,喧嚣骚动,世相狰狞,精疲力竭。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如果驴知道,俗世多辛劳。行行重行行,昼夜把命逃。流离又漂泊,何处诉烦恼。不如变朵云,取名叫EO。

1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是咱们电影的赞助单位,毛驴专卖公司的甲经理的发言:导演导演,俺是外行,不兴笑话俺,俺就觉着现在这电影啊,动不动什么红霓虹,什么无人机,忒实验了。能不能不要致敬《驴子巴萨特》,就老实拍驴被人控制的被动?于佩尔客串也没啥卵用……于佩尔啊,应该手持话筒,走向观众,走着走着呢,觉得线不够长了,就倒啊倒啊,倒着倒着就倒出一头驴来。(祝贺驴子EO最后真和牛群在一起了)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任何行业的老家伙都应该干的事情:给本行业摸高。不管这样的试验成功与否,都是可敬的。导演的导演,电影的电影。另,请给六头驴颁发最佳男演员~

19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只要导演的专业能力足够强,就算是驴这样的活道具演员,到了导演手里,演技也可以被调教出戛纳影帝范儿。驴不会演戏,是驴的问题,也是导演的问题,谁都别想甩锅。果然是那种张扬导演的个性和创作力的电影,你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85岁的老导演之手,充满新鲜感和影像美感。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本届给奖比较靠谱的一个。老杰兹拍出了一头驴的心象,配乐和sound design也都在服务这一目的,体现了导演的绝对控制权。在fiction的虚构类创作里,动物是最难被调度的,而这与纪录片中把动物作为主体的拍摄方式是两回事。从创作层面的取舍上看 导演是聪明的,他提供的是一种相对主观性而不是驴子的绝对主观性,因为如果选择后者并付诸实践那注定会将影片拖入一个危险的境地。@Cannes2022

24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推荐

84/100 近年那些所谓的拟人化的以动物为中心的电影,它们僵硬地要求观众将动物类比人类的经验,而斯科利莫夫斯基这部电影并没有这样的姿态,它不期望观众最终能实现对动物的认同,但希望观众与驴子一同沉浸在一个既反映一系列当下现实问题又明显带有异世界特征的环境中,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整个环境像是带有宗教和现代性色彩的炼狱(受难,尤其是在横跨欧洲的路途上受难,似乎也嵌在波兰人的国民性里),显然对人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人类似乎只是对地球土地无能、无常的殖民者)。以相对断裂的叙事来反抗传统,视听上比较自由且强调超现实感,并探索声音与感官触觉。也许比任何一部近年的施拉德电影都更加与布列松精神相通,强宗教性、同样超验而仍很不相同。

28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勇敢驴驴 不怕困难

30分钟前
  • 无事小神仙
  • 推荐

导演定是共情能力极高的人,时常思考驴在想什么,马在想什么,机械狗在想什么。而且他很聪明地选择拍驴这个人畜无害的动物来输出动保主题,因为毕竟吃过驴的人不是很多,不至于让太多吃牛吃鸡吃猪的人被冒犯到。

35分钟前
  • 猪脚脚
  • 力荐

驴驴の旅行vlog —— 姓名:EO;爱吃的食物:胡萝北;讨厌的颜色:红色;偶尔遇到的动物朋友:脾气火爆的小马、被关起来的热带鱼、烦人的机械狗、善良牛牛;喜欢做的事:散步、看风景、拥抱、过生日;喜欢的人:Magda;害怕和讨厌的事:黑、孤独、人类的一切

40分钟前
  • 一桶猫
  • 还行

驴子巴特萨是个伟大的理念,但只属于布列松(可是驴驴真的可爱不许伤害驴驴

41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既然金钟可以把「影帝」给女性演员陈亚兰,为何戛纳就不能把「影帝」给演EO的演员?这样才足够「先锋」不是吗??(次日新闻标题:戛纳影帝出炉,宋康昊惜败一头驴。)

43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是不是也该把小驴牵来参加入场(?

46分钟前
  • Sid
  • 还行

B+. 像是嗑嗨版的《驴子巴特萨》,只不过布列松是将一切剥离,收束于极简且抽象的“受难”概念;本片则是将一切叠加,形成彻底去中心化的欧洲社会图景拼贴。驴也不再只是“模特”,而是贡献了值得戛纳最佳演员奖的“演技”,甚至拥有了自己的pov镜头和梦境段落。导演或用荒诞的情节,或用奇异的形式,在短短90分钟完成近乎过载的信息轰炸:动物保护、劳工政治、消费主义,乃至传统的衰落,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影子。这固然难以全部理解,甚至时而略感混乱,但或许相比布列松当年,这个世界本身已经变的更疯狂了。2022.5.19 Debussy

51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真正的在把驴当成角色在拍,有很多驴的主观,也用了很多独特的镜头去拍驴,让观众更容易就和这头动物产生共情,被困在车里望向草地上奔跑的马时的羞愧、处在欢呼人群之中的不知所措等;甚至还拍了驴的意识,困境时会对女主人产生回忆、思念。于佩尔段落,其实和被杀的司机、群殴的球迷等等段落一样,不过都是借一路颠沛流离的驴之眼,来看这世界上荒谬的人类。只是电影在驴的行动线上做了大量的省略,稍不留神就很容易搞蒙,驴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第一场戏的视听很棒,更棒的是驴逃走至森林一段,影像观感极佳氛围营造到位,不觉间已与驴的恐惧与迷茫感同身受。当动物与人产生情感后,动物协会再以保护的名义把动物带走,是真的在为动物考虑还是是一种缺乏人道关怀的形式主义?是为了剪彩时一乐?正如片中不断出现的红色一样,痛苦且残酷。

52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Cannes75# 感谢导演带我们沉浸式做驴!虽然电影没怎么看懂,但嗑药的驴,夜跑的驴,看日出的驴,社恐被醉鬼强行搂过来拍合照的驴都快快乐乐地体会了一遍。不给驴颁一个表演奖我不依!

56分钟前
  • Merlot
  • 还行

视听特别,叙事断裂,最佳导演应该比较稳了。看似一部动保大驴主公路电影,其实犹太人、极右翼分子、难民和衰落旧贵族都在驴眼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激光棍棒刀子人心,死亡遍布欧洲如影随形,又有何人不是被驱赶殴打的牲畜。

5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2022戛纳评审团奖。片名是片中驴的名字(所以翻成驴叫不太对……)。可能还是进美术馆比较好?很像是戈达尔拍出来调戏电影节的东西……反人类中心主义(并反拟人化)因此也顺手反了流畅叙事和连贯意义,但又不是全做“驴视点/驴心理”,导演主观意志很强,从红色频闪段落、癫狂的无人机段落还是毫无道理的于佩尔段落来看,驴不过也就是一个还愿/致敬式的喻体,但是!要讨论的问题也,并不算特别深刻或者高级啊……可能大银幕视听体验会好一些?音乐感觉有点多且有点抢戏。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

4.5 可以当作是一个公路片,驴老师作为NPC,它的POV视点和欧洲社会政治图景拼贴在一起,导演似乎在叙事和反叙事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诡谲的影像,视听层面被爽到了,驴老师值得拿一个奖,太灵了。

1小时前
  • 房N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