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其实更适合女性朋友来看,因为它会让很多女孩更好的认识男人,在择偶上分清“爱与不爱”这个概念。 达夫在得知千夏夜店女的身份后,出于本能,也嘲讽了一番,但后续的发展,让他无法忘记这个女孩。 千夏的悲苦,千夏的温柔,千夏的担当...千夏身上的优点,在达夫这里,弥补了她所有的“堕落”。 通过混混弟弟,他知道了千夏委身于那个老板的理由,出于爱的担当,他找到那个老板,即使挨了一顿揍,也让他不要再去纠缠千夏,因为他给不了千夏那份“责任”。 老板对千夏的迷恋,只是肉体上的发泄。 为了让千夏不去夜店工作,达夫更是走出内心的羁绊,答应了石场老板的邀请,甘心情愿再次走进大山,去工作,去担当。 换句话说,是责任让他选择了走出这段伤痛,同时,也是对千夏的爱,治愈了自己。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我比较喜欢:《刚哥只在那里帅的发光》  讲到这里,说一说什么样的男人值得托付?我觉得,不是向有钱老板那样的,给予你家人保护的目的,来换取肉体的欢愉。 这种男欢女爱不是对等的,一方是发泄,对一方是屈辱,等到青春消散的那天,女孩便没有了交换的筹码。 达夫那样的爱,才是厚重的,他爱的是千夏的心灵,这种爱,是出于男性对女性之爱的保护本能。哪怕他看到了千夏无数个千疮百孔的一面,结果也只是对这份爱的加深。 虽然他不能像老板那样,给予千夏家人的“保护”,给予更多的金钱,但他愿意为了千夏去重返大山,捡起这份责任,不就够了吗? 而这份责任,正是千夏需要的,也是每个女孩需要的...  当然,现实社会,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讲完责任与爱,我这篇文章,其实最想说的只有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活着就很不容易,就不要再彼此伤害了。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段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正文之前,先讲一段流传在文娱圈几十年不衰的轶事——大师李敖与胡茵梦的婚姻。李敖最好的年纪几乎都在牢狱中度过,却在45岁时迎娶了当时27岁的当红女明星胡茵梦,这段世人眼中才子佳人的美妙婚约,却又在短短的四个月闪电般的宣告破灭。多年后,李敖坦言离婚的原因是接受不了看到胡茵梦这样一个美女在自己面前吃喝拉撒,甚至蹲在马桶上露出狰狞表情的样子。很明显,李敖爱上的不过是银幕上那袭华丽的光影,并不是现实生活里的那个活生生的女子。他的狂狷与坦率除了给自己成功讨得半生“渣男”的骂名外,也向世人抛出了一个爱情的终极命题——当那个你心仪的影子最终被生活揉碎,一帧帧铺展在眼前时,他或她是否还会如初识时那般熠熠生辉呢?
问题暂且放一边,说回这部电影。
《只在那里发光》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类型片,但如果仅仅将这部电影视为一般同类的爱情故事来看待,不免会枉费创作者在电影中安插的另一层深意。《只》片中男女角色的爱情并不曲折离奇,甚至缺乏新意。然而能让我坐下来写一篇评论的主要原因,却是女主角千夏这一角色。这样一个挣扎在日本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似乎正是导演在爱情糖衣下真正想与观众探讨的内核,即揭示当今生活在东方传统文化钳制下,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和自身思想双重束缚的困境。
同一个主题,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另一部大热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同样是讨论东方女性的生存现状,可这两部电影却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只》片虽然为角色的困境加入了更多极端化的设定,可相较于《金智英》却是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现状的。当然,如果撇开既定的社会背景,去评论任何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都是偏驳和有失公允。我无法确定韩国的女性是否真的如金智英一般,精神境界脱开了“用最少的努力、最短的时间将物质收益最大化”这一层面,而是进步到了“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至于抑郁的程度,可在眼下的中国社会里,像芒草一般苦苦求生的千夏才是更加贴近现实的女性形象。
千夏与父母和弟弟住在海边的一间随意搭建的板房里。脑梗塞不能自理的父亲,把母亲也拖累在了家里,全天候的照料。玩世不恭的弟弟拓儿因为犯有前科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和在弹子房赌博混日子。千夏一周只有三天在海鲜加工厂做日工的机会,晚上还要在不入流的居酒屋里做暗娼贴补家用。疲惫不堪的母亲常常把照顾父亲的工作推给千夏,于是不忍父亲受苦的她,又不得不忍受意识不清的父亲对她的猥亵。 为了保住弟弟的工作,千夏委屈着自己和自私暴躁的园艺公司老板中岛长期保持着情人的关系。她就像一株看不到光亮的草根把自己扎驻进烂泥里,为家人汲取着养料。从来没有人为她做过什么,似乎她也从没想过真正为自己活一次,直至遇到达夫,那个试图将她从污秽里拔出来的男人。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千夏的反证——遇到挫败就颓废避世的达夫。玩世不恭,对家庭和自己的未来毫无责任感的拓儿。自私贪婪暴虐的小老板中岛。千夏游弋于他们之间,像是一道白光投在了黑色的幕布之前。她接受所有现实生活的不堪,却不因此自贱。她自卑于自己的身世,却又始终暗怀着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影片中只有一次,千夏道出了不为别人,而是单纯属于自己的愿望。
“我也想过要离开这里。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但我不能抛下家人不管啊。”
为别人活着。这似乎是一直以来存在东方社会解不开的症结,我们仿佛天生就缺少在为他人和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平衡点的能力。千夏在酒吧里对达夫说,自己也曾在运输公司做过办公员,每天去到公司,下班就去喝酒,这样的不被人需要的生活她理解不了。她只会活在别人的需要里,似乎除去满足别人,她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当然,为别人活着和为自己活着同样都是生命的意义,两者无关对错,只关乎选择。可正如许多为别人活着的人一样,当千夏遇到达夫,真正想为自己做出选择时,那些曾经她为之付出的别人,反而成了她的牵绊。好在导演给整个压抑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温暖的结尾,当觉醒的拓儿刺伤中岛难逃牢狱时,当千夏发觉父亲原来一直认得自己且利用自己满足欲望时,一切的束缚终于都被切断了。她哭着冲出家门,跑向海边,慕然回首,达夫正站在曙光里,等着她。
电影有一幕出色的结尾,也恰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这世上最美丽的幻象往往总是假以爱情之名,却最终敌不过时间和生活的碾压,而真正的爱是重重幻象下那个渺小而坚固的实体,它无关你是别人眼中的大师亦或明星,流氓还是乞丐,爱情只因你是你,只因你被他望在眼里时,只在那里发光。
小岛,海边,余辉,几个简单的人物,就串起了一个人生; 一根烟,两小时,就经历了一个人生,还有比这更廉价的事吗! 躺在床上的女人,觉得比站着的更有价值; 有时候,背对着阳光的人,比面朝的看起来更耀眼。 两粒破碎的尘埃,随风摆弄 ,然后遇见; 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人生,一直黑暗着的过去伸手不见五指; 因为,只在那里,发光...... 久违又文艺地装逼了一把,还是俗气的聊聊电影吧。虽然谈不上神作,但真心是部好作品。豆瓣没具体评分这尿性你懂得,更纳闷怎么还有些看都没看懂就发的评论,难怪莫名其妙被刷到了7.0,所以还是先5星贡献绵薄之力吧。 记得第一次见刚哥,完全就是不忍直视的赶脚,心想这种人也能当演员?近几年被事务所不断强推主剧,慢慢的崭露头角,特别是演技,最近对他迷的根本停不下来。 池胁千鹤妹子也是,虽然童星出道,但都没怎么见过,完全是以新人的视角看她,只能说床技、演技爆表。话说声音和远看都有点像优叔,可惜U遇不到那么好的剧本。 由已故作家佐藤泰志唯一一部长篇同名原著小说《只在那里发光》改编,日本本年度申奥作品。其实故事很简单,主题也并没有什么升华,只是说,标准日式的导演,日式的剧本,日式的演员,日式的光影,碰撞出了很平淡的日式人性的火花。 生活就是这样,把人强压在床上,为了生存下去,只能一直脱,不断地舍弃。 作为观众,却在作品中遇见了诸多的自己,没人知道我,我却知道有人看过我。 虽然一直是农历派,不过幸好邂逅了,可以正式地和2014的自己说一声,再见!
问:如何在日影中显得很帅?答:和菅田将晖搭戏。示例:《濑户内海》池松壮亮、《错乱的一代》柳乐优弥、《粉与灰》中岛裕翔、《向阳处的她》松本润、《只在那里发光》绫野刚......
这真的不是在说底层人民的艰辛!这是在说我生活中所有的无聊和痛苦都是为了让你的出现能像一个英雄。
卑微如蝼蚁的生命,在黑夜消褪后的清冷初辉里,互相慰藉。
那种人性阴暗纠结的片子是《电影旬报》范儿,拿去申奥有点奇怪。看一群颓废的神经病陷进生活的泥藻里,很折磨人也很有戏,生活的肮脏,生命的卑微,人性的刚强,故事内在的那份坚韧和生命力让这段感情变得纯爱,那种分裂的观感让人想到姜文当年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全程只关注了菅田将晖,虽然只是配角,但他所散发出的痞气、韧劲、和脆弱,完全看不出表演的痕迹,已经融入了角色。面瘫男主一直让我想起《夜间飞行》里的叛逆小攻,可惜无演技可言;池胁千鹤身材真好,而她帮瘫痪父亲打飞机的那个场景堪比辰巳喜弘《Good-Bye》的灰暗和绝望
既不励志也不绝望到谷底。男女主相遇后的剧情,除了弟弟杀人这段外,一直在微弱地发光,所谓痛苦的卑微的坚强的生活。果然旬报十佳的味道。无怪乎Oscar看不上。菅田将暉演技太厉害。
底层人的挣扎,那种欲断不能断才是真的苦痛。片子的调调颇像去年《旬报》十佳之一的《相残》,观影中总会联想起想起腐烂掉了不能再生长的叶子的凋敝感。
这才是我爱的日本电影呀。隐忍,悲凉,倔强,野草般生生不息。绫野刚演得好极了!
没有见过夜的黑暗,如何去向光的所在。
少见的底层现实主义日影,池胁千鹤我也想娶啊
四星推荐。治愈系佳作,女导演吴美保的底层女性素描,三个青年深陷人生泥沼还清醒挣扎的日常小事,适用于每个人。喜欢片子对生活入微观察和不慌不忙的叙述,并找到了活下去的羁绊和微光所在。片尾,当北海道函馆太平洋边的朝阳照在池胁千鹤笑脸上,像风中的芦苇,柔韧却不妥协,你感动了吗?
其实剧情蛮套路了,尤其几个关键的转折,不过还是不小心就被感动。底层的无奈,各自压抑的人生,又相互取暖。有点苦中作乐,又走投无路。如果认为这片不日片,可能很大程度来自这种写实感吧,不治愈也不励志,只有无奈。
拍出了佐藤泰志的魂,吴美保了不起!哀美到极致,眼眶湿热。他用一生来编织肮脏现实主义的蛛网,连同自己的结局一起,和悲凉的世界粘连。一面是生而为人的厌倦情绪,一面是原始兽性的扭曲呈现,缄默聒噪并具,惊惧地在阴暗面游走,以柔克刚,逐渐释放出韧的极限,静水流深,力量惊人。
冰冷的一丝阳光照亮了最美的池胁千鹤
短评里有菅田将晖的粉丝说绫野刚没演技哈哈哈哈哈今日份笑料有了
本片全名《刚哥只在那里帅得发光》。苏打才是真·女主,达夫——达夫——达夫。黏腻潮湿压抑的夏天,画面很不错,但总体无甚突破。
佐藤泰志三部曲之一(不过马上就有第四部了!),丧的气质各个导演拍出来都蛮像的(啊为啥我一直觉得胡波的[大象]有些受这几部片子影响……)。苏打演的这个小痞子蛮抢戏的。摄影还不错,不过整体控制力还是比山下敦弘的那部差点意思,硬写成PTSD就显得顺拐,真不如从头丧到尾更有冲击力。
夜爬山峰,本以为来不及在日出之际赶到山顶,却发现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一个日出观景台,满心欢喜,找一处位置坐下,静等日出,结果发现那天大片乌云在东方的天空。于是,只好和友人在微寒的清晨,拥抱取暖,彼此安慰——重在过程。
池胁千鹤也可演出摄人的颓废之美
凄苦外衣,仍是治愈性质的内在,对生活同感绝望深陷泥沼的人,彼此生出相怜相惜;看得压抑,不幸总是主旋律,找到那个让你发光的人,就是幸运,且不论幸福与否;从不喜绫野刚,出演这个自闭到近乎呆滞的角色,倒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