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8年1月3号,头一天刚在学校考试完,第二天就坐火车从北碚到成都,下了火车直接提着行李到公司报道算起,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9年了。。。对工作如果说有什么感叹的话,就是喜欢的觉得好累,换成相对不累的工作,却发现自己似乎不那么喜欢。。。 为了逃避现实,最近每天看各种动画,却越看越觉得飘渺和迷茫。。。 不过如同当年看了龙樱想学习一样,编舟记中人们14年如一日,从头开始编撰字典,热爱着,努力着,不放弃的努力工作着,当成功之后那种淡淡的喜悦,真心让我觉得感想太多太多了。。。马缔他们对词典的热爱,西冈从毫无兴趣逐渐充满热情到调离之后的默默奉献。。。让我仿佛看到了现实职场的种种。。。 没有了现在主流动画的各种洒必死和男女爱情,在b站上也算是个冷番,或许是因为太过职场,而不被学生观众的理解吧。。。但真的。。。是部好动画!至少,给了我这种开始逃避现实的人很多感动,让我对明天的工作,更加有了动力! 如果要我评价,那就是如杯淡茶味平,却回饴,提神却不妖灼。冷不丁就给你打上了鸡血。。。
我基本上不怎么为动画和影视作品写影评,原因在于与书籍相比,影视作品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过高,以至于会减弱受众思考的时间,虽然它也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感触,但总感觉文字带给人的质感和思考深度,是影视作品尚难企及的。所以在我有限的几次影评中,只有像《空中杀手》《星空清理者》这样让我特别有共鸣的作品,才会去写几笔。而这部《编舟记》虽不及以上一些作品深刻,但出于个人经历的原因,让我决定为它动笔写上几句。
这个原因是非常个人的,我在几年前,曾经看过《编舟记》,但是看过第一集以后就没有跟下去。原因在于编纂词典这种事,无论是事情本身,还是他的成果,都不能使我产生兴趣。仿佛我的个性、特质与擅长的东西,都与词典格格不入。我喜欢事情都在一定规则框架内运转,但是又非常没有耐心去建设某种秩序。在做的时候,总是希望手里有一个仙女棒,轻轻一挥,事情就可以按照某种完美秩序顺利运转,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的普遍现象。
而这次再翻出它来看,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被社会磨砺的十几年,尤其是近三年,对事物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具备了让事情慢下来的诉求,能够让我重新具备深度思考的时间和能力。所以这种具备“职人”和“匠心”特质的作品,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因为我算是公司里具备“匠心”感最大的P岗职位,所以我知道在P岗人日常中,需要面对两个尖刻的问题:第一,这东西有什么用?第二,这东西能赚多少钱?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P岗人才最经常面对的挑战。通常来说,能完美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人,我们称其为“大师”。而还有更大一部分,远超出“大师”数量,回答不出这样问题的人,我们称之为——“你我”。所以这就是职人与匠心,在面对现实过程中最大的尴尬。
所以,如果你也需要整合思想,深度思考和重塑。《编舟记》你值得一看。
表现力非常的强。一个咋一听十分枯燥的编辑辞典的故事,却可以用象征性丰富和感染力强大音乐赋予其生命力。不过这一点在普通的时候还好,在挫折发生时也会狠狠地把观众摔在地上,这个度要是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出问题。就比如西冈因擅自传播大渡海要开始编撰的消息后被局长威胁的那一段。 举一个例子。在主任去销售部马缔的时候,他走入销售部之后眼中的世界就开始变得模糊,视野中的文字却清晰的漂浮了出来。表现出主任作为一个辞典的编辑人所特有的看世界的角度。 然后视线慢慢扫视到主角身上,看到他在整理书架的场景,漂浮的文字在他的直接被正确的移到了它所该在的位置。意为在主任的眼中,马缔也有对文字的敏感度和整理文字所需的耐心。 然后他在不需要任何人解释的情况下就直接找上了马缔,想要委托他一起来编辑辞典。结合上面的画面,这就表现出了主任的专业性和马缔的天赋,而这份天赋主任也能清晰的认识到。而这些画面也使得两人的相遇更多了一份戏剧性。 编辑辞典和百科全书的工作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就是每天辛苦但却得不到太大的回报,真的是梦想家的工作。另外也不得不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物理的辞典现在有些落后于时代了。毕竟成本高,编修也十分麻烦,基于网页或手机APP的电子百科全书才是现在的主流。日本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努力,我也试图找过不少日语电子辞典,但都有各种各样的弊端。 倒是想看看创立维基百科的人的故事。
辞典的编纂工作没有尽头。承载着希望,航行在词汇海洋上的小舟,航程永无止境。
《编舟记》的原作者是2018年10月番《强风吹拂》原作者三浦紫苑。2018年,三浦紫苑用“长跑的目标不是更快,而是更强”,让长跑这个慢吞吞的运动充满了别样的燃;2016年的10月,她将词典比作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让大家领略词典编纂背后不为人知的“热血”故事。
长跑虽然慢热,但终究是竞技类运动;而编纂词典是和时间长跑,永远没有尽头。但正是沉闷无味的工作日常,让所有观众都能品味到词典编纂的不易和编者的坚毅。每次看到众人耗时十几年终于完成《大渡海》的那一刻,我仍会热泪盈眶。
本文将发掘这部番剧背后的隐藏细节和彩蛋,让大家更加了解《编舟记》和词典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并非一夜造就。
本文彩蛋将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动画中隐藏细节,第二部分是关于词典知识的延伸。
1.动画OP里,马缔起床时身后的桌子上会摆不同的词典,分别是:
《广辞苑》《大辞泉》《角川新字源》《新明解国语辞典》《集英社国语辞典》《汉检汉字辞典》《明镜国语辞典》《くもんの学习小学国语辞典》《新レインボー小学国语辞典》
《旺文社国语辞典》《チャレンジ小学国语辞典》。
2.片中小剧场中出现了四本小词典分别叫片中小剧场中出现了四本小词典分别叫海くん、リン太、 泉くん、 ヒロシ。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日语辞典名字经常以“林”“泉”“海”等结尾(这里的海くん应该指《大渡海》),而“广”(ヒロ)“大”等经常用于日语辞典名字开头(比如说《广辞苑》、《大辞林》、《大辞泉》)。
3. 马缔吃的泡面是日本著名拉面“札幌一番”的山寨版——“扎晃一番”(小说译名),是马缔在附近折扣店整箱打折时买的。
4.阿竹婆婆的早云庄只有马缔一个住户。因为早云庄的租户越来越少,住在一楼的马缔就把书搬到隔壁空出来的房间,最后书越来越多,原本住在一楼的阿竹婆婆也不得不搬到二楼住。
5. 第八集中,早云庄的猫从阿虎变成了虎郎(小说译名)。小说中阿虎是在阿竹婆婆死去后消失的,尽管林香具矢和马缔多番寻找,也终究是没有找到阿虎的身影。几年后,和阿虎酷似的虎郎定居早云庄。
6. 马缔光也写给林香具矢的情书中出现了两首汉诗(这里指日本人用汉字写的诗)。
第一首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的汉诗人菅茶山的《冬夜读书》:
雪拥山堂树影深,檐铃不动夜沉沉。闲收乱帙思疑义,一穗青灯万古心。
从明治时代日本学习西方实行现代教育以来,菅茶山的诗经常被选编进各个时代的中学教材。
第二首是夏目漱石写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的汉诗《无题》,原诗如下:
眼識東西字,心抱古今憂。廿年愧昏濁,而立纔回頭。靜坐觀復剝,虛懷役剛柔。鳥入雲無迹,魚行水自流。人閒固無事,白雲自悠悠
词典与词典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选词
因为语言中的词汇是多种多样,不停变换的,有新词语生成,就有旧词语死去。服务对象和功能不同,不同词典就有自己的取舍规则。
比如说动画里的《大渡海》,以及与之类似的《广辞苑》《大辞林》《大辞泉》,面向的是普通读者,它们就会以记录描写现代词语为主,不收或者少收古语;像《岩波古语辞典》等古语词典,是用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其收录的词必然不能紧跟时代发展。
而且为了让词典更实用,很多词典都要具备多种功能,会加各种百科词条,所以大多数面向普通读者的词典不只是单纯收录语言类词条。
动画中的《大渡海》的定位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兼具百科功能的中型词典,因而收录了人名、机械名词、IT名词和时尚名词等。
(2)解释含义方式
解释词条含义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是树立规则,告诉你应该怎么用;而第二种则是如实记录下这个词在历史上、在生活中如何使用的,告诉你这个词曾经是怎么用的。前者是立了规范,所以叫“规范主义”;而后者是如实记录,所以叫“描写主义”。
释义方法根据时间顺序还可以进行分类:
一种是从前往后,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先描写最古的意思,再往后追溯到现代;一种是从前往后,先描述现代语义,再描述生僻古老的用法。
曾经长时间占霸主地位的《广辞苑》就属于从前往后,三省堂耗时28年的《大辞林》属于从后往前。后者更符合我们这些普通观众的认知习惯,符合历史发展需求,因而《大辞林》大获成功。所以我们也可以推测《大渡海》也是一个从后往前释义的词典。
动画在最终话第11话中谈到《言海》时说,日本至今没有出现一部由政府主导编纂的词典,荒木说听闻这样的消息,感觉日本政府对文化不重视,因而气愤不已。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就需要回顾《言海》编纂的年代——明治维新时期。
事实上,大槻(guī)文彦自己编纂《言海》是受命于明治政府文部省的。
1869年明治二年,就有人向政府提交建议书,文中建议:“第一,撰国史;第二,撰风土记;第三,撰日本辞书。”
也许我们对小学课本里的《最后一课》还有印象,小镇被普鲁士占领,学堂以后改教德语,镇子里不管男女老少都赶来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可见语言里蕴藏着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明治初期的日本也在寻求这种民族意识,所以统一语言、编写史书就至关重要。
大槻文彦编写《言海》之前,政府就曾聚集10名国语学者编纂国语词典,名为《语汇》,但是因为学者们意见不统一,分歧过大,虽然耗费了14年,但是这部词典依旧没有完成。
大槻文彦的祖父是江户时期著名的兰学家(日本江户后期通过荷兰语学习西洋知识和文化,由此形成的学问体系称为“兰学”),他自己也参加过英语词典编纂,政府看重他的洋学背景,因而选择由他来编纂这部有重要意义的词典。大槻文彦也不负重望,花费17年时间编纂《言海》,又花费了17年时间修订增补了《大言海》。
《语汇》编写失败后,日本政府也一直没有放弃,1985年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在正式宣布要花100年编写例解式国语词典《大语志》,但最后因为工程量过于庞大,计划搁浅,如今也鲜少提及。
动画中松本、荒木和马缔无时无刻不在收录生活中的词汇,吃饭喝水、生病卧床都不能耽搁。
看起来是艺术上的夸张,但现实生活中的词典编纂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解国语词典》和《三省堂国语词典》主要编纂者见坊豪纪从1961年开始,每月收集1万张,以一己之力收集了145万张卡片(当时是没有手机和电脑的……)。为了收集语料,他单独买了栋房子,最后还辞去了国立国语研究所部长之职。每天看报纸、看电视就是为了收集语料,甚至在听戏、听相声时也从来不笑,只是专心搜集表演者台词中的语料。
《日本国语大辞典》的主要编纂者松井简治花了6年搜集资料,个人藏有“和书”5902部,共17016册(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马缔的书可以占满一整层,一直堆到天花板了)。做词语释义时,每天早上3点起床,工作5小时后再去大学里教书,寒暑假每天工作10个小时。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1940-2016)生前编纂《英汉大词典》和《中华汉英大词典》时的日常是这样的:
几十年如一日编纂词典的人想要从中获得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正是几代人不懈的付出,我们才得以一窥语言之海的魅力。
(本文标题借用高见宏纪实小说《言葉の海へ》)
原文发于B站。本人专业不是日语,也没有学过词典学之类的课程,当初只是好奇去查了资料,有些资料也找不到来源了。如果有任何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编舟记的立意很棒,在动漫区算的上严肃。但是本动画的不足之处还很多,本文将重点讨论。
男主角马缔开始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书呆子,这个设定很好,作者可以让马缔通过词典的编撰逐步学会沟通,这样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一个短篇想要塑造鲜活的形象,最好是让主角经历事情后发生改变。我一开始以为爱情主线是男主在编辑部从男二和工作中学会爱的表达,最后追求成功。结果没几集就撒了狗粮,使本动漫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一转眼,男主已经成为主任,交际水平也大为改善,我们无从得知转变的过程,非常差评。作者也投机取巧似的跳过成长直接结局,你可以说是因为篇幅问题,但这样会使观众一头雾水。相当于我们不会这道题,偷看参考答案,但是答案上只写了一个结果,证明过程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一败笔是“业”。我理解“业”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工作上的使命感。以前我也看过叙述这一理念的电影《爆裂鼓手》和何夕写的小说《伤心者》。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舍弃了近乎所有的生活才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事业。这样的代价也让我们知道了艺术与真理的可贵,令人动容。而本动漫随提出该观念,但完全给人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大家就日常上上班,顺便恋个爱,就完成了无与伦比的巨作,对奉献的唯一描写仅仅是一笔带过的十三年。这跟不不是“业”的本来面目。所谓“业”,必然有彻夜难眠的痛哭,筋骨疲惫的重担,对意义与自我的怀疑。而本动漫更像是一个表现文字工作者的生活工作,在日剧般略带紧张和鸡血的日常中就完成了。并且十三年后的缺词情节,没有刻画出任何人物的性格品质,反而让我对男主的认真程度表示怀疑。
最后出彩的角色反而是配角,奶奶和男二远比男女主更为有趣鲜活。
以上。
剧情的立意真的很深远 第一重,是语言。 这是小说改编的动漫,本身的载体就是集语言精华为一体的文章。作者更是懂得言语的灵性。但是这篇小说没有将视角放在“天才小说家”这类更能体现文字灵气的人物上,而是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本字典的编撰过程。 字典,是我们认识语言的第一课,也是打开我们对文字,言语理解的第一课。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文,传递着我们的艰难描述的感情。 其实,语言并不是只有高深美妙的文章才能拥有的词汇,语言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不都是相同的出发点吗?虽然有所谓造诣上的高低,但在使用上是不分你我的。 第二重,是永远的进行时。 不是宣扬所谓的“永远的工作”,工作也只是人身的一个阶段,没有什么为了一个目标就用尽一生的力气,难道刚好在你死亡的那一天,你完成你的任务与理想吗?人身是多端的彩虹色,一个阶段完成后是另外一个阶段,不用去过分纠结这个阶段的完美成功,人生总是要一直走下去的。两个阶段之间也许没有界限清晰的分割,而是渐变的颜色,慢慢走下去就好了,边走边看,你无法阻挡,也不用纠结。不是完成大渡海后,马谛就没有工作了,后续还会有其他的工作。在完成大渡海的过程中,他也成为了丈夫,西岗也成为了丈夫与父亲。以婚姻为界限,这是否又是另外的阶段呢? 慢慢走,边走边看。 第三重,是协调。 动漫的主角,是编辑。不是字典的实际撰写人,而是负责所谓背后工作的“工作人员”,是内页中的名字,而不是封面上的作者。但这么大的工作量,离不开大家的配合,把视角放在所谓“配角”身上,更是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配合。 字典本身也是在配合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文字与感情的配合,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在人生历练中有了充分表达自身的可能性。
从人物塑造上,男主比影版不那么畏缩,男二更温柔细致。不过,漫版对人物的神态表现,与影版真人相较差点(尤其是林香具矢这个角色)。 漫版的优点:⒈部分分屏叙事的展现,复古细致。⒉漫版ed后的彩蛋,和Q版辞典小剧场(小海的吉祥物挂件好想买啊),增加了趣味性。⒊漫版对利于文字的形象表达(言之海、言之裂缝),给予了语言生命力。 十一话,最后的庆功宴上,看到马缔光也拿酒杯的手,因为没有指纹,而用纸隔着防滑。以及同样出现在庆功宴上的松本老师(辞典编者中,被方框圈住的名字)的照片,都让我有想哭的冲动。 每一话ed前,都有对标题的词汇释义。其中,个人比较喜欢的有: ①【恋】:恋爱 喜欢上一个人 想要一直陪伴在身旁的心情。 少年知道了什么是恋爱 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②【摇荡】:荡来荡去的样子 「无处可去的心, 好似摇荡在海面上的小船」 ③【共鸣】:想法和行动与对方 相互反应并形成一致。 「产生强烈共鸣的两人」 ④【信赖】:与值得尊敬的人心意相通 相互依靠 「彼此信赖 互相扶持」 ⑤【编纂】:收集文章·诗歌等,整理成书。 「编辑辞典」 ⑥【矜持】:骄傲。自尊心。 「这是投身于工作的人所具备的矜持」 由编写者感受、经历而释义的词汇,充满了人情味。像松本老师所说“语言是自由的”。 这是一部温柔到令人哭不出来的作品,影版与漫版同样都带给我了感动。
什么题材都能被霓虹金做成动画,这一点我是服气的。开头不抓人,渐入佳境。在一堆杀必死中,能有这么一部沉稳的作品很难得了。日复一日的案头工作,肯定是很枯燥的,很多困难和重复对耐心的消磨,被淡化处理了,专注于描绘“人”和“精神”。老老实实的读书人真可爱啊。
这部作品就是一封只有热爱语言的人才能看懂的情书呀!平淡的节奏完全契合主题,一眨眼就是十三年,人的生死也平淡带过,都没什么了不起。
时间跨度13年 每集之间经常以年为单位跳跃 到北京开奥运会他们才编完 坚持全程用人力排查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也算一股清流 池頼広的小清新曲憋着一股激昂的劲
又被治愈了
尽管电影版在前,还是看出了更多东西,例如,人这一辈子的意义是什么?是你身上散发的无与伦比的光,有人能看到,有人会拥抱,你自己也知道,并以那道光为己任,折射出更多斑斓,有人因为你的光而找到夜航的方向,有人因为你的斑斓而散发更多的光。何其有幸,我正在经历这份意义。
一个人能为一份热爱的事业奋斗多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犹记看电影版时深深的感动,又看了小说再受了一次感动。但愿能有这样的扁舟承载我们这些顽固的人吧。最重要的我们花心思去自己编织啊。
3集 匠气过重 监督不行 丝毫没有动画该有的表现力
体现匠心的故事。本可以表现得更具感染力。前三集节奏非常好,但后面有点太散。不过一些细节和整体色调都非常舒服,是适合在冬日长假窝暖炉或床上慢慢看,看完对新一年重新打起精神的动画。最喜欢的是每一集结尾对本集标题选词的解释,“少年知晓了恋爱,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日本动画有一种把任何事物、工作都能表现的很燃的特别技能——“你怎样解释‘右’”?——“面对北方的时候,东边的方向。”
面对浩瀚无垠的语言之海,找不到任何捷径渡海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静静伫立,那些想传递给对方的思念和话语,就仿若似封存于内心深处。辞典,便是能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只要画面里有很多书,我就会有安全感觉得很踏实哈哈哈
有什么词语比『感谢』更能表达我的心情呢?如果在那个世界能找到,我会写进词条收集卡里。
恩,这番就是编字典的话,必须是处女座的神经病才可以呢
(9/10)一本字典的形成是无数人奋斗的艰辛过程。和真人版电影相比,动画版多了点中二气息,部分场景的表现手法也与电影版有所不同。(克劳德和艾莉丝结婚编字典,嗯嗯,233)
先看的动画版,很好看,后看电影版,对比之下各方面动画版还是单薄了些。
不知道能不能用昭和感来概括。但这种平静的节奏也是久违了。
“日本的国语辞典没有一部是由国家机关主导编簒的,”“假如政府投入了资金,恐怕就无法避免其干涉辞典内容了。语言不能成为政府用来宣扬权威和支配民众的道具,编织语言的人的心,应该是自由的。”
的确如热评所说的那样,整个故事太催眠了。虽然核能级别的主角CV阵容能够吸引不少女性观众,但是剧情整个太白开水了,两集下来连白箱那样的故事起伏都没有。也是,“清流”不需要观众。
即使只是小小一步,也不应该驻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