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写一篇文章,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反语改成陈述,各种激动的情绪也改成平静的陈述,通篇平铺直叙。即使时间上,一会儿是现在,一会儿回到回忆的当年。
故事曲折吗?必然曲折,但属于意料中的曲折,没跑出意料之外。(或许阅片量多了以后,特别渴望新的桥段。)
编剧情绪稳定,导演呈现出来的一桌子菜也是情绪稳定。
所以难免在部分过于稳定的段落,会催眠😂。
一个移民家庭中的女儿的自传型故事,以自己作为观察者的身份讲述了在战争后,她们一家人颠沛流离的以难民身份到达加拿大魁北克,然后开始新生活的诸多细腻。视角非常细腻温柔,视听上也很优秀,情感在温柔的流动中触达了我的内心世界。也许是相似的加拿大生活经历里的枫糖和poutine,也许是同样感受过无法回馈的温暖和不知所措的融入,也许是同样敏感沉默的适应阶段,也许只是被这样温柔的表达触动,总之在结尾的部分不自觉的流泪。
整个影片的视角非常的平静,缓缓流淌,不激昂也不尖锐,像极了这个性格下的女孩所书写的文字,也正因如此我感恩并佩服导演的呈现,他选择用一种更契合文字中所带有的氛围和情感的方式,用视觉的方式展示了这个故事中的感受。影片中的声音是某种媒介链接,受难者的叫卖,留声机里的光碟,妈妈的歌谣都不断的勾起女孩的记忆,那些无法讲述出的细致的观察和藏在回忆里的片段式的伤害都让她即使脱离了战乱和逃亡的生活,也依然无法逃离记忆时常的提醒和情绪的勾连。影片的摄影我也极为欣赏,用缓慢推进的镜头和细腻的光影去渲染诸多的情感,画面非常美丽,很容易代入并沉醉在美丽中。而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完全符合这个小女孩所看到的一切,她的敏感细腻刚好对应了画面的美丽,非常和谐。
影片给我最大冲击的就是临近结尾的全员注视镜头的片段,我和她一起回忆了影片里出现的每一个人,细微到接待他们的酒店侍应和走廊里哭泣的新娘,妈妈工厂里的同事和欢迎会里的每个人,没能离开的奶奶和叔叔以及记忆里的父母和小美,还有关于逃离的一切。眼泪就默默的止不住的流下来,因为我能明白在每一个正在正在观察的时间里那些即使擦肩而过的人也会给我留下印象的感受,也就能明白敏感的人在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时候沉默背后的复杂情感与情绪。不想辜负父母又心疼他们的状态,对过去的留恋不可以说明,对未来的融入毫无兴趣等等。文字作为出口终于给了她一个最好的方式去铭记去融入也去分享,我想对她来说文字成了兴趣和事业之后也会获得更多幸福。
摇篮曲大概就是心里最深处的安慰吧,那些源自记忆深处的温柔和安全感。
定格摆拍竟然有这么大的冲击力,这样争取来的未来自然要光芒万丈,可是却不懂这么做的原因,年代事件让人变得像个木偶,而秉记历史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噪音与音乐代替了语言,逃亡窗口,向往蓝天,越南一富人切面。属于自己的战争印记,写了又擦的单纸作品,战争结束后的逃亡,学无止境的语言,破除不了的隔阂,魂不守舍的放空思绪……镜头很空灵,或者说魁北克很美。双线(流动的时间与逝去的时间)交织,跨越时间,你在我印象中,像是你在我面前。慢镜推移情绪,音乐浸润灵魂,私人成长印记。“天空是什么颜色的”?语言,环境,生活,他人,家人,你们带给我的改变我还一时接受不了,我不明白这一切为什么就这样发生了,这几天心头缠绕着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们还能看到也许再也回不去的那片天空嘛?我们不是忘记了黑暗,只是心始终向着光明。
无数次闪过故乡的幽魂。
T^T好细腻,中间看得各种难过😢 然后一些microaggression真的是😮💨
被这片的摄影吸引,才准备看这片的。电影在魁北克和记忆中的越南之间穿插着,每一个转场都无比流畅,配乐是最大的功劳,每首钢琴曲都极其动听。最后这部电影所有参演的演员一一出场的时候震撼到了,如人生回光返照般绚烂、璀璨、美好。
#TIFF2023#4.5.改编自Kim Thúy获奖小说的魁北克diaspora, Charles-Olivier Michaud的filmmaking让Tinh成为了一个鲜活的形象,而出色的配乐更是让两个时空的交错和不断递进的情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关于战争创伤与过往人生的片段,建立起的围墙最终都被母亲的眼泪击垮,蒙特利尔的雪落在西贡上空的书信燃起火焰上。CHLOÉ DJANDJI的表演时而游离,时而又灵气逼人,某种层面上又让电影有了新的层次。
硬件是真的没说的,为了这类电影的拍摄 加拿大也算是倾巢相助了。另一点难能可贵的就是电影虽是苦难的故事,但没有刻意打感情牌来博取观众眼泪。
根据金翠的同名小说改编,中文版译作《漂》,不知道为什么电影要译作《摇篮曲》。配乐和摄影都非常出色,魁北克的皑皑白雪平静而松弛,与越南曾经的水深火热形成强烈对比,伤痛回忆穿插闪回,虽然叙事的节奏有点过缓,但瑕不掩瑜。
#TIFF全球首映 观众场掌声雷动,不绝于耳,足以表明观众对作品的赞赏和喜爱。故事衔接了越战下颇有地位教养的一家被迫逃离越南的艰辛,已经在魁北克定居后开启新生活的困难,没有夸张的外国人歧视,有很加拿大的元素包括枫糖浆,snowshoe,白雪皑皑,阴郁的天气。以及如何重新面对展开新的生活。这是我年度最佳之一了,作为一个也是在communist社会生活过的,背井离乡来到加拿大落足,且有魁北克情怀的人。
TIFF2023|改编自金翠的小说,金翠本人真的活泼可爱。从女孩视角讲述越南战争记忆和逃难到蒙特利尔之后的生活。很喜欢布景和色彩的美学,时空交替的叙事很丝滑。在绝境中,天空的色彩是不一样的。Chantal Thuy的台词不多,但那双眼神带给影片很多的感动。关于家庭记忆、个人反思、移民与融入。
TIFF世界首映:7/10. 一部令人爱的移民电影,胜在一些真实和暧昧的时刻;达到魁北克后的部分略显臃肿,有些反复的片段本可以让位于更多向内的探索和揭露;部分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置景保守了,很难入戏
TIFF23 国际首映 crew&cast Q&A 金翠永远都是我的心头好,也许是因为自己能从她身上看到希望。导演对本书的改编不仅忠诚而且还超出期待,画面和配乐都浑然天成。通过金翠的个人成长故事来描绘越南船民到魁北克一路的经历和辛酸。时代动荡时如何为个人和家庭作出最好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但选择过后如何去展开新生活,如何面对故土旧人,如何在被一切被破坏之后还去理解和去爱,这些是更加重要的课题,而金翠的作品以及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很多启发。
很难得看到以minority视角着镜的魁北克电影 印象最深的是钢琴配乐
作为电影,在叙事和节奏上还有很多要提升的,但不耽误我对它的偏爱。同样作为移民,电影里好似记忆点的闪回,就好像我思乡的时候一样。片子里很多动人细节,小女孩旁观着一样看着大家布置餐桌,曾几何时,我也这样看着这一切,感觉与我的过去那么不同。还有老师问小女孩:“是什么让你想起你是越南人?” 女孩想起的是那句“想吃热乎的面包吗?”的叫卖声。我就想起每次有冰淇凌车开过来,车上的音乐都让我想起小时候楼道里卖雪人冰淇凌的叫卖声,想起那场北京首图的老北京叫卖分享会。我开始落泪。展现boat person的时候,苦得不行,我二落泪。等到妈妈说,看到孩子们的未来都会很好,小女孩问“妈妈,你想为自己要点什么呢?”我三落泪。真的好多感人的地方,从懵懂,抗拒,接受,拥抱的过程…表现的得很细腻。
tiff2023 原来魁北克的白色这么温暖
虽然剧情实在没啥看头,架不住镜头语言太美,太震撼,太诗意。弱化掉哭天抢地的苦难我很喜欢,但是在魁北克这部分实在有点浮于表面。我会给四颗星,因为加拿大电影需要这样的存在和形式,也,不失为一次探索吧。毕竟除了肉酱薯条枫糖浆英法文化,这片土地还存在很多的“他乡客”。Cineplex.IV.
如果展现更多苦难便会落入俗套 文本像淡淡地飘在水面上一艘船 跟随它的是那些暗无天日的记忆 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挺妙 看似都淡淡的 到最后整个情绪在无数张面孔一个个停留在画面里升华了
一星给真实的难民,一星给肖邦夜曲。乏善可陈,毫无新意,天龙人就算成为难民他们的遗憾真的十分隔靴搔痒
是的,姐弟三人分别成为了作家、牙医和精算师,严格按照亚裔“望子成龙”的难民子女的成长标准活了下来,这叫庆幸。人们看到了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生活方式,看到他们体验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并定期举办家庭聚会,好像一切创伤都不曾遭受过那样,苦难变成了记忆中一道模糊的阴影,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何处依旧隐隐作痛。或许有人会因价值观念的不适而主动选择另一种生活,更多的人却被迫远离故土、遥望那个狼狈的过去,而自己的一生是毁了,只好把重建生活的念想留给他们的难民二代。越战在历史中只变成了“越战”两个字,没有人再在意不同政权和体制对抗所导致的战争中大量士兵和平民的伤亡,被击毙的不同政见者或是死于炮弹轰炸的挑担子的老妇只会在和平的生活中突然显现他们的样子,诉说丧命的无尽悲凉。是的,全人类应该重播和平主义的种子。
«Chao Mung au Quebec» Merci de m’avoir permis de avoir juste à temps pour la fête du printemps.. ❣️🤍❣️確實,魁北克,加拿大不僅於此,但它講述部分人的故事,是拍給部分人的電影。Tihn問母親「你做什麼是為自己」之後,那節舞蹈課太美樂。
#TIFF23 9/10 我的tiff23观影top1!在战争创伤的深海里游上岸的boat people,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重建了家园。从小小女孩的视角看这一切,手中的雪花散落成了枫叶,路边的老爷爷总是望向天空,那些晦涩的你好,不适口的食物,没来得及理解的分别,在她的眼睛里平静地流淌着。细腻到令人发指,无数次穿过女孩的眼睛和自己共情。映后发现导演居然是tv出身,很难得的没有工业气息,对群像的刻画也很亲近,casting也浑然天成,好极了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