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年 12 月 16 日,在伦敦唐宁街 10 号的首相官邸中,几个英国人用一根铅笔和一张地图对几千公里外的中东土地进行了分割。
英国人在地图上随手一画,就把半个地球外的土地分割成了两块。至于这条直线是否会把属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分隔开来,或者把不属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归入同一个国家,欧洲人并不关心。
对于渴望建立独立国家的犹太人来说,这份宣言(1917年贝尔福宣言)是他们建国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对于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悲剧性的时刻,因为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征询他们的意见。仅仅因为几千公里外的一群陌生人对另外一群陌生人所做出的承诺,将会有无数的阿拉伯人在若干年后被迫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
以上文字来自: 十一点半 所著的《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
市面上大部分关于以色列的书籍都是欧美作家,或者以色列作家所著。你很难看到第三方视角的关于以色列的历史记录。十一点半的这本很经典。以及饼叔这部 中东大宝荐系列的迦南孤儿。
记得小时候还能在世界地图上看到“巴勒斯坦”四个字,现在这个国家的名字已经不再地图上出现了。Google地图和Apple地图上在这里标的是“ISRAEL” 当然他们不会用中文标的。高德和百度地图未标记国家,仅标记了“耶路撒冷”。
饼叔的后期很赞,虽然他对这集的后期不满意,但我觉得能享受到这么高质量的纪录片已经非常幸福了。因为这次的冲突,网上到处是那些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和东拼西凑的画面加上ai那千篇一律的声音,而饼叔真实的站在那片土地,用电影感的镜头语言来讲述两地的人和生活。让我特别感慨的是,他们在特拉维夫遭到空袭的时候,饼叔问摄影小哥,你害怕吗,摄影说,害怕,害怕没拍到。
也很佩服饼叔团队的默契度。影片到后半部分,他们在耶路撒冷的一个以色列军人把守的哨卡,饼叔正在讲只有70岁以上的人才能进入那个闸口,这时就走过来一个巴勒斯坦老头,不缓不慢的向哨卡走去,饼叔一个眼神,摄影就立刻从饼叔的特写转到了老头儿的背影,远处就站着一个以色列军人。这个完美的即兴的一镜到底让我感动的来回看了有十几遍。
“we can't be destroyed in front of the world
我们不能在世界面前被摧毁
we have the right to live here
我们有权利在这里生活下去
as any people in the world to live
就像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
I believe wars go out to win to fight”
我相信胜利属于奋战者。
谢谢饼叔。让我们看到。
首先,2分给视频制作团队,很多镜头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 内容方面,这是一部明显偏袒巴勒斯坦方的宣传片,而非纪录片。片名叫迦南孤儿,或许饼叔在立项之初,心里对这件事可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立场,他想表现巴勒斯坦人作为受害者的悲惨遭遇。 实际上,目前的巴勒斯坦地区,如果采用白描来拍的话,任何人都可以拍出以色列纸醉金迷,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的场景。 但这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你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作者想给战争下一个定义,即巴以问题是后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中的民族矛盾,西方特别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支持以色列滥杀无辜。 片中的很多采访片段和镜头存在强误导性。 饼叔透过受访的以色列民主主义者的口中,把冲突的起因归咎于,以色列通过应许之地的借口强占巴勒斯坦人世代生活的土地。相反地,他并没有采访同样立场的巴勒斯坦人 (这部分人大多参加了哈马斯)。 瓷器店老板把耶路撒冷比喻成沙拉,饼叔说黄瓜不能一家独大,然后马上跟上以色列的旗帜。实际上黄瓜还没有一家独大之前,西红柿甚至无法容忍黄瓜的存在。 他们的团队也没有接触任何加沙人,所以在整个片中,你只能读出一种,以色列不想要所有巴勒斯坦人(包括法塔赫)活,而巴勒斯坦人只能忍受压迫的感觉。 这些采访和镜头让你陷入混乱。你分不清哈马斯和以色列人的矛盾和情感,法塔赫和以色列人的矛盾和情感,全体巴勒斯坦人或贝都因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矛盾和情感。 片中反复出现10.7这个时间节点,但是他们没有讲述阿克萨洪水行动的来龙去脉。
结尾的投票画面不禁让人联想起乌克兰战争的投票画面。 巴勒斯坦在与以色列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反复的失败的战争中,滋生了死亡,贫穷,仇恨,和极端主义。饼叔完全可以让亲历中东战争的人讲述历史,他完全可以拍出双方都有明显的战争过错的结论。但是他选择教观众理解战争。 观众需要的是不带个人立场的纪录片,而不是宣传片。
弹幕小学生过多引发不适(不是
【中东大宝荐2:迦南孤儿】前面借朋友的号看了迷失东京,这次果断充电,大片级制作,镜头剪辑什么的比一些院线片好多了。这次节奏也很棒,压抑一会儿再来个小放松,也有不少的精美的空镜头可以让我停下来思考。看影视剧很难感受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冲击,饼叔的视频没什么刺激的交战,但是战争的恐惧感却扑面而来,战争中的人们很可怜,看了他们真的有一种无力感。发展真的是一种奢侈,只是身处奢侈中的人浑然不觉而已。
7/10。以色列人民可能没有错,但是以色列政权上到总理,下至士兵,如此行径,真应从这个地球彻底消失。哦对还有背后无数犹太资本裹挟下的西方,都在做着反人类的罪行。作者为什么不能有自己观点,非得像柴静穹顶之下才是理中客吗?扯淡。
摄影满分,但主观色彩太重了,明显偏向巴勒斯坦,几次拿富贵以色列和困苦巴勒斯坦做对比,显得富贵不仁义,但以色列的普通群众又没有做错什么,几个镜头,显得这些民众愚昧愚蠢,这不应该
主观,片面,让人觉得恶心
耶路撒冷的那个小男孩的话太过于震撼
饼叔厉害的
迦南孤儿,何以为家?
作为美食博主出品,吃得不多,却野心不小,出于朴素道德观,行胸怀天下之侠义事,可谓之“士”也,的确,作为纪录片,主观色彩过于突出,失去了某种客观性,然而当所要表达的意图不藏着掖着,让当事各方都以各自立场完整表达的时候,主创者有态度并不应为大过,绝对的客观并不存在,而人类的良心应该是普适的,何况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如果不是当年抗战胜利了,巴勒斯坦人面对现实的绝望,就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家一盘沙拉好好的和谐共处,谁塔麻往上浇了粪
“在高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村上春树09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受邀至以色列领奖并演讲。
从去雅法吃库纳法开始,去特拉维夫,斯德诺特,伯利恒,拉马拉,杰宁,耶路撒冷,一路拍拍,走走说说,不同的生活,立场,观点,看法。非常好看。有立场是正常的事情,里面有好几个以色列人,好几个巴勒斯坦人的不同看法和态度。世界是如此割裂。
7.5 看似客观记录,实则站队倾向明显。
视角和采访很深入,普通人很震撼,就是有些过于主观
看带着主观看带着主观的纪录片的人就是惹人生厌。以前从不关b站弹幕。别人家的事儿你整不明白就少评价。还不如迷失东京。还行就给个制作分吧,不然我会打更低。
拍的还挺有趣的,就是弹幕太逆天。作者的偏向性也很强,就当补充吧,很想看看去哈尔科夫的话会拍出什么样的作品
主观色彩浓厚,倒是空镜拍得不错
哇看他们准备进防空洞的时候,留在门口看到飞鸟在阴天下徘徊飞走…瞬间就崩溃的哭了。充电的钱花的好值。for peace
科普甚好,观点没必要
人类好可恶啊,真的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