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周末,刚好公司组织视障人士来看电影,需要志愿者做服务,我就来了。也顺便看了这场电影。
整个电影的观看过程很特别,因为现场有一位电影讲述人,全程为视障人士旁白,细小到画面里妻子在倒水类似的画面,都需要老师在现场一个字一个字的念出来才能被视障朋友们感知到。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是百般的不理解,为什么他一定要去登山呢??其实他为了家庭为了太太已经很努力了,已经成为拉萨一家医院理疗科的大夫。为社么还要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去搏一把?他究竟是真为了家庭还是真为了自己?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我总是能听到他说要争一口气啊之类的话,明显能感觉到他就是为了自己,确实是自私的。
但是,后来在看完电影后,导演、张洪和他妻子现身现场的时候,能够明显感受到现场上的盲人朋友们很兴奋、很鼓舞,很多盲人朋友向他提问。
我在他的回答中,也慢慢对自私与否这件事,有了改观。
首先,他并不喜欢登山,他去登山纯粹是听说亚洲还没有盲人成功登顶过珠峰,而我能不能成为第一个呢?而正是这样一个念头让他开始从一个对登山一无所知的人,花费了几年的时间练习。电影中有个他负重、带着隔离面罩反复爬楼的画面,就这个练习,他每天一个人默默的做了几年的时间。
如果不是热爱支持着他,我觉得只是想证明自己恐怕也无法支撑他走过那些没有经费、没有团队,被外人说三道四的日子,可能支撑他的就是他想要给家人的那份责任和认同吧。
其次,爱真的挺伟大的。对,说得是张洪的太太,夏琼,确实是个伟大女人。首先是嫁给一个盲人,就承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和不解吧。
就像是张洪老师说的,以前别人是说她嫁给一个眼睛不好的,现在除了眼睛不好,连脑子也不正常了。就是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和外界的声音,不光光是带给张洪一家的,更是带给每一位视障朋友的。如果不是有这么伟大的爱,也难以成就如此感人伟大的登山。
第三,聊聊我和视障朋友们共度了几个小时的感受。我服务的视障朋友他们都是萧山本地人,出门呢,都是家里人会陪伴着,所以基本来说他们出行什么的都很有保障。其次,他们也都挺乐观的,几个朋友在一起就一起聊天开玩笑,吵吵闹闹打的,有些人不仔细看确实是看不出来他们眼睛有问题,好几次我都不小心脱口而出说,你自己看一下。可能在心里我也没有真正的把他们当作残疾人吧。
有件事情还挺神奇的,就是吃饭虽然他们看不到,但是他们都可以吃的到、夹起来,可能就是无他,唯手熟耳吧。
电影挺好看的,值得看看。
尼泊尔EBC大环线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徒步线路,在这里你能一览众多8000以上的雪山,洛子峰、马卡鲁、卓奥友等等,还有数不尽6500以上的山和无穷尽的冰川,但这些都被掩藏在后面看似不起眼但其实雄看一切都珠穆朗玛所压制着。
一个正正常人登这样的山就算在如今商业团队占领珠峰仍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所走的每一步路,踩过的每一个裂缝都是生与死的差距,更何况一个盲人。
说实话,张洪没有准备好,或者说他自以为准备好了,但真的上了山,站在它的下面,所有的预设的都要重新思考,好在他好像也不需要那个理由说服自己,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个理由。最后一段冲顶的黑屏,建议你也闭上眼睛,想象着前面有个山尖,有100米的路,一步步跟着他的声音不断的走下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适应性训练的时候,你能看到第一个14小时和后面一个16小时,精神支持着每一步。
还有那个冻坏了脚也没办法说的夏尔巴,帮别人爬山是他们的工作,就算损耗的是自己的性命。
这个片子没办法评分,精神在技术和技巧面前掩盖了一切。
攻略早就做完,珠峰上不了,但EBC的梦还有机会,尼泊尔约起。
《看不见的顶峰》:他失去的双眼化作心间的群山
风雪苍茫,星移斗转。导演范立欣用三年的时间拍摄与制作了亚洲首位登上珠峰的盲人张洪登顶的故事。他笑着说,“这部作品可太不容易了,为了拍摄,我也爬了6000多米呢。”
《看不见的顶峰》作为一部记录片在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一种视角,打开一个窗口,亲近了离我们遥远的人事。它也以珠峰奇观,让我们走进盲人登山者张洪的内心深处,感受平静中燃烧的力量,体悟黑暗前黎明的磅礴。
01. 山海之恋
张洪21岁因青光眼双眼致盲,但是命运眷顾了他,让他遇到了和其一生相伴爱人和知己夏琼。相恋三个月后,张洪突然失明。这份爱情似乎是命运给张洪最后的优待,夏琼没有因此和他分离,而是化身为他唯一的光。
二十多年,夫妻俩走南闯北,打过零工,摆过地摊,开过按摩店。2012年张洪入职阜康医院,不久后举家迁往拉萨。2015年,不惑之年的张洪爱上了登山,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登顶珠峰,完成这件事,他用了六年。
电影中,我们看到张洪在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带着氧气面罩,穿着高山靴负重爬楼梯进行训练。四五点起床,每日保持着极大的强度,训练以外,他还在给人按摩,补贴家用。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消耗”着自己的生命,但在他看来,或许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答案,从黑暗与深渊之中摸索出的唯一答案。
夏琼被问到对生活的想法时说,“其实没啥梦想,一家人平平淡淡,团团圆圆的就好。”,而张洪在教育只考了二十多分的儿子时,却说,“爸爸一直想把笑话变成神话。”盲人的身份令人无奈,纵使看不到这个世界,但却可以听到纷杂的声音,除却自己外,家庭也卷了这个特殊身份所带来的辐射之中。尽管夏琼追求平淡,面对张洪的执念却选择了支持。
夏琼喜欢海,张洪迷恋山。去珠峰前,担心自此永别的张洪带妻子去了海边,夏琼说出了一句令张洪意外的话,“山与海也是可以在一起的。”她以海的胸怀包容着这个深爱的男人,所有的担心与焦虑变为无声的等候与牵挂。
02. 想象的光荣与苦难
爱情是这部纪录片触动人心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在于张洪攀爬过程的那些体验。耳边凛冽的风声,时刻会掉进去的冰窟,那是常人终生不会接近的珠穆朗玛。突发的胆囊炎,被纱布紧裹的满是冻疮的双足,呕吐,痛苦,绝望......张洪在面对这些常规困难的同时,还要面对看不见这一最大困境。
片中,张洪就是一个普通的盲人,登顶珠峰对他来说太难了。影片没有神化和渲染张洪的特殊,而是选择将所有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张洪和领队强子关于路线的争吵,自身意志力萎靡后想要放弃的不甘,对于未知的危险恐惧和强烈的生理反应,我们都似乎在场一般得以窥见。
张洪的伟大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盲人,而是他坚持。他跨越了想到,知道和做到间鸿沟,他所挑战的不是珠峰,而是人性的柔韧。
被问道自己看不到风景,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时,张洪真实但也令人有些心酸。“我可以依靠想象,每一步登山的过程都是在和自己对话。想象着自己穿着红色登山服在黑色的岩石上留下身影。”每一步,张洪都在自我询问,难道来这里就为了承受这份苦难嘛?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张洪在和导演范立欣对话时已然有了。
“虽然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了,但我希望这个世界能看见我。”
影片最后在登顶时给了张宏的视角,那是一片十几秒的黑暗,伴随着急促的呼吸,领队强子说,“张洪,登顶了。”音乐响起,壮美瑰丽的珠穆朗玛峰尽收眼底。那是张洪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生想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峰需要登攀,或许距离很遥远,或许过程很艰辛,但是这座山就远远地伫立在那里,散发着若隐若现的光芒,等待着我们去靠近,去挑战。
这部作品用它的创作母题激励着每一位观众,告诉我们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可能性。
偶有的神迹是对众生的启迪,持之以恒的努力是生命的必须。张洪成功后终于和妻子夏琼团聚,他回归了生活,并且为了下一座山峰积蓄着力量。人生的珠穆朗玛巍峨高耸,但登顶之后,勿忘归来。
(已发于大众电影官V
震撼,震撼于高峰,更震撼于张洪。 “因为山就在那里。”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摄影集的题目,里面就是各种高峰上令人惊叹的景色,阅读完这一路上所经历的艰辛路途,我更为敬畏。高强度的训练,残酷的环境,未知的危险,并不高的成功率。 而盲人攀登者张洪历经磨难攀登珠峰着实震撼到了我,我在想他看不见这份美景,又为了什么前往呢?后来想起一个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最后距离登顶还有垂直距离一百米的时候,摄影师丁丁和强子把氧气让了出来,那一段黑屏一半是让人在忐忑这段路程,一半是让人体会了张洪的攀登过程。摄影师没有登顶,没有登顶的素材反而让成全了这段黑暗,这段真正的“看不见的顶峰”。 “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希望这个世界看见我。” (还是不太喜欢一直在强调为了爱人,为了家,听起来好像是自己一点都不想一样,难道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吗?还很讨厌路演时夏琼被称为张太太……)
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年人,不像年轻人在网络上已然读完一生,把摆烂躺平挂在嘴边然后卷到飞起。
我们这些人,出生计划生育,上学开始减负,高考得学全科,买房就泡沫飙升,婚育还能赶上开放三胎。带着听磁带的记忆开始上网冲浪,可以说内心全是疤,余生都在缝缝补补。
一个曾经看过世界的人,夺走他的光明这件事,光是想,我们就瑟瑟发抖。结果居然有人不仅不慌不忙,能和伴侣琴瑟和鸣,找到自己新的赛道,在努力的最大范围做到了顶峰,天啊,这是什么人间童话?
于正都不敢这么编,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踩碎这些做自己吧!我想我真的借助他漆黑的视野看到了真正的世界顶峰!
今天下午还是很震撼的,因为看珠峰攀登纪录片也比较多,因此画面感也比较强,但从来没听过一个视力障碍者来讲述攀登经历。
特别是凶险的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是(或曾是)位于珠穆朗玛峰峰顶周围12米(39英尺)处一块几近垂直的岩石山壁,海拔大约8,790米(28,839英尺)。此台阶位于东南侧的山脊,处于珠穆朗玛南峰与珠穆朗玛峰顶的半途上,也是从东南侧登顶的路线中最后一个真正的挑战。
他靠手来按,按实了,再脚来踩,因为安全距离,向导必须保持一米以上距离,更尴尬的是,几个一起爬的中国伙伴因为氧气瓶漏气,都集体把氧气瓶给了他,他们则被迫下撤,短距离又只能靠喊,问题是英语还不行,他听又听不懂尼泊尔人说什么,曾坦言,心理慌得一匹,那种看不见,又听不懂的深渊般的绝望感……
希拉里平台死亡人数非常多,他内心一直是恐惧这个的,有一次踩空了,下去了,他自嘲:“这下可一下就回到2号营地了[破涕为笑][破涕为笑]”
听到这一段我都流泪了,这种感受我在户外体验也体验过,那种声音被吞没,被吸进去的感受,真的很恐怖。
但,他靠意识尽快挺过来,恢复了意识秩序。
他内心想:“只有不怕死才能活得更好。”
这种复原力就是所谓的过度补偿后形成的心灵强大。
唉,没经历过的人都以为吃饱了撑着,只有经历过生死,才知道更热爱生命,更珍惜每一天,这种悖论从苏格拉底到叔本华都讨论了无数了。
“我们是一颗微粒上的一颗微粒上的微粒”
珠穆朗玛峰一直存在,庞大高耸,巍然不动。无数人将其作为目标,发起挑战,登顶珠峰。故事的主人公张洪也不例外。
他和其他人略有不同,在于他是盲人。
在欣赏这部电影之前,我不了解张洪,我不知道他的经历。所以电影的开始我很吃惊也很心酸。他和妻子夏琼是无比普通的平凡人。因为张洪二十岁之后失明,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份不容易。这样一个普通的盲人,因为听说国外有一个盲人登顶珠峰后,产生了我也可以的想法。因为导演和张洪夏琼夫妇出席超点现场,所以结合电影解答了很多疑惑,让这些不易越加清晰。
自从他听说了美国的一位盲人登上珠峰后,他燃起了信心开始准备攀登计划。他不仅需要从体能上做准备,还需要资金上的赞助。导演范立欣是在他开始锻炼后第四年见到他。据导演说两人在成都见面时,张洪那句”虽然我已经看不到世界,但是我想让世界看到我“打动了他,于是他决定拍摄这个纪录片。这句话确实非常打动人。
在电影中,张洪说攀登珠峰能为妻子和孩子赢得尊严,夏琼说”我只是你的一部分,你却是我的全部,我只希望我们能过安稳的日子”。夏琼不理解但是一直支持张洪。看不见的世界里,夏琼是张洪的眼睛,张洪想来众人眼中夏琼的累赘。如果他能攀登珠峰,他赢得世界的瞩目,称赞一定会属于他和夏琼。他孤注一掷的朝这个看不见的顶峰努力。
那一段借钱的画面太令人心酸。如果张洪失败了,没有登上还好,如果死亡,他留个夏琼的是痛苦和债务吧。所以在雪山上,特别能理解他的崩溃和哭泣。张洪在现场也解释了,当时他的痛苦是因为医生说他的身体可能无法继续爬,他做了那么多准备还是因为一个疏忽要前功尽弃,他难以接受。幸好,他得到了很多支持和帮助。在最后时刻向导强子和摄影师丁丁把氧气瓶给他,助他登顶。
巍峨的雪山,变化莫测的天气,在我们的视线里是无比恐怖。张洪看不到一切应该是更加恐惧。向导强子之前对张洪有点生气,可有一天他蒙上眼睛尝试变成张洪时,他理解张洪,他知道其实张洪给了极限信任时,我也恍然大悟。我有着正常人的自大,在这个雪山之旅中,大家都是张洪的眼睛,提供很多的帮助,自然觉得这些正常人更加了不起。细细想来其实张洪更加了不起,他的内心更加强大。因为他对所有人给予了极限信任。看不见的悬崖峭壁,他更加小心翼翼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伴负责。雪山不会给予失明的张洪优待也不会给予正常人优待。攀爬过程中,大家就是一支队伍一定要互帮互助。
在珠峰营地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友好互助。张洪和其他人交流时,非常触动我的一段话是,他提到妻子夏琼给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帮助,她总是不停告诉他路上有什么,即使是不知名的小花,她也会告诉自己花朵的颜色。张洪哽咽说道,自己也能给她分享这段珠峰之旅。夏琼真的非常了不起。其他人拥抱张洪时和他说让他要对妻子敞开心扉,回家时给妻子带一束花。
张洪和夏琼得到了世界的瞩目,即使只是一瞬间,也是平凡人生中闪亮的一瞬。像我这样健康的普通人,也许连这一瞬间都没有。
大家都很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有没有获得更多改变(我想主要是物质上的改变),张洪在现场回复他们还是和之前一样,不过他从珠峰之旅中获得更多精神力量。他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他也更加平和,他和夏琼的争吵减少了。
珠穆朗玛峰,浩瀚的星空,一切离我那么遥远。但是跟着他们,我似乎离这一切更近一点了。
目标就在那里,只要向前走一步就近一步。可是我找不到自己的目标。我接受自己只是微粒上个一个微粒,只想着尽早尘归尘土归土。没有前进而是陷在在沼泽里,越陷越深。
作为一部记录电影,本片既拥有着纪录片叙事的纪实性又充满了电影镜头表达的艺术性。 叙事层面上,导演将盲人主人公的攀登故事叙述的十分完整。个人认为,这部90分钟的作品并不只是仅仅局限于一个盲人攀登珠穆拉玛的艰辛过程进行刻画,同时也包含着对于人生课题的哲学探讨——一个无法看见山峰的人为什么要苦苦执着攀登世界最高峰?我想他强烈的攀登动机也不仅仅是出于对妻儿老小在人前抬头的证明,更是出于对渺小生命的一次无限挑战!90分钟的故事将主人公的攀登动机、前期准备,所遇磨难、最终结果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这也是一个以“探讨真实”为目的纪录片纪实内涵的流露。 另一方面,影片在画面美感的营造上也下了不小的功夫,无论是使用航拍技术呈现雄伟冰川,还是利用细节镜头观察攀登磨难,抑或是在大远大全的景别下呈现人类对山峰的渺小征服等等,均充满着构图的审美感与镜头的艺术性,最终实现了纪录作品中电影感与艺术化的有效传达,而这也是区别于传统纪录片注重叙事而轻视画面处理呈现的一点。
摄制团队怎么做到的
小时候看《绝岭雄风》被史泰龙各种高空极限操作吓够呛,然后看《垂直极限》又被吓傻了,登山题材印象中拍的好的就是欧美。我可能是爱这种题材,后来看了《徒手攀岩》恐高症都要出来了😂然后没想到国产片这类题材的“最高海拔”是部纪录片,还是位盲人登珠峰,这真的值得五星!
叙事上,攀登者张洪的自弃沮丧到自如向前之间有所缺失,素材方面或也有所不足,但全片好在人性上及呈现上的真,这种粗粝的真倒要比精致的《徒手攀岩》更胜一筹。区别于前者一类专业者的攀登挑战,本片实际上是业余者的登山尝试。挑战和尝试,词语不同,差之千万里;一个好整以暇,一个瞻前顾后,观赏性也要天差地别。出发前的张洪似要用命搏一段光辉、一条出路,可攀登过程中,他流露出了软弱,也不太坚定,“翻脸比翻书还快”,但这恰恰就是平常人最真实的一面。精英、精致当然好看,不堪、不雅却也同样可以好看——人不能回避经历中的难堪处。盲人登山当然牛逼,但上了山便会发现,这并不是牛不牛逼的事。最后登顶一百米那段极好,不只好在恰遇偶得的黑暗中的呼吸声、终于登上那无法看见却能真实触摸到的顶峰,也在豁然开朗、气象万千的整个段落。
这是一个登山的故事,更是一个爱情故事。当没有钱,没有攀登经验的盲人张洪想要去攀登珠穆朗玛时,别人都以为他疯了,只有他的爱人夏琼,是全世界第一个支持他的人。导演范立欣用了观察式的拍摄手法,长时间去记录了张洪训练与登顶的过程,在影像水准和艺术表达方面均已超过同类型题材。登顶不是影片的高潮,喜欢高山的张洪和喜欢大海的夏琼一起走过人生的坎坷才是。最喜欢片中,一位在营地的工作人员说的话,无论你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还是抱有伟大理想的目的来爬珠峰,你到了这里,就足够了。珠峰接纳了一切,人是要和自己做挑战与共处的。
#北师大 好失望,范立欣现在怎么变成这种样子,跟《归途列车》相比完全是两个导演。他好像是没用过航拍无人机一样,疯狂把珠峰这些在视觉上显得猎奇的素材往里塞,而张洪这个本该作为主体的拍摄对象已经被大自然淹没,使得整部片子成为自然风光片。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导演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背景音乐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从来没在纪录片里见到过这么多具有煽动性的声音,感动不是张洪给的,全是范立欣摁着观众的头去强迫他们接受的。因为过于间离,已经开始怀疑这里面有搬演的成分。分镜很多,像是在拍剧情片。张洪跟朋友借钱,正要把话说出口,朋友的手机刚好在这个时候响起。最后登顶那段的长时间黑屏,接上恢弘的背景音乐,无人机的鸟瞰,升格,一系列闪回……疯了,真的疯了。还是不明白张洪的内心,只有肤浅的表层,看起来燃就对了。
超前点映。摄影师放弃了拍摄登顶把氧气让给主人公,“没有素材”的困境反而成就了“看不见的顶峰”的黑暗震撼。户外摄影师应该加鸡腿,剪辑师也应该加十个🍗。
登山的纪录片很多,得益于这项运动本身的惊险程度,结果也未知。一步一险,一步一期待。本身就是天然故事核。但这一部《看不见的顶峰》是我看过此类影片中内核最吸引到我的。主人公并非苛求自己的精英主义人群,他就是想完成这件事,然后心无旁骛的走下来了。他就是你,就是我,他的视障好像就是在隐喻我们,迷茫不安的那个状态。该干什么,能做什么?走,就是一步步走,走完一步就是走完了一步。10月27日这部片子要上映了,期待大家进入影院去感受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完成壮举的每一步!
很早看的映后场,导演和主演的交流让人更多了解这部电影的幕后。确实很难想象一位盲人如何能攀上珠峰?而片子中展示出来的人性脆弱、摇摆、放弃可能比登顶那一瞬间的胜利更为可观和难得。但,终究男主是极其自我或自私的人,寻梦的背后,可曾回头看看脚下的基石?
很棒的纪录片,排片太少了,这周赶紧看!
看张洪登顶并没有想哭,看他老婆说:我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是我生命的全部 时,好难过。就像看完片子我只记得张洪的名字,他老婆,我只能叫他老婆。
这类极限运动题材,最让人感动的始终还是人,是张洪对梦想的坚持,也是妻子夏琼对丈夫无条件的支持。
从一个旁观者,或者说中年共情者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从打失明开始,如何“攀爬”(广义上的),始终是张洪人生的主线。只不过,“突然失明”的遭遇,让他的“生活攀爬”有了更多的理由和意义。电影的拍摄和张洪的“攀爬”,倒不如说是为我们,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年人或行将进入迷茫中年期的普通的人们,展示了一些(或不能至但可以想象的)“未来攀爬”的可能性。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主人公失意、笨拙、蹒跚的一面。而这些内容,一旦观照我们自身的阅历、视角,相信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共情主人公、和主人公相似的人们的悲苦与不甘从而获得(哪怕一瞬间的)心绪震荡。世事多颠簸,何须在山上。但世人中确实有人愿意去山上,尝试用更多的颠簸破解与生俱来的无穷悲苦。他们要的并非“光荣”,而是另一种自己、自己身边人所认可的世间修行。
对于张洪,顶峰是看不见的,于是合理相应着(摄影师和领队下撤)让观众也没看见那个顶峰。“我们用眼睛看见珠峰,你用心灵看到更多”,大本营的管理者在片中说到。也因着这个走一步近一步的主题,影片焦点明确、人物集中、呈现惊心(感谢当下发达方便的便携运动摄影设备),没有过多纠结于主角前史,就尽快来到珠峰南坡。上去不是目的,回到大本营才是目的。对于张洪家人来说,平安归来更是目的,“别指望我给你照顾老妈和孩子”,他的爱人夏琼命令道。
摄影师真的牛逼,爬山的同时还要跑前跑后找机位兼顾拍摄,如导演在映后所言,登山最困难的是失去节奏。最后因为摄影把氧气给了张洪,缺乏素材,却造就了"看不见的登顶"。顶峰只是登山的中途,家才是终点
想看!期待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人真的活得好压抑。相比今年的几部同样的探索自然的人物纪录片以及本片中一些外国人的观点,张洪的攀登之路太过沉重,他不是因为热爱、向往和探索之心去登山,他想通过登山证明自己。他不登山的时候是痛苦的,他觉得自己只是家人的拖累,他登山的时候还是痛苦的,那种源于生理极限和没有退路的困境,还有一样摆脱不掉的会成为他人累赘的压力,不知道他登顶且平安回到大本营之后,他还痛苦吗。他想克服心中那座顶峰,始终像个苦行僧一样,温柔坚强的妻子和负责到底的强子好像也很难为他驱赶心中的阴霾。真希望他活得轻松一些,去享受家人的爱,向导的鼓励,队友的支持,最美的景致。但他眼前又确实是一片永恒的黑暗,要想驱散,哪有这么容易。
只要敢想,盲人也可以登顶珠峰。比起屏幕里的主角,屏幕外看不到的摄影团队更令人敬佩,要一路跟拍同样爬上八千多米的高峰,扛着摄影机难度想必更大。
23/9/15 深圳超前点映,映后导演范立欣,张洪夏琼夫妇见面会。电影可以给到四星以上,平铺直叙,攀登珠峰的过程着实让人捏一把汗,配乐不错。各国登山爱好者为了同样的梦想和目标通力合作,没有国籍只有伙伴。观影后最大感触是,张洪是值得尊敬的,但更伟大的是妻子夏琼、强子、夏尔巴向导等一切帮助张洪实现梦想的人,他们牺牲了很多只为成就一个张洪,可以说是他们一步一步把张洪拉上珠峰之巅,造就了他。
最近关于珠峰的纪录片怎么这么多,有点过剩了。
两人包场,张洪可敬,妻子夏琼可敬,拍摄团队可敬。素材选择略有点追求抓马了,有点cctv的感觉。珠峰上面太美了,感谢跟拍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