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本来应该是一部好电影的,就算不能封神,他也应该是“以小博大”的典型,在小成本高质量电影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如果没有片方的骚操作的话。 电影翻拍自别国,主要讲了以为绝症的青春期少年想在自己去世之前当一次“真正的男人”的美好愿望,这不仅仅是所谓的“青春期男性的躁动”,还是在抗争疾病过程中最美好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的表现【第一亮点】;两个小兄弟被主角的意志感动,出于兄弟情【第二亮点】为主角披荆斩棘帮助他完成愿望。 立意新,题材新,主题讨巧,又有新生代演技担当彭昱畅担任主角和电影的灵魂,基础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第一亮点】能够顺利爆发;魏大勋和wdl负责承担其中大部分为了兄弟而做的一系列蠢萌事,保证【第二亮点】的同时自带搞笑加成,两位都是综艺咖,自带笑点,三个人关系不错,【第二亮点】也能够真情流露,就算略显青涩,也大可因现实中的关系不错划水过去。 这部电影,本来是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应该是赢家的一部电影。 现在因为片方骚操作,毁约,诈骗,强行给某人抬轿,抢“兄弟”的劳动果实,遭到了全民抵制。“小小的愿望”变成“莫得愿望”,所有演职人员的辛苦被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可笑吗? 感谢彭昱畅和工作室在上映之后没有被资本的力量吓到,选择了晒违约合同硬刚,才没有让观众为“彭昱畅”3个字去买单后发现自己被愚弄了,谢谢你们。
至于票房,既然wdl才是一番男一,那就别彭昱畅背锅了,是谁的锅,找谁去。 回到电影本身,由于强抬番,只能把彭昱畅的戏份生剪,虽然彭彭的演技毋庸置疑,但100的完成度他一共只给了你30分的展示空间,根本不足以把电影中的【第一亮点】即对疾病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完整的,深入的展示出来,这本来应该是电影中最重要的立意,就这么被一笔带过了。【第一亮点】深入失败。片方强行抬至“第一亮点”的【第二亮点】兄弟情,完成度本来就一般,是需要观众放水才能勉强合格的水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wdl强抬一番,生抢彭昱畅的成果,看电影的时候不会出戏吗?不会觉得他很假吗?他的每一个表现你都觉得假,还谈什么完成度?扪心自问,谁真的能做到看电影不受场外影响???魏大勋的搞笑部分其实完成的很好,几个眼神和表情都很到位,这个角色真的很适合他,他做的很好能明显的看到进步,但是他一个人的完成度,真的能做到的太少了,何况大勋本身也不能算演技精湛,根本不足以帮助电影另寻出路。 【第一亮点】完成度不足,【第二亮点】完成失败,辅料虽完成尚可但深入不足,这部电影扑街,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惜了彭昱畅的演技和魏大勋的进步。 我不知道资本是怎么想的,好好一部电影折腾成这样,或许是觉得明年的“司马奖”需要一个上的了台面的“影帝”挣扎一下?想来彭昱畅这种根正苗红的优秀青年是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干违背原则的事的,所以强抬某人番位预定奖项?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事实——从一开始,片方就是打定主意,“挂彭昱畅卖wdl”,咬定彭昱畅一个没资本没背景的青年演员不敢跟他们硬刚,就像以往许多咬着牙认了的大花小生们一样。没想到这个少年面对这种碾压真的敢像他一贯以来表现的那样“不惹事,也不怕事”。 这几年国产电影爆的不少,就说票榜前三的《战狼2》、《哪吒》和《流浪地球》,无一不是前期不被看好,绝地逆袭,成为票房大户,三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真诚】,对观众真诚,努力+天气地利人和+真诚,观众也都愿意为电影买单,n刷票房。而《莫得愿望》片方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观众不真诚。明明白白的把羊肉汤换成羊杂塞给你,你这次忍了,下次指不定还给你换成什么,或许是屎也不一定?反正你也会买单的,不是吗? 业内很多电影人如黄渤,徐峥,吴京等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观众们把好的饭菜端上来,把屎换下去,偏偏有些资方、片方不,非要打着饭菜的名义把你吸引来以后把屎塞给你,你吃吗?吃了下次还有哦! 综上,《小小的愿望》扑的一点都不冤,冤的是彭昱畅,魏大勋,真正为这部电影付出心血的台前幕后演职人员,其他为他俩而来以及对电影有期许的观众们。
感谢豆瓣,刚住了资本的压力,让我们可以自由的说自己想说的话,有的平台被强行提分简直笑掉大牙。
对了,你们听说了吗?因为票房,口碑和评分断崖式下跌,片方居然舔着脸把“首映日”硬改成“点映日”了,就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我都被气笑了,真的好久都没见过苟的这么白莲的傻叉了。 PS.片方逼着彭昱畅中秋节一清早发道歉微博的行为简直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实名诅咒他们赔掉裤衩。 以上
转载处已征得原作者同意。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跟不为人知的原因,
原定于暑期档要上映的《伟大的愿望》改名《小小的愿望》改档中秋节上映。
我个人挺期待这部电影的,因为之前见过韩国原版,觉得故事创意不错,但节奏跟细节可以更优化,
所以我想如果国内翻拍可以解决原版存在的问题,那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但,看完《小小的愿望》,我有些失望,
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是:
《小小的愿望》:对韩版的汉化,延续了搞笑,放大了尴尬!
先插入时长3分58秒的“蛋蛋秀”
下面关于《小小的愿望》十句话影评,请查收:
1.中国电影翻拍韩国电影是常态,起初的时候我还吐槽,后来也没那么较劲了,如果翻拍过程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土化做得足够出色,那翻拍就翻拍吧。可惜,《小小的愿望》翻拍并不算成功,本土化没看到,台词、笑点几乎照搬韩版,有几处甚至连分镜头都一模一样…所以,只是换了三个演员,改了三个角色的名字照着原版再拍一遍。。。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2.为什么说延续了搞笑?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三个好兄弟,高远身患绝症即将离世,而他最后的愿望是po处(国内改成了谈恋爱),于是好兄弟徐浩跟张正阳就绞尽脑汁开始为兄弟谋福利…因为其他俩人都自带“傻”的属性,所以圆梦过程必然状况百出。比如父亲会错意带儿子长跑,比如兄弟脑袋一热带他去海边,这些都有爆笑桥段,但基本都是照搬原版。
3.为什么说放大了尴尬?你们都知道,韩国电影时常有些夸张的桥段,但是配合韩国演员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放在他们特定的语境里,你会觉得,很傻也挺好笑。但是一旦毫无改动的照搬到中国,你一定觉得很突兀,甚至夸张到让你觉得尴尬的地步。比如电影后半段,王大陆跟魏大勋找了发廊女孩去病房看彭昱畅,这时候他妈妈突然出现…为了不让妈妈破坏儿子好事,爸爸突然被从楼道一侧飞起来对着他老婆就是一记重拳,直接打晕…这个桥段也是照搬韩版,但我看韩版的时候就觉得虽夸张却可爱,可是《小小的愿望》里,这一段就很突兀很尴尬。
4.韩国版打动人的地方,是其巧妙的通过荒诞跟温情的反差产生笑中带泪的效果,可惜《小小的愿望》为了能顺利上映,进行了很多修改,而要命的是,这些修改恰恰把电影本该有的笑点跟冲突减弱了。当最后的愿望从po处变成了谈恋爱…你们想想,一个青年男人,想谈恋爱多正常啊,况且还得了绝症马上要死…电影少了一个荒诞的噱头,而故事还在沿着无厘头的路子再走,最后反差没了,只剩下不伦不类。
5.电影里一直号称三个好兄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那么三个人三种口音,我只能理解他们是各自请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家教。当然,一开始电影解释了魏大勋是初中时候从东北转学过来的,还算合理的解决了一个东北口音,那么王大陆的台湾腔呢?故事没交代,王大陆的台词还最多…我也不想出戏,可是他一张嘴就阻止我入戏。
6.照搬韩版搬到让我觉得尴尬的另外一点是冯嘉怡饰演的老师。韩国版里哥们三个都是高中在读生,所以他们出入夜总会碰到老师惨遭毒打也是情理之中…可惜,中国版里三个人的设定是高中毕业生,毕竟高中生不该有谈恋爱的念头嘛…而冯嘉怡饰演的老师也早就下海不当老师了…这个时候当老师…前老师碰到前学生去烫头发,去夜总会的时候,还要臭骂甚至毒打…这个老师是有多闲?如果照搬实在不合适的话可以去掉这个角色嘛,这是何必呢?
7.有种电影叫性喜剧,当这种电影没了性,那么剩下的喜剧也就变得不伦不类,因为很多笑点都建立在“性”上。就好比尖椒炒肉,没了尖椒,干吃肉,腻不腻?而《小小的愿望》就是一盘没有尖椒的炒肉。
8. 电影里三个演员的演技,彭昱畅从头趟到尾,而且能看出来被剪了不少戏份,但他凭借神态跟面部表情很好诠释了角色的情绪变化,发挥很稳定;魏大勋算是本片搞笑担当,他对于笑点节奏的把握的确很出彩,我挺喜欢;王大陆略显尴尬,戏份最多,表现最差…他真是从《少女时代》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替他捏把汗。
9. 电影最后出字幕,高远(1983-2002),让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其实不是。。这只是创作者在告诉观众,这孩子死的时候19岁了,成人可以谈恋爱的哦。但随即而来又放了很多真人去世的照片,一群好友合影,把去世的那个人慢慢变成黑白色…这个真的没必要,这些去世的素人跟电影完全没有关系,导演也不认识他们。。又何必拿着他们的照片强行煽情呢?
10.最后我想说一下电影剧情之外的事情,彭昱畅跟片方解约。。。这事我支持彭昱畅。我觉得这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演员为了争番位而撕扯,这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演员正当权益,你签了合同不履约,我当然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是这样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错觉:戏外撕番位,片中兄弟情…讽刺不讽刺?
以上就是个人对《小小的愿望》观影感受,
整体挺失望,如果你看过韩版可能会更失望,
中秋放假,能出去就多出去走走看看玩玩吧,
这期视频木有彩蛋,祝大家早日富可敌国,拜拜!
看的点映场,尽量客观的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涉及剧透
故事讲的是两位死党齐心协力帮一位得了绝症的少年完成最后的愿望,故事主线很明确。影片里有亲情,有友情,有笑点,有泪点,作为商业片来讲可以打及格分了,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不应该只有这些的。
比起韩国原版《伟大的愿望》来说,这部翻拍在我看来属于翻拍片十部翻车九部的那九分之一。原版的愿望和对生死的思考有巧妙的关联,这点不多说,而小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需要改动,硬要说得通也行,总归差了那么点意思,看得出很尽力了。但是电影一开始是照着原版拍的,为了过审再去重新剪辑和修改,故事就显得有一点碎了。前半程的情节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所以剧情流畅笑点密集;后半段的补拍镜头+重新配音,由于修改显得不是特别合理的情节,明明是A在说话切到B的画面,还是影响到了观影体验的。结尾的强行转折真的好生硬啊,但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算得上改编的点了。
这里真的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导演和剧本,对翻拍是有什么误解,翻拍不是指翻开别人的剧本然后开始拍。我就感觉这电影也不用剧本,你让演员们一起看下原版然后照着演就行,像我这种看过原版的,就跟二刷的感觉差不多。有一些情节其实还带一点水土不服。
有一说一,没看过的人会觉得还挺好笑。设计的一些笑点我也能get到,好几次全场爆笑。好笑算这部片子的优点,该夸还是要夸,有几个空镜也真的很美。
打个比方就是整部电影是一棵树的话,树干还是韩版的,树叶换成我们熟悉的颜色,挂了一些符合我们国家那个年代的笑点,然后树长到后面还长歪了。就显得,诚意一般。导演没有想要拍出自己的东西,只是想拍出一部能卖座的,还舍本逐末的把最重要的内核给丢了。因为即使放弃了那个敏感话题,原版剧本更多的关于生死的思考,也没有呈现好。你不知道这个故事重点在哪里,高潮在哪里,结局强行拔高真的让人感觉有些噎着吃不下。笑完了,擦干泪,再来回想一下,好像也并没有觉得这部电影真的讲了个啥。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真实观感。观众买不买账且看后续票房情况。
我是一直有在关注这部片子,真的太多波折,对影片期待放得很低,对演员预期也低。以前没看过魏大勋的戏,以为只是个单纯挺搞笑的小鲜肉,但是这部电影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大勋真的很好笑,影片大部分笑点是他来制造的,因为他演的张正阳比较憨,配上他的委屈脸就会笑果加倍。还挺适合演喜剧的,不过是刚起步的阶段。如果他有心沉下去好好磨练演技,以后喜剧片里真的可以有他一个位置,他本身就是很讨喜自带笑点的男人。有几个镜头我在想如果他能更面无表情一点来演,可能会更好笑也说不定,期待一下。但是他也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可能脸上自带笑容,导致有些哭的戏份很难分清他是在笑还是在哭还是在笑场中哭,也可能导演就是要这个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通过后期对表情的控制的加强去改进改进。加油我看好你。
然后徐浩那个角色,其实是在憨中带一点聪明的。徐浩和张正阳两个人应该是张正阳最傻最天真,凭着一腔纯粹的友情和并不发达的智商在帮死党完成心愿,徐浩也傻,但是稍微的懵懂一点。当然这是我看了原版后对角色的定位,小愿里的演绎,总感觉过于扁平了一些,是人物去贴演员气质,而不是演员去演绎角色的感觉。特别是两场独角戏,实不相瞒,王大陆确实撑不起来。不管是台词还是表演,都让人很出戏,特别是大段的独白和长镜头的画面,放在台湾偶像剧里是适配的,放在电影大荧幕上就不可以了。真的很不适合他,我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故意整他要拍这段(这句是开玩笑)。然后另一场应该是泪点的戏,电影也处理的不好,演员也发挥的不好,反而让我笑出了声,就很尴尬。台湾腔不如东北腔自带搞笑气场是真的,用得好也可以搞笑,但这部剧里显然是负面效果。希望他如果真的要演电影的话,也拿出专业的态度来,不要拿着拍偶像剧的调调来霍霍大荧幕。最起码把普通话练练标准,台词念清楚了,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要求,真的也不是什么努力了做不到的事。
三兄弟里最后说高远,这个角色应该是三个角色里演绎难度最高的,毕竟躺着四肢不能动,只有面部表情和眼神、台词可以传达他的情绪。高远的演员彭昱畅,也是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一直很期待他演一个绝望or濒死之人,特别是看完原版后,就更加想知道他可以演成什么样子,会怎么表达。他没有让我失望。很可惜的是,他的戏份实在很少,看到首映的反馈说导演删了他很多戏份,所以从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来看,他真的很厉害了。一张试卷,做完试卷了撕掉半张再给他打分。在这个前提下,他完成的很好,在仅有的发挥空间里表达他的人物,把人物立住了,该传达的都传达到了。台词的进步很明显,特别是讲长台词的时候。影片没有再给他更多一点点的空间去发挥,反正目前的观感就是他写了篇优秀作文,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作文大纲加优秀片段,就没有了。原本高远这个人物作为主人公,在最好的年纪还没活明白却要面临死亡,他是怎么想的,是害怕更多一点,还是坦然更多一点,是不是还有好多话要说,是不是还有遗憾。这里提一句妈妈的戏份貌似也被删了,所以有一个情节有点突兀。可能是我想当然的觉得由他去点题其实是更合适的,但是电影把点题这一重任交给了徐浩这个角色,也不是不行,只是从效果来看,题没点出来。高远这个人物鲜活却难以更饱满,是我对这部影片最遗憾的一个点。
剧里父亲这几个角色也都是又搞笑又拼,给岳旸老师点赞,会错意的老父亲可真的不要太拼了。演张正阳爸爸的贾冰老师也超好笑,可以跟大勋父子组合出道了。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宇哥,都留下了经典的片段。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三星我还是会给的。但也止步于三星了。挺好的题材,本可以有更多的进步空间,可以更好的,种种原因最后止步于此、很遗憾。就像主人公高远一样,他本可以有无数的可能,却也只能走到这里了。
如果你只是想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乐一乐,可以放心去看,起码笑到回本。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尽量客观了。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您看到这。
在7月份还是8月份看到一篇有关《小小的愿望》撤档的报道,但是的标题极其吸引我,大意是这部片子的撤档是中国对“性”、“死亡”避而不谈的现实反应。对于死亡而言,直面它的态度亦或生活方式,《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片子。由此,我对《小小的愿望》的期待值直线上升。彭、王、魏三位小演员也让我不讨厌,撇开流量不谈,彭彭的演技我是非常认可的。
所有的期待等到我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一整部片子看下来,除了搞笑之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它的搞笑是又破又烂的梗和导演故意制造的氛围,靠着演员夸张的演技和桥段。
片子的情节很简单,彭彭的两个兄弟帮彭彭实现他遗愿的故事。三翻四抖是相声抖包袱的技巧,导演和编剧很好得运用了这个东西。但是,显然,它完全不适用于此。在经过彭爸的长跑和三兄弟的海滩之行遇到小姐姐之后,电影开始了全世界都知道彭彭最后一定会和小姐姐*,只有导演和编剧掐着观众的脑子说,不,我不允许你知道。以海滩之行为分割,片子前半部分勉强能看,后半部分就是真的在拖节奏和注水。
有关于性的思考、讨论和看法在国内从未登过大雅之堂,言论的*让我们无从谈起,这部改编的片子,想谈而不敢谈,不如不谈。特别是结尾,彭彭说“我就是说说而已”,真的啪啪得打导演和编剧的脸。
那么我们单从青春片而言,它有关青春氛围的渲染只是做到了及格,灌篮高手的海报、玩偶,主演们篮球元素的服装,小学初中确实会填的同学录,泡面和火腿的搭配,这些确实是青春的元素,但是并不是加入了这些元素就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青春片。它们不过是一部电影的辅助工具,让人在无形之中有很强的带入感。而不是用3秒的放慢镜头甚至特写去强调它的青春感。无论是服化道还是镜头的表现力,让人觉得假但又不能说它错,这种尴尬的出境,没有打动我。
有关于调色,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用了实习生,这种用力过猛的毛病是我朋友圈里摄影菜鸟会犯的错。又蓝又黄又亮,我以为我开了美图秀秀。
以上。
看《小小的愿望》之前,特意先看了韩国原版的《伟大的愿望》。
原版是一部性喜剧,概念还挺有趣的,讲了一个将死的少年想要“破处”,两个伙伴帮助他达成愿望。有感动,有荒诞,有成长,也有少年情谊。而且它抓住了“喜剧内核是悲剧”这一特质,把一个人走向死亡的过程,置换为了一段“向死而生”的性爱,并在“高潮”中落幕。
这个创意本身是结实的。但同时我也觉得,原版拍得并不够好,无论是节奏、剧情的设置,还是结局处理,都不够精细。
看完我就想,这是多好的“翻拍”机会啊。
一个好的创意没有被执行好,我拿来把它重新拍,拍出一个更完美的结果。这样的翻拍,不才有意思吗?
但很显然,我们的绝大部分翻拍还只是单纯的“市场思维”,不是“创作思维”。更直白讲,是赤裸裸的“拿来主义”,是他人的成功我可以复制。
你可以这么做,这是你的自由,也是商业的自由。
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创作态度。
从结果说,你把一部90分的原作,一比一复刻下来,又能怎样?
更何况,原作也只有60分而已。抄,都没找对人。
《小小的愿望》基本上是照着《伟大的愿望》拍下来的。
从人设到剧情,甚至连很多构图分镜,都完全一样。
至于那些不一样的部分,也多是“被动的改编”,比如一些必须要本土化的东西,还有就是为了过审要做的改动。
提到“审查”,创作者也确实值得同情。
比如对本片最伤筋动骨的发动,就是把“愿望”的内容给改了。
从原版到国产版的预告片,都很清楚,主人公的愿望是想“破处”,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后再死去,但在最终的影片中,迫于审查,却改为了主人公想要“谈一场恋爱”。
这样的被迫改动,还不止是直接抽掉了一部性喜剧的“性”字,更具破坏性的地方在于,它使得整个剧作的“关键行为”成了个说不清的事。
“破处”是个具体行为,不管当事人心里怎么想,只要行为发生了,事儿就成了,愿望也就达成了。这是很清晰的,可预想,也可评判。以这个具体行为作为愿望,整个故事的推进才是扎实的。
可“恋爱”是什么呢?
不清不楚。它无法提供一个可预知的行为,也无法勾勒一个可幻想的情景。以至于当这个愿望被说出来的时候,观众根本不清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牵手?是亲吻?还是冲到病房说一句:“我愿意做你的女朋友”?
完全不知道。
作为影片最大的“麦格芬”,如果这个愿望本身虚了,不够实在,不够有力度,那么整个故事也就泻了。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当然,这无疑是审查造成的。但在发动过程中,是否有更好的改法?比如改成初吻?至少是一个清晰的动作。
但这样改,势必就要部分放弃“大保健”、“点穴”的梗,这显然也不是主创们希望的。对他们来说,至少“恋爱”是个模糊的词,还可以塞下一些暧昧的性元素,打几个擦边球,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他们或许来不及深想。
影片另外一点较大的改动,是结尾。
据导演自己说,这不是一处被迫改动,而是一种创新。
具体说就是,在原版《伟大的愿望》中,主人公最终完成了“破处”的愿望,没有遗憾地死去;而在《小小的愿望》中,结局是一个反转,主人公高远对小姐姐说,这个愿望是他编出来的,他只是想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要太难过,至少还有件事情可以忙碌。
这也使得两部影片有了截然不同的落点。
《伟大的愿望》比较单纯地诉诸于少年成长和同伴情谊,而《小小的愿望》在此之上,将主题又一次升华。它实际提出的问题是:与一场“死亡”相关的的所有人,该如何面对死亡前的最后一段时光。
那个愿望,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它使得将死之人和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至于深陷痛苦,而焕发出了生机。它也使得一个被保护者和被成全者,最终成了保护者和成全者。这是死者最后的善意,也是生者得以继续活下去的心理基础。
坦白讲,比起原作,我还觉得这个改动是挺有意思的。
我不能说它多有深度,但至少在原作的基础上,它挖掘出了一个更高的涵义,这是好的“翻拍”应该努力争取的事。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问题也很大。
最关键的就是,影片并没有为这一层最后的反转,做任何一点有效和必要的铺垫。它的前面完全照着原作拍,只是最后靠一次闪回和几句对白,就把反转完成了。这简直太生硬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翻拍不应该是照着拍,而是要弥补原作的遗憾,进而挖掘原作并未涉及的那个更深的意义。
《小小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摸到了一点边儿,但很可惜,它并没有抓住这点意义来重新组织它的剧本。
以至于这点创新,也成了生硬的组接,失去了它本来的力度。
最后聊几句题外话。
《小小的愿望》也真是命途坎坷,接连经历了改名、撤档、撕番等风波,上映后,票房和口碑也不尽理想。
说到撕番这件事,我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番位有那么重要吗?争来争去很丢人。
对此我的态度是:番位没有那么重要,但合约很重要。
如果番位这件事是合约里写得很清楚的,就应该履约;如果没履约,当事人有权利也理应站出来撕。
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行为,无论受害者是普通人还是艺人,我们都该支持他,因为这背后隐含的是所有人的权利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
围绕《小小的愿望》,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希望早日看到成功的翻拍片。
“翻拍”不是用来规避“抄袭”的挡箭牌,也不是智力懒惰的合理借口。它同样也理应是一种独立创作,是可以与原创相提并论的创作。
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翻拍”的态度。
特意下载回豆瓣来评分,原来还是很期待这部电影的,想去影院看的,彭彭合同解约已经对电影印象不好了。也修改了彭彭的戏份,内容剧本已经变质了,还不如去看韩国原版的电影。
原本12号上映,结果还能篡改成13号上,真是吃相难看,呕吐🤮🤮🤮🤮
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还有这种操作的,这么的手段想要票房,那肯定要告诉大家,免得上当受骗。
片子最大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撕裂感,因各种原因,青春性喜剧已经变成了青春喜剧。不过,倒不特别讨厌这部影片。或许还是因为演员的关系,相比田羽生之前的作品,这一部在选角其实是很不错的,彭昱畅有点贱贱的躺式表演很好玩。而魏大勋新的惊喜,一个特别萌的天然呆,我还挺吃这种呆萌的。
为什么给了五颗星,一部分源于我对彭彭的好感。真的是一个太乖的孩子了,不说片方到底多过分,一直努力宣传,首映礼结束大家都走了,他一个人喊希望大家喜欢电影的话可以向朋友安利,然后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给个好评,据说最后一场首映,大家都走了,他还一个人蹲着给大家签名。被降番,被宣传黑幕除名。这个乖孩子除了一纸声明其他工作照样努力配合完成。对彭彭真的太有好感了,但是这五颗星不仅仅是因为好感,电影里,演员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虽然一开始有点儿不习惯感觉好像用力了,但是看着看着真的是笑到肚子疼,这就是他们的风格啊。虽然是翻拍,还被删减。故事还是完整的,笑点在,感动也在,推荐大家去看。当然也尊重为了彭彭果断放弃贡献票房的朋友。这个愿望,上映之路并不平坦,临近国庆,冲刺的时间不多,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不要犹豫,去看彭彭吧
彭彭很真诚,但电影很不好看,翻拍把原版优点都摈弃掉,加入的改编又画蛇添足,那翻拍还有什么意义?
相比价值观混乱,刻意潦草,笑点低俗,演员装嫩,恶意煽情等等来说。导演的审美低廉和谜之滤镜调色更胜一筹!
挺好的,彭彭演的好,干裂嘴唇让人心疼。
韩版“我想做爱”变成了中国版“我想谈恋爱”,很可惜。唯一进步的是“愿望”提升到了三重意义,第一层是表面的“我想谈恋(做)爱”,第二层是他人视角的“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第三层是成全他人“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的愿望。
奔着轻性喜剧来看的,结果有点失望。中秋公映版基本是“学好”归来,台词破处都改成了谈恋爱,还有一段重拍的。整体中规中矩,节奏温吞,毫无兴奋点。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不落地这个问题依然没解决,地基没打好,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就没法产生共情。以及导演惯常的偷懒和几乎没有进步的小聪明就不吐槽了。就目前的语境下来讲,这个片子做为暑期档种子选手就有点差强人意了。4.7/10
9012年了王大陆还在用嘴演戏
彭彭躺着(某个帅的角度想起了权游布兰手动捂脸表情)仅靠眼神和脖子的演出就值两颗星,即使听说被删减了很多戏份,怪不得感觉好怪笑完好空虚…听到彭彭绝望地被拼出一句我想…谈恋爱…观众都软了,已经发出去的一半笑声另一半落下去,有种被当傻仔受骗的感觉手动捂脸表情。是谈恋爱,听到了知道了,一点也没想歪,无欲无求,阿弥陀佛,善你个哉,中国孩子太难了,中国青年好演员太难了。年轻就应该想做多做,以少做其他没必要的无能为力的,当然姿势千万种,安全第一条,事前做好措施最重要,可别乱生孩子别作孽。那个恶心的田羽生怎么还不死呢。
不打分是我对彭昱畅最后的温柔。
作为导演的技巧为0,根本不配这些演员和这个剧本。更别提把“性喜剧”这个根本点改成了“谈恋爱”,国产电影新时代黑话..........片尾又上素人素材,恶心谁啊?
韩国原版好好的性喜剧,啥都可以说啥都可以谈。你拿过来,也不敢拍也不能拍也不敢说也不能说,你说你图个啥。图你就有勇气?图你不洗澡?
彭昱畅演技是真的好,生无可恋的状态演出来了,哭起来真的是要人命。大勋花真的好可爱好好笑啊。王大陆张大嘴巴真的感觉要吃人啊,太尬了。(大勋花可以是男一的)结局强行鸡汤煽情,太无聊了,想看未删减版。
兄弟想谈恋爱,所以就叫老同学、叫亲姐帮他完成心愿;司马缸什么都愿意为你做,所以你就叫她去做兄弟的女朋友。徐浩利用别人对他的喜欢,张正阳居然还说他太帅了。对对对,只有你们的兄弟是人,其它人就不是人。为了兄弟,他们什么都可以做,甚至可以是不道德的事。你们对“兄弟”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他是病人,所以什么都要顺着他,你弱你有理?殊不知,最不歧视病人的行为,就是不把他当成病人,让他觉得自己和其它人是一样的。以前司马缸胖的时候,徐浩各种嘲笑她;司马缸变瘦了,他又要她做自己的女朋友了。哪有电影拿胖瘦、外貌做笑点的?(司马缸这个名字也充满了歧视)这不叫幽默,这叫人身攻击。作为一部反歧视的电影,却存在着另一种歧视。你拍的就是边缘人群,你还去嘲笑边缘人群,还把它作为一个笑点,真是又当又立。
无论破处还是谈恋爱,本质上还是一部性喜剧,性别、有色笑话和直男视角撑起了全片。只能说因为主角是对情欲懵懵懂懂的少年,相比于《前任》也就没有那么油腻。彭昱畅和魏大勋救了这部电影。
其实,国产版在故事架构及叙事情节上,基本忠实地按照韩国原版翻拍。但由“伟大”变成“小小”,由“做爱”变成“恋爱”,价值观是更正确了,正能量也更突出了,但“青春性喜剧”也变成了普通的青春成长片,观赏娱乐性大打折扣,就像做菜少放了盐,而且,在逻辑上也很有些别扭了。。。
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但是他就是不让你说那两个字是啥。用化妆制造笑点,剪球鞋制造燃点,写留言制造泪点,炒话题制造卖点。兄弟感情只有一张合照,既无叙事动力也无法感同身受。愿性不再代表肮脏,女人不再拿来消费,不要用合照黑白化去冒犯逝去的人。
浪费时间的电影,梗老,笑点都意料之中。就这片番位也没必要撕了,不嫌磕碜吗?
这片和前任3之间,也就差了一个上海堡垒...到流浪地球之间的距离
还不错的~净化版的性喜剧,桥段都是套路,但也很好笑。沙雕二人组负责卖傻,彭彭躺床上示范演技。结尾很明显的一顿猛煽情,哭不哭就就见仁见智了